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雨鈴鐺教學反思(通用16篇)

雨鈴鐺教學反思(通用16篇)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1

《雨鈴鐺》這篇課文,內容短小精悍,語言清新優美,生動活潑,充滿了情趣,是一篇豐富學生語言,積累學生語言,訓練學生語感能力,獲得初步情感體驗的好課文。在鑽研了教材之後,如何通過朗讀,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何巧設環節,引導學生想象,促進個性化學習?是備課過程中我不斷思考的問題。課後,我對這課的教學過程進行了認真反思,總結出了一些成功之處:

雨鈴鐺教學反思(通用16篇)

一、展示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激-情地學習?展示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是這節課的一個優勢。

二、提高興趣,讓學生愛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特別是直接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説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教學這課時,我以《小雨沙沙》這首歌導入,看着他們興奮自豪的樣子,我知道這節課開了個好頭。課上,我充分利用學生愛聽“好話”的心理,“你真棒!”“你真會想!”“你讀得太美了,真希望現在就下場春雨吧!”等鼓勵的話我會毫不吝嗇地送給他們。特別是送給學生第一份“豐厚”的獎品時,我感覺到同學們的興致更高了,學習的動力更強了,都紛紛舉起了小手,用渴求的目光注視着我,顯然這種獎勵機制奏效了。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2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説過,學生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説,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這是一種審美的體驗。為了讓學生對春雨的美有所感悟,我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求正確讀文的過程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再流利讀文,最後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這樣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特別是指導朗讀這一環節,老師先配樂示範朗讀,然後重點指導學生該如何讀好“沙沙響”、“丁零當啷”,再指名請學生朗讀,最後集體朗讀。在清脆悦耳的《春姑娘的歌聲》的配樂聲中,同學們顯得特別興奮,通過一次次地美讀,細細品味,漸漸地把作者的情感化為自己對春雨的喜愛之情了。

但課堂總是充滿了遺憾啊。這節課出於向老師們展示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流程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於飽滿,使得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這一環節較為倉促。另外,讓學生迴歸課文再讀時,忘了讓他們加上動作讀。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進一步探詢有效的反思的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反思型教師。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3

在充分讀文的基礎上,我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結合兒童生活經驗,藉助情境,請學生説説平時聽到的雨聲是什麼樣的?能學一學嗎?孩子們的思緒猶如閘水一樣湧出來。“滴答滴答像鬧鐘發出來的。”“噼裏啪啦像放鞭炮的聲音。”“嘩嘩像海浪拍打着岸邊的聲音。”接着,我又戴上小燕子的頭飾把學生的思路引到了“春雨在招呼誰回來?能和小燕子打個招呼嗎?能和我説説話嗎?”上,在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中,我帶着他們一遍一遍地讀着“丁零當啷,丁零當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來蓋新房。”每一次讀似乎都有新的體驗,孩子們喜歡極了。

於是,我借勢引導學生春雨還可以招呼誰?做些什麼呢?請仿照詩歌最後一句續編兒歌吧!孩子們一邊想象春天萬物的變化,一邊將想象到的內容以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在自編兒歌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對春雨的認識不再侷限於課文。有的説:“它在招呼小青蛙,快快醒來捉害蟲。”有的説:“它在招呼小樹苗,快快長出新葉子。”還有的説:“它在招呼桃花,快快露出笑臉來。”多美的詩句啊!孩子們把書上的語言變成了自己的語言,在無拘無束的想象與交流中展現個性的童真,對春天的熱愛之情也得到了昇華。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4

1、要想上好一堂課除研究課本外必須研究學生、研究課堂、不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學法。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2、激發學生興趣非常重要,而要想激發學生興趣,必須充分的瞭解學生,這就要求我們老師一定要走下講台,多和學生交流,看看現在的學生們關心什麼,想要什麼,反感什麼,“有的”才能“放矢”。

3、語文教學,貴在讀。俗話説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老師們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去讀課文,也許一開始是強迫的,只要堅持一段時間,相信會有不少學生喜歡上閲讀的。而只要學生能愛上閲讀,學好語文就不在話下了。

4、教師必須充分熟知文章,能從各個角度分析文章,並能站在更高的層面理解文章主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

