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禮儀 >禮儀知識 >

中國傳統禮儀十篇

中國傳統禮儀十篇

中國傳統禮儀 篇1

中國傳統服飾—旗袍

中國傳統禮儀十篇

中國的旗袍是中國的代表服飾之一,不僅受國人的喜愛而且名揚國外,下面就介紹一下旗袍的由來及發展經過。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着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本世紀20xx年代的旗袍,脱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户,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xx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脱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xx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着。

中國傳統禮儀 篇2

中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在其五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禮強烈地影響和制約着中國人的思想言論和行動。重禮儀、守禮法、行禮教、講禮信、遵禮義已內化為一種民眾的自覺意識而穿於其心理與行為活動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及基本表徵。孔子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著名思想家顏元的“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禮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長。

禮之產生,可以溯到遠古時代。首先它是人類協調主客觀矛盾的需要。自然的人倫秩序是禮產生的最原始動力,人們為生存和發展相互依賴,逐步積累和自然約定出一系列“人倫秩序”,這是最初的禮,後又有“聖賢之人”如黃帝、堯、舜、禹等為“止欲制亂”而制禮,身體力行為民眾做榜樣,從而使禮在“維穩制亂”中發揮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們更加遵禮尚禮。其次,禮起源於原始的宗教祀活動。遠古時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認識自然的能力低下,無法解釋和征服自然現象與自然力,於是人們把關於人的靈魂觀念擴大到他們所接觸的自然界萬物,從而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開始用原始宗教儀式等手段來影響神靈,如祭祀、崇拜、祈禱等,期望以虔誠感化和影響自然神靈,以使其多賜福少降災,原始的“禮”便產生了。

結合文化和禮之起源,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

(一)禮之本意為敬神,後引申為表示敬意所應具有的態度,即禮首先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人對己的尊重和敬意時的態度。

(二)禮是一系列動作,是使內在敬意的態度外在表現化的動作。即通過一定的動作表達自己內心對人對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禮是一種程式或儀式。通過多樣性的儀式,表現出行禮人對人對己的敬意、愛戴和重視。

(四)禮還是用來表示慶賀或敬意的物品。

禮,中國文化的“核心元素”

核心提示

1.國學大師錢穆説過,中國文化説到底是一個字,就是禮。禮是中國人一切行為的準則。

2.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禮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對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離開了禮來談中華文明,則無從談起。

中國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以衣冠文物標榜國家文明的特色,舉世所無。中國人的治國方略,經過諸子百家的爭鳴與論辨,最終走上禮治的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禮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對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我們學習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就不能不對禮樂文明有所瞭解。

禮是“修、齊、治、平”的大經大法

周公制禮作樂,中國文化的底藴從此得以確立,其後經過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揚,成為博大精深可以經緯萬方的巨大體系,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

首先,天人關係屬於禮。人如何順應和利用自然,如何與萬物相處,在古代中國都是以禮的形式規定下來的。我們讀《禮記·月令》,上面逐月記載着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氣象與物候的變遷週期,動物與植物的成長過程,社會生活的各種規範。要求人們愛惜森林資源,保護幼小動物。那時的人口比今天少得多,資源比今天豐富得多,但儒家已經意識到人與宇宙萬物必須共存共榮的道理,這是何等的胸懷與卓識!

其次,國家典制屬於禮。在中國文化中,制訂符合道德理性的國家制度稱為“制禮作樂”,好的制度被破壞了稱為“禮崩樂壞”。禮是經邦治國的大經大法,無禮則無從措手,成為社會賢達的共識,有關的論述觸目皆是,如《左傳》引君子云:“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孔穎達疏雲:“國家非禮不治,社稷得禮乃安,故禮所以經理國

家、安定社稷。以禮教民則親戚和睦,以禮守位則澤及子孫。”子大叔説:“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荀子説:“國無禮則不正。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於輕重也,猶繩墨之於曲直也,猶規矩之於方圓也,既錯之而人莫之能誣也。”將禮譬之為治國的衡、繩墨、尺寸,乃是規範一切的標準。

治國理念的實現也必須通過禮。再好的治國理想、理念,只有通過禮儀,才能層層推進,逐步變成現實,這個道理《禮記》上説得非常清楚: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

這段話的意思是,道德仁義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沒有禮就無法成就。教育民眾,端正風俗,沒有禮就不能完備。紛爭辨訟,沒有禮就不能判別是非。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是倫理的基礎,沒有禮就無法確定。班朝治軍,居官執法,沒有禮就沒有威嚴的氣象。祭神敬祖等,沒有禮就無法誠敬莊嚴。一言以蔽之,沒有禮就做不好任何事情。

禮治法治在“交鋒”中決出主次

自古以來,治國之道就有法治與禮治之爭,兩者孰優孰劣,在先秦就有論辯。

我們先來看看法家的理論。戰國時期的法家,前期的代表人物是商鞅、申不害、慎到,後期是韓非。商鞅重法,主張法律公開,嚴格依法行政,“法不阿貴,一斷於法”,不管是卿相、將軍,還是庶人,只要不聽王命、違反國家禁令者,一律“罪死不赦”,主張“刑九而賞一”,多用刑,慎用賞。

申不害強調“術”,就是君王駕馭臣民的權術,要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使他們努力工作,不敢偷奸耍滑;同時要寡言少語,給人以高深莫測、無從捉摸之感,這樣就可以掌控局面。

慎到也主張“事斷於法”,官吏守法,人民為法所役使。同時,他又提出了“勢”的觀念。他説,堯如果是無權無勢的普通人,那他連鄰居也使喚不動;他南面而稱王了,才得以號令天下。因此,地位和權力特別重要,君王務必要很好利用這個“勢”。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理論基礎是人性好利。他説:種地很辛苦,為什麼還有人種?那是因為想致富。打仗很危險,但還有人願意去,那是想立功。造車的人希望人人富貴,那樣就有錢去買他的車。賣棺材的人希望天天死人,那樣他才有生意。他又説,臣下用效死力的方法與國君做交易,國君則陳列各種爵祿與臣下做交易,彼此之間哪有什麼君臣如父子關係?都是在權衡這場交易是否合算。所以,君主要善於用“利”來調動臣民的積極性,使他們服服帖帖地成

中國傳統禮儀 篇3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這就説明禮儀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準則。如今,隨着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提高全民族禮儀文化修養,越發的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美譽,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儒家把能夠遵循禮儀,擁有道德修養的人稱為“君子”。君子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這樣的人是優良社會風氣的引領者,也是中華文明禮儀的化身。那麼,如何成為生活中人人敬愛的“君子”呢,這就需要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下面我就用《弟子規》中的原文和大家談談傳統禮儀吧。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孔夫子教導我們,學習文明禮儀首先要做的孝道。父母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人,孝敬父母,的確是天經地義的事。那麼,孝從何做起呢?我想,應該從聽父母的話開始。首先我們應當理解到,父母對我們的教導,無論對錯與否,其出發點都是為我們着想。天下沒有父母希望子女不學好,都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期待子女實現自己未能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所以我們身為子女,應當負起這個責任,應該有擔當。其次,即使父母的教導錯了,出現了原則上的錯誤,那我們就應該和顏悦色地與他們協商,達成統一的意見,千萬不要當面頂撞父母,讓他們傷心。試想,朋友之間相處尚且需要相互體諒,互相關切,沒有人會對自己的朋友惡語相向,何況是供養我們十多年的父母呢?

