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17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17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

一、學情簡析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17篇)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潛力、情感價值構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必須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構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用心參與到課程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中去。

三年級學生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用心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忙,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於發言,大多數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理解,用心改正。

二、教材簡析

《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的教育主題是:我在成長。在這一教育主題統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共設計了七個單元教育主題:

1、我和我的同學;2、我要安全地成長;3、我的成長與家庭;4、我的鄰里生活;5、我的成長與學校;6、我的成人與他人;7、家鄉哺育了我。

這七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資料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的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互動關係(如兒童自我、家庭、學校、鄰里、家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本冊由前三個單元構成。第一單元主要進行自我認識與同學關係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進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單元主要進行與家庭生活有關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題統領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範圍,用社會關係、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等四個不同範疇,並使範疇構成彼此互動的關係。因此教材呈現如下特點:

1、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本冊資料主要讓兒童從自己熟悉的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家庭生活入手,來感受自己生活環境和環境中的人,明白家庭、學校、社區各種生活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環境與人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透過本冊的教育資料,讓學生樹立主角意識、職責意識、規則意識等。在探究一切的熱情中,在享受童年的過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識。

2、注意了對學生道德決定潛力的培養。三年級的兒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產生盲目模仿、嘗試、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顧後果盲目模仿,幫忙兒童構成初步的是非決定潛力,是三年級教育中應當強調的重點。教材注意了這一資料的體現,如《我想要我能要》幫忙學生建立此刻社會所要求的消費觀念,個性應避免兒童攀比誇富的心理和傾向。

3、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關注同學,關注每一節課,關注父母,關注自己等。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和體驗,並讓他們透過學習活動,提高對生活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到對周圍社會現象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説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三上教材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如《他為什麼學得這樣好?》透過做小記者採訪、總結、體驗,關注身邊的榜樣,關注自己的學習習慣,正確引導學生的好學之心。

三、教學目標

1.瞭解自己的態度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明白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對人寬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羞恥感,愛惜自己的榮譽。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

3.感受與同學之間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忙。

4.珍惜時間,學習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抄襲、不舞弊。

5.感受羣眾生活中規則的作用,初步構成規則意識,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規律。

6.透過學校和班級等羣眾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好處,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7.瞭解有關安全的常識,有初步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自護潛力。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8.明白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示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長輩。

9.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儘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關係家庭生活,願意分擔家務,有必須的家庭職責感。

10.明白家庭經濟來源的多種方式,瞭解家庭生活必要的開支。學習合理消費、勤儉節約。

四、課時安排

第一週——1.自畫像

第二週——1.自畫像(2課時)

第三週——2.同學之間(2課時)

第四、五、七週——3.他為什麼學得這樣好?(2——3課時)4.同樣是學習(2——3課時)

第六週——國慶放假

第八週——5.我不耍賴皮(2課時)

第九周——6.平安回家(2課時)

第十週——7.讓危險從我們身邊走開(2——3課時)

第十一週——8.心中的110(2課時)

第十二週——9.家庭樹(2課時)

第十三週——10.父母的疼愛(2課時)

第十四、十五、十六週——11.此刻的我能做什麼?(2——3課時)12.家庭的記憶(2——3課時)

第十七、十八週——13.我想要,我能要(2——3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2

一、學生狀況分析

高年級是國小生知識、潛力、情感價值觀構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必須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構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用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對於他們來説不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經驗,儘管對於他的理解還是很不夠的,但少年兒童們卻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從那裏找到自己的朋友。

為了使我們的新一代能夠以科學的理性的態度去看待他們周圍的世界,愛他們所居住的地球,愛周圍的一草一木,在教學中努力引導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使少年兒童成長為地球上的新一代禮貌居民。

國小六年級是孩子發展中的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開始從相對的兒童心理品質特徵向少年的品質特徵轉化,因吃對未來的成長影響很大,具有較大的可塑性,要用心引導學生個體的“自我意識”朝着客觀、樂觀、進去的方向發展,為順利完成中國小銜接作好鋪墊。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冊教科書由四個單元構成。

第一單元你我同行第二單元人類的家園

第三單元同在一片藍天下第四單元再見,我的國小生活

(二)、教材重點與難點:

主要透過真實的歷史資料,讓學生在認識戰爭和衝突帶給人類苦難的基礎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共創和平的心願和所做出的努力,瞭解中國在國際舞台上保衞祖國和維護和平的作為,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本冊教材各單元目標

