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誡子書》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誡子書》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1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辭約意豐,字字珠璣,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溢滿殷殷期盼之情。採用以“讀”貫穿課堂始終的方法,聽讀,朗讀,跟讀,默讀„„通過反覆地讀讓學生自然成誦;然後猜讀、精讀、研讀、品讀,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釋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聯繫現實實際談體會,賞析品味拓展積警句;中間穿插歷史背景小故事,開闊了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情趣。

《誡子書》教學反思(精選20篇)

為了讓每位同學在課堂上都能有所學、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讀——生悟——生思”的模式來執教這節課,整個課堂中都以“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和收穫是本節課的主要立足點。

前面幾個部分進行較為順利,學生課堂活動較為踴躍,而且基本每個同學都能完成學習目標,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導學案設置比較合理,逐層深入,從“基礎”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但這節課的授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幾點:

1、“研讀與賞析”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但由於“導”的不到位,部分同學不能動起來,不能“賞”出亮點,“賞”出水平,導致氣氛不夠活躍,對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領悟不夠到位。在這個環節,如能適當讓學生自己“質疑”,然後解疑,相信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會大大增強。

2、課堂上小組運用不夠成功。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2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短小精悍,卻意藴深刻,寥寥數筆卻飽含着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讀來頗有韻味。

特別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大家真是耳熟能詳。本課要求背誦,最好的方式是在課堂上一步步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但大多時候,古文在背誦上有前置性,也就是還沒正式學習課文時,學生已經會背誦了。《誡子書》文章很短,學生在講解前已經背完了,我問孩子們理解什麼意思嗎,講了什麼內容,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知道”。

問題來了,按理説,學生熟讀成誦後,大致意思還是能理解的,可出現現在這種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我也料到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困難,但完全不懂是沒料到的。課前,我已經分析了原因:文章雖然短小,問題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濃縮了越多的精華,我們就要更靜下心來深入到文本中去。我決定把文章分成隱性的層次,引導孩子們一層一層去理解文本內容。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句話,孩子們很容易發現是説學習的。我追問“學習需要什麼”,孩子們很聰明,齊聲回答“靜”。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這句話很明顯和前文所説的不同,強調的是一個“躁”字。學生再結合“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以理解這句話説的是修身。

至此,孩子們看到黑板上的板書,一目瞭然。

從而,回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中心句上來,孩子們也很容易理解了本文的核心是“靜”。無論是做人(修身)還是學習(治學),都需要“靜”,切忌“躁”。

最後的“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孩子們根據意思,自己總結出了“要珍惜時間”。到此,諸葛亮寫這封家書的用意就很明朗了。

當然,學習古代的精華很有必要,能從中有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更可貴。因此,學生從中所受的啟發是這節課不能忽視的,也希望孩子們能學有所獲。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3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短小精悍,卻意藴深刻,寥寥數筆卻飽含着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讀來頗有韻味。

特別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大家真是耳熟能詳。本課要求背誦,最好的方式是在課堂上一步步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但大多時候,古文在背誦上有前置性,也就是還沒正式學習課文時,學生已經會背誦了。《誡子書》文章很短,學生在講解前已經背完了,我問孩子們理解什麼意思嗎,講了什麼內容,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知道”。

問題來了,按理説,學生熟讀成誦後,大致意思還是能理解的,可出現現在這種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我也料到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困難,但完全不懂是沒料到的。課前,我已經分析了原因:文章雖然短小,問題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濃縮了越多的精華,我們就要更靜下心來深入到文本中去。我決定把文章分成隱性的層次,引導孩子們一層一層去理解文本內容。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句話,孩子們很容易發現是説學習的。我追問“學習需要什麼”,孩子們很聰明,齊聲回答“靜”。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這句話很明顯和前文所説的不同,強調的是一個“躁”字。學生再結合“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以理解這句話説的是修身。

至此,孩子們看到黑板上的板書,一目瞭然。

從而,回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中心句上來,孩子們也很容易理解了本文的核心是“靜”。無論是做人(修身)還是學習(治學),都需要“靜”,切忌“躁”。

最後的“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孩子們根據意思,自己總結出了“要珍惜時間”。到此,諸葛亮寫這封家書的用意就很明朗了。

當然,學習古代的精華很有必要,能從中有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更可貴。因此,學生從中所受的啟發是這節課不能忽視的,也希望孩子們能學有所獲。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4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辭約意豐,字字珠璣,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溢滿殷殷期盼之情。採用以“讀”貫穿課堂始終的方法,聽讀,朗讀,跟讀,默讀通過反覆地讀讓學生自然成誦;然後猜讀、精讀、研讀、品讀,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釋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聯繫現實實際談體會,賞析品味拓展積警句;中間穿插歷史背景小故事,開闊了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情趣。

