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

教材分析:《共同的家》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兒童詩歌。本單元課文內容圍繞“家”,從不同角度安排了4篇課文。有寫家庭生活的;有寫動物生活的;有寫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本單元的重點仍是培養學生朗讀課文,通過讀,理解課文意思及良好的閲讀習慣,擴大語言積累,在語文教學中切實落實“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任務。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本課是一首兒童詩,通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寫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讓學生體會為什麼説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5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 第5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教學理念:

第一、閲讀方面: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課教學要以朗讀為主,在讀中成誦,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

1、體驗閲讀,讀中見悟

以讀為主,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與多樣的讀書形式,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共同的家》一課,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雲朵朵;樹林裏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嫩綠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風微笑……”從而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温馨、快樂,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教師適時的評價點撥給了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

2句式遷移,刨編詩歌

兒童詩的句式往往可以舉一反三,遷移運用。《家》這課中句式“(什麼)是(誰)的家”的遷移有兩次。一是在學習課文“地球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過句式的拓展練習使學生對於我們和底氣關係的感悟,從藍天白雲、樹林小鳥以及其他的生活經驗遷移過來,無需説教,一樣親切感人。既突破了難點,又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二是在學完整首詩後,讓學生用此句式創編兒童詩。這種創編,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運用積累詞語和句子,豐富閲歷,積澱對語文內涵的感悟。

3、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質疑,引導發現,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説,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疑問。師生共同探討,共同研究,老師給學生以指點,學生也給老師以啟發,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共同進入文本所營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薰陶。

第二、識字方面:《新課程標準》 的識字教學,遵循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強調多識字,少寫字,培養學生的 識字興趣,減輕了勞動強度,調動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但是,新課程的讀寫分離從另一方面又給識字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君子動口不動手” 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識字教學成了新課程下教師最頭疼的問題,教學過程敏繁分瑣析相當乏味單調,沒有意義,且耗時大。我覺得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用多種方法思考,記憶,分析字形,是培養識字能力的捷徑。當然自學不等於老師不教,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問題,獲得知識,這樣的所獲才紮實牢固,還可以從中摸索體會漢字的構字規律。比如:以舊帶新,形近字對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減筆畫。

教學思路:《共同的家》安排兩課時,本節課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學會兩個生字“雲、子”,會藉助漢語拼音讀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課文內容。下面説説第二課時的安排。

第一,導入。以及具親和力的語言,學生熟悉的內容我的兩個家引入,讓學生猜猜我有幾個家,問題很簡單,但是卻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明白家就是有愛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據教材句勢相同的特點,從家入手,聯繫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以讀帶動説,即引導學生觀圖説話,讀句子提問題,再讀句子體會情感。把學習的權利全部給學生。其間,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比如樹林歡唱的小鳥,泥土衝破土而出的種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訴學生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地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並且練習用“是( )的家”句勢説話,延伸了課文內容。

第三、背誦。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點,告訴學生要找規律,找竅門,事實上也就是告訴學生文章的寫作順序,為後面的仿寫習作打基礎。這樣做,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兒歌中的這內容背誦了下來。正像葉聖陶老先生曾説的:“不待老師講,達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導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第四,識字。識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漢字的結構,是由什麼和什麼組成的;分析字形特點,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學新字,也是我們在識字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本課中共有三個生字,我重點採用的是分散識字。在第一課時我們已經學習了兩個,本節課重點學習“個”字,學生可以選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來記憶這個字。識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決定着以後學生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孩子們為閲讀和口語交際、寫作的基礎。為此每學習一個生字,我都要安排組詞,然後就是用所組的詞語説一句話。這樣,要求學生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學以致用,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

