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精選20篇)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精選20篇)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

由華東師範大學熊川武教授所著的《反思性教學》是一本指引教師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實現的書,是一本關心教育事業、關愛教師發展的書,是一本與廣大教師一同探討教師職業發展與成長曆程的書。熊川武教授説:“反思乃個體成熟之標誌。”教師,要走向成熟,就應學會反思。只有學會反思,才能成為有能耐的教師;只有學會反思,才能走向成熟。該書很好的避免了空洞的説教,從各個實用的角度給了我們一線教師很多啟發,書中關於各種教育細節的描寫、問題解決的闡述、個案的敍述,都給我們提供了開放式的探討機會,書中的各個章節和案例都促使我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教學實際出發來思考教師應遵守的職業規範,切身處地的為教師的職業發展思量,在教師職業的道路上扮演引路人。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精選20篇)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方式,它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呈現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是我們教師成長的“催化劑”,是教師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教學反思是多方面的,既可思教育觀念與教學藝術,又可思教學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既可思教師教育教學方法,又可思學生學習方法……

我發現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我們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還比較少。但反思卻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反思可以使我們揚長避短,不斷修正錯誤,不斷創新。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他善於從經驗反思中汲取收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變。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經常思考類似:“我的教學有效嗎?”“我是如何實現教學的高效益的”、“我怎樣做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的問題,可以讓教學永遠處於不斷改進的動態變化之中,處於一種合理科學的理智狀態之中,處於一種低耗高效的有效教學之中。

我想:教學過程中凡是能引起你的注意,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個事實,都可以成為我們教學日記的素材。通過積累事實,我們會從具體事物中看出一些共性的東西,那長久躲閃着你的真理實質,會突然在你面前打開,這對於培養和訓練教師反思教學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為一個教育家,能夠寫出那樣大量的、出色的教育著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十分注重收集自己的教育經驗,僅教育日記就堅持寫了三十多年。

在擔任了幾年信息技術教學工作後,我發現信息技術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反思。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2

近日翻閲了《反思性教學》一書,這是華東師範大學熊川武教授撰寫的教育學理論著作。他在論著中提到:所謂反思性教學,就是主張在教學完成過程中,培植教師“反思”的意識,使其不斷反思自己教育教學理念行為,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建構,從而獲得持續的專業成長,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

隨着教師專業化運動的發展,這種“教學即研究,反思即研究”的反思性教學模式正日益成為當前教學的一種主流。它帶來了濃厚的反思氣息,進一步激活了當代教學領域,給操作性(常規性)教學注入了活力。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培養反思思維:

首先,在教學中,要把反思作為一種檢驗教師的教學思想和在實踐中發展專業知識的有效手段,提供實踐及對實踐進行反思的機會,並把反思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逐步培養反思意識,養成反思的習慣。

其次,把典型的反思教學案例可以彙編成冊,內容可包括:課程計劃、教學過程錄像、同學或同事的反饋、指導教師或專家的評論等訓練反思思維,提高反思能力。(但不是所有的教學行為都值得寫成完整的反思性教學案例。)而選擇典型反思案例,必須是:一是對自己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二是在教學反思案例中有代表性。當然反思部分可以只表述“好”的反思,也可以對問題進行“漏洞”反思。“好”或“漏洞”反思性評價的意義在於有話可説,説的話對別人有啟發性,有借鑑意義。

再次,共同反思。教師個體反思更多的是個人對解決問題的假設,如果能與同事進行磋商,共享反思,教師之間便能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合作的力量是強大的,並能使個體在合作過程中獲得由於自己的經驗得以共享而帶來的滿足的情感體驗。對一個教師來説,如果他的反思過程能保持自我連續性,那麼,在教學中共同確認問題,共享信息,共享資源,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學,確定適當的行為方式來解決教學實踐中的“是什麼”、“為什麼”、“怎樣做”、“怎樣才能做好”等問題,尤其重要。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3

