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爬山虎》教學反思(精選20篇)

《爬山虎》教學反思(精選20篇)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1

頗為得意的課前準備,明確而清晰的教學思路,成了我為《爬山虎》精心砌成的頗為美麗的“牆”,從而忽略了“爬山虎”這種綠色植物,只要氣候、地理環境適宜,它都可以自己垂直地往上攀登!學生,不也是這樣嗎?

《爬山虎》教學反思(精選20篇)

先給這次公開教學定下一個指導思想:“教是為了不教。”引導學生掌握閲讀方法。在此思想指導下,我給這堂課定了一個課題:學習的遷移運用——例説《爬山虎的腳》第一部分,讓學生舉一反三。圍繞這一課題,我精心設計瞭如下教學步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例學“爬山虎的葉”,讓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學生自學,找出重點詞句後討論辨析,交流彙報;我還精心設計了多媒體課件,哪一句、哪些字詞都考慮全面,儘量不空漏多餘,不旁逸斜出,並穿插了一些圖片、錄像;接着總結閲讀短文的方法,讓學生欣賞《爬山虎的腳》的錄像;最後讓學生仿照課文,寫另一種植物。

有教師認為我講的太瑣碎,不能反映新課程理念,於是我又做了修改,儘量讓學生多思、多講。我沒有向學生例説《爬山虎的腳》的第一部分,也沒有使用那精心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只是摘取其中生動形象、輔助教學強的錄像片段,我想嘗試一種新的“開放、自主教學”,徹底去掉平時教學中那種彆扭做法。在這堂課上,我體會到了嶄新的令我激動的氣息:

學生自由閲讀,自主合作討論,各抒己見。儘管表述不同,但都或近或遠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經過點撥,都感悟到了作者細緻入微的洞察力,體會到了作者強烈的愛科學的思想感情;更令我高興的是學生都各自介紹了自己喜愛的學習方式:有的採用“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有的通過畫圖來解讀文章,有的通過抓重點詞句來品析,有的用誦讀理解表演出來,有的在課前準備了爬山虎的實物,藉助實物理解,還有的是通過看課外書、看錄像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各顯神通,盡展自己的才能!我又何必讓學生“一二一,齊步走”呢?

當學生學完《爬山虎的腳》,驚詫爬山虎的腳具有那麼神奇的力量時,我又拋磚引玉,介紹了《絲瓜的腳》、《葡萄的莖》、《九死還魂草》、《會發光的樹》等小資料,學生興致大增,有的講課外書上看到的《子彈樹》;有的説網上下載的《吃人草》,有的帶來黃瓜藤,介紹它的腳……大自然真奇妙,學生怎不愛好?我又適時點撥:你想揭開大自然中這些植物的奧祕嗎?那就下課後去看書、上網、問別人……學生那一雙雙充滿期盼的眼睛,讓我深深地讀懂了:這就是對知識的強烈追求!

最後,我給學生留下了作業:以“植物的小祕密”為題寫一篇短文,時間為一個月,要求突出自己的發現。一個月之後,學生的習作又一次震撼了我:他們細緻觀察、翻閲資料、上網查詢、不恥下問……每篇文章都是那麼妙趣橫生!這種教學效果也許是課堂上無法立竿見影的,但課後的效果深深證明了這堂課的魅力!

漸漸地,我再次強烈地感受到,其實我為《爬山虎的腳》所做的精心設計,恰恰成了砌在自己和學生間的一堵“教”與“學”的牆。令我的思緒越發沉重的是,我肯定不只是這次為公開教學而精心砌造了一堵牆,或許這種牆,我已經砌得太多了,以致自己也成了教學視網膜上的一個盲點。在這樣的“牆”式教學中我失去了什麼,學生又失去了什麼呢?

“強而勿抑,開而勿達,異而勿牽。”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於學生,也屬於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應該處於主體的地位,但這個主體地位不是教師給的,而是教師應該尊重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但這個主導作用的發揮必須圍繞着學生這個主體得到發展這個中心。國家新課程標準強調三個課程目標層次:知識技能,方法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不存在孰輕孰重的問題,只要是有利於學生主體發展需要的,就應該是我們教學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學生的發展放在心中,這才是我們教學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學永遠不應該改變的東西:把學生放在心中,讓學生在“教”與“學”中得到充分主動發展。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2

【學習目標】

1 學會本課五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等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4 自覺運用抓重點詞句、聯繫生活實際等閲讀方法讀懂課文。

5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激發留心周圍事物的興趣。

【重點難點】

1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難點)

2 領悟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 (重點)

3 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遊戲,激疑激趣

1.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猜兩條謎語,看誰猜得又對又快。

第一條: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打一種植物,是什麼?(葡萄)

第二條,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藤上掛。也打一種植物。(絲瓜)

2.如果種葡萄和絲瓜啊,還要做一項特殊的工作,什麼工作?(要給他們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們就沒法兒往上爬了)

二、揭示課題,感知文題

過渡:剛才我們都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板書課題)

誰知道老師為什麼把“腳”這個字寫得這麼大嗎?那按照他這個意思,這題目該怎麼讀呢?指名讀。

老師把腳這個字寫這麼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相信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會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預習,理清脈絡

(一)交流對爬山虎腳的初步瞭解

1.學生交流:課前,通過預習,你們對爬山虎的腳有了哪些瞭解?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介紹)

2.教師參與:課前,老師也瞭解了爬山虎的腳,我還從這本書(出示《十萬個為什麼》)中瞭解到,爬山虎的腳其實是它的另一種根,因為它生長在空氣中,所以叫氣生根。你看,老師這是怎麼了解的?觀察、讀課外書、查找資料都是預習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們運用這些方法都對爬山虎的腳有了一些瞭解。那麼,葉聖陶爺爺他是怎樣寫爬山虎的腳的呢?請同學們看第6課。

(二)初讀感知,讀準詞語

1.檢查字詞。出示課後生字,指名讀。

2.出示: 嫩 莖 一順兒 漾起波紋

觸着牆 痕 跡 蛟 龍

強調多音字及兒化音的讀法。

3.快速讀讀課文,看一看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呢?

