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搭石》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搭石》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搭石》教學反思 篇1

上完特級教師的指導課《搭石》,加上劉宏老師一針見血的點評,我收穫頗多。現反思如下:

《搭石》教學反思(精選20篇)

1、課堂語言優美,情感體會到位。

2、條理清晰,環節流暢,重點把握恰當。

3、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啟發,引導不緊不慢,逐層推進,真正做到讓學生有所得。

4、在理解“面對面怎樣過搭石”一環節時,採用師生合作表演的形式,直觀簡潔易懂,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5、課文最後昇華階段,教師先自己有感而發,寫幾句詩,讓學生和着音樂吟頌,緊接着説話訓練(此時此刻,你想對搭石説些什麼?)水到渠成,學生有例可仿,有話可講。

《搭石》教學反思 篇2

不足之處:

1、導入不夠明確,讓人誤以為是上第一課時。其實可以先直接回顧上節課所學,“什麼是搭石?”後再一起去看看作者劉章的家鄉(欣賞家鄉風光圖,説感受),接着引出作者心中的那一道獨特的風景——“搭石”。這樣就不會有疑問了。

2、整堂課的時間分配稍有偏前,後面略顯倉促。應該要很清楚每一部分的重難點:全文5段,第1段弄懂“為什麼搭石?什麼是搭石?”(第1課時)。第2段清楚“誰,怎樣擺搭石?”第3段明白“怎樣走搭石?”第4段理解“遇到特殊情況怎樣過搭石?”第5段“贊搭石”。其中“擺和走搭石”中都藴涵着鄉親們美好的情感,應作重點把握。實際上課時各環節銜接如能再緊湊些,時間安排上也會更寬裕。

3、對個別詞句的理解和把握不夠明確。

“輕快的音樂”應該是有很明顯的節奏感的,速度可慢可快,只要協調就可以,而不是一定要快的。“踏踏”的聲音,是腳踩搭石發出的響聲,老師在引導體會時不應該直接發“踏”的音,而是做好師生接讀訓練。老師説“前面的抬起腳來”,學生接“後面的緊跟上去”……重複幾次,速度可由慢到快。讓學生體會“前面的慢,後面必須慢,前面的快了,後面必須得快。”從而明白什麼是“協調有序”,什麼是“像輕快的音樂”。

另外體會“畫一般的美感”時,一定要點一下,可以結合前面看過的秀美家鄉風光圖片,也要牢牢抓住這裏的“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去體會。這樣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畫一般的美”。

《搭石》教學反思 篇3

不足之處:

1、導入不夠明確,讓人誤以為是上第一課時。其實可以先直接回顧上節課所學,“什麼是搭石?”後再一起去看看作者劉章的家鄉(欣賞家鄉風光圖,説感受),接着引出作者心中的那一道獨特的風景——“搭石”。這樣就不會有疑問了。

2、整堂課的時間分配稍有偏前,後面略顯倉促。應該要很清楚每一部分的重難點:全文5段,第1段弄懂“為什麼搭石?什麼是搭石?”(第1課時)。第2段清楚“誰,怎樣擺搭石?”第3段明白“怎樣走搭石?”第4段理解“遇到特殊情況怎樣過搭石?”第5段“贊搭石”。其中“擺和走搭石”中都藴涵着鄉親們美好的情感,應作重點把握。實際上課時各環節銜接如能再緊湊些,時間安排上也會更寬裕。

3、對個別詞句的理解和把握不夠明確。

“輕快的音樂”應該是有很明顯的節奏感的,速度可慢可快,只要協調就可以,而不是一定要快的。“踏踏”的聲音,是腳踩搭石發出的響聲,老師在引導體會時不應該直接發“踏”的音,而是做好師生接讀訓練。老師説“前面的抬起腳來”,學生接“後面的緊跟上去”……重複幾次,速度可由慢到快。讓學生體會“前面的慢,後面必須慢,前面的快了,後面必須得快。”從而明白什麼是“協調有序”,什麼是“像輕快的音樂”。

