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精選23篇)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精選23篇)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1

《青蛙看海》是二年級語文第四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隻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着松鼠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的故事。説明了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理想的彼岸。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精選23篇)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明白“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並且能夠分角色朗讀課文。在設計這一節課的時候我想創設的就是一個輕鬆,愉快的童話氛圍。使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不僅讀通課文,讀出感情,還能在讀中領會課文的含義。在此基礎上進行分角色的朗讀和表演。並能從青蛙、松鼠、蒼鷹身上學會一些可貴的品質。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上採用串講的形式,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思考。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能感受到青蛙所面臨的困境也能體會出青蛙為了看見大海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在第一部分的教學中重點讓學生體會到青蛙想看大海這個願望的迫切和看大海的艱難。蒼鷹在整個故事中是一個引導者,是它給青蛙指明瞭道路。也是蒼鷹讓青蛙明白了現實情況的艱難,從迫切的失望變成了失望的情緒。在教這一自然段的時候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讀和觀察理解到整個情緒轉化的過程,明白青蛙看海是一件很難完成的心願。為後來的看到大海奠定基礎。

第二部分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在這一個部分裏青蛙遇見了松鼠。而松鼠就是青蛙理想的實踐者。是它帶領青蛙最終登上山頂,也可以説沒有松鼠的鼓勵和幫助,青蛙是不可能看見大海的。在講這一部分的時候,我讓學生找出松鼠的四次説話內容,反覆閲讀感悟松鼠的語言,從而讓松鼠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慢慢根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孩子們在朗讀中對松鼠如何激發青蛙的自信,如何言傳身教地引導、如何保護青蛙登山的熱情,有了深刻的體驗。並緊扣課文在最後提問“小松鼠”“你為什麼覺得青蛙一定能看見大海?”。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到青蛙登上山頂的艱難,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跟着我一起學小青蛙一級一級條台階的環節。在跳的過程中讓“小青蛙”體會到累和艱辛,堅定他們絕不放棄的信心。當他們最後看到大海的時候,通過讀和看讓孩子們體會到實現理想的快樂並能對大海説幾句讚美的話。

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有許多的遺憾和不足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的彌補。比如:讓孩子學小青蛙跳的時候,課堂氣氛得到了活躍。但是孩子並沒有完全真正理解到小青蛙的艱難,而只停留在了單純的跳的層面上。應該在跳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再讓孩子感受一下山的高,體會一到腳下的一小步是很容易的,但是要跳過一座大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能體會到小青蛙堅持不懈的努力。另外就是個別的細節和提問的方式上還需要更加完善,一個問題換一個問問題的方式,找一個合適的契機來問都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學完這一課更應該讓孩子懂的就是要學會青蛙的這種不怕困難的品質。而我們老師不正如帶領青蛙登上山頂的這隻松鼠嗎?只有通過我們正確的引導和不斷的鼓勵,每個孩子才會實現理想,到達成功的彼岸。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2

《青蛙觀海》這篇課文主要講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着松鼠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的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該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懂得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3.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識記生字“登”“吸”“級”,認識偏旁“登字頭”。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道理。教學難點是:感悟課文揭示的道理。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為主是當今本站教學的主旋律。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以演練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演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二、情境的創設在語文教學,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學生對課文敍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調動起學生的各路感官,讓他們在情境中積極地觀察、感受、操作,才能實現對語文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本課教學中我在情境的創設上是花費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體驗情境。這課要讓學生充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和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頂。課前,我在體育老師的配合下設計了“青蛙跳”的體育活動,讓學生跳學校那棟五層教學樓的台階。學生當時跳完以後個個累得叫苦連天,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不願起,有的直喘氣,還有的在三樓就停下來跳不動了。看的出來學生對此感受是深刻的。這樣,上課時學生都會聯繫自己的經歷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學生們有的説心臟都快跳出來了,有的説想吐,還有的説腳好痛好酸。可見,學生獲得的體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

2、以表演感受情境。教學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師生帶着頭飾表演課文描敍的情景:松鼠(老師)帶着青蛙(學生)來到了山腳下,不畏辛苦地一級一級地登上山頂,最後終於看到了大海。這就促使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帶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內心體驗。學生的興趣很濃,思維很活躍,表演和朗讀都挺到位。表演是在熟讀了課文後進行的,屬鞏固性的實踐活動。表演後,伴隨着熱烈的情緒,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記憶,也體會出登上山頂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去走,這樣才能成功。

3、畫面再現情境。根據教材和學科的特點,這節課,我運用了掛圖輔助教學,精美的畫面和恰當的音樂讓學生感受山的高大雄偉和海的壯闊美麗,當時學生看的時候眼睛睜大了,還情不自禁地發出一聲聲讚歎,看完後讓他們談一談感覺,學生不僅有強烈的表達慾望,還爭相説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由此看來,低年級學生,不僅眼裏有語言文字,還有相對應的形象畫面,“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3

