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精選23篇)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精選23篇)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

本課可依據課標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上,教師在課前要深入學生中間,調查學生在異性交往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在課堂上加以剖析。課堂上要積極開展小組交流、合作探究,採用活動教學、情景教學、案例教學、討論等方法與教師的講授、點撥、解惑相結合,既突出新課程所倡導的“探究學習”的理念,又突出道德學習中重在實踐的德育理念,體現了新課程“以人為本”的理念及思品學科為社會現實服務的特點。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精選23篇)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2

課後,我重温教學設計,教材內容,回憶學生的課堂上表現,認為本節課講授中還存在一些需要調整和改進的地方。

1、學生在談自己在交友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時,我沒有學會“等待”,為了引導出下面想講的東西從而打斷了學生想説的話,這樣一節課下來給人感覺特忙亂。

2、在課堂中,學生討論較投入,較強烈,甚至有些學生還提出超出本課內容的知識,在這方面,我未能充分利用課堂上生成的素材,為了完成課堂教學內容,未對這部分知識進行延伸和拓展,跳過學生的話題進入我的下一步教學,未能做到根據課堂實際調整教案。

通過本課教學,我收穫頗豐,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多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虛心請教,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摸索經驗,不斷升級,爭取早些找到真正屬於自己授課方式和方法,儘快提升個人素質和教學水平 。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3

本課的主題是同伴交友,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活動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法等方法與講授、點拔、解惑相結合。基本上使學生明白,理解了面臨的兩大問題:一是同學中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而產生的友誼需要與困惑;二是如何與異性同學交往而產生的性別角色認同和情感需要及困惑。也達到了教學新理念。但每個人有不同的教學設計和想法。希望我們老師多多提出寶貴建議及教法。謝謝。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4

本課的三個子目:“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勝利進軍”、“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全部都是課標中要求學生知道或瞭解的內容。故此,三部分內容的活動設計都必須體現其重要的有效性。

一、“黃埔軍校的建立”——“結識黃埔人”小活動

在課堂上,把黃埔軍校的部分師生名單呈現在學生面前,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黨內比較重要的人物,或大眾耳熟能詳的人物。學生通過直接的瞭解,就能夠得出黃埔軍校在歷史的卓越地位和對歷史的貢獻。

二、“北伐勝利進軍”——“軍情觀察室”活動

“軍情觀察室”是鳳凰衞視中文台每逢週三的一檔軍事觀察節目。借用它的名字就是為了直接的引起學生的關注和參與的興趣。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們被假設成為北伐軍的指揮人員,參與北伐戰略的總決策,讓學生們自己去設計北伐的順序。學生通過這個活動能夠學習北伐戰爭的主要對象和進軍路線,培養讀圖識圖能力,而且,也順便學習了一些戰爭常識。

三、“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找政府”活動

這是一個幫助學生打破慣性思維的活動。假設教師不提醒學生,學生就會習慣性認為,一個國家只有一個政府,而忽視了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的歷史產物。通過“找政府”活動,讓學生們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訓練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和細緻觀察、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5

我今天講課的課題是一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我們是集體備課後形成的教案,我把目標定位為:

1、理解正比例函數和一次函數的意義。

2、會畫一次函數的圖像,並結合圖像和表達式理解一次函數的性質。

3、能根據已知條件確定一次函數的表達式。

下面對這節課反思如下:

1、上課仍然改不了以前的好多習慣,不放心學生,總想包辦代替,自己講的多,留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少。

2、學生展示的少,老師沒有放手給學生,沒有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

3、起點過高,把學生的基礎估計過高,不能面對的多數學生。沒有本着低起點,小步伐,慢節奏的方式方法進行教學。

4、數形結合不夠,應該從圖像入手讓學生經歷畫圖像和觀察圖像的過程,並且根據圖像去解決一些問題。

5、用展台展示不太清晰,沒有讓學生畫在黑板上效果好。

6、教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多做多講。不可以有老師太多的講解。

7、會考備課要講究實效,不可以走過場,作秀,那隻能是事倍功半。

8、要仔細鑽研教材和課標,以及考試説明,備好課。這是上好課的前提。

9、沒有注重方法的總結。

總之,還有諸多地方需要改進,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加以注意。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6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都很大,能否正確劉黎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問題。知道學生朗讀和背誦時本課教學的重點。

