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通用18篇)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通用18篇)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1

教要教的有效那就要教要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是我課堂教學設計追求的一種理念。在備課時發現課文最後出現了一個一問一答的句式,其實這樣的句式學生朗讀更需要指導,那麼怎樣順其自然的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句子呢?於是我就大膽嘗試把兩個句子提到最前面先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漂亮的楓葉忽然變成光禿禿的樹幹,對比效果非常明顯,根據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一般的思維方式學生第一個呈現出的問題便是楓葉哪裏去了?課堂教學當中故不出所料,學生睜眼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個“啊”字,這當然就是感到驚異了,順勢接下來問你們“啊”什麼呢?順其自然的完成了一問一答兩句的教學。其實在這一教學環節當中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一個小的情景,較好的完成這一教學環節,這樣的教學環節真實自然也是紮實有效的。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生字的教學指導學生利用加偏旁的方法識字、利用形聲字的特點識記生字、利用想象字意的方法識字、利用聽讀識字等多種方法識字,這不僅僅是教學生字,更是一種識字方法的教學。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通用18篇)

在指導學習課文時讓學生動筆標標畫畫,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辨析多音字(多音字“着”的教學,同時在這裏也應該感謝劉越同學的默契配合,當指導學生讀zhe時,當然就不是詞語“着涼”了,她非常默契的用課文紙將“涼”字擋了起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詞語的意思等學習方法,長此以往這些學習的方法便會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部分。在指導學生讀課文時學生先讀帶有拼音的文字,然後讀老師寫在楓葉上的沒有拼音的信,再到學生利用板書的提示敍述書信內容,再要求學生將相關的詞語粘貼到相關小動物的後面,學習的要求難度一步一步的提升,學生課堂上的發展也在一步一個台階的提高。如在學生(張海林)張貼“好朋友”一個詞語時,學生已經理解到了不能貼到任何一種小動物的後面,該同學都等到其他小朋友都貼完了才發表自己的建議將“好朋友”一個詞語貼到中間。由此可見在課堂上學生的整個教學環節設計紮實有效,學生能力的提高也是實實在在,因此課堂是紮實的。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2

教要教得有效,學要學得紮實

課上完後我馬上看了一遍自己的課堂錄像,然後對照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反思。新課程改革在進行深入反思的時候,我們應該呈現給孩子們一個什麼樣的課堂,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追求一個什麼樣的理想狀態,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思考着,同時我也在常態的教學下不斷的實踐着,我在努力追求一個體現學生真實發展的課堂,追求一個能夠展現學生真實學習過程的課堂。語文課我想需要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字詞句段篇,更重要的是要交給學生學習字詞句段篇的方法,因此教師要教的有效;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不僅是要學習一篇短小的文章而完成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藉助語言的範例來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來提高自己的綜合語文素養,因此學生要學的紮實。

這篇課文我沒有讓學生提前閲讀,我想學生能夠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從識字朗讀到積累背誦,運用學習的語言進行表達,這才是學生真實學習過程的體現。縱觀這節課的教學應該説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真實的,學生的發展也是清楚可見的。從學生第一遍讀課文出現的字詞障礙,經過詞語教學等環節,學生不僅能夠比較有感情的讀文,至到學生能夠藉助板書進行課文背誦,利用教師提供的句式較規範的進行説話練習,足以展現了學生真實學習的過程和學生實實在在的發展。在教學中所有的活動都是圍繞學生學習語言來設計的,因此這種課堂是真實而又有生命力的課堂。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3

《秋姑娘的信》一課是通過秋姑娘給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寫信,展現了一幅楓葉飄落、大雁南飛、青蛙冬眠、松鼠儲食、小樹穿“冬衣”的秋景圖,同時使人感受到秋姑娘對大雁、青蛙、松鼠、小樹的關懷和體貼。這節課我總共上了3次,課堂氣氛一次比一次活躍,大部分孩子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對照自己的教學設計反思如下:

前兩次我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了教學設計,逐段進行教授,講的很細緻,也很囉嗦,學生不但興趣不高,而且教師指導朗讀也很形式,表面化,一節課下來,學生的朗讀沒有多大的提高。課下,組裏的老師很誠懇的提出了很多建議,於是在後兩次的教學中,我完全顛覆了教案 ,重新設計了教學環節。

這一課我設計了圖畫式的板書,用黃色卡紙做了許多楓葉,讓學生想象會飄到什麼地方,然後教師隨機把楓葉貼在相應的地方,學生既一目瞭然地觀察到秋天楓葉飄飄灑灑的輕逸,又受到構圖意境的薰陶,而且對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秋天的特點起到了輔助作用。

一、注重朗讀訓練。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以小組為單位,讓每個同學讀給組員聽,選出優勝者賽讀,以競賽的方式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在學習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在朗讀時能夠表達出秋姑娘對好朋友無微不至的關照,我先範讀,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讓他們向老師挑戰,看誰讀得比老師更象秋姑娘,然後分組賽讀。在最後兩個自然段的學習時,我讓兩個學生範讀評議後,用同桌一問一答,老師問學生答等多種形式來體會奇怪的語氣和舒暢的語氣。

二、注重學法指導。

本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結構相似,我指導學生進行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後,讓學生仿照上面的學法,想想秋姑娘又給誰寫信,信上説了什麼,該怎麼讀好秋姑娘的信,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3—5自然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注重培養創新意識。

文內容新穎活潑,有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實踐。在教學中,我努力挖掘文中的“空白”處,如:秋姑娘還給誰寫了信,説了什麼?如果你是秋姑娘的好朋友,讀了她的來信後,你會怎麼做?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4

在執教《秋姑娘的信》時,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閲讀基礎,以演促讀,以演質疑,以演導思,以演品讀,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激發興趣,親身體驗,感受閲讀樂趣

《標準》關於1、2年級閲讀教學階段目標的第一條是“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只有讓學生喜歡讀書,主動的讀書,才能談創新提高。這就是在閲讀目標方面強調的“情感態度”。在教學中,本人以掛圖激趣,看圖貼詞,圖文結合,在讀通讀順的情況下,以演導讀,讓學生在寬鬆和諧的課堂中親身體驗,“走進文本”,在演中質疑,讀中導思,“感悟文本”,演後自讀,拓展延伸,“走向生活”。讓學生在輕鬆、活躍的氣氛中走好閲讀教學的第一步。