(1)誰知道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3.4.5)

(2)課文除了講爬山虎的腳,還講了什麼?(葉子)

四、以讀代講第二自然段

1.自讀一讀第二自然段。注意:在這一段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從這句話中我們就能知道這一段重點講的是什麼?請同學們一邊讀一邊把這句話畫下來。

2.出示:“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

(1)你能從這句話裏讀出這一段重點講的什麼嗎?(長大了的葉子)

(2)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引人注意)

3.再讀讀這段話,看哪幾句話具體講的是長大了的葉子?(3.4.5句)

4.那誰能通過朗讀把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現出來呢?(學生練讀)

(1)指名讀。(學生評議)

(2)欣賞爬山虎葉子畫面,聽老師讀。

(3)指名讀。老師給你配上一段優美的音樂。讓你來美美地讀一讀,其他同學一起來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長大了葉子。

(這位同學讀的時候,聲音和感情都非常豐富,這可以用一個四字的詞來形容。哪個詞?聲情並茂。讀書就應該這樣去讀。 )

過渡: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那麼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呢?

五、讀文畫圖,自主學習“爬山虎的腳”

(一)讀文畫句

默讀第三自然段,畫出寫腳的有關句子。學生讀句子後,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二)讀文畫“腳”

1.教師板畫,提出要求。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一根莖和兩三片嫩葉。

提出要求:請同學們認真默讀寫“腳”的句子,注意

要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讀完之後,請同學們根據這一

部分內容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2. 學生讀書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畫“腳”。

①選顏色:老師這兒有紅、黃、綠三支粉筆,請一位同學選擇一種顏色來畫。

方案一:學生選擇的是紅色

説明這位學生認真讀書了,而且讀懂了書上寫顏色的句子。教師可請學生説説為什麼選擇紅色。(説課文依據)

方案二:學生選的不是紅色

教師不能簡單地否定,而是把學生出現的這一偏差點作為有利的訓練點在學生評議時進行強化訓練,從中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和閲讀習慣。

②畫“腳”。學生在老師畫的莖、葉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③全班評議。學生再讀書,以課文為依據,對照同學畫的“腳”進行評議,糾正錯誤。重點理解以下幾點: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

形狀: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顏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方案一:學生畫得不對

請學生評議,主動發現問題並在黑板上改正畫錯的部分,結合課文內容説一説為什麼這樣畫。

方案二:腳的位置畫錯了

腳的“位置”是理解的難點,學生如果發現把腳的“位置”畫錯了,但又不知道畫哪兒更準確,教師可引導學生再讀一讀寫“腳的位置的句子”,對照圖文評議、理解、感悟。

小結:是啊!只有認真讀書,才能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4.組合朗讀。咱們這樣來讀:

第一組讀黃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第二組讀藍色部分,這一部分是——

第三組讀紅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最後一句大家一齊讀。

過渡:你們看,葉聖陶爺爺寫得多清楚啊!這一段,通過同學們認真讀書,自己就讀懂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請同學們這樣認真去讀,看看這一段,你們能知道什麼?

六、品詞析句,探究體驗,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一)瞭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讀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麼?(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2. 爬山虎是怎樣爬的,讀有關句子。

課件出示: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樣爬的呢?老師通過讀“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這一部分,抓住了關於爬山虎爬的一個重點詞“觸”。請同學們像老師這樣再讀讀後面的句子,想一想,還應畫出哪些重點詞,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

課件出示:(觸) ( ) ( ) ( ) ( ) ( )

4.學生評議。

方案一:説得不對

請學生再讀文並調整詞序。

變 彎

觸 巴 拉 貼

方案二:學生漏掉“變”和“彎”

教師引導學生分別討論去掉“變”、“彎”行不行,為什麼?

小結:這些動作前後之間的聯繫都是非常緊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體會朗讀。注意:只要讀好這些詞,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教師指導重點詞的讀法。

(二)看畫面配解説

那爬山虎是不是這樣爬的呢?

(1)放動畫。你們注意了嗎?這個畫面和電視上的畫面比起來,是不是少點什麼?

(2)給畫面配解説詞。不過,解説要講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麼,我們就説什麼。解説一定要與畫面同步進行。(試説後指名説)

(三)質疑問難

學到這兒,還有沒有不懂的問題?

(學生質疑:①為什麼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四)解決問題

1. 為什麼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學生認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腳一腳”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時教師不動聲色,請其他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方案二:理解“一腳一腳”和“一步一步”

學生認為:“一步一步”是用腳交替着爬。而“一腳一腳”的爬是指長一隻腳就巴住牆,再爬,必須再長出一隻新腳再巴住牆。教師請學生動作演示,進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腳一腳”是怎樣爬的。

2. 教師板畫描述啟發: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爬山虎要想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3.在這兒,葉聖陶老爺爺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腳一腳”,你能體會出什麼?

(葉聖陶老爺爺連續觀察、細緻觀察、用詞非常恰當。)

小結:體會葉聖陶老爺爺作了連續觀察,觀察細緻,用詞準確。

七、交流爬山虎腳的變化

(一)自由讀第五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主要講的什麼?