第一單元:

1.透過從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從而瞭解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的狀況,熟悉世界海陸分佈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識,初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2.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主要省級行政區,能熟練運用地圖説出我國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

3.引導學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國和世界的經濟互動,為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讓學生明白我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使學生感受和關心身邊發生的經濟活動,對外來產品持正確態度。

4.使學生認識到國際互聯網是當代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學會利用互聯網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的同時,又務必持續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極因素對自身贊成不良影響或侵害。

第二單元:

1.引導學生感受全球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認識人類活動對環境所的作用,使學生將身邊節能、綠化等“小事”和保護地球環境聯繫在一齊,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

2.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自然災害,明白保護環境能夠減少和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理解在危難中社會互助的作用,學習一些在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

3.使學生理解物種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特質基礎,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保護物種就是保護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使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認識到保護野生動植物個性是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工作的緊迫性,培養學生以朋友們的愛心平等對待地球上其他動物,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的情感。

4.初步瞭解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對新的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和人類健康帶來的巨大危害,明白有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確對待外來物種的正確態度,理解生物之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

5.使學生認識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幫忙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資源的良好習慣。

第三單元:

1.從戰爭給人類,個性是給兒童帶來的巨大苦難的視角,使學生明白戰爭的殘酷、戰爭的危害,從而懂得和平的重要好處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時,使學生明白全世界人民為了世界和平,制止戰爭,進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學技術的喜與憂

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生活,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科學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並以紫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在瞭解科學技術帶給我們諸多好處的同時,也要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不當不僅僅不能造福人類,還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使學生能一分為二地看待科學技術的作用,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3.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機構,理解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發展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明白聯合國為解決世界兒童問題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產生的用心效果,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識。

第四單元

1.使學生透過對6年國小生活的回顧,總結自己的成長過程,認識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績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同學、家長的幫忙獲得的,為順利跨入中學大門樹立應有的信心,同時,引導學生在回顧過程中反思6年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為日後的學習生活帶給借鑑。

2.“百聞不如一見”,為了能讓六年級的同學對中學有感性的具體的認識,設置了直接到中學參觀的活動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未來的中學生活的主要資料,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個性是做好克服困難的思想準備。

3.生活是兒童受教育的基礎,從六年級畢業學生即將面臨的生活實際出發,喚起學生成長,成才的進取意識和對未來中學生活的渴望和準備,幫忙他們在離開國小大門後能夠堅實地邁好通向中學的第一步。

三、任務、目標:

本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那麼對綜合課這個性質老師已不再陌生。個性是到了五、六年級地理、歷史、科學等各科資料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課不再是純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而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將品德、行為規則、法則、愛國主義、羣眾主義、社會主義、國情、歷史與文化、地理環境等教育的有機融合,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基於以上的課程性質和總目標,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延續了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的設計思路,課程的設置圍繞學生的社會生活展開,並注意到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及認知領域,將觸角深到更加廣闊而深遠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級下學期又是整個國小階段學習的最後一個學期,這個學期的學生,大部分已經構成了與他們的年齡相適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説他們的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狀態。因此,從六年級下冊的教材來看,更重視學生日益增強的道德素養與社會性的不斷髮展,較上冊而言,在資料上更加向廣度和深度推進。同時因為他們又將面臨着升入國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話題,引導學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為學生向國中階段順利過渡做了必要的準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用心地參與、體驗。

3、根據本冊教材安排的教學資料,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忙兒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兒童一齊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引領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

4、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儘量多地呈現直觀性的材料。

5、在本冊教學中進行課題《品德與社會綜合性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的落實。

6、將社會中的知識轉化為生活問題。

7、大膽想象,解決生活問題。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用心、穩步、有效地實施深化新課程改革為主線,以教學為中心,務實創新,落實規範,提高效率,紮實推進素質教育,為打造“優質均衡和諧教育”而努力。

二、生基本狀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潛力、情感價值觀構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必須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構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用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構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羣眾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透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潛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構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潛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潛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禮貌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職責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決定和選取。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好處。

5、明白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明白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好處,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五、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潛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透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帶給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資料,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資料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資料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用心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用心、穩步、有效地實施深化新課程改革為主線,以教學為中心,務實創新,落實規範,提高效率,紮實推進素質教育,為打造“優質均衡和諧教育”而努力。

