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禮儀 >禮儀知識 >

如何培養農村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如何培養農村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後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在農村中學,學生的心理素質有其自己的特點,存在者不少問題。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很關鍵。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如何培養農村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文章內容。

如何培養農村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培養農村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途徑

(一)教師自身必須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

學生心理要健康,教師心理健康是前提,教師本身的心理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教育。目前心理素質教育工作對大多數教師來説還只是處於嘗試階段,在師範院校所學的教育心理學等知識還遠遠不能滿足現實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還有待於教師在工作中去進一步學習、探索、歸納、總結出一套對現實工作行之有效的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知識、方法和技巧。所以教師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學習、補充符合實際工作需要的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時方法和技巧,才能做好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這一項工作。

(二) 加強交流,瞭解學生

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一些學生難得向老師白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就要求每一個教師要經常深人班級,利用適當的機會和場所,讓學生自由安閒地表達思想情感,從中瞭解學生的心理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學中佈置《老師,我想對您説》等題目,使一些較內向的學生或有“難言之隱”的學生通過書面形式與老師交流思想。老師則應該對此做好保密工作,並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區分具體情況,選用適當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個別幫助。另外,與學生談心,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個別談心,可以發現、把握某些同學的不健康心理,再“對症下藥”,通過耐心細緻的工作,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調節,幫助他們克服缺點,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 尊重學生,關愛學生

作為教師,應時刻牢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儘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在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該生是否尊重師長”是班主任評定一個學生品行的首要條件,而作為班主任是否問過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嗎?”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他們經常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這些學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假如教師不尊重他,他也感覺不到自尊,對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要堅持正面教育引導,儘量不要當眾批評。

(四)創造環境,多樣教育

積極開展班級文體活動,使學生們的過激情緒在文體活動中得到釋放,幫助一些學生克服自卑、焦慮情緒。對於他們在各種活動中取得的成績,那怕是一點點進步,老師都要大力鼓勵,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國小生以鼓勵為主,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氛圍,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優點,激發他們繼續努力,更加勤奮,力爭全面發展的上進心。經常開展集體主義教育,讓學生樹立集體榮譽感,發揚團結友愛的精神,良好的班集體師生關係、同學關係融洽,對學生個體能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使離羣獨處的學生感到集體的温暖,幫助其矯正不健康的異常心理。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增進人際交往,提高心理素質,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五)進行心理輔導

心理輔導也就是個別談話,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廣泛的一種形式,它與單純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性的談心不同。在我國,絕大多數中國小校都無專業的心理學教師,此項工作多由班主任承擔。作為班主任,應具備一些心理學專業知識,否則個別談話的心理輔導將達不到預期效果。在進行個別心理輔導時,教師應做到:一是要做到認真“傾聽”;二是要做到理解、協商;三是要做到保密。?對於心理障礙較嚴重的學生,教師不妨採取一些簡單的心理治療辦法,如支持療法、系統脱敏法、放鬆訓練法、模仿學習療法、強化療法等,來糾正學生的某些較嚴重的不良行為。

農村中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

1.自我意識的障礙。中學生正處於“第二次斷乳期”,對事物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觀點,不願盲目遵從,自我意識逐步發展。但此階段的中學生正是從兒童幼稚期向成熟期過渡的階段,半成熟、半幼稚與獨立性、依賴性共存,其自我意識的發展也呈波瀾起伏狀,自我評價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無法正確把握,看待問題容易固執己見、片面化和絕對化;愛按照個人好惡和一時心血來潮來論事論人,缺乏理性和客觀標準;遇事沉不住氣,易受激怒,往往火冒三丈,脣槍舌戰,甚至拳腳相加,缺乏自我剋制能力;對教師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辦,不合已意的就拒絕或頂牛;對待自己要麼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長處或優勢,自我否定,自我壓抑,悲觀失望,有強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要麼自我意識膨脹,過高估計自己的現狀,甚至認為自己比誰都強,常做“白日夢”,把幻想當現實,而一旦遭遇挫折,便極易滑到自我萎縮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2.人際關係的障礙。從國小時代進入中學時代,中學生如何儘快地適應新環境、新的人際關係,是他們能順利利完成青春期過渡的重要前提。但嫉妒、自卑、多疑、冷漠或孤獨等不良心理品質以及中學生心理髮展的異時性,往往造成了他們不能正常處理師生和同學之間的關係,與人交往或退縮畏懼、自卑孤獨;或妄自尊大、目中無人。他們不願合羣,不願與人接觸,總是遊離於集體,與周圍人格格不入,對人心存厭煩、鄙視或戒備心理,內心感覺孤獨、寂寞、空虛而又無法排解,心理矛盾日益加劇和突出。中學生人際關係的障礙常被其性格類型所掩蓋,不容易引起重視,從而導致學生在這方面的障礙越來越嚴重。

3.學習心理障礙。這是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只是每個學生的程度輕重不同而已。由於中學生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學習負擔重,考試分數及升學的壓力讓學生不堪重負,長期精神過度緊張,使其對學習、考試產生焦慮、冷漠或恐懼心情,心情煩躁抑鬱,好發怒,不想學習,上課不願聽講,影響課堂紀律,作業馬虎,疏遠他人,怕與同學和老師接觸,害怕考試,對重要考試甚至想通過傷殘自身來躲避。這些心理障礙如得不到有效控制、疏導,將對學生的學業進步產生很大影響。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筆者在學生中做過“你是否喜歡學習”的調查,高達80%以上的學生都選擇了否定答案。可見,厭學已是一個普遍問題。刻板的學習方式、繁重的學習任務、無休止的題海戰術、頻繁的測驗考試,令學生體驗不到學習本身的樂趣,取而代之的是厭倦煩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liyi/liyi/mne4p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