為了讓每位同學在課堂上都能有所學、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讀——生悟——生思”的模式來執教這節課,整個課堂中都以“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和收穫是本節課的主要立足點。

前面幾個部分進行較為順利,學生課堂活動較為踴躍,而且基本每個同學都能完成學習目標,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導學案設置比較合理,逐層深入,從“基礎”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但這節課的授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幾點:

1、“研讀與賞析”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但由於“導”的不到位,部分同學不能動起來,不能“賞”出亮點,“賞”出水平,導致氣氛不夠活躍,對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領悟不夠到位。在這個環節,如能適當讓學生自己“質疑”,然後解疑,相信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會大大增強。

2、課堂上小組運用不夠成功。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5

《誡子書》是本學期的第3篇文言文教學。但這篇文言文完全不同於前兩篇的文言文。上《世説新語》的翻譯教學環節開展起來的是相對輕鬆的,《論語》中的文本理解在加以引導後學生還是能夠有效理解的。但一上《誡子書》時,就會發現:雖然這篇課文不足100字,但字字珠璣,不管是在文言字詞的解釋上,還是在讀文本的深層理解時,都存在着較大的難度。而這些難度的產生,我覺得不是師或生任何一方面的原因,而是兩方面的原因夾雜在一起作用的結果。但在這兩方面的原因中,我認為我個人原因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現將原因歸結如下:

自身文本的理解不夠。在上課之前,我對這篇課文有較高的期望。我希望學生可以通過這篇課文能夠真正明白一些對人、對事、對生活的一些看法。在學習的路上可以不要這樣辛苦,少一些內心的負擔,多一些這個年紀應該有的快樂。或者説,我希望他們能體會一種恬靜的生活方式,能在這樣的喧囂的社會裏活得真誠些、灑脱些。

而事實證明,我自己也不能將這樣的生活態度真正體會到,這樣的我如何將如此美好的生活態度傳遞給學生。空將侃侃而談的話告訴學生沒有任何的意義,就如同跟他們説教一樣。對於處於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們來説,無非又給了他們一次叛逆的機會。於他們而言,也許會覺得我矯揉造作,也許會覺得我講的是一些空談的道理,是沒有任何的意義的。所以,沒有我自身體悟在裏面的教學顯得那樣蒼白無力。

對學生的認知認識不夠。在《誡子書》第一課時在第一個班級教學時,在翻譯全文後,我順勢將本文的中心論證句、論證方法、以及成學成才的方法一起完成,在第二課時時,我就可以用全力將文本的理解講好,不需要再花時間來將寫作成文的方面的內容。但事實證明這樣的認知是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的。在跟周老師聊過以後,周老師建議我這堂課讓學生提出讀不懂的句子然後全班一起理解。在學生讀不懂的全文的時候,對於任何簡單的問題,學生在回答的時候都會畏畏縮縮的,生怕自己的答案是錯的。此時的課堂將會是無效的課堂。在聽取了周老師的建議後,第二班級上課時,我及時做出了調整,明顯這一堂課是較為有效的,學生有真的學到,而我在整一堂可中也是較為輕鬆的。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我和學生之間有一種思想火花的碰撞,那種感覺實在太棒了!

每一次實際的教學都會給我一些新的體會,這樣的體會讓我感受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在一次次的實戰中不斷完善自己,讓自己在一次次的遺憾中不斷沉澱自己。相信在不久將來,我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對我的學生,因為那時的我知道我是一位值得他們信任的老師。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6

有人説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是詩歌。尤其是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詩化的語言更能讓他們體驗到美感,更能夠撥動起他們內心的情感。於是,在課堂上,我通過將《大樹媽媽》的兩段歌詞以詩歌的形式展現給孩子們,再一起來唱“詩歌”,表演詩歌,最後結束課堂。

首先我引導:“美麗的春姑娘來了,那麼比這春天更美麗的,還有些什麼呢?請小朋友們一起欣賞一副春天的畫卷。”緊接着,我將歌詞放映出來,讓孩子們用最甜美的聲音朗讀這首詩,同時用心去欣賞這幅“畫”,思考“畫”中講了什麼。孩子們很投入,特別是在朗讀的時候,情緒一層層高漲。在探討畫中表達的意境時,孩子們很快就發現了大樹媽媽用自己的行動給予了小鳥孩子深深的愛。