除了孝敬父母,我們在禮儀修養方面還應注意哪些內容?那就是誠信,仁愛和學習文化知識。

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社會,學生們從大學畢業,踏入社會以後,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求職,也即找工作。在這樣的一個商業社會中,最重要的就是誠信二字!人無信不立,喪失誠信的人,是會被全社會所厭棄的。在這裏大家可能會有疑問,本次演講的主題是禮儀,為什麼要談到道德修養呢?因為誠信是一切禮儀之本,一個人只有在為人處世中充滿誠意,才能表裏如一,沒有誠意的禮儀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就比喻至誠的力量連金石都可以感化,何況是人呢?如何培養誠信,這就需要自我反省,人,不可能不説謊,這並不可恥,可恥的是明知自己犯了錯誤,説了謊話,還不知道改正,一而再,再而三的圓謊,最終自欺欺人,惶惶不得終日,害人害己。科學研究表明,經常説謊的人往往心理壓力過大,容易導致神經衰弱等精神疾病,因此,我們應當常常反省,做到問心無愧,這就是修身之道。

在傳統禮儀中,最重要的是言行兩個方面。易經上有句話:“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就是告訴我們言行的重要性,人生在世之所以光榮或者是遭受恥辱,都是有本身的言行所引發的。

禍從口出,就是説明言語的重要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一些粗話髒話,有些同學可能會一時好奇,學了起來,漸漸就染上了説髒話的壞習慣,這個一定要改,因為惡語傷人是很可怕的,一時的出言不慎可能會激起別人的仇恨心理,説着無意,聽者有心,這會給你招致很多不必要的矛盾。還有一種就是挑撥離見,揭發別人的隱私的毛病,這樣的人很容易失去朋友,因為別人一旦知道了你這個毛病,就一定會提防着你,不願意與你談論自己的事了,那麼你就很容易被孤立,當然這種惡果也是自招的,怨不得人。所以我們説話,儘量説一些有意義的,積極向上的內容,如果言談終日,言不及義,與他人聊一些閒言碎語,不但浪費時間,而且耽誤學習。

行為,更是禮儀的重中之重,打架,偷竊等惡習向來是為人所不齒的。如果嚴重的話,當事人還要負擔刑事責任,接受國家機器的制裁。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也應當檢點自己的行為,比如坐姿要端正,不要彎腰駝背,也不要蹺二郎腿。走路不要莽撞,同時要抬頭挺胸,使人感覺有朝氣。寫字要工整,不要潦草。寫字不規範也反映了心態的不端正。《弟子規》裏説的:“字不敬,心先病”就是這個道理。

論語上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要求我們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比如當你想亂扔垃圾的時候,就應當想到清潔工工作的辛苦,如果自己是清潔工,看到同學們亂扔垃圾時心裏會怎麼想?再比如上課時有的同學在下面聊天,做小動作,自己作為老師,學生們在課堂上講課時心裏又會怎麼想呢?學會換位思考也是我們成功人生的祕訣之一。

然後我們要談的就是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禮儀。我們常常聽父母對我們説到察言觀色的問題,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察言觀色呢?比如親朋好友聚會時,看到長輩應當問好,如果不知道怎麼稱呼可以事先問父母,在吃飯時,不要只顧自己,長輩沒有開動之前最好不要先開動,坐座位是也要聽從長輩的安排。在路上遇到師長要主動問好。在和朋友談話時,如果對方沉默不語,就不要追我下去了。這些禮儀都很細,平時生活中應留心觀察,不懂的地方可以向父母,老師請教。

談了這麼多,同學們是不是對中華傳統禮儀有更深的理解了呢?今天的演講在這裏就要和大家説拜拜了,同學們要認真體會,並付諸行動哦,中華民族的明天等待你們創造!

擴展資料:

關於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主旨介紹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裏,禮的精神內核是人倫關係、倫理價值,禮是人與人間秩序的建立。禮源於生活,首先表現為一種生活儀式,最後上升到倫理道德高度。古代家禮包含許多日常生活中子女的衣、食、居、行、立、坐等各種生活行為和習慣,都有一套禮節規範,不能隨意而行。《周禮?師氏》中記載,當時的國學教國子以“三德”和“三行”。

“三德”,即至德、敏德、孝德。“三行”,即“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日順行,以事師長”。鄉學中則實行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等七項人倫之教。孔子説:“不學禮,無以立。”把守禮行禮作為個人立身之本。“禮”主要是關於個人修身養性之道德, 強調內聖、內省和自律。孔子曰:克己功夫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制之於外,以安其內,克己復禮,久而誠矣。視聽言動是乃人之具體行為,使之約制於禮教之中,逐步內化,久而成性。

通過不斷加強道德修養,行為處處符合禮,彬彬有禮,温文爾雅,才具有“君子”的風度。禮儀的本質是指導個人通過不斷的修身,反省、自律來實現內聖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

中國禮儀文化的奠基人孔子認為“禮”之基礎是“親子之愛”,“仁”之核心是“愛人”。將“禮”的自然情感基礎與“仁”的精神內核作了溝通,使社會規範的外在性與道德主體的內在性相接軌,使禮制的強制性與道德的自覺性有了轉化的可能。

“禮”是“仁”的外化,即“仁”的具體化和政治化。禮要求節慾存理,控制本能慾望。禮是具體的行為規範,表現為一整套制度儀式,有其獨具的文化特色。而統攝這一文化體系的核心則是“仁”之精神。《左傳. 昭公十二年》引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禮與仁都是講人際的關係,禮用以建立人與人間的秩序,仁則尋求人與人間的和諧。從自己做起,立己、克己,方能達到仁的層次。

此外,中國禮儀文化還強調禮樂互補。所謂禮樂,並非僅指具體的禮儀典章,更指履行道德與對這一履行的愛好與情趣。因為沒有情感的參與,道德的內化是難以完成的。先秦時期學校教育就開設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課程,以禮、樂為先,實行所謂“樂所以修內,禮所以修外”’的策略。《韋氏詞典》將禮貌定義為“表現於行為中的道德”。

