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秋遊的教學反思(通用16篇)

秋遊的教學反思(通用16篇)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1

《秋遊》是本冊書繼識字後面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情景交融,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遊的情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近階段的重點工作的需求,我將先前設計好的教案作了以下調整:

秋遊的教學反思(通用16篇)

一是導入部分,不以教師的激情描述和指導看圖導入,而是利用複習成語作為課的入口。複習完跟秋天有關的四條成語後問學生:“在你腦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學生有的説:“我腦中的秋天很美麗!”有的説:“秋天是金色的。”此時,學生對秋天的印象還比較侷限,只停留在很膚淺的視覺感官上,而對於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以及秋天給小朋友們帶來的那種無與倫比的歡樂,他們還沒有深切地感受。我順勢將話題一轉:“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在那個地方也許你能找到更多不同的感受。請大家把眼睛閉上,到達那裏再睜開眼來。”這樣,課文插圖被自然地出示出來,也將課引入了新課。

二是對圖的利用稍作簡化。在這裏,圖主要用作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睜眼時進入一個全新的美麗環境中,然後讓他們簡單描述看到的景物,對環境作整體感知,靠近課文內容。而對圖的詳細觀察和述説放在第二課時,與課文內容相結合,起形象生動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

三是將課堂的重點轉向學生常規的訓練。課堂常規是學習活動的基石,“制度保證質量”,在今後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內使學生常規訓練達到集體晨會上所宣讀的“十五條標準”那種水平,任務還是很艱鉅的,在每天的每一節課中都不能放鬆。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慾望和過程還是清晰可見的,而且已經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使這節課的教學任務順利地完成。但課堂還存在着一些問題,如:學生讀書的時間還可充裕些,常規訓練時方式比較僵硬等等。值得思考的是:短期內如何更有效地養成十五項常規習慣?何種方式方法能訓練中競爭的積極現象?如何連貫訓練常規過程中學生學的情感線和教師教的情感線?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2

前不久,執教了《秋遊》這一課,頗有感悟,現總結如下:

一、提供動口的平台

讓孩子興致勃勃地説,讓孩子一吐為快,讓孩子能説會道,這是孩子的需要,是語文教學培養的一項目標,也是主動學習的一個標誌。本節課通過想象填空:天上的白雲有時像( ),有時像( )。看圖填空:同學們有的( ),有的( ),有的( )。等一系列形式,喚醒孩子的思維意識,拓展孩子的想象、説話空間。

二、創設動手的條件

“動腦又動手,才能有創造”。讓孩子充分動手,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感悟。本節課為了增強孩子對秋天“色彩斑斕”這一認識,我採用了讓孩子為簡筆畫“稻子”、“棉花”、“高粱”配色;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填空等方式,在發揮孩子主動性的同時使其創造性也得以展現。

三、 拓寬動腦的空間

“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語文學習中要讓孩子多動腦、能動腦、愛動腦,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學有所得。本節課中,我進行了如下設計:(1)運用“螞蚱”圖片,直觀感知,鼓勵其多方查找資料,增長知識。(2)讓孩子在讀詞中釋詞,在釋詞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3)初步教給默讀的方法,學會集中注意力默讀。……

四、營造寬鬆的環境

低年級孩子因年齡限制,注意力易分散,針對這一特點,我結合課文意境,採用了吟誦“秋”詩,放聲唱“秋”,配樂讀“秋”等手段,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和諧、優美的意境中好學、樂學、善學。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3

《秋遊》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的教學內容,主要目的是通過具體的情境,體驗“改商”的過程,能正確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優缺點:

一、創設生活情境能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激發學生探索規律的興趣。數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精心設計與實際生活相聯繫的數學情境,把那些需要學生解決的矛盾問題帶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慾望。本課我以秋遊圖片欣賞為引子引出情景圖,讓學生髮現信息,解決問題,激起孩子們的求知慾。

二、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

在教學中,我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來探索三位數除以兩位數調商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學會調商的過程,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課標提倡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所以我根據本課教學重點、難點的突出,從而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讓學生在掌握知識方面能夠抓住重點,層次分明,不至於讓學生走入誤區,從而浪費學生更多地寶貴的精力。