通過唱詩歌的思路引導,孩子們興趣非常濃厚。在接下來的表演“詩歌”,我嘗試師用生對唱來讓孩子們學會歌曲,這也是我在課堂中的一種常用方法,孩子們也比較感興趣。另外我嘗試讓男孩女孩進行對唱,輪到男孩或女孩唱時,他們需要站起來演唱,通過這一表演方式,孩子們注意力也顯得格外集中,課堂的氣氛也因此非常活躍,每當一部分孩子起身一部分孩子坐下,就像琴鍵那樣起起伏伏,我自己也感到很激動。

在以前的課堂上,我時常和孩子們創編一些簡單的模仿動作,這堂課也不例外。部分孩子能很大方跟着旋律做動做,最後我稍作了調整,將動作進行了基本的統一。孩子們表演得津津有味。

在課堂上我仍有許多的不足。我不能帶動全班孩子的興趣。表演的時候仍有個別孩子不願同大家一起做動作,呆呆地坐在位置上,只動動嘴皮子。如何讓這些情緒過於平靜的孩子也能高興的參與進來,我要好好的思考和行動一番了。教育,要讓孩子更幸福。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7

《山谷中的謎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語文(蘇教版)第十二冊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用簡練的文筆,通過記敍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文章前半部分有自然界的奇異景觀之謎説起,主要寫謎底如何被揭開的,側重寫實;後半部分主要由揭開謎底而獲得的啟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體、真實的事情來説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這是對學生進行閲讀訓練、陶冶性情和培養意志的好教材。

根據新課標對高年級段學生的要求並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讀懂課文,瞭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3、聯繫課文內容及生活實際,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深刻含義。

4、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文敍事簡潔,內容較易理解,學生在學習時不會遇到太大問題。朗讀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是教學的難點。根據上述情況,我設想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後我佈置家庭作業

1、書寫本課生字新詞

2、讀熟課文。

3、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

下面我説説第二課時的導學設計,主要分三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上課一開始,我先複習提問:魁北克的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個什麼“謎”?學生回答加深印象。然後導入第二個環節。

二、學習課文,朗讀感悟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朗讀本節課的目標後,讓學生按三卡學案學習 

我首先從細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解讀“雪松的本領”入手,設計題:有人説:“雪松面對風雪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羣膽小的弱者,應該自始自終都挺立不動,頑強地抗爭,那才是勇者。”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進一步理解:“雪松的本領”明白雪松是怎樣作出適當的讓步,才得以生存下來,而東坡的其他雜樹沒能生存下來又是什麼原因。通過學生利用課文語言對這一看法進行反駁達到更好地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有了理解作依託,學生一定會讀出真正的感情,讀出對雪松的敬佩和讚美。

接着,我讓學生聯繫舊知,領會“雪松的本領”。

1.“確實,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眼前的雪松使我想起三年級所學《卧薪嚐膽》中越王屈尊為奴,卧薪嚐膽十年,不是( ),而是 ( );上冊《負荊請罪》中藺相如躲避廉頗,不是( ),而是( )。(温馨小提示:組織好語言。)

通過這一練習,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積累了語感。

最後,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學習“雪松的本領”。生活中有許多充滿智慧的“彎曲”思想,聯繫這些人和事想一想你對“確實,有時彎曲不是 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的理解。(要有事例)(温馨小提示:①組內挑選較好的事例展示②形式可多樣)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在第一課時之後,我安排學生們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這兩句話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為深入而形象在理解這兩句話作了輔墊。用收集到的事例來證明着句話的正確性。

三、展示交流:

但這個環節中由於第一個問題在設計時導學不夠精準,展示要求不夠明確,使學得快的組,展示第一個問題時,利用第二三環節的內容進行反駁,使得後兩個題就沒時間展示。雖然在彙報過程中,學生思維敏捷,發言非常積極,所列舉的事例也很有説服力。但聽的同學是否進一步地理解“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不得而知。

雖然不成功,但我認為,語文教材只不過是一個載體。通過這一載體,我們應該對“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這一目標進行有效的實施。因此,在課堂上要改變原來課堂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收集資料,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8

閲讀教學最根本的任務就是教學生學會讀書。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中,要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要指導全班學生都能把課文讀正確、讀連貫,還要有感情地朗讀,所謂有感情地讀,是要做到批文入情,要讓學生的情感活動伴隨讀書的全過程,關心課文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真正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