《青蛙觀海》這篇課文主要講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着松鼠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的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該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懂得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3.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識記生字“登”“吸”“級”,認識偏旁“登字頭”。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道理。教學難點是:感悟課文揭示的道理。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為主是當今本站教學的主旋律。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以演練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演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二、情境的創設在語文教學,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學生對課文敍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調動起學生的各路感官,讓他們在情境中積極地觀察、感受、操作,才能實現對語文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本課教學中我在情境的創設上是花費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體驗情境。這課要讓學生充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和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頂。課前,我在體育老師的配合下設計了“青蛙跳”的體育活動,讓學生跳學校那棟五層教學樓的台階。學生當時跳完以後個個累得叫苦連天,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不願起,有的直喘氣,還有的在三樓就停下來跳不動了。看的出來學生對此感受是深刻的。這樣,上課時學生都會聯繫自己的經歷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學生們有的説心臟都快跳出來了,有的説想吐,還有的説腳好痛好酸。可見,學生獲得的體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

2、以表演感受情境。教學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師生帶着頭飾表演課文描敍的情景:松鼠(老師)帶着青蛙(學生)來到了山腳下,不畏辛苦地一級一級地登上山頂,最後終於看到了大海。這就促使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帶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內心體驗。學生的興趣很濃,思維很活躍,表演和朗讀都挺到位。表演是在熟讀了課文後進行的,屬鞏固性的實踐活動。表演後,伴隨着熱烈的情緒,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記憶,也體會出登上山頂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去走,這樣才能成功。

3、畫面再現情境。根據教材和學科的特點,這節課,我運用了掛圖輔助教學,精美的畫面和恰當的音樂讓學生感受山的高大雄偉和海的壯闊美麗,當時學生看的時候眼睛睜大了,還情不自禁地發出一聲聲讚歎,看完後讓他們談一談感覺,學生不僅有強烈的表達慾望,還爭相説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由此看來,低年級學生,不僅眼裏有語言文字,還有相對應的形象畫面,“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4

童話故事《青蛙看海》講了一隻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着松鼠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的故事。説明了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理想的彼岸。在青蛙實現願望的過程中,有兩個人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一是蒼鷹,他給青蛙指出了看海的方法,二是松鼠,他引導青蛙一步步登上山頂,最終使青蛙實現了看海的願望。

學完課文後,我讓學生談談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很多學生表示要學習不怕困難的小青蛙,更多的學生表示喜歡樂於助人的松鼠,喜歡率達100%(而喜歡蒼鷹的只達三分之一左右),有同學甚至表示:“如果我們的老師像松鼠一樣該有多好哇!”

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們的學生需要的是松鼠式的老師!那松鼠式的老師到底有何魅力,能贏得學生如此的青睞呢?

一、關心愛護學生

學生喜歡松鼠最主要的原因莫過於松鼠很有愛心,當青蛙遇到困難時,他及時伸出援助之手。青蛙需要松鼠這樣的朋友,學生又何嘗不需要松鼠式的老師呢?做松鼠式的老師,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把自己的關心愛護帶給學生。愛是春風化雨,愛會潤物無聲。當教師以滿腔的熱誠對待學生,把濃濃的愛撒 向學生,則再大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再多的頑石也會逐漸被感化。

二、引導幫助學生

當青蛙遇到困難而一籌莫展的時候,松鼠沒有和蒼鷹一樣置之不理,而是將這座難以攀登的高山分解成許多級可以征服的台階。降低了登山的難度,並帶着青蛙一級一級地往上跳,最終登上了山頂,看到了大海。我們的學生猶如青蛙,在學習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當學生急需幫助時,教師不能視如不見,應像松鼠那樣及時給予幫助,幫助學生降低難度,為其搭台子,架梯子,使其一步步登上理想之峯。

當然,這樣的幫助要掌握好其中的火候。教師要做松鼠式的老師,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並不是讓教師做學生的保姆,學生的任何事情、任何活動教師都得親歷親為,包辦代替。相反,教師該放手的時候應及時放手,應讓學生成為學習(生活)的主人。只有在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才應予以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三、支持激勵學生

在青蛙實現願望的過程中,蒼鷹與松鼠都給予了他幫助,但蒼鷹給予的僅僅是指點:“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而當青蛙對登山表示為難時,蒼鷹沒有繼續給予切實可行的辦法與幫助,只是説:“不登上山頂,怎麼能看到大海呢?”説完就展翅飛走了。他的話不僅沒有給青蛙帶來了希望,反而使青蛙陷入更大的失望之中。但松鼠並沒有像蒼鷹那麼拍拍翅膀就飛走,而是啟發誘導青蛙“你想看大海嗎?”“這石階你能跳上去嗎?”當青蛙跳上一級石階,他又激勵青蛙“好,一定能看到大海!”松鼠親切的笑容、熱情的鼓勵成功地喚起了青蛙的信心,成為青蛙登山的動力,使得青蛙信心倍增,不由自主地跟着松鼠一級一級地往上跳。儘管後面還有疲勞、飢渴、甚至危險在等着他,但一路上由於有松鼠的鼓勵和支持,最終,青蛙在不知不覺中跳完所有石階,到達了山頂,看到了大海,實現了夢寐以求的願望。