四、在練習的安排上也比較有層次,由淺入深,學習效果較好。

不足之處有二點:

一、我在本節課也有點拘束,不能做到“收”“放”自由,對學生的思維“收”得太緊,也太快了,感覺她們好像是把知識強加給學生的一樣,我應該相信學生,應該再“放”開些。

二、在交流算法過程中,雖然我抓住了“調商”這一教學重點,但沒有讓學生能有足夠的時間充分的發言,也沒有達到強化、鞏固的效果,好像走了一個過場,沒有深入。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4

《秋遊》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中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敍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去郊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快情景。我覺得這節課的亮點就在於我能隨着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以學生的朗讀為主,串起看圖、想象、説話,讓學生在讀讀、看看、想想、説説中,用心體驗,用情表達。

一、以讀為主,引導看圖、想象,培養語感。

低年級的閲讀教學要將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達到以讀激情,以讀悟情,以讀代講的教學目的。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繪形繪色的描寫出了秋天的特點,為幫助學生體會秋天的美麗。我先讓學生觀察圖畫,具體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顏色是“藍藍的”,美在“一望無邊”,美在白雲的形態變幻;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闌。在學生有了具體感受之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白雲有時像什麼?有時像什麼?”我着力誘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具體的畫面,培養語感。當學生把白雲的變幻,田野的五彩斑闌描述得很美時,我創設了一個語言情境:“小朋友説得可真美呀!誰來把這美景讀出來?” 這時我有意先讓一名朗讀水平一般的學生讀,再讓一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讀,當一名學生朗讀時,其他學生閉上眼睛聽,進入課文的意境中,然後讓學生評議他們的朗讀。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創設了朗讀 情境,採取了激勵措施,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該怎麼去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朗讀技能,使學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

二、閲讀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要切實地對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根據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説説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説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當學生通過有關的語句感受到了同學們的歡快心情時,我引導學生轉變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課文,融入課文,鼓勵他們學着文中的孩子向着藍天亮開嗓子,有的孩子喊:“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豐收季節。” 有的孩子喊:“我們多麼開心呀!我愛這美麗的秋天。”學生完全被感染了,“開心”在課堂上空飄蕩着。這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着課文,在讀體會、感悟,表達這種心情。

三.不足之處:

1、在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説話時,學生説得不太好,我應該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來説説:你來到草地上,會做哪些事情,再啟發學生將話説得更具體些,這樣的訓練才會更紮實。

2、在指導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時,學生讀出了莊稼的色彩美,但整句話讀得不夠流暢,欣喜的語氣還不夠。如果我在備課時能夠充分研讀教材,把場面和語言表達形式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朗讀,那麼學生才會在讀中體會莊稼豐收時農民伯伯內心的愉悦!

3、在指導學生用“白雲有時像——,有時像————。”想象説話時,圖片放得過快,對學生的説話沒有起到很好地提示作用。另外,學生想象的內容比較單一,教師沒有及時加以引導。因此,我覺得在低年級,老師適時啟發性的語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運用一些教學機智。只有這樣,一堂課才會更完美!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5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描寫了秋天的特點,為了幫助學生體會秋天的美麗,我先讓學生整體感知第二、三自然段,具體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藍藍的”,美在“一望無邊”,美在白雲的千變萬化;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斕,美在豐收。在學生有了整體感受之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你來做魔術師,也來變白雲。這樣美麗的黃色、紅色、白色,分別可以用什麼樣的詞語來形容,可以把這些稻田、高粱、棉花比作是什麼。我着力誘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具體的畫面,培養語感。當學生感受到秋天的美麗後,再請他們讀出這種美來,這時我有意先讓一名朗讀水平一般的學生讀,再讓一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讀,然後讓學生評議他們的朗讀,創設了朗讀情境,激勵了情緒,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該怎麼去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朗讀技能,使學生主動投入,真情流露。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6