二、讀通讀順,啟發思考,引導提問理解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閲讀訓練,他們直呼的技能還不熟練,識的字又很少,所以學習閲讀困難極大,如何扶好非常關鍵。因此,在課堂伊始,事先掃除障礙,把比較生疏的字、詞、句、難度大的長句等揭示出來,逐一指導練讀,等這些難讀的詞語和句子讀熟了,讀順了,學生再練讀全文,採取多種方式讓學生讀通讀順。在閲讀訓練中以學生為主體,根據他們的抽象思維差、好奇愛動等特點,以演為線索,在演中導讀,在演中質疑,邊演邊讀,學會提問,學會思考,學會理解,在演、問、説中,緊緊抓住讀書訓練這條主線不放,讓他們在讀中感悟,又反過來以悟促讀。

三、動身動腦,誦讀悟情,提高閲讀能力

40分鐘時間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説是挺長的,如何讓好動的孩子們上好閲讀課?因此在後半節課時,我就是讓學生站起來,動起來,説起來,讀起來,在動作的配合下有節奏的讀,學習有韻味的讀,有感情的讀,在琅琅的書聲中,反覆朗讀成誦,在讀中瞭解閲讀樂趣,理解課文內容,逐步提高閲讀能力。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5

教要教得有效,學要學得紮實

課上完後我馬上看了一遍自己的課堂錄像,然後對照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反思。新課程改革在進行深入反思的時候,我們應該呈現給孩子們一個什麼樣的課堂,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追求一個什麼樣的理想狀態,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思考着,同時我也在常態的教學下不斷的實踐着,我在努力追求一個體現學生真實發展的課堂,追求一個能夠展現學生真實學習過程的課堂。語文課我想需要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字詞句段篇,更重要的是要交給學生學習字詞句段篇的方法,因此教師要教的有效;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不僅是要學習一篇短小的文章而完成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藉助語言的範例來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來提高自己的綜合語文素養,因此學生要學的紮實。

這篇課文我沒有讓學生提前閲讀,我想學生能夠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從識字朗讀到積累背誦,運用學習的語言進行表達,這才是學生真實學習過程的體現。縱觀這節課的教學應該説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真實的,學生的發展也是清楚可見的。從學生第一遍讀課文出現的字詞障礙,經過詞語教學等環節,學生不僅能夠比較有感情的讀文,至到學生能夠藉助板書進行課文背誦,利用教師提供的句式較規範的進行説話練習,足以展現了學生真實學習的過程和學生實實在在的發展。在教學中所有的活動都是圍繞學生學習語言來設計的,因此這種課堂是真實而又有生命力的課堂。

教要教的有效那就要教要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是我課堂教學設計追求的一種理念。在備課時發現課文最後出現了一個一問一答的句式,其實這樣的句式學生朗讀更需要指導,那麼怎樣順其自然的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句子呢?於是我就大膽嘗試把兩個句子提到最前面先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漂亮的楓葉忽然變成光禿禿的樹幹,對比效果非常明顯,根據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一般的思維方式學生第一個呈現出的問題便是楓葉哪裏去了?課堂教學當中故不出所料,學生睜眼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個“啊”字,這當然就是感到驚異了,順勢接下來問你們“啊”什麼呢?順其自然的完成了一問一答兩句的教學。其實在這一教學環節當中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一個小的情景,較好的完成這一教學環節,這樣的教學環節真實自然也是紮實有效的。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生字的教學指導學生利用加偏旁的方法識字、利用形聲字的特點識記生字、利用想象字意的方法識字、利用聽讀識字等多種方法識字,這不僅僅是教學生字,更是一種識字方法的教學。在指導學習課文時讓學生動筆標標畫畫,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辨析多音字(多音字“着”的教學,同時在這裏也應該感謝劉越同學的默契配合,當指導學生讀zhe時,當然就不是詞語“着涼”了,她非常默契的用課文紙將“涼”字擋了起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詞語的意思等學習方法,長此以往這些學習的方法便會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部分。在指導學生讀課文時學生先讀帶有拼音的文字,然後讀老師寫在楓葉上的沒有拼音的信,再到學生利用板書的提示敍述書信內容,再要求學生將相關的詞語粘貼到相關小動物的後面,學習的要求難度一步一步的提升,學生課堂上的發展也在一步一個台階的提高。如在學生(張海林)張貼“好朋友”一個詞語時,學生已經理解到了不能貼到任何一種小動物的後面,該同學都等到其他小朋友都貼完了才發表自己的建議將“好朋友”一個詞語貼到中間。由此可見在課堂上學生的整個教學環節設計紮實有效,學生能力的提高也是實實在在,因此課堂是紮實的。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提高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詞語教學時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實施適當的引導學生進行説話練習,順勢理解課文相關的詞語的含義,如小心、充足的教學。在學習課文後利用秋天到了,誰要幹什麼,秋姑娘讓他們怎麼樣,這種句式讓學生説話練習,一是檢測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同時又是對學生語言運用的練習。在課閉又指導學生用書信的方式拓展想象秋姑娘還給誰寫了信進行説話練習,再次對學生語言運用進行練習。這樣的語言練習課堂因該是厚實的。

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確有限,反思整個課堂教學也的確存在很大的遺憾,學生讀書的感情應該再上升一個層次,設計了配樂朗讀可是時間有限了。語言練習設計到了,確實應該練習面再廣一些,效果應該再紮實一點。在詞語教學中設計環節不夠精煉效果不盡明顯,影響了教學進度,導致後面學生感情的朗讀和語言練習的時間沒有了於是練習不夠到位,的確是這堂課的一個遺憾!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6

《秋姑娘的信》是蘇教版第一冊第7課。課文講的是秋姑娘給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寫信,展現了一幅楓葉飄落,大雁南飛,青蛙冬眠,松鼠儲食,小樹穿“冬衣”的秋景圖,同時使人感受到秋姑娘對大雁、青蛙、松鼠、小樹的關懷和體貼。在教學的時候,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整體把握文本,以多種形式地朗讀使孩子感受秋姑娘對好朋友的關心。

