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6篇)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6篇)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 篇1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用於上課的課件,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學習中來。事實證明,這節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都非常不錯。下面就本節課的教學做一下總結: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6篇)

一、識字教學

導入時先讓孩子回憶與父母在一起最開心的事,體會家的温暖和快樂,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初讀課文之後,我先從檢查學生讀課文情況入手,看看學生字音讀得是否準確,再從句子中脱離出生詞,讓學生認讀,先讓獨立練習,再指名帶讀。在這裏面我重點處理了一類字“雲”和“子”。“雲”在讀完詞後,讓學生嘗試組詞,學生的思路還是比較開闊的,有的組“雲朵”、“彩雲”,還有的想到了“烏雲”。“子”我重點是通過“種子”和“孩子”來認識“子”在獨立念時讀三聲,而在這兩個詞中讀輕聲,老師指導讀詞,輕聲讀得短而輕。緊接着讓學生説説知道哪些植物的種子,而種子是如何生長髮芽的,學生沒有太多的親身經歷,所以老師通過講授,讓學生理解“泥土是種子的家”這句話,學生練習朗讀這句話,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最後再將詞語打亂順序進行開火車練習。

低年級詞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但學習不能脱離句子,脱離語境,只有在語境中學習才能理解和學會運用。

二、品讀文本

本課全文共6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我的設計思路是按照“引學第1行——自學2—4行——共同體會第5、6行”為主線,以讀為主,配以精美的課件把課文內容變得更直觀,邊讀邊展開想象,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學習第一句時,先引導學生想象白雲在家裏時的自由自、快樂的心情,再通過指導朗讀。有了第一句的朗讀基礎,在學第二句時學生就能夠讀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師再適時地評價,學生朗讀水平就會上一個層次,第三句不用老師指導,也能後邊想象邊讀出感情了,這樣,也體現了教學的教、引、放的過程。最後,讓學生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表演、朗讀前四句話,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背誦奠定基礎,而且還讓學生有個簡短的休息,一舉多得。在處理課文的難句“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這句話時,我是先讓學生欣賞地球上的事物的圖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種動物以及人類。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讓學生看圖填空,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動物的家,更是我們人類的家,那我們用一句話説就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也解決了難點。

三、句式練習

在落實句式練習這一重點目標時,我主要是分幾步進行遞進式的滲透,最後讓學生達到了靈活運用的目的。第一次練習,在學習第三句“小河是魚兒的家”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小魚在小河裏會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圖幫助下,學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讀前四句話後,讓學生觀察這四句的特點,這四句説的都是誰是誰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礎,第一句學生填的很快,後面進一步的發散思維,並進行運用。第三次練習是“地球是的家”,這句話的目的,主要是鞏固句式,再有就是為突破難點奠定基礎。總的來説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學生的朗讀層次性還是體現的不是很到位,這主要是老師的指導語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真正起到引領的作用,更夠使學生的朗讀上一個高度。第二,對低年級學生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學習提高,在平時還有長抓不懈。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 篇2

《七顆鑽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神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的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發生着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裏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隨後跳出七顆鑽石升上天空,變成了七顆星星。這篇神話情節簡單,但內涵豐富,它寄寓着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蹟,愛心能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恆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學生讀着關於愛心的神奇故事,在感知童話豐富想像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愛心對別人及至對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創設學習情境,引領學生用心去領悟,領會教材。總體效果很好。

一、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情感

課文開頭所寫的那種乾旱程度,與我所面臨的國小生的生活境況有很大差距,這就需要我們“未成曲調先有情”,我用動畫課件和淒涼的音樂做背景,乾裂的大地,枯萎的草,奄奄一息的樹,吐着舌頭呼吸喘氣的小狗……,我把聲、形、光、情、意融為一體,接近學生與文本的時空距離,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積極的體驗,果然,學生在這樣的鋪墊下,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置身於故事之中,極富深情地朗讀第一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