《秋遊》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中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敍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去郊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快情景。我覺得這節課的亮點就在於我能隨着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以學生的朗讀為主,串起看圖、想象、説話,讓學生在讀讀、看看、想想、説説中,用心體驗,用情表達。

一、以讀為主,引導看圖、想象,培養語感。

低年級的閲讀教學要將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達到以讀激情,以讀悟情,以讀代講的教學目的。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繪形繪色的描寫出了秋天的特點,為幫助學生體會秋天的美麗。我先讓學生觀察圖畫,具體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顏色是“藍藍的”,美在“一望無邊”,美在白雲的形態變幻;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闌。在學生有了具體感受之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白雲有時像什麼?有時像什麼?”我着力誘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具體的畫面,培養語感。當學生把白雲的變幻,田野的五彩斑闌描述得很美時,我創設了一個語言情境:“小朋友説得可真美呀!誰來把這美景讀出來?” 這時我有意先讓一名朗讀水平一般的學生讀,再讓一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讀,當一名學生朗讀時,其他學生閉上眼睛聽,進入課文的意境中,然後讓學生評議他們的朗讀。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創設了朗讀 情境,採取了激勵措施,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該怎麼去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朗讀技能,使學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

二、閲讀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要切實地對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根據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説説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説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當學生通過有關的語句感受到了同學們的歡快心情時,我引導學生轉變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課文,融入課文,鼓勵他們學着文中的孩子向着藍天亮開嗓子,有的孩子喊:“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豐收季節。” 有的孩子喊:“我們多麼開心呀!我愛這美麗的秋天。”學生完全被感染了,“開心”在課堂上空飄蕩着。這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着課文,在讀體會、感悟,表達這種心情。

三.不足之處:

1、在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説話時,學生説得不太好,我應該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來説説:你來到草地上,會做哪些事情,再啟發學生將話説得更具體些,這樣的訓練才會更紮實。

2、在指導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時,學生讀出了莊稼的色彩美,但整句話讀得不夠流暢,欣喜的語氣還不夠。如果我在備課時能夠充分研讀教材,把場面和語言表達形式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朗讀,那麼學生才會在讀中體會莊稼豐收時農民伯伯內心的愉悦!

3、在指導學生用“白雲有時像——,有時像————。”想象説話時,圖片放得過快,對學生的説話沒有起到很好地提示作用。另外,學生想象的內容比較單一,教師沒有及時加以引導。因此,我覺得在低年級,老師適時啟發性的語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運用一些教學機智。只有這樣,一堂課才會更完美!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7

本次體育課我安排的內容是蹲踞式起跑和小推車接力賽。教師通過講解、示範,指導學生積極的學習,所採用的引導、鼓勵、表揚、比賽等激發學生的共同參與。從整體看課前的教學目標,計劃、教材的選用、設計,還算比較成功。

在教學中採用教師先示範,然後讓學生模仿老師的動作起跑。結果,大部分學生起跑動作很慢。只有個別學生的爆發力好一點,跑的相對來講快一點,但也只是在那猜口令。究其原因,一是由於的動作不熟練而造成的;二是不會做專門的動作練習;然後我便採取多種形式,讓學生加以練習,先是兩人一組相發令練習,接着三四個人一組,一人發令,其他人一起起跑,比一比看誰的起動速度快。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發現問題後,及時糾正,並讓動作標準的學生到前面給同學做示範。最後我採用了蹲踞式起跑三十米練習。我發現通過小組練習使同學很快的掌握了起動腿和起動線的距離。並且起動速度也相應的有了提高。

在遊戲部分教學內容的合理搭配,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在小推車遊戲中充分體現了學生不怕困難的精神,好多同學由於上肢力量的缺乏,走到一半就支撐不住了,但是他們在全組同學的鼓勵下,還是咬牙堅持住了。

總之,通過本節課學生對蹲踞式起跑有了一定的瞭解,並基本掌握動作方法,但由於蹲踞式起跑是個技術性較難的動作,在以後還需加強練習,尤其是起動後重心提的太高還有待於改進。