本課教學,我借鑑薛法根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用“一句話一顆心,一件事一片情”來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課文。教學時,選擇了課文中兩句話,一句“雪兒,這兒就是你的家,你安心養傷吧!”一句“從此,我天天和雪兒一起到陽台上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雲……”。將課文的閲讀理解與朗讀指導有機結合,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我説的每一句話,為雪兒做的每一件事都包含着我對雪兒的一片深情。讓學生這樣去讀課文,就能從平實的字裏行間讀出課文中豐富的情感,發現別人讀不到的東西。

學習是學生在學,教師應該引導、服務於學生的學,本課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作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具體體現在以下兩處:

一是設計話題,以任務和目標引導學生自主閲讀。如在精讀課文時,學生根據中心話題,“在與我相依相伴的日子裏,我是怎樣對待雪兒的?”讓同學們小聲自由朗讀課文2-5自然段。邊讀、邊想,用鉛筆在課文中劃一劃。再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反饋。

二是交給方法,讓學生學會閲讀。如:教師運用“一句話一顆心,一件事一片情”這個方法教學完兩句後,再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9

在拼音教學中,涉及了許多活動,有學習兒歌,有利用周圍的東西擺拼音字母,有拼讀音節,看圖講故事。在學習拼音的幾週中,課中操時間我經常給學生講故事,要求學生老師講時認真聽,故事講完後,還出幾個小問題讓學生回答,並要求他們拼出問題答案中一些相關的拼音,還告訴學生,拼音學完,我們就可以自己看帶拼音的讀物了,激發學生學好拼音的積極性。

有一次我講了一個《蜘蛛和螞蟻》的故事,這節課正好教學《zh ch sh r》這一課,在説出故事題目之後,我先讓學生試着把題目拼出來,又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將其中涉及到的學過的音節出示在黑板上,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學生覺得自己學到的拼音知識特別有用。在拼音教學進行完後,我又進行了一次《拼音大王》的評選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先將自己認識的新朋友的姓名拼出來,又將自己帶的包裝袋上認識的字拼出來,最後又拼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靜寧路國小、一年級一班”這些字詞,使學生將學習拼音與自己的身邊事物有機地結合起來,體會到了漢字的趣味性。

漢語拼音的教學是語文聽説讀寫的基礎,要讓每個學生在此過程中體會到學語文的樂趣,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讓語文課的各個環節都能體現出語文味。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10

《晚上的太陽》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著名科學家愛迪生在媽媽生病時,利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光明,讓醫生順利地完了手術,救了母親.告訴人們遇事要積極動腦動手。

這堂課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以學生為本,着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積極倡導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因而整個課堂是生動的,開放的,充滿着生命的活力。

第一,課堂教學體現了開放性。

首先,問題的設計具有開放性。如:“結合自己的實驗記錄,説説愛迪生的辦法好不好?”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提供了廣闊的時空,拓寬了學生思維的廣度,發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其次,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和體驗。教學中,教師沒有什麼機械的所謂標準答案,只要學生回答的有道理,就充分肯定學生的答案,並積極鼓勵學生髮表獨特見解。

第二,課堂教學體現了實踐性。

首先,課堂上創設了諸多學生言語實踐的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言。其次,把語文綜合性學習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如:佈置學生回家做兩個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小實驗,寫一寫實驗的過程與體驗,想一想實驗的收穫。然後在課堂上巧妙合理地運用學生綜合性學習的結果,調動學生的體驗知識來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體會課文中藴涵的情感。 

第三,課堂教學體現了體驗性。

首先,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感悟。例如,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媽媽得的是急性闌尾炎,需要馬上做手術”時,皺起了眉頭。教師及時抓住這一細節,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你們為什麼皺起眉頭?”其次。利用學生做實驗的體驗來感悟愛迪生的聰明。再者,教師有機地調動學生的體驗去感悟,用語言渲染情感,指導學生通過感情朗讀來表達自己的體驗。

第四,課堂教學體現了探究性。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緊扣學生動態生成的問題,因勢利導地和學生一起來探究問題;最後,課的結束部分並沒有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教師又讓學生帶着一個個問號走出課堂,到課外繼續探究。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11

《給予樹》是一篇有濃濃人文情懷的課文。圍繞“給予”展開教學,從而體會“愛”是本躺課的教學主要特點。在設計教學時,我重點放在了憑藉文本體驗課文藴涵的人文精神。

一、激趣導入

課前,我用説一個日子猜節日的方法來導入課堂,創設與故事北京想融合的教學情境。

二、緊扣課題,展開教學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學生提出問題,老師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這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着對問題解決過程一層一層的感知文本,滲透情感。

三、層層遞進,品位“給予”

