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看電視》教學反思(精選23篇)

《看電視》教學反思(精選23篇)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1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手心裏的寶,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因此,孩子的嬌氣與蠻橫是每一個家庭的必然。怎麼改變孩子的現狀呢?趁着第二單元的學習主題,我便嘗試着讓孩子們改變自我。瞧!

《看電視》教學反思(精選23篇)

在教學《看電視》一課之前,我佈置學生回家預習課文,並額外地佈置學生回家觀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家裏愛看的電視節目。第二天的課上,導課時,學生們都很高興地把昨天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告訴了我。此時的我,並沒有揭穿孩子們的做法,而是將話題一轉,説:“小朋友們,現在我們要去一個人家看看,瞧瞧他們一家是怎麼看電視的”。學生們都躍躍欲試,因為昨天的預習學生基本知道了每個人都愛看什麼電視。點了一名平時還愛發言的學生回答之後,我又順勢問:“爸爸為什麼把最愛看的足球賽換成奶奶最愛看的京劇?”有些反應比較快的學生就説:“那是因為爸爸愛奶奶唄!”真好,學生能答到這份上,應該就是能理解課文要表達的主題了。

“是呀,爸爸愛奶奶,所以把最愛看的足球賽換成奶奶最愛看的京劇。現在你們知道奶奶為什麼又把京劇換成足球賽嗎?”學生們幾乎不用思考,都説“因為奶奶也愛爸爸!”

“是呀。因為愛,所以爸爸和奶奶互相讓着電視節目。”請小朋友們再仔細看看圖,奶奶在看足球賽時表情如何?

“拍手歡笑。”“誰能説説這又説明什麼呢?”“這還是説明奶奶愛我和爸爸。”……

幾個小節教學之後,我不忘趁熱打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那能告訴老師,以前,你們家看電視是怎樣的嗎?是不是以你看電視為主的呢?”有不少學生沉默了,還有的低下了頭。“從今天起,你又會怎麼做?是繼續看你喜歡的動畫片,還是把精彩的電視讓給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呢?”學生們都舉起了手,大聲地説:“我不會再搶電視看了!”“我要把好看的電視留給我愛的家人看!”

聽到這樣的回答,我樂了。語文教學,不光是教學生會學生字,會讀課文,還要教學生學會愛長輩、愛家人。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2

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精彩處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感慨萬千。作者以“奇妙”為線索貫穿全詩,開頭、結尾兩次提到我家看電視有些奇妙,首尾呼應;整首詩也都在寫我家看電視的奇妙—---放棄自己愛看的電視節目,換成別人愛看的頻道。最後,作者巧妙地拋給讀者一個問題,引起讀者的思考—每個人的心裏都裝着一樣什麼東西?

在導入新課時,我出示謎語讓學生猜。師:“小小一間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戲,天天變花樣。——打一家用電器”(謎底:電視)接着問:你最喜歡看什麼電視節目?你知道爸爸媽媽最喜歡看什麼電視節目?然後出示課文插圖,設問:這家都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麼你知道他們在看什麼節目嗎?最後師過渡引入課題。用謎語引出電視,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看圖和“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

《看電視》,講的就是這家人看電視的事。他們看電視和我們看電視有什麼不同呢?這個謎,同學們學完課文自己就能解開”一語,調動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3

1.引導想象,理解詞語

本課教學中,我還重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理解詞語,例如:“疲勞”這個詞語,讓學生先聯繫生活經驗想一想意思,再想象一下媽媽“疲勞”的樣子,並用幾句話説一説。像這樣,對一些聚集着語言形象、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詞語,引導學生進行感悟、挖掘,不僅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和情感內涵有較深的理解,還有效地滲透了理解詞語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

2.多元朗讀,提高能力

朗讀是引導學生還原語言形象,感受語言情景,體味語言情感,理解語言藴含的哲理的重要方法,是培養學生語言的感受力、品評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朗讀方法,把朗讀與語言感知、理解課文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聽、讀、中體會“關愛他人”這一中心。在默讀、合作讀、引讀中探究課文內容,在表情朗讀、讀中想象、讀讀背背中深化課文中心。

教學中,我做得不夠之處在於沒有很好地注重學生思想教育和參與性,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應該通過讓學生自讀、自悟,明白文中藴含的道理,讓學生體驗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愛,使課文藴含的人文精神轉化為引導學生良好行為養成的動力。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4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手心裏的寶,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因此,孩子的嬌氣與蠻橫是每一個家庭的必然。怎麼改變孩子的現狀呢?趁着第二單元的學習主題,我便嘗試着讓孩子們改變自我。瞧!

在教學《看電視》一課之前,我佈置學生回家預習課文,並額外地佈置學生回家觀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家裏愛看的電視節目。第二天的課上,導課時,學生們都很高興地把昨天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告訴了我。此時的我,並沒有揭穿孩子們的做法,而是將話題一轉,説:“小朋友們,現在我們要去一個人家看看,瞧瞧他們一家是怎麼看電視的”。學生們都躍躍欲試,因為昨天的預習學生基本知道了每個人都愛看什麼電視。點了一名平時還愛發言的學生回答之後,我又順勢問:“爸爸為什麼把最愛看的足球賽換成奶奶最愛看的京劇?”有些反應比較快的學生就説:“那是因為爸爸愛奶奶唄!”真好,學生能答到這份上,應該就是能理解課文要表達的主題了。

“是呀,爸爸愛奶奶,所以把最愛看的足球賽換成奶奶最愛看的京劇。現在你們知道奶奶為什麼又把京劇換成足球賽嗎?”學生們幾乎不用思考,都説“因為奶奶也愛爸爸!”