在本節課中發現注重學生三基的培養很重要。

教師通過講解、示範、指導;注重學生基本知識、技術、技能的學習。讓學生知道什麼而且更要讓他知道為什麼;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基本技術、技能的學習,是直接關係到動作質量的好壞,國小體育教師的技術、技能,對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至關重,所以加強教師自身素質也不容忽視。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加強一下幾點:

1教師的語言應接近學生的年齡,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是一個長期的工作,要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姿態,紮實貫徹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強組織紀律,加強課堂的組織。

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不斷的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8

在瞭解了劉備的誠心誠意,體會了其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後,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的內容,提升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賞,我又不失時機地插入了課外閲讀欣賞片段。我問學生:劉備這樣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創立大業,諸葛亮被劉備的精神所感動,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這以後,諸葛亮忠心耿耿,幫助劉備打了許多勝仗,你們知道有哪些戰鬥嗎?(學生紛紛講了自己瞭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們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閲讀一下《三國演義》。學生通過閲讀,既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從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語言的積累。

在課文上完後,學生的熱情十分高漲,於是我抓住這一時機,利用閲讀課開展了一次《講三國故事》的活動,這不僅是對文本的一種昇華,而且帶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濃厚興趣,在班上颳起了一陣"三國風。"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9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文包詩,課文根據《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還原了1200多年前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邊深情話別的場景,讓學生能在具體場景中感受李、孟二人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課,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理解“一串詞”

《黃鶴樓送別》的“文”雖是白話文,卻有幾分古典韻致。文中不少詞語組成詞串讀一讀、品一品,都頗有味道。“暮春三月、煙霧迷濛、繁花似錦”既交待了送別的時間,又渲染出煙花三月的盎然春意;“依依惜別、楊柳依依、沙鷗點點”營造出臨別時依依不捨的氛圍;“永世不絕、譽滿天下、膾炙人口”則表達出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敬仰之情以及李、孟之間深厚的友誼。這三組詞語,請學生先認一認,説説它們的意思,再有滋有味地讀一讀,既為朗讀課文掃清障礙,又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詩歌情感奠定基礎。

二、瞭解“ 一件事”

五年級的學生讀《黃鶴樓送別》一文,已經能夠初步理解,所以理解課文內容並不是本課的學習重點。文包詩類課文,除理解課文內容以外,還需要詩文對照,嘗試以文解詩。因此,“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可作為本課教學重點。讀完課文後,可請學生試着説一説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在概括課文的過程中,將文與詩對照起來。“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孟浩然)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對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對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理解古詩,如果把詩句拆開來,逐一註解,固然可以準確理解詞義,但同時也就消解了詩歌的韻味。教學文包詩類課文,通過閲讀易懂的現代文,將文中相關語句梳理出來,與古詩對照,可不着痕跡地完成理解詩意的教學任務。

三、品味“一段情”

從文中讀出“一件事”,是閲讀《黃鶴樓送別》的第一個層次。由字裏行間品出依依惜別的深情,是理解這篇課文的關鍵。細讀一番,課文按照送別的過程,寫了“看景藏情”“舉杯話情”“吟詩寄情”三個部分。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這句描寫頗有畫面感,將兩位詩人正在觀賞江景的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然而,不難發現,其間“看景”是表象,“藏情”才是根本,“一會兒……一會兒……”便透露出李白與孟浩然心有所掛、心緒不寧的心理狀態。

如果説,上一段“看景”的動作描寫只是鋪墊,那麼,接下來李白與孟浩然“話別”的語言描寫則是送別的高潮部分。在李、孟二人的對話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這裏,李白稱孟浩然為“孟夫子”,第2自然段中先後出現了六個“您”字。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深懷敬仰之情。“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 和老師。”這句話又表現出他們之間的師生之情、兄弟之情,由這句話,我們甚至可以想到在兩人相處的過程中,年長12歲的孟浩然無論是在詩歌創作,還是在生活上,都對年輕的李白格外關照。“今天您就要順江而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還沒分別,李白就已經在期盼着再次見面,這份牽掛,這份思念之情溢於言表。作為兄長,孟浩然借用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勸慰友人,並進一步表達:“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品讀“舉杯話別”這段文字,從兩位詩人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濃濃情誼。而正因為友誼深厚,離別時才如此依依不捨。