二、抓主線,走進文本

教學中,由於有了興趣這個先導,學生自主地學習文本,藉助水罐的一次次變化這條明線,讓學生從水罐的變化中去感悟、去挖掘課文的內涵:是什麼力量促使水罐有這樣神奇的變化,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多次走進文本,去尋找那隱藏在水罐神奇變化之內的暗線——愛心。學生積極地探索和大膽地想像,抓住一明一暗這兩條線索,對文本內涵的理解水到渠成——愛能創造奇蹟。

三、借用關鍵詞,重點感悟

文本內涵較豐富,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內容,我借用重點詞語,讓重點詞語開啟學生情感的大門,比如抓住“所有的、乾涸、乾枯、焦渴而死”引導學生體會當時水的重要;“喜出望外、真想喝個夠”等,體會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對母親的愛;“再也忍不住、嚥了一口吐沫”引導學生了解小姑娘當時多麼想喝水,從而體會她把水讓給過路人是多麼動人的行為。給小狗喝水的時候,她還牽掛着母親,所以她分一點水給小狗,而現在從母親手裏接過水罐後,她把水毫無保留地送給了過路人,這裏再次體現了小姑娘的愛心是廣博無私的。

從背課到上課,我常常地體會到要講好一節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師有嫻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外,還要深鑽教材,課堂要體現新的理念,要有大膽創新的勇氣,反思這一節課的教學有以下不足:

1、授課就立足文本,但更應超越文本。

教師是教材的應用者,是課程的建設者,創造但教材只是教學的材料,優秀的教師應立足教材,更應超越教材。讓學生從文本中走出去,讓語文課程具有更廣闊的空間,形成開放的語文課堂。而我在這節課上沒有為學生創設由教材走向生活的途徑,沒能引導學生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去關注生活,沒有讓他們的情感得到昇華,我把學生的思維侷限在文中,學生反對神奇的故事有着濃厚的興趣,雖然體會到了愛能創造奇蹟,但也僅限於文中,學生按照我的預設的程序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卻始終走不出文本,,究其原因是我在課堂上不夠煽情,情感不夠豐富,包括對學生的評價都缺乏激qing。

另外,在學生理解“愛心創造奇蹟”這個內涵後,如果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瞭解到的關於“愛心”的故事來談談愛心的重要性,這對學生受到的薰陶和感染會更深刻。

2、文章的結尾處置上有點唐突

水罐的最後一次變化,是在前幾次變化的基礎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選擇有違“愛心”,水罐裏都不可能跳出七顆鑽石,湧出清澈又清閒的水流,在學習時沒能幫助理解這次變化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如果結合第一自然段來想像愛心帶來的神奇變化,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大地一片荒蕪的景象,而現在從水罐裏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人、動物、植物及至大地將會……可引導學生想像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還可以讓學生想象,如果沒有“愛心”,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這篇文章的內涵。

老師和學生融為一體共同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是語文教學努力的方向。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課堂後氣氛是課堂十分需要的,課堂能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和共鳴,心靈上能夠交匯是作為一名老師必不可少的素質。這對我來説是欠缺的。在今後的教學中,這將使我努力的向使自己提高的更快。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 篇3

本園地上了三課時。第一課時完成了三個知識點“我的發現、日積月累、我會填”。在這三個知識點上“我會填”讓學生完全自學,因為該題是搭配詞的練習,學生完全可以根據所學的課文或者平時積累來完成,並鼓勵學生可以拓展這種題型。尤其是12課《北京亮起來了》該課幾乎是由“形容詞或成語”與“的”字短語生動的搭配,把北京的夜晚展示得如此多彩而美麗,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很務實的訓練。