一、學習課文。先由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學生提出有兩個字音讀不準:“滌”,“鮮”。當堂有學生予以正讀。一個句子難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師稍加朗讀,大家就明白了。然後是對照註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先畫下來,待會兒提問。這一步用的時間稍長,學生的提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後,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為什麼要寫這些特點?對於第二問,我原先以為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繫到以前學過的《行道樹》。這不禁使我有些自慚,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二、評價課文。這裏有兩層含義:課文裏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這是讓學生髮現問題的最關鍵之處。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為課文哪裏寫得最好?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愛蓮説》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全“拼”了出來。老師該講的,學生都講到了;老師沒講的,有些地方學生也講到了。比如以前作為難點分析的,是作者以蓮自況,追求高尚情操,諷刺污濁世風的觀點。學生在分析的時候,不僅讚揚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還結合社會實際,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受賄的醜行,説他們連古代的周敦頤還不如,真該要他們好好讀讀這篇文章。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4

反思《貓》這堂課的教學,對於“無提問設計”的嘗試,我有如下的幾點收穫——

一、課堂既然可以“提問”,那麼,也應該可以“不問”。

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並沒有因為“不問”而鬆散,相反,學生圍繞三個話題,充分進行説讀活動,讀得動情,説得到位。也因為老師的“不問”,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活動時間,讀得透徹,説得精要。

二、教師可以“不問”,但是必須“有為”。

這種“無提問設計”課型,着眼於學生的課中活動豐富,課堂時間幾乎全部交給了學生,如此,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師的“無為”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師的“有為”隱含在教學的設計中:“説貓、説人、説文”三個話題的設計,是逐層深入的,且三個話題涵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重點,這三個“切口”,是到達文本深處的捷徑;教師的“有為”還表現在課堂的點評中:對學生的“説”,教師或概括,或校補,或提升,或總結,或追問……我覺得我的對於學生髮言的點評,能夠推動話題向着更深入的目標前進。

三、教師要做到“不問”,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加工”、“精加工”。

“無提問設計”的課堂,要求教師改變角色,由以講析為主改變到以藝術設計、藝術調控、藝術指導、藝術點撥為主,因此,教師的深入研讀教材、找準話題以及思考自己如何精要點示就顯得猶為重要。這篇課文的“深加工”,我做得很艱苦,可以説,前期的研讀教材花了9分力,後期的教學設計只花了1分力。也正因為前期的加工到位,才保證了後期的活動實效。

反思《貓》這堂課的教學,對於“無提問設計”的嘗試,我也有如下的幾點疑惑——

一、沒有“提問”但是應該有“問題”,那麼,這個“問題”,除了以話題的形式呈現以為,有沒有其他的呈現方式了呢?

二、在圍繞話題進行説讀活動的時候,如果發現學生説得不夠深入,此刻,老師的“追問”,算不算“提問”?如果算,那麼,這個課型算不算“無提問設計”?

三、在學生説讀活動中,教師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過藝術的“介入”來調控活動方向,來增強活動的厚度。那麼,教師的這種“介入”應該控制在怎樣的一個“度”上,才不至於喧賓奪主,不至於越俎代庖?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5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故事是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課文寫了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十天造十萬支箭,以此迫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算計,表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習這篇課文旨在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經過學習,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清一件事。經過對故事情節的瞭解,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從而體驗閲讀名著的樂趣,激發學生對讀名著的興趣。對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以下幾點做到較好:

一、從題入手,因題質疑。

教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由課題展開思考,設疑。師:看了《草船借箭》這個題目,你想明白什麼?學生質疑:誰用草船向誰借箭?為什麼用草船借箭?為什麼説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騙”箭?借到箭沒有?等等。這一目的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本事,教師從中尋找有價值的問題,確定教學活動的重點。

二、自主閲讀,合作探究。

教會學生質疑,還要讓學生學會解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我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麼?”有生回答:是諸葛亮神機妙算。我就相機拋出一個問題:你從文中哪些地方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呢?生默讀課文,全班交流時學生各抒己見,表現個體思維的差異。師根據生的回答板書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他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

