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精選23篇)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精選23篇)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1

昨日凌晨接近1點噹噹網上下的訂單,當天午時5點鐘就收到《看見》這本書。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精選23篇)

昨日晚上和今日白天,天氣晴間多雲,我用了大約8個小時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全書405頁,速度並不算快。

實話實説,我並不是十分喜歡柴靜,因為周圍有太多人喜歡她。雖然邏輯有些無理取鬧,但這是真實的感覺。朋友中間,我明白有很多人是喜歡她,新聞課堂上教師和同學們也經常討論她。我覺得柴靜擁有這樣多的粉絲已經足夠了,我不用再跟着攙和了。我應當多關注那些躲在角落裏的人,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從而找到些樂趣來。

可是,我必須承認,我還是尊敬柴靜的。不然,我也不會在收看“柴靜《看見》新書發佈會”視頻期間,打開噹噹網選擇購買這本書。

這本書中,柴靜講述了自我在央視的10年經歷。資料主要以社會熱點故事為主,比如非典、家暴、地震、兩會、藥家鑫案、盧安克等等。透過這些故事,我看到了柴靜對中國民權、環境、三農、教育等問題的思考。

中國青年報《冰點》主編李大同寫過一本《冰點故事》的書,講述的是冰點背後的故事,故事寫的很感人,至今印象深刻。可是與李大同相比,讀過無數言情小説的柴靜或許更會講故事。她的故事雖然沒有莫言的荒誕和悲壯,可是竟也讓人在不經意之處抹眼淚。最重要的是,柴靜的書是在以新聞事實説話,感染力並不遜於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

很慶幸,一個青春期看慣了言情小説的柴小靜,最終能夠成長為一名富有現實主義人文關懷精神的調查記者。由此觀之,柴靜是言情小説愛好者們的榜樣。

書中談到山西的煤炭工業的發展,主要揭露了煤炭經濟背後山西所付出的環境代價。當人們在津津有味地談論着山西煤老闆出行如何一擲千金、兒女婚禮何其豪華奢侈時,柴靜筆下的故鄉山西給人帶來的是一種壓抑感。有官員譏笑柴靜,“你怎樣不給山西辦點好事兒?”柴靜回答,“我辦的就是。”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鐵道部原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因為這句話而飽受爭議。柴靜在書中也提到了他。王勇平的同事説郝勁鬆反政府,王勇平卻對柴靜説:“他(郝勁鬆)是刺頭,可是我們社會需要這樣的人”。這句話,有意無意中改變了我對這位前新聞發言人的看法。

書中還講到了關於抗戰老兵歷史的故事,其中就涉及崔永元和導演康洪雷對還原抗戰歷史做出的努力。康洪雷的這段話最動情,説的是他和蘭曉龍採訪完抗戰老兵,回到酒店相對嚎啕的情景,“之後我們在想,哭什麼呢?是哭這些老兵壯麗的往事和寂寥的今日,還是哭什麼?之後發現,我們哭我們自我的無知,自我的可憐。我們快五十歲的人了,中國抗戰這麼大塊波瀾壯闊的史實,我居然絲毫不知,你不可悲嗎?”

書中還講了其他很多新聞故事背後的故事,比如周老虎事件、藥家鑫事件、虐貓事件……在虐貓事件中,柴靜提到了洛陽籍的攝影師馬宏傑,他扒火車、拍耍猴人,真是做到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眾”,贏得不少人的尊敬。在洛陽實習期間,我曾多次聽人談到他。

《看見》是一部講故事的書。在翻閲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成了聽故事的人。想想也奇怪,這是個人人都喜歡講故事的時代,聽故事的人卻越來越少。但願柴靜講的這些故事,能有更多的人聽到吧。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2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台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後,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脱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

簡簡單單,不粘不滯,這就是新聞人的利落,柴靜的文風,細膩柔婉,可是筆下的容量卻大了許多,是一滴水最終匯入大海的開闊;用字儉省,幾乎沒有修飾語與形容詞,卻剝開生活表面的裝飾,直抵內核的粗糲,擊中要害。

20__年的時候,我還是個桀驁不馴的文藝青年,混跡在豆瓣、天涯,整日“左手倒影,右手年華,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無病呻吟的範着文藝青年的通病,直到我遇見《看見》,説這是一本打通我“五經六脈”,把我從臆想的生活拽入真實而尖鋭生活的“手”一點都不為過。20__年我在日本留學,每一天都過着白天上課,夜晚打工的生活。忙碌生活讓我沒有時間和朋友過多的聊天,與當地人溝通的吃力讓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日語,身邊的同學都很拼,朝六晚二的作息時間是家常便飯。我通常會在睡前打開這本書,聽她講述20__年非典前線白衣戰士是怎樣用生命抗戰病毒,看他描述盧安克怎樣把青春奉獻給留守兒童的教育......它伴我度過那段最辛苦卻最充實堅定的日子。20__年我再次翻開這本書,柴靜此時因霧霾調查,已經被更多的中國人所熟知,而那本看不夠的《看見》依然帶給我心靈深處最猛烈的震撼,它伴我成長,把我從井底帶到地面,給我力量前行,讓我明白,什麼才是活着。

柴靜在《看見》裏寫道“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裏掙脱,這才是活着。”精彩的生活從來沒有舒服二字,沒有力度的活着,如一灘爛泥,任由地心引力癱軟成不成形的模樣,在不假思索的矇昧裏依然睡眼惺忪,無動於衷,對人生沒有目標,對生活沒有規劃,對未來沒有期許。我想這便是很多人在這個年紀裏所處的狀態。去年這樣的一句話在網絡瘋傳“不要在奮鬥的年齡選擇了安逸”。很多人在跨入社會以後,把自我精神貨架上的夢想撤掉,在工作之餘只用飲酒作樂對人生偷税漏税,走了二十幾年的路,在工作穩定以後沒有再向前邁過,停止了讀書,停止了學習,停止了思考,停止了對自我精神疆土的開拓。人活着是必須要有慾望的。沒有了慾望的人就像蒼白無力的一張紙,水一泡便柔軟易破,風一吹便隨風而逝。二十出頭就對本該揚帆的人生收起風帆,自滿自足大概是這個階段最大的敵人。《看見》裏的柴靜不斷推翻自我,質疑自我,再重建自我,本身就是一個不滿足自身現狀的過程。

小時候我們有夢想有目標,哪怕夢想是成為科學家,哪怕目標是考一百分,至少我們在用力的生活,在追逐心中的熱火。長大後我們又怎能忍心做一條沒有夢想的鹹魚,用力活着哪怕肝腦塗地,不求任何人滿意只要對得起自我,生命的廣闊是需要我們歷經磨難才能探尋到的,生命的閃耀是需要我們堅定自律才能採擷到的,願我們能像魯迅先生在《熱風》中期望的那樣:“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能夠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願你我都能擁有那顆追夢赤子心!永不停歇!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3