知識點“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在教學中適當的“扶”了,因為這兩個知識點在語基上需要點撥,畢竟是二年級學生,雖然有一些知識上的積累,但在字詞的含義之間還是有些模糊的。比如“我的發現”教材上有兩大組,第一組在語基上是“動作與動作所使用的工具”第二組是“物品與物品”場所的的區別。(在這環節學生還不算錯,能發現動詞、名詞)這裏本人點撥了(第一組都含有同樣的兩個字,第二個詞是在前一個詞基礎上加了一個字,兩個詞的意思也就不一樣了。例如:酒水要用酒水車;飛機場裏有飛機。)“日積月累”是反義詞的訓練(可以鼓勵學生先借助拼音讀讀不認識的字,看每組裏的兩個字之間有什麼,再運用自己發現的規律,自讀,認清字形。還提示學生若是去掉兩字中間的破折號,會發現什麼?)這樣一提,學生很快就能發現兩個相反的字能構成詞語“寬窄、窮富、賤貴、善惡……”並適當運用。

最值得反思的是“口語交際”就這麼一個點兒,本人是“活出去了”用了兩課時,其中有一課時完全浪費。本單元的口語交際是“誇誇家鄉的特產”或是“家鄉變化……”説説評評還要寫一寫。(由於本家鄉也沒什麼特產,就是家農作物、水果、……提前我讓學生回家收集或是問問大人,有關自己家 鄉的特產,風景有關的圖片,還可以上網查……(這個環節太悶了,學生沒一個人回家動過,而且不回答我,我急了,40分鐘就耗盡了。課間,本人不甘心,重新換個角度提問,就讓學生説説自己平時感到最好玩的地方,怎麼個玩法,最喜歡吃的東西,怎麼個吃法,這些東西在家鄉是否常有,而且我將學生分成了兩大組,基礎好的與差的各一組,本人把“鏡頭”全對準較差的這組,使用“急將法”,我提了個最簡單的問題,全班只有較差的這組有一人舉手,我藉機説:“今天我要帶這組的孩子出去玩……”話還説完,有一個孩子問:“老師,到什麼地方去玩呀?”我神氣地説:“是我們家鄉最好玩的地方,那裏有很好吃的,我帶了錢去買,誰跟我去就跟誰買。”説到吃、玩孩子們可歡了。舉手的多了,説:“老師,我家旁有一條小河,那裏很美,水很清,河邊有柳樹,果樹……還有一個草坪,那裏可以拌假飯。”接着一男孩子説:“老師,我們那裏有個荷花池,是外地人投資的,池中有竹樓,小亭子、魚池……”又一女孩説:“老師,我家對面有個大水庫,奶奶説,這水庫供養10萬人的飲水問題,這水庫像只大公雞,公雞的頭上是龍頭,公雞的尾是糧田……”這下教室時可不得了,都爭着説,我就這樣高興地聽着孩子們説着。這時被“拋棄”的組的孩子可急了,有一最小男孩(張濤)跑到我面前説:“老師,在我的家有很多水果,比如葡萄是最好吃的,到了秋天……。”(這孩子把11課《葡萄溝》的那段描寫葡萄成熟的樣子説下來了,並且還説了怎麼個吃法,最有意思了,説得太好了……)

於是,我説話了,問:“還有沒有孩子想説的。”都舉手了,而且是真想説。(我抓住了孩子們這種內心情感的發泄,還有那種渴求表現的慾望,出示了我的教學要求)説:“孩子們,把你們剛才説的,按順序寫下來,讓老師也分享你們的快樂行嗎?”“行!”孩子們回答。

一支支小鉛筆連動直動,而且小嘴也念個不停,低年級學生寫東西嘴不幫忙,還真不行,這樣邊念邊寫有助於語言中少出錯誤,説準確點低年級學生寫話是數出來的。

我邊巡視邊提示,真的很不錯,寫的字數最多的是200字出頭了,寫的最少的也是150字左右。所有的孩子能用“總起——分述——總結”的形式完整的寫篇小作文。(這是本人平時結合閲讀注重過的。)放學後,我將學生習作帶回家改,真的感到欣慰,沒有一個學生寫的不好,有幾個基礎好的能恰當的用上平時積累描寫事物的優美句子,真漂亮,還真不像二年級學生寫的。(這與本人平時給學生積累是分不開的。我每天早讀時,總愛站在講台上,揚揚灑灑的寫上一段話或是一句話,還別説學生就愛讀我寫的東西,校園裏的每樣事物都是我在學生面前表演的對象,或許“身教重於言教”。同時也能通過各種方式擴大學生閲讀量,增加學生識字時,我班學生不認識的字幾乎不問我了,查字典,這習慣算是被我逼出來了。)