另外體會“畫一般的美感”時,一定要點一下,可以結合前面看過的秀美家鄉風光圖片,也要牢牢抓住這裏的“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去體會。這樣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畫一般的美”。

《搭石》教學反思 篇4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國小語文教學"要注重情感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搭石》是人教版語文第七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編排的特點之一,就是以主題組織單元。本組教材的主題是——讓學生感受"人間真情"。

《搭石》描寫的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課文語言質樸,景中有人,景中有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與文本對話,使得學生的情感在對話中流動,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風景"這個詞,深入學習課文。

整堂課,我主要是通過三種途徑來讓學生學習體驗。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體悟是深刻的而非膚淺的,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並達到既走進文本,又跳出文本,和作者"同命運,共呼吸"的境界。

《搭石》教學反思 篇5

《搭石》這一課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小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學中我主要以兩個方面展開教學:

1、發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

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勤勞美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自然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尊老美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教學時採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發現感受身邊的美

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你現在認為什麼是美?在我們身邊哪裏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學中,儘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後,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能力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己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於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況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但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己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過教學,我感到自己設計的一些提問過於細碎,總感覺自己在課堂中一個勁地在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自己沒少忙乎,可學生的情感總是處於一種很平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是我這節課很薄弱的一個環節。

4、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着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5、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看不見的美“謙讓美、奉獻美、敬老美”等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為“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説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搭石》教學反思 篇6

王崧舟老師曾經説過:“語文教學它有一道檻,越過這道檻是語文教學,沒有跨過這道檻就不是語文教學,這道檻是什麼呢?就是話語形式。”因此,我在教學《搭石》這篇課文時,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以 “美”為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

一、引領走進文本——隨風潛入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樂趣。”依據這一理念,我把文中抽象的文字還原為生動的畫面。課堂伊始,我通過出示畫面,感情導入,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劉章爺爺生活的那個小山村,走近讓作者魂牽夢縈的搭石。而後一句“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裏橫着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很自然地使搭石浮出課本,我的一句“如果沒有搭石,村裏的人們又是怎麼過河?”的追問,孩子們對“人們……就必須脱鞋挽褲。”有了更深地體會,自然地引導學生了解了搭石的重要性。有了對搭石淡淡的瞭解,多了對搭石甜甜的感情,便吸引着孩子們對課文美美地品讀下去,這一切,都進行得如春風潛入夜般的自然。

二、理解感悟文本——潤物細無聲

在教學中,我創設了恰當的情境,引導學生感悟走搭石的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緊 緊抓住“一羣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和“老人、年輕人走搭石”三幅畫面,將讀懂詞句、體驗畫面、感悟情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地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家鄉的人們心中為什麼是一道風景。

如在理解“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這一句時,我抓住“協調有序”這個關鍵點,創設情境,通過“我們是在走什麼?”“不小心會掉進水裏”等情景渲染,讓學生採用合作朗讀“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前面的……後面的……”來體驗朗讀的協調有序,進而感悟人們走搭石時動作的協調有序。然後,我又改課文為詩歌,引導學生誦讀詩歌,更是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有着濃濃鄉情的搭石旁邊,引領學生用朗讀將這美好的畫面呈現在大家面前。

對於青年人遇到老年人怎樣走搭石的內容,我則以“在讀書的過程中,有的詞語會讓你心頭輕輕一顫”的引導方式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抓住“伏”和“理所當然”。從“伏”的品詞到“理所當然”的過渡,又由請學生上台做“伏”的動作,説説要不要老人千恩萬謝達到自然和諧的統一。我像鏈子般地將文中的語言點串到了一起,在我的引領下,孩子們用心地體會文本的味和美!我的一句“得到幫助的老人曾在年輕時理所當然地幫過別的老人,而幫助他人的年輕人也會在自己年老時理所當然地得到其他年輕人的幫助。”不僅讓學生順利地理解了“理所當然”這個詞語,更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對學生尊敬老人,學會將心比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而這樣的引導方法,又絲毫不會沖淡我們語文課中寶貴的語文味。