(板書:萎了 牢固)

(二)教師小結:第五自然段主要講爬山虎的腳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變化。

八、迴歸整體,領悟方法

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又講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最後講了爬山虎的腳沒觸着牆就“萎了”和觸着牆的巴在牆上相當“牢固”。

1.迴歸課題。學到這裏,我們再來看看課題,老師為什麼把腳這個字寫得這麼大,現在你有沒有新的理解和認識?(這腳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沒有腳爬山虎就沒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們也像葉聖陶爺爺一樣去了解爬山虎的腳,觀察一次行嗎?觀察一天行嗎?

3.小結:是啊!葉聖陶老爺爺對爬山虎的腳不光進行了細緻觀察,而且經過了長期的觀察,否則不可能寫得這麼清楚。這正是我們所要努力學習的。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3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是國小語文人教實驗教材第七冊第七單元中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以“成長的故事”為專題進行編排。課文記敍了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課文借抒情景,感人至深,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教育性。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及基礎教育跨越式創新發展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 朗讀感悟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藴,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多種形式讀、分層次讀,讓學生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感悟葉聖陶先生一絲不苟的文品及平易近人的人品。

2、 情感體驗法:在本節課中,充分利用綠葉書籤,使學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及“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的理解。

3、 討論交流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 整合學習法:根據課程標準提出“教材內容要簡化頭緒,加強整合”的思想,選擇與本課內容密切相關的本組略讀課文《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進行對比閲讀,通過閲讀從不同角度講述的成長故事,獲得成長的啟迪,深化思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使整組教材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

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以達到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的目的:

(一)複習引入,指導學法。

在引入新課時,我以“交流上節課收穫”的方法,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學習內容,以及如何修改作文的方法,並相機獎勵寫有修改方法的綠葉書籤,為突破難點埋下伏筆。再小結課文第一部分的學習方法:“讀、劃、議、品”,為學生學習新知做鋪墊。

(二)自主學習,尋求新知。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輕鬆、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課文中那些語句表現了葉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我”的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綱,採用“讀、劃、議、品”的學法,在自主探究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在彙報環節中,用寫有文中出現的人物優秀品質的詞語的綠葉書籤作為獎勵,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熱情。

(三)以讀促思,加深理解。

在教學中要巧設問題,引導思考,同時要體現一個“讀”字,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節課裏,我讓學生在層層深入的初讀、細讀、賞讀中,在形式多變的個人讀、分組讀、齊讀中,品讀課文重點詞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引導學生理解:“融化”一詞,一般指什麼?(固體遇熱變為液體的過程。)在文中又是指什麼呢?(作者心情從緊張到輕鬆的變化。)再指導學生朗讀:“你能讀出這種心情的變化嗎?”這樣,使學生在細細品味中讀得有滋有味,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以問啟思,突破難點。

教學時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就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學生各抒己見,聽、説、讀、思的能力提高了,語文學習就更有趣了。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上質疑,如: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為什麼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來定題呢?通過讀、思、議,學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來表達自己對葉老的無限懷念之情,感悟課文“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總結全文的環節中,我邀請得到寫有修改作文方法、文中體現葉老先生優秀品質的詞語的綠葉書籤的同學站起來,把葉片上老師寫的話讀給大家聽。引導學生體會老師今天送給大家的僅僅是這一枚枚綠葉書籤嗎?借這一枚小小的綠葉書籤,不僅解決了教學重點難點,葉片中所包含的期待也許還將影響學生的一生,這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習效果的目的。

(五)拓展閲讀,深化體驗。

為進一步深化體驗,結合本課教學內容,精心挑選本組略讀課文《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及拓展資源文章進行相關對比閲讀,通過閲讀從不同角度講述的成長故事(名人與孩子、老師與學生、父子或同齡人之間),獲得成長的啟迪,深化思維,為第三課時的打寫做好充分的情感準備,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

(六)課外延伸,強化目標。

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請你運用學到的修改方法精心修改自己的一篇習作,作為禮物送給成長的道路上給我們以幫助、啟迪的良師益友,表達我們的謝意。希望憑藉這一課外學習活動,進一步強化本課知識、情感目標。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4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聖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1963年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上課的導入我先讓學生談談對葉聖陶的瞭解,然後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一片課文《爬山虎的腳》,讓學生通過對比今天要學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有什麼不同,然後讓學生讀課文,畫出生字詞語,接着我檢查孩子讀書和生字詞的情況,最後通過品詞析句來學習課文第一部分,引導學生就“葉老是怎樣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麼感受”這兩個問題進行交流,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學生解決這一問題時,我讓學生邊讀書邊用筆畫出修改處,再用不同的符號把表達作者感受的句子標識出來;還讓學生認真閲讀課後“資料袋”中《一張畫像》的修改原稿,然後通過討論交流,瞭解葉聖陶先生用了哪幾種方法修改這篇課文。

課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點。具體事實+心理感受的寫作特點,修改作文的方法,語句上的修改,這些都對學生的習作也有所啟迪。因而我把課堂教學的重點就鎖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學習上。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緊緊抓住“春風拂面”,讓學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讀。學生在“密密麻麻”“到處”中感受到葉老的認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時的內心感受。在字詞句的修改中,學生感受到葉老的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在評語中,讓學生感受到葉老的平和,以及對一名文學愛好者的鼓勵和殷切期望。這一股股暖流給予作者春風拂面的感覺,樹立了寫作的信心。