品味“給予”的過程正是他們受到愛心教育的過程。教學中,我安排了三個步驟:

(一)初品“給予”。理解“給予”這個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有一個直接的感知,我設計了三個環節來初品“給予”:一是憑直觀感覺,揣摩“給予”;二是結合生活經驗,説説“給予”;三是聯繫課文,理解“給予”。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聯繫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默讀課文,找到文中的相關句子,展現人物間的相互給予。如從“我給了每個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這是媽媽對孩子的給予;從“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可以看出這是兄弟姐妹間的相互給予等等。最後學生自然初品出“給予”就是“送、給”的意思。

(二)細品“給予”。在解決問題“‘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描寫給予樹的句子。引導學生對“一直盼望”一詞展開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麼?學生情不自禁地説出:“因為小女孩很貧窮,買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為她喜歡。”“因為她很孤單,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從而感受小女孩那種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緊接着,我讓學生再次想象“小女孩會在卡片上寫些什麼?”進而對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在此基礎上,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就能順理成章地説出“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讓人如願以償的樹。”……同時也深一層地感受“給予”的另一層含義――讓人如願以償。當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的心情怎樣?我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沉默不語”、“低着頭”想象金吉婭此時會想些什麼,體驗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從而品味“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着放棄、失去。

(三)再品“給予”。這一環節,是通過精讀最後一自然段來完成的。讀完本段後,先讓學生體會媽媽擁抱時的心情,比較媽媽前後的心情變化。接着提出了三個問題:小女孩得到了什麼?金吉婭得到了什麼?我們得到了什麼?層層遞進,在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中總結“給予”所折射的深層含義。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12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教學一開始,我播放低音量的葬禮哀樂,並在音樂中描述:“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巴西總統親自主持了一次特殊的葬禮。葬禮是為一條瀑布——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描述將學生帶入課文特定的情境,學生產生了許多疑問,如人們為什麼要為一條瀑布舉行葬禮?這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呢?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就會主動地探索。

二、循音入境,引導想象

課文第三自然段描寫了塞特凱達斯瀑布雄偉壯觀地氣勢。我讓學生閲讀時,找出文中表現瀑布雄偉氣勢的詞語,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等,之後,再讓學生欣賞配樂朗誦。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形象起來,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眼前出現了一條奔流而下的瀑布”“這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呀!”……

三、圖文結合,激發想象

課文第五自然段描寫了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的形態。教學時,我要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描寫瀑布的語句:“它在羣山之中無奈地低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等詞語的基礎上,出示文中插圖,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是什麼樣子?假如你是慕名而來的遊客,看到這樣的情景會有哪些感受?你會説些什麼?學生彷彿置身於瀑布前。經過一番閲讀、討論,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想象,學生將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過去和現在作了比較,深深體會到了環境污染給大自然,給人們生活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

四、結尾質疑,引導續想

學完課文後,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葬禮是在1986年舉行的,那塞特凱達斯瀑布現在怎樣了呢?“問題一提出,我並沒有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想象:“同學們,你們想象一下,瀑布應該怎樣呢?”學生經過思索後,有的説瀑布可能永遠消失了,它只能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有的學生卻説葬禮喚醒了人們,人們積極植樹造林,保持水土,瀑布恢復了往昔的生機與氣勢。通過續想,儘管學生的答案不一,但學生進入了課文的意境,進一步增強了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意識。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13

這是一首由四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兒童歌曲,曲調富有濃郁的民歌風格,旋律歡快、活潑,歌詞生動,富有童趣,抒發了在温馨家庭中孩子甜美生活的歡樂心情。第二樂句在第一樂句上進行了上移五度的旋律摸進,病分別運用了富有彈性的頓音演唱效果,歡快的情緒,即刻在我們面前浮現出一個長有小酒窩、甜美歡笑的可愛兒童的形象。第三樂句出現了八分休止符和帶裝飾音的相間的間奏,在形象與情緒上更顯天真活潑,“爸爸也喝”、“媽媽也喝”真實地表達了孩子對父母給予自己的愛而掩飾不住內心喜悦心情的流露。歌曲的結束句重複了第四樂句,在尾音上以高八度出現,使全曲在舒心歡笑的歌聲中結束。

這節課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學會歌曲《小酒窩》,本來主題童年就和小酒窩有些聯繫,我就根據教材從幸福的童年引出可愛的小酒窩。並且把歌曲想象成一組解讀幸福的密碼。當我説同學們的幸福都住在酒窩裏時,他們都笑了,還互相指點着看,課堂氛圍就一下子活潑了。