二、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潛力、情感價值觀構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必須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構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級的學生仍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合作和奉獻助人的精神。同時,他們也處於自我中心向他人發展的階段,他們開始喜歡交友,但在人際交往中,有的表現為比較封閉、退縮,有的表現為比較放任、攻擊,往往因為不會與人溝通而與他人發生衝突,其社會化發展的潛力有必須的障礙。兒童許多良好的品質都是透過他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潛移默化地培養起來。因而,正確引導學生結交朋友,幫忙他們樹立正確的與人交往的觀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學會交往溝通的技巧尤為重要。

又如,四年級的學生對於事情的是非有必須的決定潛力,但是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自主性和自立潛力都不是很強。在學習和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也相應出現了許多的煩惱,一些不良傾向不僅僅使學生們不能構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會影響其性格和道德行為的發展。另外,四年級的學生開始有興趣也有潛力,關注人類的衣食問題,關注人類造成的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匱竭的問題,他們開始有作為現代人的職責意識,開始參與社會活動,瞭解工農業生產狀況,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我與規則》;第二單元為《我是小小的志願者》;第三單元為《我崇敬的人們》;第四單元《生活中的交通和通信》。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為理念。

四、教學目標

(一)本教材引導學生透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用心態度和參與潛力;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務必的道德觀、價值觀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具體説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會合作,體會合作的好處;初步構成正確的友誼觀;學會交流和溝通的技巧,分享快樂,分擔憂愁;正確應對欺負和威脅,敢於抗爭。

2、初步構成用心向上的生活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意志與潛力;學習誠實做人,誠信為本;熱愛科學,相信科學。

3、明白消費的權利,瞭解有關消費的常識;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初步學會辨證地看待工業禮貌,認識白色污染;養成珍惜水資源的習慣。

(二)基本理念:1、關心每一個兒童的成長,幫忙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2、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育的資料和形式要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3、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務必採取兒童樂於和適於理解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忙他們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忙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構成用心的生活態度。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構成貼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5

伴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我們送走了上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迎來了新的學期。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成功與失敗並存,感悟與困惑共在,辛酸與快樂同享。應對教育改革的熱潮,我深刻地意識到自己需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新教育觀,用心投身到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體系。為使本學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更有成效,特制定計劃如下:

一、學情分析

我校四年級共有學生60人,其中女生人,男生人。學生能在以前所學知識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潛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本身是十分喜歡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但由於家長對它不夠了解,所以重視不夠,這樣影響了一些家庭作業的完成,也影響了一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了影響。在本課程的教學工作中,我力爭減少一些負影響,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結構

本冊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資料由生活中講規則、健康地生活、交通連着你我他等三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節次主題,每個節次主題都產生一個引導學生學習、探究的話題,節次主題又生成多個小話題,也就是課時活動主題。

(二)教材特點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有機結合,突出了生活中的規則、健康與生活、交通與生活等方面的教育資料。

1、從多方面展示社會生活,在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幫忙學生構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本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規則、健康、交通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忙學生構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本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二單元《健康地生活》,以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自我與激發學生學會堅強的情感藴含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有利於實現品德教育的無痕性。

2、注意引導學生透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本冊教材中透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明白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繫,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3、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本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資料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4、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本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交通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齊,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三)教學目標

總目標: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分目標:

1、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人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好處。

(2)初步瞭解健康地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明白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交通知識,理解人與生活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2、潛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羣眾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説明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禮貌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正公平、熱愛羣眾、團結合作、有職責心的品質。

(3)初步構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四、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我將會根據教材資料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帶給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

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帶給的案例,我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帶給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

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潛力的構成。同時,在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透過什麼方法學,不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忙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忙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我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用心態度和參與社會的潛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育好處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好處的教育資料教育兒童。我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資料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我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理解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忙、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我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忙教師改善教學,促進學生髮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12——15課時

第二單元:13——16課時

第三單元:12——16課時

六、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資料備註

11-1我們的約定(上)

21-1我們的約定(下)

31-2做守規則的國小生(上)

41-2做守規則的國小生(下)

51-3我做小小普法員(上)

61-3我做小小普法員(下)

72-1走進健康(上)

82-1走進健康(下)

92-2遠離“誘惑”(上)

102-2遠離“誘惑”(下)