三、拓展延伸文本——功到自然成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材的開放性表現在教材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課內外結合,要學用結合。作為教師要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應該做教材的主人。”因此,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很重視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我在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後,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想象,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創造性思維,而且藉助學生的想象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如最後一環節的寫話訓練,在感悟了三塊內容描寫不同的對象走搭石的情景後,學生在頭腦中已通過想象儲存了很多關於人們走搭石的情景畫面,這時我便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激活畫面,再引導想象,效果是很好的。學生也很自然地想到還有不同的人來走搭石,還有不同的走搭石的情景畫面。這時,我讓學生模仿課文去説去寫,學生的想象思維很快被調動起來,説內心的話表內心的情自然是水到渠成。這樣,語言、情境、人文內涵全都有了。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改正的地方。我更清楚新課改的探究之路還很長,如何真正落實新課改的思想,是我今後教學思考和實驗的主旋律。

《搭石》教學反思 篇7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學中我主要以兩個方面展開教學:

1、發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

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勤勞美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自然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尊老美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教學時採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發現感受身邊的美

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你現在認為什麼是美?在我們身邊哪裏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學中,儘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後,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能力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己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於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況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但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己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過教學,我感到自己設計的一些提問過於細碎,總感覺自己在課堂中一個勁地在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自己沒少忙乎,可學生的情感總是處於一種很平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是我這節課很薄弱的一個環節。

4、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着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5、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看不見的美“謙讓美、奉獻美、敬老美”等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為“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説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搭石》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能把《新課程》嶄新的理念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懂得:老師和他們是平等的對話關係,講台並非是老師專有的陣地,老師會常常把講台讓給學生,讓他們也神采飛揚站在這裏施展自己才能。《搭石》上完後,可以看到課堂上學生們學習積極性非常高,尤其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課件,引來學生嘖嘖的稱讚,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我要學生動筆在文章空白處中寫感受,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一環節,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學生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甚至出現了爭搶的現象。

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有時會超越教師的設想,這是教學相長的好機會。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從中汲取營養,用於再教學時啟迪學生的思維。課文最後一句話“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着故鄉的小路,聯結着鄉親們美好的情感。”這句話怎麼理解?説真的,這句話含義很深刻,我認為對四年級的國小生未免太難了。因為文章語言表面比較易明,但內涵隱晦,作為老師,有時都一下子都轉不過彎來,何況是四年級的的國小生?我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最後有同學來回答:“這句話安排在課文的最後,作者是不是要用來點明中心呢?而課文的中心就是要讚揚鄉親們,那讚美搭石就是讚美了鄉親們。”另一位同學接着回答:“這句話表面是寫搭石靜靜地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卻無怨無悔、默默無語。實際上就是寫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精神的寫照。”同學在學習時,碰到問題能去動腦筋查找資料,這是一種探究精神的體現;經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是合作精神的體現。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過用新課程嶄新的理念上課,我覺得新理念已經在慢慢的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材的開放性表現在教材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課內外結合,要學用結合。作為教師要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應該做教材的主人。

“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是課改的核心,作為教師,教學中不是為教案負責,而要時時處處為每一個學生着想,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每個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真正使每一個孩子得到了發展。

《搭石》教學反思 篇9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學中我主要以兩個方面展開教學:

1、發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

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勤勞美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自然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尊老美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教學時採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發現感受身邊的美

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你現在認為什麼是美?在我們身邊哪裏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學中,儘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後,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能力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己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於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況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但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己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過教學,我感到自己設計的一些提問過於細碎,總感覺自己在課堂中一個勁地在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自己沒少忙乎,可學生的情感總是處於一種很平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是我這節課很薄弱的一個環節。

4、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着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5、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看不見的美“謙讓美、奉獻美、敬老美”等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為“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説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搭石》教學反思 篇10