“是呀。因為愛,所以爸爸和奶奶互相讓着電視節目。”請小朋友們再仔細看看圖,奶奶在看足球賽時表情如何?

“拍手歡笑。”“誰能説説這又説明什麼呢?”“這還是説明奶奶愛我和爸爸。”……

幾個小節教學之後,我不忘趁熱打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那能告訴老師,以前,你們家看電視是怎樣的嗎?是不是以你看電視為主的呢?”有不少學生沉默了,還有的低下了頭。“從今天起,你又會怎麼做?是繼續看你喜歡的動畫片,還是把精彩的電視讓給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呢?”學生們都舉起了手,大聲地説:“我不會再搶電視看了!”“我要把好看的電視留給我愛的家人看!”

聽到這樣的回答,我樂了。語文教學,不光是教學生會學生字,會讀課文,還要教學生學會愛長輩、愛家人。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5

《稱象》這篇課文就是讓學生感悟曹衝是個遇事愛動腦筋,能找出解決問題辦法的聰明孩子。這一課,我設計讓學生先默讀課文,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曹操為什麼要稱象?官員們用什麼辦法來稱象?曹衝用的是什麼辦法?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然後,老師梳理學生的問題,調整自己的教法,循着學生的問題來安排教學思路,逐個解答問題。

曹衝稱象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我先讓學生找到這一段讀出來,看課件演示,理解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稱象的步驟,進行填空練習,再試着背誦這一段,給學生一個台階,讓學生再看稱象錄相,做小小解説員,強化理解,通過這幾個環節,學生對這一難點基本上突破了,而且還訓練了學生的分析背誦能力,增加了課堂的有效性。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6

一、聯繫生活親情導入,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活味兒。

在複習過後,指導兒童看“情境圖”,通過談話引出有關聲母。我問:爸爸帶着一個小朋友去 看什麼呀?(看大佛)對,這就是“大佛”的“f”,相機出示卡片“f”指着圖上的山坡部位,問,他們看大佛,要先爬一段什麼呢?(山坡)這就是“山坡”的 “p”,出示卡片“p”,這個小朋友看到大佛很好奇,就想用手去──(摸),這就是“用手去摸”的“m”,出示卡片“m”。這個時候旁邊的大喇叭正在廣 播:“大佛是文物,我們要愛護文物,不要用手去摸!”這就是“廣播”的“b”,出示卡片“b”。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國小生學得親切自然。

二、把兒歌、遊戲引入課堂,符合一年級國小生的認知心理特點。

在 教學中多采用兒童樂於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形式如遊戲、兒歌、小組合作等,把遊戲、兒歌等形式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由讀到寫的學習過程中,輕鬆自 如,使教學過程快樂而富有情趣。如兩扇小門m、m、m。一根枴棍“fff”。採用兒歌方式教學,易學、易懂、易記,使學習過程充滿情趣,這樣的教學設計, 是充滿智慧的設計,語文課堂上充滿了人文氣息。使國小生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受到了良好的人文教育。

三、培養一種好習慣,收穫一生幸福。

在指導書寫上,我十分注重強調學生的寫字姿勢,下筆的順序,位置,並且組織學生觀察我示範的過程,讓學生比較書寫得美觀與否。本環節的設計從一開始就注意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好習慣,為下面的教學搭橋鋪路,作好了鋪墊。

要注意的是,教學掛圖僅僅是提供了一個語言環境,只要孩子們能理解圖意,引出bpmf四個聲母即可,不要在研究圖意上花太多時間,以免喧賓奪主,把一節拼音課上成半節看圖説話課。

要始終把準確拼讀、正確書寫字母、韻母作為重點。重點是培養學生準確的拼讀音節的能力。對音節,只要求能夠準確拼讀、進行適量描紅、抄寫,不要默寫。以減輕負擔,保證重點。值得注意的是拼讀要與識字、與發展語言結合起來,不能只是單純技能上的訓練。

在寫字過程中要注意孩子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兒童化,儘量設計多種多樣的適合兒童的練習。避免簡單、重複的抄寫。比如課堂上安排書空訓練、口頭書寫、同桌互相寫在對方手心上並檢驗等等。大量的書寫作業會使學生感到疲倦、無味,導致不寫作業、厭惡學習等一系列問題的產生。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7

一是在這樣大型開課活動中,開設班會課還沒有先例,也無章可循;二是對於一個剛組建不久的班級,對班裏的每一位同學還不是很熟悉,特別是對各人的特長了解較少;三是面對聽課教師學生能表現好嗎?事後,證明我的這些想法是多慮的,結果完全出乎於我的意外。

1.沒想到同學們的積極性如此之高。我開始時認為學生怕影響學習,對這種近乎於做秀的課不感興趣,沒想到很多同學找到我主動為這堂課獻計獻策,向我推薦合適的活動安排和討論人選,有的更是主動要求參加表演,他們積極地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進行小品、唱歌、詩朗誦的排練,有的同學因此放棄了很多次午休和就餐的時間。值得一提的是在班會課開設過程中,由於前面參加討論的同學有點緊張很多想説的話都忘記説了,所以最後顯得時間有空餘,這時有好幾個同學都舉手要求發言,對自己勇敢地進行了解剖,指出自己做得不夠的地方。