青蛙看海需要松鼠的鼓勵,學生學習同樣需要老師的鼓勵和支持,老師們,請不要吝嗇您的語言和微笑,您每一個讚許的眼神、真誠的誇獎、親暱的動作,都將成為學生前進的動力,激勵其克服困難,實現理想。

老師們,我們的學生如同一隻只登山看海的青蛙,他們有願望、有理想,然而他們的能力有限,毅力有限,在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像青蛙一樣彷徨、失望,就讓我們一起來做松鼠式的老師吧,把我們的關心和愛護、引導和幫助、鼓勵和支持帶給學生,讓他們在前進的道路上乘風破浪、早日登上理想之峯吧!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5

我第一次讓孩子們自由讀這兩份帳單,悟出小彼得犯錯的原因,第二次通過對比讀這兩份帳單,感受到媽媽的愛,第三次,通過再讀媽媽這份充滿着濃濃母愛的帳單,並聯系生活的實際,體會到媽媽只有付出,卻不求回報的愛。當孩子們已深深地感受到媽媽的愛時,我就抓住學生情感的火花,讓孩子們在音樂聲中再都《媽媽的賬單》,去感受媽媽的愛來感染學生。

再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想象媽媽曾為小彼得做過些什麼,入情入境,加上適時點撥,真正達到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然後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談一談,在享受媽媽的愛的同時你應該怎麼做?通過這個環節的教學,讓孩子們真切地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深深地體會到了偉大的母愛,並真正地懂得了該如何去表達愛,回報愛!因為同學們都想到了自己的媽媽平時所做的一切,所以在課堂上,爭先恐後,如數家珍。在你説,我説,大家説的氛圍下,課堂喚起了孩子對媽媽那份久違的感激之情。因此我覺得這個環節的設計簡單而有意義,效果很好。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6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的內容。替換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很有好處。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讓學生掌握用替換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問題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數關係的問題中替換後總量發生的變化。反思本節課教學中自己較為滿意是:

1、創設情境感知策略 在課前我通過蘋果換梨的動畫圖片並讓學生説説梨和蘋果的關係?然後指出:兩個蘋果可以用四個梨來代替,這就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替換,今天我們就利用這種辦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引出新課。比較生動的實例,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進一步探索新知的慾望。再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對比教學發展思維。 本節課我進行了兩次比較。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學生採用了兩種替換策略,一種是把大杯替換成小杯,另一種是把小杯替換成大杯。我讓學生思考: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都是把兩種量替換成一種量,從而揭示了替換的目的在於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第二次對比是在倍數關係和差數關係的替換的對比,通過對比使學生明晰:倍數關係替換後總量不變,而差數關係替換後總量發生了變化,從而能在更高的層面上把握替換策略的要領。

3、注意差異重點教學。 替換的策略——尤其是相差問題的替換,學生儘管知道替換的方法,但對於替換後總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不少學生模糊不清,學生之間的差異較大。如何協調這種差異,一是藉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動態的演示讓學生明白替換前後的變化,一是給學生時間和鼓勵。在教學中我發現把6個小杯替換成6個大杯總量增加6個20毫升,有的學生不甚理解,動畫的演示能幫助學生理解,但對一小部分孩子還是存在困難,讓學生分別從圖中指出原來的橙汁和還需增加的橙汁,能促進更多學生的理解。我們只有本着承認差異,尊重學生的態度才能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

4、多種策略綜合運用 新課程標準指出:努力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圖把替換的過程表示出來。並且在檢驗後我提出“回顧一下,剛才這個問題有什麼特點,我們是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呢你覺得哪些步驟是解題關鍵?”引導學生既感受到用替換的策略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又讓學生感受到面對一個問題有時會有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

通過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使我更加明白了 “數學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數學的學習,對學生來説,能使其終身受用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的獲得是更重要的。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7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觸很深。七年級的學生,剛從國小生變成一箇中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和接受大多還停留在國小生的水平上,他們善於思考,但是卻把握不好思考的方向,而我們新教師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對於知識的深淺拿捏不好,一不小心就又把知識講深了,但是我一直又在不斷重複的一個錯誤就是明知有些知識講的時候不夠十分的科學,十分的確切卻又迫於無法讓學生完全的掌握,而只好“舍卒保車”了,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七年級數學老師的一點悲哀。另外,我對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這一點貫徹的有些不到位。一節課的時間,只有45分鐘,除去課前準備,上課的板演時間,上課的時候提問學生,提問成績好的學生,起不到什麼作用。

提問成績不好的學生,等半天還是回答不上來,有時等不及學生説出答案就自己把答案説出來了,有時一節課學生動手動口的機會真的不多。唉,我也不斷反思,想辦法,希望以後這樣的事件在我的課堂上能越來越少!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8

《看雲識天氣》是一篇介紹雲彩知識的科技小品。課文以雲的變化為線索,以怎樣看雲識天氣為重點説明了雲和天氣的關係、雲的變化與天氣變化的關係,告訴人們可以看雲識天氣。

本案例是借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運用部分中央遠程教育資源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説出雲和天氣的關係,能識別雲,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同時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因此我事先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然後在課堂上通過小組之間的競賽,使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對整篇課文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