112-3健康生活每一天(上)

122-3健康生活每一天(下)

133-1從馬車到飛機(上)

143-1從馬車到飛機(下)

153-2天南地北任我遊(上)

163-2天南地北任我遊(下)

173-3我做交通設計師(上)

183-3我做交通設計師(下)

七、業務學習

1、透過對《教師法》《義務教育法》《山東省省廳關於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意見》《山東省普通中國小管理基本規範(試行)》《語文課程標準》等的學習,用自檢、自查的方式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潛力。

2、用心研究教法、學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

3、用心進行基本功的訓練,提高基本功的水平。

4、努力加強自身建設,爭取評為先進。

5、閲讀一本教育理論書籍,上一節校內公開課,撰寫一篇教育教學論文。

八、課題研究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是現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難點,本學期,我將在這一方面付出自己的努力,不論環境如何,不論結果如何,都要按部就班地進行相關研究,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

萬事開頭難,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素質教育響徹齊魯大地之際,我要努力透過紮實緊湊的工作提升自我的各項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學水平,以實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6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六年級一班、六年級二班、六年級七班、六年級八班品社課下冊的教學工作。高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幾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展開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景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閲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地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的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永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審核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相社會延伸,為此,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要求:

1、讓學生初步認識和創造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懂得創造並不神祕,人人都能創造;勇於嘗試創造,體驗創造的快樂。

2、瞭解工業、農業生產與認得日常生活的關係,體驗工人和農民的勞動與智慧,尊重工人和農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感受科學技術對工農業生產的影響,認識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

3、感受現代通信和現代傳媒與人們生存的關係;瞭解現代通信和現代傳媒的種類與方式。

4、簡要了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初步瞭解科學技術與人們生活社會發展的關係,認識科技要為人類造福,崇尚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築,文學作品等在人類歷史上具有主要價值。

5、知道實際的海陸分佈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識。知道一些國家地區民族不同的風情,瞭解各種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尊重和欣賞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成果。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7

一、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四、具體措施:

1、 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 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 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 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 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課時安排

一週兩課,其間也可安排一些勞動、參觀、調查等實踐活動。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8

一、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四、具體措施:

1、 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 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 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 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 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9

一、教材特點: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着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臵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第四單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二、教學策略

因為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説教,而是採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採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 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添加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 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裏所説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0

一、指導思想:

遵循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指導思想,按照國家對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國小教育中,必須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使兒童、少年受到比較全面的基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培養各級各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礎。

二、制定教學計劃的原則

1、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紮紮實實的提高教育質量,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2、遵循兒童、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注意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志趣、特長。

3、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

4、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搞好課內外結合,以課堂教學為主,重視並開展各種有益的課外活動。

5、適當拓寬知識面,增加一些新的知識和實驗,力求課程內容難易適度,合理安排學生課業負擔。注意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三、具體做法:

思想品德課 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為中心的社會公德教育和社會常識教育,從小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進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紀律教育,進行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規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教育,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道德品質,高尚的審美情趣,初步樹立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法制和紀律觀念,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方向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 為了提高這門學科的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

(一)、課前

1、認真學習《思想品德課教學指導綱要》,弄清課程的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原則和教學實施及評價。在總體把握教材體系的前提下,熟知所任年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然後熟悉每一課教學內容,制定學期教學計劃。

2、認真備課,要備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特別要弄清知識點,不出理論差錯;並要準備好直觀教具和電教媒體,有些課還必須做好課前調查訪問等。

3、瞭解學生現實思想,便於在課內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二)、課內

1、上課講述要生動、具體、形象,運用媒體,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目的。切忌枯燥乏味,空洞説教。

2、思品課的結構一般可以採用“揭示課題——學文明理――聯繫實際――辨析導行――總結延伸”這樣的模式,情感激發要貫徹始終,要講求實效。

3、思品課的“看看説説”、“説説做做”、“説説評評”、“説説學學”、“思考和練習”等練習,應在課內完成。“做做”“學學”方面的要求,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4、“自學課文”要讓學生自讀明理,並付之行動,不要包辦代替。

5、要完成課本後總複習。

6、教態親切自然,服飾整潔大方,板書工整、簡明、規範,語言生動簡練,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堅持用普通話進行教學。