通過本單元的口語交際的成功,本人認為老師在語文教學中的提問,要接近孩子的特點,孩子們就是對“吃吃喝喝、玩玩兒鬧鬧”感興趣。也就是老師的備課預設的問題,只是參考,還不能過於正規的語言化,過於規範化的語言提問,有可能使自己的教學主動變為被動。孩子們不是很容易理解與接受,面臨着的就是努力地把孩子朝自己預設的圈子裏趕。趕不進去就拽着了,兒化語言式的提問容易靠近孩子的心靈。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 篇4

《蘋果豐收》是中班的律動,音樂的節奏鮮明,容易聽辨,自始至終,活動分為三大環節:去果園的路上、摘蘋果、豐收後的喜悦;通過聽一聽、説一説、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等多方面的感官逐步引導幼兒傾聽音樂並熟悉音樂旋律,並將故事穿插在一開始的傾聽環節,幫助幼兒理解音樂,熟悉音樂節奏型,孩子們的興致都非常高興。

這個活動的重難點定位在熟悉音樂旋律,確分辨音樂樂段,並樂意用動作大膽表現摘蘋果的動作;在活動幼兒都非常樂意與同伴一起做動作,由於音樂節奏有些過快,幼兒沒有辦法很好的跟上磁帶的節奏,但在動作方面都基本上熟悉,活動在歡快的摘蘋果的過程中結束。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 篇5

《山中訪友》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以此文為依據,進行學習意圖有兩個:一是,通過感受作者描繪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學習作者運用想象來表達情感的方法,同時積累優美的語言。

一、依據教材,加強基本功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對於農村的學生來講體會美、感悟美其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生活的經歷太單調,太單一感觸就比較匱乏。為了調動他們審美情趣,我運用美文賞讀教學法。一堂好課要有好的預設,在講課之初我先讓有條件上網的同學聽《山中訪友》的朗讀。然後跟讀最後在班上示範讀。

初上課,讓沒有在網上聽朗讀的同學先讀課文,讀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同學聽的很隨意,表情木訥,甚至有的同學都不知道已經讀到什麼地方了。當這樣讀完整篇文章後,班中大部分同學都不知道課文講了什麼內容。隨後我讓劉雨欣(網上聽過)同學讀,這個同學平日裏朗讀基本功好。我發現在她讀的過程中同學聽的都很認真,面部表情也豐富了。因為她的原因帶動了整個課堂的氣氛。當我讓學生將書合起來,我讀他們接讀時就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我讀“走出門,就與微風( )”“風中含着露水和( )氣息”“早晨( )!”同學們居然可以背出來。此時我發現同學們已經進入了作者優美的文字中,所以我趁機問:“通過這些描寫,你是否讀懂了作者是什麼樣的心情?”結果班中所有同學都舉起了手,我讓同學一起回答,答案很準確。因此我總結出:調動學生對美好事物、優美語言的體驗和感悟很有效的辦法就是:引領作用。所以佳文賞讀再跟讀再示範讀的方法是我語文教學的一種新模式。很多學生對文字感覺也就是視覺感較差,但聽覺遠遠好於視覺。所以這種模式是將視覺轉化為聽覺,讓學生更好的吸收。通過聽、讀兩項訓練讓學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激發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朗讀除了要調動審美還要注重基本功的的訓練,我採取糾錯法。為了強化認字、字字的能力,在讀文過程中讓每個學生認真去聆聽,讀完後讓其它同學找讀錯的地方,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聽的能力同是又將説結合起來。因此,教學中我也注重學生聽、説、讀的能力。