《鳥的天堂》一課記敍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一樣景象,説明大榕樹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稱作“鳥的天堂”名副其實,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前,我深挖課文中的環境教育因素,明確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為生態環境好(榕樹很大,很茂盛,周圍是河流,氣候適宜。);其二,是因為這兒的人好(農民不許人捉它們。)同時生態環境好又有人為的因素。在教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做的:

一、課前查找資料,初步感知生態美。

課前查找資料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變其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透過查閲資料,瞭解到巴金先生寫作的《鳥的天堂》原文,鳥的天堂所在地,鳥的天堂是怎樣構成的,構成的原因,構成的時光,老百姓是怎樣保護它的,以及作為保護區和遊覽勝地,鳥的天堂的此刻的情景。同學們對鳥的天堂瞭解地越多就越喜歡這鳥的天堂,這就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和情感基礎。同學們所查找的資料不是獨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夥伴交流分享,這樣他們的知識寶庫又有了新的資料,頭腦中初步建立了這樣的概念:鳥的天堂是美的,這美是人為的創造出來,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才能創造生態美。

二、課中品讀體味,深入感受生態美。

《鳥的天堂》一文資料寫的十分美,語言也十分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來自於生態環境的美!為讓這美的生態圖深深地根植於學生的內心深處,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主動地進行探究就成為關鍵。

三、課後練習,延伸綠色教育。

課後練習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來延伸綠色教育:畫圖或寫段導遊解説詞來表達自我對“鳥的天堂”情感。透過完成練習,資料、課文再一次地在學生的頭腦中再現,“鳥的天堂”優美的環境成了學生讚頌的資料,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印入學生的頭腦。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4

1、重視詞語教學,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

始終覺得詞語教學是閲讀教學非常重要的部分,理解詞語的過程是詞彙積累的過程,也是閲讀理解的過程。當前的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於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平時的課堂上我一向重視詞語教學。如果從公開教學的角度看,感覺今天的課堂上可能在詞語學習上化的時間有些多,但從教學的過程和效果看,感覺比較滿意。

如學生提出“榮膺”一詞不理解,我問:平時我們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怎樣理解?學生説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猜想意思。於是,我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猜一猜。馬上就有學生説是“當上”“成為”,這是孩子最簡單的換詞獲得的理解;我再引導:怎樣地當上?“光榮地當上、榮幸地成了”;我説,你是怎樣體會到的?有的學生説,成為海軍上將一定是件光榮的事,有的説,從“榮膺”的“榮”知道。雖然這個過程化了較多的時間,但讓孩子們經歷了學習理解的過程,學到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又如“漣漪”一詞,我引導學生從字形看,這個詞語一定與什麼有關?孩子們馬上説出是水,因為兩個字的部首都是三點水。一個孩子説是“波浪”,我一邊用手比畫大波浪,一邊問:這樣的波浪能叫“漣漪”嗎?孩子們意識到“漣漪”是細小的波紋。再如“耀武揚威”一詞的理解,我引導學生想想每個字的意思,學生就體會到是“炫耀武力,宣揚威風”。我藉機引導學生注意這個詞語的構詞方法:這個詞語在構詞上有什麼特點?隨着我手的指點,學生明白了“耀”和“揚”意思相近,“武”和“威”意思相近。我再讓學生想象,“耀武揚威”是什麼樣子,從而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

本節課在詞語教學上最大的失誤是多音字的學習,這課多音字比較多,如果把多音字列成一行,引導學生讀一讀,可能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2、重視了品詞析句,提高學生語言的欣賞能力。

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總起—分述的結構描寫了鵝走路時慢條斯理的樣子,語言形象具體,值得細細品讀。我引導學生通過品味重點詞語、想象情景、比較體會等方法欣賞課文語言。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5

我從事國中思品課教學工作接近十年。回顧教學經歷,有苦也有樂。現結合自我工作實際進行反思,回味成功與不足。

一、依據教材,傳授知識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依據教材,精心設計問題,創設情境,用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主動提問,有重點的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和疑難,到達教學相長的效果。我做到:1、深刻把握教材,依據課本設計問題;2、密切聯繫實際,認真分析解決。教師既聯繫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又培養學生學會提問、學會分析、學會解決問題的潛力;3、教師注意從小處着手,從大處着眼,把學生學習、生活的“小環境”與社會的“大環境”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客觀看待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分析原因,探求解決途徑和辦法,擁有正確的情感態度、人生觀、價值觀。

二、理解掌握,及時複習訓練。

教師將課本讀薄,深刻把握課本,把課本放入教學的“大環境”——時代背景和“小環境”——教學背景中,把課本讀厚,賦予課本以豐富的,讓學生充分理解、掌握,獲取知識和技能。課堂上,我做到了:1、深入淺出,引經據典,問題互動,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本;2、不失時機,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自我的學習、生活實踐,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內化教學資料,深刻領會課本,讀懂課本;3、及時帶給時光、空間,趁熱打鐵,讓學生儘快記憶、理解,將課本納入心中;4、展示必須數量、質量上乘的練習題,與新課標接軌,與會考銜接,限定時光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教師千差萬別,學生參差不齊。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學習“自主、互動”六步教學法,學習優秀教師的先進經驗,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武裝自我,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跟上新課改的發展要求,以先進的理念引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教學要因教師的個性、潛力而異,不能搞“一刀切”,千課一律;

第二、教學要因學生的整體素質而異,不一樣程度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又能使層次不一的學生不一樣程度上得到發展,對每個學生進行自信教育、感恩教育;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好中學思品課;鼓勵每個差生認識自我、戰勝自我、超越自我。

第三、教學要因教學的環境而異。不一樣地方的教學環境都不一樣,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手段,因地制宜,選取適宜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努力提高教學成績,實現好的教學效果。

第四、注重過程管理,提高課堂效益,做到堂堂清。每堂課要紮實、高效。做到知識、潛力的全面提高;及時“温故”適時“知新”防止遺忘,做實做細複習工作,建立學習備忘錄,全程監控,努力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第五、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突出人文關懷,發揮思想品德課的優勢,提升學生思想品德、人格魅力,為學好其它學科打好思想基礎,做好思想支持!

總之,思品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每位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6

近幾年一直擔任國小英語教學工作。因為所處的學校是農村國小,一般班容量不會超過20個學生。按常理來説,班級小,應該更便於管理,便於輔導學生,教學質量應該超過五六十個人的大班級。可是,我們的教學成績往往跟不上大班。無疑,我們平時的工作也是紮紮實實的,可為什麼成績不理想呢?經過反思。我發現問題主要出在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優秀的學生容易流失。由於百花坪國小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離實驗國小很近,加上我校的硬件設施跟不上實驗國小本部,所以很多家長存在疑慮,覺得自己的孩子還比較聰明,成績還不錯,就會想盡辦法轉到實驗國小去。所以越到高年級,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學生留在我校的就很少了。所以我們的教育對象一般都是智商平平或者存在一定缺陷的學生,從而增加了我們的教學難度。

第二,家長基本不能輔導學生的家庭作業。由於我校學生都是農村子女,且有很多孩子是單親家庭、留守兒童或者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家長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檢查輔導孩子的家庭作業。所以學生白天所學的知識鞏固很差。往往是佈置的家庭作業白天還要重新講解一遍,這樣久導致我們的課堂教學時間不夠用,覺得很難完成教學任務。