2.沒想到班委能夠起到如此之大的作用。在以前,我一直認為班委只是擺設,最多隻能做點事務性的工作,不可能發揮真正的作用。但在這次班會的準備過程中,班委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設計方案、尋找活動人員、這更新我對班級管理的觀念,開始敢放手讓他們進行自主管理。

3.沒有想到教育效果如此之好。以前為了怕活動分散學生注意力,影響他們學習,對一些可有可無的活動一律不開展,即使是學校要求班會課基本是我自己進行説教,其實效果並不好,而這次主題班會確實對學生促進很大,違紀現象比以前顯著減少了,能夠從班級的榮譽感來考慮問題了,值日工作也認真負責了,更令我欣慰的是晚自修的紀律明顯變好了。一位同學推薦我們兄弟班級的一位同學編排小品,據説他是行家,可是幾天過後,他還是沒有編出來,後來這也給我們學生很大啟示,凡事主要靠自力更生,不能把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8

一、文本解讀前要善於分析學情

現在的學生受網絡媒體等影響,在學習方面態度冷漠,不大會被感動。他們對那種背井離鄉之苦,家破國喪之痛,覺得似乎十分遙遠而無法體味。但編者的意圖很明顯,是想把它作為一種“愛國精神的顯現”的文章放進這一單元。這樣,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知識結構、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編者的意圖,教學的目標就有很大程度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制約着教學預設及教學過程的展開。第一節課的導入失敗就在於教者沒有很好地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沒有在學生與文本間架起溝通的橋樑,教學預設成了無的放矢。而第二節的導入以故事性、形象性的朗讀和一組組圖片引入,學生聽着生動感人的故事,看着描述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組組圖片:“被敵人封鎖的村鎮”、“遭受屠殺的民眾”、“抗擊敵人的戰士”等。雖對背景知之不多,但預先教學準備充分,教師有意識地將學生置於當時特定的背景之中,為學生閲讀課文、理解重點做好情感的鋪墊,因此教學比較成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可見文本解讀時,教師只有充分估計學生現有的情況,調動其積極情感,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學設計要預設更要生成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案”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不可動搖的預設方案,教師和學生的全部活動均要圍繞教案展開並受到教案的嚴格制約。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情況和因素都是無法事先“設定”的,課堂上經常會出現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所無法想象到的新情況。當出現這種情況怎麼辦?教學設計就要圍繞學生、學情做必要的調整。即新課程要求的教學設計應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系統,教師對教學的設計要像繪畫一樣既為自己的“教”更為學生的“學”“留白”,以便可以適時調整策略,滿足新的情境和學生新的需求,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如果教師過分重視教學設計的預設,就不會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其效果就肯定大打折扣。第二節課的比較滿意就在於教師對原來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及時調整。由於很好地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儘快進入角色,把他們潛藏的熱情、愛與感動都激發出來,所以教學就得心應手了。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兩節課的不同教學結果證明了這一點,課堂導入好,學生學習興趣就濃,學習熱情就高,課堂上教師講起來就輕鬆容易得多,學生的思維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冷靜地思考,深刻地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開出燦爛的理想之花。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9

1.學習小慶齡和媽媽的對話,體會小慶齡的內心活動。

①師生對讀母女對話。

②啟發思考:8歲的小慶齡何嘗不想去看最喜歡的鴿子啊,是啊,美麗的鴿子似乎出現在她腦海裏了,但她還是“搖搖頭”(ppt:“搖搖頭”加點),她心裏是怎麼想的?學生反饋交流。(可能有點猶豫)

③小結:答應朋友的事就要做到啊!小慶齡雖然惦記着鴿子,但她仍然遵守着約定!

2.學習爸爸和小慶齡的對話,品讀重點詞“改天再教”, 體會小慶齡的內心活動。

①引發討論:“改天再教”,爸爸也這樣説,改天再教又不是不教,只是換個時間,有什麼不可以呢,你們認為可以嗎?學生交流討論。

②小結:説到做到,信守承諾才能贏得朋友的信任!去伯伯家,能得到美麗的鴿子,但這樣會失去小珍對她的信任。遵守約定就是絲毫不動搖。

③教師引讀,體會宋慶齡的堅決。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要教給學生一種新的學習方法,按三個環節學習即:閲讀環節——解讀環節——拓展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案例1]:

師:昨天佈置大家通過各種渠道查找有關鵝的資料,現在上來交流.

生1:我和表哥一起上網下載了幾張鵝的彩色圖片,早上剛剛打印出來.

師:太好了,你能否介紹一下你是如何在網上查找這些圖片的

生1拿着墨汁未乾的彩圖在教室裏走一圈,讓同學觀看她手中鵝的圖片,引來同學羨慕的眼光.大家爭着看着這幾隻形態各異的鵝.它們有的雪白;有的灰白混合;有的黑白混合,漂亮極了.這個同學生簡要地介紹自己查找的過程及步驟.

生2:我也上網去查到一些有關白鵝的資料,還有一則有關鵝的故事《白鵝救羅馬》.

生3:我從家裏找到了爸爸收藏品:那是一幅畫家畫的"鵝"圖,還配上詩歌呢!(説着拿出來展示給大家看)

生4:我有集郵的習慣,我查閲了集郵冊,其中有一套郵票是有關鵝的.