“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李白在長江邊一站,站出了一幅動人的畫,站成了一尊感人的像。“佇立”意指長時間地站立。由此,我們腦海中便會浮現出一幅畫面——孟浩然登上了船,李白站在岸邊;解開纜繩,船緩緩離開岸邊,李白站在岸邊;船漸漸駛向江心,李白站在岸邊;船在水天交接處變成一個黑點,李白站在岸邊;船消失在天邊,李白站在岸邊……當我們將這組鏡頭在腦海中呈現出來時,我們既能理解什麼是“佇立”,更能感受什麼是依依惜別。再聯想起長江上的白帆片片、旅人往來,在李白眼裏卻是“孤帆”,這一深情“凝視”,正是依依惜別之情的流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藴含的依依惜別之情比較含蓄,而《黃鶴樓送別》一文將其渲染得淋漓盡致。所以,學習文包詩類課文,把“文”用好了,可以為理解“詩”提供很好的鋪墊。

四、欣賞“一組詩”

通過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對於解讀這篇文本,應該可以畫上句號了。但語文教學,貴在“用教材教”,貴在“以課文為例子”,能讓學生通過閲讀一篇而帶動多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送別詩,是我國古代眾多送別詩中的優秀代表。以此詩為引子,我們自然會想起《別董大》,想起《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請學生再讀一讀這些詩,結合相關資料介紹,我們也可以嘗試再現高適與董大、王維與元二分別的場景,甚至還能細細體會同是送別詩,但因為前往的地點不同、離別的環境不同、分別的境況不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哀而不傷,《別董大》強作勉勵,《送元二使安西》充滿感傷。這些差異,可以在閲讀中通過對比,逐一品味。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10

拓寬詩文的內涵:從陳與義的詩歌中的意象”夕陽“到其他古典詩詞中的夕陽,例如:“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由秋天的悲涼景象到其他詩歌的悲秋,從陳與義的登樓的憂國憂民到杜甫登高登樓詩歌的憂國憂民,不停地拓寬,適時地遷移,加深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掌握一類詩的解讀,起到一箭雙鵰的效果。

當然這堂課有些許的不足,課堂總是缺憾的藝術,比如對於詩歌的朗讀的設計總是有些忘卻,在授課的過程中引導這點做得還不是很足,自己已經充分進入了角色,可學生卻遲緩了許多。

我對第六步還有些疑慮,我把這首詩分析得這麼深,不知學生能否理解,從今天的教學過程來看,學生還是能理解的。當我把“沉鬱頓挫”藝術風格的特點講清楚後,有一部分能夠明白它在本詩是如何體現的,而且能聯繫具體詩句來分析。還有一點就是,跟中學生講這麼深的問題合不合適。如果從大學聯考的角度來説,可能沒有必要,但從提高學生鑑賞能力來説,我卻覺得很有必要。最起碼讓他們在學了杜甫的詩歌之後,能他的藝術風格特點有了初步的瞭解。這對他們今後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當然最好能夠在同仁的指點下找到更好的授課技巧,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但願你們不吝賜教。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11

動物的羣體生活及社會行為離不開信息交流,動物的信息是什麼,怎麼交流,對於這些問題進行單純的講解,學生也能記住,但是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很容易處於機械的記憶狀態。

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培養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獲得知識,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學生對知識記得紮實,難以忘懷。

本節課另一比較成功之處是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感受和體驗中獲得感悟.如請各小組用一句話概括成功的祕訣,其中有一組同學説“興趣+汗水=成功”。學生感悟到科學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識和方法,同時還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

學生提出實驗後應該把螞蟻放回到大自然,還有幾個同學提出為在實驗中死去的螞蟻默哀,學生在體驗中感情得到了昇華.接下來談如何對待動物,學生髮自內心地説應該熱愛動物,保護動物。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觀察很仔細,能觀察到螞蟻觸角相碰的情況,很多同學則觀察不到,我還要在學生閲讀課文發現問題的時候,應多給予指導,同時這也是我不斷努力的地方。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12