在教學本文時,我指導學生先從看圖入手,揭示課題,並就題設疑:哪些句子寫葉公喜歡龍?結果怎麼樣?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課課文

。在學生基本讀通、讀順課文後,再讓學生回答前面的問題,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當教學課文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寓意。在教學時,我注重先扶後放,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先讀,再讓他們思考,學生在讀完後,都積極地進行思考,我發現他們個個都搶着回答問題,只是在回答的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的能力還比較差,但是其他學生能及時地給予理更正。

教學時抓住動物的特點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懂得做事要有主見、有耐心。以導“説”、導“演”、導“讀”、導“疑”的過程來讓學生學習本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朗讀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出葉公見到真龍時,那種害怕的樣子。

在學習過程中,對這篇課文的內容,孩子們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師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啟發引導,展開討論。對葉公應有多元評價。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明白一個道理,讓學生以這個寓言故事來教育自己,使自己不會犯類似葉公這樣的錯誤。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7

《買文具》(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購物》的第一課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購物活動中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體會元、角、分之間的關係,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其實對於人民幣的認識學生並非是一張白紙,因為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大部分學生都有過隨家長或單獨購物的經歷。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這一概念的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人民幣,學會簡單的購物,並瞭解元與角、分之間的進率關係。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並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導入時我首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笑笑買文具”的情景,讓學生知道買文具需要錢,明白認識人民幣的重要性,再次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小組內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通過交流了解到其實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師再此基礎上通過認一認的活動,利用課件強化,並歸納出人民幣的單位。

元、角、分之間的進率,進行元、角、分的簡單計算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各種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數學活動。安排師生、生生兑換不同面值人民幣的遊戲。尤其是在用一元錢換零錢時,學生更是以百分百的活力投身其間,答案異彩紛呈,有換10張1角的;2張5角的; 5張2角的; 1張5角、2張2角、1張1角;1張5角、1張2角、3張1角。通過學生的拿、數、想、比等手段,使學生體會到兑換方案的多樣性,富有趣味地得出元、角、分之間的關係(1元=10角),並類推出1角=10分。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此我創設了真實的數學購物活動,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購物活動,此時學生興趣高漲,在一種興奮、積極的心態下學習數學,學生在買賣之中互幫互學,在付幣、找幣中體驗購物過程,積累經驗,加深知識的實際應用,有助於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並適時進行勤儉節約的教育。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8

不足之處:我本人不滿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進行探究兩角的大小關係和光路可逆時不夠精煉,由於是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空氣中角度大就行了,我在這地方進行了角度的準確讀數並且三次,顯得有點囉嗦又耽擱了一兩分鐘的時間。

2: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讓學生自己做實驗來探究光的折射規律,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才能掉的他們的興趣和課堂氣氛。

3:讓學生做激光斜射入玻璃時學生的實驗效果不太好,並沒有真正得出規律,只是玩了一把,老師的指導還要朝有效、到位的方向去努力。

4:畫光的折射光路圖解釋水中的物體看起來升高了,一部分學生很難理解這裏説的虛像。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9

通過這句話,學生可以帶着這樣的幾個問題:“人們為什麼熱愛海洋,又敬畏海洋?從那些話可以讀出來?哪些詞句突出了人們對海洋的熱愛、敬畏之情?”去朗讀感悟課文1-3自然段。第二:“今天,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正迎來了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時代。”通過這句話,我們主要引導學生了解是什麼力量可以使人類跨入21世紀不再“望洋興歎”。人類從哪些方面開發海洋、利用海洋。學生帶着問題去朗讀感悟課文4-8自然段,就可以多角度體會到海洋的確實21世紀人類的希望,體會到科學的神奇力量。

第二步,引導學生知道要善待海洋。課文的第9自然段中強調了保護海洋,珍惜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我是這樣來激勵學生熱愛海洋、保護環境、善待自然的:其一,引導學生抓住“不過”、“首先”、“必須”、“只有……才……”等詞語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其二,從反面理解內容,做了一個這樣的説話練習“如果人類不保護海洋,不珍惜海洋資源將會( )。”其三、我有蒐集了一些資料做了適當補充,並佈置學生課後繼續蒐集。其四、鼓勵學生愛護環境從身邊做起。

當然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不斷的引導學生注意積累四字詞語,課後還讓孩子做了一個用用書中的詞語練習寫一段話的練習。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一、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恰當剪裁教學內容,讓教材成為一塊跳板