三、發散思維,勇於探索。

教學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如文中第二自然段説,當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三天交十萬支箭時,周瑜心裏很高興。我讓學生揣摩周瑜的心理活動,他為什麼那麼高興並讓生寫下來。在交流時出現了許多小周瑜,有個學生這樣寫:諸葛亮啊,諸葛亮,你真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今日最終掉進我周瑜設置的陷阱,三天後等着人頭落地吧!借箭的經過部分我也設置了一處鍛鍊學生思維的地方,看到江面上起了大霧,諸葛亮笑着對魯肅説,生提到這個句子時,我就讓他們聯繫上下文思考:他在笑什麼?有生説他笑周瑜的愚蠢,有生説他在笑曹操的膽小,有生説他在笑自我的計劃即將成功,還有生説在笑魯肅的憨厚。

四、教學中存有不足之處。

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擔心教學資料沒法按時完成,所以,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本想讓生自主探究,但感覺課堂上師還是導得過多。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本事不強,以後應當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6

《倍數和因數》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 操作實踐,舉例內化,認識倍數和因數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意義建構,找倍數和因數

整個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教師始終為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並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

新課程提出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學中的多次合作不僅能讓學生在合作中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獲得知識,發現特徵,而且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初步形成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於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説有一定困難,這裏我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討論交流,學生對自己剛才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時老師再給予有效的指導和總結。

(三)變式拓展,實踐應用

練習的設計不僅緊緊圍繞教學重點,而且注意到了練習的層次性,趣味性。在遊戲中,師生互動,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學生不僅參與率高,而且還較好地鞏固了新知。課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終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養,並及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悦,享受數學,感悟文化魅力。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7

那天,我教學了四年級下冊《中彩那天》, 《中彩那天》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雖失去了貴重的奔馳汽車卻換回了誠實、守信的崇高品質。孩子們對這篇課文興趣濃厚,在授課後,我對於這堂課有以下幾點滿意:

一、走進角色,融入文本。

在這堂課的教學進程中,我曾多次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主人公的內心,與主人公同憂、同喜、同悲、同樂。

在父親中彩時“我”與父親的不同心情部分,我讓學生走進角色,分別扮演文中“我”與父親,體會“我”的喜悦,父親矛盾的內心,通過扮演文中角色,學生充分體會到了人物當時的心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讀中體會,悟中想象

在教學父親做出艱難抉擇的部分,我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當時的場景。

生:“父親此時矛盾極了,是還還是不還呢?”

“父親想用橡皮擦掉K字,但他內心卻在説這是不道德的。”

“父親會想對不起了孩子們”

“父親想到了母親説的話,他停下來沒有在擦K字。”

……

聽着學生們一句句如同真實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們讀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證實了這種想象教學也是一種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實效。

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教學中沒有照顧到所有的學生,學生朗讀有點少。我在教學中,雖然注重學生的朗讀,但在指導的時候還是覺得不夠到位,評價語言也很匱乏。

在課堂上,沒有注意課堂的生成,還是照着自己預設的在教,有些問題顯得沒有必要。種.種不足,一定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善!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8

記得我以前上學的時候,解最簡單的方程的方式是這樣的:比如x+5=8就是x=8-5,x=3。那時覺得很好懂,但是現在五年級課本上是這樣的: x+5=8,x+5-5=8-5,x=3。看起來比較複雜。開始接觸到這個課程時看到教材例題中的解法感覺很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新課程的“解方程”教學要“繞遠路”?如果單單從簡單的加減乘除的方程來看,第一種方法無疑是簡單易懂而且步驟少,而第二種方法就相對複雜了。那教材這樣改的目的是什麼呢?深入研究教參後我體會很深,明白了新課程數學教學要 “瞻前顧後”的道理。

新課程的改革,更加註重知識的遷移和聯繫,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説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學是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決的,學生只要掌握了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減數=被減數-差,被減數=差+減數,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除數=被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這些關係式,不管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方程都可以用這些關係式去解。而我們新教材卻完全不是這種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即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不變,和等式的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0除外),等式不變進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規律教學得到位,這樣就能把等式性質掌握好,等式性質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來也有規律可循了。於是,我在教學時充分地利用天平實物以及課件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規律,從而順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質。這樣在解簡易方程時學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數加(或減)一個數時,只要在方程的兩邊同時減(或加)同一個數,未知數乘(或除)一個數時,只要在方程的兩邊同時除(或乘)同一個數即可。一般不會出現運算符號弄錯的現象了。所以雖然複雜,但是更容易掌握。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9