(三)、課後

1、思品課教學應重視與班主任工作,少先隊活動,晨間活動和各科教學的內在聯繫,注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協調一致,發揮德育的整體功能,促進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的形成。

2、重視考核學生對所學的政治常識、道德規範的掌握程度和思想行為表現,評價方法採取期末書面考查和平時行為考核相結合。要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採用等級制,分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要重視向課外的延伸,指導學生的行動,注意平時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的檢查和督促,並做好《德育手冊》上的評定記載工作。

四、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

讓誠信永相伴

3課時

第二單元

我們的民主生活

4課時

第三單元

我愛我的祖國

4課時

第四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4課時

複習

3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1

一、指導思想

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學習做人,初步形成社會意識、公民意識、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為逐步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品德與社會》課最為突出的特徵。

二、教學重難點

實驗教材強調,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向學生展示一個完整的社會生活,以便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三、教學內容

教學單元都包含“單元導入”“學習重點”“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單元練習”及“單元評價”等6部分。

1、單元導入:在每個單元課文之前,標示提示內容,點明單元主題。為增進學習興趣,則採用藝術手段、圖文並茂(如兒童歌曲或漫畫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在音樂感染和理解圖文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單元主題的學習。

2、學習重點:旨在引導 學生了解學習的方向和重點,標明“關鍵詞”,明確將要學到的品德與社會的核心概念。

3、學習內容:即課文部分,力求淺顯平易,説理與實例並重。

4、學習活動:即活動部分,力求形式多樣,如角色扮演、辯論、演説、實地參觀、調查訪問、影片欣賞、展覽、競賽、討論等,依據教材內容加以設計。

5、單元練習:分課文練習和活動練習兩大部分。“課文練習”意在掌握品德與社會知識,“活動練習”意在形成相應的態度、技能,增強社會參與和道德體驗。

6、單元評價:包括相關的品德與社會知識技能、實踐與態度,形式不拘,如書面測驗、口頭報告、行為觀察、問卷調查和社會生活反思均可,重在發展性評價。

四、採用多媒體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過歌曲來導入學習,是一條有效的途徑。教材在每個單元教學前都選用了一首歌曲。所選用的歌曲,大都是節奏輕快、內容緊扣單元主題、富於教育意義的中外兒童歌曲。這些歌曲還附有動作,讓學生邊唱邊作,以強化學習效果。

2、故事:學生們都喜歡聽故事,適合孩子的年齡、心理及語言特點的故事,肯定大受歡迎。教材中所選用的故事包括漫畫故事、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話等。此外,教材還設計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讓學生邊學邊動腦筋深入思考。

3、兒歌:兒歌簡短、生動、形式活潑,語言富於節奏感,最適合兒童學習。

4、詩歌:教材也選用了少量適合學生讀的古典詩,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讓兒童接觸一下古詩,效果良好,因為我國古典詩詞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會學習意義的。

此外,還有漫畫、遊戲、謎語等形式。

五、內容與時間安排

第一單元 我們健康成長 13課時

第二單元 為了建設新中國 10課時

第三單元 騰飛的中國 15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一山一水一聖人;有三節教材:、站在泰山頂峯、來到黃河岸邊、循跡孔子故里;第二單元,心中有祖國:有三節教材:好大一個家、同是炎黃子孫、為了祖國的振興;第三單元,不同的環境 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鄉、黃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主題構建教科書體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使兒童在多元的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重視從生活中體驗意義,加強合作、分享與合作;注重方法引導,追求學習方法的多元化;體現地域特色,強調個性化;把教科書做成能與兒童進行對話的文本,營造教科書的兒童文化,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義。

二、學生現狀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五年級的學生對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還需教師指導。

三、教學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通過對生活中有關倫理、價值、法規等問題的探討,認識到確立價值倫理和遵循社會規範對於建設有序、文明、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明確自己在集體在的權力、責任和使命,形成善於判斷是非、明智抉擇的能力,養成對他人的尊重、關愛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通過學生親身參加社會調查、實踐、社會服務和公益活動,並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社會生活的經驗和認識,掌握認識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選取有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兒童生活。實現兒童現實生活的教育價值。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一、能夠進行簡單的調查、探究活動,學習收集資料,不斷提高地圖學習的能力,發展空間思維能力,在討論中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不斷提高表達能力。