《幸福是什麼》為一篇幅較長的童話,故事生動有趣,通過三個牧童在智慧的女兒引導下尋找到幸福的過程,告訴人們“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別人有益的事情”的這一人生道理。雖然文章主旨明確,但要深切地體會語言、感悟哲理則有一定難度。在寫法上,作者善於布白留空,對於三個牧童分手後十年間的所作所為的描寫極為簡約,僅通過三個牧童的簡單講述來表現。國小生好奇心強,這一布白恰好成為學生探索精神盡情展示的平台。因此,對三個牧童及智慧女兒的幾處語言描寫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語言訓練的焦點,成為了對學生進行想像力和表達力的語言性實踐及體驗生命歷程的關鍵。這樣處理既擺脱了串讀串講串問的陳舊教學模式,又集中了教學內容,長文短教,重敲一處,使教學效益有了最可靠的保障。

二、感悟語言,展開想像,實現對課文情感的再創造

在確定教學重點內容之後,圍繞教學目標,便可展開教學全過程。在板書“幸福是什麼”這一文題之後,激發學生自由談談對幸福的認識,什麼“受到老師表揚、得到同學安慰、向災區兒童獻愛心、心願實現、畫好了一幅畫”等等,教師依據“過去”“現在”“未來”而分類板書,然後便引導學生進入“幸福是什麼”的追求中。在初讀了解課文大意之後,啟發學生帶着“三個牧童做了一件什麼事而得到了智慧女兒的讚揚?”“三個牧童十年後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嗎?你怎麼知道的?”的問題自能讀書。學生自學自悟後分小組交流,然後再集中探討第一個牧童的幸福歷程。多媒體出示牧童的話:“弄明白了,很簡單。我給病人治病。他們恢復了健康,多麼幸福。我能幫助別人,因而也感到幸福。”在反覆理解與朗讀後,問:他是怎樣幫助別人的?教師不斷創造情景:遇到一個下肢癱瘓的老大娘,他是怎麼做的呢?遇到一個雙目失明的孩子呢?遇到……引導學生不斷地從語言、動作、神態、情感各方面去體驗白衣天使的奉獻歷程,去體驗救死扶傷的神聖與莊嚴,從而真切感受幫助別人而獲得幸福的愉悦。如此炮製,在全方位、多層面地體驗了火車服務員、輪船職員、消防隊員、農民等等的真誠勞動之後,學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的含義。

通過對課文中的精彩語段的研討,實現對人物情感的再創造,既體現了語文本體觀,又體現了學生主體觀,情與景交融,其樂亦融融。

三、情感+語言=詩。實現對課文情理的語言創造,是小語教學的一種境界

詩是語言的精華,激情是點燃語言的火把。凡是有激情澎湃的課堂,就有詩的火花在閃爍。在學生深入地理解幸福的深刻含義之後,教師應關注着學生情感的點燃。要求學生回頭看看黑板上課初留下的種種答案吧,學生提出將“買彩票得大獎”擦掉,我欣然照辦。當學生默然時,我追問:黑板上的這些都是真正的幸福嗎?學生答:有的是兒時的幸福,只不過是在享受幸福;現在的真的是幸福,因為是自己的勞動成果帶給了朋友、父母、老師以快樂;未來的是心中的夢想,只能期盼着未來再實現啦。在這種情況下,我又板書下“小時候、現在、未來”三個詞語,並告訴他們:“是啊!小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在享受着幸福;現在啊,每個人都在追尋幸福;未來呢?幸福就是你們燦爛的前程!”並要求他們寫出一首詩,當然,孩子們的驚喜是可想而知的!人人都變成了詩人,人人都才華橫溢。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本園地上了三課時。第一課時完成了三個知識點“我的發現、日積月累、我會填”。在這三個知識點上“我會填”讓學生完全自學,因為該題是搭配詞的練習,學生完全可以根據所學的課文或者平時積累來完成,並鼓勵學生可以拓展這種題型。尤其是12課《北京亮起來了》該課幾乎是由“形容詞或成語”與“的”字短語生動的搭配,把北京的夜晚展示得如此多彩而美麗,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很務實的訓練。