教學時,我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憑藉教材,實現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教材中,作者在敍述葉老怎樣修改“我”的作文時,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體又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水平。在教學中我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這個資源,讓學生從中學習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葉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對作者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這些資源,不僅讓學生體會如何作文,更讓學生體會如何做人。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尋求新知。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鬆、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1、拿到葉聖陶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2、畫出相關句子,然後讀讀。學生根據我出示的自學提示,快速讀課文去找到答案。

三、整合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教材與多種文本的有機融合。

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充分運用已有的資源,如:《一張畫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學生自己的習作等,把語文學習從課本延伸到其他相關文本,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在開放中豐富教學資源,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回過頭來,再看整個教學過程。覺得還是有不少的缺點。

一,以讀為本,自覺得讀得還不夠到位。

初讀課文後,沒有檢查孩子讀課文的情況,還有讀詞語的形式比較單一,應該指名讀、男女生對比讀、默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熟悉詞語後,再去整體感知課文,親近文本,但是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時,指導的功力還不夠,特別是針對學生的朗讀,沒有作出恰如其分的點評。

二、第一課時的容量比較大,所以在講解完課文第一部分的時候,已經沒有時間去讓學會寫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課時的內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後要多思考第一課時應該教什麼,怎麼教。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5

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篇課文時,在導入新課以後,我直接切入文章最後一自然段,學生齊讀之後,知道“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指的就是葉老家院中種植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我不失時機的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其中古志威同學提出:“這篇文章是以事寫人的,為什麼要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目呢?我覺得有點離題了!”我用讚賞的神態肯定了學生提出的這一問題,表揚了這位善於動腦筋的同學。在我的引導下,通過進一步讀書,學生開展了激烈的討論。同學們或兩人一組,或多人一組,各抒己見,討論激烈,找出了問題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作課題,既是對人品與作品堪稱楷模的葉老先生的讚美,也是對具有高尚品格與情操的作家的讚美。願他們青春常在,活力永存。同時,也隱含着作者的決心,要像爬山虎那樣,朝氣蓬勃,不斷攀登。

反思:對於一個國小生而言,能有這樣的發現是多麼可貴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扶持、鼓勵、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恰當地利用這種狀態鼓勵學生敢於創新、善於創新。課堂教學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要有笑聲、有爭議、有討論、有思考的。教師要善於創造一種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之中,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並積極主動地投入進去,動腦思考問題,動口表達觀點,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參與,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體驗到創新學習的樂趣。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6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聖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1963年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上課的導入我先讓學生談談對葉聖陶的瞭解,然後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一片課文《爬山虎的腳》,讓學生通過對比今天要學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有什麼不同,然後讓學生讀課文,畫出生字詞語,接着我檢查孩子讀書和生字詞的情況,最後通過品詞析句來學習課文第一部分,引導學生就“葉老是怎樣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麼感受”這兩個問題進行交流,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學生解決這一問題時,我讓學生邊讀書邊用筆畫出修改處,再用不同的符號把表達作者感受的句子標識出來;還讓學生認真閲讀課後“資料袋”中《一張畫像》的修改原稿,然後通過討論交流,瞭解葉聖陶先生用了哪幾種方法修改這篇課文。

課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點。具體事實+心理感受的寫作特點,修改作文的方法,語句上的修改,這些都對學生的習作也有所啟迪。因而我把課堂教學的重點就鎖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學習上。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緊緊抓住“春風拂面”,讓學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讀。學生在“密密麻麻”“到處”中感受到葉老的認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時的內心感受。在字詞句的修改中,學生感受到葉老的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在評語中,讓學生感受到葉老的平和,以及對一名文學愛好者的鼓勵和殷切期望。這一股股暖流給予作者春風拂面的感覺,樹立了寫作的信心。

教學時,我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憑藉教材,實現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教材中,作者在敍述葉老怎樣修改“我”的作文時,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體又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水平。在教學中我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這個資源,讓學生從中學習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葉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對作者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這些資源,不僅讓學生體會如何作文,更讓學生體會如何做人。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尋求新知。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鬆、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1、拿到葉聖陶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2、畫出相關句子,然後讀讀。學生根據我出示的自學提示,快速讀課文去找到答案。

三、整合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教材與多種文本的有機融合。

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充分運用已有的資源,如:《一張畫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學生自己的習作等,把語文學習從課本延伸到其他相關文本,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在開放中豐富教學資源,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回過頭來,再看整個教學過程。覺得還是有不少的缺點。

一,以讀為本,自覺得讀得還不夠到位。

初讀課文後,沒有檢查孩子讀課文的情況,還有讀詞語的形式比較單一,應該指名讀、男女生對比讀、默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熟悉詞語後,再去整體感知課文,親近文本,但是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時,指導的功力還不夠,特別是針對學生的朗讀,沒有作出恰如其分的點評。

二、第一課時的容量比較大,所以在講解完課文第一部分的時候,已經沒有時間去讓學會寫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課時的內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後要多思考第一課時應該教什麼,怎麼教。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7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是國小語文人教實驗教材第七冊第七單元中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以“成長的故事”為專題進行編排。課文記敍了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課文借抒情景,感人至深,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教育性。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及基礎教育跨越式創新發展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 朗讀感悟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藴,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多種形式讀、分層次讀,讓學生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感悟葉聖陶先生一絲不苟的文品及平易近人的人品。

2、 情感體驗法:在本節課中,充分利用綠葉書籤,使學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及“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的理解。

