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1

一、運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對於現代的國小生來説,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體會詩歌藴藏的情感更難。因此,創設情景,奠定情感基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本課前,我通過網絡這個特點去查閲了有關這首詩的北京資料,在可前給學生介紹。課一開始,我就問學生你們知道李白嗎?又知道望論和他是什麼關係嗎?然後,老師説老師從網上知道了李白和汪倫能成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們想聽嗎?(師講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歡做詩,也很喜歡喝酒和遊歷名川大山,汪倫非常仰慕他的才華,很想與他結為朋友。於是就寫了一封信託人帶給李白,上面寫道:"先生,您喜歡遊覽嗎?這裏有十里桃花;您喜歡喝酒嗎?這裏有萬家酒店。"李白一看,呀!這麼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裏,既不見十里桃花,也不見萬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倫解釋説:"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個桃花渡口,萬家酒店是有個姓萬的人開了一家酒店,並不是一萬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被汪倫的幽默與風趣逗得哈哈大笑起來,兩人一見如故。在以後的幾天裏,汪倫每天盛情款待李白,並帶他遊遍了當地的名山勝景,他們一起飲酒作詩,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臨別時,汪倫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誠深深地感動了,即興吟詩一首--《贈汪倫》。

通過資源共享,使學生對李白與汪倫有進一步的瞭解,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讓朗讀架起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樑。

有人認為“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媒體的介入,由於師與機、生與機的交流,往往會削弱流動在師生之間的情感”。其實不然,假如教師能把握住“朗讀”這座橋樑,就能讓多媒體成為“情感交流”的媒介。

“不及汪淪送我情”這一詩句飽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怎樣用朗讀的加以體現?帶着這樣的思考閲讀有關詩人的資料,有關友人之間的故事,學生讀出了李白為意想不到的相送“驚喜“,為了解自己的個性“感動”及讀者對友人之間的情深“讚頌”等不同的情感,實現了師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三、課外延伸,拓展學習。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餓學習積極性,結合古詩詞誦讀的餓活動,穿插表示離情別緒的詩句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提供古詩學習方法和6首送別詩,學生任選一首自學:《送元二使安西》、《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別董大》,當學生遇到難點時,可以讓學生質疑,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2

長期以來,古詩教學採用的是串講法。這是傳統的講解古詩的方法,即先解詩題,然後釋詞,最後講解詩句的意思。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講解、學生傾聽,教師講完,課就上完的過程,形成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不要説學生不感興趣,教師自己也覺枯燥膩煩,更別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了。更何況,我面對的是一羣二年級的學生,他們所處的時代距離李白實在是太遠了。新課標要求一、二年級對古詩不要求逐字逐句理解,只要能大概知道意思就行。所以,為了讓我快樂地上課,學生快樂地聽課,我嘗試着:

一、談話導入

以交朋友的方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想和大家交個朋友願意嗎?你們比我小我叫你們(小朋友),我比你們大,你們叫我-—(生接大朋友。)

二、故事引路,激發興趣

趣味故事:涇縣農民汪倫十分欽佩李白的才華,想和他結交為朋友,便寫信邀請李白説: “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白早就聽説汪倫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見面後,李白説:“我是來觀十里桃花,訪萬家酒店的。” 汪倫卻笑着説:“‘桃花’者,一潭之名也,並無桃花十里;‘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酒店萬家。”此時,李白方知自己“受騙上當”,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説:“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後,汪倫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兩人一起遊覽當地的名山勝景,一起飲酒作詩,情趣相投,成了好朋友。

三、學習古詩

俗話説:“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的學習主要依靠學生自己來完成。《贈汪倫》這首詩本身較淺顯,詩意較明朗。當我要求他們説出詩句意思時,學生就覺得有些難了,師生一起梳理詩意,並告訴學生這是“連詞成句解釋”的方法,為後續的故事學習奠定基礎。

四、重點感悟,體會感情

重點體會“踏歌聲”和“深千尺”,運用表演、動作、想象的方法,讓學生體會李白與汪倫的深厚情誼。

最後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來體會,領會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還設計了句式訓練,體會詩人的表達,體會李白與汪倫的深厚情誼。

五、背誦

六、拓展作業

本課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讀得太少,學生説得、理解的還不到位,這都是指導不夠。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3

長期以來,古詩教學採用的是串講法。這是傳統的講解古詩的方法,即先解詩題,然後釋詞,最後講解詩句的意思。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講解、學生傾聽,教師講完,課就上完的過程,形成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不要説學生不感興趣,教師自己也覺枯燥膩煩,更別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了。更何況,我面對的是一羣二年級的學生,他們所處的時代距離李白實在是太遠了。新課標要求一、二年級對古詩不要求逐字逐句理解,只要能大概知道意思就行。所以,為了讓我快樂地上課,學生快樂地聽課,我嘗試着:

一、談話導入

以交朋友的方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想和大家交個朋友願意嗎?你們比我小我叫你們(小朋友),我比你們大,你們叫我-—(生接大朋友。)

二、故事引路,激發興趣

趣味故事:涇縣農民汪倫十分欽佩李白的才華,想和他結交為朋友,便寫信邀請李白説: “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白早就聽説汪倫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見面後,李白説:“我是來觀十里桃花,訪萬家酒店的。” 汪倫卻笑着説:“‘桃花’者,一潭之名也,並無桃花十里;‘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酒店萬家。”此時,李白方知自己“受騙上當”,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説:“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後,汪倫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兩人一起遊覽當地的名山勝景,一起飲酒作詩,情趣相投,成了好朋友。