生5:我查到了有關鵝的成語故事《千里送鵝毛》,我講給大家聽聽.(這位同學認真地講起了成語故事)

學生身上的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就看教師如何去開採挖掘,他們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學生們查找到這麼多的材料,這是我沒料到的.

[案例2]:

當上到拓展環節時,教師提出問題:作者筆下的白鵝他很喜歡,你們喜歡白鵝嗎從全班喊出的聲音中,我聽清了有相當一部分同説不喜歡.這是我沒設想到的,寫得這麼生動的文學作品,居然學生説不喜歡這與我原先設想的"喜歡"不一樣.此時此刻,教學機智讓我臨時改變教學計劃.我把學生分成兩種:一種是持"喜歡"態度的,另一種是持"不喜歡"態度的,然後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辯論賽,頓時課堂氣氛進入高潮.

生1:我不喜歡白鵝,因為它只是一隻家禽,吃飯時卻一副大爺的樣子,非要一口泥一口水一口飯這樣配着吃,惹得狗,雞都來偷飯吃.這樣非要一個人去伺候它吃飯,太傲慢了!

生2:我喜歡白鵝恰恰是它吃飯的樣子.雖然它只是只家禽,但就是有這種能量讓人伺候它吃飯,否則大聲呵斥.也許它吃泥也要選地方,那個地方的泥或許好吃一些,所以非要到那個地方去吃.我還喜歡它無論對誰都是大聲呵斥,不偏不倚,不像狗,見了主人就搖頭擺尾,一幅哈叭狗的樣子.(鬨堂大笑)

生1:我不喜歡它不忠誠,主人餵養它,它卻大聲呵斥,真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一陣大笑)

生2:這是它生性傲慢的表現,它雖固執,卻立場堅定,一視同仁;雖有些迂腐,卻個性張揚,質樸率直.

生1:我不喜歡它臨死了還不跑,站着咬人.其實正象作者説的:這傲慢是狂妄的,家禽中最傲人的無過於鵝,最容易抓住的也無過於鵝.

生2(急切的語氣):所謂"士可殺不可辱",白鵝臨死了還不忘咬人一口,這表示它的堅強不屈,好像我們的革命戰士.(鬨堂大笑)

生1(支支吾吾):……(同組的有點失望)

生2(高興地):我喜歡白鵝還因為它的肉很好吃,聽媽媽説鵝肉還可治風濕病呢!它的羽毛可以做成扇子.

同組的同學着急地補充:聽説它的"鵝內金"還可以做為藥引呢!

兩個同學在爭論的過程中,我很激動,處於學生中的一員.顯然,"喜歡"的一方佔了上方.我及時收住,否則不知爭辯到何時.

師(欣喜地):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喜不喜歡一種事物是個人的自由.所謂"人是可愛才顯得美",你們眼中的白鵝太可愛了,因此,白鵝的一身都是寶.

[反思]: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三中心"方式.現在,單靠教師的傳授,教材的知識已經遠遠不夠學生學習了,一個人怎和全班幾十位同學的智慧相比呢學生思維的火花一旦點燃,將碰撞出智慧與耀眼的光芒.因此,教師要善於撥動學生的心絃,充分運用來自於學生,教材之外的教學資源,進行再創造,再利用,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11

四歲左右的小班幼兒處於一個由無表現意圖向有表現意圖繪畫轉化的階段。指導小班的美術首先要密切注視幼兒發展的進程,根據轉化的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美術活動內容和方式,鼓勵幼兒塗鴉併為其提供充分的條件。而小班上學期的幼兒基本處於塗鴉期,所以本活動從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將目標定位於:

1.結合繪本《變色鳥》的故事情節,感知三原色混合所產生的色彩變化;

2.玩吃果子游戲,體驗色彩塗鴉的樂趣;本活動目標具有多維性,分別從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出發。而紅、黃、藍三原色是小班幼兒已有的經驗基礎,通過本活動發現三原色混合所產生的色彩變化對幼兒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本活動是一個美術活動,所以涉及的工具材料很多,而活動前的準備充分與否,是活動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本活動的教具材料的準備較為豐富與到位,另外還有較為輕鬆的背景音樂,使幼兒在寬鬆自在的氛圍下充分體驗色彩塗鴉的樂趣。本活動各環節的思路較為清晰:以繪本故事白鳥這一角色將幼兒帶入一定的情境之中,以遊戲的形式帶領幼兒吃紅果子,長出紅色的羽毛,然後再帶着幼兒一起吃黃色、藍色的果子,在幼兒塗色的過程中讓幼兒自己發現顏色的變化。

最後再由老師引導進行試驗驗證幼兒的想法,再到最後迴歸繪本“故事裏面的彩色鳥還在繼續吃着其他彩色的果子,它還會發生一些什麼有趣的事情呢?”作為延伸活動。本活動從激發興趣、教師示範、動手操作、交流分享和延伸活動,各環節銜接也較為自然。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12

