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幼兒老師聽課心得(通用5篇)

幼兒老師聽課心得(通用5篇)

幼兒老師聽課心得 篇1

幼兒園教師的聽課、評課活動從不同的課型角度展示了在新綱要的引領下,老師們教學觀念的更新,素質的提升,以及以幼兒為主,把時間留給孩子,深挖教材,明確目標的體現。

幼兒老師聽課心得(通用5篇)

經驗豐富的骨幹教師基本功素質經得起考驗,也是對教師課堂駕御能力的考驗及心理素質的考驗,與其説坐在下面聽課,其實是在欣賞,以敬佩的姿態去聆聽、去學習。

一次聽觀摩課是我園周曉老師上的《有趣的按摩》,經驗豐富的周老師,語言極富感染力,能根據活動需要很快地把孩子帶入情境,她的體態語言很生動,雖然有點誇張,但她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手勢,每一個動作,都讓孩子們深受感染。活動中,所有在坐的老師聽得津津有味,孩子們更是興趣盎然。小手一次次舉起,小口一次次打開,有時為了搶答問題高高站起,課堂是孩子的,她們特別喜歡且興趣濃厚。她甜美的聲音,自然大方的教態,抓住孩子的心,用孩子喜歡的遊戲教學法,融入孩子們當中,與孩子們一起表演,整個活動有規則,但不約束,活而不亂,調動起孩子學習的興趣。這些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課堂教學,也是我們每天在課堂上需要做的事情,這樣的環節聽起來更覺親切,更有收穫。

周老師的課使我體會到以下幾點:

1、轉變教育觀念,落實綱要精神。《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温暖,有安全感、信賴感。在傳統觀念上,我們習慣與整齊劃一,因為這樣便於管理。在很長時間內幼兒園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師講解為主,教師總會要求小朋友“手背在背後,坐好不準動”,“小朋友跟我讀”然後就一遍一遍的重複。還有上美術課的時候教師會在黑板上畫一副示範畫,評價是以畫得像不像為標準,這是一般教師常範的弊端,但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幼兒的身心發展造成了限制和束縛。

隨着創新教學的不斷深入,幼兒園逐步屏棄了這種刻板的、不適應幼兒身心發展需要的教學方式,開始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允許幼兒自由自主地選擇活動的內容和活動的方式,允許自由選擇夥伴,允許有自己的見解,賞識每一個幼兒,儘量發現幼兒的閃光點並加以鼓勵,引導幼兒探索和創新。尤其是我園引進了多媒體教育手段,使我園的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在傳統的觀念中,老師是權威的化身,老師總是對的。要求教師“蹲下來與幼兒説話”,轉變自己的幼兒觀和師幼觀,把幼兒當成真正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的人,尊重幼兒的觀念和選擇。建構積極的師幼互動,真正實現教師與幼兒人格上的平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2、教學設計有創意。每一節課教師都經過精心的研究、每一個環節也都經過認真的考慮,什麼地方該説什麼?該提問那些問題,這些每一位老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

3、教具的準備恰到好處:一堂課的成功與否,教具準備非常關鍵,如果你準備的教具,孩子感興趣,願意去了解它,認識它,那麼你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粗淺體會,但我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向周老師這樣的骨幹教師多多請教、不恥下問,課後及時反思總結經驗,更要刻苦鑽研教材,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幼兒老師聽課心得 篇2

時光飛逝,轉眼踏入__工作已將一年,作為一名新教師,在各位老師的幫助支持下,在園領導的信任鼓勵下,讓我成長、進步、收穫了不少。回顧這一年,對自己的工作表現也有滿意與不足,但無論怎樣,都需要自己踏踏實實的工作,實實在在的做人。

作為新教師,我經常向其他老師請教和觀摩她們的教學活動並學以致用。在教學上,我認真制定教案,並根據孩子們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在教法上也不斷的反思與總結,經過實踐努力,我設計的小班綜合活動《糖果樂》被《__幼教》錄用;我申報的教育調研課題《小班幼兒攻擊性行為與教師干預措施成效的調查》在__區立項。為了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我要求自己不斷的鑽研業務知識,並努力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實施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的原則,使每一個孩子都更有個性的成長。同時,也要求自己不斷進行高學歷的進修,因此,我報考了學前教育的本科的課程,並將於年底進行各門功課的考試。