正如《樂記》所言:禮是天地之序,樂是天地之和。禮是人與人間秩序的建立,樂是象徵人與人間來往的和諧。《漢書.藝文志》言及:“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於樂,兩者相與並行。”把禮與樂聯結起來,治理社會。

中國傳統飲茶禮儀文化常識

我國曆來就有“客來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為禮品與貢品。到兩晉、南北朝時,客來敬茶已經成為人際交往的社交禮儀。顏真卿《春夜啜茶聯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唐代劉貞亮讚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當今社會,客來敬茶更成為人們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來禮儀。俗話説:酒滿茶半。奉茶時應注意:茶不要太滿,以八分滿為宜。水温不宜太燙,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有兩位以上的訪客時,用茶盤端出的茶色要均勻,並要左手捧着茶盤底部,右手扶着茶盤的邊緣,如有茶點心,應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應擺在點心右邊。上茶時應以右手端茶,從客人的右方奉上,並面帶微笑,眼睛注視對方。

以咖啡或紅茶待客時,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邊,此外要替每位客人準備一包砂糖和奶精,將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喝茶的環境應該靜謐、幽雅、潔淨、舒適,讓人有隨遇而安的感覺。選茶也要因人而異,如北方人喜歡飲香味茶,江浙人喜歡飲清芬的綠茶,閩粵人則喜歡釅鬱的烏龍茶、普洱茶等。茶具可以用精美獨特的,也可以用簡單質樸的。

當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禮還禮,雙手接過,點頭致謝。品茶時,講究小口品飲,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於意會而不可言傳。另外,可適當稱讚主人茶好。壺中茶葉可反覆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飲盡,主人可為其續茶,客人散去後,方可收茶。琛甌洗塵。

沏茶是家庭禮儀中待客的一種日常禮節,也是社會交往的一項內容,不僅是對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體現自己的修養。:

傳説我國古代有一人名叫若琛甌,乃景德鎮人,以製茶具而聞名,他制的茶具美觀、耐用。可是一個惡毒的巫師知道後,唸了一道毒咒,毀壞了茶具。要解開這道咒語,需有一名年輕人投入燒茶具的爐火。於是,琛甌很勇敢地投入熊熊烈火中,咒語解開了,茶具恢復原樣。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第一次茶水稱為“琛甌洗塵”。

如今,“琛甌洗塵”是“十八道功夫茶”中的一道,後人用得更多的是“洗塵”二字,以表達對客人的尊敬。

一、喝茶前

座位:如今很少人知道客位的尊卑問題,雖然茶道里面講究的是客隨主便一説,不過喝茶的人多了,自然應該遵循這樣的原則:面對主人,主人的左手邊是尊!順時針旋轉,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邊,不論茶桌上的形式如何,這個是不變的鐵律。

尊位的第一順序為:老年人、中年人,比自己年齡大的人。其中師長、長者為尊,如果年齡相差不大,女士優先坐尊位。

座位方面有一個特別的規定:忌諱對頭坐,就是頭對頭和主人面對面坐!哪怕就是隻有你和主人兩個人,也不要坐對頭的,知禮的客人應該坐主人的右手邊的卑位,人多實在避免不了坐對頭的情況,小孩來坐這個位子。

第一道禮節:客人最重要的禮節是答禮,也稱回禮!所謂第一道禮節,是指主人沖泡了第一泡茶品,並且請你品嚐的時候,作為客人的第一次回禮。

正式的、正規的第一次客人回禮是這樣的:起身,男性抱拳女性合十,一躬,坐下,雙手接過(或者雙手捧起茶杯)先聞香,後慢慢綴茶一口,放下茶杯,口中稱讚主人。注:抱拳者,右手握拳左手包上去。一躬,躬身行禮。躬身越低,表示對於主人越發尊敬,對於主人是長輩客人是晚輩,躬身應該至少為45度的傾斜角的!

二、喝茶中

喝茶過程裏面,客人最重要的回禮禮節是扣指禮,又叫屈指跪。這個禮節的來由前邊已經大家都知道的。還有就是茶桌上面忌談性事,不然喝着喝着茶水會發酸的。喝茶忌“一口悶”或者“亮杯底”的,偶們喝茶的人和酒色之徒是有區別。

喝茶嚴禁抽煙。實在忍不住了,也應該是喝了五泡之後,徵詢一下主人的意見,得到同意以後方可吞雲吐霧的。才坐下就發煙的,視為失禮!第一泡的第一口茶湯,千萬不可當着主人的面吐了出來!這個視為極大的失禮,甚至是一種挑釁的開始。

中國傳統文化餐桌禮儀

餐桌禮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了很重要的位置,餐桌禮儀也是頭等的社交經驗。下面給大家整理了中國傳統文化餐桌禮儀,一起來看看吧!

(一)就座和離席

1、應等長者坐定後,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應等女士座定後,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鄰,應招呼女士。

3、用餐後,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後,其他賓客方可離席。

4、坐姿要端正,與餐桌的距離保持得宜。

5、在飯店用餐,應由服務生領枱入座。

6、離席時,應幫助隔座長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酒水禮儀

1、茶水應該倒七分滿。當別人為你斟茶時,禮節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

2、白酒應該倒十分滿,但要滿而不溢。

3、紅酒應該倒滿杯子的三分之一。在自己的桌上,要時刻留意,紅酒杯一定要放在水杯右邊。

4、香檳應該倒滿杯子的四分之三。

5、敬酒的順序,如果和領導或長輩喝酒,就先從領導或長輩開始,一個一個來,一般朋友就比較隨意,如果你講究一點的就是按照順時針方向來。碰杯時自己的酒杯應低於領導或者長輩。

6、敬酒詞,敬酒一定要準備合適的敬酒詞。會説、能説出一口好聽的祝酒詞,也是非常重要的。簡單背熟幾個常用的祝酒詞,就可以隨機應變,避免舉杯尷尬場面。

(三)用餐禮儀

1、用餐時,不可發出聲音。也不可大聲喧譁。

2、當你用筷子去取一塊食物時,儘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有條件的話,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

3、進餐時,先請客人、長者動筷子。

4、吃飯要端起碗。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對着碗吃飯是非常不雅觀的。不能雙手端起碗來進食;不能向碗裏亂扔廢棄物;不能將碗倒扣在桌上。

5、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時,就要用餐巾或手擋住自己的嘴巴。

6、女士用餐前應先將口紅擦掉,以免在杯或餐具上留下脣印,予人不潔之感。

中國傳統禮儀 篇4

中國是一個富於禮儀傳統的國度,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國人也往往以此為榮。然而,當我們認真審視中國歷史的禮儀傳統的時候,卻難免在為禮儀之邦感到驕傲的時候,同時感到背上了一種沉重的歷史負擔。為什麼呢?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一方面,它給我們留下了尊老愛幼、講究信義、禮貌待人、禮尚往來、禮義廉恥等優良的禮儀傳統,這是必須予以繼承和發揚的;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留下了大量的違揹人類文明的禮儀垃圾,這是必須予以徹底清算的。