第五,作業。本次作業我設計了兩個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寫話練習,這樣做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進而擴大識字的天地,鞏固識字教學的成果,孩子們在實踐中自然會喜歡學習漢字,產生主動識字的願望。第二是選做的仿照課文的樣子,寫一首小詩,也就是由句到篇的過渡。這對於學生來説會有難度,尤其是對於整篇文章的佈局謀篇,但是我覺得只要學生能夠寫出生活中所見、所想,寫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夠涉及到一點點的寫作順序的問題,對於學生來説就是有收穫的。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2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用於上課的課件,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學習中來。事實證明,這節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都非常不錯。下面就本節課的教學做一下總結:

一、識字教學

導入時先讓孩子回憶與父母在一起最開心的事,體會家的温暖和快樂,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初讀課文之後,我先從檢查學生讀課文情況入手,看看學生字音讀得是否準確,再從句子中脱離出生詞,讓學生認讀,先讓獨立練習,再指名帶讀。在這裏面我重點處理了一類字“雲”和“子”。“雲”在讀完詞後,讓學生嘗試組詞,學生的思路還是比較開闊的,有的組“雲朵”、“彩雲”,還有的想到了“烏雲”。“子”我重點是通過“種子”和“孩子”來認識“子”在獨立念時讀三聲,而在這兩個詞中讀輕聲,老師指導讀詞,輕聲讀得短而輕。緊接着讓學生説説知道哪些植物的種子,而種子是如何生長髮芽的,學生沒有太多的親身經歷,所以老師通過講授,讓學生理解“泥土是種子的家”這句話,學生練習朗讀這句話,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最後再將詞語打亂順序進行開火車練習。

低年級詞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但學習不能脱離句子,脱離語境,只有在語境中學習才能理解和學會運用。

二、品讀文本

本課全文共6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我的設計思路是按照“引學第1行——自學2—4行——共同體會第5、6行”為主線,以讀為主,配以精美的課件把課文內容變得更直觀,邊讀邊展開想象,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學習第一句時,先引導學生想象白雲在家裏時的自由自、快樂的心情,再通過指導朗讀。有了第一句的朗讀基礎,在學第二句時學生就能夠讀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師再適時地評價,學生朗讀水平就會上一個層次,第三句不用老師指導,也能後邊想象邊讀出感情了,這樣,也體現了教學的教、引、放的過程。最後,讓學生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表演、朗讀前四句話,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背誦奠定基礎,而且還讓學生有個簡短的休息,一舉多得。在處理課文的難句“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這句話時,我是先讓學生欣賞地球上的事物的圖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種動物以及人類。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讓學生看圖填空,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動物的家,更是我們人類的家,那我們用一句話説就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也解決了難點。

三、句式練習

在落實句式練習這一重點目標時,我主要是分幾步進行遞進式的滲透,最後讓學生達到了靈活運用的目的。第一次練習,在學習第三句“小河是魚兒的家”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小魚在小河裏會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圖幫助下,學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讀前四句話後,讓學生觀察這四句的特點,這四句説的都是誰是誰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礎,第一句學生填的很快,後面進一步的發散思維,並進行運用。第三次練習是“地球是的家”,這句話的目的,主要是鞏固句式,再有就是為突破難點奠定基礎。總的來説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學生的朗讀層次性還是體現的不是很到位,這主要是老師的指導語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真正起到引領的作用,更夠使學生的朗讀上一個高度。第二,對低年級學生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學習提高,在平時還有長抓不懈。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3

林格倫説過:“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成功的體驗,他們就會以既在學校內也在學校外都完全拒絕學習而告終。”不言而喻,讓學生體驗成功,對其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多麼重要。