在備課時,我發現課文最後出現了一個一問一答的句式,其實這樣的句式學生朗讀更需要指導,那麼怎樣順其自然的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句子呢?於是我就嘗試將教材進行重組,大膽創新,把兩個句子提到最前面先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漂亮的楓葉忽然變成光禿禿的樹幹,對比效果非常明顯,根據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一般的思維方式學生第一個呈現出的問題便是楓葉哪裏去了?課堂教學當中故不出所料,學生睜眼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個“咦”字,這當然就是感到驚異了,順勢接下來問你們“咦”什麼呢?順其自然的完成了一問一答兩句的教學。其實在這一教學環節當中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一個小的情景,較好的完成這一教學環節,這樣的教學環節真實自然也是紮實有效的。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提高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詞語教學時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實施適當的引導學生進行説話練習。如在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説“ 是秋姑娘的朋友。” “ 、 、 和 都是秋姑娘的好朋友。再讀課文後利用“秋姑娘給 寫信。”、“秋姑娘給 、 、 和 。寫信。”這種句式讓學生説話練習,一是檢測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同時又是對學生語言運用的練習。準備在第二課時指導學生用書信的方式拓展想象秋姑娘還給誰寫了信進行説話練習,再次對學生語言運用進行練習。

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確有限,反思整個課堂教學也的確存在很大的遺憾,學生讀書的感情應該再上升一個層次,語言練習設計到了,確實應該練習面再廣一些,效果應該再紮實一點。在詞語教學中設計環節不夠精煉,效果不盡明顯,影響了教學進度,導致後面學生語言練習的時間沒有了,於是練習不夠到位,的確是這堂課的一個遺憾!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7

我講授了國小語文一年級上冊第七課《秋姑娘的信》第一課時,課型是講讀課。課後專家給了我很多教學建議,具體如下:

1、缺乏教育機智,課堂出現的新問題抓不住,比如在學習教學目標要求會認的字這一環節中,教師提問學生怎樣記住“摘”這個字時,有一個學生回答“摘”是由提手旁加上一個商字組成的,這是錯誤的,但教師卻沒有察覺到,也沒有及時指出、糾正學生的錯誤。沒有充分關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應加強處理課堂問題的能力。

2、識記生字時,多媒體出示拼音不應出錯,把“秋天”的“天”注音時注成了“tān”,有些字的注音不夠規範,比如“g”注成了“g”, 再如在蘇教版中“朋友”這一詞中“友”讀輕聲,教師教學生讀“朋友”這一詞時,並未指出“友”讀輕聲,也沒有在出示的詞中標出輕聲,這就導致學生再讀課文時讀錯,説明對細節關注的不夠。

3、在出示課題時,就應該把本課要求會認的字“姑娘”和“信”講解一下,沒必要都要在認字的環節一起講,也應該強調“姑娘”的“娘”字在什麼時候讀輕聲,這樣學生在讀課文時就不會讀錯,也為下面認讀生字環節節省了時間,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4、在通過各種形式識記“綠色通道”的字這一環節中,應把要求會寫的字也加進來,即把“四會字”也加進來,通過各種方式來記憶,“四會字”才是重點,要時刻突出重點。在指導書寫生字這一環節中,如果在教寫字時讓學生組詞,對於國小生來説很可能就把之前學的字怎麼寫很快忘掉了,所以給生字組詞可以拿到識字教學環節,或者由老師送給學生幾個“詞”,幫助學生拓展詞彙量就可以了。

5、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讀文方式要多樣,不要單一,可以指名讀、同桌互相讀、分組朗讀,分男、女生讀,齊讀等,還要分層讀,根據學生個人情況,可以分層朗讀指導。教師如果要讓學生在讀之前聽課文,最好不要放錄音,而是由老師範讀,這樣讓學生近距離感知朗讀,示範效果會更好。

6、不要將前一階段學的拼音丟掉,在識字環節上,要讓孩子藉助拼音來讀,這樣即學會了生字,又複習了拼音。

7、教學寫字時,要把展示環節加上,及時展示寫得好的學生的字,及時鼓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對於《秋姑娘的信》這一課,課前我做了很多準備,自認為很充分了,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不盡如人意,出現了很多問題,現反思如下:

首先,要把知識咬死,不應該出現“硬傷”,如在多媒體出示拼音不應出錯,把“秋天”的“天”注音時注成了“tān”,造成了知識性的錯誤,這説明了自己備課時太過粗心,這樣的錯誤以後絕對不允許出現。

其次,課件製作不夠嚴謹,多媒體出示拼音時,有一部分注音用的是英文形式,如“g”注成了“g”,這樣會給孩子造成誤導,對孩子拼音的鞏固非常不利,今後的教學中要時刻注意。

再次,這一課的教學只注重了每一個環節的展開和完成,並沒有充分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狀態,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再次,有些環節安排的不當,比如在出示課題後,就應該強調識字“姑娘”這兩個字,“姑娘”的“娘”字在什麼時候讀輕聲,也應該指出,在識字環節中就沒必要再認識這兩個字了。

對於細節還關注的不夠,課堂教學還很不靈活,按部就班,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都應該時刻關注、改進。

在經過專家給我的意見後,我有進一步結合專家的意見對這一課進行了反思:

1、要時刻注意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向一堂課要效率,不要浪費時間。

2、教師要關注每一個細節,設置的問題一定要精。

3、多媒體運用要恰當、實用,運用多媒體有時可以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但並不一定每節課都要使用多媒體。

4、要培養孩子的個性化閲讀,閲讀是孩子的個性化體驗,每一次讀都要有目標,為高年級的與閲讀打基礎。還要關注默讀。

5、要錘鍊自己的語言,語速均勻、語言準確、用詞規範。

6、要及時抓住課堂上生成的問題,注意孩子的閃光點,及時鼓勵。要培養自己的教育機智。

7、講課要充滿激情,一節課要有高潮。

8、教學時要有側重點,尤其是教寫字時,要有趣味性,保護孩子的學習慾望,形式要多樣。

9、一定要關注孩子,注重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同時也要注意傾聽孩子的話。

10、還要繼續向老教師學習,同時自己摸索,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8

我講授了國小語文一年級上冊第七課《秋姑娘的信》第一課時,課型是講讀課。課後專家給了我很多教學建議,具體如下:

1、缺乏教育機智,課堂出現的新問題抓不住,比如在學習教學目標要求會認的字這一環節中,教師提問學生怎樣記住“摘”這個字時,有一個學生回答“摘”是由提手旁加上一個商字組成的,這是錯誤的,但教師卻沒有察覺到,也沒有及時指出、糾正學生的錯誤。沒有充分關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應加強處理課堂問題的能力。

2、識記生字時,多媒體出示拼音不應出錯,把“秋天”的“天”注音時注成了“tān”,有些字的注音不夠規範,比如“g”注成了“g”, 再如在蘇教版中“朋友”這一詞中“友”讀輕聲,教師教學生讀“朋友”這一詞時,並未指出“友”讀輕聲,也沒有在出示的詞中標出輕聲,這就導致學生再讀課文時讀錯,説明對細節關注的不夠。

3、在出示課題時,就應該把本課要求會認的字“姑娘”和“信”講解一下,沒必要都要在認字的環節一起講,也應該強調“姑娘”的“娘”字在什麼時候讀輕聲,這樣學生在讀課文時就不會讀錯,也為下面認讀生字環節節省了時間,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4、在通過各種形式識記“綠色通道”的字這一環節中,應把要求會寫的字也加進來,即把“四會字”也加進來,通過各種方式來記憶,“四會字”才是重點,要時刻突出重點。在指導書寫生字這一環節中,如果在教寫字時讓學生組詞,對於國小生來説很可能就把之前學的字怎麼寫很快忘掉了,所以給生字組詞可以拿到識字教學環節,或者由老師送給學生幾個“詞”,幫助學生拓展詞彙量就可以了。

5、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讀文方式要多樣,不要單一,可以指名讀、同桌互相讀、分組朗讀,分男、女生讀,齊讀等,還要分層讀,根據學生個人情況,可以分層朗讀指導。教師如果要讓學生在讀之前聽課文,最好不要放錄音,而是由老師範讀,這樣讓學生近距離感知朗讀,示範效果會更好。

6、不要將前一階段學的拼音丟掉,在識字環節上,要讓孩子藉助拼音來讀,這樣即學會了生字,又複習了拼音。

7、教學寫字時,要把展示環節加上,及時展示寫得好的學生的字,及時鼓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對於《秋姑娘的信》這一課,課前我做了很多準備,自認為很充分了,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不盡如人意,出現了很多問題,現反思如下:

首先,要把知識咬死,不應該出現“硬傷”,如在多媒體出示拼音不應出錯,把“秋天”的“天”注音時注成了“tān”,造成了知識性的錯誤,這説明了自己備課時太過粗心,這樣的錯誤以後絕對不允許出現。

其次,課件製作不夠嚴謹,多媒體出示拼音時,有一部分注音用的是英文形式,如“g”注成了“g”,這樣會給孩子造成誤導,對孩子拼音的鞏固非常不利,今後的教學中要時刻注意。

再次,這一課的教學只注重了每一個環節的展開和完成,並沒有充分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狀態,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再次,有些環節安排的不當,比如在出示課題後,就應該強調識字“姑娘”這兩個字,“姑娘”的“娘”字在什麼時候讀輕聲,也應該指出,在識字環節中就沒必要再認識這兩個字了。

對於細節還關注的不夠,課堂教學還很不靈活,按部就班,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都應該時刻關注、改進。

在經過專家給我的意見後,我有進一步結合專家的意見對這一課進行了反思:

1、要時刻注意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向一堂課要效率,不要浪費時間。

2、教師要關注每一個細節,設置的問題一定要精。

3、多媒體運用要恰當、實用,運用多媒體有時可以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但並不一定每節課都要使用多媒體。

4、要培養孩子的個性化閲讀,閲讀是孩子的個性化體驗,每一次讀都要有目標,為高年級的與閲讀打基礎。還要關注默讀。

5、要錘鍊自己的語言,語速均勻、語言準確、用詞規範。

6、要及時抓住課堂上生成的問題,注意孩子的閃光點,及時鼓勵。要培養自己的教育機智。

7、講課要充滿激情,一節課要有高潮。

8、教學時要有側重點,尤其是教寫字時,要有趣味性,保護孩子的學習慾望,形式要多樣。

9、一定要關注孩子,注重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同時也要注意傾聽孩子的話。

10、還要繼續向老教師學習,同時自己摸索,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9

一、是從現實問題出發,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做數學,教學中多次營造現實情景,用“‘分’後面小錢怎樣處理”,“操場面積保留到哪位”等具體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通過思考體會近似值的產生是現實生活的需要,突出“聯繫生活實際想問題”,在學生掌握近似值有關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是重視學生的合作與交流,教學中提供了很多讓學生表達,傾聽,提出自己想法的情景後體會,如討論“分”後面的“千”怎樣處理,討論操場面積用近似值還是用精確值表示,截取到哪一位,這些交流後討論都深化了學生對近似值的理解,豐富了學生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是創造性使用器材,如把例子情景化,把練習二第三題進行改造後作拓展數學內容,這樣創造性使用器材,使教材內容更加貼近生活實際,更能體現生活中的數學價值,同時也有利於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10

緊張激烈的賽課終於結束了,有點兒如釋重負的感覺。不過仔細回味從準備這堂課到上完這堂課的過程,收穫真的很多。下面我就從兩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感到比較滿意的地方

1、新課的引入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一個好的引入應該是一節好課的必要條件,所以這個引入至關重要。在引入環節,我思考了好多種引入新課的方法,不過最終還是定格在了賽課使用的這種方式上。首先給同學們播放劉翔在20__年雅典奧運會上創造奇蹟的精彩瞬間,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然後指出“在田徑運動會短跑比賽中,人們最關心的是誰得冠軍;人們外出旅行時,總是希望選擇便捷的交通工具儘快到達目的地;軍事上總是希望導彈、作戰飛機能夠飛得快些......”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快慢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那麼,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課,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2、啟發學生通過體驗、討論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突破了速度概念的建立這個難點;