在這一年的工作中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作為教師不能簡單的憑藉年齡來判斷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實際經驗,因為每一個判斷,都應該從自己班上的兒童的具體實際情況出發,注意針對幼兒的個別差異進行指導。這樣,我想一位教師的教學水平好與否也是可以從這裏體現出來的。雖然,在這一年中,我進步,成長了許多,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如何更有效的組織管理好幼兒的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上,仍缺乏很多的經驗與技巧。如何做到收、放自如,是我今後努力的目標。

幼兒園的生活總是那樣令人回味無窮:孩子的純真與質樸常會喚出我們的美好童心,使我們能用這顆心去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世界。在珍惜幼兒園提供學習機會的同時,我也將努力汲取更多幼教新知,讓自己永遠處於一灣活水、碧水之中。

幼兒老師聽課心得 篇3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教師是否具有對話意識和對話精神,是否與兒童保持一種對話的關係狀態,都可以在教師與兒童的共同活動中,在教師對兒童的態度中表現出來,在教師對兒童的有意和無意的行為中表現出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兒童面前,教師是會處於一種優勢地位,兒童處於弱勢地位。從對話的角度看,我往往會形成不利於對話的局面,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穿新鞋走老路”

在新《綱要》頒佈以來,有些教師理解的不夠深度,停留在皮毛上,如:我們一再強調要“蹲下來”看幼兒,實際上就是指尊重幼兒,真誠的對待幼兒的精神情感世界。而有些教師的做法是:從動作上真的蹲下來了,但卻做着訓斥孩子的事,類似這樣,即使老師的高度降的再低,幼兒也不會感到絲毫的平等,從而影響到教育的實施。

二、家長的言行,對幼兒是暗示

如今社會,獨生子女成了家中的掌上明珠,大多數父母忙於事業,部分是老人帶,還有的是請保姆帶,這對幼兒的教育也有一定影響,如我們經常聽到爺爺奶奶這樣説:“你鬧,我就給你送幼兒園,讓老師好好管管你”。有的會當着孩子的面説:“老師,您的話就是聖旨,您好好説説他,他就聽您的”等等。孩子在這種語言的暗示作用下,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對老師的恐懼心理,這也是不利於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從而影響到教育。

三、教師缺乏對話意識

過去,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把幼兒看作是知識的接受者,而幼兒把教師看作是知識的傳授者,雖然其中存在着一定的人際交往,但作為精神整體的人的自覺的理解和溝通不存在,師生關係因而失去了“教育意義”。例如:在教育活動中,經常出現兒童“跟隨”教師提出的“……是不是?”;“……對不對?;” ……好不好?等問題隨聲附和――“是!”、“對!”、“好”這樣一來,兒童的回答成了他們不假思索的“齊聲合唱”兒童成了教師的“應聲蟲”,這説明教師所希望的只是兒童能夠跟隨自已的思路;並通過回答問題“是”、“好”、“對”來判斷他們是不在跟隨自已的思路,教育活動成了“告知性”的活動,長此下去,兒童很可能形成一種惰性或對教師的依賴性,這種損害是任何現在知識都無法彌補的。

現在,多種形式、自由式的教育觀盛行,多種教育模式共存,如今的教育活動是一種對話過程,它表現於教師與兒童在活動中的對話關係,而師幼間的對話關係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的體現。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和幼兒者説接觸的每一句話入手,提高自身素質,把與幼兒交往的一句一字都看成是教育。

那麼,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如何在實際的工作中與幼兒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呢?我在實際工作中有幾點體會:

一、師與兒童的對話關係,是對“以教師為中心”“以兒童為中心”的一種批判

教師與幼兒在活動中應是共同參與、相互合作、彼此投入,就像一家人平平常常的過日子一樣,從而把所有的教育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師幼間的對話不僅僅是指二者之間的狹隘的語言的談話,而是指雙方的“敞開”和“接納”是對“對方”的傾聽,是指雙方共同在場,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的關係,這種對話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納和共同分享,指雙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領。