在初步接觸這首歌曲的時候,我對裏面 “左邊一個,右邊一個,成天價笑呵呵咿呀咿子喂。”的這句歌詞特別喜歡,我們 每個人都有小酒窩,也同樣是左邊一個,右邊一個,所以在教唱本首歌曲的時候我遵循新課標的理念以生為本,觀察每個學生,把他們的小酒窩個個指出給同學們看,並告訴大家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生理現象,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漂亮的小酒窩,而且小酒窩的大小也不一樣。

同學們找了好多個人上台展示她們的小酒窩,呵呵!挺漂亮的酒窩。也為我們學習這首歌曲奠定了基礎,起碼孩子們知道了用什麼感情去演唱,在接下來的學習歌曲中,孩子們表現的很積極,很快這首歌曲就已經掌握,都在迫不及待的等着回家炫耀自己的小酒窩呢!唯一不好的是我沒有照顧好沒有小酒窩的孩子,以後的注意了!

音樂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他們對美的感覺。所以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總是盡力想讓學生學得快樂些。

現在的三年級沒學過譜子,所以他們要學唱一首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這時就是老師的教學方法在起作用了。 如:這首歌的開頭兩句是一個同旋律的級進,我就採用聽一聽,找區別的方法,讓學生在無形之中熟悉歌曲的旋律。並且把歌曲中的注意點難點都放在裏面,學生再唱時就不會犯這一類的毛病了。

現在缺乏經驗和這方面的見識是我最大的問題,有時課堂應急不夠機靈,出現無法自然銜接的現象,這些都有待我今後在工作中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思想,積極探索,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14

《説聲“對不起”》是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們和我”中編排的一篇主體課文。學習本單元可以使學生真切地意識到自己的成長,能夠在學習、生活中更多地去關注集體,關心他人,克服缺點,不斷進步。《説聲“對不起”》這篇課文是經常發生在學生們中間的一件平凡的小事。主要講“我”不小心用手中的鉛筆把同學陸葉的下巴劃破了,老師讓我向他道歉,可我説不出口,最後,在老師、同學的鼓勵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礙,大聲向同學説了聲“對不起”。這個故事告訴大家,講文明、懂禮貌是一個國小生應有的好品質。

課文共9個自然段,以第一人稱敍事,語言樸實、直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便於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將心比心,理解小作者當時的心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的效果。

第一環節: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先交流自己在生活中都會用哪些文明用語?並説説這些文明語言分別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為學習課文時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作好鋪墊?然後引出課題。

第二環節:深入學習課文內容,懂得道理。《課標》指也:“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閲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課堂上讓學生默讀第三至八自然段,瞭解陳剛的心理變化。討論:剛開始,陳剛説不出口,後來大聲説,是什麼力量讓陳剛這樣做?

第三環節:聯繫實際談體會。此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再現生活情境,加深印象。但在此環節也有學生提出:課文所講的起因,是因為陸葉突然撞了“我”,才會造成“我”一擋,後果把陸葉的下巴劃破了。為什麼“我”要道歉?這個暴露學生相處中經常出現的事情,以及他們的處理方式。也許學生就是認為,別人先動我,我就應該還手。這時,我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讓他們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引導他們發現陸葉“突然”撞“我”,“我抬手一擋”是本能反應,而此時“我”“正在練字”,手中的鉛筆劃破陸葉的下巴,確實出於無意。從事情發生的過程引導學生髮現,其實兩個都沒有錯,但結果卻是陸葉受傷。那麼不管是否故意,受傷因“我”而起,“我”就應該向陸葉道歉。

面對這樣的理解,或許有的學生還是不能接受。但孩子的成長,一定要過這一關——從“我”走向“我們”,學會與人相處,主動與人溝通。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15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説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説,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決定他們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不僅可以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他們的火花,而且可以讓孩子揮灑想象和才情,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

《金色的草地》一文,雖以敍事為主,但藴涵在其中的情感卻是豐富的,強烈的。如何讓孩子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過課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張開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種子……讓學生説説看到這樣一片草地時的感受。當學生感受到草地的美並想在草地上玩耍的衝動時,讓學生讀讀演演文中兄弟倆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領悟草地給兄弟倆帶來的快樂。隨之我又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説説此時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樣一種情景?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有的説:“草地的上空飄滿了絨毛,隨風舞動,像是跟我們捉迷藏呢!”有的説:“絨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説:“絨毛像個調皮的孩子,東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這片草地上還會玩什麼遊戲呢?”孩子們個個神采飛揚,高高舉起了手“老師,我!我!”唯恐我不讓他回答。為了讓每個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於是我讓孩子們畫一畫此時的草地和最想對草地説的貼心話。“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孩子們拿着筆揮灑着他們的想象、激情、才華……我的心情燦爛無比,原來孩子們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啊!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16