第三,學生缺乏學習的自主性和競爭意識。由於班級小。優秀的孩子更是不多,孩子們缺乏榜樣力量,缺乏上進意識,所以很多孩子習慣平庸,不求上進,老師佈置的任務也不愛好好完成。

第四,教師自身教學方法的改進力度不夠。大多教師還是在一味的時間加汗水,使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得疲憊,學生學的疲憊,效果也不明顯。

綜上種.種客觀情況,我們在教學上要有所突破。我覺得不能再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必須標新立異,另闢蹊徑,摸索出更適應小班級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經過分析,我得出一下幾點淺見:

第一,因人而異,量體裁衣。由於班級小,我們可以清清楚楚的瞭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們就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佈置不同的作業,是成績好的學生不覺得無所事事,也讓成績差的學生減少困難,增加信心。

第二,自主學習,探索發現。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拋開書本內容對我們的束縛,改變老師設計好的教學思路,大膽放手。不要怕學生想不到,更不要怕學生犯錯誤。讓學生去自主學習,教師只是在必要的時候做點撥,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體會成功的快樂,從而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第三,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將班上優秀的學生搭配起來,一一對應來輔導。讓他(她)們共同進步。還可以適當的進行一些小組競賽活動來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積極性。這樣的小組合作既然通過成績好的學生在幫助別人的時候鞏固了所學知識,温故而知新,又讓跟不上的孩子隨時都可以請教。

第四,改變教法,寓教於樂。由於我校學生缺乏家庭輔導,缺乏學習的積極性。我們必須想辦法讓教學活動快樂起來。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在國小英語教學教學中,可以用遊戲教學法、口語交際法、動作教學法、情景模擬法等多種多樣的方法來增加學生的印象,讓學生以輕鬆的心情學習。

讓每個孩子都健康成長,是普天下教師的共同心願。我希望有一天,我們農村小班級的孩子個個都是與眾不同的精英!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7

曾記《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教育學家波斯納也提出了“經驗+反思=成長”的公式,明確強調了反思的作用。

教師教完一堂課,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歎,若能對此進行簡要的歸納整理,撰寫“教學反思”,則能幫我們理解課堂所反饋的信息,克服教學中的干擾因素則有助於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為教學帶給可靠依據,也有助於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改革的力度。能促進我們教師自己的教學潛力、教學水平的提高。

誠然,教學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師再次備課的必要補充、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好辦法、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更主要的是:教學反思的資料有哪些呢?怎樣撰寫教學反思、提高教學潛力呢?本人認為主要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以教促學,以學促教,二者相互促進、提高授課的時間資料安排得當

一、首先,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要使學生感知歷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礎知識,正確處理識記與理解、分析、綜合等歷史思維潛力的關係。

其次,在教學中要重視古今中外歷史的縱橫聯繫。歷史所反映的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紛繁複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等之間彼此並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種必然的聯繫。因此,在教學中只有縱向貫通、橫向聯繫,揭示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外在關係,方能認識歷史發展的本質及總趨

二、記教學過程中的“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透過對圖片、錄像、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並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如在教學《太平天國運動》一課的天朝田畝制度中,教師能夠針對教學資料佈置學生課下查找資料,編寫活動劇本――三個農民談《天朝田畝制度》,把農民獲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餘產品的無奈用活動劇的形式展示出來,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後性,其直觀感受遠遠超過了教師的平鋪直述。

三、記教學過程中的“敗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堂課中,無論設計多完善,也會有疏漏,無論教學多麼成功,也難免有失誤之舉。如果每節課後,教師都能對自己或別人的課認真進行反思、探究和剖析,並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補救,取長補短,以避免在以後的教學中重蹈覆轍。四、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使學生具有創造性人格。在課堂上,教師應尊重、信賴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用心思考、質疑問難、大膽發表。

總之,不進行教學反思,以後再叫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簡單重複。教師教學水平就會永遠停留在原先基礎之上,實踐證明:反思教學中的得、失、,疑能使我們以後的教學揚長避短,常教常新,不斷進步,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8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以前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主角,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透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構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必須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麼,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呢?

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潛力的提高。這種方法適用於教學的

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理解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狀況”,“出現這些狀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儘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着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着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能夠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能夠進一步改善”,“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潛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就應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能夠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透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潛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能夠幫忙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能夠透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羣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乾、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侷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能夠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透過閲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能夠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能夠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能夠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透過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思考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能夠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透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就應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這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善;學生的用心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帶給了可資借鑑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9

回顧自己任教15年級以來,反思得與失,發現自己對於某些別人總結的真理與決定,理解和體會的總有些遲頓,就如整理“錯題本”一樣。以前,我總以為學生整理“錯題本”僅僅是留於形式,把錯題一抄就完事大吉,所以,我沒有讓學生整理“錯題本 。 隨着課程的推進,我越來越發現,以前凡是學生易出錯的,就是老師再講,下次還照樣出錯,以前凡是學生不會做的,下次考試時肯定有一大部分依舊不會做。我坐下冷靜分析,發現我班前三名中,有兩人學習較好,一人不太好,不論成績的好壞,他們有着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把“錯題本”整理的相當好,在上次考試中,就有老師講過的易錯的原題,所以,他們三人考的不錯。我又翻開學生近幾次考試的試卷,發現好多學生照着同一種類型題會出錯好幾次,平時老師越是強調的,越怕出錯的,他們越是出錯,真是讓人心痛,而整理“錯題本”的學生出現此類現象卻很少。直到此時,我才感受到,整理“錯題本”的方法真是法寶,因為據記憶效果,後期的保持和再認是達到良好效果的保證。接下來,我針對性的向幾個學生提出必須整理“錯題本”,同時又做了具體要求,每天都把自己做錯的題分門別類整理好,複習時,最七年級定要多回頭看,以後隔一段時間可以加長一點,要充分利用,定期翻看,時間間隔自己決定,比如一週,也可以兩週或一個月,複習時對完全弄懂的題劃掉,還沒有明白的題做上標記,及時請教老師和同學,作為以後複習的重點對象。另外,可以及時借鑑其他同學“錯題本”中的優點,注意相互之間的交流。亡羊補牢,未時不晚,我想,經過規範強調“錯題本”學生成績定會有所提高,“錯題本”對於每個學生來説都是不可或缺的,雖然我對這種學習活動開展時間較短,效果一時難以體現,但我想,中招考試中的成績一定會檢驗出錯題本的正確性的。

(二) 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由於新教材數學教學的特殊性,我的講解基本上還拘泥於教材的信息,而開放型的、能激發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和發散學生思維的課堂比例還較小。在課堂教學中,有時缺乏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部分課時過於注重講授,沒有以精講精練的要求正確處理好講與練的關係,導致教與學不合拍,忽視對學生的基礎、能力的關注。