本課設計我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融入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巧妙地開發學生智慧,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空間裏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於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對家的熱愛,同時也滲透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一年級的孩子而言尤為重要,他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環節。如上課伊始,我創設情境,自編小故事導入新課:孩子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夥伴,想不想認識他們?(隨機貼上白雲、禾苗、小鳥、魚兒的圖片),迅速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為後續環節作好鋪墊。為了檢測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我利用字卡一列列開火車的形式讓學生認讀,,學生積極性很高,幾乎都能爭着大聲朗讀生字 。一年級孩子比較感性,教師語言要貼近孩子的心靈。課間我頻頻用兒童化的語言“小白雲”“小禾苗”“快樂的小鳥”“活潑的小魚”“誰來誇誇你的家”激勵學生朗讀的慾望,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中來,切身體會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與驕傲。一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而且有很強的表演慾,我抓住這一特點,鼓勵學生用形象的動作配合朗讀以及背誦,以及讓學生戴上藍天、白雲等頭飾,表演朗誦,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題:即如何愛護地球。學生紛紛言説“不要亂摘花”“不要亂扔紙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等達到了情感目標。

蘇派教學強調情感朗讀,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課是一首抒情性較濃的兒童詩,所以我設計以讀為主,以導助讀,通過創設情境、啟發想象、示範、評議等方式將“讀”貫穿於教與學的全過程、全方位。讀的形式多樣,如自由讀、指名讀、引讀、齊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等等。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讀”,促進了課文內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體會、思維能力的發揮和語感的培養。

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主動探索的願望很強,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後一個環節,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想象的空間,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分層次練習,讓學生們當一回小作家,分組合作編一首詩: “藍天是( )的家,( )是羊羣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讓學生充分説誰的家在哪裏,發散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上完課後,我覺得學生思維空間是廣闊的,需要我們去開拓。從整堂課來看,學生身上所閃現出來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雖然課已上完了,但學生的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還在等待老師們去滿足他們的慾望。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缺點:這節課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課上學生説得比較多,但所説的話還不夠完整,有的孩子還不能自己説出一段話,學生的口頭語也不夠豐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鳥、魚兒、種子、白雲在家裏會怎麼樣?孩子的回答只有:快樂、高興。今後在語言積累上還要加強。

教師缺乏課堂機智,在處理生成性問題上做得不夠好。比如在讓學生回答“小鳥在家裏會想什麼、幹什麼”時,學生回答“會想媽媽”“肚子餓了,想找蟲子吃”,顯然這樣的回答已偏離了主題,這時就應引導學生説説“小鳥的家怎麼樣”,才不會導致學生不着邊際的想象。可見教師的應便能力對於提高課堂效益也至關重要。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4

這是一年級孩子接觸到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首兒歌。通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講述為什麼説“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課文可讀性強,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時,我採用以讀為主,在讀中成誦,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邊讀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1、在生字教學這一塊,做到教會學生按照筆順規範寫字,並且教給學生“加一加”的識字記字的方法。但是由於教師的擔心以及“操辦”過多,沒有讓學生舉一反三的説,也就説,方法是教了,沒有讓學生運用起來。

2、語文課是用一篇篇的課文教會學生説話、寫話。

所以,在學習課文這一塊,我採用一些圖片,讓他們圖文結合,直觀的去理解,同時讓他們看圖説,看圖背,讓他們感覺到課文中的文字其實就是我們説出來的話,個人認為這樣的做法為他們今後説話、寫話打下基礎。

3、拓展訓練:填句“( )是( )的家”;換句“( )的家是( )”能做到循序漸進,先幫孩子們提供資料讓他們説,再到他們憑空想象説句子,最後把句子換個説法,這樣由淺入深的做法,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孩子。

4、在本課教學中,我的設計是注重德育教育的。好品德的養成遠比 好成績更重要,因此,在拓展後的總結處,我設計了一個問題“你有什麼方法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嗎?”引導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這節課存在着許多不足:比如對學生的引導語不夠簡潔不夠兒童化,導致他們在接收新任務的時候總是不怎麼反應得過來;再者,教師,對孩子的信任不夠還會出現輕微的“操辦”行為。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5

教材分析:《共同的家》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兒童詩歌。本單元課文內容圍繞“家”,從不同角度安排了4篇課文。有寫家庭生活的;有寫動物生活的;有寫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本單元的重點仍是培養學生朗讀課文,通過讀,理解課文意思及良好的閲讀習慣,擴大語言積累,在語文教學中切實落實“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任務。