三、學習古詩

俗話説:“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的學習主要依靠學生自己來完成。《贈汪倫》這首詩本身較淺顯,詩意較明朗。當我要求他們説出詩句意思時,學生就覺得有些難了,師生一起梳理詩意,並告訴學生這是“連詞成句解釋”的方法,為後續的故事學習奠定基礎。

四、重點感悟,體會感情

重點體會“踏歌聲”和“深千尺”,運用表演、動作、想象的方法,讓學生體會李白與汪倫的深厚情誼。

最後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來體會,領會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還設計了句式訓練,體會詩人的表達,體會李白與汪倫的深厚情誼。

五、背誦

六、拓展作業

本課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讀得太少,學生説得、理解的還不到位,這都是指導不夠。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4

《贈汪倫》是一首千古傳頌送別詩。這節課我的設計把教與學結合,旨在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感悟詩情的同時基本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和步驟。

一、故事導入,理解悟情。

由於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閲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古詩的背景介紹能為理解詩意、感悟情感做很好的鋪墊。我通過講述《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故事,激發學習興趣,孩子們認知詩中人物、地名,為學習、理解打好基礎。再理解詩意後,讓學生從詩句中想象畫面,“假如你就是站在桃花潭邊的李白(汪倫),你此刻是一種什麼心情?”體會詩人與汪倫之間依依不捨的情感,真摯深厚的友誼。

二、紮紮實實,層層推進。

古詩的學習,從字詞開始,會讀、讀通,從理解字詞入手,進而理解詩句,讀懂詩的大概意思。低年級的學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話説出詩意即可。我設計目的是以理解為基礎,以讀促理解,以朗讀促能力的提高。

三、學法教法,相輔相成。

你我告訴學生:“這節課不僅將帶同學們走進李白的詩歌裏,還要教同學們學習古詩的方法”,我把學法指導與古詩學習結合,在每個教古詩的環節進行引導和小結,滲透學法,學生依此方法今後也能自學古詩:1、讀通詩句;2、理解字詞;3、讀懂詩意; 4、感悟詩情;5、朗讀背誦。

四、課外學習,擴展延伸。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我準備了兩首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讓學生讀一讀,擴展學習。因時間原因,我把它改為作業:回家找送別的詩讀讀,課後交流。

上完這節課,綜合聽課老師的指導建議,我覺得這堂課需要改進的方面:1、在學習字詞環節,理解字詞意思,節省在理解上所花的重複時間。2、範讀出效果,學生朗讀形式可更多樣。3、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思考,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更從容地引導學生,把思考、發言的時間更多地留給學生,儘可能讓學生全身投入、全心投入、全情投入。我也會多閲讀,加強學習,提高自己。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5

《贈汪倫》一課的教學,我力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將自己的情感思維方式,內心體驗帶入學習過程中,無拘無束地釋放自己的情感,釋放自己的人生,釋放自己的靈性和悟性。

一、運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古詩離現在年代久遠,對於現代的國小生來説,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體會詩歌藴藏的情感更難。因此,創設情景,奠定情感基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本課前,我通過網絡這個特點去查閲了有關這首詩的背景資料,在課前給學生介紹。課一開始,我就問學生你們知道李白嗎?又知道汪倫和他是什麼關係嗎?然後,老師説老師從網上知道了李白和汪倫能成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接着講述“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古詩,學生聽得興趣盎然。通過資源共享,使學生對李白與汪倫有進一步的瞭解,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究

本節課把教學的基本順序由講授式教學的“先講後學”變成了“先學後講”。通過自學、交流,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鍛鍊。如:要求學生藉助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詩的內容。經過自學探究,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慾望和表現力,體現了教為學服務的思想,對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紮紮實實,層層推進

“自主探究—自讀感悟—悟情昇華。”體現了以理解為基礎,以讀促理解,以理解促朗讀能力提高的理念。讀的訓練層次清楚,形式各樣,在讀中有所感悟,在交流中昇華體驗,達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標。

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疑乃思之源”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便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主體地位悄然增強。由“忽聞”而引發的問題:李白與汪倫感情如此深厚,李白要走了,汪倫為什麼沒去送行呢?這個高質量的問題如巨石入江一下子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漣漪,老師的拋磚引玉打破了課堂的沉寂,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才有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妙語連珠。

本節課也有很多遺憾,如:學生感情朗讀時,如多給大家參與評價的機會,學生的思維會更活躍,理解會更深刻。另外還應更多地關注學困生,學生的整體感悟、表達等能力會得到更有效的發展。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堅持把時間更多地留給學生,把講的機會更多地留給學生,把評價的自由還給學生,儘可能讓學生全身投入,全心投入,全情投入。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6

長期以來,古詩教學採用的是串講法。這是傳統的講解古詩的方法,即先解詩題,然後釋詞,最後講解詩句的意思。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講解、學生傾聽,教師講完,課就上完的過程,形成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不要説學生不感興趣,教師自己也覺得枯燥煩膩,更別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也嘗試着讓學生對學古詩感興趣,並且感受到了其中的樂趣。現以教《贈汪倫》為例,説説我的做法:

一、 複習導入,鞏固舊知

在一堂新課的開始,用學生所熟悉的知識進行導入,可以消除學生的陌生感,使學生在舊知的基礎上很自然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讓新舊知識連貫起來,使知識系統化。《贈汪倫》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學生已經學過好多李白的詩了。因此,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説説已經學過的詩,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歸納如下:“李白的詩語言流暢,想象豐富,取材十分廣泛:有表達思鄉情懷的《靜夜思》,有讚美錦繡山河的《望廬山瀑布》,這些作品都是李白深入生活實際創作而成的。”在複習的基礎上加以歸納,不僅使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了回顧,還使學生懂得了寫作的取材廣泛必須源於生活。

二、 故事引路,激發興趣

學生大都愛聽故事,在課堂教學中選擇與學習內容有關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又為後面的學習作了鋪墊。於是,緊接着複習,我設置了這樣的過渡語:“由於李白才華橫溢,性格豪爽,喜歡親近大自然,安徽涇縣桃花潭的汪倫便誠邀李白去做客。”接着,我便有聲有色地講起《李白“受騙”桃花潭》的故事。當講到“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與“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並無萬家酒店”這些內容時,我一方面模仿古人的語氣“子乎者也”了一番,另一方面又用解説者的語言旁白了一下。學生在哈哈大笑之餘,不禁被汪倫的巧妙機智所吸引。到後來,他們自然而然地想知道李白怎樣寫詩答謝汪倫。

三、 自學詩句,理解詩意

俗話説:“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的學習主要依靠學生自己來完成。《贈汪倫》這首詩本身較淺顯,詩意較明朗,現在有講故事時的旁白作範例,學生理解詩句意思更是如魚得水。因而,當我出示教學掛圖,讓他們説説哪一個是李白,哪一個是汪倫並説明理由時,學生擺出了“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這一句。當我要求他們説出詩句意思時,許多學生躍躍欲試。有的學生還在領會“忽聞”的基礎上添上了這樣一段話:我循聲望去,原來是我的好朋友汪倫來送我了,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趁勢引導學生説:“別具一格的邀請,與眾不同的送別,深深感動了李白。因此,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學生不約而同地朗讀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理解了“不及”的意思後,詩句大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領會了詩句所採用的修辭手法以後,學生自然而然地對比選用了“即使……也……”的關聯詞語連接詩句意思。

四、 誦讀感悟,體會感情

藉助故事引路與學生的自學理解,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難度已經不大。因此,我便佈置學生結合詩句回憶故事,模仿當時李白吟詩的語氣誦讀,讓他們在誦讀中反覆感悟。接着,我便引導學生對兩句詩進行比較,説説在寫法上有何不同,共同的目的又是什麼?學生髮現敍事是為抒情作準備的,如果沒有敍事中的“忽聞”而受感動,就不會有抒情中的“不及”進行對比。最後他們都能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來體會,領會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 拓展練習,一舉兩得

一般説來,學一首詩能學到體會到詩句表達的感情時,就可以劃上一個句號了。但那只是就一首詩一堂課而言,學生的能力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為了讓學生對詩意有更深的理解,也想訓練一下學生的想象力,我便設計了改寫《贈汪倫》的作業練習。我提醒學生想象李白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離開桃花潭的,學生很快聯繫到詩中的“忽聞”。有的説是李白離開時,沒有讓汪倫知道,是想避免常人離別的傷感;有的説不告而別未免失禮,李白曾留書一封告訴汪倫,汪倫見後就來送行。雖然學生的想象可能與事實完全不同,我也無從考證,但我認為比較合理。至少,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思考。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7

長期以來,古詩教學採用的是串講法。這是傳統的講解古詩的方法,即先解詩題,然後釋詞,最後講解詩句的意思。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講解、學生傾聽,教師講完,課就上完的過程,形成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不要説學生不感興趣,教師自己也覺得枯燥煩膩,更別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也嘗試着讓學生對學古詩感興趣,並且感受到了其中的樂趣。現以教《贈汪倫》為例,説説我的做法:

一、 複習導入,鞏固舊知

在一堂新課的開始,用學生所熟悉的知識進行導入,可以消除學生的陌生感,使學生在舊知的基礎上很自然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讓新舊知識連貫起來,使知識系統化。《贈汪倫》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學生已經學過好多李白的詩了。因此,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説説已經學過的詩,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歸納如下:“李白的詩語言流暢,想象豐富,取材十分廣泛:有表達思鄉情懷的《靜夜思》,有讚美錦繡山河的《望廬山瀑布》,這些作品都是李白深入生活實際創作而成的。”在複習的基礎上加以歸納,不僅使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了回顧,還使學生懂得了寫作的取材廣泛必須源於生活。

二、 故事引路,激發興趣

學生大都愛聽故事,在課堂教學中選擇與學習內容有關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又為後面的學習作了鋪墊。於是,緊接着複習,我設置了這樣的過渡語:“由於李白才華橫溢,性格豪爽,喜歡親近大自然,安徽涇縣桃花潭的汪倫便誠邀李白去做客。”接着,我便有聲有色地講起《李白“受騙”桃花潭》的故事。當講到“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與“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並無萬家酒店”這些內容時,我一方面模仿古人的語氣“子乎者也”了一番,另一方面又用解説者的語言旁白了一下。學生在哈哈大笑之餘,不禁被汪倫的巧妙機智所吸引。到後來,他們自然而然地想知道李白怎樣寫詩答謝汪倫。