我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創造一種輕鬆、和諧、風趣、愉快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這種活潑潑的氛圍中努力學習和探求。

一、扣讀導悟,讀出情趣

教學中,我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積極調動學生的讀書積極性,並且,扣讀導悟。

如果説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敲門磚,情趣則是語文教學的精神催化劑。朗讀訓練中,我非常注意激發學生的朗讀情趣。如“聽你讀,我怎麼感覺不出翠鳥飛得快?”“注意,這時靜極了,讀到‘小魚',連呼吸都要屏住。同學們小聲練讀第二自然段,體會體會‘清脆'、‘疾飛'、‘一眨眼'、‘輕輕地停'、‘一動不動',看應如何讀出變化。”“我聽你不像老漁翁,像二三十歲的打魚的人。下面聽老師讀讀,猜猜我這個老漁翁有多大歲數。”

我力求用戲劇的語言點出學生讀書的不足,然後引導學生讀書感悟。這樣,學生初讀不但做到“正確、流利”,甚至於還做到了“有感情”。

二、以畫見悟,畫出情趣

國小生思維的特點是直觀性強,中年級學生尤其如此。語文情趣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有所依託方能顯現出來。於是,我設計了師生畫翠鳥的教學環節。

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畫翠鳥是手段,按順序、有感情生動描述翠鳥的外形特點則是目的。讓學生畫翠鳥、描述翠鳥,有着積極的意義:一是可以檢查學生是不是準確地理解了這段外形描寫,頭腦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鳥形象;二是這樣做符合國小生長於形象思維的特點,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三是訓練説的能力。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0

這篇課文把大自然中的風,水,動物比作音樂家和歌手,通過形象、生動的聲音描繪大自然中那美妙的音樂,讓人對大自然油然而喜愛之情,那聲音是那樣的美妙。

課文在構段結構是總,分,在段落中也是以這種結構來寫的。全文圍繞第一自然段來寫,在二,三,四自然段中分別介紹了大自然中的三位音樂家。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有很多的寫作方法值得講一講。一是文章的結構方式總分總的結構,可以讓孩子們仿寫。二是第二自然段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方法,讓孩子們在反覆的誦讀中感受微風與狂風的不同,孩子們會記住這種寫作方法。三是運用了頂真得寫法,讓孩子們在閲讀中去發現這種寫法的特點,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學寫,相信大部分孩子以後會運用這寫法。四是第四自然段運用了排比的寫法,在次複習排比句的特點,讓孩子們記住必須是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才是排比句。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1

教《凡卡》這課時,我引導學生帶着課後的三個問題進行默讀,然後交流。更多的還是依據學生的學情生成新的教學思路,隨機調控課堂,感覺非常滿意。平時上語文課,我很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我比較喜歡使用朗讀,在我看來朗讀是國小語文教學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閲讀方式。《凡卡》是教材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個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默讀,前一篇課文的教學我沒使用默讀,也沒提及默讀。因為平時在觀察高年級學生讀課外書時,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採取默讀。

從某種角度講,國小生隨着識字量的增大,隨着年級的提高,隨着知識面的拓展,在閲讀書報時,都會自然而然地喜歡用默讀的方式。當然這種默讀還是無意識的,比如要有意識地提高默讀的速度,要有意識地邊默讀邊思考,還需要教師的點撥。《凡卡》一課的教學是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如何默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2

中國的漢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兩個字合起來的,本篇課文就根據漢字構字規律所編寫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兒歌,讀來朗朗上口。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必 須徹底摒棄單調的認讀、繁瑣的分析,巧妙地藉助教材這一載體,精心設計多種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朗讀中自主識字,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一、創設情境、快樂識字