一、收穫與亮點:

首先,本案例力圖體現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學習活動(做)貫穿課堂始終。從情境導入、出示學習目標,創設問題以引導學生自習、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到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總結延伸,都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重要思想,激發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教師在課堂的任務只是觀察和思考、發現和指導、激勵和監考,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自我堅持、發現、改正的過程。

其次,本案例在落實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即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的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探索,即運用“互教”、“班教”、“導教”的方法,即以會的學生教不會的;有代表性和共性的問題教師設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積極討論,各抒己見,在相互討論中掌握知識;對於個性的或通過以上環節仍然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幫助學生回答。

再次,在練習環節裏,本案例採用自練、互練、導練等方式,鞏固學習效果。

總之,本案例體現了老師在做上教,學生在做上學,教學做得到了和諧統一的教育思想。

二、不足之處

1、課堂教學的環節多,課堂容量過大。容量大導致個別環節沒有充分展開,時間倉促,學生討論不夠,理解不深透。

2、引用的遠程教育資源——圖片過多,導致情境導入時間過長,時間分配不合理,且設置問題放置太散,不利於學生集體討論也是導致時間不夠的一個原因。

3、對於學生的發言,沒有進行適當的激勵性評價。

三、改進方法。

1、科學有效地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育的弊端,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侷限,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2、結合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開展課堂教學,讓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3、合理安排每節課的內容、時間,從40分鐘裏要質量。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9

《日月明》一課共有13個生字,其中11個生字是會意字,所編排的韻文也朗朗上口,易讀易記,所以在備課時我最初認為學習會很容易的。但在實際上課時,學生的表現距離我預期的效果有很大差距。細分析,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首先,因為本課都是一些會意字,在備課時認為學生藉助韻文在讀書過程中就能明白會意字的構字特點,所以對於本課的生字並沒有進行詳細的講解高估了學生的實際水平。

其次,在處理本課生字上與以往相比過於倉促,學生認讀時間短、形式單一,以至於拿出某個生字,還有部分學生不認識。

鑑於以上不足,再來教學這樣的會意字,我會做好以下工作

1、首先結合韻文讓學生明白會意字的構字特點,:以“明”為例,先引導學生了解“日”、“月”所表達的事物,再進一步引導太陽也好,月亮也好,它們都會發光,給人帶來光明,所以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就成了“明”。

2、結合漢字字形“表意”的特點進行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會意字最大的特點就是字形表意,例如:“休”字,一人靠在樹上歇歇腳,就是“休”字。聯繫字義識記和分辨字形這種方法比較簡便,經過一段時間的示範引導,學生就能基本掌握。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他們就能自主識字,提高識字能力。

3、拓展延伸。漢字是非常有意思的,但對孩子來説,卻是非常抽象的,如何將抽象的字符變得有意思起來,在結合漢字的構字特點、基本規律的同時,增強識記的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日月明》這一課,學完文中的會意字,還可以拓展想一想:自己認識的、熟悉的還有哪些類似的字。如:三口品,三日晶等等。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於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我想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於識字,主動識字。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10

《梅花魂》這篇課文以梅花為線索,重點段一大段是外祖父對"我"説的話,是對梅花和中華民族有氣節人物的讚譽,既有老人對孩子的希望和教誨,其實也是老人自己心靈的表白。當我們談到梅花的精神時,學生能説出"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進而從"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中,體會到梅花的堅韌不拔,遇到困難不屈服。

我順勢提出:"外祖父僅僅是在讚美梅花嗎他的一番話還讚美了什麼 "他們立刻認識到:外祖父不僅僅是在讚美梅花,也在讚美我們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物。然後讓學生回憶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物時,將梅花和民族精神聯繫起來認真體會,對於理解老人的愛國心是水到渠成。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11

50米快速跑是國小體育教材中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主要技能。在設計本課教學內容時,充分考慮學生已掌握的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以及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將學習技能和參與遊戲融為一體。積極探索有效、合理的教學方法,既考慮了全體學生的需求又注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中採取教師示範講解,學生自主練習相結合。為學生營造一個學習、娛樂、競爭、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良好學習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快速跑練習中,學生的興趣很高,能夠按照前後擺臂的動作要領來完成練習,特別是讓距離跑,每個學生對自己都充滿了信心,哪怕讓你再多我也能夠跑過你。學生不甘示弱練習得比較投入。

在遊戲中,有2個小組的學生第一次由於沒有領會遊戲的方法而導致遊戲失敗,於是我馬上集中再次強調遊戲方法及要求,提示他們:我們進行的就是集體活動,要靠組裏每一位同學的努力,不能拋棄小組中的任何一人,我們要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第二次遊戲開始,學生的表現就不一樣了。在今後的教學中將不斷總結、學習,大膽創新,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有一個新的提高。我採用了靈活多樣的教法吸引學生,以新課程要求來對待學生,善待調皮學生,充分認識體罰和變相體罰的錯誤和危害,使學生積極的投入到課堂中。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12