三、 自學詩句,理解詩意

俗話説:“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的學習主要依靠學生自己來完成。《贈汪倫》這首詩本身較淺顯,詩意較明朗,現在有講故事時的旁白作範例,學生理解詩句意思更是如魚得水。因而,當我出示教學掛圖,讓他們説説哪一個是李白,哪一個是汪倫並説明理由時,學生擺出了“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這一句。當我要求他們説出詩句意思時,許多學生躍躍欲試。有的學生還在領會“忽聞”的基礎上添上了這樣一段話:我循聲望去,原來是我的好朋友汪倫來送我了,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趁勢引導學生説:“別具一格的邀請,與眾不同的送別,深深感動了李白。因此,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學生不約而同地朗讀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理解了“不及”的意思後,詩句大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領會了詩句所採用的修辭手法以後,學生自然而然地對比選用了“即使……也……”的關聯詞語連接詩句意思。

四、 誦讀感悟,體會感情

藉助故事引路與學生的自學理解,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難度已經不大。因此,我便佈置學生結合詩句回憶故事,模仿當時李白吟詩的語氣誦讀,讓他們在誦讀中反覆感悟。接着,我便引導學生對兩句詩進行比較,説説在寫法上有何不同,共同的目的又是什麼?學生髮現敍事是為抒情作準備的,如果沒有敍事中的“忽聞”而受感動,就不會有抒情中的“不及”進行對比。最後他們都能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來體會,領會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 拓展練習,一舉兩得

一般説來,學一首詩能學到體會到詩句表達的感情時,就可以劃上一個句號了。但那只是就一首詩一堂課而言,學生的能力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為了讓學生對詩意有更深的理解,也想訓練一下學生的想象力,我便設計了改寫《贈汪倫》的作業練習。我提醒學生想象李白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離開桃花潭的,學生很快聯繫到詩中的“忽聞”。有的説是李白離開時,沒有讓汪倫知道,是想避免常人離別的傷感;有的説不告而別未免失禮,李白曾留書一封告訴汪倫,汪倫見後就來送行。雖然學生的想象可能與事實完全不同,我也無從考證,但我認為比較合理。至少,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思考。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8

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女媧為什麼要補天?”為主線展開教學,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災難來臨前人們幸福的生活和災難來臨後可怕的情景。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 感慨頗多:

1、讀中悟情,“讀”貫穿始終,抓住重點詞句來讀,讀出感受。讀出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痛苦掙扎的悲慘景象。在教師引讀時對“熊熊”等詞進行解讀,突出悲慘的景象。

2、師生合作,激發想象,感受神話魅力。在教學第一節時,我採用了引讀、師生分句讀,小組賽讀,為學生營造了輕鬆、愉悦的朗讀氛圍。同時通過讓學生閉目想象,感受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悲慘景象。

3、我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課堂上駕御能力不強、很多地方處理的不夠靈活、教師的評價語很不到位。這也是我今後教學中要學習和加強的地方。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9

《埃及的金字塔》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節課我該“教什麼”。我先是把課文讀了兩遍,以希望內心裏能湧現出一些構思的激情。可是好幾天裏,我一直是停留在以“導遊的身份”去指導學生學習和實踐的層面,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他們存有興趣去讀這篇文字。然而我始終沒有設計好中間的程序,因為我遇到了一個難題:那樣一來,我的訓練點應該放在指導學生轉換句式上,讓學生練習複述課文,而不可能圍繞課文的重點問題:“從哪裏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 進行引導了,這樣是有點偏離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了。再説,我們指導學生學習一篇課文,究竟不只是告訴他們一些知識,而是應該引導他們對一些事物或現象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進而去思考和探究這些事物或現象。當然,根據班級學生實際,如果把這一課的目標定位在對語言的複述訓練上,也是可以的。

我執教的班級學生,是屬於基礎不太好的那類,對學習的興趣尤其不夠,一般的常規模式的教學,很難激起他們的興致。課堂學習中,常常會有很多學生自顧自的做自己的事情。針對這樣一篇不是很生動的説明文,我應該怎麼定位呢?怎樣才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這是我困惑最多的。

這一課是一篇説明文,應該有一些新知識點,比如:説明文的一些説明方法,是必須要讓學生要知曉的,並要嘗試一些説明的方法;課後的問題:藉助具體的文字描寫,讓學生弄清楚“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這是本篇課文學習的重點;想象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辦法和艱辛過程,這是基於文字表達上的頭腦再現,需要指導學生有效達成。可是,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好像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致。該怎麼實施教學才能完成以上的幾個目標呢?

我又讀了這篇課文,而且反覆查閲資料,期求再尋找到新的視點。我原來的設計是這樣的:我是一位導遊,帶着一羣遊客到金字塔參觀遊覽。導遊針對金字塔的特點和建造分別進行介紹。如果能轉換好句式,效果應該也是很好的。但是我打算突破這種常規思維,因為在10年前,我就這樣執教過這一課。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10

《中華少年》是國小語文六上第二組課文的一篇略讀課文。作者李少白以新時代中華少年的視角激情讚美了祖國,抒發了作為中華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中華少年建設中華的堅強決心。

由於課文是一首詩,詩歌偏重於抒情,許多詩句比較凝練,包含的知識較為豐富,在表達上也比較含蓄。所以在教學時中,我有些矛盾。略讀課文只安排一課時,那麼這一課時,我究竟是選擇以學習體會詩的含義為主還是選擇以讀代講,以讀抒情?