《搭石》這篇文章就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結合。文中詩一般流暢的語言,鄉親們水一般清澄的心靈,都給學生一種美的薰陶。在上課初始,我就想把學生帶進文中那個詩情畫意的氛圍,描繪家鄉美景導入。從學生們的表情上,雖似懂非懂的意象已經使他們感受到了一種美。這樣也激發了他們接下來學習的積極性。

《搭石》這一課,並進行了認真的備課。當我捧讀課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著鄉村的生活氣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種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在文本中和諧共生。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主題,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把 “美”這條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

讓學生通過這些畫面的體會,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時,學習最後一段,並通過背景介紹,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搭石默默無聞的美,情感又進一步得到昇華。

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繫上下文理解,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對學生進行聽説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激情語中滲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勤勞是美、助人是美、謙讓是美、和諧是美、美就在我們的心裏,只要我們奉獻了愛,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美。

《搭石》教學反思 篇11

《搭石》這一課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小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學中我主要以兩個方面展開教學:

1、發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

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勤勞美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自然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尊老美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教學時採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發現感受身邊的美

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你現在認為什麼是美?在我們身邊哪裏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學中,儘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後,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能力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己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於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況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但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己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過教學,我感到自己設計的一些提問過於細碎,總感覺自己在課堂中一個勁地在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自己沒少忙乎,可學生的情感總是處於一種很平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是我這節課很薄弱的一個環節。

4、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着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5、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看不見的美“謙讓美、奉獻美、敬老美”等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為“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説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搭石》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我要反思的內容非常多,《搭石》是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的主題是──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愛。《搭石》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種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在文本中和諧共生。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原本的設計是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想通過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主題,在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想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想把 “美”這條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但由於自己課堂出現錯誤,心裏自信不夠,壓力不由而生,導致課堂沒能按預定的設計完成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我是設計通過初讀課文整體感受,帶着問題:“什麼是搭石?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來讀書,即為讀書設立了目標,又為下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接着主要以這兩個問題為抓手,層層深入的去解讀什麼是搭石、尋找搭石的美。在尋找搭石的美這一環節,我設計引導理解內容的主要方法有:1、通過理解重點詞句進而理解內容;例如:教學一排排人走搭石時的情景時,通過理解“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來讓學生感受到協調美、畫面美。2、通過邊讀邊展開想象,把課文描述的內容在頭腦中形成畫面,以此來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時,讓學生展開想象:那將會是一副怎樣的畫面?讓學生從字裏行間感受到文字背後的美。3、為了使學生豐富和深化學習的內容,我從課文的實際出發安排了一個小練筆。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們能感受到並體會到小山村的那種淳樸的美,那種人性的美。

可惜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雖然預設時考慮周全,但是真正教學時沒能達到預期效果。靜心思索,感覺課堂中存在的不足很多:

1、由於沒有很好地把握時間,原來預定的內容都不能完成,是有生以來上得最失敗的一堂課。

2、由於在教學中既想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想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還想滲透寫作方法。設計的內容太多,講授的內容太細,不敢大膽的放手,因而對文章分析的太繁瑣,甚至是很羅嗦自己卻全然不覺,因此浪費了很多時間,沒能把握住教學內容。

3、對自己教案不夠熟,對文本也沒揣摩透,今後一定努力改正。

《搭石》教學反思 篇13

王崧舟老師曾經説過:“語文教學它有一道檻,越過這道檻是語文教學,沒有跨過這道檻就不是語文教學,這道檻是什麼呢?就是話語形式。”因此,我在教學《搭石》這篇課文時,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以 “美”為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