2、課堂教學不能針對學生實際,缺乏“備學生”、“備學案”這一必要環節;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仍然拘泥於教材,沒有進行有效地取捨、組合、拓展、加深;課堂教學沒有真正做到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點、會考熱點和會考難點的滲透,學生原有的知識不能得到及時、適時地活化;課堂密度要求不足,學生參與機會少、參與面小;課堂留給學生自疑、自悟、自學、自練、自得的時間十分有限。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高:

1、教師要有課堂效益意識。有效的媒體手段有助於課堂容量、密度和速度的提高。尤其是在複習課堂上適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更能提高學生的參與面,短、頻、快的大容量課堂節奏能有效的吸引並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從而最終提高學習的聽課效益;其次,課堂效益意識還體現在教學的設計中要充分為學而教,以學生如何有效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標準來設計教學。課堂設計要有助於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有助於他們有效內化知識與信息,複習過程中要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恰當地滲透會考的信息,拓寬教學內容。

2、數學課堂上教師應及時有效獲取學情反饋,有效地進行課前回顧,課堂小結等環節的落實。為有效地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益,教師還可以制定科學的、操作性強的、激勵性的英語學習效果評價制度,堅持對學生的聽課、作業、筆記等方面進行跟蹤,及時瞭解學生的學

習、複習狀態與狀況,以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出針對性的調整。

3、注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要切實抓好備課這一環節,即備課要精,練習要精,作業要精。同時,我們要積極進行教學反思,由教師自己及時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教師要突破現行教材的侷限性,在重點內容上有系統的強化訓練。在句法上不能拘泥於傳統的計算層面,要蒐集材料,適當加以拓展延伸。

(三)數學作業批改的幾點嘗試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最大的感受莫過於作業批改的頻繁與枯燥,在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的影響下,老師上課教,課下批改作業;學生上課聽,課下做作業。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大旗下,教學改革的熱門課題是如何改進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等;其實數學教學的改革應包括作業批改的改革。因為批改作業是教學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一、“全批全改”存在的問題

1、工作強度大,事倍功半:教師花費在評改作業上的時間過多。國中數學作業天天有,學生天天做,教師天天改。如果一個教師任兩個班,每班按50人計算,每次要批改100本作業;若每次留4個題,一次要批改400道題,若每本作業平均用2分鐘,就要花去3個多小時的時間。尤其是批改幾何作業,還要花費更多的一些時間。而真正用於課堂結構設計的時間就相應地減少了,再加上平時小測驗、單元測驗、班主任工作、備課……忙得團團轉。探索教學改革的時間難以保證,當然教學改革也難以付諸實施。

2、學生完全處於被動地位,素質教育下突出的特點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可是作業的“全批全改”是在學生頭上的“緊箍咒”。使他們天天忙於按時完成作業,不管對與錯。學生主動思考,自我檢查的積極性受到壓抑。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作業的“全批全改”教師很辛苦,束縛了教改的手腳,又束縛了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所以,改革數學作業批改方法應當受到應有的重視。

二、批改作業方法的幾點嘗試

佈置作業,批改作業不僅僅是教學的重要環節,還是師生雙方獲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設計,佈置作業,認真批改作業。能使師生雙方及時接受正確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饋的速度。只有師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達到做作業和批改作業的目的,批改作業的方法應多樣化。但關鍵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師生活動緊密結合為一個整體。為此做了以下嘗試:

1、隨堂批改作業。新課後,簡單的作業可當堂完成,採用集體討論答案,當堂集中統一批改。

2、小組批改作業。把不同水平的學生安排成前後兩桌,每四人組成一個小組。每次上課前5分鐘由教師提供參考答案,小組內互相批改,並把批改的情況向老師或信息小組彙報典型範例及錯題情況。

3、教師抽查和麪批。教師對小組批改後的作業要進行抽查,瞭解作業和批改的情況,對作業中存在的明顯問題要復批或面批。

上述幾點嘗試,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使教師變獨角演員為導演,充分發揮了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也使自己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讓自己有了更的時間去思考課堂教學與結構的設計。

(四)對“一幫一”互助學習小組的思考

前不久,我班進行了數學測驗,成績出來,學生考的成績非常不令我滿意,我簡直不明白為什麼付出那麼多,學生還是學不會呢?課間,我找了十多個學生“談天”,班長首先説話了:老師,這次我們沒有考好,請您別生氣,以後,我們會好好學的。張____説:老師,我這次沒考好是由於我太馬虎了。還有幾個學生也談了自己的心裏話,一向不愛説話的李____仰着頭説:老師,我想對您説件事,您讓我幫______,可是每天的作業太多,我得做完作業再

幫她,而我讓她寫,她説作業太多,昨天的還沒寫完呢。“我讓你們課下抽點時間幫他們不是嗎?”“我們還有語文、英語、物理作業呢?”班長接過來説“每科都佈置有作業,累的我們喘不過氣來……”這件事讓我深省和思考,是啊,學生各科作業佈置的太多了,以致於學生們沒有時間進行互相幫助,長此以往,差生的成績是愈來愈差,作業也步步跟不了,從此以後,我佈置作業變得少而精,儘量能充分發揮學生“一幫一”的優勢。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10

一、課文的“味”兒沒嚼透。

備課之前,自己先讀課文。我注意到了課文的中心句:“好一個高傲的動物!”就自然而然地認為文章是圍繞白鵝的高傲來寫的,上課時就應該着重幫助學生感受學生的高傲。可是果真照着這樣的思路上課,不斷地讀“厲聲喝斥”“厲聲叫囂”,不斷地學“引吭大叫”,不知不覺地,連我自己都覺得白鵝真的成了一種高傲的甚至讓我們覺得有點陌生和遙遠的動物,更何況學生呢?我們感受到的白鵝顯然已經不是豐子愷先生筆下和心中的那隻白鵝了。

上完課,我注意到了寫在這一組課文前面的話:“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把動物視為朋友,親近它,喜愛它,這不恰恰就已經體現編者選文的意圖了嗎?或許,編者就是被豐子愷先生對白鵝的那份由衷喜愛打動,才選了這篇文章吧!我回憶起了楊老師提醒過我要注意的一句課文:“養鵝等於養狗,它也能看守門户。”狗多麼忠誠親切,而養鵝竟然也能如養狗一般,不正恰恰説明了養鵝的喜和樂嗎?再看課文第一段“雪白的‘大鳥’”,白鵝在豐子愷的眼裏多美呀!沈莉老師告訴我,她小時候被鵝咬過,但她印象最深的卻還是鵝那傻呆呆又傲氣十足的樣子,現在想起來都還是覺得很好玩,很可愛。

這就是真正接觸過鵝的人才有的那份由衷喜愛!現在,我猜想豐子愷先生是十分喜歡他養的這隻白鵝,於是鵝走路時的傲慢,吃飯時的古板也就令他忍俊不禁,使他用調侃幽默的筆調寫就了這篇文章,一如一個滿懷慈愛的父親談起自己調皮的孩子。

如果課前就能嚼出課文的這個味兒,那麼,今天的白鵝在孩子們的眼裏會親切可愛得多吧!