石曉麗

在大家的一致推薦下,我鼓足勇氣,決定承擔年級集體備課交流課的教學。在充分徵求,採納各位老師的良好建議下。我博採眾長,經過認真研讀教材,深思熟慮,決定採用劉暢老師的“閲讀教學‘激情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閲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挖掘主題,引導學生體會嘎羧重情重義的人性美,適時進行品德教育以及教給學生一寫法,即學習作者如何抓住動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細緻描寫的。圍繞這樣一箇中心,給課文定好位,然後進行教學設計。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今天,在這裏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以及教後的感悟。説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沈石溪的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説,全文接近20__字。課文記敍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後一頭戰象》後,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在一次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戰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頭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説。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為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併為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閲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採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

三、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丁。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讀中悟情,收穫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採用了讓學生快速閲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淨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

五、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説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閲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説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還可以嘗試,在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後的課堂實踐中,探索。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13

教學一開始,揭示課題後,要求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勾畫生字。並把自己認為難讀的字多讀幾遍。想一想:在達爾文和小松鼠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邊讀邊識字,有具體的語言環境,大部分生字學生自己就能解決。比如聯繫上下文猜字,藉助拼音等,把自己認為難讀的字多讀幾遍,將識字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學生的識字量不同,這樣增強了學生識字自主性和主動性。在低年級階段,我不提倡老師範讀。低年級課文短小。老師一範讀,學生憑臨時記憶,大部分字就順下來了,學生未必能真正解決生字問題。老師不範讀,一開始就讓學生自己讀書,那麼一遇到生字學生就要動腦去解決,這樣會在自己頭腦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對生字進行細緻的分析,放在學文之前,學文之中,學文之後都可以。重要的是要把握識字的重點。 “會認識的字”和“會寫的字”在教法上是有區別的。“會認識的字”的重點在字形,要讓學生記住它。對於識字方法,老師不必去講,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尊重他們自己的記憶方式。片段中,“外”這個字,一個孩子用比較法,與學過的“處”字相比較進行記憶,而另一個孩子利用字形特點創造字謎法“多半個蘿蔔”進行記憶。 “捉”字的識記,那個孩子則探究字源,藉助偏旁理解字義進行記憶。老師切忌對字形分析的繁瑣,而應教給學生一些識字的策略和方法,為他們以後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14

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老師先佈置任務,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自主的參與教學,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必要的社會性品質;有利於建立良好的教學人際關係,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人;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使學生智力得到較好的發展。例如佈置任務:應用FrontPage軟件製作個人網頁,鏈入班級主頁。在大多數學生基本完成任務後,從學生製作的網頁中挑選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由學生自己介紹演示,然後讓學生互相討論,發表意見、看法,實現相互交流、學習的目的。教師在此過程中以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為目的,適當的引導討論方向。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主動研究,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並通過師生交流的互動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學習,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實現學生主動發展的目標。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15

電影導演張藝謀在拍完《千里走單騎》後説,高倉健(日本名演員)是“惟一一個能用“背身”演戲的人”,即高倉健的背影都極具表演力和震撼力。而他的表演又非常內斂,即使是“哭戲”,在高倉健那裏,都變成了不掉眼淚的“心在哭泣”,震撼人心。

朱自清和他的父親分別用“哭泣”和“背身”演繹了人間至情,這不是演戲,但更感人。

本課聚焦“背影”和“背影的背後”,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做到了理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經驗和體驗的美妙和諧,知識、價值、情感的高度統一。

本課也有比較大的缺陷,或者説是疏忽。

一是關於“背影的背後”。這個環節有創意,有深度,但提法很突兀,這是研究用語,而非課堂用語。

二是關於“背景的介入”。老師將真實的“父親”呈現給學生,包括“家庭因他娶妾而失和”等情況,這直接導致“父親”的形象大跌,學生脱口而出“我覺得他父親是咎由自取,娶那麼多妾幹嘛?(生譁然)”。而老師此時又沒有適時引導,只是囫圇過去了,好在學生及時“回頭”,否則如何收場?這也給我們思考:該介入什麼樣的背景?當學生出現新的理解,該如何及時應對?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16

反思本節課,無論是教學目標的定位,還是教學過程的組織,都反映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為此,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真正主動地、投入地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就應該設法讓其在一開始就產生探究的內在需要,這是非常關鍵的。因此,這就需要老師既兼顧知識本身的特點,又兼顧學生的認知和學生已有的水平,尋找合適的切入口,讓學生感受到眼前問題的挑戰性和可探索性,從而產生“我也來研究研究這個問題”的興趣。這節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經歷摺紙操作——合作交流——尋找計算方法這一過程,使學生髮現並掌握分數單位乘分數單位的計算方法。由於在這個過程中討論的素材都來源於學生,他們討論自己的學習材料,熱情特別高漲,興趣特別濃厚,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出“我的發現”,而對自己尋找出的法則印象特別深,同時又產生了繼續探索、驗證兩個一般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的慾望。