5、瞭解詩歌借物象徵的寫法,:激勵學生腳踏實地、勇往直前,開闢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重點準確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把握詩歌借物象徵的寫法。領悟文中藴涵的深刻道理,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發表自己的見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5

這首詩歌很美,讓人很容易就聯想到了童年種.種的快樂生活和經歷。因為我們也都曾是一個孩子。我就以一種孩子的目光品讀了本課,讀下來很快就體會到了文中的“我”當時的心情,激發了我的讀詩熱情,且陶醉於這首詩中。因此我認為本課教學一定會引起孩子們情感上的共鳴,孩子們一定會很喜歡這樣的文章,會愛上讀詩的感覺的。帶着這些感受我開始了我的教學設計。

最初設計本課時,我是以“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為中心話題,讓孩子們展開來説。但是嘗試後發現那樣把詩歌給肢解了。有人説,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欣賞音樂要用“心”聆聽,整體感悟,不能拆成碎片來欣賞。本課是一首敍事詩,每小節之間有層次的關係,課堂中要充分讀書,要注重整體感悟。因此我又重新設計,採用了“以讀促講,讀中感悟”的教學方式。

1、導入時,我引導孩子們回憶詩歌的主要內容,激活他們的記憶。之後在教師的範讀下,渲染一種有滋有味讀詩的氣氛,調動孩子們的朗讀興趣。

2、理解詞語,激情朗讀

如:指導孩子們體會“盡情”一詞時,我先讓學生説一説,盡情的玩是怎樣的玩。然後讓學生去品讀。有的孩子使勁的的才讀,他們那股痛快勁兒一看就知道,已經體會到當時的心情了。我順勢引導讓孩子們都去體會着這種自由自在的痛快勁兒,暢讀文本。

3、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多的採用貼近兒童生活和心理的話題,如:你們追過蝴蝶嗎?你們晚回家的時候心裏害怕嗎?讓孩子們把體驗到的真實情感讀出來,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4、注重標點符號在學生朗讀時所起的作用。

我還注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小標點在文中的作用,這些我認為做得比較好。如:“我多麼高興,因為我能送給媽媽,一束帶水珠兒的鮮花!”指導這句朗讀時,我從自身做起,表現出高興無比的樣子,激發孩子們發自內心地去讀去感受。孩子們看到我很激動,也都有了嘗試的慾望,積極性調動了,情感也都到位了。

嘗試了這種教學方式後,我發現這樣設計效果很好,孩子們很樂意去讀,在不斷的朗讀和聯繫實際中體會並感悟到文本的內涵。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6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兩方面着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接着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幾分之幾,聯繫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説説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進,比如: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其實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主創造出分數,自己先談談對分數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時點撥,歸納總結。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取而代之。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致後面的拓展練習未能進行。其次,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7

-一、活動目標的反思: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起着導向的作用,目標的制定要全面,符合幼兒的實際。根據本班幼兒的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兩個個目標:

(1)瞭解《小黑魚》這個繪本故事的主要情節,並樂意講述。(2)嘗試在困境中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培養樂觀向上的性格。

第一個目標在活動中基本達成,幼兒能學會用老師提供的線索來閲讀,並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故事。第二個目標的達成較難,因為比較籠統空洞。建議在幼兒熟悉故事內容後遷移經驗到生活中來達成。

二、 活動過程的反思:

(一)思得1.繪本的教學對幼兒來説很新穎的,尤其是小黑魚繪本幼兒都沒有接觸過,幼兒對於故事很感興趣。

2.剛開始我給幼兒提供閲讀的線索,讓幼兒帶着問題閲讀。這問題的提出,幼兒的閲讀活動就是尋找答案、揭密的過程。他們會很期待書中到底藏着什麼樣的祕密。一條條線索的提供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出來,很開心。

3.活動最後環節讓幼兒欣賞小黑魚的視頻,幼兒看着故事一起再次完整欣賞。幼兒都喜歡這樣的形式。

(二)思失:

1.教學設備的運用。在活動中,我利用幻燈片給幼兒提供線索。可惜的是沒有讓幼兒看到書本。如果幼兒在分段欣賞繪本後自己在翻一翻、看一看會更好。

2.教育契機的應變。在活動的最後小魚們把大魚趕走了,幼兒都很開心,如果教師在這時點出團結力量大,讓幼兒感受小魚團結精神會更好。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8