一、引領走進文本——隨風潛入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樂趣。”依據這一理念,我把文中抽象的文字還原為生動的畫面。課堂伊始,我通過出示畫面,感情導入,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劉章爺爺生活的那個小山村,走近讓作者魂牽夢縈的搭石。而後一句“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裏橫着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很自然地使搭石浮出課本,我的一句“如果沒有搭石,村裏的人們又是怎麼過河?”的追問,孩子們對“人們……就必須脱鞋挽褲。”有了更深地體會,自然地引導學生了解了搭石的重要性。有了對搭石淡淡的瞭解,多了對搭石甜甜的感情,便吸引着孩子們對課文美美地品讀下去,這一切,都進行得如春風潛入夜般的自然。

二、理解感悟文本——潤物細無聲

在教學中,我創設了恰當的情境,引導學生感悟走搭石的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緊 緊抓住“一羣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和“老人、年輕人走搭石”三幅畫面,將讀懂詞句、體驗畫面、感悟情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地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家鄉的人們心中為什麼是一道風景。

如在理解“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這一句時,我抓住“協調有序”這個關鍵點,創設情境,通過“我們是在走什麼?”“不小心會掉進水裏”等情景渲染,讓學生採用合作朗讀“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前面的……後面的……”來體驗朗讀的協調有序,進而感悟人們走搭石時動作的協調有序。然後,我又改課文為詩歌,引導學生誦讀詩歌,更是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有着濃濃鄉情的搭石旁邊,引領學生用朗讀將這美好的畫面呈現在大家面前。

對於青年人遇到老年人怎樣走搭石的內容,我則以“在讀書的過程中,有的詞語會讓你心頭輕輕一顫”的引導方式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抓住“伏”和“理所當然”。從“伏”的品詞到“理所當然”的過渡,又由請學生上台做“伏”的動作,説説要不要老人千恩萬謝達到自然和諧的統一。我像鏈子般地將文中的語言點串到了一起,在我的引領下,孩子們用心地體會文本的味和美!我的一句“得到幫助的老人曾在年輕時理所當然地幫過別的老人,而幫助他人的年輕人也會在自己年老時理所當然地得到其他年輕人的幫助。”不僅讓學生順利地理解了“理所當然”這個詞語,更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對學生尊敬老人,學會將心比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而這樣的引導方法,又絲毫不會沖淡我們語文課中寶貴的語文味。

三、拓展延伸文本——功到自然成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材的開放性表現在教材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課內外結合,要學用結合。作為教師要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應該做教材的主人。”因此,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很重視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我在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後,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想象,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創造性思維,而且藉助學生的想象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如最後一環節的寫話訓練,在感悟了三塊內容描寫不同的對象走搭石的情景後,學生在頭腦中已通過想象儲存了很多關於人們走搭石的情景畫面,這時我便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激活畫面,再引導想象,效果是很好的。學生也很自然地想到還有不同的人來走搭石,還有不同的走搭石的情景畫面。這時,我讓學生模仿課文去説去寫,學生的想象思維很快被調動起來,説內心的話表內心的情自然是水到渠成。這樣,語言、情境、人文內涵全都有了。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改正的地方。我更清楚新課改的探究之路還很長,如何真正落實新課改的思想,是我今後教學思考和實驗的主旋律。

《搭石》教學反思 篇14

此次遠程研修磨課,我選定了四年級上冊語文21課《搭石》,並進行了認真的備課。當我捧讀課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著鄉村的生活氣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種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在文本中和諧共生。這篇課文在設計時我是讓學生抓住“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來讓學生找出“一行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遇到老人走搭石和老人擺搭石”來體悟,但磨課完成後,我感覺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點水,

通過這次上課,各位老師的指導使我明白了很多教語文的方法,如:以讀為基本手段,促進理解、促進感悟,習得語感。讀是學習語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課堂上要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讀,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來,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讀進去,這一出一進,就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途徑,就是學生髮展語言的方法,就是學生積累語言的手段。