二、關注結論,更關注過程

傳統教學是教師利用複合投影片等手段,讓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算理,再利用其計算法則進行大量練習,以實現“熟能生巧”。“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理念説明:數學教學活動將是學生經歷的 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學本課時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整理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這裏實現了讓學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經歷、去體驗、去創造,同時也考慮了學生解題策略的自主選擇,顧及了合作意識的培養,我深信這比單純掌握計算方法再熟練生巧更有意義。

三、 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滲透

新課程標準指出:“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經過不斷思考獲得規律的過程中,着眼點不能知識規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種“發現”的體驗。在這種體驗中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體會科學的學習方法。本課從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是由“特殊”去引發學生的猜想,再來舉例驗證,然後歸納概括,力圖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歸納思想。首先讓學生通過活動概括得出“分數乘分數”只要“分子不變,分母相乘”或“分子相乘,分母相乘”即可的計算方法,再由學生自己用摺紙、化小數、分數的意義等方法來驗證這種計算方法,發現了“分數乘分數,分子不變,分母相乘”特殊性,以及“分數乘分數,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這其間滲透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四、 困惑之處

如何關注全體?本課第一階段研究“幾分之幾乘幾分之幾”時,由於學生是在自己操作的基礎上去發現規律的,所以全體學生興趣高漲,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探究的過程。而到第二階段去驗證交流“幾分之幾乘幾分之幾”中,除了用摺紙法驗證交流外,其餘的環節幾乎都被幾名“優等生”“佔領”,雖然教師多次這樣引導:“誰能聽懂他的意思?你能再解釋一下嗎?”,“用他的方法去試試看。”但部分學生還是不能參與其中,成了“伴學者”。所以,如何面對學生的差異,促使學生人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課堂教學中值得探索的一個課題。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17

《絕招》這篇課文敍述了幾個小夥伴之間的趣事。課文中,作者把小柱子的形象刻畫得非常成功。可以這麼説,他代表了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自尊,好強,不服輸。所以,學生在閲讀課文時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

《絕招》這篇課文的內容相對來説比較淺顯易懂,無需老師的分析和講解,學生就能理解。因此,我在教學《絕招》時,大膽放手,只是充當學生的學習夥伴,為他們加油,給他們鼓勁,在適當的時候略加引導。

在深入研究《絕招》的課文內容和“閲讀提示”後,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指導和訓練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想一想課文中一共敍述了幾個小夥伴,提到了哪幾種絕招。並且建議學生邊讀邊在文中畫出來,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要求學生讀懂課文後,在小組內互相提問與做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然後組織學生各抒己見,全班解決,如“小柱子為什麼要練絕招?他練了什麼絕招?為什麼小夥伴羨慕地豎起大拇指?”我覺得這樣的課堂教學,不但可以讓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的目標,又達到合作探究,互動學習的效果。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18

文章中的戰士們的情懷錶現得比較含蓄,只有一個小高的形象顯而易見,而後就是一次活動——“嘗瓜會”。但是細細品讀之後,發覺課文的字裏行間不缺少對戰士們的描述和讚美。

如:課文的的第十一自然段中:兩年前,戰士們來到寶石島上,建立起這個新的陣地。他們在巖石下、小路旁,壘出一塊塊“海龜田”,把從家鄉帶來的蔬菜種子,連同自己建島愛島的深情一起播種下去。

這其中不難發現這個島的風景——荒無人煙,但是對於這樣的環境戰士們抱怨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他們用自己的雙手開始了建造,一塊塊的“海龜田”,就是見證。

在這裏我大膽的讓學生們想象,讓他們用自己的聯想去看看這片荒蕪之地。同學們很快的便發現了這裏的顏色:黃的、綠的、灰的,許許多多,在他們眼裏這裏不是美麗的,而是荒涼的。此刻我再話鋒一轉,請他們想象戰士們,想象他們在種什麼,此刻許多同學不再侷限於書本,有的説:“戰士們是在種自己的深情,一種愛的深情”,有的馬上説:“戰士們是在種希望,一種對未來美好憧憬的希望,因為他們堅信,在這裏一旦有了第一株蔬菜,便有千千萬萬的蔬菜,便有數不勝數的水果,便有高大挺拔的大樹,嬌豔美麗的花朵,生命力頑強的小草......”有的同學思考得更深,他説戰士們其實在種自己,就是在種人,他們把自己種在了祖國的邊疆,祖國的領土,在這裏開花,在這裏結果,在這裏繁衍生息。

此刻我見好就收回到課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戰士們種下了許多許多,所以這裏不再是灰色的黃色的,這裏是?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告訴我是彩色的,是美麗的。於是我便更大膽了,我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假如我是那個西瓜我會讓...分享,因為他...開始了自己的小練筆。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19