3、 討論交流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 整合學習法:根據課程標準提出“教材內容要簡化頭緒,加強整合”的思想,選擇與本課內容密切相關的本組略讀課文《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進行對比閲讀,通過閲讀從不同角度講述的成長故事,獲得成長的啟迪,深化思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使整組教材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

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以達到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的目的:

(一)複習引入,指導學法。

在引入新課時,我以“交流上節課收穫”的方法,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學習內容,以及如何修改作文的方法,並相機獎勵寫有修改方法的綠葉書籤,為突破難點埋下伏筆。再小結課文第一部分的學習方法:“讀、劃、議、品”,為學生學習新知做鋪墊。

(二)自主學習,尋求新知。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輕鬆、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課文中那些語句表現了葉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我”的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綱,採用“讀、劃、議、品”的學法,在自主探究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在彙報環節中,用寫有文中出現的人物優秀品質的詞語的綠葉書籤作為獎勵,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熱情。

(三)以讀促思,加深理解。

在教學中要巧設問題,引導思考,同時要體現一個“讀”字,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節課裏,我讓學生在層層深入的初讀、細讀、賞讀中,在形式多變的個人讀、分組讀、齊讀中,品讀課文重點詞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引導學生理解:“融化”一詞,一般指什麼?(固體遇熱變為液體的過程。)在文中又是指什麼呢?(作者心情從緊張到輕鬆的變化。)再指導學生朗讀:“你能讀出這種心情的變化嗎?”這樣,使學生在細細品味中讀得有滋有味,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以問啟思,突破難點。

教學時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就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學生各抒己見,聽、説、讀、思的能力提高了,語文學習就更有趣了。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上質疑,如: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為什麼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來定題呢?通過讀、思、議,學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來表達自己對葉老的無限懷念之情,感悟課文“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總結全文的環節中,我邀請得到寫有修改作文方法、文中體現葉老先生優秀品質的詞語的綠葉書籤的同學站起來,把葉片上老師寫的話讀給大家聽。引導學生體會老師今天送給大家的僅僅是這一枚枚綠葉書籤嗎?借這一枚小小的綠葉書籤,不僅解決了教學重點難點,葉片中所包含的期待也許還將影響學生的一生,這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習效果的目的。

(五)拓展閲讀,深化體驗。

為進一步深化體驗,結合本課教學內容,精心挑選本組略讀課文《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及拓展資源文章進行相關對比閲讀,通過閲讀從不同角度講述的成長故事(名人與孩子、老師與學生、父子或同齡人之間),獲得成長的啟迪,深化思維,為第三課時的打寫做好充分的情感準備,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

(六)課外延伸,強化目標。

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請你運用學到的修改方法精心修改自己的一篇習作,作為禮物送給成長的道路上給我們以幫助、啟迪的良師益友,表達我們的謝意。希望憑藉這一課外學習活動,進一步強化本課知識、情感目標。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8

總的説來有一下幾點,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注意:

1、加強預習環節。預習不僅僅是讀課文,還應該包括學生對課文的初步感悟。通過預習,學生可以比較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已知”和“未知”,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有的放矢。就像呂校長説的,學生在課堂上得表現可以用充分的預習來改善。充分的預習可以讓課堂更加活躍,交流更加生動,理解更加深刻。

2、更加精心備課。不僅僅是對教材的備,還有對學生有所準備。就像白主任説的,要設身處地的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了解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設置的教學環節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因此備課也要有不同的側重。我們當老師的不僅要注重對教材把握,將教材爛熟於心,還有對學生有所把握,不能讓自己的備課成為學生學習的阻力。

3、培養學生的課堂表現力。一節課需要的是師生密切的合作,課堂氣氛的好壞與老師平日的常規要求、上課習慣,學生的聽講、發言等細微的表現關係密切。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想説、敢説、能説、會説,要培養每個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要讓學生會説。會説需要一段時間的養成,需要老師在教學中堂堂課去潛移默化。我希望打造的課堂是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課堂,是全員參與的課堂。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生動起來,才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和提高。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9

《白公鵝》一課上完以後,感觸很多。往往一篇題材相同的課文,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採取比較學習的方法來組織整課的教學。《白公鵝》這篇課文的教學也不例外。

比如這兩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都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體會“白鵝”的特點。如果能通過比較兩篇課文寫法的異同,感受作者語言各自鮮明的特點,將會使教學事半功倍。《白鵝》是從鵝的叫聲、步態、吃相上敍述鵝的高傲的特點,把鵝稱做“鵝老爺”。《白公鵝》是從鵝的慢條斯理、不慌不忙和爭搶淺水灘的趣事寫出它“海軍上將”的特點。雖然兩位作者都喜愛鵝,但敍述的語氣不同,豐子愷更多的是善意的掖揄,而葉諾索夫更多的是欣賞,並且語調輕鬆,頗有調侃的味道。

通過對比,總結出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擬人手法,使鵝都的形象變得鮮活.兩篇文章都是先介紹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時都運用了反語來表達對鵝的喜愛.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鵝的特點,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點,比較了兩位作家的不同寫作風格,還教會了他們運用反話寫作文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於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總是在單純的教課文,不是在教語文。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這一課時我在詞語教學上下了一些功夫,讓學生學會理解詞語的方法。當學生提出“榮膺”一詞不理解,我問:平時我們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怎樣理解?學生説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猜想意思。於是,我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猜一猜。馬上就有學生説是“當上”“成為”,這是孩子最簡單的換詞獲得的理解;我再引導:怎樣地當上?“光榮地當上、榮幸地成了”;我説,你是怎樣體會到的?有的學生説,成為海軍上將一定是件光榮的事,有的説,從“榮膺”的“榮”知道。雖然這個過程化了較多的時間,但讓孩子們經歷了學習理解的過程,學到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再如學生彙報白公鵝“耀武揚威”時,我引導學生想想每個字的意思,學生就體會到是“炫耀武力,宣揚威風”。我再讓學生想象,“耀武揚威”是什麼樣子,從而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可見同一類型的文章,進行對比教學好!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可以仿效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獲得不同的閲讀體驗。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我們聽了隨堂課《南海上的明珠》,我個人有以下看法:

(由於時間關係,我錯過了字詞部分的教學,所以就從課文的講解説起吧!)