中國傳統禮儀中的糟粕即禮儀垃圾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繁瑣勞民。

中國古代的傳統禮儀是繁瑣的禮儀。中國幾千年歷史積累沿襲下來的“禮儀”,確實蔚為大觀。僅儒家所傳“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即謂“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不可不謂之豐富多彩。但是,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繁瑣虛偽、勞民傷財等非文明、非理性的東西。從生老病死到迎來送往,從言談舉止到飲食起居,生日忌日節慶日、升學升遷喬遷、冠禮婚禮聘禮賀禮、拜見朝見覲見禮、祭天祭地祭鬼神,繁瑣的禮儀形式和禮品花費貫串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耗費了人們許多原可節省的時間、精力和物力。這一點儒家經典《禮記?經解》早就明確指出:“《禮》之失煩。”可惜它從未得到人們的真正重視,所以,繁瑣的禮儀便一直在“煩”人。社會生活中不能沒有禮儀,但禮儀又不能太多太濫。不難看出,當一種禮儀變得繁瑣煩人、勞民傷財或變成徒有虛名、徒具形式的作秀場時,它具有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價值。

二是尊王賤民。

中國古代的傳統禮儀是等級森嚴的禮儀。它包含着大量君王至上、官貴民賤、等級森嚴、勞民傷財、蔑視下層羣體等非文明、非理性的成分。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便是對這一點的概括而鮮明的揭示。這樣的禮儀,到了宋明清時,經過宋明道學家的加工發揮,便成了封建禮教“三綱五常”的重要組成部分,成了封建統治者吃人殺人、維護封建統治的重要工具。禮儀本是為了人們能夠更好地共同生活而設,不難明白,當一種禮儀變成了少數統治者稱王稱霸、作威作福、驕奢淫逸、奴役民眾、踐踏民權、扼殺人性的工具時,它是一種什麼樣的禮儀。

可見,中國的傳統禮儀是魚龍混雜、精華與糟粕並存,並非都是值得我們自豪的東西。

禮儀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在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等方面的社會規範與準則。

文明的禮儀原則主要有四:

一是禮貌言辭的原則;

二是禮節儀表的原則;

三是禮遇儀式的原則;

四是禮宜的原則。

這四個原則中,人們對前三個原則關注較多,但對禮宜的原則卻關注較少。其實,《禮記?曲禮》:雲“禮,從宜。”早就指明瞭禮儀的適宜原則。並且,禮宜的原則是禮儀中貫穿始終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是最難做到也往往易受忽略的。一方面,禮儀怎樣才適宜?可能見仁見智。另一方面,禮儀只有適宜的才是最好的,才能最好體現禮儀的實質和核心。

文明禮儀的實質與核心是尊重。從古到今,它表現為對神的敬畏和對人的尊重。謹以對人的尊重來説,《禮記?曲禮》開篇即雲:“毋不敬。”又説“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這都體現了尊重人的要求。然而,在古代禮儀中,對人的尊重的體現是不普遍的,主要體現為對部分人特別是對統治者、權勢者的尊重,而對黎民百姓,對弱勢者的尊重卻是很不夠的。現代文明禮儀則要求對人的普遍尊重,體現為對所有人的人格和尊嚴、對人生事業的普遍尊重。這是歷史發展的進步。

今天,雖然我們已進入了21世紀,但傳統禮儀的影響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影響都依然存在。因此,以歷史主義的態度認真審視禮儀的傳統,牢記文明禮儀的實質和核心,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樹立文明禮儀的新風,是有積極意義的。

中國傳統禮儀 篇5

八拜之交(bā bài zhī jiāo)

解釋: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交:友誼。舊時指結拜的兄弟,姐妹為八拜之交。

出處:《聞見後錄》:“豐稷謁潞公,公着道出,語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得已,只拜之。”

用法:偏正式;作定語;指結義為兄弟姐妹

示例:今日在聖賢爐前成了~,有福同享,有馬同騎。(《歧路燈》卷二十)元:王實莆《西廂記》:“有一人姓杜,名確,字君實,與小生同郡同學,當初為八拜之交。”

近義詞:金蘭之好、八拜為交

反義詞:一日之雅

典故

在中國宋代,邵伯温的《邵氏聞見錄》中有一段故事:文彥博聽説國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對人説:“李稷的父親曾是我的門人,按輩分他應該是我的晚輩,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訓他不可。”有一次,文彥博任北京守備,李稷聽説後,便上門來拜謁。文彥博故意讓李稷在客廳坐等,過了好長時間才出來接見他。見了李稷之後,文彥博説:“你的父親是我的.朋友,你就對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輩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彥博拜了八拜。文彥博以長輩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氣。成語“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後來,人們用“八拜之交”來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舊時也稱異姓結拜的兄弟。

哪八拜之交(點擊查看)

1)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

2)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3)刎頸之交——廉頗相如

4)捨命之交——角哀伯桃

5)膠膝之交——陳重雷義

6)雞黍之交——元伯巨卿

7)忘年之交——孔融和禰衡

8)生死之交——劉備、張飛和關羽

中國傳統禮儀 篇6

在封建時代,禮是維持社會、政治秩序,鞏固等級制度,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和權利義務的規範和準則。禮既是中國古代法律的淵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夏、殷、週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作為觀念形態的禮,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是同“仁”分不開的。孔子説:“人而不仁,如禮何?”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戰國時期,孟子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範,禮為“辭讓之心”,成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為重視禮,他著有《禮論》,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作為道德規範,它是國家領導者和貴族等一切行為的標準和要求。

禮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等級制中都有恰當的地位。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不斷的發生着改變和調整。

古代的“禮”文化“

“禮”的含義比較豐富,其跨度和差異也比較大。“禮”的含義,按枟辭海枠中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本來的含義是敬神,後引申為表示敬意的統稱。如敬禮、禮貌。

(2)泛指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貴族的等級制以及社會生活中的社會準則和道德規範。

(3)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舉行的儀式。如典禮、婚禮、喪禮。

(4)指禮物。如送禮、禮品、禮單。隨着歷史的發展,“禮”的內涵已經有了延伸和擴展,在許多場合它已成為“禮貌” 、“禮節” 、“禮賓” 、“禮儀”等的代名詞。因此,禮是表示敬意的通稱,它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理人際關係並約束自己行為以示他人的準則。禮屬於道德的範疇,是社會公德中極為重要的部分。道德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一個社會用以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的總和。禮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着人們的道德觀念,確定着人們交往的準則,指導着人們的行動。在社會生活中,人人以禮相待,互尊、互愛、互諒,併成為自覺的行動,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