經過一番權衡,我覺得讀懂詩比讀好詩更重要,因為詩的精妙之處很多時候還是需要老師點撥的。上課之前,我預設了以下一些知識要點:

第一節:知道這節是全詩的總起,知道“雪蓮”、“乳燕”、“雛鷹”、“山丹丹”分別來自哪裏以及各自的比喻義。説起乳燕,結合介紹高爾基的小説《海燕》,説起雛鷹,引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理解含義,增加積累。

第二節:關注黃河、崑崙兩詞之前的修飾詞, “北國的雪花”,可以結合《沁園春·雪》中的詩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感受祖國的錦繡山川。

第三、四節:

1、感受英雄。從女媧、大禹到屈原到“水滸”、“三國”到東子、雷鋒,交流他們的事蹟,從感受人物的精神中感受民族的精神。

2、感受文化。交流端陽的來歷,中秋的傳説,蒙古人民和西藏人民的民族傳統,知道這都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3、由楓橋的鐘聲,結合回顧張繼的《楓橋夜泊》,由大漠的孤煙,回顧一些邊塞詩。

第五節:知道這節在文中起的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洋炮的彈片”一詞,引出鴉片戰爭,交流百年恥辱及人民的苦難生活。由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介紹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由東方雄師引出拿破崙的“東方睡獅”説。

第六至八節:知道第八節是全詩的總結,知道這三節主要寫中華少年的誓言,表達了中華少年的堅強決心和豪邁情懷,略講。

我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解決了上述知識點,幾乎沒有像樣的朗讀時間。但是編者編排本詩的意圖是讓學生通過朗誦詩歌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如果就此結束本課教學,似乎沒有達到教學目標。因此,我不得不再準備一節課的時間來組織學生朗讀。在讀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自由朗誦、分角色朗誦和表演朗誦。在反覆的誦讀中,進一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我有點兒疑惑,像《中華少年》這樣的課文,如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僅僅用一課時時間,怎樣才能做到理解詩意與表達詩情的雙豐收?希望大家積極參與探討。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11

石曉麗

在大家的一致推薦下,我鼓足勇氣,決定承擔年級集體備課交流課的教學。在充分徵求,採納各位老師的良好建議下。我博採眾長,經過認真研讀教材,深思熟慮,決定採用劉暢老師的“閲讀教學‘激情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閲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挖掘主題,引導學生體會嘎羧重情重義的人性美,適時進行品德教育以及教給學生一寫法,即學習作者如何抓住動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細緻描寫的。圍繞這樣一箇中心,給課文定好位,然後進行教學設計。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今天,在這裏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以及教後的感悟。説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沈石溪的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説,全文接近20__字。課文記敍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後一頭戰象》後,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在一次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戰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頭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説。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為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併為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閲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採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

三、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丁。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讀中悟情,收穫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採用了讓學生快速閲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淨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

五、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説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閲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説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還可以嘗試,在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後的課堂實踐中,探索。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12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活動一 我愛看的書

本活動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自己喜愛的書介紹給大家,如猜謎、看圖講故事、表演書中的情節故事等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分享,培養看課外書的興趣。通過本活動的學習,孩子們興趣濃厚,踴躍介紹並學會了分享。

活動二 好書大家看

本活動開設了書展活動、新聞發佈會、尋找自己喜歡的書等一系列活動。活動中,學生之間互相借書看,體現了禮貌、友愛互助,看書氛圍濃厚。

活動三 好借好還

本活動是通過小組討論學習並用表演的方式解決以下問題:

1、書沒看完,怎樣做標記?

2、借的書該還了,可是還沒看完,怎麼辦?

3、怎樣做才能不把借來的書弄髒、弄破?

4、借書時,書的主人不在,怎麼辦?

5、借來的書,可以轉借給他人看嗎?

通過模擬表演,孩子們不僅知道了書沒看完可以用書籤等多種方法來做記號,書籤可以買,也可以親手製作,還知道了借書的規則。

活動四 愛書小故事

講魯迅等名人小時候愛惜書的故事,通過故事,讓學生明白書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要愛惜書。

通過以上活動的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及讀書的樂趣!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笛卡爾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心靈高尚的人交談。”因此,我們要積極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在課外閲讀的廣闊天地裏自由遨遊,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能體驗到閲讀的快樂。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13

這篇課文特點鮮明,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練習學生快速閲讀,抓住主要信息,提高學生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但是這一環節我處理的不好,課堂設計不流暢,沒有深入到課文中去,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上課的開始,由於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所以我在上課的時候提供了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有比較好的輔助作用。但是選取的畫面不夠清晰和代表性。

儘管提前預習,儘管詞彙不多,但是檢查預習的時候有些學生還是不能很好的掌握,以後要加大對預習的檢查力度。學生的快速閲讀是有了,但是沒有抓住穩重的重要信息,比如重點的詞彙,重點的語句。這方面的訓練要不斷加強,不段實踐。語文課不是學習本節課的內容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閲讀學習的方法,以後才能學以致用,才能達到教學的效果。在課堂上閲讀的時間也不夠,語文課應該是書聲朗朗的課堂,只有多讀,學生才能品味其中的含義。