所以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

如在教學一行人走搭石這塊內容時,我主要是指導學生朗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各種層次的讀,讓學生體會藴涵的情景。指導朗讀“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後面的緊跟上,踏踏的聲音,像輕快地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這一句時我將“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改變顏色引導學生讀一讀,。相機學習生字“綽”,課件出示字典的三種解釋,學生聯繫上下文知道應該是姿態柔美,然後讓學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的畫面,通過畫面讓學生如臨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羣中,師生合作着讀一讀,真切體驗“協調有序”。

學生通過品讀、感受,在頭腦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麼協調有序的美。

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繫上下文理解,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對學生進行聽説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雖然預設時考慮周全,但是真正教學時未必達到預期效果。靜心思索,感覺課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學生課前預習不夠充分,師生配合不夠默契。

2、雖然讀的形式多樣,但沒有達到理想效果。

3、挖掘的語文因素較多,覺得哪一個也很重要,哪一個也不想扔,結果整堂課走馬觀花一般完成了,對“協調有序”、“理所當然”等語文因素的運用少之又少。

《搭石》教學反思 篇15

我執教<<>搭石>>這一課,基本達到了預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學目標,起到了培養學生語感、發展了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激勵了學生髮現美的目的,回顧本課,自始自終我的教學宗旨是營造氛圍,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產生對語文的情感。

一、 讀中感悟,感悟中讀。

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難點,在課堂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對重點詞語“清波漾漾“、”協調有序“、“人影綽綽“、”理所當然“的體會,品讀,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語文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 注重運用各種語文訓練方法,讓學生積累

如:讓學生在想象“一行 人過搭石動人的畫面”各引導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是一種怎樣的畫面時,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展開想象培養語言,詞彙的運用。給學生有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樣對學生內化課文的語文,對學生的語言發展極有意義。

三、 以風景統領全文,昇華情感

這篇課文文字簡潔易懂,但期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為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提供了想象的空間。我讓學生帶着“你從哪幅畫面感受到什麼是美”,靜靜地默讀課文,抓住”一行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和”老人與年輕人走搭石“,“老人及時調整搭石“這四塊內容構勒成四幅畫面,很自然地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作者眼裏為什麼是一道風景。學習最後一段,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搭石默默無聞的美。教學中我在對學生進行聽、説、讀等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還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和正確的情感及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在朗讀中的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激情語中滲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勤勞是美,助人是美,謙讓是美,和諧是美,美就是我們的心中,只要我們奉獻了愛,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美。

四、 教學永遠是一項充滿遺憾的藝術

雖然在預設時考慮周全,但在實施過程中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一堂課下來靜下心思索,感到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下不足:

1.課堂中語言表達不是十分自然。

2.教學技巧有些拙劣。

3.由於心中裝着教案,在課堂上個別地方有些走過程。

感謝領導給了我這次展示的機會,以上反思僅是我個人的拙見,希望領導給予批評指正。

《搭石》教學反思 篇16

課上完了,現作一點反思,願得到同行的指點。

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我想詩歌應通過誦讀來領悟它的內涵。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後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所以這節課我主要是通過對比朗讀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最後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説説什麼樣的人才是為人民的人,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説該如何去做。

在朗讀指導中我採取了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後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

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藴,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好多學生甚至能當堂背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搭石》教學反思 篇17

《難忘的一課》是五年級的一篇略讀課。這篇課文講的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作者在中國台灣的一所鄉村國小裏看到老師在教孩子們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動人情景,以及在禮堂裏參觀中國曆代偉人像的場面,表達了中國台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回顧課堂,我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導入,可以激發學生情感

由於特定的歷史與現實存在天然的溝壑,學生一時難以走進課文、進入主題。因此,我首先播放了中國台灣的美麗風景,配以優美的解説,這樣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感官,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祖國擁有如此美麗的祖國寶島台灣,是多麼的自豪。然後通過了解中國台灣有關歷史,彌補了他們對中國台灣感知的不足。這樣的課堂開端,可以調動學生的感情,為全文的學習定下一個感情的基調。從學生的反應來看,多媒體的合理、有效運用的確能幫助課堂確定感情基調。這種初感,也為下面的深悟做了鋪墊。