儒家對禮的闡述與觀點,禮文化

儒家認為理想的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禮。

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為規範,便“禮達而分定”,達到孔子所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的理想社會秩序便可維持了,國家便可以長治久安了。反之,棄禮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為規範,便將如周內史過所説的:“禮不行則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會和倫常便無法維持了,國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極端重視禮在治理國家上的作用,提出禮治的口號。

孔子説:“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從這些話裏可以充分看出禮與政治的密切關

系,國之治亂繫於禮之興廢。所以荀子説:“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顯而易見,放棄禮和禮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會便無法建立和維持了。

《禮記》中對禮的詮釋,古代“禮”文化

禮既是富於差別性、因人而異的行為規範,所以“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左傳·莊公十八年》)。每個人必須按照他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去選擇相當於其身份的禮,符合這條件的為有禮,否則就是非禮。

在家族中,父子、夫婦、兄弟之禮各不相同。夜晚為父母安放枕蓆,早晨向父母問安,出門必面告,回來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門的中央,不蓄私財,是人子之禮。只有通過不同的禮,才能確定家族內和社會上各種人的身份和行為,使人人各盡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記·曲禮上》),便是此意。

《禮記》説“以之居處有禮故長幼辨也,以之閨門之內有禮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閒也,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也。是故宮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辨説得其黨,官得其體,政事得

其施”,可見其範圍之廣,“君子無物而不在禮矣”。

中國傳統禮儀 篇7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卧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這裏的“禮”包含了傳統禮制的精神原則與傳統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禮義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二者關係密切。這裏只就日常生活中的傳統禮儀擇要介紹:

行走之禮——

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見面之禮——

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着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入坐之禮——

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面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儘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儘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飲食之禮——

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嚐”。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歎”、“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拜賀慶弔之禮——

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弔中有許多儀禮俗規。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弔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着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並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小孩長大成人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社會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女子15歲行綰髮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現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週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婚嫁是人生的大事,傳統社會十分看重。傳統婚禮有六道程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婚禮的高潮在親迎,新郎要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之後入洞房,行結髮禮與合巹禮。大婚之日,親友紛紛前來恭賀,主人要大宴賓客。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後開始舉行。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最後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誰也逃脱不了。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達。人死於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弔唁熱鬧。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輓聯、挽幛或禮品、禮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入殮安葬。拜賀慶弔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若要好,大敬小”。並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或僅為禮儀性的表示,而是要有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禮節就成為了虛套,這就不符合傳統的禮義標準。傳統禮俗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當然現在我們對傳統禮俗的繼承是一個複雜問題,需認真辨析,擇善而從。

中國傳統禮儀 篇8

叩手禮

喝茶有一種禮數,就是當別人給你倒茶時,為了表示敬意,用手指輕叩桌面數下。這一習俗的由來,據説是乾隆微服南巡時,到一家茶樓喝茶,當地知府不小心知道了這一情況,拼了老命也得去護駕,否則萬一出事,小心吃飯家伙。知府也微服一番,以防天威不測。到了茶樓,也就在皇帝對面末座的位上坐下,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久聞大名、相見恨晚的裝模作樣一番。皇帝是主,免不得提起茶壺給這位知府倒茶,知府惶誠惶恐的,但也不好當即跪在地上來個謝主隆恩,於是靈機一動,彎起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在桌面上輕叩三下,權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敬茶喝茶是人之常情,又咋知你是微服皇帝,反正你敬我茶,我叩這麼幾下,也不花多少功夫,省得後患無窮。於是這一習俗就這麼流傳下來。為了簡便,也用食指單指叩幾下。

這是一個版本,還有一個版本:

以手代叩

親戚朋友向你敬茶倒水,你總是用手指頭篤篤桌子表示謝意。為啥勿抱拳作揖,彎腰鞠躬,舉手敬禮來表示?

在去年松江建城一千二百年,我有幸參加了這次慶典活動。在與文藝界朋友的交談中、我聽到了這樣一個傳説,才知道了用手指篤桌子表示謝意的“來歷”。

據説,乾隆皇帝遊江南,來到淞江,帶了兩個太監,便衣打扮,到一爿茶館店裏去私巡察訪。茶店老闆拎了一隻長嘴茶吊來沖茶,端起茶杯,沓啦啦、沓啦啦、沓啦啦一連三灑,茶杯里正好淺淺一杯,茶杯外沒有滴水濺出。乾隆皇帝看在眼裏,喜在心裏,忙問:“掌櫃的,你倒茶為啥不多灑一灑,少灑一灑,不多不少齊巧灑三下?”老闆笑着回答:“客官,這是我們茶館的行規,這叫鳳凰三點頭。”乾隆皇帝一聽,奪過老闆的水吊,端起一隻茶杯,也要來學學這“鳳凰三點頭”的新鮮玩藝。這隻杯子是倒給太監的,皇帝向太監倒茶,這不是反禮了,在皇宮裏太監要跪下來三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可是在這三教九流羅雜的茶館酒肆,暴露了身份,這是性命交關的事啊!

當太監的當然不是笨人,急中生智,忙用手指篤篤桌子表示以手來代替叩頭。這樣“以手代叩”的動作一直流傳至今,表示對親朋好友敬茶的謝意。

中國傳統禮儀 篇9

簡析中國禮儀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

一、前言

在古代,禮儀就是指禮節和儀式的總稱。而現在,禮儀就是指人們約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種方式,這是現代通俗而簡潔的解釋。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儘管它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發生過一些變化或改進 ,但它始終對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生活和個人日常生活產生着深刻影響。作為曾經經歷過20__多年封建歷史洗禮的社會,做為一種傳統的文化樣式 ,禮儀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 ,自然也存在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 。對此,我們應保持清醒的認識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會揚棄 ,讓它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積極作用,為個人和社會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

禮儀代表着一個人、代表着一個國家的外在行為展現。對一個人來説,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説,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展現。所以禮儀在人羣中,是決不能少的。人與人交流感情,事與事維持秩序,國與國保持常態,皆是禮儀從中周旋的力量。同時講究禮儀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會活動中,交談講究禮儀,可以變得文明;舉止講究禮儀可以變得高雅;穿着講究禮儀,可以變得大方;行為講究禮儀,可以變得美好……只要講究禮儀,事情都會做的恰到好處。總之一個人講究禮儀,就可以變得充滿魅力。