二、依據教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運用想象的手法來表達情感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偉大的愛因斯坦説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為了增強學生的想象力我採用了模擬情境法:照課文句子仿寫句子。當文章講到作者與山中景物對話的段落時我讓學生跟班中的具體事物結交一位朋友,然後想象想對這位朋友説的話。有的學生將盆花看成是自己的一位朋友,對花説:“你好!美麗的滿天星!你綻放的每一朵小花,都是在邀請我去品香嗎?”有的學生對鎖頭説:“朋友,你好!忠誠的守位者,默默的工作,謝謝你。”……聽着學生表述我欣慰術了,同時也感到了無比的幸福。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是一個巨大的寶藏,需要我們去開發。

通過《山中訪友》一文的學習,學生不但增加了生字、新詞的積累,還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情趣,豐富了想象力,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濃厚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當然,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如怎樣通過活動開展,更好地體現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如何巧妙設計活動、挖掘活動的深度,使活動與教學內容不至於流於形式,達到設計意圖和課堂教學目標;如何將活動延伸至課外,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這些問題還有待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探索,讓語文課真正有效地“活”起來。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 篇6

備課時就感覺本文學習的重點,應該放在層層推進的結構上。本文是一篇較嚴謹的議論性的散文,是要提出一個觀點的,觀點是什麼,結論如何得出來,是需要讓學生明確的。推論性的文章平時學的比較少,議論性的文章的嚴密是需要認真學習的。如同數學中的論證,一步步的推導出最後的結果,嚴密而無懈可擊,文字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呢?就讓學生通過本課《敬畏自然》的學習,體會議論性文字如何層層推進,最後得出結論的。 文章是從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征服自然談起,首先作者明確他的態度,在課文用“殊不知”這個詞語表明自己反對這種觀點的態度,以下課文從三個方面逐層推進的,首先指出人類智慧在自然面前沒有什麼可以驕傲的,這個方面的議論是通過四點來完成的:航天事業的發展的空間在整個宇宙中只是很少的一點點,人類的認識是不斷進步的,人類對地球的挖掘有可能成為人類自身的陷阱,宇宙空間中可能存在着智慧等。如此説來,人類面對自然實在是沒有什麼可以驕傲的。話説到這裏,文章水到渠成的談到了自然的智慧是無與倫比的。其次文章接下來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將人類的智慧與自然的智慧進行了比較,最後談到大自然中到處都存在着生命,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係,三個方面步步推進,課文最後一段得出了要敬畏自然的結論,文章非常嚴密。

在課文的學習中,就是將層層推進的議論過程作為了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耐心細緻的引導學生明瞭議論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學習非常投入。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 篇7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

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採用多種方式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説的時候要着重抓住“我”和“母親”的情緒做對比:“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砸東西,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母親”不但不責怪“我”,反而等“我”情緒恢復平靜後撫慰“我”,還説要帶”我“去北海看菊花。經過對比,學生懂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也更體現出 “我”對“母親”深深的愧疚、熱愛、懷念之情。

學生説感受:“‘我’暴怒時.‘母親’卻偷偷的躲在一旁流淚,使我想到我平時也是那樣對待我的媽媽的,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好好愛自己的親人.不能等失去了他們後才去悔恨”;“當‘我’答應‘母親’去公園看菊花時,她卻突然暈倒送去醫院,從此與‘我’訣別,臨終時都沒能和‘我’説上一句話。體現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同時也表達‘我’對‘母親’的愧疚、懷念之情” 渲染氣氛,創設情景。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我説:“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説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説,真情流露。最後一個舉手的是平時很少發言的男生,我們都知道他父親去年才去世。此時全班同學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給他投去温和和鼓勵的眼神,他站起來沉默了約5秒鐘後才説:“媽媽!我來看你了,是妹妹推着我來的。又是一個深秋,我帶來了你喜愛的菊花,我終於明白你堅決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原因了,但晚了,還沒出門,你就暈到被送去醫院,我沒想到你的病已經變成這樣,誰知道這一去竟是訣別,連你臨終的話語我也沒能親自聽到,媽媽,可我清楚你要對我説什麼,你是要告訴我要像菊花那樣堅強的活着,好好的帶着妹妹活着.........”説到這,他已泣不成聲“我也想對我死去的爸爸説: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媽媽也會堅強的活着的........”同學們聽到這已經是淚流滿面。我也被深深的打動了。