《將相和》一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從故事中我們可知,兩個人物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個性品質: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顧全大局等,廉頗的知錯就改等;共性品質:他們都以國家利益為重,愛國。個性的品質學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質學生把握還是有一定難度。為此,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去讀、悟、演,寫領悟人物的個性品質和共性品質。這一過程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主體參與性和創造性原則。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在這課的教學中,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説:‘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先讓學生理解這句話,之後練讀這句話,注意讓學生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學生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廉頗説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當上了上卿,你們覺得他説的對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説出了哪些話,請同學們在文中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己錯了,從而負荊請罪。這麼設計,脱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講讀時,我以廉頗的身份來引導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討論:藺相如究竟是不是“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讓學生從文中找到説服我的理由,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採取勾畫、讀中感悟、交流彙報等形式來説明藺相如的才智過人、做事果斷、不畏強暴、為維護國家尊嚴不顧個人安危等品質。接着,我説:“現在廉將軍可生氣極了,你們既然明白藺相如不是僅靠一張嘴,你們幫忙勸勸廉將軍好嗎?”學生一聽,來勁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説起來,他們從“完璧歸趙、澠池會見”兩個故事中找根據,既加深了對藺相如這一人物的認識,又複述了故事,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了推出兩個人共性的品質,我步步緊逼“如果沒有我在邊界上做好抵禦秦兵的準備,秦王能放你們回國嗎?”帶動全班同學通過辯論明白:只有二人齊心協力才能取得勝利!接着,我以廉頗的口氣説道:“我明白了,我是有勇無謀,而藺相如才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啊!我起先還以為他怕我呢!現在看來,他不是怕我,他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啊!他考慮到什麼了?”學生通過讀藺相如的話,體會到了藺相如是位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而通過廉頗最後的行為也體會到了他和藺相如一樣,都能夠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且勇於認錯,是個知錯就改的人!

在此,講完“負荊請罪”這個結果時,我還給學生們佈置了寫的訓練:廉頗脱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説些什麼,課文沒有寫,請學生想一想他們各會説些什麼並寫出來。通過學生拓寬思維,並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得學生的思路大開,既更深的理解了課文,還鍛鍊了學生的思維。

真正做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13

《放小鳥》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二冊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我”放飛一隻小鳥的故事,告訴我們鳥是人類的朋友,表現出少年兒童愛鳥的童心。全文共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我”看到小鳥在籠子裏不吃不喝,非常着急。第二自然段講“我”聽到鳥媽媽在叫喚。第三自然段講“我”決心放小鳥回家去。第四自然段講小鳥飛走時向“我”道謝。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充滿兒童情趣,適合朗讀。

課文中有許多地方小作者和小鳥的心理活動和語言是可以讓我們去推測的,去思索的,這些心理活動和語言的想象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教這篇課文時,能理清課文脈絡,能順利完成課時目標的要求。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14

這學期開學學校就提倡各位老師要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提倡先學後教,預習先導,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課堂不可佔用過多的學生時間。如何落實這一要求呢,我也琢磨了好久,無論備課還是上課,如何向自己的課堂要效率,如何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真的困擾了我好久。經過一個月的上課摸索,經過多次的觀摩同行的課堂教學,通過學校組織的同課異構研討,我終於有種如夢方醒的感覺,這中感覺在教學《她是我的朋友》之後更為明顯.

一、精心設計課前預習。

《她是我的朋友》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孤兒院的孤兒阮恆,為了救護受傷的同伴,毅然獻出了自己的鮮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當問他為什麼要獻血時,他只是説“她是我的朋友”。 課文細緻的描寫展現了人物深刻的內心世界。通過對阮恆獻血神情、動作的真實描述,生動地再現了他為救朋友而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如何讓學生輕鬆學習這篇課文呢。我在設計預習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深入地分析了教材,把重難點定位在通過體會描寫阮恆獻血時表情、動作的語句,瞭解他當時複雜的內心活動。

我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熟讀課文,能夠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把握文章,而且讓學生根據文章的重點句子發散思維。這個表格看似簡單但是包涵了課文的重點,通過心理活動的揣摩,讓學生體會人物的內心。

二、課堂凸顯以學生為主體。

這篇課文的講解我一改以往的教學模式,採取學生彙報的形式。讓學生找出在獻血前描寫阮恆的表現的句子,在這個環節我交給學生體會句子的方法是通過抓重點詞語進行體會。學生能很準確的找出阮恆的表現的句子,學生從自己找到的語句中自己感悟阮恆這個人的品質,揣摩他內心可能會想些什麼。找到重點句子都動情地讀,認真地品,而且重點詞語學生抓得都不錯。學生的想像力也是很豐富的,學生能把自己想象成阮恆捨身處地想。但是為了朋友,如果我不給她輸血她就會死,我一定要救她,為了朋友,我不能眼睜睜看着朋友死去。但是我好害怕啊……’”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而且課文的重點把握也非常的好。看着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互相交流,爭論。我作為主辯方與孩子們展開了討論。我故意説阮恆是膽小的孩子,不勇敢,我舉出了課文中的句子,孩子們跟我爭得面紅耳赤,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今天正是個有矛盾衝突的環節,因此我也因勢利導地用上了辯論。真理往往是越辯越明,在我和孩子們的辯論中孩子們掌握了文章的重點,認識了阮恆這個勇敢的孩子。

三、放飛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

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識字、寫字、讀書、作文,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基於這一點我認為每一篇語文課文都有訓練學生習作的素材,因此這篇課文的結尾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讓學生以阮恆的朋友的名義跟阮恆説幾句話。題目就是:阮恆我想對你説……學生在爭辯的情緒中自然有很多話想對阮恆説,因此他們此時都集中於對阮恆的説話的情境中。這一個環節看似不經意設計的,其實我是想了很久的,孩子們不是膚淺地對阮恆説幾句話,在孩子們的話語中看出孩子對真善美的崇尚,對奉獻的崇尚,對人物品格的再認識。如果我們的語文課都能夠堅持對學生寫話的訓練那麼我們的孩子的寫作能力一定提高很快。