二、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精華

1. 用膳禮儀

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也是人們講究禮儀的原因之一。尊老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之一。這很明顯地體現在傳統的用膳禮儀上。對此,開始用餐時是讓長輩先動碗筷用餐。用膳禮儀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它裏面有很多的禮貌上的要求以及相關的益處。讓我一一道來。吃飯時,若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對着碗吃飯,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壓迫胃部,影響消化。所以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無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咀嚼飯菜時,要閉嘴咀嚼,細嚼慢嚥,這不僅有利於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禮儀要求。不然會給人留下一副饞相和貪婪的印象。口含食物時,最好不要與別人交談,開玩笑要有節制,以免口中食物噴出來,或者嗆入氣管,造成危險,也是講究衞生的要求;確需要與家人談話時,應輕聲細語。現在有些小同學在吃飯時看電視或看書報,這是不良的習慣,既不衞生,又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還會損傷視力。為此,傳承中國傳統的用膳禮儀的精華,對我們有益無害。

2. 漢民族傳統婚禮和婚俗禮儀

中國是個“禮義之邦”,講究含蓄有禮。這就體現在漢民族傳統婚禮和婚俗禮儀。在古代,看親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環節,特別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對待。禮物雖無非煙酒點心之類,並不在乎數量多,價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觸犯對方父母 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時;言行舉止要謙虛有禮。這樣看來, 現代的相親跟古代有一定的淵源。在古代看親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對現在有很好的借鑑作用,這樣也有利於彼此瞭解對方。古代迎娶的禮儀如戴戒指 、 改稱呼、 回禮、訂婚宴、送客、禮車、拜天地、進洞房這些都是精華。婚禮儀式可以看出一個社會的發展狀況、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同時也是歷史發展的一面小小鏡子。現在,西式婚禮等在我們國家很盛行,但日韓卻大多繼承者傳統的華夏婚禮,我們對於傳統的婚禮禮儀復興,大多取其形而忘其神,甚至,連 “形”常常都敷衍了事。文化這東西,在無形中傳承,也在無形中失傳。這丟失的不僅僅是我們的禮儀和文化,更多的是我們的傳統和底藴。所以,在西式婚禮的衝擊下,我們更要繼承我們傳統的婚俗禮儀精華,保持一片淨土,還原我們的特色。

3. 古人見面禮儀、古代禮儀用語 古人見面禮儀、古代禮儀用語,是古人道德修養的一部分,在現代很多場合下都有其縮影存在。握手禮、鞠躬禮是對他人的尊重和禮貌,其中握手禮是經過演變而來的,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並不盛行。在日常生活中,“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用語經常用到。談話姿勢、站姿、坐姿、起姿等禮儀可以使我們在面試中給面試官留下深刻很好的印象,更是我們在日常生活與人溝通交流展現出個人獨特魅力,更在公共場合裏表現出個人良好的修養和風度。古人有特定的禮貌用語,有特定的稱謂,有特定的社交用語,如對自己、對方的稱呼,交友稱謂,各種活動常用的敬詞,年齡代稱,其它謙、敬辭等等。這些,有許多,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4. 飲食禮儀

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國度裏,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生日宴會、婚宴會上、生意應酬等場合無不在無時無刻地講究禮儀。在出席這些宴會,若不懂得禮儀,不會有人理解你是率直天真,相反認為這是沒有禮貌的表現,即使你再怎麼覺得“冤枉”,也無法“討回公道”。要想了解餐桌禮儀,就從古代的飲食禮儀説起。古代的飲食禮儀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而現代飲食禮儀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階層暫且不談,但這個“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現在也在沿用。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中國人自古崇尚大宴席,大多生意都是在宴席談成的。這與古代飲食禮儀有很大的淵源,也是我們現在的一大特色。

5.社交禮儀

當今社會,社交在人際交往中發揮的作用愈顯重要。通過社交,人們可以溝通心靈,建立深厚友誼,取得支持與幫助;通過社交,人們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對取得事業成功大有獲益。古代的禮貌待人、容儀有整、儀尚適宜在現代有很大的價值意義。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矩。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在古代,婚、喪和節慶等活動是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來對待的,其禮儀規定得格外詳盡而周密,從服飾、器皿到規格、程序和舉止的方位,都有具體的規定。對公司開張、兒女婚嫁,各種節慶等活動有借鑑作用。古代的與人為善與人相處、禮尚往來的形體語言可以讓人們有效地進行交流。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事謹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於進德修業。在現代也是一種標準。

三、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糟粕

1. 愚孝愚忠

儒家提倡孝,特別是漢代獨尊儒術,以孝治天下。這本身是件可喜的事,但愚孝愚忠是不提倡的。在古代流行於世的一對口號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為不孝。《二十四孝圖》裏的《郭巨埋兒》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打算埋掉兒子,供養母親。看似孝心,實則殘忍。這也是一個生命,這樣做違背了人性。從漢代實行“舉孝廉”以後,有人為了“孝廉”之冠,在孝字上大做表面文章,誤導後人出現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謂“孝子”。 如周木問安、獻章求嗣這兩個典故正是諷刺那些搞表面文章,對父母愚孝的人。本這種行為已是誤導性行為,但有些人卻以此為榮,不斷效仿,就真成了愚孝。到了宋代,朱熹的“三綱五常”更是規範、禁錮人們思想、行為。因此,孝敬父母不需要拿什麼來衡量,也不用整天掛在嘴邊,孝敬父母要從心裏發出來。用理性的思維看待忠孝。

2. 跪拜禮

近年來,有廣東東莞幾位家長帶着就讀幼兒園的孩子給老師行跪拜禮表示感恩;學者錢文忠向恩師季羨林三叩九拜;有35位徒弟對師傅趙本山行跪拜大禮那麼當下,學生究竟該不該向老師下跪呢?是否要以這種方式來感恩呢?跪拜禮是封建社會中尊卑貴賤等級制的重要禮儀表現形式。行跪禮在很多人眼裏,早已成了一個封建糟粕的代名詞。它的本質,是讓人丟掉尊嚴、表示屈膝和臣服,是一種表示貴賤等級的禮儀。因此,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統治者都釆用跪拜禮作為維持統治秩序的手段之一。跪拜禮絕對沒有民主、平等的理念,從來都是尊卑有序,官貴民賤,以下拜上,卑躬屈節。在封建社會,跪拜禮被推而廣之,諸如師生間、長幼之間。但其本質,依然是封建等級制的反映,是學生和小輩對師長的一種屈從。 跪拜禮是一種充滿奴性的封建禮儀,是一種不平等的禮儀,是一種復古倒退的禮儀,是一種開歷史倒車的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糟粕。生活在平等民主社會的我們,應該丟掉這種陋習。