二、課堂的“味”兒還有點兒“生”。

因為沒有嚼透教材,課堂就顯得生硬,少了點兒滋潤,少了點兒自然。許多細節都暴露出了這個毛病。

課始出示了白鵝的照片,與學生一同領略了它高傲的姿態後,我便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可沒想到的是孩子們似乎都有些不知所措,課堂忽然靜寂了幾秒鐘。我只有掩飾自己的尷尬,再次提醒學生趕緊讀書。孩子們這時才像回過神兒來似的。課後,楊老師敏鋭地指出了這個問題,幫我一起分析:很有可能是孩子們因為剛剛演了“伸長頭頸、左顧右盼”,對這個高傲的動物產生了興趣,興奮勁兒還沒過去,這時簡單機械地下指令叫他們讀課文,他們的情感就產生了斷層。經過這一番點撥,我才恍然大悟,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課堂正因為微妙才成為藝術,才需要每一個上課的老師用慧根去體悟!

又如在引導學生感受白鵝叫聲“嚴肅鄭重”時,我請學生圈一圈直接描寫白鵝叫聲的詞語。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個學生圈了“狂吠”,就問孩子們這個詞是不是描寫白鵝的,大家都説不是,於是我就把正確的三個詞大在了大屏幕上。現在想來這個環節的生硬恰恰反映了我的教學機智還很不夠。其實彙報的時候完全可以就請這個學生來説,他的答案一定會引發同學們的思考,這是問題就不是我拋出的,而是從學生中來,又回到學生中去的。這不恰恰是我們需要孩子們養成的能力嗎? ——有疑,有思。説到底,課堂本來就是這二者的結合。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11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為此,教師要改變以往教學中“滿堂灌”、“一言堂”、而要勇敢地“讓位”,勇敢地把課堂還給學生,勇敢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整堂課,經過畫畫引導孩子去學英語、説英語,用畫畫把孩子的思維得以最大限度的展開,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着並且互相傾聽着,碰撞着,從由一個單詞到一個句子,最終成一篇小文章。而我只是作為一個引導者,鼓勵學生用自我的思維去探索,用自我的語言去表達、交流。我想:僅有這樣,教師才能算是整正地“讓位”,才能算是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進行自主學習。也僅有教師這樣真正地“讓位”,孩子們的學習,才會是那麼的投入、那麼的主動、那麼的進取!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12

一、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後趁記憶猶新,回顧、反思寫下自己執教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教師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後改善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

努力處理好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努力處理好應用意識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潛力。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潛力。

以創新求發展,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潛力”,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二、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善教學的有力手段。

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構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潛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

數學教師從點滴入手,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找資料,精心備課,努力創設寬鬆愉悦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搞笑,學得實在,確有所得,向40分鐘要效益;分層設計資料豐富的課外作業,教法切磋,學情分析。

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13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思維的活動,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一課,教材中安排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進行計算後引出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按這樣的教學過程進行教學,我們很難找到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的幫助,也就很難“幫助學生學會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就成了一句空話。

教無定法,好的教學方法無疑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授課效率。從目前情況看,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仍停留在灌輸、填鴨、教師講學生聽的初級階段,教學效果較差。

比例應用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過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首先説明應用正、反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1教學應用正比例的意義來解的基本應用題。為了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繫,先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然後教學用比例的知識解答。通過方框中的説明突出了怎樣進行思考的過程,特別強調了要判斷題目中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關係,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關係,然後再設未知數,列出等式解答,並在解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改變例1題目裏的條件和問題該怎樣解答。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很廣,這裏使學生學習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題目,概括出一般規律。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比例的量,從而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有利於溝通知識間的聯繫,也為中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中應用比例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做較好的準備。同時,由於解答時是根據比例意義來列等式,又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上要十分重視從舊知識引申出新知識,在這過程中,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運用這個概括對新的實際問題進行判斷,這是數學學習所特有的能力。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用比例解應用題,同學們回顧一下:用比例解應用題的步驟是怎樣的?

生1:第一步

判斷題中的量成什麼比例;

生2:第二步

設X

生3:第三步

列出含有X的比例式;

生4:第四步

解答並檢驗。

師:很好。同學們把解答比例應用題的步驟歸納得很好,確實我們在用比例解應用題時要先判斷題中的量成什麼比例,再按比例的方法列出比例式,然後解答和檢驗。下面請同學們按照這樣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幾道題。(出示準備的練習題)

我帶領學生把用比例解應用題的方法整理、歸納得天衣無縫,這樣的小結對學生的當前解題確有幫助,或許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應用題時是不會出錯的。但新課程強調的是面向學生的未來,試想想,這樣的小結會給學生的將來帶來什麼?

由於把用比例解應用題歸結為這樣的四步,學生在解題時按照這樣的四步也許是不會錯的,但實際上用比例解應用題時,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這樣的四步,儘可能簡單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種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題就出不來好效果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做不到靈活開放了。更不用説通過練習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品質了。

通過對這節課的總結,我意識到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準,把學生的學放到主要地位上來,真正的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14

1、 關於知識點的勾通。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識點有很多,而且這些知識點之間有聯繫。要在一、二節課內複習完所有的概念,並要求學生記住運用,是完全做不到的。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採取用聯想方法,從一個知識點出發,引導學生聯想,把有關知識點串聯成線。由出示比,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數的關係;由引出一般比,到化簡比,最簡整數比;由求比值和化簡比,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有序聯想,勾通知識間內在聯繫。形成知識網絡。

2、我先讓學生回憶所學過的這部分知識,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動腦的方式來活躍他們的思維。這樣做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讓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3、在複習課中,練習設計要根據平時教學反饋情況而定,具有針對性。判斷成正反比例關係是本單元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學生在解題中出錯率高的地方。通過學生討論正反比例異同和一組習題進行訓練,達到鞏固提高效果。用少量的練習,舉一反三突破知識重難點,起到層層反饋實效。

總的來看,我這堂課還是比較成功的,當然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在設計上有些地方還不夠完美,如正反比例解決問題可安排在下節複習課中,這樣教學效果就好了,這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着力改進。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15

在《鳥的天堂》這堂課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學的個性投入。這是學生用心參與、合作學習的一堂語文課。

首先,我透過引導談話,讓學生結合自我的生活經驗,説説“天堂”是什麼樣貌的。聽到這個話題,學生們顯得很興奮,都舉起了小手。學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完美”、“天堂是幸福的”……

等學生稍平靜了一些,我説:“我想小鳥在天堂裏必須也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吧!”同時我板書了課題《鳥的天堂》。讓學生讀了課題之後,我進一步引導:“讀了這個課題,你想提出哪些問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稍做思索,又紛紛舉手,爭先恐後地提出了一些問題:“鳥的天堂”指什麼?“鳥的天堂”是什麼樣貌的?“鳥的天堂”在哪裏?“鳥的天堂”裏有什麼?鳥在鳥的天堂裏過很快樂嗎?“鳥的天堂”是怎樣構成的?……