存在不足: 這節課中也存在了一定的問題。由於辯論的時間有些長我為孩子們沒有準備課外閲讀,時間也不足了,以後課上的時間還得壓縮,使課堂的節奏快些,孩子們得到多些。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15

文首尾照應,結構嚴謹。先寫“我”騎着自行車,到處尋覓那個來自異鄉的修鞋姑娘,接着具體些修鞋的經過,最後寫“我”繼續在長街深巷尋找修鞋姑娘。

在教完《修鞋姑娘》這篇課文後,我也找到了一個切入點。在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緊扣一個“讀”字,首先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通過運用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瀏覽課文、蒐集信息,默讀批註、理性思考,角色朗讀、入情入境,心靈呼喚、情感昇華等多種讀書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引領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在讀中表露自己閲讀過程中體驗到的情感,進而表達自己的閲讀所得。因為,只有學生充分的感知、感悟文本內容,才會有自己的發自內心的閲讀體驗,才能真正達到與文本的交流。

講完課文之後,結尾段是這樣寫的“修鞋姑娘,你在哪兒?”聽着孩子們的讀,我感覺孩子們已經對課文中修鞋姑娘的品質所感動,已經對文中關於神態、動作、心理等寫作方法的運用胸有成竹,於是我就啟發孩子們,假如某一天作者又見到了修鞋姑娘,他會對她説什麼呢?他會有什麼表現呢?課後的小練筆,使我明白對課文的理解有很大的關係,與老師的指導有很大的關係,只有激起孩子們內心的興趣,讓孩子們找到成功的角色,這樣我們的寫作肯定會有很大的起色。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16

《包裝的學問》它是在學生掌握了正方體、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反思整個課堂,我努力創設情境,積極組織引導,取得了優良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本節課,我創設了“為母親節準備禮物”的情境貫穿課的始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入手,提出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二、層層遞進,提升探究深度

本課從包裝1個長方體磁盤引入複習舊知,揭示課題;到包裝2個、3個、4個相同的磁帶盤探究新知,從而逐漸完整最節約包裝紙的包裝方案(不僅要考慮重疊最大的面,還要考慮重疊最多的面才能減少最多的面積,從而減少包裝面積,節約包裝紙)。各環節之間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學生的學習不止停留在淺層次,而是不斷迎接着新的挑戰。他們被數學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參與其中,樂在其中,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自主參與,開放探究空間

“自由是創新的源泉。”只有具備了充裕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才有基本保障。為了保證探究的實效,而不是走過場;為了不把學生當“操作工”,而是真真正正的“探究者”。我充分開放課堂,讓學生去猜想,並自己想辦法驗證猜想,主動去獲取、發現、鞏固、深化知識。特別是在最後一個環節——包裝4個磁帶盒時,我更是大膽地把課堂的空間讓給學生,讓持不同包裝方案的同學展開一場小小的辯論會,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取長補短,不斷形成共知,課堂達到了另一高潮。老師在此時只在關鍵處加以點撥或指導,起到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學生也在這一過程中鞏固認知,發展思維,體驗成功,培養了樂趣。

五、不足之處

1、老師在教學中似乎急於滲透“優化思想”,急於探究“最優策略”,而忽視了學生對“策略多樣化”的體驗。

2、在小組合作環節中,小組內的交流還不充分教師便急於組織課堂交流,顯得小組交流似乎有點“走過場”。

3、本節課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如:激勵性評價單一等,有待今後繼續改進。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17

新課標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以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通過籃球的分配問題的問題,讓有關係列問題動態生成,通過學生的猜測、觀察、思考、交流的方式來經歷數學,獲得感性經驗,進而理解所學知識,完成知識創造過程,並以積極的方式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同時也為學生多彩的思維、創設良好的平台,由於學生的經歷不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促使他們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化,使生生、師生評價在價值觀上都得到了發展。通過對比性的練習,學生能抓住按比例分配的題目的主要特徵,注意和分數乘法應用題的區別,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有利於知識的建構。

在練習中,把一條線段按1:5分成兩部分孩子還是沒有大困難的,但在把一個三角形按1:3分成兩個小三角形時效率明顯打折了,但通過小組交流討論,集思廣益,還是很快得出了方法。

生活問題、數學問題,本來就是相通的。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18

本週上課發現了許多的問題,上託班課程的時候都會以課本為內容,將課本內容變為小故事呈現在小朋友面前,剛開始大家都聽得認真,幾分鐘之後有些小朋友開始注意力不集中,只玩自己手裏的玩物或者打開書看書,不再聽老師講課,直到回答問題時什麼都不知道,回答的也只是和本節課無關的,像其他課老師都會用光盤、課件、實物展示課程內容,會立馬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小朋友都喜歡看動畫片,所以看到課件就會抓住幼兒的心理,以達到上課的效果。由於大班幼兒入園才兩個多月,一些習慣的培養不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注意力很容易轉移。

還是我們在教學方面有欠缺,小大班幼兒生活經驗還不豐富,參與活動時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遊戲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一種活動形式,符合幼兒好動的特點,所以今後我會以遊戲為形式上好託班課程,通過幼兒自身的參與、表演、感受與同伴、老師一起玩的快樂,學習知識,不再坐着聽課而是親身參與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19