這篇課文是作者對往事的回憶,以第一人稱敍述的口吻寫了外公和外孫女兩代人之間互相為對方打雨傘的場景,表達了爺孫間純真的至愛親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親情之愛,教學時,我只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引導學生認真讀懂課文,在反覆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課文對前後兩個場景的描寫,並通過想象再現兩幅畫面。一幅是:雨的世界裏,一個鬢髮雙白的老人和一個小姑娘同行。老人撐着一把墨綠色的傘,傘外向了小姑娘。老人的半邊衣服已被淋濕了,但他微笑着毫不介意。另一幅是:雨的世界裏,一個鬚眉皆白的老人和一個女青年同行,老人步履蹣跚。女青年同樣撐着那頂墨綠色的傘,傘歪向了老人。女青年的半邊衣服已被淋濕了。她似有所思。學生從當年外公把關愛更多地給予外孫女,到後來外孫女也把關愛更多地給予外公的畫面中,體會到外公的愛幼之愛和“我”的愛老之愛都是一種親情之愛,體會到這種親情的至純至真。感悟“傾斜的傘”所傾注的所傳遞的那種温馨的情意。

2、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等,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課文注意寫了人物(特別是外公)的神態,透過人物的神態可以窺見人物的情感變化。寫外公的神態,是由當年的“笑眯眯”“笑而不語”“開心地笑”,到多少年後的聲音“微微顫抖”“渾濁的雙眼淚光點點”,由其神態可以看出其情感的變化時由當年施愛於晚輩而高興,到後來得到晚輩的關愛,受到了愛的回報而激動。“我”則是有當年的“驚訝”“困惑”不解,到多少年後“心熱”“不知不覺中”“做着外公當年做過的事”。在外公愛心的浸潤和潛移默化的到的影響下有所感悟。通過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感受愛的力量,感悟不僅親人之間需要互相關愛,而且應該推而廣之,珍惜人間真情,使所有人都生活在愛的世界裏。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20

《青蛙看海》一課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看圖學文,我在教學此課後,頗有感悟。

1、在情境中教學,趣味貫穿始終;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而恰當的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話故事這一特點,在教學時,創設了一個“童話天地”的情境,將相對枯燥的語文學習和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有機聯繫。藉助多媒體課件,在導入時,先向學生展示了一個色彩豐富、畫面生動的“童話天地”,然後由大家熟悉的“智慧老人”發出邀請:“歡迎進入童話天地”,緊接着,“童話天地”之門打開,課題“青蛙看海”躍然畫面。短短二三十秒的時間,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絃,迅速激活了學習熱情。在課堂即將結束時,“童話天地”重現,向大家展示其豐富的內涵,既首尾呼應,又將趣味貫穿始終,使整個教學融入一個完整、和諧的情境之中。這樣的情境設計,使學生感受到的學習的樂趣,喚起了學習的慾望,樂於學習。

創設情境,也有助於人與文相融。根據低年級學生樂於表演這一特點,在引導學生體會青蛙和松鼠登山的辛苦、感受他們頑強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時,創設了“青蛙登山”的情境。師生共同參與表演,佩上標誌,師扮演“松鼠”,生扮演“小青蛙”,在“松鼠”的帶領下,“小青蛙”一級一級往山頂跳。在表演活動中,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彷彿置身於童話故事中。他們把自己想象成一隻登山看海的小青蛙,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小青蛙登山的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品質。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人與文融合在一起,情感得到了昇華。

2、落實基本功訓練,凸顯語文本質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本次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抓住本站的本質,落實了學生的語文基本功訓練。教學中以讀為主,通過反覆閲讀,培養學生的語感,薰陶學生的情感。此外,詞句訓練也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展開。如在教學“蒼鷹指路”時,聯繫蒼鷹的話“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進行“只要……就……”的句式訓練;指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文中詞語“一級一級”、“不知不覺”的意思……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建構知識,將理解語言、積極語言、感悟語言融為一體,知、能、情的培養在相應結合中進行。

3、教學手段靈活,重視點撥學法;

單一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習枯燥乏味,學生易疲勞。為了避免這類現象,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學中採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如分角色讀、師領讀、演一演等,使課堂氣氛保持活躍,結構有張有弛。其中多媒體起到了明顯的優化課堂的作用。《青蛙看海》是看圖學文,加之二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強於抽象思維;因此,課文插圖、重點語言訓練都藉助多體展示。尤其在教學“松鼠幫助青蛙登山看海”時,設計了課文錄音配上動畫。多媒體聲、情、畫並茂的演示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刺激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感知。在聽聽、看看的基礎上,學生對課文有了感性認識,再讀讀課文,就不難想象松鼠幫助青蛙的情景,體會出青蛙由失望到又充滿希望的心情變化。教學採用了圖文式板書,課題、高山和大海的簡筆畫,三張動物圖片構成了美觀新穎的板書,它和教學環環相扣,最大發揮了板書的功效。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老鷹、青蛙、松鼠圖片,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圖片的移動,形象展示了教材內容,並且起到了引導和控制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定向注意和定向思考的作用。隨着講解,老師廖廖幾筆勾勒的“高山”、“大海”,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事物,一經圖示,則一目瞭然。既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原文,還發揮了激發情感、入情入景、指導朗讀的功效。