在解答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完成自我能解答的問題。有些學生透過課前預習,能回答説:“鳥的天堂是一棵很大的大榕樹”、“鳥的天堂在廣東省新會縣環城鄉天馬村前的天馬河中”、“有許多鳥在鳥的天堂裏過着辛福快樂的生活”……有些問題學生能合理地做出解答,有些問題學生回答不夠全面。對此,我把學生提出的問題稍加整理,然後讓學生用自我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在文中找出有關語句,經過小組合作討論,全面、合理地解答問題。

問題是學生自我提出來的,學生解答問題的慾望十分強烈。於是,學生帶着問題開始閲讀課文。在閲讀過程中,我發現學生讀得十分認真,十分投入。有些學生獨自閲讀、獨立思考,有些同學閲讀課文再討論交流,合作學習。只見學生一陣是讀書,一陣是用筆在書上點點畫畫,找出了有關詞句,一陣又是默默思考;有的學生在書上相互指點,有的在滔滔不絕地陳述着自已的觀點,有的在補充他人的敍述,也有的在爭論着……

時光一分分地過去了,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思考、討論問題、到組織語言,解答問題,每一個環節都做得那麼認真,那麼投入。

最後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在老師或同學們的補充幫忙下圓滿地解答了每一個問題。

就這樣,透過學生的問、讀、想、説,基本上理清了文章的主脈,把握了本課學習的主要資料。

這堂語文課,學生學得如此投入。之後,透過對這堂課學習過強的反思,我對語文課的學習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德國教育學家福祿貝爾説過:“兒童有着強大的驅動力,教師的任務是管理和引導學生,把他們的驅動力用於值得從事的活動中。因此,教師應當為他們自身活動創造環境”。

首先,教師要善於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談話,激發學生的這種強大的驅動力,培養學生學習情感。“天堂”這個話題,是快樂的話題,是完美的話題,這也是學生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從説“天堂”開始,學生就對本課的學習產生的興趣,就有了用心投入、主動學習的潛在意識。因此學生在讀課題《鳥的天堂》時思維就活了起來,隨後才能提出一些合理的問題。本來學生對自我設計的問題總有着濃厚的解答問題的願望,也就是學生把透過閲讀解答自我提出的問題當成是值得從事的活動,比起教師提問讓學生解答來學生更願投入自我強大的驅動力。這正是本課學生能用心投入學習活動、主動探索的主要原因。

當然,學生有了參與活動、探究學習的興趣,教師還要重視學法指導和潛力的培養,要適時地引導學生能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資料,並能用自我的語言較全面,合理地描述問題的結果,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潛力。

學生陳述自我的見解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描述予以肯定,幫忙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但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技巧地幫忙學生把自我的見解描述得更具體,更有理有據,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理解潛力和表達潛力。如,指導學生説出透過“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應接不暇”等詞語説明大榕樹裏的鳥很多,透過“有的……有的……有的……”説明鳥在那裏生活得很快樂。也就是説鳥的天堂裏有許多鳥,它們過的很快樂,很幸福。這也是把大榕樹説成是鳥的天堂的主要理由。説到為什麼大榕樹會成為鳥的天堂時,學生不但説出了大榕樹成為鳥的天堂的原因,也能結合本地實際,説出了“我們也要保護環境,讓我們家鄉有更多的鳥的天堂。”多麼完美的願望啊!

這堂語文課,從問到讀、從讀到想、從想到説,無不顯現出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看到一張張求知的小臉,教師又怎能打斷學生的學習活動呢?教師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審視教學,要對學生的一切發展負責。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作為學生學習自身活動的良好發展環境,在課堂上重情感教育,重習慣培養,重學法指導,重思維訓練,堅持這樣做,就能使學生終身受益,必定有利於他們一生的發展。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16

反思《白鵝》一課教學,我着重考慮了朗讀、語言文字方面的訓練、想象能力的培養以及語文素質的內化等幾個方面的訓練。本着着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對學生整體素質的終身發展考慮,我在本課採用如下教學方式。

1.激發學生熱愛語言的情感。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應善於挖掘教材語言的魅力,點燃學生對語言的情感火花。如:第1自然段作者為了表達喜愛之情把白鵝稱作“雪白的大鳥”。我抓住這個語言的訓練點,先引導學生自悟,再激趣引讀:想象一下,假如你是豐子愷老爺爺,從好友手中抱過這“雪白的大鳥”,捨不得放下,一路抱着走回家。抱着它,感覺得到它的温度;挨着它,感覺得那羽毛的爽滑,那該是怎樣一種喜愛啊!讓我們腦中邊想象邊再讀讀。

2.促進學生想象能力的提升。

“想象”是學生學好語文的翅膀。我多次設計學生髮散思維,積極想象的環節。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讓學生找出一個能表現白鵝叫聲特點的詞,從這個詞,你能想象白鵝在幹什麼,好像在説什麼?把你想象到的在詞語旁寫一寫,或者用圖畫來表示。“厲聲大叫”“厲聲叫囂”“引吭大叫”“狂吠”等詞語十分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白鵝叫聲的特點。我引導學生邊讀邊勾畫詞語,動手批註或畫畫,調動形象思維參與解讀文本,從形態、聲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詞的生動、準確,既培養了學習方法和習慣,又豐富了語言積累。實踐證明,學生對想象的環節是喜聞樂見的,這從他們樂此不疲的表情中就能看出。

3.重視學生語文素質的內化。

內化是形成語文素質的心理機制,外因都要通過學生主體這一內因來實現。在課堂充分學習閲讀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出本文的寫作特點,然後問學生你願意把自己當作一隻高傲的白鵝,向別人介紹自己嗎?

接着出示“快樂寫話卡”:

我是一隻_______的白鵝。 該練習題很靈活,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練習,既可以靈活運用本課的詞語,進行語言重組,又可以拓展思維,有創意地表達。我讓學生充分經歷閲讀教學的 “感受——理解——積累——運用”的語言學習過程。課文是讀與寫的例子,創設這種由內化到外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切實地學好語言和表達方法,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真正做到一課一得。

總之,本節課我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增強了學習興趣,也增強了積累知識的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如:某些環節處理得過於細緻使後面時間不夠;課堂氣氛雖然較好,但有時目的性不強。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17

一、安全思想上存在誤區。

安全工作的認識上只簡單的認為搞了這麼多次安全檢查,每次都要反思、回回都要查擺,翻來覆去就那麼點事兒,查的再細、擺的再多也沒有乾的實在。存在這樣的思想誤區讓我在抓安全工作時出現了走形式、走過場、敷衍了事的問題,不但沒有把自己的問題看清楚、抓明白,我個人思想認識上的不重視,很多隱伏在現場的嚴重隱患都沒有查找出來。

二、抓安全工作作風不實。

1、我在安全工作組織上,只是按一般工作佈置,在落實安全工作要求上,沒有把安全管理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專項佈置,把安全工作的指示和要求作為一項簡單常規化工作內容,學習傳達一下文件,讓職工知道有這麼一件事就行了,卻沒有提出具體的、細緻的、有針對性的要求,各班組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安全工作的意義卻沒有深刻理解。

2、我把精力大部分集中在整頓職工勞動紀律和作業紀律上,卻忽視了安全攻關活動。尤其在我認為安全上沒出什麼大事,就滋生了麻痺和鬆懈思想,不想再給職工施加壓力,上級有要求就緊一陣,有部署就抓一陣,致使整體安全管理工作標準不高。