這學期我上校內教研課,拿起課本看了看,一下子被《愛之鏈》這篇課文吸引了,我打算就上這一課吧。

經過一番精心的準備,我自信地走進課堂,教學環節一個接一個地展開……

下課了,與費潔老師的探討中感到我這堂“順順當當”的課竟有那麼多不足,我認認真真地回憶,認認真真地反思,

下面是我教學中幾個不足之處的情景回放。

①課前,我仔細地計算每個教學環節甚至每句話所用的時間,把40分鐘細細地分配好,記在教案右側。

②課上,我似聲情並茂地説着“過渡語”(課前精心設計,練習了許多遍),學生專注地看着我,眉眼間卻沒有我期待的感動與共鳴。

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趕上新課程改革的快車,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重新認識“教”與“學”的本質及其關係。

一、教學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

情景①在傳統教學中司空見慣,面對新課改精神,這樣的“認真”行為顯得那麼可笑,那麼機械。

布盧姆曾説“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的確,教學過程是人與人交流溝通的過程,並非生產過程,完成一個個具體任務的時間,怎麼可能精確到用多少分鐘來劃分呢。傳統教學中,我們總試圖使自己的預測和課堂上出現的狀況完全吻合,這太缺乏創造性了。

二、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提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不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

情景②中,教師的“激情”與學生的“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學是“雙邊活動”,它是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感召,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再動情的演説,也只能是教師授業技巧的表演。學習了新課程的理念我體會到,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教學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作為“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師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師生間的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的對話。在交往互動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

反思本節課,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湧。藉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台。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枉過正。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説你的,我説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這是值得我們每個語文老師深思的。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20

今天上了《心聲》一文,一些學生對文中的人物程老師頗有微詞,認為她弄虛作假,不能體察學生的心情,一廂情願的安排她心目中的好學生在公開課上朗讀課文,結果險些把事情搞砸了,要不是李京京及時“ 救駕”,她還不知要怎麼下台階呢。我覺得他們説得的確有理。

程老師的做法確不可取。正常課也好,公開課也罷,還是原汁原味的好。為啥要作假呢?雖然她的用心是好的——為了學校的榮譽,但她卻忽略了學生的感受,也在無意中給學生造成不好的影響!程老師的做法我們當引以為戒,不可效仿!老師要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高大的形象,就要親近學生,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尤其是對學困生更要倍加關懷愛護,不嫌棄他們,才能贏得所有學生的信任和愛戴。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21

我是懷着忐忑不安的心上這節見面課的。一來我剛調到新的學校,對環境還不太熟悉;二來我幾年沒帶語文了,任教學科改來來去,似乎對語文教學的套路又陌生起來;三來我家鄉方言重,勉強説普通話又很不自然,而我總想讓課堂顯得自然親切,不故意雕飾,不為了公開課而公開課。於是,我在接到學校上見面課的通知後,對文本和文本所延伸出來的知識作了大量的準備。

本文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一封信,面對正值花季的女兒,一個對愛情充滿好奇與遐想的少女,針對愛情這一既深奧又簡單的問題,身為父親的作者沒有選擇迴避、敷衍,也沒有教條式的説教,而是採用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故事去闡釋愛情的真諦。由於這篇課文是篇略讀課文,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我們不可能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學,因此採用學生自學與研讀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為主,老師適當提示。課前,我利用朝讀佈置學生自己查找作者的簡介,自己熟讀課文,掌握課文的生字詞,並且要求他們自己蒐集有關愛情的故事、古詩、名言警句。

中學生正值青春期,對於愛情這種既神祕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如處理不當,思想認識不足,就會產生早戀等不良現象。因此,我把本課的重點放在“如何讓學生明白只有懂得愛的真諦,才會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上,通過課前一系列的問題突破重點:如你瞭解童話中的愛情故事嗎?你敢描繪一下你心中的愛情嗎?你能説出歷史上幾個著名的愛情故事嗎?本課的難點是利用文本對學生進行一次愛情教育,理解愛情真正的內涵。在難點的突破上,針對學生處於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階段,又無生活經歷,理解愛情的本質有些困難,加之現實生活對早戀的敏感,使他們不願就這一話題發表看法。課中,我們只能及時引導,將問題分解變細,從身邊最親的人父母身上認識什麼是愛情,名人又是怎麼理解愛情的,這些活動中,去突破難點。

重難點的突破必須是在對文本的把握和解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對文本的輪廓有個瞭解,對作者層層推進的寫作有個瞭解。文本中的故事就是上帝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三種不同的東西,這三種不同的東西,彼此都有聯繫,他們共同來解釋“愛情”。我用“讀了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為什麼?”“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想一想,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繫?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解釋愛情?”“如果你拿同樣的問題問你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麼?”從而引出“文中作者對待女兒的問題的態度如何?”“作者為什麼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説了自己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麗婭所講的故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故事中為何要把這對男女的愛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時間歷程中去表現?這説明了什麼?”“五十年裏,是什麼維繫了他們的愛情?”“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告訴我們該如何對待愛情?”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深入瞭解文本。在文本的解讀和把握上,我認為至少要達到這麼一個標準,就是學生閉上眼睛要知道文本的大致內容,能夠把全文寫了什麼清晰地説出來、回憶得出來。課上,我把對文本的把握的幾個問題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一目瞭然。也可以説,這些(包括課前要求預習達到的目標)是這節課最起碼要掌握的知識。