二、學生質疑,緊抓主問題

略讀課文主要是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跟精讀課文有截然不同的教法,一般安排一個課時。在這僅有的四十分鐘裏,只有緊抓住課文的主問題,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我課前讓學生先預習課文,由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幫助學生歸納整理,並拎出本課的主要問題“為什麼説這是‘難忘’的一課?”供大家到課堂上來研究。課前學生還提出了很多問題,如:“誰上了這一堂難忘的課?”“難忘的一課上的內容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都比較簡單,就讓學生的自學的過程中解決,並馬上反饋。

這篇課文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貫穿全篇,前後三次出現,實際上是本文的抒情脈絡,一層進一層地叩 擊讀者心扉,這是文章的主線,也是難忘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在教學時抓住“難忘”,緊扣三次出現的同一句話,通過對三次出現這句話時的不同情感的理解,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賞、在讀中化,讓學生感受中國台灣師生那嚴肅認真、富有感情、火熱而真摯的心;明白了中國台灣人民對祖國的深厚而濃郁的愛;更讓孩子體驗到了中國台灣與祖國之間永遠也割捨不斷的親情;學生自己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這也是對他們進行課外閲讀的一種指導。

然而本節課在教學時,我沒有將課堂拉回到“為什麼説這是‘難忘’的一課?”這個主問題上來,沒有讓學生來完整地説一説作者認為這節課難忘的原因,致使本節課的中心仍不夠突出。

三、課前收集資料,交流不是單一因素

本課教學前請學生們收集了20世紀40年代中國台灣“光復”有關資料,為理解課文做準備,以及孔子、鄭成功、孫中山、諸葛亮及其他一些中國歷史上偉人的資料。運用資料是為我們的教學服務的,是要激起學生內在的愛國情感的。但是本節課在學生交流之後,教師什麼時候做補充把握不夠適時,人物介紹前後有重複,造成環節不緊密。教師對偉人的介紹語言情感也不夠充足,也致使學生的感情不到位,後面的寫話沒有水到渠成。我們在理解文字內容之外,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方式,當學生寫話完成進行交流時,還要對學生語言表達上有所評點,讓學生能有所提升。那麼如何在課堂上合理利用資料,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呢?這仍然是我困惑的問題。

四、略讀課文教學老師的位置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老師少講,讓學生多講,多讀,多寫,多練,多展示。教師要處理好詳略的問題,在歸納總結的時候講,提升的時候講,在提學習要求時更要講明白、講透徹。但在具體教學中,我有些操之過急,自己講得過多,對於學生回答的評價形式也有些單一,我想請教的是課堂上我們該如何有效地進行評價?

《搭石》教學反思 篇18

一、畫一畫: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並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着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緻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孃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説一説: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説自己最喜歡之處。這時,有的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有的學生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等等。然後我把學生各自喜歡的段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説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自己感動,只要他們説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行。

同時,有的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看法會有不同看法,可以讓學生説説自己的見解。説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 如:《秋天的懷念》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説,在媽媽離開後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時,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也是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託的感情吧!

三、議一議:

讓學生透過母親為兒子所作的小事進行討論:課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種各樣的答案,以此來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母親的愛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愛,讓學生自由表達,這一過程使學生母親對兒子那片真情,那份偉大無私的母愛再現學生心中。最後教師説:“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説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説,真情流露,從而昇華了文章的主題。

本堂課教學,我個人認為有滿意之處和不足之處:

一、滿意之處

1、充分尊重學生的閲讀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自己自由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呈現出“我要閲讀”的主體興奮狀態,令人欣慰。

2、全班學生真正沉浸於文本,進行了一次文本細讀,而且讀出了文本中藴含的人物思想、情感,與文本、作者進行了較深入的對話。

3、學生有些解讀超出了我的預見,生成點較多。

4、本課着眼點在於:(1)讀出文本背後 “空白、沉默、隱匿的東西”。(2)學習“文本細讀”的解讀方法。(3)感悟、體驗母愛的無私、博大、寬容、含蓄。後兩個內容在這節課上完整呈現。