本文情感深摯,輔導學生用心的讀,用情地讀,就會被“母親”對“我”的愛所深深的打動,你會跟着“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懷念,一起在愛的支持下,堅強地 面對人生。

作者透過一些細小的情節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從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鐵生苦難的一生,“沒有經過苦難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嗎?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生是幸運還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經歷過大苦大難的人所體味到的人生況味和所獲得的人生價值”這是宋秋雁在《走過苦難-----記我無比敬仰的作家史鐵生》一文中的節選。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貫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鐵生在《合歡樹》一文寫道:“我坐在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喚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喚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穿過。”讀着這些蒼涼的文字,感受到他經歷的磨難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那樣凝重悲壯的文字來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落的熱流!

通過對《秋天的懷念》的閲讀,讓學生受到了偉大母愛的薰陶感染,接受了一次“愛”的教育;還提高了學生的自讀能力。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 篇8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結合觀看天都峯的錄像、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後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悦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 篇9

這首歌曲教學以“愛”為主線貫穿了整個課堂。我在設計教案時,通過“愛的呼喚”,“愛的體驗”,“愛的昇華”,“愛的奉獻”幾個環節層層推進,意圖讓學生在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感悟愛的主題。一開始以故事導入,我用深情的話語感染學生,接着由我的手語範唱直接進入歌曲教學,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了歌曲的情緒以及心存感激的那份情懷,在教學歌曲的過程中,我採用了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歌曲的情緒發展,運用各種感情記號來處理歌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學生是通過自己的演唱來感受的,顯得那麼的真實有效。

整個課堂一隻處於感激與大愛的氛圍當中,學生學得投入紮實,一節課我也學會了這首歌,我的情緒也一直沉浸在《愛的人間》當中。但是我感覺在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我的語速有點快,同學們的情緒是調動出來了,可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還有就是學生絕大部分都會唱了,有極個別的在歌詞第二段的“我在愛的人間長大”這一句中沒有掌握好附點的節奏,也許是我忽略了。在拓展這一處,如果能加入更多的讓學生自己説出來的一些感人的愛的事蹟也許效果會更好些。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地球的新生》一課是人教版國小美術五年級上冊第六課,屬於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課件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討論,認識破壞環境的行為,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規範自己的行為,爭取人人都是環保小衞士,為了地球的美好明天不懈努力。

在課件的開始我選擇了學校裏的鮮花,第一幅是海棠花,一邊看圖,我一邊説“春天來了,心園的小橋旁、流水邊海棠花開放了,火紅的的花朵一團一團的,金色的花蕊吸引了小蜜蜂圍着她不停跳舞……”結合圖片,同學們陶醉在春天的美好回憶裏,接着我們有看到了白玉蘭、金盞菊,我還展示了木瓜的花,山楂的花,讓同學們一下子聯想到現在秋天累累的果實,然後我們又觀看了大畫家創作的有關大自然的作品,和他們所表現的植物照片,同學們看得非常認真,而且發出了對這些的作品的讚美。緊接着,我打開了一幅土地荒漠化的照片,這時候,整個教室裏發出一片低呼,“太難看了!”孩子們紛紛説,我問他們,你們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麼?砍伐樹木、過度放牧……他們回答的頭頭是道,我繼續問你知道哪些是保護環境的行為麼?他們紛紛舉手回答,比如垃圾分類、隨手關燈、關閉水龍頭、騎自行車,乘公共汽車出行……然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讓他們進行進一步的思考,例如我們校園的分類垃圾箱,垃圾都分為什麼種類?分類後的垃圾將會如何處理,這對我們的環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汽車排出的温室氣體,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是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我們不但自己要自覺愛護環境,還要注意宣傳讓更多的人蔘與到保護環境的活動當中。作業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保護環境的,引導人們的行為;破環環境的,發人深省,從而停止這樣的行為。