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但是我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讓學生體會到屏風這種古老藝術的魅力。以後要加強語文課堂的藝術性,最起碼要優點語文味。

這堂課的整個教學過程雖然有感知,有體驗,但是線條比較模糊,思路並不清晰以後要增加訓練情趣,聽、説、讀、寫的能力訓練,調動學生課堂的積極性。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14

《購物》是教材P28-P29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乘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筆算一位數乘兩、三位數的乘法。通過學生已有的社會經驗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能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並進一步的激發學生的興趣。

進行教學時,我通過淘氣搬新家,需要購置新的傢俱,淘氣一家來到商場購置櫃子,桌子和椅子引入,讓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由學生自己理解所給信息,並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學生提出的4把椅子多少錢的時候,學生出現了多種算法:(1)12+12+12+12=48,(2)12+12=24,24×2=48(3) 通過列豎式進行計算12×4=48.根據學生的3種解答,我先鼓勵學生的做法,讓學生體會哪種算法既簡單又不會出現錯誤,由學生交流後最後得出列豎式,並結合教具來理解豎式計算的算法,讓學生了解算理。這節課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

1、提供現實的學習背景。

教學中創設“淘氣搬新家”這樣的生活背景,能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提出問題、獨立思考、計算、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運用數學又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簡單問題,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2、提倡算法多樣化。

讓學生體驗算法的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教學中也充分利用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鼓勵學生運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探索多種算法和與他人交流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面對具體的計算問題時,口算、筆算或估算等都是可供選擇的方式,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

在本節課中,列豎式計算的方法是今後學習筆算乘法的基礎,應該讓學生掌握必要的一位數乘法的筆算技能,所以在此引導學生予以關注。

但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講解解題格式不夠,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把算式列成了豎式。另外在課堂上教師的語言也不夠嚴謹,在今後的教學上一定加以改正。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15

9月20號,我上完了《購物》這一課之後,感覺到自己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就像之前其他數學老師告訴我的:要想上一堂好課,不僅需要教師的教學熱情,更需要教師有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技巧,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數學教學成為真正的數學活動的教學。所以反思自己對這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一、這節課中,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努力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購物》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起始課。本節課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兩、三位數乘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乘法豎式是小朋友第一次接觸,所以理解乘法豎式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成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課的知識點,我創設了小明和媽媽到傢俱城買傢俱的情景,引導學生轉換角色,想想如果自己就是小明,你會提出什麼問題?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生活就在自己身邊,利用數學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口、等能力,也使學生輕鬆、愉快、自然地進入本堂課的學習中。

蘇霍姆林斯基在半個世紀前就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理論。他在《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研究性學習法》一文中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在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時,我以“探究活動”貫穿整節課,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通過數一數、折一折、比一比、説一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領悟,由生活中具體的物品,到抽象的幾何圖形,自然過度、水到渠成。

2、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整節課

蘇霍姆林斯基在半個世紀前就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理論。他在《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研究性學習法》一文中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在探究算法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小朋友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總結出多種解題方法,體驗了算法的多樣性。

二、不足之處

1、低年級的小朋友上課的注意力只有10~15分鐘,老師為了能讓學生理解算理和掌握豎式的計算方法,設計了過多的問題,浪費了學生有效學習的時間,造成學生最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知識點掌握得不好的問題

2、當學生出現老師事先沒有預設到地問題時,老師被學生牽着走,體現出了自己經驗不足,教學機智不夠的缺點

3、授課節奏掌握不好。部分學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所以最後任務就沒完成。如果加強學生的操作訓練,把本節課的節奏加快一點,學生的收穫一定會更大,教學效果會更好。

4、縱觀整堂課,自己的激勵的語言不是很豐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師一定要起到引導者的作用,《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在提問長方形和正方形異同點時,不讓他們馬上起來回答,因為在這麼倉促的時間內作答,學生的回答十有89是零碎而不完整的,而引導小組進行討論,共同分析,找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異同,讓學生考慮周全些,語言組織精煉些,這時再做出回答,肯定會很精彩。

2、教師在指導,引導,協助學生學習數學時,要善於調配學生活動的步伐,要善於調控數學活動的時間。對每個環節所用的時間要心中有數,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設計發揮更大的作用。

3、教師要善於使用激勵性語言,鼓勵那些參與程度不高,操作速度慢的學生,使自己的教學面向全體。

4、教師要善於吸納學生反饋出的新信息,並快速地做出反應,進行再加工、再完善、再拓展,釋放給學生,達到師生的共同提高。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16

本課教學重點是品味重點詞句,理解題目“顫抖的羽毛”的含義。讓學生透過文本去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感悟故事中人物的思想、體會人物的品格,因此,在設計本課時,將教學的重點用在學會重點探究,深入感悟上,讓學生在感悟的過程中深入瞭解課文,完成對人物的理解,增強學生的閲讀興趣。

語文教學的難點是結合課文,聯繫實際體會“自悟、自省”的重要性。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為了自己而損害他人,自己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真誠地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失,會重新得到別人的信任。

出示圖片、實物,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讀讀“閲讀提示”,可以讓學生明確閲讀目標、閲讀重點,有助於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提高學習實效。