一、 存在的問題

1、課時的劃分不夠合理。

2、課文結構把握不夠準確。

3、本文是批讀課文,旁批不僅為教者指出方向,同時也為學者指出方法,但老師在教學時卻忽略了旁邊批註的作用,也沒有引導學生試着寫寫批註。

4、指導朗讀不夠。

5、由於時間關係,最後作者對海南島的讚美之情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沒能表現出來。

二、 反思對策

1、本文教學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掃清字詞障礙,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條理,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重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本節課把所有的內容都融匯在一起,造成教學目標得不到有效的落實。在以後類似課文的教學中應該將教學任務進行合理分配。

2、 自讀課文時可提出要求:結合旁邊的批註理解課文內容,並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自己在朗讀中的感受或體會等寫在旁邊(掃清障礙式的批註)。

3、 課文教學時,首先理清課文的結構。課文是從“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和“氣候宜人、風景優美”等方面來描寫海南島的。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彙報,重點放在一個方面上,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它們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在理解體會的基礎上指導感情朗讀,同時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積累。

4、 在理解感悟課文內容的過程中,老師應相機指導學生把重點詞句的理解、自己的感受體會批註在旁邊,便於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剩下的部分。然後彙報交流。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第三、四自然段都在寫海南島的風景優美,應該放在一起學習,而不是完全單獨地出現。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11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勵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設置了課前談話交流,由極其平常的話題“你去過農村嗎?喜歡農村嗎?為什麼?”入手,調動孩子的生活經驗,既引領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農村的生活情趣,又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助於學生進入課文學習,理解意境。

果然,在課前談話中,孩子們就自己眼中的農村暢所欲言,師生間的距離一下子就縮短了。

接着,我又以麥哨為引子,介紹了麥哨的做法,為孩子們模仿吹麥哨聲音,還鼓勵孩子們上課專心聽講,積極思考。這一招,相當有效,孩子們馬上進入了學習熱潮,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思考問題,對學習《麥哨》一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為了進一步激發孩子們學習興趣,我及時在學習過程中,對孩子的表現作出評價。當孩子們興趣盎然地自由朗讀課文後,我不失時機地送上一句“你們朗讀課文的聲音真美妙!絲毫不亞於悦耳的麥哨聲!”當孩子們對課文的感悟有其獨到之處時,又立即送上一個大拇指,或報以熱烈的掌聲,或送他一個真誠的微笑,時刻以自己的態勢語鼓勵孩子。當部分孩子進入疲勞狀態,讀課文拖腔拉調時,我就熱切地提醒他們“來點美感!”孩子們又搖頭晃腦地投入到課文的品讀當中。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12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比較滿意的地方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深入研讀文本,走進語言深處。針對三年級教材特點,着重藉助對“料峭”、“紛紛”、“一點不在乎”三個重點詞語的理解組織教學。通過多種理解詞語方法的滲透,經過多角度、多層次的語文訓練,包孕着豐厚的情感、豐富的內涵,實現語言訓練立體化,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

二、營造了寬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如何讓學生不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體驗課文。我想方設法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小燕子,設身處地地自主閲讀,交流感受。這樣,充分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融入其中。

三、 注重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摒棄了繁瑣的分析,將靜態的文字鏈接成動人的情境,在反覆品讀中豐富着語言的內涵,豐富着人物的精神,豐富着學生的人生體驗。引導學生於潛移默化中修身化性,於文字品味中弘揚人文精神。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13

當太陽的光芒隱去,夜幕剛剛降臨,北京就亮起來了,各式各樣的燈彙集成海洋,看不到邊,望不到頭;各種色彩的光交相輝映,把北京變成了一座不夜城。夜晚的北京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課文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北京絢麗多姿的夜景,是國小生了解我國首都,學習語言,練習感情朗讀的好教材。

本堂課我的教學目標是

1、找出讓北京亮起來的詞語和句子。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講述或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用“猶如”説話,讓學生看圖,展開合理的想象,出示圖片説句子。

3、感受北京的美麗,進一步激發熱愛祖國首都的意識和感情。

教學重點是

1.找出讓北京亮起來的詞語和句子。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看圖,展開合理的想象,並能用優美的詞句説出圖片內容,感受北京的美麗進一步激發熱愛祖國首都的意識和感情。

二年級的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北京離他們太遠了,如果僅僅只限於對文本的解讀,我想孩子們是很難感受到北京夜晚的美,更不能激發他們對北京的熱愛。怎樣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讓每一個優美的詞句都變成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學生的腦海中,使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增強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我嘗試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一、抓住主線,條理清晰