本課是一首兒童詩,通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寫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讓學生體會為什麼説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5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 第5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教學理念:

第一、閲讀方面: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課教學要以朗讀為主,在讀中成誦,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

1、體驗閲讀,讀中見悟

以讀為主,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與多樣的讀書形式,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共同的家》一課,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雲朵朵;樹林裏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嫩綠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風微笑……”從而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温馨、快樂,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教師適時的評價點撥給了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

2句式遷移,刨編詩歌

兒童詩的句式往往可以舉一反三,遷移運用。《家》這課中句式“(什麼)是(誰)的家”的遷移有兩次。一是在學習課文“地球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過句式的拓展練習使學生對於我們和底氣關係的感悟,從藍天白雲、樹林小鳥以及其他的生活經驗遷移過來,無需説教,一樣親切感人。既突破了難點,又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二是在學完整首詩後,讓學生用此句式創編兒童詩。這種創編,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運用積累詞語和句子,豐富閲歷,積澱對語文內涵的感悟。

3、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質疑,引導發現,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説,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疑問。師生共同探討,共同研究,老師給學生以指點,學生也給老師以啟發,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共同進入文本所營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薰陶。

第二、識字方面:《新課程標準》 的識字教學,遵循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強調多識字,少寫字,培養學生的 識字興趣,減輕了勞動強度,調動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但是,新課程的讀寫分離從另一方面又給識字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君子動口不動手” 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識字教學成了新課程下教師最頭疼的問題,教學過程敏繁分瑣析相當乏味單調,沒有意義,且耗時大。我覺得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用多種方法思考,記憶,分析字形,是培養識字能力的捷徑。當然自學不等於老師不教,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問題,獲得知識,這樣的所獲才紮實牢固,還可以從中摸索體會漢字的構字規律。比如:以舊帶新,形近字對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減筆畫。

教學思路:《共同的家》安排兩課時,本節課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學會兩個生字“雲、子”,會藉助漢語拼音讀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課文內容。下面説説第二課時的安排。

第一,導入。以及具親和力的語言,學生熟悉的內容我的兩個家引入,讓學生猜猜我有幾個家,問題很簡單,但是卻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明白家就是有愛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據教材句勢相同的特點,從家入手,聯繫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以讀帶動説,即引導學生觀圖説話,讀句子提問題,再讀句子體會情感。把學習的權利全部給學生。其間,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比如樹林歡唱的小鳥,泥土衝破土而出的種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訴學生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地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並且練習用“是( )的家”句勢説話,延伸了課文內容。

第三、背誦。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點,告訴學生要找規律,找竅門,事實上也就是告訴學生文章的寫作順序,為後面的仿寫習作打基礎。這樣做,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兒歌中的這內容背誦了下來。正像葉聖陶老先生曾説的:“不待老師講,達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導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第四,識字。識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漢字的結構,是由什麼和什麼組成的;分析字形特點,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學新字,也是我們在識字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本課中共有三個生字,我重點採用的是分散識字。在第一課時我們已經學習了兩個,本節課重點學習“個”字,學生可以選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來記憶這個字。識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決定着以後學生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孩子們為閲讀和口語交際、寫作的基礎。為此每學習一個生字,我都要安排組詞,然後就是用所組的詞語説一句話。這樣,要求學生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學以致用,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

第五,作業。本次作業我設計了兩個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寫話練習,這樣做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進而擴大識字的天地,鞏固識字教學的成果,孩子們在實踐中自然會喜歡學習漢字,產生主動識字的願望。第二是選做的仿照課文的樣子,寫一首小詩,也就是由句到篇的過渡。這對於學生來説會有難度,尤其是對於整篇文章的佈局謀篇,但是我覺得只要學生能夠寫出生活中所見、所想,寫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夠涉及到一點點的寫作順序的問題,對於學生來説就是有收穫的。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6