3、安全分析制度落實不力。在日常安全檢查活動中,或在添乘軌道車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落實安全分析制度少,我把查擺問題的重點都放在了職工身上,對自己抓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輕描淡寫,只是説説現象,説點浮皮撩草的問題,根本就沒有從挖掘安全死角去分析自己存在的問題。沒有從根本、根源上去深挖隱患,實質性的影響安全的深層次問題沒有找出來。

三、違章考核上有好人主義思想。主要表現在對問題的處理上,卻總是顧忌情面,撕不開面子,有時看職工日常表現不錯或是個人關係較好,就從輕處罰或是以説代罰,尤其在對待一些參加工作時間較長、經驗比較豐富的老職工,認為他們幹了一輩子鐵路工作,自己知道分寸,用不着處處提防,反而引來矛盾,由於有這樣的思想做怪,所以常常是遇到棘手的問題就繞道走,處理問題時輕描淡寫,點到為止,直接縱容了職工的違章違紀行為,為安全生產埋下了隱患。

以上這些問題,直接反映出我在思想上、管理上和工作作風上存在的不足,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現實安全,解決這些問題是當務之急的工作,下面就針對存在的問題,從思想、管理和作風三個方面採取措施,強化整改:

一是加強理論學習,提高安全意識。安全穩定事關鐵路改革發展的大局,事關每名職工的切身利益,所以安全意識樹立不牢,必然給的安全生產造成隱患。因此,在今後的工作中必須加強安全規章、法律法規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安全第一的責任意識,確保班組作業安全,保證車間安全生產。

二是轉變工作作風。把轉變作風,提高能力,強化責任作為重點,不斷加強自身作風建設。要時刻保持一種心繫安全、心繫發展的大局意識,深入一線、紮根現場,把心思撲到工作上,把目光聚到現場上,把精力放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上,力戒形式主義和好人主義,不擺花架子、做表面文章,隨時根據實際情況作深入的調查研究,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預防問題的措施,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把工作做好。對工作堅持搶前抓早、超前預防。

三是強化安全教育。要堅持親自上手主動抓,按照上級和段的要求,及時對作業現場中影響安全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針對問題開展好安全分析教育。同時,從提高班組長素質着眼,利用政治理論學習等時機,提高班組長安全管理意識、教育引導的能力,發揮班組長的示範引領把安全教育融入到職工思想中、體現在工作崗位上,使職工把安全的弦繃緊、安全的烙印打深。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18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國小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着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曾興奮地説,新課程真好。新課改在萬州已有兩歲了,如果此刻談到新課程改革還僅僅是“新課程真好”,那課改在萬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萬州區教科所的引領下,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説:“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就應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透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用心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此刻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説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用心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向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説:“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務必把嘴張大(形象説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個性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必須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就應是超多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潛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閲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閲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透過“説”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向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述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透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着自豪感,飽含着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着……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19

今天我執教的內容是“比和比例知識的複習”,下面就本課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設計思路作如下説明:

1、關於知識點的複習與鞏固。比和比例這部分內容的概念較多,知識點比較複雜,而且這些知識點之間都有聯繫。因此,在一個課時之內完成所有的複習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本課屬於複習環節的第一課時,即知識點的複習與再現。在教學設計上,我採用的方法是通過讓學生任意説出一個比,來練習求比值的方法,再説出另外一個與它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義,儘可能做到將零散的知識點貫穿成線,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有序地聯想,最終形成知識網絡。

2、在學生回顧知識點的過程中,我採用講練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回顧一部分知識,再安排相應的練習,使知識逐漸清晰地呈現出來,從而達到內化的目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正、反比例的複習,通過正反比例的意義和顯著特徵,幫助學生更好的比較判斷正反比例。最後安排適當拓展,讓學生舉例説出生活中的正反比例的情況,使學生徹底掌握所學知識,突破知識重難點,做到層層反饋。訓練,達到鞏固提高效果。用少量的練習,舉一反三。

總體來看,我設計的本堂課比較紮實,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積極主動的情感。當然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教學設計方面不夠精緻和創新,練習的密度稍顯不足,時間分配也不夠合理。我會在今後的複習課教學中多學習、多用心,爭取上好每一節複習課。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20

在我教學的這幾年來看,我發現大多數同學們不能正確的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們的聽説讀寫潛力。所以呢這天寫的這篇《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是來檢討自我教學上的不足,也期望能與大家交流,共同進步,把知識更好的傳播給學生們。

一、掌控好課堂

首先要精心備課,以“一覽眾山小”的氣度走入課堂。教師要擁有駕馭課堂的本領,就務必對教學資料深諳在心。每上一篇新課,我都會先認真吃透教材,獨立地研讀課文,把自我探究的全過程摘要地記錄下來,在這個基礎上再去看教參,讀資料,將自我的見解同別人的見解比較,理性地決定取捨,內化成自我獨到的見解。這樣在課堂上,我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場上與學生對話,提高自我的駕馭教材的潛力,做到上課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只有用心備好每一節課,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信心百倍,促使學生上好語文課,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其次要把握好課堂教學邏輯順序,當好“引路人”。教師要在短暫的45分鐘將教學任務完成,講課邏輯十分重要。每上一堂課,對教學程序的安排,我都會在草稿本上寫好幾遍,反覆琢磨,想了再否,否了再改,直到覺得流程貼合教學邏輯,貼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才敢定度。

再次要創設寬鬆、自由的課堂教學環境,讓語文的課堂閃射着學生的靈性。教育就是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轉載請保留此鏈接!。的確,教育從本質上講,不是傳輸,不是給與,而是一種師生間的平等交往和心靈對話。但是,這種對話有着極其複雜的存在方式,或有形,或無聲,或外顯,或內隱,隨時隨地藏匿在師生的交往活動之中。我在課堂上總是儘量微笑着應對學生,以一種善意的、平等的姿態站在講台上,不斷稱讚學生的點滴進步,鼓勵學生用心發言,説出獨立見解。

二、點燃激情,用愛心開啟智慧之門

對於語文課堂要有激情。“學生不是填充知識的容器,而是正待點燃的火把”,教師便是點燃每一個火把的人。老師的精神狀態是影響教學氛圍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老師一走進教室,學生就會受到感染。如果教師精神飽滿,言語充滿情感,學生就會感到精神煥發;如果教師一臉病態,無精打采,説話有氣無力,學生就會覺得壓抑。我每一次走進課堂儘量做到興高采烈鬥志昂揚,用自身的語言來感染學生、帶動學生,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飽含激情了學生才會願意跟着你學,愛聽你講課。