《日 月明》這一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會意字的特點幫助學生識字。教這課時,教可將這些漢字畫成一幅圖畫,做成課件。如:教“明”,課件先演示出“紅日圖”,及 漢字“日”,提示學生注意“紅日高照,光芒四射,非常明亮。”然後演示“明月圖”,及漢字“月”,提示學生注意“明月皎潔”,日月交相輝映,讓學生看着課 件中的圖畫,説出明字的由來。這樣,學不僅記住了字形而且還理解了字義。又如教“休”字,課件演示“一棵大樹”,然後出現一個人靠在大樹上休息,讓學生説 説“休”字的由來。然後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認識其他生字,同時看課件中的其它圖畫,想想這麼記住這些字。學生自學完後,讓學生做小老師,彙報自學情況。學生 可能會説:“尖”上面小下面大就表示“尖”。“從”一人跟隨在別人後面表示從。“看”用手搭在眼睛上表示看等等。讓學生在寬鬆、自然的狀態下進入情境,進 入課文,去發現構字規律,掌握漢字結構,從而感悟漢字文化,積累語言文字。

二、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 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 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以獨立或隨機組合的方式組成學習小組,去了解字的組成,猜想字的意思,在小夥伴中進行交 流,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這樣,同學之間互幫互學,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還給學生,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難看出:孩 子的潛能是巨大的。只要給他們機會、時間,孩子會發現很多很多。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會被調動起來,從而充分體驗合作的愉快。

三、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在 教學《日月明》時,我以課文為憑藉,由淺入深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模仿課文中的句式,進行語文訓練,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豐富 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開啟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靈活地處理教材,能較好地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於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也 是在努力實踐着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枯燥的漢字學習為有趣的遊戲和生動的故事,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識字興趣。還 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有趣的漢字,並試着用畫畫、出字謎等方式將漢字的有趣之處表現出來,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同時注重拓展延伸。學生把自己在 生活中看見的會意字説了出來。如,“苗、災、採、掰”;品字形結構的“鑫、淼、晶、磊”。

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指導孩子們朗讀課文上還需要下功夫。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3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利用對動物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引導其把握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徵,即羣體中的分工與合作,從而認識羣體的力量大於個體,認識到合作的必要性。

2、雖然在七年級就接觸了探究實驗的相關類容,但幾乎都是半選擇性地給學生答案了,而真正獨立地提探究出問題、進行方案的設計並貫穿實施,對一部分學生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第二課時的設計中,注意到創設情景,從而啟發、引導學生能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3、本節整個課教學過程突出培養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獲得知識,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4、在學習動物羣體中的信息交流知識時,設計了兩個方案,可以根據教學情況作出選擇,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更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不足之處:

1、在個別教學中,忽視了某些學生,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教學。

2、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觀察很仔細,能觀察到螞蟻觸角相碰的清況,很多同學觀察不到,教師沒有及時給予指導和説明。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4

古希臘特爾斐神廟前豎立着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面篆刻着一句警諭——認識你自己!在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中,認識自己恐怕是最難實現的人類課題。對於即將升入國中的國小生來説,渴望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的內心需要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峯。本次班會中,我通過精心設計活動企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這一課題,精心創設情境,誘出問題,讓學生在合作探究活動中體驗和理解,再與學生共同分析解決問題,以達到做最好的自己的目的。仔細回顧和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我覺得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肯定的地方:

(1)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學生只有在愉快的身心放鬆的狀態下才能更有效地學習。如何有效的提高學生對於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情感地體驗、態度地轉變以及價值觀的引導便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本節課中,我以《欣賞你自己》的小詩導入,為的是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積極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一種愉快的情緒狀態下參與課堂,獲得體驗,獲得成長。

(2)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快樂積極參與。在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一系列的環節:“自己最美麗的地方”“你最欣賞的一個人的美麗瞬間”“你對自己的哪些地方不滿意”……讓學生通過寫一寫,説一説,議一議,真正體味到參與的快樂,收穫成功的體驗,促使學生從體驗中獲得自身的成長。另外,在課堂中鼓勵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培養他們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學生通過合作和分享,不斷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學習的願望,滿足自我成長的需求。

(3)達到情感體驗、做最好的自己。

通過課前蒐集的一些名人資料,讓學生真正體味自己的不足與他們這些身殘志不殘的名人相比,顯得多麼不堪一擊,讓學生的情感再次昇華,心靈碰撞思維的火花,要想做最好的自己,不僅要正確的認識自己,更重要的是完善自己,爭當做最好的自己。