學生的作業反映了他們的所見所思,相信他們在今後的生活當中會有意識的作個環境保護的小使者。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一、在備課方面。我一直嚴格認真地進行課前的準備工作,仔細教參,認真鑽研教材和新的課程標準,分析學生的實際(包括學習基礎、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接受知識和理解知識及運用知識的能力等),做到在組織教學時胸有成竹。

二、在課堂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同時也注意因材施教,針對學生實際,採取讀、講、練、背、的教學方式,將課堂還給學生,力爭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穫。

這節課雖然有一定的成績但也有不足之處,特別是小組合作探究的問題上存在着以下不足

1、分組簡單機械

我所分的小組是按前後桌8個人一組,這樣分組雖然開展小組活動簡便易行,但人員搭配不合理,不利於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2、討論流於形式,過於簡單

討論流於形式過於簡單是目前小組合作教學較為嚴重的問題。表現在:

討論變成“閒聊”。當我提出一個問題後,學生就圍坐在一起討論,往往滿教室都是嗡嗡聲,每個人都在張嘴,但討論內容很多與問題無關。

3、教師缺乏理性點撥。

小組討論二、三分鐘後,讓學生個人發言了事。小組合作教學在這裏成了活躍課堂氣氛的輔助手段,成了作秀的表演,並不體現真正意義上合作學習。

4、學生參與不均

凡是聽過我的課的老師多少都會有這樣的發現:在小組活動中好學生髮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回答的現象多。我對小組的指導和監督不夠,小組成員間的分工不明確。我只關注小組的學習結果,不關注學習過程和個人的學習情況,是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組長沒有管理好小組活動,開小差的學生缺乏個人責任感等。重難點和值得討論的問題,要緊密聯繫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要儘可能採用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迫切需要解決的一些實際問題或現實生活問題,回顧這這節課與學生的教學互動,值得我進行深刻地反思。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掌聲,一個多麼平凡的詞語,但它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生像是一隻在廣闊無垠的大海中行駛的小船,而掌聲好比指揮塔,指引你前進。有人説恩賜能令人感到人間的温暖,那麼掌聲就是精神上的鼓勵,激勵着一些憂鬱的人。《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敍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本課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要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為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到以下幾點:

一,以讀代講,角色轉換

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教師的示範讀等多種讀書活動,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己尋找感受小英不同的內心世界。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並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小英的同情和對小英轉變後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從而充分領悟掌聲的內涵,進而明白文章所藴涵的道理。

二,把課堂的掌聲與文本的掌聲相結合

在教學時,我由談話導入開始直至上課結束,掌聲多次響起。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如何及時把掌聲獻給別人。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 篇13

新課程的改革,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説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雖然説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但是也讓我感到了許多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但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後,書本不再出現X前面是減號或除號的方程題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我們並不能刻意地強調學生不會列出X在後面的方程,我們更頭痛於學生的實際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着目前的侷限性了。對於好的學生來説,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

2、 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麼避免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出現等等。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 篇14

反思自己的教學,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湧。藉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台。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矯枉過正,或許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説你的,我説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我和同行老師又陷入了沉思。

經過慢慢的嘗試,我不得不坐下靜靜地思考:語文是什麼?母語教育學什麼?“感悟”中如何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翻閲相關書籍,我認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藴涵於工具性之中,沒有工具性就沒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氣”,“神”,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卻了靈魂,成了毫無意義的“死工具”。國小作為母語的起始階段,應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而感悟文字背後藴藏的人文內涵。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 篇15