林格倫説過:“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成功的體驗,他們就會以既在學校內也在學校外都完全拒絕學習而告終。”不言而喻,讓學生體驗成功,對其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多麼重要。

本課設計我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融入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巧妙地開發學生智慧,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空間裏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於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對家的熱愛,同時也滲透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一年級的孩子而言尤為重要,他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環節。如上課伊始,我創設情境,自編小故事導入新課:孩子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夥伴,想不想認識他們?(隨機貼上白雲、禾苗、小鳥、魚兒的圖片),迅速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為後續環節作好鋪墊。為了檢測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我利用字卡一列列開火車的形式讓學生認讀,,學生積極性很高,幾乎都能爭着大聲朗讀生字 。一年級孩子比較感性,教師語言要貼近孩子的心靈。課間我頻頻用兒童化的語言“小白雲”“小禾苗”“快樂的小鳥”“活潑的小魚”“誰來誇誇你的家”激勵學生朗讀的慾望,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中來,切身體會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與驕傲。一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而且有很強的表演慾,我抓住這一特點,鼓勵學生用形象的動作配合朗讀以及背誦,以及讓學生戴上藍天、白雲等頭飾,表演朗誦,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題:即如何愛護地球。學生紛紛言説“不要亂摘花”“不要亂扔紙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等達到了情感目標。

蘇派教學強調情感朗讀,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課是一首抒情性較濃的兒童詩,所以我設計以讀為主,以導助讀,通過創設情境、啟發想象、示範、評議等方式將“讀”貫穿於教與學的全過程、全方位。讀的形式多樣,如自由讀、指名讀、引讀、齊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等等。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讀”,促進了課文內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體會、思維能力的發揮和語感的培養。

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主動探索的願望很強,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後一個環節,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想象的空間,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分層次練習,讓學生們當一回小作家,分組合作編一首詩: “藍天是( )的家,( )是羊羣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讓學生充分説誰的家在哪裏,發散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上完課後,我覺得學生思維空間是廣闊的,需要我們去開拓。從整堂課來看,學生身上所閃現出來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雖然課已上完了,但學生的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還在等待老師們去滿足他們的慾望。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缺點:這節課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課上學生説得比較多,但所説的話還不夠完整,有的孩子還不能自己説出一段話,學生的口頭語也不夠豐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鳥、魚兒、種子、白雲在家裏會怎麼樣?孩子的回答只有:快樂、高興。今後在語言積累上還要加強。

教師缺乏課堂機智,在處理生成性問題上做得不夠好。比如在讓學生回答“小鳥在家裏會想什麼、幹什麼”時,學生回答“會想媽媽”“肚子餓了,想找蟲子吃”,顯然這樣的回答已偏離了主題,這時就應引導學生説説“小鳥的家怎麼樣”,才不會導致學生不着邊際的想象。可見教師的應便能力對於提高課堂效益也至關重要。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7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用於上課的課件,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學習中來。事實證明,這節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都非常不錯。下面就本節課的教學做一下總結:

一、識字教學

導入時先讓孩子回憶與父母在一起最開心的事,體會家的温暖和快樂,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初讀課文之後,我先從檢查學生讀課文情況入手,看看學生字音讀得是否準確,再從句子中脱離出生詞,讓學生認讀,先讓獨立練習,再指名帶讀。在這裏面我重點處理了一類字“雲”和“子”。“雲”在讀完詞後,讓學生嘗試組詞,學生的思路還是比較開闊的,有的組“雲朵”、“彩雲”,還有的想到了“烏雲”。“子”我重點是通過“種子”和“孩子”來認識“子”在獨立念時讀三聲,而在這兩個詞中讀輕聲,老師指導讀詞,輕聲讀得短而輕。緊接着讓學生説説知道哪些植物的種子,而種子是如何生長髮芽的,學生沒有太多的親身經歷,所以老師通過講授,讓學生理解“泥土是種子的家”這句話,學生練習朗讀這句話,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最後再將詞語打亂順序進行開火車練習。