按“閲讀提示”,讓學生充分自主地讀課文,自讀自悟,有目的地搜索信息點、篩選信息點,充分體現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充分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發現、去探究,並儘量自己得出答案和結論。

這一合作式的閲讀、交流,能提升學生的情感認知,對作者的意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人物的形象在讀者心中也將更加豐滿,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

通過細讀品味,有助於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極力地補救的品質,從而讓學生明白在我們的成長中除了需要別人的引導還需要“自省”。

讓學生在閲讀實踐中充分體會到一些重點詞句的表達效果,提高獨立閲讀的能力,有利於突破教學難點,增強閲讀實效。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17

在歌曲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設計學生跟着音樂節奏展開想象做律動,但學生們都表現的過於拘謹,沒有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由於我過多的注重於在語言上的引導,而忽略了用我自己的肢體語言去帶動他們,動作的編排上也較為單一。孫丹老師也提到,我在語言引導的過程中,一直在強調手上的動作,而忽略了除了手,我們還可以通過用腳、肢體來表現歌曲內容、體現歌曲情緒。在以後的律動教學中,我更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展現自己,並在平常的教學中,更多的滲入一些基礎的舞蹈律動。在拓展延伸的環節中,同學們欣賞了維族舞蹈《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整個欣賞過程內容形式較為單一,如果引導學生去發現維族舞蹈中的特色舞蹈動作,並讓學生自己模仿,我想這樣他們會對音樂舞蹈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當然在這堂課中還是有很多其他不足之處,比如對課程內容的安排、時間的掌控還不夠精準。個別教學環節內容較為單調,教學形式也比較傳統和單一,音樂教學不比其他主科課程,孩子是無意識地在學習,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就像斯娟老師説的,讓孩子在“動中聽、動中做、動中學”。我也會把這個理念貫徹到我今後的教學中,擺正我的觀念,把新穎的、有趣的音樂課帶給我的學生。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18

體育教學過程是由組織教學、教學內容、身體練習等各種成分組成,各成分之間的結合並無固定形式。體育課的結構形式應根據課的不同任務、不同教材、不同環境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人體的活動變化規律,合理地安排,並在實際操作中靈活掌握和運用。因此,我們不能把教學過程只限於一種手段的固定。個人認為:不論我們採用哪種課堂結構,總要考慮三個要素:

(1)、每個學生每堂課都要能學習到體育知識,掌握體育技能。

(2)、一節課合理的教學密度應達到85%以上。

(3)、有良好的教學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係。合理的課堂結構應該是從教學任務的需要出發、從學生的生理特點出發、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出發、從滿足學生的活動願望,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出發,多層次的教學組織結構,把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多向性、多變化的去安排,以利於學生的積極參與。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19

《哪吒鬧海》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了哪吒為民着想,不畏強暴,大鬧東海,制服東海龍王父子,使人民又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本篇神話故事是學生眾所周知的,特感興趣的文章,理解起來不是很困難,我將重點放在了訓練學生的能力上面。本文教學的重點是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我採用了以指導朗讀為主的教學方法。

1、在學生初讀感知的基礎上,我緊緊抓住一個"鬧"字來引導學生朗讀感悟。題目是文章的靈魂,在板書課題之後,引導學生理解題目。通過齊讀解課題讓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將問題總結為三個:哪吒為什麼要鬧海?哪吒是怎樣鬧海的?哪吒鬧海的結果怎樣?通過朗讀,學生體會到東海龍王父子的可惡,也會體會到哪吒為民着想,敢於與邪惡作鬥爭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標出重點詞;“稱霸一方”、“作惡多端”、“興風作浪”、“治一治”、“出一口氣”,通過觀看動畫讓學生理解“稱霸一方”、 “興風作浪”, 我指名學生朗讀這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邊讀邊感悟,引導學生可以用語氣,也可以用手勢來加強朗讀表現力,但一定要讓聽的人感受到龍王父子的“惡”和小哪吒的“勇”。通過朗讀,學生不難感悟出“鬧”的原因,最後讓學生歸納説説哪吒鬧海的原因,則是水到渠成。通過朗讀,學生已經瞭解到了“鬧”的原因,於是,我有設置懸念;小哪吒又是怎樣鬧的呢?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邊讀邊思考。老師不急於讓學生回答,而是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瀆,圈畫出關鍵詞語,弄清個自然段主要寫什麼?接着,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小哪吒鬧了幾次?每次又是怎樣鬧的?然後,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並由學生自己評説。最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描寫哪吒機敏、果斷的一系列詞語要讀出氣勢來。這樣安排,不但訓練了學生口語交際,也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感悟。同時,總結出學習方法。讓學生運用同樣的學習方法同桌學習第三自然段,自學第五自然段。最後一段,引導學生聯繫課文體會“胡作非為”這個詞語的意思,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弄清哪吒鬧海是為了整治惡人,讓老百姓過上太平日子,進一步感悟哪吒敢於與邪惡勢力作鬥爭的精神。

2、學習語文是為了運用語言,所以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圈畫出關鍵詞語,讓學生注意用詞的準確。如“跳進”“取下”“擺”“掀起”“搖晃”“機靈”“一閃”“躲過”“氣沖沖”“舉槍便刺”等,強調這些詞語也是為了方便學生更好的記憶,複述課文時能儘量運用書上的原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多次抓住了文章中的“留白”,想象説話,讓學生學會創造性的複述。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 篇20