《荒蕪了的花園》是冀教版語文第十冊第三單元“啟智於身邊”中的一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主要講的是幾個人想重修荒蕪的花園,但他們各持己見,卻沒有一人去行動,最終花園依舊荒蕪着。文章開始從“所見”——雜草和荊棘生長和“所聞”——蟋蟀悲鳴兩方面寫出了花園的荒蕪;接着抓住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美麗的池水、美麗的花木、唱夜之歌的夜鶯,運用今昔對比的手法,勾勒出過去花園的生機勃勃,突出了今日花園的荒蕪寂靜;最後,幾個人細細地討論、悉心地討論、滔滔不絕地討論和兩次辯論,但誰也未付諸行動,結果花園依舊荒蕪着。文章條理清晰,情節起伏,語言樸實無華,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嘲諷和哀傷。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誇誇其談,只説不做,最終結果是一事無成。

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後出示: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

請大家想一想,這篇寓言故事以這樣的一句話結尾,有什麼深刻的寓意嗎?

有的學生答:“之所以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是因為A、B、C君他們心動而不行動,只是在那裏幹討論,不幹真活。

有的學生答:“之所以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是因為他們的決心夠,行動不夠!他們看到了這座荒蕪了的花園,下定決心要把它整理好,於是開始討論,從黎明討論到傍晚還是沒有行動。就像有時候我們告訴爸爸媽媽、老師好好學習,但是總是沒有實際的行動。

有的學生答:“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一是因為他們不會思考,他們只會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第一位,從來不去考慮別人的想法,甚至不會把別人的和自己的想法相融合;二是因為他們只會動口不會動手,用我爸爸的口頭禪來説就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還有的學生答:“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是他們有了明確的目標,沒有踏踏實實地去做。”

孩子們的回答令我感歎!孩子們有時真的值得我們刮目相看了。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案例 篇16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教育應該從孩子抓起。為讓幼兒懂得。為使感恩活動融入幼兒園生活,使感恩深入幼兒的內心深處,植入幼兒心田,作為大班孩子,想通過此次社會活動:《感恩》,引導幼兒體會父母、老師、同伴及周邊所有人對自己的愛,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快樂生活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加深孩子對愛的理解,同時,也要教育幼兒學會把自己的愛積極的反饋給別人。培養孩子擁有一顆知恩、惜恩、感恩、報恩之心。

通過此活動,我意識到預設總是美好的,想像總是無可挑剔的,但能經得起檢驗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好活動。儘管自己花了大量心思設計教案、準備教具,但實施下來卻發現與預設相比,在效果上還是有所差別。為完善此活動,現進行如下反思:在教學中,整個活動教態很好,親切自然,流程很清晰,一環扣一環,特別是活動導入部分我引導幼兒觀看傾聽最美孝心少年《賣燒烤的小女孩》的故事來震撼幼兒的心靈,能切入主題引發幼兒遷移自身的家庭環境,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但整個活動中,時間過長,活動內容過多,涵蓋的面太廣,所謂面面俱到,反而會導致蜻蜓點水,沒有將每個環節的教育價值挖深挖透,使活動緊湊,達到教育目標,深入幼兒心田。

因此,此教學內容可拆分為兩個活動進行,活動一以瞭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激發幼兒感恩父母之情,樂意用實際行動幫父母為主體,進行展開。第二環節出示媽媽照顧自己的多媒體圖片,並請相應的幼兒向全班幼兒講述照顧的辛勞。激發幼兒遷移經驗,啟發幼兒説説自己媽媽辛勞的照顧自己的過程,體會媽媽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再讓幼兒説説自己應該如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從而能使幼兒從內心深處出發,激發幼兒的感恩之心,報恩之情。再延伸身邊還有許多人都在幫助着自己,可引伸出身邊的老師、同伴等等,讓幼兒變小愛為大愛,感恩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做到“凡是人,皆須愛”。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多讀、多學、多問,以此來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讓自己一步步走向優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7xkdp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