二、樂於瞭解和欣賞不同民族的文化歷史,形成各民族間相互瞭解、相互尊重、團結友愛的情感和態度,深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初步學會閲讀簡單的史料,初步具有對所掌握的史料進行簡單的探究、概括和歸納的能力,初步學會評價歷史人物。

五、教學措施

(1)我們要關注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活動讓學生有發現──探究的學習與體驗──感悟的學習,當然,傳授──給予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還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的傾向,又要克服“該講而不敢講”的傾向。

(3)課堂教學內容不僅僅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而是迴歸學生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探討的是生活中的一個範例、一個點,學生思考的是他們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一個面

(4)在課堂上,學生要調動他們全部的生活經驗,投入他們的情感、表明他們的態度……這樣的課堂是向學生生活開放的課堂。這樣的開放是有價值的開放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開放。這樣的開放是能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開放而不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開放

(5)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會有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體驗“準生活”,甚至嘗試“真生活”,但我們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關照學生正在過的現實生活和有意義的未來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頭上的生活”層面,我們不尋求課堂教學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在生活體驗中激起學生真正的思考,哪怕是“滿腹的話兒説不出”。

六、教學進度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學內容

1 2、16——2、20 一、一山一水一聖人1站在泰山頂峯(1)登臨泰山

2 2、23——2、27 1站在泰山頂峯(2)源遠流長的泰山文化 (3)名山

3 3、2——3、6 2、來到黃河岸邊(1)我看到了母親河(2)母親河哺育了我

4 3、9——3、13 (3)為了母親的微笑 (4)主題會

5 3、16——3、20 3尋跡孔子故里(1)至聖先師

6 3、23——3、27 (2)孔子的影響 (3)主題活動

7 3、30——4、3 二、心中有祖國1、好大一個家(1)祖國有多大(2)我們都是一家人

8 4、6——4、10 2、同是炎黃子孫(1)海外華人心繫祖國

9 4、13——4、17 (2)兩岸人民血濃於水3、為了祖國的振興(1)輝煌成就

10 4、20——4、24 (2)祖國不會忘記他們(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1 4、27——5、1 機動時間

12 5、4——5、8 三、不同的環境 多彩的生活:1林海雪原 北國風光

13 5、11——5、15 資源寶庫 2、江南水鄉 水上人家 魚米之鄉

14 5、18——5、22 3、黃土高坡 走進窯洞 學唱黃土高坡

15 5、25——5、29 開發熱土 4、雪域高原 領略雪域風情

16 6、1——6、5 雪域變通途 走進布達拉宮

17 6、8——6、12 期末複習

18 6、15——6、19 期末複習

19 6、22——6、26 期末質量測試

20 6、29——7、3 期末工作總結,安排放假事宜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3

一、情況分析:

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標,以體現育人為主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的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本教材與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三年級教材的體系結構基本一致。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編制了“我們在一起”,“成長不煩惱”,“聰明的消費者”三個單元,全書23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安排3~4課時,一冊書安排37課時左右,留出一定課時學校和教師安排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使用。

學生分析:

我們這裏四年級的學生淳樸,活潑,積極向上。這學年是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學目標:

1、見物見人,以物及人,力圖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結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的人格,實現“既學會做事,又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

2、讓學生逐步學會對各種各樣的現存事實作出正確的價值辨析和正確的價值選擇。

3、注意培養他用人文化自覺意識,要使中華歷史與文化成為少年兒童現代人格之根基,要使他用對本民族有歷史與文化產生歸屬感、認同感。

4、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調查、探索、感受、體驗等個體經驗的環節,促使他用通過自己的活動實現自我的人格建構。

三、各課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我們的合作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體驗合作的快樂,懂得人和人之間需要合作,體會合作的好處,學會在生活中更好地與他人合作。

教學重點、難點:

懂得人和人之間需要合作,體會合作的好處,學會在生活中更好地與他人合作。

2、真正的友誼

教學目標:

通過這個年齡段同學之間經常發生的各種活生生的有關友情的事例,引導學生回顧、體驗自己所結識的朋友,獲得的友誼,逐步形成正確的交友觀。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辨析、思考,慎重地交友,獲得交友過程中應該掌握的一些基本標準,逐步學會把握自我,逐步形成正確的交友觀。

3、為你高興,與你分擔

教學目標:

通過回憶自身經歷、體察他人情緒,懂得分享他人的快樂、分擔別人的痛苦是促進同學之間相互理解以及增進彼此友誼的有效方式,在感同身受的基礎上,激發對同伴的關心,學會交往溝通的技巧,從而真正領悟“給予是快樂的”。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學會分享他人的快樂,分擔別人的痛苦。

4、面對欺負和威脅

教學目標:

教育學生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面對欺負和威脅敢於傾訴和舉報,不能逃避,要向有關部門求助,避免無情的心靈傷害。

教學重點、難點:

幫助學生提高認識,不做欺負者,也不做受欺負者。

5、我要攀登

教學目標:

讓學生感知生活中、學習中與社會交往存在着困難和挫折,體驗克服困難並取得成功過程的樂趣,初步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意志和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正確看待困難和挫折,學會克服困難,鍛鍊並提高學生適應挫折的能力。

6、抄襲害了誰

教學目標:

通過呈現學生中發生的抄襲事例,讓學生辨析認識抄襲事一件對己、對人、對社會有害的事情,對誠實做人、誠信為本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和體驗做人誠實守信,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抄襲、不舞弊。

7、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教學目標:

理解和體驗做人要誠實守信;知道誠實與虛假,守信與失信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不同影響,並作出評價;做到為人誠實,表裏如一,遵守諾言;收集社會中關於誠信的事例,明白現代社會需要誠實和守信。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和體驗做人要誠實守信;做到為人誠實表裏如一,遵守諾言。

8、擦亮眼睛

教學目標:

分析周圍生活中的一些迷信活動的危害,懂得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樹立從小抵制封建迷信思想的觀念,激發熱愛科學的感情,能夠相信科學,宣傳科學。

教學重點、難點:

教育學生相信科學,抵制迷信。

9、逛商場

教學目標:

瞭解本地的一些商業場所和選購商品的有關常識,知道作為消費者應該享有哪些權利,逛商場時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會靈活處理。

教學重點、難點:

增強學生的消費技能,幫助兒童逐漸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10、衣食的來源

教學目標:

知道衣食對人類生存的重要,初步瞭解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感悟農業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

教學重點、難點:

教育學生懂得勤勞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

11、塑料與我們的生活

教學目標:

瞭解塑料的特點及其為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感知塑料廢棄處置不當造成的危害;能夠採取行動減輕“白色污染”;初步學會通過事例分析工業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初步學會辯證地看待工業文明。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學會辯證地看待工業文明,能夠採取行動減輕“白色污染”。

12、從一滴水説起

教學目標:

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國水資源缺乏的狀況;懂得節約用水、用紙的重要意義;自覺養成珍惜資源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教育學生自覺養成珍惜資源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措施:

1、“教”“學”“做”相結合,講求實效,引導學生言行一致。

2、積極誘導,認真上好思想品德課,力求嚴謹生動,用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及學生的先進事例教育學生。

3、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以情動人,做好學生的表率。

4、利用晨會、班會評價學生的行為,給於恰如其分的批評或表揚。

5、積極配合學校的各項活動,通過各項活動,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

6、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教育環境靈活把握內容。

7、發揮榜樣作用,教學相長,讓學生在相互學習,相互激發中明白道理。

8、結合家庭和社會教育,實行開放式教學,將課堂移至社會。

五、教學進度及安排表:

周次---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備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1、我們的合作

3

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正的友誼

3

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你高興,與你分擔

3

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對欺負和威脅

3

8-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要攀登

3

1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抄襲害了誰

3

11-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3

12-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擦亮眼睛

3

13-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逛商場

3

15-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衣食的來源

3

16-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塑料與我們的生活

3

18-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從一滴水説起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期末測試

2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4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本班學生共69人,這是個團結上進、活潑誠實的班集體,學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質。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材分析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

三、教學目標

1、知道誠信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重要意義,懂得人無信不立,做人要誠實守信,才能取信於人。

2、瞭解學校、班級民主生活區的表現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區的意義,樹立現代民主意識。

3、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着許多名山大川和風景名勝的國家,體驗熱愛祖國的情感。

4、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習俗,增進民族團結。

四、教學策略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5

課程總目標:

1、強化德育的實效性,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和生活問題,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

2、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一、學期課程總目標。

1、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競爭與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間的關係,體驗合作的快樂。