本課我想通過對文本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渲染,讓學生進入到課文中,然後根據最後一個自然段讓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想進一步的靠近我校的校本教研課題。但是我怕孩子們根據提出的問題去研究課文,那個問題對他們來説有點泛泛,所以我就化解成四個小問題,結果這麼一弄卻顯得教學生硬,在備課時我更想到了這個問題。因為一開始設計我就想往學校的課題上套,如果不從問題入手就會把我事先想好的切入文本的設計給打亂了,如果直接從問題入手把進入文本的四個小問題取消,課堂教學怕是會出現散、沒有主線的局面,怕精講的時候不順手,這樣一來在這兩個方面就出現了矛盾,這兩個我都先要怎麼辦,我自己也沒有得到更好的解決,我只能懷着一顆試一試的心進行教學,結果這還是最大的問題。此外,在省略號的講解中我有一個疏漏,竟注意挖掘他省略了什麼,忘記了在後邊稍稍的總結一下省略號的作用,這樣人文性和工具性都能體現出來。關於這堂課我感覺除了這兩點之外,其他方面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在課堂氣氛上把學生充分的帶了起來,我自己也真的投入了文本,師生理解課文的這份情感融合在了一起,才有了後面學完課文之後當問到:“此時學完課文你想説什麼?”孩子們才有話可説,有感而發。我班張瑤同學現場發揮引用了冰心説的話,並且加以自己的理解而抒發自己此時此刻的感情使課堂氣氛再一次得到昇華。

這節課所體現的是人文性,在教學中我的宗旨是從文本的理解中滲透文章的工具性,我本着一個路子就是從文章的裏邊往外走,意思就是先理解文章的感情尤其是向這樣故事性很強的課文,以人文性為主,講到哪理解到哪的時候適時點撥他的知識點。

把我事先想好的切入文本的設計給打亂了,如果直接從問題入手把進入文本的四個小問題取消,課堂教學怕是會出現散、沒有主線的局面,怕精講的時候不順手,這樣一來在這兩個方面就出現了矛盾,這兩個我都先要怎麼辦,我自己也沒有得到更好的解決,我只能懷着一顆試一試的心進行教學,結果這還是最大的問題。此外,在省略號的講解中我有一個疏漏,竟注意挖掘他省略了什麼,忘記了在後邊稍稍的總結一下省略號的作用,這樣人文性和工具性都能體現出來。關於這堂課我感覺除了這兩點之外,其他方面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在課堂氣氛上把學生充分的帶了起來,我自己也真的投入了文本,師生理解課文的這份情感融合在了一起,才有了後面學完課文之後當問到:“此時學完課文你想説什麼?”孩子們才有話可説,有感而發。我班張瑤同學現場發揮引用了冰心説的話,並且加以自己的理解而抒發自己此時此刻的感情使課堂氣氛再一次得到昇華。

這節課所體現的是人文性,在教學中我的宗旨是從文本的理解中滲透文章的工具性,我本着一個路子就是從文章的裏邊往外走,意思就是先理解文章的感情尤其是向這樣故事性很強的課文,以人文性為主,講到哪理解到哪的時候適時點撥他的知識點。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教學除法的豎式計算,教學時我先複習了加法、減法和乘法的豎式寫法,然後教學一位數除以一位數,再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一位數)。從現實情境引入,列出除法算式後教學一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豎式,由於除法豎式與加、減、乘法豎式的格式不同,再加上計算過程中涉及除、乘、減三種運算,所以在教學時我直接呈現除法豎式的正確寫法,讓學生來觀察,並且與加、減、乘法豎式進行比較,再比較討論中,學生進行質疑,在質疑的過程中,學生強烈的意識到除法豎式與加、減、乘法豎式的不同之處,對除法豎式加深了印象。而後我再結合現實問題中的具體內容講述除法豎式的寫法和每一步計算的實際意義,有助於學生對豎式寫法的理解和識記。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10