知識點“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在教學中適當的“扶”了,因為這兩個知識點在語基上需要點撥,畢竟是二年級學生,雖然有一些知識上的積累,但在字詞的含義之間還是有些模糊的。比如“我的發現”教材上有兩大組,第一組在語基上是“動作與動作所使用的工具”第二組是“物品與物品”場所的的區別。(在這環節學生還不算錯,能發現動詞、名詞)這裏本人點撥了(第一組都含有同樣的兩個字,第二個詞是在前一個詞基礎上加了一個字,兩個詞的意思也就不一樣了。例如:酒水要用酒水車;飛機場裏有飛機。)“日積月累”是反義詞的訓練(可以鼓勵學生先借助拼音讀讀不認識的字,看每組裏的兩個字之間有什麼,再運用自己發現的規律,自讀,認清字形。還提示學生若是去掉兩字中間的破折號,會發現什麼?)這樣一提,學生很快就能發現兩個相反的字能構成詞語“寬窄、窮富、賤貴、善惡……”並適當運用。

最值得反思的是“口語交際”就這麼一個點兒,本人是“活出去了”用了兩課時,其中有一課時完全浪費。本單元的口語交際是“誇誇家鄉的特產”或是“家鄉變化……”説説評評還要寫一寫。(由於本家鄉也沒什麼特產,就是家農作物、水果、……提前我讓學生回家收集或是問問大人,有關自己家 鄉的特產,風景有關的圖片,還可以上網查……(這個環節太悶了,學生沒一個人回家動過,而且不回答我,我急了,40分鐘就耗盡了。課間,本人不甘心,重新換個角度提問,就讓學生説説自己平時感到最好玩的地方,怎麼個玩法,最喜歡吃的東西,怎麼個吃法,這些東西在家鄉是否常有,而且我將學生分成了兩大組,基礎好的與差的各一組,本人把“鏡頭”全對準較差的這組,使用“急將法”,我提了個最簡單的問題,全班只有較差的這組有一人舉手,我藉機説:“今天我要帶這組的孩子出去玩……”話還説完,有一個孩子問:“老師,到什麼地方去玩呀?”我神氣地説:“是我們家鄉最好玩的地方,那裏有很好吃的,我帶了錢去買,誰跟我去就跟誰買。”説到吃、玩孩子們可歡了。舉手的多了,説:“老師,我家旁有一條小河,那裏很美,水很清,河邊有柳樹,果樹……還有一個草坪,那裏可以拌假飯。”接着一男孩子説:“老師,我們那裏有個荷花池,是外地人投資的,池中有竹樓,小亭子、魚池……”又一女孩説:“老師,我家對面有個大水庫,奶奶説,這水庫供養10萬人的飲水問題,這水庫像只大公雞,公雞的頭上是龍頭,公雞的尾是糧田……”這下教室時可不得了,都爭着説,我就這樣高興地聽着孩子們説着。這時被“拋棄”的組的孩子可急了,有一最小男孩(張濤)跑到我面前説:“老師,在我的家有很多水果,比如葡萄是最好吃的,到了秋天……。”(這孩子把11課《葡萄溝》的那段描寫葡萄成熟的樣子説下來了,並且還説了怎麼個吃法,最有意思了,説得太好了……)

於是,我説話了,問:“還有沒有孩子想説的。”都舉手了,而且是真想説。(我抓住了孩子們這種內心情感的發泄,還有那種渴求表現的慾望,出示了我的教學要求)説:“孩子們,把你們剛才説的,按順序寫下來,讓老師也分享你們的快樂行嗎?”“行!”孩子們回答。

一支支小鉛筆連動直動,而且小嘴也念個不停,低年級學生寫東西嘴不幫忙,還真不行,這樣邊念邊寫有助於語言中少出錯誤,説準確點低年級學生寫話是數出來的。

我邊巡視邊提示,真的很不錯,寫的字數最多的是200字出頭了,寫的最少的也是150字左右。所有的孩子能用“總起——分述——總結”的形式完整的寫篇小作文。(這是本人平時結合閲讀注重過的。)放學後,我將學生習作帶回家改,真的感到欣慰,沒有一個學生寫的不好,有幾個基礎好的能恰當的用上平時積累描寫事物的優美句子,真漂亮,還真不像二年級學生寫的。(這與本人平時給學生積累是分不開的。我每天早讀時,總愛站在講台上,揚揚灑灑的寫上一段話或是一句話,還別説學生就愛讀我寫的東西,校園裏的每樣事物都是我在學生面前表演的對象,或許“身教重於言教”。同時也能通過各種方式擴大學生閲讀量,增加學生識字時,我班學生不認識的字幾乎不問我了,查字典,這習慣算是被我逼出來了。)

