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5篇)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5篇)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

教材內容: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5篇)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 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 第四單元《通信連着你我他》

教學目標:

1. 通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學習讓同學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局部,激發同學熱愛家鄉的情感;能正確識別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並能利用地圖的基本知識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家鄉的位置;瞭解家鄉的自然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同學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家鄉的優秀人物,並願意向他們學習;瞭解家鄉的民俗、民風,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 通過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的學習讓同學從瞭解日常生活中工農業產品入手,探究工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體驗工人和農民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瞭解工人生產勞動的情況,知道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知道各行各業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繫的關係;知道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人們的生活需求不時刺激生產的發展;知道人們改進勞動工具是為了提高生產和減輕勞動的強度。

3. 通過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的`學習讓同學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和其特點;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發展情況,以和交通的不時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瞭解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情況,激發同學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

4. 通過第四單元《通信連着你我他》的學習讓同學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係;讓同學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講究通信道德,遵守有關通信的法律、法規;初步瞭解通信發展的情況;體會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學習利用傳媒平安、有效地獲取信息;遵守網絡道德規範,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區分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對同學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2.通過給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動,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係密切

3.讓同學瞭解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方面的情況。

4.聯繫身邊的實際事例,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係;通過調查,知道現代通信的方式和各自的特點;能根據實際情況,正確選擇、使用相應的通信方式來解決各種問題;懂得並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

教學措施:

1.注意引導同學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2.從同學熟悉的生活動身,引導同學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3.將引導同學獲取信息與指導同學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同學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4。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同學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課時佈置:32課時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2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 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並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瞭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瞭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瞭解通信的發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4、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故事續編、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愛心小組"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進行實地調查,知道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感興趣地實踐活動,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之情。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況分析(工作重點)

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教材情況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措施(具體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資源,使校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

3、精心準備,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內外教育活動,寓教育於活動之中。

四、課外活動或興趣小組活動

1、通過播放錄像、課件等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健康閒暇的本領和閒暇道德觀。並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讓學生組織課外研究小組,瞭解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還要比較不同通信的特點,選擇適當的通信方式與自己的親友進行一次實際通信聯繫。培養他們運用現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學進度

教 學 進 度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備註

1 2、21~2、22 1、在公共汽車上 2月20日上課

2 2、25~3、1 1、在公共汽車上

3 3、4~3、8 2、想想他們的難處

4 3、11~3、15 2、想想他們的難處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們贏了 清明節放假

8 4、8~4、12 4、我們贏了

9 4、15~4、19 5、綠色小衞士

10 4、22~4、26 5、綠色小衞士

11 4、29~5、3 6、我們的民風民俗 勞動節放假

12 5、6~5、10 6、我們的民風民俗

13 5、13~5、17 7、家鄉的變化

14 5、20 ~5、24 8、怎樣到達目的地

15 5、27~5、31 9、媒體連着我和你

16 6、3~6、7 10、辦一張自己的報紙

17 6、10~6、14 11、怎樣和他聯繫 端午節放假

18 6、17~6、21 期終複習、期終考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3

一、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麼説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説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着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

二、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應注意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三、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4

一、全冊教學分析

本冊教材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規定,兒童年齡與生活的實際,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編寫的,它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只是在相互關聯中得到發展,以較好的落實三維目標。

全冊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意在使兒童瞭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佈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單元《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意在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並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全冊教學要求:

1、瞭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佈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

2、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

3、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寬容的心態,正確認識其他文化,積極吸取外來文化的養分,更好的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4、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並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直面並審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學會獨立。

2、以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話題,逐步向學生打開成人生活的大門,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

3、從各個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會的多樣性,把兒童培養為優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四、學生基本情況:

本年級有學生有70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28人,他們雖來自不同的學區,但短短的時間內便相處得十分融洽,他們聰明伶俐,而又天真可愛,上課遵守紀律,又能積極發言,大多數學生書寫工整認真。學習習慣十分好。個別同學也有表現得不太令人滿意的地方,我相信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這部分學生也會盡快趕上來的。