課文中的一些書籍學生平時較少接觸,瞭解的東西少,所以在第二節課時就比較難上。我就將該部分的內容轉為請同學講講自己看過的,記憶深刻的書或一篇文章。這樣一變學生的熱情就來了,一改剛才死氣沉沉的狀態紛紛舉手發言,有的甚至自己站起來搶着向同學敍述自己所看到的精彩的內容。

有描述櫻桃小丸子的任性,有的則描述蠟筆小新的調皮淘氣,有的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水景色,有的則描述自己家裏的可愛的小貓小狗……我看了這樣的情形不禁暗暗高興,不按已定的教案來上課那也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要在課堂上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能只為了完成教學任務。

雖然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我在另一個方面上激起了學生學習興趣,促進他們進行課外閲讀,並能夠將自己所讀到的文章説出來與大家共享。這就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課標》中“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這個目標。

但課後還要多引導學生去閲讀,特別是閲讀一些名著,加深他們的文學修養。像中國的四大名著,文言文較多,學生看起來較難懂,可以先引導他們去讀讀簡單的兒童版,然後再引導他們讀讀原著,這就可以加深他們對內容的理解。

片段作文訓練是為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活動做好準備的,有的同學就做得很好,能夠及時的完成,而有的同學卻沒有完成。從中可以看出有完成的同學是有所思考的去讀書,讀過之後才有所得;沒有完成的同學可能是沒有去看什麼書或者是看了卻沒有思考結果是寫不出來。看來,不僅要引導同學去閲讀,更要教他們如何閲讀,讀後應做什麼。

不足之處:在課堂的導入方面相對來説較難,如第一課時的導入可以換成俗語或謎語來導入如:千層寶典一翻開,黑白縱橫一排排。歷代往事它記載,知識沒它傳不開。(請打一物)謎底為書。而第二課時則可以用同學們沒積累到的有關書的名言來導入。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17

試教失敗,打擊很大。但也讓我完全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備課的不充分,沒有認真深入的鑽研教材。只是套取了一些別人的教學設計,因為沒有領悟,所以完全把握不好。另外,文章雖然不長,但要讓孩子不僅體會到貓的性格古怪,還要體會作者對這隻貓的喜愛之情。還要讓學生感受一代語言大師的語言魅力。要在一節課中體現這麼多的東西,如何把它們都很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確實感覺挺難。

反思這節課,學生們學得興趣較濃,貓的可愛也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完全歸功於學生能抓住文中的語言文字,通過朗讀進行揣摩體會。但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似科在怎樣將一個事物的特點寫具體方面收穫甚微。到底讀寫結合是將文章斷開,插入寫作聯繫呢,還是在上完全課後,待下節課再作系統練習呢?這還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實踐與努力探索。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18

①、導課注意激發興趣。

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在導課時就要注意激發興趣。仔細回顧我所聽過的高效的《聲律啟蒙》課,我發現這些老師在導課時都特別注意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比如五小的劉曉仙老師,導課時模仿説書先生的口吻來了這麼一段:清朝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來到了江蘇省。這一天,他路過的一個城鎮叫通州。這時,乾隆皇帝忽然想起了北京城附近也有個地方叫通州。他一下想了個上聯叫身邊的大臣們來對: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這個上聯用“南”、“北”、”通”、“州”四個字重複組成,想得十分巧妙。大臣們聽了面面相覷,大夥兒使勁想各處的地名,差不多把全國的重要地名都過了篩子,可就是想不出個合適下聯。還是紀曉嵐有辦法,他沒有死摳地名,倒是在方位上動腦子。他一眼看見了街頭上掛着“當”字大招牌的當鋪,馬上想出了下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下聯對得十分工整。也是由四個字:“東”、“西”、“當”、“鋪”, 重複組成。在引導學生讀了趣聯之後突然話鋒一轉:對聯中有智慧、有意境,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聲律啟蒙》《十三元》這一課,去感受對聯中的古典情韻之美,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到《十三元》的學習活動中。再如二小的賴小珍老師,導課時她模仿“開心詞典”的“根據文字敍述猜人物”的活動,巧妙地講述了《九青》中《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引出《九青》中的詩句“楚人誰識屈原醒”,不露痕跡地帶領學生進入《九青》的學習。還有吳梅英老師上《十灰》時,通過向學生描繪“月光撒滿南樓,庾亮坐在胡牀上與眾人盡情吟詠玩樂”的畫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詩句“月滿庾樓,據胡牀而可玩”,從而進入《十灰》的學習。