2、讓學生了解祖國新時代的新面貌,樹立為祖國自豪、為祖國驕傲的情感。

3、培養孩子們的和平意識,號召他們為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4、通過學習,瞭解保護地球家園的重要性,培養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習慣。

5、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奮鬥目標,並鼓勵他們為此堅持不懈地努力。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教的六年級個班的大部分學生學習比較認真,求知慾較強,對世界充滿好奇,同學間能互相合作,共同進步。但也有個別同學由於種種原因有一些不良習慣,影響他們健康成長。

四、教材和其他課程資源分析、

1、綜合性。

本冊教材共設五個單元,每一個主題都不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內容,而是學生感興趣的一個個話題。通過這些話題,引導他們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2、開放性。

教學不侷限於課堂內,而是面向學生廣闊的生活空間,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強調學習活動的延續性和完整性,體現學習活動在時間上、空間上的開放性。

3、情感性。

教材努力創設一種能與學生對話的文本形式,與學生共同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和煩惱,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

4、形式活潑。

教材版式新穎,富於流動感;圖文並茂,充分運用圖畫、照片、學生作品等多種形式,採用對話式的兒童語言,富有親切感。

五、教學措施。

1、積極轉變觀念。

(1)、要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在教學中,我將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並及時關注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以便及時地、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觀。

(4)、結合教材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開展一些愛綠護綠活動和環保小調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

2、注意整體把握。

在實際教學中,我將盡力挖掘活動空間,從更多的角度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拓展,儘可能地體現一種兒童文化,讓教材真正成為學生喜愛的朋友。

六、減負提質措施。

1、為了讓孩子們輕鬆而又愉快的學到知識,增強能力,我在課堂中儘量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儘可能地創造愉快的學習氛圍來讓學生自己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從而獲取知識和技能。

2、不佈置呆板的書面作業,而是讓學生去讀報、上網查資料、做社會小調查等,來增長孩子們的見識,鍛鍊他們的能力。

七、潛能生轉化措施。

針對部分潛能生,本學期需對他們注以更多的愛心和關心,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對他們加強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的督促和指導,讓他們自信而健康地成長。另外我將多注意這些孩子接觸外界的情況,對他們的行為加以正確地引導。

八、評價措施。

本學期將採取平時評分制和期末考核制相結合,而不是靠一張試卷定成績,而且重在平時的學習情況及完成作業、處理問題的情況。再結合家長及同學們的評價情況給孩子們一個完整的評價。

九、環境教育。

結合教材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開展一些愛綠護綠活動和環保小調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培養他們良好的環保行為和習慣。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6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用心、穩步、有效地實施深化新課程改革為主線,以教學為中心,務實創新,落實規範,提高效率,紮實推進素質教育,為打造“優質均衡和諧教育”而努力。

二、生基本狀況分析:

六年級是國小生知識、潛力、情感價值觀構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必須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構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用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構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羣眾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透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潛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構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潛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潛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禮貌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職責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決定和選取。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好處。

5、明白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明白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好處,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五、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潛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透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帶給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資料,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資料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資料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用心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7

一、學生現狀分析:

我校四年級共有兩個班,他們正是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四年級的學生仍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合作和奉獻助人的精神。同時,他們也處於自我中心向他人發展的階段,他們開始喜歡交友,但在人際交往中,有的表現為比較封閉、退縮,有的表現為比較放任、攻擊,往往因為不會與人溝通而與他人發生衝突,其社會化發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礙。

四年級的學生對於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斷能力,現代家庭結構導致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強。在學習和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一些不良傾向不僅使學生們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會影響其性格和道德行為的發展。另外,四年級的學生開始有興趣也有能力,關注反省自己的一些學習能力,從身邊的一些變化中探究其變化的原因。

二、指導思想:

本教材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的道德觀、價值觀及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學會合作,體會合作的好處;初步形成正確的友誼觀;學會交流和溝通的技巧,分享快樂,分擔憂愁。

2、初步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意志與能力;培養毅力和耐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瞭解家鄉的基礎上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獲取篩選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鄉及家鄉人各方面的發展進步,瞭解家鄉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樹立家鄉小主人意識,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5、關心每一個兒童的成長,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6、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

四、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在集體生活中》、第二單元為《學習更上一層樓》、第三單元為《我的家鄉》、第四單元為《家鄉的變化》。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為理念。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重視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形式,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

4、充實教學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積極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的需要。

6、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合作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pqm4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