《趵突泉》一課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而且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學好這篇文章可為今後寫景的文章做好鋪墊。本文通過讓學生了解濟南名勝趵突泉的特點,學習和體會作者細緻觀察和具體形象的描寫景物特點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想象的能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審美的情趣。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以欣賞趵突泉的美為線索,結合重點詞句朗讀品味文本的美,視頻短片衝擊視覺感官的美,引導參與、自主探究進行教學方法的美。

一、抓住線索,質疑美

教學本課,我主要抓住了趵突泉的水、大泉的景色、小泉的美麗這三個重點進行教學,課的開始我直入主題,一問激起千層浪,“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趵突泉的美麗的?”教學中始終抓一條線索:以“假如沒有趵突泉泉,濟南會丟失去它一半的嫵媚”為線索展開,並貫穿整個教學,形成一唱三歎、步步深入的效果。我抓住能夠貫穿全文的重點句“假如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一半的嫵媚。層層深入學習挖掘文章內涵。從文章開頭質疑為什麼三大名勝趵突泉卻佔據一全文筆墨進入課文學習。在整體感知課文後,引到老舍爺爺遊覽了趵突泉後,怪不得發出這樣的感歎:“假如沒有趵突泉泉,濟南會丟失它一半兒的嫵媚。”欣賞完大泉的氣勢美,小泉的姿態美后,再次誦讀“假如沒有趵突泉,濟南定會丟失它一半兒的嫵媚。”時加深對此句話的理解、感悟。而在學完小泉的有趣之後,又迴歸到:“假如沒有趵突泉泉,濟南會失去它一半兒的嫵媚。”一次次的迴歸,讓學生逐漸地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更體會到趵突泉在濟南的重要位置。

二、品讀課文,感受美

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理解趵突泉的特色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讀懂內容就必須品讀全文,從字裏行間去感受趵突泉的美。從而促進學生充分接觸文本,教學中我教給學生抓詞語意思理解句子,體會句子從而理解課文,最終是感悟趵突泉美的 。在學生學習泉水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從句子中提煉出重點詞語,反覆閲讀,細細品味,從文章的字裏行間去尋找,去感悟。如學習理解“清淺、鮮潔”這兩個詞語時,首先學生説意思,然後引導學生體會趵突泉總的特點。在理解趵突泉冬天時的美時,我引導學生理解“仙境”的意思,再想像出畫面,做到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最後我採用感情朗讀的方式夯實對文本的感悟,感受美。在品讀課文時,我採用師範讀、學生小組讀、個人讀、配樂朗讀的方式品讀課文,去感受大泉和小泉的特點,從而感受美。

三、品味語言,創造美;

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我在教學中一是緊緊抓住大泉的晝夜翻滾、生生不息的特點進行重鼓敲擊,二是抓住小泉活潑可愛、善變有趣的特點,進行感悟積累。課堂上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反覆品讀、欣賞,對個別詞語的反覆推敲、評析,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積累。同時讓學生憑藉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聯想,來理解文中所描繪的趵突泉的特點以及感受它的美,記得引導學生學習小泉特點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理解,通過讀、畫、議的方式體會小泉的特點,班上有位同學在品味作者語言精準的同時,想象畫面,採用畫的方法把小泉氣泡的美麗躍然紙上,更形象的創造了美。

四、觀看錄像,昇華美

這麼美的文章,語句精美吸引讀者,對於國小生來説,文圖結合會超越文本的美,我精心製作了課件,有圖片,有實景視頻,在視覺上給學生強烈衝擊昇華了文本之美。教給學生把觀察圖片、視頻錄像和理解課文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方法。要求學生先仔細觀察多媒體課件,再讀讀課文,通過看圖片和視頻錄像,加深對描寫大泉和小泉的重點句子的理解,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的語言把事物的特點寫清楚的。這樣,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也培養了他們的想像能力,把所見的景色和自己的聯想、感受結合在一起,仔細體會寫這些句子的意思。同時,在教學“泉水”這一節中,通過朗讀後看錄像使學生感受到彷彿在濟南美麗的山光水色之中。在教學“大泉的景色”這—環節中,我要求學生—邊描繪泉景,—邊想像,最後播放錄像,由此讚歎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給人以一種神祕的感覺,使學生打開想像的閘門,產生種種遐想。教學“小泉的美麗”這一節,則具體描繪它的多姿多態和有趣活潑。引導學生充分地想像,拓展他們的思維,在想象課文所描寫的小泉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就課文中的省略號展開想象:還有很多小泉作者沒有寫出來,你能想象出它們的樣子嗎?學生在説一説、畫一畫、讀一讀的語文活動中,紮實有效的理解,學生在民主、平等、開放的教育氛圍下鼓勵學生敢想、敢説,最後播放錄像增強學生對小泉特點的理解。對於大泉充滿力量的陽剛之美與小泉的陰柔秀美之間的區別,由於學生的生活體驗還比較貧乏,所以體會不深,感受不夠,所以在課件製作上我頗下一番功夫,學生在圖片及美文的感染下,理解並體會泉的美麗特點,引導學生學習事物特點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感到在教授本課時學生讀的時間還不算很充分,打算進行仿寫也沒有時間進行,語文課堂上的課外延伸力度還不夠,這都將成為我今後語文教學新的使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96r0e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