在課堂教學中,我把主要線索及文章的內容也分成幾個步驟來完成。每個步驟都設置了學習檢測題。學生通過我的引導,有目標地進行朗讀,直接與文本對話,一步步找到科利亞怎麼埋木匣、第一次怎麼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麼思考的,以及怎樣從這中間明白事物變化的道理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積極參與,能儘快找到答案。有學習的成就感。而且通過循序漸進的誘導,文章藴含的道理漸漸展現出來,學生體味到了學習的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體會“隨着時間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步子也一天天長大”,我還讓一個學生在講台前跨步比試了一下。課堂氣氛就活躍多了。

後來讓學生講述“周圍的事物都在變化”,她們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變化説出來。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個故事,怎樣依據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做事的方法。因為讓學生自己舉例説明道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讓學生通過我所舉的例子,明瞭只有隨機應變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課,自我感覺條理比較清晰。給足了時間讓學生邊默讀課文,邊思考問題。不足的是:感覺課堂不夠熱烈,沒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導語比較平淡,沒有很多的修飾、點綴。教學時問題解決可以採取多元化模式,如分小組討論或是其他模式,效果可能會更好。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13

《彈琴姑娘》是西師大版第四單元的一片精讀課文,課文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寫了小姑娘彈奏的琴聲,琴聲與景色融為一體,很有表現力。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 ,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老師配以及時的啟發、點撥、引導和補充,組織學生抓住優美句段、關鍵語句進行品讀,感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讀的形式多樣,有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配樂讀、齊讀、男女生賽讀等,讓整節課書聲琅琅,讀得有目的、有層次,這一點效果很好。

只是剛開始讓學生彙報自己喜歡哪個季節,有何感悟時 ,學生説得不太好,這時我就親自範讀,然後再讓學生説説琴聲怎樣,從側面説明了什麼。這樣一 引導,學生都會説了,讀得也很投入 ,尤其讓讀書有感情的同學配樂讀,更增添了課堂效果。對於間接描寫的寫法,由於是學生初次接觸,所以就需要老師的講解。背誦的方法,我也沒有忽略,蒐集了幾種方法記憶方法推薦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特點在實踐中運用,學生背誦的興趣很高,一會就會背了,可見,學生在課堂上背誦效果更為明顯。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14

《誰説沒有規則》是一首現代詩歌,從詩歌的內容看,作者選材於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不守規則的場景:“往狗熊嘴裏扔餅乾、糖果”;“翻越界欄橫穿過街”;“把果皮往長椅上一擱”;“硬擠亂插”……這些素材都富有生活氣息,學生很容易理解。因而也就從反面告訴人們遵守規則的必要性,進而認同:從現在做起,從遵守身邊的小規則做起,人人樹立遵守社會規則,建設美好家園的良好意識。詩歌有四個小節,結構相同,語言貼近學生生活,便於學生模仿創作。讓學生學習創作詩歌,理解現代詩不受字數和押韻的侷限,而自由表達的特點。

從學習角度看,雖説詩歌的內容和結構通俗易懂,較好把握,但是由於學生生活閲歷少,如果在課堂上閉門造車,學生思路封閉,會造成內容單一,千篇一律。要想達到教育學生遵守生活中的規則的目的,就必須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社會實踐中切身體會到規則與每個人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及其重要意義。因此,在教學本課的前兩天,我讓學生到生活中搜集相關的規則,調查人們遵守規則的情況。經過兩天的調查,學生們知道了社會生活中的許多規則,如:紅燈停,綠燈行;節約用水;嚴禁下河游泳;請勿吸煙等,也發現了許多不遵守規則的現象,如“不許缺斤少兩”,卻有人在秤上作手腳;“請愛護家鄉河流”,卻有人往河內扔垃圾、排污水;“不準踩草坪”,卻有許多人在草坪上悠閒自在地走着……同時也發現了不守規則帶來的許多危害,如交通事故的增加,生活環境的髒、亂、差,河水的嚴重污染等。進而認識到了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收穫到了知識,收穫到了應做一個自覺遵守規則的人。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15