教學中還強調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點撥,如朗讀指導。“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謝地朗讀課文”是第一學段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朗讀訓練也是本課教學的重中之中。在指導朗讀對話時,引導學生要讀好蒼鷹的話,就要把自己當成一隻蒼鷹來讀。“指路”要讀出指路的語氣;而蒼鷹有強有力的翅膀,飛上高山很容易,所以它的話還要讀得輕鬆。這樣層層點撥,學生慢慢就讀出味來了。同樣,要讀好松鼠和青蛙的話,也要把自己當作松鼠和青蛙,體會不同的心情,才能讀出恰當的語氣。在指導朗讀“就這樣……”一段時,我就告訴學生要一邊想象一邊讀,才能讀出感情來。

4、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課堂得到延伸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認為,閲讀教學不是教師通過教材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教師以教材為載體,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促進學生髮展的過程。因此,教學中我沒有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灌給學生,而是啟發學生自己去閲讀,去感悟,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在理解“青蛙跟着松鼠登山”時,課文只提到“累了在草叢中歇一會兒,渴了喝點山泉水”;我在指導學生表演、朗讀後,拓展學生的思維,啟發想象:除了“累了、渴了”,青蛙登山時還可能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這樣,學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受傷了,咬交牙堅持住;”“跌倒了,爬起來繼續向上跳”……品讀完課文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讀了這個童話故事,你有什麼感受?你想説點什麼嗎?”這時,學生踴躍發言,有的説:“我想誇誇青蛙”,有的説:“青蛙不怕困難”、“青蛙一心想着自己的目標堅持不懈”……有的學生的回答令人拍手叫好:“是蒼鷹和松鼠幫助了青蛙,還有自己的毅力幫助了青蛙”,“我要學青蛙不滿足於湖邊想看大海,我也不滿足於學一點知識,而要學很多很多知識。”這樣的答案比“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更豐富、更貼切。由於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超越了教材,陶冶了情感。

最後,藉助“童話天地”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像這樣既生動有趣又能讓我們受到啟發的童話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請小朋友們利用課外時間去盡情地閲讀!”通過老師的引導,逐步培養學生課外閲讀的習慣,使課堂得以延伸。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21

首先讓學生朗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説説主人公遭遇了怎樣的家庭不幸。面對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樣艱難謀生的呢?用筆把表現主人公艱難謀生的詞句畫下來,多讀幾遍,交流感受,體會其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物性格。抓住“洗衣、燒飯、縫縫補補、拾柴、撿破爛、替富有人家帶孩子”等詞體會主人公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人物性格;抓住生活“再艱苦再勞累,都不肯放棄學習,上不起學,就和弟妹們在家裏跟父親讀書”等細節體會主人公熱愛學習、要強好勝的性格。抓住“始終沒有停止過寫作嘗試,都希望用筆敲開幸運之門”等細節,體會主人公不甘命運驅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然後引導朗讀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重點閲讀第三自然段,體會夏洛蒂向騷塞請教前後不同的心情。指導有感情朗讀這兩個自然段,體會嚇洛蒂的堅強性格。再讓學生思考面對這些沉重的打擊,夏洛蒂服輸了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結合“孜孜不倦、敲開文學聖殿的大門”的有關情節,理解感悟主人公為改變命運所表現出來的勤奮和堅強毅力。夏洛締有沒有通過寫小説實現自己的理想,敲開幸運之門呢?她是如何敲開的?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取得成功的喜悦。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22

葉聖陶先生一向重視語文課中的美讀,他説過:“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説的‘一毅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説些什麼,而且與作者心靈相同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所以這篇課文我主要採用的是美讀法教學,在合適的地方配上了寫話指導。

這節課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兩處利用課文的留白出進行的寫話指導,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一、對第二小節的“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句話,我進行了這樣的寫話練習設計: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_______地冒出來,彷彿______________。利用這句話中的兩處空白,激發學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機勃勃,充滿靈氣。學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使勁)地冒出來,彷彿(不想錯過夏天池塘的美景)。”“白荷花從這些大圓盤之間(自豪)地冒出來,彷彿(是一位演員在展示自己的白紗裙呢。)”“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亭亭玉立的),彷彿(是一位舞蹈演員正在荷葉搭成的舞台上舞蹈呢。)等等。我一直以為,我班的學生根本就不會想象,不會説優美的句子,看來只要給學生正確的知道,學生會還給我大大的驚喜。

青蛙看海的教學反思 篇23

本課是屬於中國畫教學,以前我在進行國畫教學的時候,一般都會以教師講解技法,學生臨摹為主。但這樣的教學課堂會讓人覺得很沉悶,學生往往也會興趣漸失。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導入部分,我出示中國畫作品,讓學生猜一猜是用什麼工具畫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一旦有興趣和熱情,他們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和創造慾望。教學中,在講到中國畫的用筆、用色和繪畫方法時,我通過示範、欣賞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來體驗中國畫的獨特優勢。在有形中使學生感受到表現水果是運用彩墨在宣紙上的自然滲化,使果實飽滿而有韻味的。整個教學流程下來,循序漸進。我教得愉快,學生學得也開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dvpy4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