通過本單元的口語交際的成功,本人認為老師在語文教學中的提問,要接近孩子的特點,孩子們就是對“吃吃喝喝、玩玩兒鬧鬧”感興趣。也就是老師的備課預設的問題,只是參考,還不能過於正規的語言化,過於規範化的語言提問,有可能使自己的教學主動變為被動。孩子們不是很容易理解與接受,面臨着的就是努力地把孩子朝自己預設的圈子裏趕。趕不進去就拽着了,兒化語言式的提問容易靠近孩子的心靈。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一、愛情的真諦由朦朧到明晰。

其實,對於這些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們,他們雖有着對愛情的嚮往和最初的萌動,但是他們對愛情的真諦卻是一片模糊。與其讓他們霧裏看花,不如幫他們撥雲見日,這樣更有利於引導他們早日樹立起正確的愛情觀,更有利於他們理智的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認識自己的情感,少走彎路,甚至是上當受騙。明智之舉啊!

二、美好的愛情暢想。

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愛情觀,並暢想自己的愛情。大家都很踴躍,甚至連最不愛説話的鄭小東也發言了:愛情是神聖和偉大的,我們要好好的珍惜它,不要過早的去採摘它,只有耐心等待它的成熟,才能品嚐它的甜美。姚雲霄認為,愛情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種付出``````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能感覺到,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他們對於愛情,又多了一些成熟和理智,更增添了對愛情的神聖感和美感。我想,這也是編者的願望之一吧!

三、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空洞説教。

對於教材所選的課文,我想,學生們更想學更興趣的是那些貼近他們生活的,能讓他們產生共鳴的,能幫助他們解決苦惱或是煩悶的,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能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益和感化的課文,而不是講大道理,空洞的説教讓人逆反,《致女兒的信》正是這樣的一碗心靈雞湯,它有着醇香的美味,而又沁人心脾。真希望這樣的課文越多越好啊!這是教者的心願,更是學者的心意!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學生參與面小,並且不夠興奮活躍,主動性不強。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教師本身的原因是很值得深思的。課堂一開始,學生回答還是比較積極主動的,尤其是我導入後和同學們談節日和吃的關係的時候,由於有點幽默的語言和學生交流是很融洽的,我問同學們從文中讀出什麼以後,幾個同學談的都不錯。我還趁機讓幾個同學勾勒梳理出文章的輪廓。

但是到了我談 “汪曾祺是一個嘴饞的人”這個問題時,同學們顯然不感冒,一度出現冷場,幾個同學分析也沒有圍繞這個點展開,教師比較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讀出問題上來,浪費了很多的時間。

上完課後,我和淄博市教研室的崔老師交流才得知,桓台本地特產就是馬踏湖的鴨蛋,感到非常的惋惜,自己錯失了一個很好的切入和拓展的資源!所以説教學設計沒有觸發學生的興奮點,對學情估計不夠充分,是應該吸取的一個教訓。另一個教訓是教學中應變能力欠缺。如果當時冷場時,我組織同學們結合這一點討論交流,並且結合文本説明理由的時候,可能會是另外一種情況。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從這節課的準備來看,針對教學內容從課題的引入、知識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活動安排、知識的鞏固練習等多方面進行了多次的修改。通過課堂的實際實施感覺上也不是盡善盡美,還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究其原因,教師不能就這節課的知識而教這點知識,教師應該通觀教材,把握知識的脈絡體系,又要站在高於教材的位置統籌安排。這樣,教師才能靈活的把握課堂教學。而現在,教師缺乏的正是這一點,還是為了教而教。按部就班,設計的條條框框較多,多了一些穩重,少了一些靈活。而在課堂上,教師面對的是數十名學生,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考慮問題的角度、方式要靈活的多、開放的多,有可能教師固定的設計會影響到學生的思維發展。從這一角度講,教師應在把握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表現,靈活多樣的處理知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活動是新教材的一大特點。新教材在知識安排上,往往從實例引入,抽象出數學模型。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探究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得出結論,並能運用解決實際問題。側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知道學什麼,如何學。因此,教學過程中,如何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至關重要,本節課,學生活動設計了三個方面。一是通過畫函數圖象理解一次函數圖象的形狀。二是兩點法畫一次函數的圖象。三是探究一次函數的圖象與 k 、 b 符號的關係。在學生活動中,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互動性,提高學生活動的實效性。值得老師們探討。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我結合每個活動,都給學生明確的目的和要求,而且提供操作性很強的程序和題目。如在活動一中,要求學生觀察圖象的形狀,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在活動二中,強調兩點法(直線與座標軸的交點)畫直線。在活動三中,探究 k 、 b 符號與直線經過的象限與增減性的關係。學生目標明確,操作性強,受到了較好的效果。