林格倫説過:“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成功的體驗,他們就會以既在學校內也在學校外都完全拒絕學習而告終。”不言而喻,讓學生體驗成功,對其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多麼重要。

本課設計我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融入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巧妙地開發學生智慧,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空間裏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於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對家的熱愛,同時也滲透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一年級的孩子而言尤為重要,他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環節。如上課伊始,我創設情境,自編小故事導入新課:孩子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夥伴,想不想認識他們?(隨機貼上白雲、禾苗、小鳥、魚兒的圖片),迅速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為後續環節作好鋪墊。為了檢測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我利用字卡一列列開火車的形式讓學生認讀,,學生積極性很高,幾乎都能爭着大聲朗讀生字 。一年級孩子比較感性,教師語言要貼近孩子的心靈。課間我頻頻用兒童化的語言“小白雲”“小禾苗”“快樂的小鳥”“活潑的小魚”“誰來誇誇你的家”激勵學生朗讀的慾望,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中來,切身體會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與驕傲。一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而且有很強的表演慾,我抓住這一特點,鼓勵學生用形象的動作配合朗讀以及背誦,以及讓學生戴上藍天、白雲等頭飾,表演朗誦,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題:即如何愛護地球。學生紛紛言説“不要亂摘花”“不要亂扔紙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等達到了情感目標。

蘇派教學強調情感朗讀,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課是一首抒情性較濃的兒童詩,所以我設計以讀為主,以導助讀,通過創設情境、啟發想象、示範、評議等方式將“讀”貫穿於教與學的全過程、全方位。讀的形式多樣,如自由讀、指名讀、引讀、齊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等等。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讀”,促進了課文內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體會、思維能力的發揮和語感的培養。

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主動探索的願望很強,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後一個環節,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想象的空間,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分層次練習,讓學生們當一回小作家,分組合作編一首詩: “藍天是( )的家,( )是羊羣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讓學生充分説誰的家在哪裏,發散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上完課後,我覺得學生思維空間是廣闊的,需要我們去開拓。從整堂課來看,學生身上所閃現出來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雖然課已上完了,但學生的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還在等待老師們去滿足他們的慾望。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缺點:這節課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課上學生説得比較多,但所説的話還不夠完整,有的孩子還不能自己説出一段話,學生的口頭語也不夠豐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鳥、魚兒、種子、白雲在家裏會怎麼樣?孩子的回答只有:快樂、高興。今後在語言積累上還要加強。

教師缺乏課堂機智,在處理生成性問題上做得不夠好。比如在讓學生回答“小鳥在家裏會想什麼、幹什麼”時,學生回答“會想媽媽”“肚子餓了,想找蟲子吃”,顯然這樣的回答已偏離了主題,這時就應引導學生説説“小鳥的家怎麼樣”,才不會導致學生不着邊際的想象。可見教師的應便能力對於提高課堂效益也至關重要。

秋遊的教學反思 篇16

為了顯示末段的暗示手法。我用PPT顯示出一個按照課文內容所做的信封。然後讓學生觀察如此書寫的信封,會意味着什麼樣的結果。學生在激烈地討論着信的去向,多半同學即時反應凡卡的信是寄不出去的。這時,有個學生另闢蹊徑提出了“即時信寄出去了,凡卡的願望同樣無法實現”的觀點。他的理由結合到的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凡卡爺爺的生活來談,並談得頭頭是道。瞬間,我提出了“文章中還有些地方隱約告訴了我們信的結果,那是什麼?”學生答曰:一個夢。因此我再讓學生聯想《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所用暗示方法的句子,讓學生髮現兩文兩處句子有何特點,學生自然就想到了暗示的手法,並能夠説到“夢醒之後,凡卡又得回到殘酷的現實”之類的話。那麼我想暗示這一方法他們無疑是懂得了,但是是否掌握了尚且不知。

課後我不禁思考,第三個難題“暗示的寫法如何講明”?我覺得怎麼也繞不到點子上,我在想倘若我不遷移到上一課所學到的暗示的手法的話,那麼學生會不會就無法發覺這個寫法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o3jlv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