3. 舊婚俗對廣大婦女的壓迫摧殘

舊婚俗中也有不少對廣大婦女的壓迫摧殘,比如:父權、夫權、族權,三從四德。比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是封建社會套在廣大婦女身上的枷鎖。丈夫外出,妻子也要老老實實守在家裏理家務、養孩子。比如中國古代用於休妻的“七去”(又稱作“七棄”): 一是不順父母,二是無子,三是淫,四是妒,五是有惡疾,六是口多言,七是竊盜。七出內容與之類似,包括: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從其內容來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並考量其利益,凡是因為妻子的行為或身體狀況,不能符合於這個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離婚。因此可説是對於婦女的一種壓迫。特別是其中的“無子”和“惡疾”兩條,絲毫無關婦女的品質問題,反映出人道主義在舊時的普遍缺失,無民主平等可言。

4. 祭祀禮儀

在古代,人們認為,人的命運牢牢地掌握在冥冥陰間的鬼魂手中。人們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往往感到自己的渺小與無力,倍覺人生短暫,朝不保夕,災難重重,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並由此引發對未來世界的神祕感,促使人們到精神世界那幻想的偶像中去尋求心靈的寄託與慰藉。從這個意義上講,鬼魂祭祀也便成了一種對人生的精神補償。祭祀鬼魂,總會得到鬼魂的關照,如此,精神上稍得安慰。如此祭祀禮儀就產生了。但死亡祭祀對於生者是一種無休止的折磨,它造成了社會巨大的社會財富的浪費。

首先,喪葬祭祀是對生老者肉體的直接折磨。喪葬祭奠諸事,禮俗繁雜宂長,有弔唁、設祭、出殯等幾十項禮節,折騰人力,損人精神,一場喪事下來往往搞得人筋疲力盡。其次,喪葬祭祀造成巨大的浪費。除錢財外,土地的浪費也是十分驚人的,我國是一個土地資源相當有限的國家,一年如此,十年百年之後怎麼辦?如果繼續讓鬼居擴展下去,總有一天我們就會被擠出地球生活圈的。另外喪葬祭祀使生者成為死者的奴隸。辦喪事琿奢,在歷代都有人反對,然而始終行不通。多數喪家不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四、小結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有精華的,也有糟粕的。對此,我們應該以客觀的態度,理性的思考去解讀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學會分析傳統禮儀文化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在很多禮儀裏面有的不全是精華,所以我們要學會分辨,不要盲目地吸收,思考着怎麼將它們化為你的優勢所在。另外,對待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我們要摒棄不好的,繼承發揚好的一面,正如“歷史是不能忘懷的,忘記歷史意味着背叛”,我們傳統的禮儀文化不能丟,丟了就沒了根,樹就不能茂盛地茁壯地生長了,因此始終記住:華夏民族積澱了幾千年的底藴不能丟。讓我們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讓我們始終保持自己的特色。

中國傳統禮儀 篇10

一、前言

在古代,禮儀就是指禮節和儀式的總稱。而現在,禮儀就是指人們約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種方式,這是現代通俗而簡潔的解釋。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儘管它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發生過一些變化或改進 ,但它始終對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生活和個人日常生活產生着深刻影響。作為曾經經歷過20__多年封建歷史洗禮的社會,做為一種傳統的文化樣式 ,禮儀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 ,自然也存在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 。對此,我們應保持清醒的認識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會揚棄 ,讓它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積極作用,為個人和社會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

禮儀代表着一個人、代表着一個國家的外在行為展現。對一個人來説,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説,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展現。所以禮儀在人羣中,是決不能少的。人與人交流感情,事與事維持秩序,國與國保持常態,皆是禮儀從中周旋的力量。同時講究禮儀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會活動中,交談講究禮儀,可以變得文明;舉止講究禮儀可以變得高雅;穿着講究禮儀,可以變得大方;行為講究禮儀,可以變得美好……只要講究禮儀,事情都會做的恰到好處。總之一個人講究禮儀,就可以變得充滿魅力。

二、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精華

1. 用膳禮儀

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也是人們講究禮儀的原因之一。尊老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之一。這很明顯地體現在傳統的用膳禮儀上。對此,開始用餐時是讓長輩先動碗筷用餐。用膳禮儀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它裏面有很多的禮貌上的要求以及相關的益處。讓我一一道來。吃飯時,若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對着碗吃飯,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壓迫胃部,影響消化。所以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無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咀嚼飯菜時,要閉嘴咀嚼,細嚼慢嚥,這不僅有利於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禮儀要求。不然會給人留下一副饞相和貪婪的印象。口含食物時,最好不要與別人交談,開玩笑要有節制,以免口中食物噴出來,或者嗆入氣管,造成危險,也是講究衞生的要求;確需要與家人談話時,應輕聲細語。現在有些小同學在吃飯時看電視或看書報,這是不良的習慣,既不衞生,又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還會損傷視力。為此,傳承中國傳統的用膳禮儀的精華,對我們有益無害。

2. 漢民族傳統婚禮和婚俗禮儀

中國是個“禮義之邦”,講究含蓄有禮。這就體現在漢民族傳統婚禮和婚俗禮儀。在古代,看親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環節,特別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對待。禮物雖無非煙酒點心之類,並不在乎數量多,價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觸犯對方父母 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時;言行舉止要謙虛有禮。這樣看來, 現代的相親跟古代有一定的淵源。在古代看親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對現在有很好的借鑑作用,這樣也有利於彼此瞭解對方。古代迎娶的禮儀如戴戒指 、 改稱呼、 回禮、訂婚宴、送客、禮車、拜天地、進洞房這些都是精華。婚禮儀式可以看出一個社會的發展狀況、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同時也是歷史發展的一面小小鏡子。現在,西式婚禮等在我們國家很盛行,但日韓卻大多繼承者傳統的華夏婚禮,我們對於傳統的婚禮禮儀復興,大多取其形而忘其神,甚至,連 “形”常常都敷衍了事。文化這東西,在無形中傳承,也在無形中失傳。這丟失的不僅僅是我們的禮儀和文化,更多的是我們的傳統和底藴。所以,在西式婚禮的衝擊下,我們更要繼承我們傳統的婚俗禮儀精華,保持一片淨土,還原我們的特色。

3. 古人見面禮儀、古代禮儀用語 古人見面禮儀、古代禮儀用語,是古人道德修養的一部分,在現代很多場合下都有其縮影存在。握手禮、鞠躬禮是對他人的尊重和禮貌,其中握手禮是經過演變而來的,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並不盛行。在日常生活中,“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用語經常用到。談話姿勢、站姿、坐姿、起姿等禮儀可以使我們在面試中給面試官留下深刻很好的印象,更是我們在日常生活與人溝通交流展現出個人獨特魅力,更在公共場合裏表現出個人良好的修養和風度。古人有特定的禮貌用語,有特定的稱謂,有特定的社交用語,如對自己、對方的稱呼,交友稱謂,各種活動常用的敬詞,年齡代稱,其它謙、敬辭等等。這些,有許多,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4. 飲食禮儀