本節課的重點是由一次函數的解析式確定函數圖象,研究函數性質。由函數圖象的位置判斷解析式中 k 、 b 符號。體現了數學中非常重要地數形結合的思想。這段內容的教學,還是從學生活動出發,從具體的實例研究起,觀察圖象的位置和性質,在按照 k 、 b 的符號分類討論,使學生建立起數形之間的聯繫。還要找到數形間的結合點,明確 k 的符號決定直線的什麼位置, b 的符號又決定了什麼。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課上設計了由解析式畫函數圖象的草圖,由草圖的位置判斷解析式中 k 、 b 的符號的練習,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本節課我在練習的處理上,顯得比較薄弱。一是時間安排上有些前鬆後緊,二是題量、題型不是很全面。感覺練習不到位,學生知識落實情況不是很瞭解。這一環節,今後還應加強。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教師深入鑽研教材,對課文內容把握好,課堂設計新穎,將科普文章講的通俗易懂,易於學生接受。教學思路清晰,過程流暢自然,長文短教,重點突出,且點撥到位。

1.以央視欄目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為下文學生歸納寫作內容、説明順序作了很好的引導。

2.能聯繫生活,適當開發資源,課堂容量大。

3.教師的專業功底紮實全面,語言簡潔到位,並不乏妙語,有自己比較鮮明的教學風格。

4.學生分組學習,合作探究,效率高,效果較好。

不足:

1.閲讀時間太短,應加強對課文的朗讀,重點句段的錘鍊不夠。

2.還應充分調動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3.若能有一定的影像、圖片資料作輔助,學生的興趣會更高,理解更清楚。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6

空間與圖形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四大學習領域之一,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縱觀國小階段的數學教材,各個年級都設置了《空間與圖形》教學內容,不同程度地向學生進行滲透。通過幾年中對《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提出來望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認識一:通過大量的活動,動手實踐,讓學生感知學習的樂趣。

我認為在教學空間與圖形這部分知識時,教師要切實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為學生創造進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不要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獨立思考。這樣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更好的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活動主線的新課程的理念。

例如在《圖形的變換》時設計了看一看、畫一畫、剪一剪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判斷幾個圖案分別是由哪種方法剪出來的。另外還設計了把一張正方形的手工紙連續對摺三次,剪出來的是什麼圖案。讓學生利用方格紙把簡單的圖形進行旋轉,或者利用學過的平移、對稱、旋轉設計漂亮的圖案等活動。又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時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數一數題中每個軸對稱圖形左右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你能發現什麼規律。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己探索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又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對長方體實物或模型進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和空間位置關係,從而對長方體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在學習表面積時,讓學生通過動手剪開製作的學具,通過反覆的摺疊、展開,讓學生自主探索出每個面的長、寬與長方體長、寬、高的關係,為熟練的求每個面的面積做好鋪墊。又如在教學長方體的特徵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個蘋果,用刀切一片,問:你看到了什麼?(一個面)挨着這個面再切一下,問:你又看到了什麼?(兩個面和一條邊)師: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這條邊叫做稜。緊靠着這兩個面再切一片,形成三個面,問:現在你又發現了什麼?(有三個面,三條稜)

認識二:老師對學生的動手操作 活動要收放得當,要有實效性。

雖然 《空間與圖形》與圖形的教學要讓學生多活動,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出現的情況是:學生的操作缺乏目標性、不會帶着問題去操作,探索成了玩耍。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認為一是在學生開始動手操作之前,老師一定要出示明確的探索目標,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有的放矢的剪、拼、擺、折。 二是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巡迴查看,及時進行指導,讓學生不要偏離操作的方向。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7