按智力和非智力情況分析如下:

智力和非

智力都好:李小雙、範園園、張旺、魏蘇皖、高倩、高賀、陳子堯、吳碩、張蕊、楊霄、張萍、孫芝維、朱巖。

智力好、非智力差:郝旋、閆青、韓立、閆奔、王海燕、王旭、韓嬌、羅東、楊政、郭瓊、陳軍丞、楊贊、楊強、郭穩。

智力差、非智力好:孫會、劉迎春、王凱、張珊珊、王嬌、楊冰心、董夢仙、韓碩、王秋豔、週會、王娜、吳長輝、孫振。

智力差、非智力差:孫華東、楊貝、王雨蒙、楊帥、楊璇、孫笑、孫力、楊芳、韓良、楊雪元、楊忍、王雙、高飛、孫鵬、董路。

五、提高質量措施:

1、教法與時俱進,適應學生的實際,以及新課改的需要。

2、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課內與課外有機的結合起來。

3、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

4、經常開展與課堂有關的活動。

5、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全冊教學進度安排表:

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單元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第13周至第18周

第二學期品德與社會科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

課題1、可愛的地球2、從世界看中國 3、我們互通有無4、網絡連接你我他擬定教時9教時

進度 月 日至 月 日

教學方法討論、蒐集信息、現場調查、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

操作性、實踐性活動、教學遊戲、參觀訪問、欣賞、練習、講故事、講授

單元教學

重點難點

1、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2、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

單元教學

要求1、瞭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佈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

2、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

3.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

單元課時

劃分第一課可愛的地球3課時

第二課從世界看中國 2課時

第三課我們互通有無2課時

第四課網絡連接你我他2課時

第二學期品德與社會科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

課題5、地球在“發低燒” 6、天有不測風雲7、許多物種消失了8、可怕的物種入侵9、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

擬定教時10教時

進度 月 日至 月 日

教學方法討論、蒐集信息、現場調查、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

操作性、實踐性活動、教學遊戲、參觀訪問、欣賞、練習、講故事、講授

單元教學

重點難點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

單元教學

要求&n

bsp;人來自自然,也必須依賴自然才能得以生存,但是出於人類自身的原因,這一生存家園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警告着人類要愛護自然、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引導學生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存的重要性,並形成新的自然觀:不要再把自然看作外在於自己的客體,認識到自己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使學生能夠以科學的理性的態度去關愛他們周圍的世界,愛他所居住的地球,愛周圍的一草一木,並從這種理性和關愛出發,去規定和約束自己的行為。

單元課時

劃分5、地球在“發低燒” 2課時

6、天有不測風雲2課時

7、許多物種消失了2課時

8、可怕的物種入侵2課時

9、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2課時

第二學期品德與社會科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第三單元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5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36人。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麼説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説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着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上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上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上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

四、教學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教學中主要採用講授法、討論法、實際操作法、演示法、練習法、比較法、分析法、綜合法。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4、改革教學方式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五、優生的培養及學困生轉化措施

1、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學生透過老師的行為來判斷老師的人格,一旦他認可了老師的人格,他就會接納之,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們用一種合理的、民主的鼓勵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學生,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學生,用滿腔熱情和期望去塑造學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會有收穫!

(1)、課堂內外尊重個體。

尊重學生,還表現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又具個性特徵的人。

(2)、點燃自信、磨礪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 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戰勝自我很重要,要讓他們明白老師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老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3)、欣賞、鼓勵、張揚優點。

激勵永遠是教育的態度。給學生一些鼓勵,可以喚起後進生的上進心,張揚他們的優點,從而感受到成功感。針對學生髮展傾向方面的特點,積極鼓勵引導,獎勵學生髮展中的優勢傾向,發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個性特長,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長處,都能保持強烈的自信心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2、優生的培養:

(1)重點培養,課上除完成課堂作業外,給他們安排一些有難度的題目練習。

(2)隔週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比賽活動,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60org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