一、立足教材,借用文本習得語言

古人有“感言、會意、得意忘言”之説,説的是人們閲讀一篇文章,首先感受到的是文章的語言,進而理解它的含義,最後人們往往記住了這篇文章寫的意思,卻忘記了文章具體的語言文學。這是閲讀的規律,但我們的語文課則不然,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得意”,更要讓學生“得言”。學生的語言如何習得,運用課文的語言來表達是條捷徑,我的這堂課儘量讓學生多説,潛移默化中習得這種語言。

感情朗讀,使得書面語言不僅能形成立體形象,而且能轉化為表情達意的有聲語言,使文章的內在情趣和學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課堂上我用多種形式的讀來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個人讀、齊讀、小組讀、表演讀。課伊始,我讓學生帶着自豪之情反覆朗讀課題,讓學生逐漸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世界,為學習本課奠定情感基調。用多媒體欣賞3-4小節的課文朗讀後,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積累暢談所見到的沙漠,當學生朗讀課文時一幅幅廣袤無邊而又荒涼的沙漠圖出現在學生眼前。隨後用“小駱駝明白了________”説一句話,待大家把句子説完時,文本的意思也就基本掌握了。整堂課最後,我又深入挖掘課文中的言語實踐點,用“我自豪,我是一匹駱駝……”説上一句話,再遷引到學生身上,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説自己感到自豪的地方。有的同學情不自禁地説:“我感到自豪的是在今天這堂課上我得到劉老師的多次表揚。”這時,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活”了起來,“火”了起來。一個個眉飛色舞,歡聲笑語,清真意切。這一對話使“潛在文本”轉化為“現實文本”,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育人的效果。

二、彰顯生命,巧設平台創造語言。

“給學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

這堂課上,我利用課文空白點,建構了一個續寫故事的平台,它既巧妙地把書本語言的內化這一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悄悄地”落實在其中,又把課文的表達技巧“默默地”遷移,變為學生自己的表達技巧,這對學生來説是一個挑戰。這堂課,學生能夠挑戰成功,一是因為學習之前已有大量的言語實踐,對文中的重要語言已能靈活運用;二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集合了眾人之力;三是之前的課文學習,學生已有了很好的情感鋪墊。於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平台產生了,學生在這個平台上與文本對話,對話的實質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空。他們所創設的小駱駝與小紅馬的再次見面充滿童真童趣,自然而然想到小駱駝也把小紅馬帶到沙漠中,小紅馬面臨種種尷尬,消除了對小駱駝的偏見。這樣的平台是充滿智慧的,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行者,而是一個善於創設情境、富有教育機智的人,他不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喚醒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行愛的教育,故事的結尾很多同學都能想到小駱駝和小紅馬又成了好朋友。

三、未能緊扣課題,不斷深化主旨。。

這是在教學中存在的一個不足之處,對“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這句關鍵性的話沒有在教學中做到環環緊扣,如果能在教學駝峯、腳掌、眼毛的作用時,不斷反覆地朗讀體會這句話,就能使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一步步地深入,使課文主旨的揭示有一個不斷深入、循序漸進的過程。

以上就是我對《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的教學設計及反思,敬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11

一、課件演示,分層教學。

由於本課要學習的四個漢字“日、月、水、火”全班有大部分學生都已經認識,但對於“象形文字”這個概念學生初次遇到,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應開展分層教學。首先結合課件的演示使學生感受漢字的演變過程,通過對比體會“象形”的意思。其次,在識字的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同時活動中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以指導、訓練。小組同學互幫互學,取長補短,共同探究,更使課堂充滿生機、活力。

二、注重積累,豐富了語言

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組詞、説句、猜謎語等積累語言,如學生用“火”組詞“火山”,再如結合學生組詞“十月一日”、“五月一日”等説説我國的節日,並進行“愛祖國”、“尊敬老師”、“孝敬父母”等教育。結合學生的組詞“水龍頭”説説我們應該怎樣節約用水等。激發了興趣,減輕了學生學習的疲勞。 反思這一節課的教學,給我一些啟示:首先,作為低年級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認真傾聽的習慣、積極思考的習慣、有序且認真觀察的習慣、認真書寫的習慣等。其次要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如:語言表達的能力、積累的能力等。再次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練習、訓練的形式多樣化、趣味化,使學生樂而不疲,樂學其中。最後還要把教師的愛灑向每一個學生,用及時恰當的評價激發每一名學生,保護他們的自信心、好奇心。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12