選擇《長恨歌》進行公開教學,是帶着嘗試的心理。最重要的原因是這篇課文是塊硬骨頭,這篇課文不僅篇幅長,而且難度係數大,常常讓人無從下手,不易把握,令人生畏。

我的理想是通過《長恨歌》的教學展示一種空靈、詩意、唯美、厚重的課堂。空靈飄逸,是築於厚重之上的;唯美與詩意建立在實踐創新之上的;浪漫與理想是建立在執着與感動之上的。

這是一節富有想象力的課堂,我充分調動學生生活經驗,進行大量留白,喚醒學生潛意識。一會兒引領學生陷入大家深深的思索,一會兒又通過朗誦讓學生動容,深深地沉浸其中,一會兒一個不經心的問題引起學生多少聯想啊!

這是一節讓學生感動的課堂。用一片雲去推動令一片雲,用一棵樹去撼動另一棵樹。畢竟是1000多年前的詩歌,時過境遷,事過境遷,風流早已被雨打風吹去。還原千年前的悲劇,對千年後的學生來説是非常困難的。我力圖通過知人論世,生命對話,達到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

通過“我歌長恨”——“我解長恨”——“我寫長恨”幾個環節的設置,引領學生逐漸深入對《長恨歌》主題,僅僅扣住一個“恨”字。通過楊貴妃之“恨”、李隆基之恨、“白居易”之恨三個角度進行探究,通過多種手法最大可能地把李楊帝王愛情還原成作為常人的愛情,讓學生體會到李楊愛情的堅貞。通過白居易與湘靈的故事讓學生對李楊愛情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充滿了悲憫情懷。從中也體會到白居易內心矛盾:他既恨李楊浪漫的愛情夭折留下無盡憾恨,也恨荒淫無度自釀苦果,所以我覺得作者感情是複雜的。詩詞教學豐富的情感是通過學生的善感之心表現出來的,所以詩詞課堂應該是培養擁有學生善感之心的天地。

語文課堂永遠是遺憾的課堂。這節課也有不少遺憾,比如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師自己的觀點很強勢,而且也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匆匆板書,有貼標籤之嫌。再如,課堂的分析、欣賞有餘,吟誦不足。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8

本課的課題就抓住了人心,是一篇尋找和認識幸福的過程。茫茫大千世界,誰都在追求幸福,只是人們對幸福的觀念不一樣,有的人是為自己追求幸福,有的人是為大多數人追求幸福,因此,本人是引導學生認識人生,追求人生,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課目。

雖然本課是閲讀課文,但本人在教學中卻經過了“講、竄、套”,就是抓住文題“幸福是什麼”讓學生無盡地講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然後結合文中人物故事,把幸福的含義用事例串起來,使實際生活與文本意藴,縱橫交錯。“套”就是將影形的生活與無形的生活排列一起。如:父母為了全家人的幸福,而且不息離開親人遠行千里,幹苦力,本人將這歸為影形的生活,它是一個認識幸福的過程 。同時,這樣的幸福得來要讓學生感受到勞動創造幸福的真理,自然引導學生感悟什麼是真正的幸福。這裏本人降低了要求,只要孩子們認為的幸福觀點,我都給予鼓勵支持,肯定。比如:孩子們各抒己見“星期天是幸福的,過節時桌上有爸爸媽媽是幸福的,中秋佳節一家人一起吃月餅是幸福的,拉着媽媽的手照張相是幸福的……”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9

《圖形中的規律》這個專題旨在讓學生經歷一個直觀操作、探索的過程,體驗發現規律的方法。但對於具體所涉及到的規律是什麼,對學生來説是個難點,我這一節課的設計,就是要突破這一難點,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1、創設情境,愉快教學

課前,張老師播放音樂,讓學生聽音樂打拍子,瞭解音樂節奏是有規律的,然後揭示主題-----圖形也有規律。這樣的談話輕鬆自然,使學生能夠在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學習,更能激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

2、教師引領,共同探究

數學思考的形成不僅要藉助於一定的數學情境,更應通過深入的探究性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領悟。針對這一點,在探究第一個主題圖有什麼規律時,張老師能夠放手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去操作、去觀察,並結合研究報告單和自學提示得出結論:每多擺1個三角形就多用2個小棒。但這時,張老師並沒有讓學生止步,而是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張老師又讓學生變換角度思考,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出這個圖形的另外的規律,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待問題。