對於學生要有激情。常言説,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月有圓缺,學有遲速。學生的差異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韓鳳珍説過:“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我每次批評學生,都是説,你這樣好,那樣好,明白嗎?老師很喜歡你,對你充滿了期望,只有一點不好,如果改掉它,你就是十分完美的甚至值得老師崇拜的學生。學生聽了會受多大的鼓舞啊。對學生的這種激勵,別的不説,只從對我們語文課堂的教學來講,就是最神奇的催化劑。當然,對於後進生,我們往往都會有恨鐵不成鋼的想法啊。但是如果站到更高的角度來看問題,也許我們的心胸就開闊了。我班有位聽話的女生屢考不好,為了不挫傷其用心性,我在她的試卷上寫了幾句鼓勵的話:春天的花奼紫嫣紅,多漂亮啊。但是為什麼有的花先開,有的花後開呢?只是因為各自的

本性不一樣。遲開的花不但同樣美麗嬌豔,而且往往花期更長,更易得到蜜蜂蝴蝶的眷顧。真誠地告訴你,你不是比別人笨,而只是一朵遲開的花而已!”在以後的語文課上,我總能看到她對我投來的信任的眼神。是啊,一滴水能夠潤活一朵花,然後美麗一個世界,老師的愛心就是滋潤心田的水。

三、抓好作文教學,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有機結合

作文教學與素質教育的關係十分密切,作文教學是素質教育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作文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思想,也是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成績的重要措施。如何抓好作文教學,我們七年級語文組在備課組長的引領下,發揚羣體智慧的優勢,採取一系列簡便有效的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開展“三個一”的活動。解決作文無話寫的問題

1、每一天摘抄一個精美語段,(利用語文課強化背誦積累,在教室後面黑板牆開闢“今日語言積累”專欄,展示班上習作精彩語段或學生摘抄的美段。)

2、每週一篇週記,(題目來自教材篇目或閲讀材料中的訓練點)

3、每週一篇美文摘抄、評點

(二)激發興趣,解決不願寫的問題

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往往以自我的學習興趣為轉移,當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時,總是用心主動地學習。因此,我主要採取了三條措施,激發學生作文興趣,提高用心性,使學生願寫作文。

1、兩頭激發興趣。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抓尖子學生和後進生兩個方面,做到抓兩頭促中間。對尖子生多下工夫、多指導,鼓勵拔尖,用尖子生領路。對後進生,注意他們的點滴進步,多表揚、多指導,鼓勵進步,從而激起全體學生的作文興趣。

2、發表激發興趣。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根據學生髮表欲強的心理,認真辦好黑板報和牆報,對優秀作文講評之後就搞一個專欄刊登出來,還定期把學生作文編印成一個小冊子讓大家學習借鑑。並用心組織學生參加各類作文競賽,還把一些優秀作文推薦給有關報刊、媒體等。學生每當看到自我的作文或同學的作文獲獎或發表,都十分高興和激動,從而激發起了寫好作文的興趣。

(三)將閲讀寫作同步進行,解決不能寫的問題

具體措施是在課堂教學中,把一篇文質優美的文章既當閲讀材料訓練又當作作文範文來講。我首先讓學生自讀,自我感悟,自我提出問題,然後交流,我透過對學生的問題歸類,整理出一套出題、答題的規範體系。

(四).注重作文的評改,解決寫不美的問題

另外,我注重透過作文了解學生的性格、生活、愛好等各方面狀況,評語不拘泥於文章形式。學生寫作文有時説出自我的心裏話,訴説自我的煩惱和困惑或不滿,我根據各個學生的狀況勉勵之,開導之,班上一自尊心強的女生因考試失利在作文中流露出消極情緒,我給她寫了幾句話:“堅定不是一種思想,而是一串串的腳印,漆黑的夜晚是光亮的前奏,心揣信念,夢想就在腳下。”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又看到了她燦爛的笑臉。如果老師把寫作文看成純粹技術性的練習,不關心作文的資料,就會失去了解學生內心世界的絕好機會。作為教師,要時刻牢記教書是為了育人,不要當教書匠,要當教育者。作為語文教師要確立“大語文”的指導思想。

以上所説但是是重複了每一位老師日常所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立足課堂這塊試驗田每一天做到四個一點點:比規定的多做一點點,比規定的做好一點點;比規定的早做一點點;比規定的巧做一點點;拋掉外在浮躁,“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以一個學者的姿態站在講台上,與學生對話,做一個快樂的播種者。還有像《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這樣的文章我會一向寫下去,在反思中完善自我。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21

比和比例這部分裏容,概念多,有比較抽象,很多概念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諸如“比”和“比例”,“求比值”和“化簡比”等,學生很容易混淆,尤其是在應用正、反比例的概念進行判斷,解決實際問題時盲目亂猜的現象極為常見。因此,在總複習時要把這部分內容進行歸納整理,運用知識的內在聯繫,促進正遷移,防止負遷移,鞏固知識,提高能力。

《比和比例》屬於概念課,為了讓學生對比和比例的知識形成整體的認識,又能把握住知識之間的聯繫和區別,達成觸類旁通,一舉多得,我將比和比例的知識對比複習,深化基本概念。當問學生“關於比和比例我們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時,同學們講了很多,同時也深深感到這些知識點如果這樣處理的話會顯得零亂、無序、缺乏系統化。

理清知識體系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幫助、點撥和補充。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22

從小到大,我做過很多錯事。今天我來反思反思,想一想我以前做過的事情對不對?該不該那樣做?反思後,也許我會有很多的收穫。

我做過很多錯事,但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次。一天,我寫完作業,在專心致志地畫畫。正在這時,弟弟衝了過來,他見我的彩筆很好看,所以拿上幾根就跑。我追上他,給他要彩筆,他卻不給。最後他生氣了,把我的彩筆一下子扔到了垃圾對裏。我一氣之下把弟弟給打了一頓,着下可完了。弟弟哇哇大哭,被媽媽聽見了,媽媽不問清楚情況就把我狠狠地的打了一頓。我可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説不出呀!

回到家,我就不理媽媽,覺得自己非常委屈。這時,媽媽走過來對我説:婷婷呀,你都已經十歲了,和和他一個四歲的小孩子鬥呢?你回去再想一想,到底誰不對。我回到自己的卧室想了一會兒,覺得自己也有不對。因為人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何必他一個不懂事的小孩,我已經長大了,要有一顆寬容他人的新。想通後,我就去給弟弟道歉,最後我倆又像以前和好如初。

反思後,我有很大的收穫,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怎樣去寬恕別人。

柴靜的《看見》個人反思 篇23

本學期我擔任四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很快的,一個學期已過大半,回首過去的日子,反思這一段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穫和問題。在反覆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

我嘗試借鑑了幾個做法,發現效果還挺好的。

1、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科聯繫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説一説,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語文教學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誇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着一個新領域的開闢”。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僅能夠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懂得了什麼?你會怎樣做?讓學生聯繫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交際智能得到了培養。

3、“以人為本”,這是新課程教育思想的體現。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資料和教學對象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後,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新資料。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狀況來選取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裏,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4、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如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如在音樂課中,讓學生記一記自己是怎樣學習歌曲、舞蹈和當時的情緒。在美術課中寫一寫自己是怎樣畫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的,及看到自己畫的感受。

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啟示,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作為一位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品質,張揚他們的個性,和他們一齊茁壯成長。

標籤: 柴靜 反思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e7rwk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