另外,課上,我試圖極力通過一些有關愛情的資料,抓住學生心理讓學生深化與拓展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大膽的討論,引導他們大膽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從而讓他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反正,這節課是這麼設想的。至於課上對課堂的把握,有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和效果,我總感覺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説開始講愛情故事這個環節,也許學生不敢説,不能大膽的説,用的時間太長;還有起初的“童話中的愛情故事有什麼內涵?”這個問題放在開頭,我是想通過學生熟知的童話感知愛情,突破重點的學習。但由於我對班上學生的學情認識不足,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對這個問題十分陌生,覺得這個問題太難。這些都影響了後面的教學,特別是影響了後面對早戀問題的討論,後面的探究顯得十分倉促,這些都是很明顯的問題,聽課的明眼人一看就能得出來。並且上完課就能夠感受出來。至於評課中有人説的“到底是把文本的探究和學習語文知識放在第一位,還是把探究愛情的真諦放在第一位”這個問題是個老問題了,探討了很多年,各科教學都有這個疑惑。我還是那句話,對文本的把握要到的要求是學生閉上眼,大致能勾勒出故事的情節即可。一節課也就40分鐘(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每節課40分鐘),如果面面俱到,什麼都只能是蜻蜓點水,反而把握不住教學的重難點,這又是何必呢?僅是演給觀眾看而已。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22

《白公鵝》一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隻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後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一、是引導學習理解詞語的方法:如“漣漪”一詞,我引導學生從字形看,這個詞語一定與什麼有關?孩子們馬上説出是水,因為兩個字的部首都是三點水。一個孩子説是“波浪”,我一邊用手比畫大波浪,一邊問:這樣的波浪能叫“漣漪”嗎?孩子們意識到“漣漪”是細小的波紋。

二、是重視了品詞析句,提高學生語言的欣賞能力。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總起—分述的結構描寫了鵝走路時慢條斯理的樣子,語言形象具體,值得細細品讀。我引導學生通過品味重點詞語、想象情景、比較體會等方法欣賞課文語言。如“它走起路來慢條斯理,仔細掂量着每一步。”一句,我引導學生先説説“掂量”是什麼意思?(用手稱稱重量――反覆思考應該怎麼做,結果會怎樣)再想想鵝在掂量什麼?(這一步落在哪裏好,怎樣放下去好)體會鵝走路的“慢條斯理”,體會作者用詞的巧妙。

三、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

四、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白鵝》一課中,我教寫作方法。是先讓學生找,但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後只有個別學生説了出來。經過這節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麼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在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課文的難度高;二是學生預習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太着急了,在一兩個學生的回答達不到要求時,就會着急,這也可能與學生髮言不積極,我問不下去有關。今後還應注意耐心引導,有效地引導。

《看電視》教學反思 篇23

【教學設計與意圖】

一、複習可能性

通過“在4個口袋中會摸到紅球嗎”的提問,引出之前表示可能性的三個關鍵詞:“一定”、“可能”、“不可能”,為本課教學奠定基礎。

二、幾分之一

首先,通過“在2號與3號袋中更想在哪兒摸”的提問,讓學生自主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再通過“ ”及“ ”的類推,讓學生初步認識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感受“分母”與什麼有關。

三、幾分之幾

首先,通過摸牌,從“ ”到“ ”、“ ”,讓學生體驗到“分子”與什麼有關,再通過換牌、加牌的變化,突出要點,初步總 結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分子、分母分別是如何確定的。

四、練習應用

1、通過兩個有針對性習題的訓練,進一步鞏固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教學兩種特例,完善“一定”、“不可能”的表示方法,一定發生可能性是1,不可能發生可能性是0。

五、反例凸顯

通過“一次任意摸2張”類題的教學,進一步清晰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糾正“簡單看張數”的錯誤認識。

六、生活應用

判斷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因為用具體的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了,所以相對於以前的判斷更精確、更科學。

七、綜合拓展

通過對“劉星耍賴了嗎”問題的探討、辨析,進一步強化表示方法,並把討論引向深入,把課堂拓展到課外。

【亮點分析】

一、精心點播,自然生成。

通過巧妙的提問設疑,先判斷4個口袋中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其中兩個口袋是可能的,再設問更想去哪摸,引導用數來表示,使學生基本明白分母是如何確定的。

二、適當變化、突出要點

通過換牌、加牌,讓學生認清分子、分母分別與什麼有關,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模後對概念中的要點適當變化加深理解的要求。

三、練習注重思維價值

奇數、偶數、素數、合數新舊聯繫,既鞏固舊知,又夯實了新知;運用今天所學知識來判斷遊戲規則公平性,能更精確、更科學。

四、有意義的創造性的改編教材。

本課教學內容,依據教材教學目標,難度不高,更主要的是學生很容易把“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等同於“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類的問題。為防止、糾正學生可能的這一偏差,本課教學設計,重組、改編了教材,增加了“一次任意摸2張”類的題型,既增加了本課的深度,更通過這一“反例”糾正學生“簡單看張數”的偏差。

【不足之處】

1、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學生缺乏獨立練習的時間與機會;( 勵志天下 )

2、“反例”教學位置是否合適,若提前至第三環節“幾分之幾”後,能立刻糾正學生的偏差,但學生還沒進行基礎性的練習鞏固,就教學這一內容是否嫌難,是否有“頭重腳輕”之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k9qnd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