低年級詞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但學習不能脱離句子,脱離語境,只有在語境中學習才能理解和學會運用。

二、品讀文本

本課全文共6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我的設計思路是按照“引學第1行——自學2—4行——共同體會第5、6行”為主線,以讀為主,配以精美的課件把課文內容變得更直觀,邊讀邊展開想象,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學習第一句時,先引導學生想象白雲在家裏時的自由自、快樂的心情,再通過指導朗讀。有了第一句的朗讀基礎,在學第二句時學生就能夠讀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師再適時地評價,學生朗讀水平就會上一個層次,第三句不用老師指導,也能後邊想象邊讀出感情了,這樣,也體現了教學的教、引、放的過程。最後,讓學生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表演、朗讀前四句話,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背誦奠定基礎,而且還讓學生有個簡短的休息,一舉多得。在處理課文的難句“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這句話時,我是先讓學生欣賞地球上的事物的圖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種動物以及人類。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讓學生看圖填空,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動物的家,更是我們人類的家,那我們用一句話説就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也解決了難點。

三、句式練習

在落實句式練習這一重點目標時,我主要是分幾步進行遞進式的滲透,最後讓學生達到了靈活運用的目的。第一次練習,在學習第三句“小河是魚兒的家”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小魚在小河裏會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圖幫助下,學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讀前四句話後,讓學生觀察這四句的特點,這四句説的都是誰是誰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礎,第一句學生填的很快,後面進一步的發散思維,並進行運用。第三次練習是“地球是的家”,這句話的目的,主要是鞏固句式,再有就是為突破難點奠定基礎。總的來説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學生的朗讀層次性還是體現的不是很到位,這主要是老師的指導語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真正起到引領的作用,更夠使學生的朗讀上一個高度。第二,對低年級學生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學習提高,在平時還有長抓不懈。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8

本課是一首充滿童趣、朗朗上口的兒童詩。形象地寫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

由於本課詩歌內容淺顯易懂,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所以我要求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以“__是__的家”的這個句式説話,並根據學生情況,引導學生試着寫一兩句。從而達到學生熟記成誦並能掌握詩歌句式的目標。

教學本課,我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從本課內容來看,學生對本課文中所提事物都比較瞭解,也比較有興趣,但對最後一句“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的理解還有一定的難度,最後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總結,又是昇華。我也是藉助讓學生多讀多體會來突破難點的。

本課結束後,我感覺到,像一年級學生學習這種應背課文時,先可以由老師適當指導理解,然後再讀課文,學生會有更深的感受。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體會,又能降低學生背誦課文的難度,學生基本上都能當堂背誦。再運用形象直觀的媒體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形象感知,加深印象。那麼本課的教學目標就得以很圓滿的完成,重點難點也能輕鬆突破,效果不錯。

本課的設計較為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主要讓學生自己感悟。在拓展練習説“__是__的家”時,是否應用一些直觀的圖片來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還是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她們積極調動頭腦中的已知,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不斷實踐、研究。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9

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按比分配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分數乘法應用題、比的知識基礎上學習的,而且學生在平時也有一定的體驗。所以在新知形成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根據原有的知識嘗試解決問題,變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研究性學習,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並充分展示學生的思考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同一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多向思維的發展,凸現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學中要更多地關注生活實際,創設一個個的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學習,無論在知識上、能力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都有所得,全面地實現了教學目標。但本節課也存在着不足:

1、課前導入沒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如:當學生説按平均分時,沒有讓學生自己思考這樣分行不行,老師急着代學生回答。

2、探究解題思路時,學生彙報過程太過倉促,沒有充分的給學生思考、彙報的時間。

3、課上應變能力有待提高,題的改變要有科學性,不能隨意。如:氧和氫的比不能隨意改變。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0

從數學教育哲學上講,決定一個公民數學修養的高低,最為重要的標誌是看他們如何看待數學,如何理解數學,以及能否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現象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