其實關於導課的形式,胡主任在《聲律啟蒙》課堂教學構建中列舉了很多例子,這份材料我們國學郵箱中有,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去仔細研究研究。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19

jqx與ü相拼省寫ü上的兩點的拼音規則是拼音教學中的一難點。一是容易忘記省寫ü上的兩點;二是不知為什麼要省寫ü上的兩點;三是學會了省寫規則後,又將其它聲母(如:n、l)與ü相拼時也去掉ü上兩點;四是省掉兩點後又將ü讀成u,造成拼讀錯誤。要突破這一難點,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巧讓學生髮現問題

在完成了複習,認讀,書寫字母jq x後,板書下面內容:

板書完畢之後指名讓學生説出它們的意思。(j與i相拼組成ji……j與ü相拼組成jü……),這時有些細心的學生就發現問題了:

“老師,你右邊的寫錯了。”我故作吃驚狀:“是嗎?”然後作短暫沉默。見老師不言語,部分學生就議論開了。此時,學生大概會有這樣幾種心理狀況。1.我都看出來錯了,老師還不知道。(得意)2.你是老師,還寫錯。看你怎麼辦?(看笑話)3.也許老師沒錯,但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我認為,不論是哪一種心理,對吸引學生注意力,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激發學生討論判斷

待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這個問題上時,我便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提出問題:你們説這是錯的,理由是什麼呢?不等我提出討論的要求,大家就自覺主動地討論起來。有的説:“n、l與ü相拼時就沒去掉上的兩點。”有的説:“jqx與i在一起時,i上的那一點就沒去掉。”有的説:“如果去掉ü上的兩點,就不是ü而是u了。”還有的説:“老師沒寫錯。”(可説不出理由)……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爭論十分激烈,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全班絕大部分學生都參加了這個問題的思考與爭論。在爭論中既鞏固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又激發了學生對新問題的思考。

三、講故事,揭示規則

學生們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急需得到一個明確的結論時,我發言了:“同學們,請大家暫時停止對這個問題的爭論,先聽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聽完故事後,再請同學們來説説老師到底寫沒寫錯。好嗎?”聽説要講故事,大家更來了興趣,於是個個全神貫注地聽起故事來。我繪聲繪色地講完故事後,從學生們臉上的表情能夠看出他們已經明白了問題的答案。於是讓他們齊聲回答老師黑板上寫的錯沒錯。在一聲響亮的“沒錯!”聲中,jq x與ü相拼時省寫ü上兩點的規則便深深地印入了學生的腦海之中。

四、及時總結,突破難點

當有趣的故事情節還在學生腦際縈繞時,我趁熱打鐵,總結jqx與ü相拼省寫ü上兩點的規則。寫的規則學生已基本明瞭,讀的規則還需強調。即jqx與ü相拼時ü上兩點去掉後仍然讀ü,千萬不能讀成u。讓學生根據剛才聽到的故事內容説一説,議一議為什麼要這樣讀?啟發學生明白因為去掉魚眼的魚還是魚,而沒有變成烏鴉,所以還讀ü不讀u。

五、教兒歌,幫助記憶

在學生掌握了j qx與ü相拼的拼寫及拼讀規則後,再根據前面講的故事內容,教給學生順口溜:“小魚小魚有禮貌,見了jqx就脱帽。”以幫助學生記憶。這個兒歌順口好記,學生只要念着兒歌,就會想起老師講的故事,就會想到jqx與ü相拼的拼音規則。

《誡子書》教學反思 篇20

圍繞“作者想象豐富、感受獨特,説一説你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這個主要問題,讓學生體悟課文,思考揣摩。如“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裏去。”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甲蟲夫妻在互相在傾訴些什麼呢?又如,“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羣黑甲蟲,對這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們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黑甲蟲看着“龐然大物”為什麼會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蟲在交流些什麼?還有“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啟發學生思考:“我”還會看見些什麼?也許是市場裏,甲蟲們做買賣;公園裏,大甲蟲在教小甲蟲尋找食物……

有學生説,草蟲的世界有大街小巷,就是一個微型的世界。我要求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寫其他昆蟲或小動物,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寫了“青蛙開演唱會”、“螞蟻搬家”、”蟋蟀打架”等,把課文裏很多好詞好句都用上了,這就是學以致用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0xkg4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