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的階梯”。《做最好的自己》這一主題班會的教學設計方案經過課堂教學實踐檢驗後,雖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還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如(1)各個教學環節之間銜接不夠緊密,環節間的過渡不夠圓潤。

(2) 有些教學方法比如合作學習的開展還比較膚淺,學生還不能有效地進行分工學習,常常是課堂上感覺挺熱鬧,學生卻沒有發生更深層的認知活動。

(3)在40分鐘時間內完成課堂教學,時間顯得比較倉促等等問題。

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以後的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得到不斷補充和完善。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5

對於本課的內容,學生在生物課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不過仍然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所以我們將本課的重點定位在:①眼睛看近處物體與遠處物體時晶狀體的調節;②近視眼與遠視眼的矯正及原理。另外本課中,我們就用學校所發的基礎訓練冊作為學案。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眼鏡度數的計算存在一些困難,雖然這個知識點不是國中物理的教學重點,但對於學生來説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另外,本課中,我們還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了保護眼睛,熱愛生活的思想教育,因為我們的學生是近視眼高發時期,教學時,我們還介紹了假性近視與真性近視,以及如何使假性近視眼恢復的辦法。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6

在課前預設了一個問題“媽媽的病到了什麼田地?”可這天提的時機沒掌握好,提早了。就應在學生説完“從哪能夠看出母親的良苦用心?”這個中心問題後提出來。學生當時只談了前三段,沒有説到母親臨終的囑託,從母親的最後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中也能夠看出母親的良苦用心,母親至死想的都是兩個孩子!我應引導學生先談到這兒,再來説媽媽的病。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説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説完的話。提問:“我為什麼此刻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樣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繫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説:“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期望。”還有學生説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明白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説得太好了,説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媽媽的話後已是淚流滿面,哽咽難語,百感交集,裏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體會到了再來讀就能讀出感情了。之後理解文章題目就水到渠成了。

最後我推入文章高潮,以朗誦詩歌結束。缺點是學生沒有讀出其中的語氣。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7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層層設疑,使知識不斷深入,並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是本課的一個亮點。如:講螞蟻羣體戰勝熊熊大火的故事,使學生感悟到羣體力量大於個體,要將團結協助精神融入到學習生活中,這樣通過一系列的情感教育使學生的認識得到昇華。

在《探究螞蟻的通訊》的教學設計中,通過設計探究方案培養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並討論設計出不同的探究方案,其中有些同學不拘於書中“放小紙片”的探究方案,大膽創新,設計出比教材的探究方案更簡便易行的實驗方案,改用在螞蟻行程上噴香水或醋等方案,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學生對知識記得紮實,難以忘懷。

本節課另一比較成功之處是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感受和體驗中獲得感悟。如請各小組用一句話概括成功的祕訣,其中有一組同學説“興趣+汗水=成功”。學生感悟到科學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識和方法,同時還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

學生提出實驗後應該把螞蟻放回到大自然,還有幾個同學提出為在實驗中死去的螞蟻默哀,學生在體驗中感情得到了昇華.接下來談如何對待動物,學生髮自內心地説應該熱愛動物,保護動物。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觀察很仔細,能觀察到螞蟻觸角相碰的情況,很多同學則觀察不到,我還要在學生閲讀課文發現問題的時候,應多給予指導,同時這也是我不斷努力的地方。

另外,本課在教學設計上還存在不妥之處,如課的開篇再多讓學生舉一些他們所知道的羣體生活的動物就好了,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再如:設計螞蟻通訊探究方案時,學生討論出許多不同的方案,這時如能選有代表性的,讓設計方案的學生上前講解或板畫圖解自己的方案,會給本課添上有色彩的一筆。另外,語言還要仔細推敲,力爭精練,今後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還要真正做到放得開。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8

新課標提出要轉變教師角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變讓我學為我要學。因此,我在教學《長城》的設計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努力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1、複習引入的方式有所改變:   以往開課後教師直接採用提問式分別複習上節課學習的生字、詞語和理清文章脈絡。而今我採用學生齊讀課文,整體回顧,再自由彙報的方式,既檢驗了上一節課所學所悟,又發揮了學生主動複習的情趣,給予學生更多的展現機會,更有利於新課教學的開展。