為此,在教學實際中,我們應積極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數學現實”,理解情景,發現數學,引導學生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打破封閉式的教學過程,構建“問題—探究—應用—新問題—再探究”的開放式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學會探索,學會創新等終身受益的東西。如在教學中出示:學校買圖書的分配問題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解答。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課文洋溢着時代的氣息,藴涵着豐富的人文精神,貼近兒童的生活,語言平實,通俗易懂,學生愛讀,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學生對化石的知識瞭解得不多,但是對於銀杏樹和大熊貓特別熟悉。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的同時,呼喚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物的意識。讓學生動口、動手,通過看課外書,上網查閲資料,擴展自己的視野,培養他們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習慣。

課堂上,我先板書“化石”,讓學生運用自己查找到的資料談談自己對化石的理解。然後我再補充完整課題,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題的意思了。接着,我嘗試讓學生質疑課題。有的學生提出:課文中介紹了幾種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揚:“這是個有價值的問題。”我覺得這樣能慢慢培養學生懂得如何去質疑,或者説帶着問題學習課文,會更有目的性。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2

這是一篇神話傳説,講述的是女媧求雨滅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補天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女媧百折不撓的形象,讚美了她為拯救人類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女媧補天的故事內容,激發閲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象力。學後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女媧為什麼要補天?”為主線展開教學,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女媧這一神話人物不怕危險、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領略神話故事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閲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1.課題的引出充滿神祕感,通過讓學生簡單説説知道的神話故事,使學生知道我國的神話故事有很多,接着話鋒一轉,今天學其中一則,馬上引出了課題,然後通過讀題的訓練,讀詞的指點,使學生初步感受到讀課文要有感情,讀題和讀詞同樣要有感覺。我想如果平時能經常這樣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讀中悟情,“讀”貫穿始終,抓住重點詞句來讀,讀出感受。如第一節後四句要讀出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痛苦掙扎的悲慘景象。在教師引讀時對“熊熊”等詞進行解讀,突出悲慘的景象。

3.師生合作,激發想象,感受神話魅力。在教學第一節時,我採用了引讀、師生分句讀,小組賽讀,為學生營造了輕鬆、愉悦的朗讀氛圍。同時通過讓學生閉目想象,感受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悲慘景象。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3

《哪吒鬧海》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了哪吒為民着想,不畏強暴,大鬧東海,制服東海龍王父子,使人民又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本篇神話故事是學生眾所周知的,特感興趣的文章,理解起來不是很困難,我將重點放在了訓練學生的能力上面。本文教學的重點是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我採用了以指導朗讀為主的教學方法。

1、在學生初讀感知的基礎上,我緊緊抓住一個"鬧"字來引導學生朗讀感悟。題目是文章的靈魂,在板書課題之後,引導學生理解題目。通過齊讀解課題讓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將問題總結為三個:哪吒為什麼要鬧海?哪吒是怎樣鬧海的?哪吒鬧海的結果怎樣?通過朗讀,學生體會到東海龍王父子的可惡,也會體會到哪吒為民着想,敢於與邪惡作鬥爭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標出重點詞;“稱霸一方”、“作惡多端”、“興風作浪”、“治一治”、“出一口氣”,通過觀看動畫讓學生理解“稱霸一方”、 “興風作浪”, 我指名學生朗讀這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邊讀邊感悟,引導學生可以用語氣,也可以用手勢來加強朗讀表現力,但一定要讓聽的人感受到龍王父子的“惡”和小哪吒的“勇”。通過朗讀,學生不難感悟出“鬧”的原因,最後讓學生歸納説説哪吒鬧海的原因,則是水到渠成。通過朗讀,學生已經瞭解到了“鬧”的原因,於是,我有設置懸念;小哪吒又是怎樣鬧的呢?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邊讀邊思考。老師不急於讓學生回答,而是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瀆,圈畫出關鍵詞語,弄清個自然段主要寫什麼?接着,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小哪吒鬧了幾次?每次又是怎樣鬧的?然後,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並由學生自己評説。最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描寫哪吒機敏、果斷的一系列詞語要讀出氣勢來。這樣安排,不但訓練了學生口語交際,也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感悟。同時,總結出學習方法。讓學生運用同樣的學習方法同桌學習第三自然段,自學第五自然段。最後一段,引導學生聯繫課文體會“胡作非為”這個詞語的意思,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弄清哪吒鬧海是為了整治惡人,讓老百姓過上太平日子,進一步感悟哪吒敢於與邪惡勢力作鬥爭的精神。