雖然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認識,但是如何科學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正確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則是本節教學的核心問題,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在本節教學中首先從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入手,讓學生認識到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是有實際意義的,並逐步引導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實例的分析使學生了解人們是如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在這個基礎上,再通過討論引出速度的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理解,有效地突破了這個難點。

3、通過“嘗試練習——總結方法——鞏固練習”這樣的流程,有效鞏固了速度的計算這個重點;

利用速度公式及其變形公式進行簡單計算是本節課的重點。不過學生剛學完《歐姆定律》,對物理計算題的解法大致瞭解,所以可以放手讓學生嘗試練習速度的計算,然後及時給予反饋,再引導學生及時總計物理計算題的解題步驟,最後再進行鞏固訓練。利用這樣的模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們的印象會比較深刻,對教學重點的強化有一定的效果。

4、自主開發小實驗,有效突破了“頻閃攝影”這個難點

“頻閃攝影”雖然是課本“想想議議”的內容,但卻向學生講述了一種研究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所以應當引起重視。查閲了很多資料都對“頻閃攝影”做了淡化處理,基本都是隻講述了兩張網球運動的頻閃照片,我個人覺得這樣處理有點略顯單薄。所以我在“頻閃攝影”這部分自主開發了一個小實驗“模擬頻閃攝影”——利用八年級上學期同學們學過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機的內容,通過每相隔一定時間睜開一次眼睛觀察斜面上小車的運動情況來模擬整個頻閃攝影的過程,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了頻閃攝影這種研究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同時利用這個簡易的小實驗很好地突破了這個難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需要改進的地方

1、整個教學過程中聯繫生活實際的內容涉及較少

速度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實際意義,而且物理又是一門緊密聯繫生活實際的課程,所以應儘可能多的設計一些與生活實際有緊密聯繫的內容進行知識的拓展,開拓學生的思維。

2、三維教學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貫徹不到位

現在的教學設計主張的是三維目標,對於知識與技能和過程與方法的執行,教師都能做的比較到位。但對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貫徹往往會打折扣。對於賽課,專家們在評課的時候其實往往也就着重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實施,用以區別賽課的等級。所以,要將這種意識貫穿到自己的每一堂課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中彰顯出真功夫,而不是一時之功。如果再上一次這堂課,可以以“龜兔賽跑”的故事作為結尾,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育學生“恆心+毅力=成功”。

3、調節課堂氣氛的能力有待提高

這是我第一次用完全陌生的學生上比賽課,內心深處多了幾分忐忑。畢竟對學生不熟悉,也擔心學生不配合。事實上我的擔心是多餘的,真的很感謝七中八年級(1)班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帶給了我這樣一份美好的回憶。但聽了同行灣中龍旭老師的課後,我還是覺得在調節課堂氣氛上要向龍旭老師好好學習。

反思寫完了,我也好像重新做了一遍學生,看到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發現了自己的成長印跡。在漫長的歲月中,我相信點滴思考必成經驗小流潤澤我的教育生涯。接下來的教育之路上,我一定會繼續加油!最後,衷心感謝評委們的辛苦付出!謝謝!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11

這節課所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及角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如何把學生的生活經驗,抽象到數學中來?用數學的眼光感知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如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髮現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並得出結論?圍繞這些目標再結合我們數學組的課題《國小數學閲讀教學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我在設計教案時努力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利用課前的一點時間嘗試性的在多媒體中出示了一個帶有一定數學問題的小故事,讓學生邊作課前準備邊閲讀思考,以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感覺效果還不錯,當時就有學生在紙上畫出了自己的結果,課後有學生來找我交流結果。每節課加一個這樣的小故事和趣味題還是不錯的。

2.創設預習的情境,感受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本課在設計導入時,我準備了兩根小棒問學生,如果把小棒扔在地上,這兩根小棒可能會怎樣擺放?讓學生在紙上用直線代替小棒畫一畫可能擺放的位置,並加以展示。這樣設計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為了體現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的理念,另外也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我在媒體中再把可能出現的擺放情況展示出來並編上號,目的是提高學生分類時的可操作性。在學生自己確定了想法之後,再在小組中交流。然後我再讓學生想象如果小棒變成兩條直線向兩端無限延伸又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這裏充分利用學生自己的學習能力,在小組中進行整理,把可能出現的情況分成了兩類,即相交和不相交的直線展示到背投上,在這裏滲透了極限的思想和集合的思想。

3.以分類為主線,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會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間的位置關係。

在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積極討論下達成分類的共識,即相交一類、不相交一類。這樣就順其自然地引出,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説它們互相平行。從相交後形成的角度來看,學生找到一種最特殊的情況“+”,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引導學生用工具驗證相交後成直角的現象。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

使數學生活化,從學生的身邊發現數學知識。找到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進一步在生活中發現垂直與平行。

值得反思的方面

1、重難點感覺處理得有點快,這個班的慢進生比較多,有部分慢進生沒有理解到位,特別是“在同一平面內”學生理解的不好如果在這裏不直接給出“在同一平面內”,而在我出示兩條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後再出示 “在同一平面內”這幾個字我想效果會好些的。

2、這節課提前一天讓學生回家預習的,因為垂直與平行是很專業的説法,學生幾乎沒有聽説過,但是在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的例子。讓學生預習,使得這兩個概念提前進入學生的印象,起碼學生已經有了大致地,初步的認識,我們再通過課堂上的規範講解,效果就比較好了。否則,在課上才初次聽説垂直、平行,很難及時迅速地與生活中的例子相聯繫,更不用説去逐字體會概念了,印象就不深,理解自然也不深刻。但是從今天的教學來看預習的學生寥寥無幾,雖然對概念的出事比較慢,且每個概念都讓學生讀了幾遍,把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我給予解釋,到後面還是有一些學生心裏知道可説不清楚。