二、真誠的面對幼兒,是師幼實現對話的基礎

真誠就是認真、誠懇、關切、不欺騙、不虛假――真誠地對待孩子的提問,真誠地對待孩子的“告狀”,真誠的對待孩子的表達,甚至是孩子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表情;每一點變化,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毫不吝嗇的給予每個幼兒肯定的態度,關注的目光,鼓勵的話語,盧梭認為兒童具有不同於成人的精神生活“兒童具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三、 重視一日生活中每一次與幼兒對話的機會

從早上的第一縷曙光到晚上的最後一抹夕陽,這之間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為師幼提供了對話的平台,這就要求教師有敏鋭的目光,有對話的意識。

(一) 日常生活中的對話

幼兒園的教育是“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教育,尤其是在幼兒園這個特殊階段,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就顯得更為重要。例如在培養小班幼兒洗手常規時,我並沒有專門的去説教洗手的好處,應怎樣洗手等。而是該洗手時候我和孩子們一起洗,開始孩子們會看着老師洗,後來我們會像家裏人一樣一邊洗一邊聊天。一天,小杜説:“徐老師,你一會又不吃飯,為什麼也洗手呀?”我説:“因為我要幫你們盛飯,如果小手髒了碰到你們的碗你們會生病的。”“噢!”他的樣子似乎明白了什麼,一會兒站在旁邊的朵兒説:“老師你也是手心、手背、手指縫、小手腕都洗呀?我媽媽就不像你這麼洗?”“那一會兒你看看我這樣洗的乾淨還是你媽洗的乾淨好嗎?”“好”。“徐老師,我們倆比賽吧,看誰洗的又幹淨又快!”“好!……”如此生活式的“聊天對話”形式使幼兒更易於接受,也能夠引導幼兒思考與嘗試 ,更能引發出許多新的問題。

(二)教育活動中的對話

在教育活動中,如果師幼之間的“對話”激發出新的矛盾,產生出新的問題,則更加體現了“對話”的重要意義,這些新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為進一步“對話”留下了空間和餘地。我們應儘量避免一般性的心不在焉的指導方式和話語,使教師對孩子的指導能夠切實引起孩子產生一定的感受。例如在主題活動《小手真能幹》中,請幼兒用小手蘸上顏料,印手印,班上的幼兒感到即新奇,又高興都大膽的印着。這時張雨恬“哇”的一聲哭了起來,説:“老師,我不敢”,這時坐在她旁邊的陳澳説:“別怕,我來教你,印手印可好玩啦!”我一邊向張雨恬投向鼓勵的目光,一邊説:“好啊,陳澳哥哥可勇敢了,你來當小老師吧!”過了一會當他們的作品完成的時候,我又用鼓勵的話説:“恬恬的小手印真漂亮,象一片片小落葉”。陳澳的小手印還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我的話剛説完,他們倆抬頭看着我笑了。我的話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我對他們的尊重和重視,我們的關係更近了。

師幼對話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關鍵是教師首先要樹立師幼對話的觀念。就像瑞吉歐幼兒教師們説的那樣“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使每個幼兒在活動中都能夠獲得體驗和切身感受。

幼兒老師聽課心得 篇4

作為一名剛剛走上幼兒教育工作崗位的新教師,我不懂的地方有很多,利用業餘時間,本人認真學習了《優秀幼兒教師教育藝術99例》這本書,讓我明白要細心觀察,善於思考、勤於動腦。日常工作中要多總結,多反思,現將我的學習體會彙報如下:

讀了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這本書收集了全國各地一線幼兒教師的成功教學經驗和教育細節小故事99例,有六大板塊組成。第一輯是16例愛的小故事充分體現了“以愛育愛,愛滿心田”,主要圍繞德育與心理健康以及幼兒如何學會做人來寫的。第二輯是 “教之有道,專業成長”主要圍繞教師的“教”以及如何通過“教”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展開的。講述了17例小故事。教師不是天生優秀的,而是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教師的用心和自我的鑽研是其專業成長的重要條件。在日常工作中,在集中的教學活動、區域活動、遊戲活動中,教師要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第三輯講述了16例小故事。“學之有方,持續發展”闡述了幼兒要掌握“學”的方法以促進可持續發展,教師對幼兒要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幼兒教師應培養幼兒的學習習慣與方法,培養幼兒的合作學習,激發幼兒的自主學習,探索慾望,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給幼兒自主探索的機會和空間,讓幼兒掌握怎樣學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幼兒擁有可持續學習發展的動力。第四輯講述了17例 “教育智慧,無處不在”的小故事。主要體現了教師在一天的生活中與教育中的教育智慧。教師怎樣對待“調皮幼兒”,如何面對幼兒的“小報告”,如何和刁蠻的家長溝通,如何處理課堂突發事件等等小故事。第五輯講述了18例教師在反思性的教學中成長的小故事。“教研一體,相得益彰”反映了教師在教學基礎上的研究。高質量的教學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教師做的大小不同、層次不同的課題研究等,他都體現了教師的教研水平。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第六輯記錄了15例“家園互動,合力倍增”的小故事,主要圍繞家園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教師在家園共育方面的經驗和故事。

“操千曲而後知音,觀千劍而後識器”,作為一名新教師一定要多學、多看、多想,厚積才能薄發。書中的小事體現出了教育的藝術,很值得我們幼兒教師學習。我決心用自己的愛和汗水去關心孩子、教育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陽光的成長。

幼兒老師聽課心得 篇5

《綱要》中明確指出: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是教育的基礎。是建立平等師生關係的橋樑。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與幼兒間的對話是師生交往的主要渠道,因此,師幼間的對話的重要性也就日益突現出來。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教師是否具有對話意識和對話精神,是否與兒童保持一種對話的關係狀態,都可以在教師與兒童的共同活動中,在教師對兒童的態度中表現出來,在教師對兒童的有意和無意的行為中表現出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兒童面前,教師是會處於一種優勢地位,兒童處於弱勢地位。從對話的角度看,我往往會形成不利於對話的局面,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穿新鞋走老路”

在新《綱要》頒佈以來,有些教師理解的不夠深度,停留在皮毛上,如:我們一再強調要“蹲下來”看幼兒,實際上就是指尊重幼兒,真誠的對待幼兒的精神情感世界。而有些教師的做法是:從動作上真的蹲下來了,但卻做着訓斥孩子的事,類似這樣,即使老師的高度降的再低,幼兒也不會感到絲毫的平等,從而影響到教育的實施。

二、家長的言行,對幼兒是暗示

如今社會,獨生子女成了家中的掌上明珠,大多數父母忙於事業,部分是老人帶,還有的是請保姆帶,這對幼兒的教育也有一定影響,如我們經常聽到爺爺奶奶這樣説:“你鬧,我就給你送幼兒園,讓老師好好管管你”。有的會當着孩子的面説:“老師,您的話就是聖旨,您好好説説他,他就聽您的”等等。孩子在這種語言的暗示作用下,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對老師的恐懼心理,這也是不利於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從而影響到教育。

三、教師缺乏對話意識

過去,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把幼兒看作是知識的接受者,而幼兒把教師看作是知識的傳授者,雖然其中存在着一定的人際交往,但作為精神整體的人的自覺的理解和溝通不存在,師生關係因而失去了“教育意義”。例如:在教育活動中,經常出現兒童“跟隨”教師提出的“……是不是?”;“……對不對?;” ……好不好?等問題隨聲附和――“是!”、“對!”、“好”這樣一來,兒童的回答成了他們不假思索的“齊聲合唱”兒童成了教師的“應聲蟲”,這説明教師所希望的只是兒童能夠跟隨自已的思路;並通過回答問題“是”、“好”、“對”來判斷他們是不在跟隨自已的思路,教育活動成了“告知性”的活動,長此下去,兒童很可能形成一種惰性或對教師的依賴性,這種損害是任何現在知識都無法彌補的。