在教學中,我抓住“整個北京城變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這句話展開教學,帶着學生跟着課文和課件遊北京的長安街、環行路、西單商業街和故宮,整個教學有條理。在課文的二到五自然段是採用並列的關係,我採取變序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先自由讀,喜歡哪段,就先教哪段。我每一段都有中心,比如講長安街時,我重點抓四字美詞語,讓學生説出四字美詞語的好處,1、寫出了北京亮起來了,使畫面很漂亮。2、讀起來朗朗上口。並讓學生帶着對詞語的理解讀課文。講環形路時,我拓展了用“猶如”看圖説話,並指導了怎麼讀好頓號。講商業街時,我採用換詞的方法比較“五光十色”和“五顏六色”的區別,體現一個“光”字不僅寫出了霓虹燈的亮也寫出霓虹燈的顏色多。寫故宮時,學生找出一組反義詞——古老和年輕,學生很聰明,説出了意思,並看圖讀課文。

二、品詞品句,注重積累

《北京亮起來了》的作者不光感歎北京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而且還把北京的燈光一一描述,文中的好詞佳句像華燈一樣,使課文也亮起來了。

我出示了課文裏面的長安街的插圖,讓學生根據圖片找課文中一一對應的句子,讓他們在手、口、腦的結合中把這一幅圖變成一場小錄像記錄到腦海中,讓孩子能夠想象畫面背誦出來。

我充分利用了圖片,講到 “照明燈、草坪、噴泉燈、禮花燈,裝點着美麗的北京。”由於學生生活閲歷有限,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很直觀的展現出這些燈的樣子與美麗。

課文也配有精美的插圖,我合理的利用了夜晚的故宮圖,教學中圖文對照,理解 “故宮古老又年輕”,學生讀着課文,看着插圖,把故宮想象成一個風韻猶存的女子,穿着紗裙站在護城河邊欣賞自己美麗的倒影……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詞句,也領略到北京美麗的夜景,激發了孩子們熱愛、嚮往北京之情。

我覺得我沒有完全放手把課堂教給學生,我的教學目標是找出讓北京亮起來的詞語和句子。而那些美詞是我找出來的,孩子們説出了好處,我想如果提問變為“課文中的哪些詞語讓你覺得北京亮起來了?”效果可能會更好。

教學看着很容易就是把東西傳授給學生,可是傳授的方法、技巧以及學生接受的程度是我們老師應該學會思考的。備課不能只備文本,還要備學生,備課堂。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14

這一課文章雖然較長,但這樣科普性的課文,學生還是比較感興趣,因而常常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課本,讓語文課變了味。因此我採取瞭解通過讓學生找一找這兩種橋的特點,然後通過課文當中的一些句子來體會的方法進行教學。要使學生能充分地朗讀,必須抓住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進行練讀,這樣學生才能很快地抓住橋的特點來學習課文。我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抓住重點句子,説説自己喜歡的理由,通過反覆朗讀,欣賞圖片感受,實物展示,學生對於橋的特點是比較明確的。

文章前四自然段文字向我們介紹了潛水橋,我先請學生找句子,然後將其概括成詞語,總結了這座橋的特點。同時又讓他們展開想象,探索這座橋其中包含着的科學,感受科學的神奇。在這裏,潛水橋不僅僅起到了橋本身具有的交通功能,更增添了讓人欣賞水中世界的樂趣。所以,我請學生説説當自己身在河底看着這些景象時,你的心中是什麼樣的想法呢?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去嘗試體驗潛水橋所具有的獨特之處帶我們的樂趣,同時也感受到了這種加入了科學技術的橋樑真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15

在歌曲《小紅帽》教學時,我設計了給歌曲做情景表演的教學環節。但在表演時,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班裏音樂成績好的同 學 總是搶着作“主角”, 而一些表演能力一般的同學卻坐在座位上一動不動,可是他們的小眼睛裏卻分明流露出無限嚮往……這樣就使得活動失去了平衡,以及我想讓所有同學都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的初衷。我靈機一動,出示了兩幅畫,請小朋友比較一下哪一幅更形象?同學們都説第一幅好,我故意問為什麼,學生説:“第二幅畫只有小紅帽、外婆、和大灰狼比較單調,第一幅除了這些還畫有房子、花、草、樹、小鳥等等,看上去更漂亮”。我説:“對了,雖然這些只是配角,但是加上他們,圖畫就更豐富了,我們的表演如果加上他們,一定會更生動的。我們班是不是還有一些小朋友沒有加入到我們的遊戲呀,你們願意讓我們的表演更生動嗎?”這麼一説,同學們的積極性全部被調動起來了,隨着音樂的流動,小朋友們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之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想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靈活的應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讓我們成功的扭轉教學被動的局面,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16

首先讓學生回顧有理數,同時藉助多媒體讓學生舉手回答,使學生思維活躍迅速進入上課狀態。

在進入新課時,又藉助實物讓學生對數軸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引導學生回答在實際生活中類似於温度計的例子,讓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

教師對教材中的例1進行靈活性的解釋,學生通過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模型歸納他們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從而得出數軸的定義,教學中應在學生的歸納處突出數軸的三要素,學生踴躍發言,共同不漏,興趣提升,課堂氣氛活躍。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保持高度的活躍的性,出現了很多的閃光點,對我的啟發也很大。

在教學中應把握教材的精神,創造性的利用教材,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很意識的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避免教學內容的過分抽象和形成化,使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去理解和把握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現數學學習的樂趣,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驗數學思維的意義,讓學生在中學中逐步形成創新意識。

本節課中,相信學生,併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教學活動的設計力求使學生多動手,多思考,多反思,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創設實際情景,情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有效的學習。

本節課注意改進的方面是課堂最後的小結中,教師提出數軸上的點與有理數並非一一對應的關係,將學生的思想引入更深一層做的不好,在小組討論之前,應該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時間,不要讓一些思維活躍的學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學生的思考,掩蓋了其他學生的疑問,與其對困難學生的幫助等,使小組合作學習更具時效性。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17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了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瞭解寫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進長征。