當然學生接受新的數學概念都要有個過程,首先是接受概念的名稱,叫順口了才能去進一步理解,理解了才能聯繫其他知識,否則學生還沒怎麼記住這個概念是什麼名字了,老師一味地去講解,估計學生還真是一頭霧水,沒搞清楚老師在講誰的故事呢?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12

這是一篇神話傳説,講述的是女媧求雨滅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補天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女媧百折不撓的形象,讚美了她為拯救人類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女媧補天的故事內容,激發閲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象力。學後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女媧為什麼要補天?”為主線展開教學,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女媧這一神話人物不怕危險、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領略神話故事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閲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以下幾點來展開。

1、反覆讀文促理解。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語文學習最重要的基礎。新課標中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故在教學中,我注重以讀為本,但每次讀文都有目的性,不是為讀而讀。如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讀感知,然後展示讀(賽讀)進行體會,交流後再感情讀。在多種朗讀形式的作用下,在老師充滿情感的鼓勵引導下,最後大部分學生能讀出女媧難過而又焦急的心情了。

2、品詞析句重感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理解女媧為拯救人類,怎樣冒着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把天補好的過程,學習女媧不怕困難、甘於奉獻的精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女媧補天》這篇文章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讀文後大抵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不難的,但要讓學生深切地理解女媧的精神品質並受到薰陶感染還得靠品詞析句來完成。“自讀3、4自然段,找出女媧補天不容易的詞語或句子,邊讀邊畫,也可以寫寫自己的感受、體會。”這個問題的設置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找尋關鍵詞句中,邊讀邊批註,這就是一個品析感悟的過程。

3、讀練結合重積累。

本堂課的特色之一在於注重引導學生活學活用、舉一反三,聯想遷移。如給“立刻”換近義詞;用“終於”造句;用上“先……接着……然後……最後”來複述第四自然段等,目的是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做到讀練結合。其次,練習的形式多樣,詞、句、段都涉及其中,讓有限的課堂時間擁有更大的容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 展開想像快樂學。

課文的文字淺顯易懂,表現人物精神的關鍵語言文字也是不難理解的,如“幾天幾夜、終於、冒着生命危險”等詞並不深奧,如何從淺顯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來,確實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點,將文本再創造,以充實內容,使人物形象飽滿。如我設計的補白想象,通過“於是,她又找啊找啊,終於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提出“你能想象女媧在尋找純青石的過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麼克服的?”引導學生在文本的基礎中展開想象。課堂上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討論熱烈,發言的學生都能説出自己的合理想象,成為了課堂的亮點。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學生的發言評價不夠到位,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還有待加強。但總體而言,我能根據新課標的理念並結合八項教學策略進行設計及教學實踐,達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時引導,課堂氣氛和諧,學生願學、樂學,學有所獲的境界。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13

文言文學習是有規律可循的,如:一詞多義、實詞、虛詞的用法等。然而這種規律的獲得不應完全由教師講解,而應該讓學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進行探究,從而在他們的頭腦中建構起文言語感。本次自主聽課周我執教的《鄭人買履》就是本着這個原則設計的

開課初,我和學生通過交流預習感受,探討總結文言文四步學法::讀準、讀通、讀懂、背誦。即一、藉助工具書和範讀讀準字音;二、藉助範讀模範斷句讀通句子;三、藉助譯文、註釋小組合作讀懂原文;創設情境,感悟品味,探究寓意;聯繫生活,明理養性;四、背誦積累,課外拓展。

一、交流感受、探討學法。

開課時交流預習感受,既可瞭解學情解除其畏難情緒,又利於共同探究學法拉近了教師和學生間的感情,使課堂一開始就洋溢着民主、平等的學習氣氛。

二、初讀課文,感受方法。

找到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漁”,讓學生終身受益。文言文中有些異音字,同我們今天語言中常見的讀法不一樣。如《鄭人買履》中“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一句的“度”不讀“dù”而應讀“duó”。“寧信度”一句中的“度”應讀“dù”。初讀文言文,我讓孩子們先對照範讀標記易錯字,交流正音後模仿範讀斷句自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為止,從中感受讀文言文的方法。輕鬆巧妙地解決了讀通、讀順文言文的問題。

三、讀懂原文,感悟品味。

北師大教材五年級文言文是原文+譯文,沒有一個文言字詞的註釋。細讀課文時,學生在理解中遇到困難教師就要予以幫助。特別要對疑難字詞提供註釋,幫助學生理解文意。鼓勵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前提下聯繫上下文,去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故事內容,説清楚,以達到讀懂文言故事的目的。當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把握了文言故事內容,品出其中的味道、思想感情後,這時再進行個性化的誦讀,孩子們定會讀得抑揚頓挫,有滋有味。但是,由於課前學生預習沒有做充分,這節課我的教學進程亦未沒有把握好,誦讀不紮實以至於沒有進行個性化的朗讀這個做容易出彩的環節。

四、綜合比較,觸類旁通。

其實,學文言文難,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實詞、虛詞有一詞多義,古今詞義異同等。我們在國小文言文教學中雖然沒必要告訴學生其定義,但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鄭人買履》中的“度”前後意思不同,一個作“尺碼”講,另一個當講“量”,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瞭然。在教學中,碰到此情況,決不放過,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現頻率很高的“之”字,在《鄭人買履》這則寓言小故事出現五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歸取之”“何不試之以足”?但幾個“之”的詞性意義各不相同,有動詞“去”的意思,有名詞“尺碼、腳”的意思,情況比較複雜,教學時學生先找出所有帶“之”的句子,然後弄清楚分別是什麼意思,最後通過分類彙總,在全班進行交流,得出“之”有兩種用法:1、代表某種事物;2、去、往。特別提醒學生注意綜合比較、觸類旁通,才能達到掌握規律、鞏固知識之目的。

五、啟迪思維,明理養性。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既説明了閲讀的重要性,更説明了古人讀書的追求——讀書志在明理。《鄭人買履》這則文言小故事在淺顯易懂的故事中藴含深刻的哲理。學生在讀熟課文,讀懂故事內容之後,要把讀書與個人的成長緊密聯繫起來,鼓勵他們聯繫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談一談故事中告訴人們的道理,並與同學進行交流,從而受到相關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閲讀質量。