二、不足之處:

1、從課的完整性上看,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題旨分析略顯不足,當然,如果留待下節課分析還是可以的。

2、生生間的對話還不夠,雖然也有生生間的正面交鋒,但限於時間,教師並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否則生成點會更多,也許更精彩。

3、當教學中遇到學生的生成影響教師的教學預設的時間、節奏和內容完成時,教師應該怎麼辦的問題。這節課裏也有幾處學生的生成頗有意思,但我顧慮時間不夠,中止了學生的發揮,雖覺得有理由,但仍覺遺憾。

以上為本課的教學反思,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

《搭石》教學反思 篇19

本次上的是蘇教版四年級音樂課《豐收之歌》,我仔細分析了大綱,這堂課的要求是完全融入了聽、唱、跳、奏、演為一體的綜合課程。我從中選擇了“跳”這項教學重點,讓學生很好的體驗和感受這種豐收的喜悦情緒,通過集體舞的學習培養他們相互協作的精神。

課前做了一系列的準備,熟悉四年級學生現有的水平以及上音樂課的狀態,課上能夠按照我的教學思路沉着進行,學生表現的也很認真很積極,學習集體舞的熱情高漲,而且同學們完全放的開爭先恐後上台表演,達到本堂課的高潮。總的來講,這堂課能夠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但是自己對這堂課仍然需要深度反思,因為賽課的心情和平時上課是完全不一樣的,不能很好的放鬆融入到學生中去,沒有能全面的關注到學生的表現,這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多動腦,多思考,儘快能在音樂課堂上游刃有餘。

《搭石》教學反思 篇20

上週我在八年級年級聽了張雲雁老師一堂課,課題是《孫權勸學》。語文老師都去聽了她的課並提出了各自對這堂課的意見,聽評課之後讓我受益匪淺。

我認為本堂課的優點是:重難點突破較好;教學環節的教學設計>設計環環相扣緊跟課題;改變以往老師站在講台上,學生端坐課桌旁的課堂模式,而是分小組圍坐在一起師生平等對話;小組競爭完成學習任務,課堂氣氛分外活躍:課前收集有關讀書、學習的詩句格言的思路較好,有助於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缺點是:小組人數過多,致使小組合作過程中很多同學參與機會少;有些小組討論流於形式,學生沒有真正動起來,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或回答問題表現優劣,可先讓其他同學評點,這有助於學生聽講時更加認真並能對自己今後完成學習任務時的情況準確做出判斷。

經過聽課反思,我進一步認識到課改課堂的基本模式,而且意識到自己平時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對學生的能力估計過低,不敢放手讓他們去探索去嘗試,總是試圖教學設計>設計一個個框框把他們圈住,希望他們按照我的思路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最後到達我的預定目標。這對於學生創新意識、自主能力的培養是極大的障礙。其次,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有助於培養髮展型、學習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學中“沉”得不夠,往往是充當教材解説者的角色。總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識全都灌輸給學生。細想之下,才明白知識是無窮盡的,是學不完的,教師不能以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而應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對他們的學習成果,學習過程作出恰當而又富有激勵性的評價。再次,對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生搬硬套,結果只學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實,方式方法好不好,並不在於它新穎不新穎,而在於它適合不適合教材和學生。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級學生就各有特點,二班學生喜歡活躍、互動的學習方式,遊戲、競賽用於他們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班學生則不善表現,好獨立思考,這時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就更加適合了。最後,我還感覺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已經不很適合二十一世紀的學生了,因此,多接觸新鮮事物,多與學生交流,瞭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後工作中不可忽視的方面。

總之,講課、聽課、評課,這一系列的教研活動對每一位教師,特別是對青年教師都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這一活動開展得更有活力,更有針對性,營造出更加濃厚的教研氛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pjgdj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