2、教學思路遵循人的思維習慣,從整體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後再回到整體感悟的高度,使知識形成體系,情感產生共鳴,思想得到昇華。

3、依據教材為例,合理安排學習方式:   如本文的四段內容各具特點,學習方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段描寫長城遠景,文字簡短、凝鍊,適宜背誦。第二段描寫長城近景,介紹詳盡,方位明確,最能突出長城設計和建造的精良,適宜研讀、繪圖。第三段抒發了作者登長城的感慨,適於讀中體會。第四段內容是對長城存在的意義進行高度概括和讚歎,最適於發揮學生的拓展思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因此,採用了討論學習的方式。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19

本單元的新知點較多A部分的對話句型: This is my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 . 其中就包含了家庭成員類的單詞.需要在授課過程中首先進行講授和操練.對話部分還有Nice to meet you.這個句型也是很重要.雖然是復現第二單元的內容,但是同樣需要在課堂提醒和注意.還有需要學生注意的就是對話中出現的人物,特別是先生Mr.夫人Mrs.小姐Miss這三個詞在詞義上和讀音上的區別.

在教授對話部分時,創設了家庭的情境,讓學生學着介紹自己的家庭或者模仿課本上的對話進行練習,收效很不錯.而且在不斷的練習中,學生很自然的運用所學習的語句,一輪下來,很多學生不但可以掌握句型還可以把課文就背誦下來.

而本單元的單詞是水果類.不少同學在新課之前就可以説出蘋果和香蕉的英文單詞.説明同學們對於此類單詞還是很有興趣的.配合本課的新授單詞我準備了新鮮的水果,五彩斑斕的圖片,很大的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教授完畢,課文最後的水果兒歌又給我們提供了操練的材料.

我們在教詞彙的時候,提倡詞不離句,要把詞彙放在句子中操練。但是三年級的詞彙和本單元的句型沒有關係,很難結合起來操練。本單元的D部分遊戲 教學中有一個句型是I can see a/an……/some…….可以用此句型來學習或複習鞏固單詞。另外,我們還可以借用兒歌這種形式,讓詞彙的操練顯得豐富一些。而且,兒歌因為有節奏,所以比較好讀,能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

讀《反思性教學》有感 篇20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在以下兩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價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學方式解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地勢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可以直觀地從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得出“西高東低”的特點,但不容易形成“階梯狀”分佈的認識。通過我一步一步教學引導,特別是學生探究性活動----繪圖,直觀地把這一特點展示在黑板上,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比學生就直接地從書本得到結論,效果要好得多。

2、認真組織教學,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能夠靈活使用教材。在本節課,我採取如下教學思路:什麼是地勢?→由分層設色地形圖感知地勢特點→由各階梯地勢海拔數據探究地勢特點→繪製地形剖面圖展示地勢特點→提出證據證明地勢特點。把課本中“我國東西向(北緯32度)地形剖面圖”改為學生繪圖比賽,然後與課本中對比,既讓學生感覺有趣,又讓學生們在相到比較中加深對“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緯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離有了更深的認識。把活動2-4轉化為學生提出證據證明地勢特點。如此的特點,勢必給氣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響,提示學生從日常現象、諺語、古詩詞等方面考慮。這也是本節課的亮點部分,經過師生共同探討,最後收穫頗豐:“東風不到,大雨不了”(説明地勢與氣候的關係),“一江春水向東流”(説明地勢與河流流向的關係),“飛流直下三千尺”(説明地勢與水能資源的關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地勢無情,阻礙東西方來往,河流有情,溝通東西交流)。因涉及到相關學科知識,學生們興致格外得高,教學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處:在帶領學生分析課本“我國東西向(北緯32度)地形剖面圖”以及要求作圖時,沒有刻意強調注意橫座標下的經度數,因而當我換了一幅地形剖面圖(北緯30度)時,要求學生在圖上劃出地勢三級階梯的範圍時,學生劃錯範圍的有不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g0w4e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