六、背誦積累,紮實基礎。

背誦文言文是語文素養的積累之一。短小的文言文寓言故事精煉、生動,節奏明快,內容深刻,有豐富的內涵正是中華悠久文化的傳承之作,是祖國語言文化的優秀遺產。教學時,孩子們熟讀成誦,會為今後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對於語言的積累和接受文化薰陶都大有裨益。教學時,我設計讓孩子們依據故事提綱講述文言文故事以達到當堂熟讀成誦之目的,可惜的是因為時間不夠沒有實施。

七、走進作者,課外拓展。

在讀熟讀懂,感悟其藴含的深刻哲理後,鼓勵學生課外閲讀韓非子文言小寓言,進一步瞭解作者,既鞏固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語感,又拓寬了閲讀面。

總之,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與現代文閲讀教學有着密切的聯繫,同時又有着自身獨特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重視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並以有效的學習方法入手,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文言文語言的魅力。

改進:文言文的朗讀最容易破句。如讀:“寧信度,無自信也。”這句話時,學生出現語氣不到位。在此處我設計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鄭人形象,通過學生的評價,使學生對鄭人,對課文的寓意更加理解,讀的語氣也會到位了。此處如再引導得流暢些,讀得再充分些教學效果會更好。

帶“之”的句子交流時應該在大屏幕出示全文,彩色突出帶“之”的句子,以便學生交流時聯繫語言環境體會用法。最後通過分類彙總,在全班進行交流,得出“之”的三種用法。

困惑:國小生學習文言文更應遵循多“讀”的教學原則,以讀為本,讓學生讀、悟;讀、背;細細品位。不需要“講透講深”、“問個不休”,先積累起來再説,日後再來“反芻”。可是考試卻考得相當精準,那麼如何設計文言文教學?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把握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度?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14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是怎樣寫出白鵝高傲的特點的,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抓住“白鵝的高傲體現在哪”這一線索貫穿教學。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學中我採用研究性學習方法,鼓勵學生讀書、思考、感悟相結合,在積極主動的閲讀活動中,理解和感悟白鵝的高傲,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二、本課教學思路清晰,注重讓學生整體閲讀、體驗文本,感受白鵝的高傲。導入新課後,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學習本課詞語。字詞是構建語文學習的基礎,識字教學在中年級閲讀教學中也是很重要的,這樣有助於讀好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也對白鵝形象有了整體感知,為後面學習課文、體驗情感做了鋪

三、品讀課文,感受“高傲”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15

在導入“y”和“yi”的新課學習時,我採用了一個生動的故事來導入新課:星期天,小i(出示卡片i)一早醒來,就吵着要媽媽帶她去歡樂谷遊玩。小i的媽媽是大y(隨機出示卡片y ,指導讀法)。大y媽媽把小i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牽着她的手出門了,(這時出示音節yi),一路上,大家都和她們母女倆打招呼,稱她們為yi(隨機編順口溜指導讀法:大y小i一起走,還讀i )。歡樂谷裏的人真多啊!大y媽媽擔心小i走失了,緊緊地牽着她的手,一步也不離開,所以“yi”是不分開的。

枯燥的內容,賦予極有生命的童話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激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於“yi”的四聲在語言環境裏的讀法也是輕而易舉的。

在第一步的激趣基礎上,我把學生分成4人學習小組,共同動腦,自編“w、wu”的童話故事,學生馬上就能自如地編出相應的故事,還把讀音編成兒歌:大w 小u 在一起,不分離,還讀wu。但是在編“yu”的童話故事上,學生遇到了阻礙,這時,教師靈機牽引故事的上半部分:“小ü的爸爸、媽媽都出差了,沒人帶他出去玩,怎麼辦呢?小ü在家急得大哭起來……”故事的下半部,可讓學生自由討論續延下去。果然,就有學生初露頭角了:“y媽媽見了,連忙去叫小ü,小ü見了,咧開嘴笑了,把眼淚擦乾,牽着y媽媽的手走了。所以,小ü和y媽媽在一起,兩點也不見了,可以編作順口溜:大y 小ü在一起,去兩點還讀ü。”兒童的思維,兒童的語言,共同的參與,集體的智慧,當然有意外的效果。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16

《翠鳥》這篇課文通過描寫翠鳥的外形、活動和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課文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是本課文字上的一個亮點,是我們學習的地方。要學習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豔,身材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貼”、“一眨眼”、“注視”、“蹬”、“叼”、“剎那間”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滲透愛護大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教學目的,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動物也應該自由自在地生活。

如果説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敲門磚,情趣則是語文教學的精神催化劑。教學中,尤其是講讀課文中,我認為課件適時地引入,對於培養學生閲讀理解能力,養成讀書時的情感投入,確實起到積極作用。

我在教學翠鳥的外形和活動時,及時利用課件,先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翠鳥外形的美麗和行動的敏捷。然後再充分調動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閲讀教學中應該允許並鼓勵學生從各自獨特的視角去體會,去解讀課文。只有這樣,學生才是一個真正的閲讀主體,他在閲讀中才能真正體驗到自己的精神勞動所帶來的快樂,他才可能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思想。朗讀也是一種極具個性的融理解和表達於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不同的人對一篇文章的體會即便一樣,朗讀的方式也肯定是有差異的。因此,在朗讀指導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在學生自由閲讀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語與句子品味語言美,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翠鳥寫得那麼美那麼可愛的,再把體會到的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來,在朗讀中想象、體會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增強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在此基礎上,利用教師的板書,引導學生背誦描寫翠鳥的外形的段落,然後讓學生仿説自己喜歡的鳥或者其他動物,學生在説的時候及時指導敍述的順序,幫學生理清思路,最後再寫下來,在小組內交流,讓學生感受讀與寫關係與魅力。

在教學翠鳥等魚、捕魚的部分,我以“誰能讀出翠鳥的機靈、敏捷”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學生先自由朗讀,然後小組內評讀,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清脆”、“疾飛”、“一眨眼”、“輕輕地停”、“一動不動”、“蹬”、“叼”、“剎那間”應該如何變化讀。再進行男女生、師生賽讀,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讓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讀好書,感受閲讀的快樂。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鳥類有更深入的瞭解,他們會自覺地愛上這些小生靈,並時時處處保護他們,同時也增強了環保意識,讓人和動物能友好、和諧地生活在美麗的地球村裏。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17