首先介紹有關長征的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瞭解,再通過課文中註釋,從字裏行間大致瞭解課文內容。

二、以讀代講,感知長征。

特別引導學生高聲朗讀課文,領會和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因此,讀詩對語言要進行咀嚼,反覆地深入地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有所表現的豐富的內涵,還要通過吟誦,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奏美,逐步培養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

三、文本對話,深入長征。

詩人展開誇張的手法,創造出新的藝術境界,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足見紅軍的頑強和樂觀。在學習課文時,把詩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躍性的生活內容,人物形象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四、誦讀延伸,昇華長征。

把這一課真正上成讀書課,通過反覆情感朗讀,讀出詩的意境,讀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18

一、大膽取捨,深挖主題----汗之。

先前幾次試講,在討論“奧”變化的環境時,我也都設計為當時俄國社會環境的介紹,但同事們和我都覺得這塊內容出現得有點突兀、有點生硬。這引起我的深思:面對小説內容,馬上就會想到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於是乎學生經常被“譁”一下帶到了19世紀末的俄國,20世紀初的中國,抗日戰爭,辛亥革命……我們對處於那樣環境中的人物或鄙視或同情或敬仰……於是,我們認識到了封建主義的罪惡、資本主義的罪惡,從而無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對於現在的學生他們真的能通過我們幾句話的介紹就真的瞭解那個時代、那個社會嗎?有限的教學時間不是應以有效閲讀為主嗎?能不能拋開時空的界限迴歸到人性的根本呢?

再説一篇好的小説以對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們應該怎樣生活,這就是小説的價值,也是小説教學的真正目的所在。

所以我最終決定不刻意的介紹沙皇黑暗制度。而是引導學生對於人物身上人性的弱點剖析。

但這樣做會不會認為是在刻意給人物“貼標籤”呢?失去了小説內容原汁原味呢?

二、課堂亮點,一閃而過----歎之。

在教學最後,讓學生談談你身邊有“奧”嗎?學生講了一些,其中一個同學講到,我們就是一羣“奧”,班主任不在的時候大家都很吵,但只要有同學叫到:班主任來了。我們就可安靜了。”這個學生的話説得十分真誠,我在心裏其實也蠻高興能聯繫到生活這麼近了,就在眼前了……班主任對於學生不就是一個“權威”嗎?我們不也常説學生:我在我不在,你們怎麼差距這麼大呢?但課堂上我卻只能一笑了之,轉移話題了,擔心學生會舉出其它更尖鋭的問題,到時我如何圓場?這堂課不就漏洞很大了嗎?能得到專家的認可嗎?馬上由剛才積極鼓勵學生髮言到“顧左右而言他”……現在想來,呵呵……我不也是“奧”嗎?

三、言者,心之聲也-----缺之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讀了,但朗讀指導不到位,心中總想着後面的教學內容,朗讀只是一帶而過,沒有還朗讀到語文教學中去,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章內容,在讀中理解文章主題,在讀中品析語言的傳神。我應當捨得花點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去品。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19

課堂中,我先展示一張太陽系的圖片,學生依據平時的知識,自然知道這一課要了解的主要對象。學生在平時積累的知識是有限的,雖然能説出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名稱,還不能按正確順序指出它們的名稱。怎樣確定他們的順序呢?同學們分小組,從資料中可以很快找到答案(根據它們離太陽遠近距離排列)。同時在資料中還知道它們的大小也不同,還可以根據它們的體積大小來排序。

接下來,我繼續展示八大行星的圖片,讓學生自由提問。比如:水星上是不是有很多水?土星為什麼有彩色的光環?除了地球,其他行星上有生命嗎?......學生提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學生帶着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一步去收集資料,嘗試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這個環節,我預設的是兩種方案:第一種是我收集一些資料,發放給學生,相當於對課本信息的拓展;第二種是帶學生到微機室,讓學生在網上收集資料。後來考慮到課堂時間有限,我又將一些主要信息依次製成PPT,讓學生在欣賞圖片時,解決自己的問題。

課後,我覺得還是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收集資料,即使課堂上解決不了問題,還可以放到課外去解決,只有讓學生自己找到了正確的答案,才能讓他們嚐到成功的喜悦感。這對於培養他們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是有好處的。

《爬山虎》教學反思 篇20

這一課教學意圖是通過聯繫生活實際認識三原色,知道紅色的畫是以紅色為主的畫,能夠以紅色為主創作一幅畫,使學生體會到紅色的魅力,並且提高學生對色彩美的感受能力。感受紅色給我們帶來的熱烈的、喜慶的、奔放的美感。

我在課堂中先讓學生説説紅色給你的感覺是什麼?結合學生所帶的學習用具,將自己的彩筆或油畫棒中找出屬於紅色的筆,找自己身邊有關紅色的物體等,這樣來加深學生對紅色進一步的理解。接着打開書欣賞以紅色為主的作品,以啟發談話為主,引導學生觀察用不同種紅色畫的畫有一種層次的美感。

在學生完成作品時有些學生就顯得無法下手,在這時我讓不會的那幾個同學再欣賞一下畫,啟發他們繪畫的內容既可以選擇各種紅色的東西,也可以表現喜慶快樂的場面。這樣提示下每個同學都有了自己滿意的作品。同時使學生感覺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色彩,是豐富的色彩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絢麗多彩。但是還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斷提高美術素質以外,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繪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法,培養學學生具有一

定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構圖能力和辨別、調色能力的同時,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nmekv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