《金子》是一篇藴含哲理的文章,彼得·弗雷特在淘金無望、準備離去時,發現雨後土地上長出了小草,從中受到啟發,便留下來種花,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我們從彼得的身上可以挖掘出很多“金子”,所以我想以文本為載體,以朗讀為橋樑,以合作為踏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為宗旨,積極主動地挖掘課堂中的閃光點,讓孩子在語文課上也能不斷找到屬於自己的“真金”。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凸顯學生的感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我從以下幾點出發,帶領孩子尋找“金子”:

一、抓關鍵詞句,悟人物品質

在課文學習過程中,我先指導學生自學第一自然段,告訴他們體會人物的形象,首先要找到有關描寫人物的句子,然後在句子中去尋找能表現人物品質的詞語,反覆閲讀和揣摩。學生通過“蜂擁而至”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淘金者的數量之多,“一無所獲”則能感受到他們失落的心情。通過對淘金者的分析指導,對於彼得的講解就容易多了,孩子們根據關鍵的詞句,逐漸從課文中感受到彼得不僅勤勞,而且還是個充滿智慧,執着堅持的人。

二、手腦並用,會讀會思

學習課文,不能單純地看和説,也要讓學生動動筆,學會多種學習方法。在課文第二段的教學中,我出示自學要求,讓學生用直線、波浪線和括號的方式找出彼得的所見所思和所為,於是大家馬上動筆開始尋找課文中的句子,然後很積極地來進行交流,根據他們的回答,再逐一分析。而且這種動筆的地方往往要求學生通過默讀方式進行,這有利於學生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其餘地方我則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和賽讀等方式進行學習。

三、小組學習,錦上添“話”

為了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在課前我先讓學生合作完成“前置性作業”,在課堂學習過半後,讓他們再小組討論和修改,這時他們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於彼得的辛勞也有了同感,所以對彼得的“全部精力”付出有了更多見解。有的小組寫彼得起早貪黑地培育花苗,暴風雨來臨還為花苗搭起帳篷,夜幕降臨時還在辛苦勞作等等。這些文字為尋找“真金”真是錦上添“話”呀。

四、拓展延伸,挖掘“真金”

根據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基礎上,孩子們知道了彼得的“真金”不是那含金量高的金子,而是成功的祕訣,想要獲得財富需要通過自己辛勤地付出。於是我讓他們把自己的夢想比作金子,問他們的金子在哪裏,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真金。他們有的説“我的金子在舞台上,我要堅持不懈地練習,就能找到真金。”有的説“我的金子在教室裏,我要努力讀書,就能找到真金。”是啊,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已經發現了自己的“金子”,並且潛意識中有為“金子”奮鬥的信念,真為他們高興!

但是這節課中仍然有不足之處,就是開頭的時候,老師的牽引太多,抓得太緊,沒有放手,所以以後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放寬心去讓他們去學。本文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説,內涵比較豐富,道理比較深刻,因而需要我們教師巧妙設計,深入淺出地帶領學生完成一趟精神之旅。所以我想自己以後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13

通過這句話,學生可以帶着這樣的幾個問題:“人們為什麼熱愛海洋,又敬畏海洋?從那些話可以讀出來?哪些詞句突出了人們對海洋的熱愛、敬畏之情?”去朗讀感悟課文1-3自然段。第二:“今天,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正迎來了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時代。”通過這句話,我們主要引導學生了解是什麼力量可以使人類跨入21世紀不再“望洋興歎”。人類從哪些方面開發海洋、利用海洋。學生帶着問題去朗讀感悟課文4-8自然段,就可以多角度體會到海洋的確實21世紀人類的希望,體會到科學的神奇力量。

第二步,引導學生知道要善待海洋。課文的第9自然段中強調了保護海洋,珍惜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我是這樣來激勵學生熱愛海洋、保護環境、善待自然的:其一,引導學生抓住“不過”、“首先”、“必須”、“只有……才……”等詞語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其二,從反面理解內容,做了一個這樣的説話練習“如果人類不保護海洋,不珍惜海洋資源將會( )。”其三、我有蒐集了一些資料做了適當補充,並佈置學生課後繼續蒐集。其四、鼓勵學生愛護環境從身邊做起。