國小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只能勉強知其然,很難知其所以然,運用時稍有變化便會出錯。為了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數理,增強教學效果,我們常常採用直觀演示、活動探究等方法。本人在上“角的認識”一課中運用了一個非常簡單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説理。

由於學生在生活中見到的角都是跟面聯繫在一起的,因此很難真正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令許多老師深感棘手。教學時,我先通過活動角的演示,讓學生很快明白了“角的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兩條邊叉開得越小角就越小”;然後讓學生比一比下面三組中兩個角的大小(這裏不能顯示圖片,用文字描述一下:第一組,兩個角的邊畫的一樣長,一個角叉開的大,一個角叉開的小;第二組,叉開的大的那個角的邊畫的短些,叉開的小的那個角的邊畫的長;第三組,兩個叉開的一樣大,一個角的邊畫的短,一個角的邊畫的長)。在學生比較第三組中的兩個角的大小時,意見發生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一樣大,有的學生認為是第二個角大,我未作評判,讓他們分別説説是怎麼比的。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認為第二個角上端兩邊叉開得大些,我聽後一邊點頭一邊説:好像也有道理。隨即請班上偏瘦小的一位同學起立,讓其他同學來比一比我和這位同學的手臂,誰的粗?在大家一致認為是我的手臂粗後,我卻説是這位同學的手臂粗,並當眾將自己的手腕處和學生的上臂處進行了比較,以證明我的結論是正確的。這時所有的同學都大叫:不公平,比的不是同一處。此時教師順勢而上:你們剛才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是比的同一處叉開的大小嗎?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頓時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這時我再將早就做好的第(3)組中的兩個角重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兩個角同一處叉開的大小是一樣的,從而真正明白“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通過打比方、説生活中的事,激活學生已有的經歷和經驗,觸發思維靈感,藉助簡單熟悉的事理很快明白抽象的數理。由於國小生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繫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因此,對於有些難以進行直觀演示或活動探究的數學知識,我們不妨採用打比方等方法,藉助生活中相關的事理來説明抽象的數理,同樣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也許“借事説理”缺乏高度的嚴謹性,但對於剛剛開始學習數學的國小生來説,嚴格的不理解還不如不嚴格的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學生才能掌握和運用。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篇18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三下年級的課文,這是一篇神話故事,最大的特點就是“神奇”。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就以“神奇”為線索,構造教學步驟:劃一劃,品一品,寫一寫,評一評,對比閲讀,滲透着作者用誇張的修辭方法突顯神奇,整一節課下來,同學們能較好地感受到“夸父追日”的神奇,也能較神奇地表達夸父所經歷的困難與克服困難的辦法,一切都在自己的計劃之中。

教研員虞勇軍老師肯定了我以“神奇”為線索展開的一系列教學,認為這些環節的設計與實施充分考慮到了文本的特點、學生的特點,同時指出,我們還可以做得更“神奇”些,將“神奇”做透。(1)充分利用課題。課題“夸父追日”中的“追日”本身就很神奇,在此,拓展“神話的起源”,會讓學生感到更神奇。(2)在品讀句子“於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長腿,邁開大步,像是風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陽追去,一眨眼就跑了兩千裏。”這一句時,可以引發學生想象:腿會有多長呢?人會有多高呢?山、河在他的眼裏會成什麼呢?……(3)摘錄“讓你覺得神奇的句子”這一自主學習作業可以改成講這個神話故事,一方面符合神話故事口口相傳的特點,另一方面鼓勵學生添油加醋地講,比比誰講得更神奇,會讓學生對“神奇”的感受更深。

遺憾的課堂才是有價值的課堂

對於一個教師,總希望自己的課堂不出岔子,能順利達成目標,因此,在一些細節的設計時,往往會避重就輕,將岔子先排除在外。比如説,我在《夸父追日》這一課的教學時,為了防止學生找出來的句子很多,卻不能馬上提到那些最明顯的句子,會拖延課堂上的時間,於是,我這樣設計:“請你找出3處讓你感到最神奇的地方”。虞老師提出:課堂要允許學生出岔子,當學生出岔子時,你就會想辦法去解決,這才會有提升。

當我將寫完的教案給一些老師看時,他們説:“好難的教案哦,這個方案更適合高段學生,三年級的學生能做到嗎?”當我第一次試教完時,發現時間很不夠。我痛苦了,怎麼辦?我的設計太難了,如果全盤否定,我不知道怎麼入手。於是,修改教案,把可以縮時間的地方儘量縮,力求讓這堂課的主線不掉鏈。當我呈現完這一堂課後,虞老師並未覺得這堂課的設計超過了三年級的孩子水平,而是説,這些應該抓的點你都抓到了,用這些方法去抓這些點很好。同時還指出最後對比閲讀時,《山海經》這一段話可以請學生來讀一讀,講一講意思。我心中一驚,這可是一篇文言文,在五年級時才出現第一篇文言文《楊氏之子》,孩子們能讀懂嗎?當時,我也曾想過簡單講一下意思,但想想太難了,於是放棄了。因此,我只是由自己讀了一遍給孩子們聽,急急地引到課文寫得不錯,因為它充分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方法,將這個神話故事寫得很神奇。(沒想到,犯了“二元論”的錯誤)正當我回憶着,虞老師説:“讓學生逐句説説這篇文言文的意思,正好檢查課文是否讀懂了。”是呀,讀得懂,最好,讀不懂,我給予一些解釋,算是讓學生多理解幾個詞的意思也好,算是為高段的文言文教學滲透也好,想想應該是有益處吧?其實,追根究底,還是擔心課堂上出岔子的心理在作怪而已。

人無完人,同樣,課也無完課,允許學生出岔子,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同思維的碰撞,在某種程度上,也督促老師去解決問題,沒有問題的出現,怎麼會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話雖輕鬆,但要做好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了,只能儘自己所能罷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q3wv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