“為學生提供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機會”是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課堂上在發現擺三角形的規律之後,張老師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正方形的拼擺規律,為學生留出了較為充裕的思考與實踐的時間。從學生的彙報中形成了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這一過程將促進學生對發現規律方法的理解,從而達到“資源共享,有效互動,促進理解”的目的。

3、發散思維,開闊視野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圖形的規律,我們組經過反覆研究討論,在課的結尾設計了讓學生觀察蜂巢、建築等圖片,幫助學生認知、理解這種圖形的作用,從而與生活實際聯繫,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

從今天的效果來看,我的教學是比較成功的,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經歷直觀操作、探索發現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促使學生學會思考,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中去思考問題。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20

教學中有小鳥失去家園這一環節,通過引導,學生的心馬上為小小鳥擔憂起來,學生自己開始想辦法?怎麼幫?從而教育學生保護環境,保護綠化。最後總結遇到困難要膺任而上。當然,本課設計還有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説教室的安排應做到更加情境化,頭飾應做到人手一個,師生應當配合的更加默契等等。在今後教學中應做到盡善盡美。

通過以上反思和總結,我明確了今後應採用的辦法:一、抓好常規工作,平時課堂的點點滴滴都要強化,規範。二、以學生為本去設計教案教學。三、多關注男同窗,多激勵表揚進而激發其學習音樂的興趣。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21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篇開發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學時,我以故事導入,來啟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充分調動起來的基礎上,導入本課的學習。

雖然課文的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啟發性。我首先放手讓學生獨立閲讀、思考,在大致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為什麼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讚。要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僅可能多的駱駝。大徒弟想的辦法最簡單,也是常人一般的想法。二徒弟與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進步,用頭來代替整個駱駝。無論是大徒弟還是二徒弟畫的駱駝數畢竟都是有限的。都沒有脱出俗套。小徒弟與他們相比,辦法之所以好,是因為他用有限的兩隻駱駝代表無限的可能,誰也説不清到底有多少隻駱駝,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因此,他的畫最好。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我讓學生 進一步去探討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也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同時,又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22

通過分析課文的行文結構,初步瞭解並掌握“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先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內容:先概括介紹狄仁傑是一位剛正廉明、執法不阿的政治家;接着用三個具體的事例,詳細地講述了狄仁傑是如何剛正護法的;最後講狄仁傑輔國安邦,深為武則天所倚重。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梳理,不難看出,課文是運用“總-分-總”的行文結構。隨後,我讓學生仔細地回憶四年級學過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課:開頭總寫“桂林山水甲天下”,接下來,分別描寫了桂林的山美和水美,最後總結全文,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作結,既呼應了文章的開頭,也抒發了作者的讚美之情。通過兩篇課文的對比學習,我點出了這種結構方式的好處:採用這種方式來安排材料,不但可以使文章層次清楚,脈絡分明,而且可以使文章的內容緊湊,首尾呼應,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後,我詳細地講解了如何運用這種行文結構:先總的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根據文章的中心,用簡潔、精煉的語言提煉出主要內容),然後再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具體説明(根據事物或人物的特點,從不同的側面選擇恰當的材料進行描寫或介紹),最後進行總結。

同儕攜手共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23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教學目標為:1.舉例説明基因突變的特徵和原因;2.簡述基因重組的概念含義和意義;3.簡述基因工程的概念含義和最基本工具;4.舉例説出生物變異在育種上的應用。其中,前三點內容是B級要求,而最後一點內容是C級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藉助表格形式,將三種可遺傳變異的概念、類型、特點、意義等進行了比較複習,既區分清楚了三種可遺傳變異,也節約了複習時間。

在複習基因突變時,向學生補充了真核生物基因結構、原核生物基因結構以及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轉錄翻譯過程的區別,這些知識的補充有利於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基因發生突變後,生物的性狀不一定改變”的原因。從學生反饋來看,補充知識所起的作用是很明顯的。

由於基因工程內容在選修3教材中是重點知識,所以在本節課中只是簡單複習了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工具和四步操作流程,主要是要讓學生理解,基因工程實質上也是一種基因重組形式。

同樣藉助表格形式,將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基因工程育種和細胞工程育種等方法的原理、方法、優點、缺點進行了比較複習,並結合典型實例的分析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些育種方法。最後,利用例題4和基礎題6對學生的複習情況進行了檢查,可以發現學生對於多種育種方法的綜合考察能夠很好地分析作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q9rxd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