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國度裏,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生日宴會、婚宴會上、生意應酬等場合無不在無時無刻地講究禮儀。在出席這些宴會,若不懂得禮儀,不會有人理解你是率直天真,相反認為這是沒有禮貌的表現,即使你再怎麼覺得“冤枉”,也無法“討回公道”。要想了解餐桌禮儀,就從古代的飲食禮儀説起。古代的飲食禮儀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而現代飲食禮儀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階層暫且不談,但這個“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現在也在沿用。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中國人自古崇尚大宴席,大多生意都是在宴席談成的。這與古代飲食禮儀有很大的淵源,也是我們現在的一大特色。

5.社交禮儀

當今社會,社交在人際交往中發揮的作用愈顯重要。通過社交,人們可以溝通心靈,建立深厚友誼,取得支持與幫助;通過社交,人們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對取得事業成功大有獲益。古代的禮貌待人、容儀有整、儀尚適宜在現代有很大的價值意義。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矩。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在古代,婚、喪和節慶等活動是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來對待的,其禮儀規定得格外詳盡而周密,從服飾、器皿到規格、程序和舉止的方位,都有具體的規定。對公司開張、兒女婚嫁,各種節慶等活動有借鑑作用。古代的與人為善與人相處、禮尚往來的形體語言可以讓人們有效地進行交流。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事謹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於進德修業。在現代也是一種標準。

三、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糟粕

1. 愚孝愚忠

儒家提倡孝,特別是漢代獨尊儒術,以孝治天下。這本身是件可喜的事,但愚孝愚忠是不提倡的。在古代流行於世的一對口號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為不孝。《二十四孝圖》裏的《郭巨埋兒》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打算埋掉兒子,供養母親。看似孝心,實則殘忍。這也是一個生命,這樣做違背了人性。從漢代實行“舉孝廉”以後,有人為了“孝廉”之冠,在孝字上大做表面文章,誤導後人出現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謂“孝子”。 如周木問安、獻章求嗣這兩個典故正是諷刺那些搞表面文章,對父母愚孝的人。本這種行為已是誤導性行為,但有些人卻以此為榮,不斷效仿,就真成了愚孝。到了宋代,朱熹的“三綱五常”更是規範、禁錮人們思想、行為。因此,孝敬父母不需要拿什麼來衡量,也不用整天掛在嘴邊,孝敬父母要從心裏發出來。用理性的思維看待忠孝。

2. 跪拜禮

近年來,有廣東東莞幾位家長帶着就讀幼兒園的孩子給老師行跪拜禮表示感恩;學者錢文忠向恩師季羨林三叩九拜;有35位徒弟對師傅趙本山行跪拜大禮那麼當下,學生究竟該不該向老師下跪呢?是否要以這種方式來感恩呢?跪拜禮是封建社會中尊卑貴賤等級制的重要禮儀表現形式。行跪禮在很多人眼裏,早已成了一個封建糟粕的代名詞。它的本質,是讓人丟掉尊嚴、表示屈膝和臣服,是一種表示貴賤等級的禮儀。因此,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統治者都釆用跪拜禮作為維持統治秩序的手段之一。跪拜禮絕對沒有民主、平等的理念,從來都是尊卑有序,官貴民賤,以下拜上,卑躬屈節。在封建社會,跪拜禮被推而廣之,諸如師生間、長幼之間。但其本質,依然是封建等級制的反映,是學生和小輩對師長的一種屈從。 跪拜禮是一種充滿奴性的封建禮儀,是一種不平等的禮儀,是一種復古倒退的禮儀,是一種開歷史倒車的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糟粕。生活在平等民主社會的我們,應該丟掉這種陋習。

3. 舊婚俗對廣大婦女的壓迫摧殘

舊婚俗中也有不少對廣大婦女的壓迫摧殘,比如:父權、夫權、族權,三從四德。比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是封建社會套在廣大婦女身上的枷鎖。丈夫外出,妻子也要老老實實守在家裏理家務、養孩子。比如中國古代用於休妻的“七去”(又稱作“七棄”): 一是不順父母,二是無子,三是淫,四是妒,五是有惡疾,六是口多言,七是竊盜。七出內容與之類似,包括: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從其內容來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並考量其利益,凡是因為妻子的行為或身體狀況,不能符合於這個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離婚。因此可説是對於婦女的一種壓迫。特別是其中的“無子”和“惡疾”兩條,絲毫無關婦女的品質問題,反映出人道主義在舊時的普遍缺失,無民主平等可言。

4. 祭祀禮儀

在古代,人們認為,人的命運牢牢地掌握在冥冥陰間的鬼魂手中。人們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往往感到自己的渺小與無力,倍覺人生短暫,朝不保夕,災難重重,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並由此引發對未來世界的神祕感,促使人們到精神世界那幻想的偶像中去尋求心靈的寄託與慰藉。從這個意義上講,鬼魂祭祀也便成了一種對人生的精神補償。祭祀鬼魂,總會得到鬼魂的關照,如此,精神上稍得安慰。如此祭祀禮儀就產生了。但死亡祭祀對於生者是一種無休止的折磨,它造成了社會巨大的社會財富的浪費。首先,喪葬祭祀是對生老者肉體的直接折磨。喪葬祭奠諸事,禮俗繁雜宂長,有弔唁、設祭、出殯等幾十項禮節,折騰人力,損人精神,一場喪事下來往往搞得人筋疲力盡。其次,喪葬祭祀造成巨大的浪費。除錢財外,土地的浪費也是十分驚人的,我國是一個土地資源相當有限的國家,一年如此,十年百年之後怎麼辦?如果繼續讓鬼居擴展下去,總有一天我們就會被擠出地球生活圈的。另外喪葬祭祀使生者成為死者的奴隸。辦喪事琿奢,在歷代都有人反對,然而始終行不通。多數喪家不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四、小結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有精華的,也有糟粕的。對此,我們應該以客觀的態度,理性的思考去解讀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學會分析傳統禮儀文化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在很多禮儀裏面有的不全是精華,所以我們要學會分辨,不要盲目地吸收,思考着怎麼將它們化為你的優勢所在。另外,對待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我們要摒棄不好的,繼承發揚好的一面,正如“歷史是不能忘懷的,忘記歷史意味着背叛”,我們傳統的禮儀文化不能丟,丟了就沒了根,樹就不能茂盛地茁壯地生長了,因此始終記住:華夏民族積澱了幾千年的底藴不能丟。讓我們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讓我們始終保持自己的特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liyi/liyi/mzz83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