現在,多種形式、自由式的教育觀盛行,多種教育模式共存,如今的教育活動是一種對話過程,它表現於教師與兒童在活動中的對話關係,而師幼間的對話關係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的體現。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和幼兒者説接觸的每一句話入手,提高自身素質,把與幼兒交往的一句一字都看成是教育。

那麼,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如何在實際的工作中與幼兒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呢?我在實際工作中有幾點體會:

一、師與兒童的對話關係,是對“以教師為中心”“以兒童為中心”的一種批判

教師與幼兒在活動中應是共同參與、相互合作、彼此投入,就像一家人平平常常的過日子一樣,從而把所有的教育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師幼間的對話不僅僅是指二者之間的狹隘的語言的談話,而是指雙方的“敞開”和“接納”是對“對方”的傾聽,是指雙方共同在場,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的關係,這種對話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納和共同分享,指雙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領。

二、真誠的面對幼兒,是師幼實現對話的基礎

真誠就是認真、誠懇、關切、不欺騙、不虛假――真誠地對待孩子的提問,真誠地對待孩子的“告狀”,真誠的對待孩子的表達,甚至是孩子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表情;每一點變化,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毫不吝嗇的給予每個幼兒肯定的態度,關注的目光,鼓勵的話語,盧梭認為兒童具有不同於成人的精神生活“兒童具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三、 重視一日生活中每一次與幼兒對話的機會

從早上的第一縷曙光到晚上的最後一抹夕陽,這之間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為師幼提供了對話的平台,這就要求教師有敏鋭的目光,有對話的意識。

(一) 日常生活中的對話

幼兒園的教育是“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教育,尤其是在幼兒園這個特殊階段,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就顯得更為重要。例如在培養小班幼兒洗手常規時,我並沒有專門的去説教洗手的好處,應怎樣洗手等。而是該洗手時候我和孩子們一起洗,開始孩子們會看着老師洗,後來我們會像家裏人一樣一邊洗一邊聊天。一天,小杜説:“徐老師,你一會又不吃飯,為什麼也洗手呀?”我説:“因為我要幫你們盛飯,如果小手髒了碰到你們的碗你們會生病的。”“噢!”他的樣子似乎明白了什麼,一會兒站在旁邊的朵兒説:“老師你也是手心、手背、手指縫、小手腕都洗呀?我媽媽就不像你這麼洗?”“那一會兒你看看我這樣洗的乾淨還是你媽洗的乾淨好嗎?”“好”。“徐老師,我們倆比賽吧,看誰洗的又幹淨又快!”“好!……”如此生活式的“聊天對話”形式使幼兒更易於接受,也能夠引導幼兒思考與嘗試 ,更能引發出許多新的問題。

(二)教育活動中的對話

在教育活動中,如果師幼之間的“對話”激發出新的矛盾,產生出新的問題,則更加體現了“對話”的重要意義,這些新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為進一步“對話”留下了空間和餘地。我們應儘量避免一般性的心不在焉的指導方式和話語,使教師對孩子的指導能夠切實引起孩子產生一定的感受。例如在主題活動《小手真能幹》中,請幼兒用小手蘸上顏料,印手印,班上的幼兒感到即新奇,又高興都大膽的印着。這時張雨恬“哇”的一聲哭了起來,説:“老師,我不敢”,這時坐在她旁邊的陳澳説:“別怕,我來教你,印手印可好玩啦!”我一邊向張雨恬投向鼓勵的目光,一邊説:“好啊,陳澳哥哥可勇敢了,你來當小老師吧!”過了一會當他們的作品完成的時候,我又用鼓勵的話説:“恬恬的小手印真漂亮,象一片片小落葉”。陳澳的小手印還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我的話剛説完,他們倆抬頭看着我笑了。我的話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我對他們的尊重和重視,我們的關係更近了。

師幼對話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關鍵是教師首先要樹立師幼對話的觀念。就像瑞吉歐幼兒教師們説的那樣“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使每個幼兒在活動中都能夠獲得體驗和切身感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ko07m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