當然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不斷的引導學生注意積累四字詞語,課後還讓孩子做了一個用用書中的詞語練習寫一段話的練習。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14

教學設計分四個基本環節:遊戲導入,引入課題;探究學習,引導激趣;瞭解基本步驟,大膽作畫;交流感受,欣賞評析。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對學習興趣很高,課堂氣氛濃烈,有創新的思維火花,非常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整個教學設計的流程節奏明快,有很強知識性和對動手能力的培養,但也存在某些不足之處。首先教師應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將“主人”的地位歸還學生,讓學生自主設計,自主嘗試,自主總結,自主調整,教師則只需引導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積累,提煉,昇華認識,幫助學生形成美術自主意識能力與良好的習慣,讓學生在美術活動中增加悟性和獨特精神。

然而,上這節課時,課堂上學生“主人”的地位沒有體現得很明顯,多數是以我説為主,忽略了很多學生自己自主的想法。其次是在教學流程中交流感受,欣賞評析時我做的也不是很好,在評價學生作品時沒有能及時引導學生從外形,眼睛,頭部裝飾方面進行思考,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再次,在對學生回答沒有給予適當的表揚和鼓勵,缺少激勵性的語言,教師點評學生作品時,應多用些建設性和詢問性的語言與學生商量,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學生。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15

《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分關係。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教材還介紹了每個比中兩項的名稱和比值的概念,舉例説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着重説明兩點:(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有的是用整數表示。(2)比的後項不能是0。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繫;教學難點是理解比的意義。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我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學生的已知經驗裏對比已經有了初步的感官認識,在配製安利的洗滌劑的瓶子上按照幾比幾來配製,學生也能夠接觸到,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一開課,我直接出示,讓學生按照2:1來摸紅色和黃色的球,學生很輕鬆的説出紅球2個黃球1個,然後引導學生説出其他的情況。進而,讓學生總結出只要滿足紅球是黃球的2倍就滿足紅球和黃球的比是2:1,再引導學生列出算式。這一環節,就是比的意義第一個層次: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數關係。然後教師反過來問道,那黃球和紅球的比是幾比幾呢?黃球是紅球的幾分之幾呢?引導學生列出算式,這一環節就鞏固了比的意義第二個層次: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分數關係。通過這兩個層次的教學學生對於比的意義理解的非常深刻,也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16

《我希望有一枝神筆》是一首兒童詩。這首詩歌內容淺顯易懂,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寫了自己希望有一枝神筆能為殘疾的西西畫雙好腿,為鄰居飛飛畫架飛機,為小鳥畫個温暖的家,為小樹畫個太陽和會下雨的白雲的美好願望展現了作者純真的愛心。

我備課中,想力爭實現閲讀教學中,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潛能。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補寫、仿寫兩個不同層次的寫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得到訓練,思維得到發展,情感受到薰陶。

我覺得在自己的課堂實踐中,基本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突破了教學重難點,達到了我預設的效果。

一、實現課內外相結合的大語文觀。

語文學習,不能只關注課堂上的40分鐘,要課內外相結合,擴大學生的閲讀量。學習《我希望有一枝神筆》之前,我留了閲讀作業,請學生自讀《神筆馬良》一文。課上第一個環節就通過填空的形式,進行反饋,這樣安排,實現了課前閲讀的實效性,並與課堂學習緊密聯繫。學生課前通過閲讀,瞭解了馬良,瞭解了他一直用神筆幫助有需要的人,這為學習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埋下伏筆。

二、激發學生想象力,訓練語言。

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兒,要在學習中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從而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課上,我利用文中的擴點,開發教材,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體會作者關心周圍事物,瞭解他們各自的需求。通過不同層次的續寫,訓練語言發展思維,體現自己的愛心。

但是在自己的執教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課前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如:學生在每個小節的結尾處進行續寫時,不太會用“詩的語言”,所寫的內容不錯,但缺少語言的美。當時課上,針對這樣的現象,我因沒有更好的教法,所以沒有特別進行輔導。現在,我想到,在學生續寫之前,有了要寫的內容時,老師應帶領學生一起寫一寫或幫學生一起改一改,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詩歌的語感,這樣可能效果會好一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j3m4m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