2、學習語文是為了運用語言,所以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圈畫出關鍵詞語,讓學生注意用詞的準確。如“跳進”“取下”“擺”“掀起”“搖晃”“機靈”“一閃”“躲過”“氣沖沖”“舉槍便刺”等,強調這些詞語也是為了方便學生更好的記憶,複述課文時能儘量運用書上的原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多次抓住了文章中的“留白”,想象説話,讓學生學會創造性的複述。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4

心理學告訴我們,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是創造的基礎。張志公先生説:“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兒童詩的創作也不例外。對為兒童來説,任何抽象的理論,他們都不興趣。最吸引他們的是色彩和聲音。豐富的色彩使他們睜大好奇的眼睛,美妙的聲音撩動着他們的耳膜。

本節課的教學把童詩的欣賞與仿寫結合在一起進行。為了豐富學生的詩歌表象,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執教者主要從以下兩方面着手:

一、運用樂曲引發學生想象

伴樂朗讀,把學生帶進音樂所描繪的情境中,容易使學生聯想起自己的生活和經驗,構建起關於所讀詩歌的具體形象。

二、運用圖片引發學生想象

美是詩歌的生命線。可以説沒有美就沒有詩了。本節課所呈現的圖片絢麗多彩,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美,認識到美,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色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 彩印象,又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激發了熱愛生活的熱情和表達的慾望。

課堂氛圍較活躍,學生踴躍發言,會説能説。在仿編詩歌這一環節,學生睜開了詩意的眼睛,自由地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與嚮往。儘管作品稚氣,有些想法可笑,但掩藏不住他們那一顆顆火熱的心。遺憾的是詩歌練習格式後三行的設計限制了學生的思路,使得有創意的表達無法實現。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篇15

這個案例出示的這一段話,要讓孩子們抓住“縈繞、反覆揣摩”這兩個詞語,體會盧諾爾曼大膽想像,敢於實踐,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精神。我沒有提出這兩個詞來講,而是通過“自主探索,讀、悟、説、”這一系列環節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盡情想象,發揮創造性,而讓課堂這一點永遠留在孩子們的記憶中。

一、讀。通過自己讀來體會、感悟,最後又帶着體會和感悟去讀,這些不同層次的讀,遠勝於枯燥乏味的一遍又一遍地讀。

二、悟,説。三年級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也許還不夠,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個學生也許只能想到一點,但通過“説”,互相交流看法,就能學會從多個角度去看待問題,去分析、解決問題。而在“説”這個過程中,,由於學生相互點撥,加上平時生活經驗積累,學生能進入創設的情景,妙語連珠,給了老師一個驚喜!

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我特別注重了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進行想象説話訓練,這樣學生説話既有了依託,又有了較大的活動空間。其次,説前組織小組討論,建立信息交流網,打破課堂教學信息單向交流的封閉狀態,打通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通道。這樣就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了碰撞,學生帶着這種高漲的、激動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在學習中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思考的歡樂,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從而讓參與學習的羣體獲取了新的信息,進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為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他的創新能力,我引導學生環環相扣、步步加深的探討問題,最後提出:“你們心中有什麼美好的想像,如果有,該怎樣去實現呢?”從而激發了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通過回答這些問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發明創造認識。

詞、句和段的訓練是中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也是我校課題研究的方向。而怎樣把兩者很好地融合起來,我一直在努力探索。

標籤: 反思 教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3wyn4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