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師工作計劃 >

國小語文教學核心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核心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核心論文

語文教學是培養國民文化素質的重要體現,那麼怎麼來寫一篇國小語文教學核心論文,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文章,供大家學習和參閲。

國小語文核心論文

內容提要:目前,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探索,談談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關 鍵 詞: 國小語文

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研究

目前,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和《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有關學科滲透心理健康的要求,在現有的條件下進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語文學科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通過教學實踐和探索,我認為以下幾種方法對於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

一、以學生為本,創新備課模式確定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新課程倡導的教學過程觀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備課,就不能是老師單方面的事,而應該有學生的參與。不論是語文學科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還是基於語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學生的有效參與。所以,互動式師生合作備課是確定語文教學各項目標的有效途徑,特別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在師生合作確定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備課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髮展特徵,以學生為本,從學情出發,確定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採用相應的教學策略,做到以學定教,消除無效勞動,提高教學效率。所以,以生為本的開展紮實有效的師生合作備課活動是落實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各項任務的前提。

經過探索,互動式師生合作備課確定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形式有三種:一是教師與全體學生合作;二是教師與小組同學合作;三是教師與個別學生合作。但教師與全班學生合作,受時空限制太大,僅可利用早讀、自習課進行。教師與小組同學合作是比較省時、省事而有效的一種形式。教師與個別學生探究,比較適合於較深層次的探討。同一次備課也可將幾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進行。

在落實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過程中,我們經常採用教師與小組同學合作備課的形式,一般請來4至6位同學參與,他們分別是班中學習水平層次不同的學生代表,同時他們也是班上不同心理髮展特徵的代表。以國小中段語文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例,首先是基於語文學科教學的讀課文、學生詞、概括課文、提問題、談感想;更為重要的是師生合作備課有利於教師關注學生對教材的興趣點、興奮點、情感體驗和意志品質的錘鍊。比如,通過分級分類互動式師生合作備課時的問卷、訪談等方式,分析歸納總結出這一階段學生心理髮展的一般特徵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後找準本單元或本課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點,制定恰當的心育目標,使它更適合學生的學情,切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知行意和諧統一,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經過我校分級分類互動式師生合作備課心育目標研究,我們歸納出影響國小語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確定的總體因素是:一是學生認知能力、智力水平的發展;二是穩定、樂觀的情緒,愉快的心情;三是意志健全,有較強的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力;四是自我觀念正確,具有健全統一的個性;五是和諧的人際關係;六是較強的適應能力。

二、以教材為載體,挖掘教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內容

語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動形象、富含哲理與情感的文章構建成,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認知心理的教育,也滲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內容,語文教材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載體。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中的心理因素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心理品質。更為重要的是現行的各種版本語文教材都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將心理教育內容表達出來,而是藴藏在課文的字裏行間;也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其它教育因素綜合並存的,所以正確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內容是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關鍵。

在這些教材中,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內容比較明顯,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從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教學《中彩那天》這篇課文,我讓學生先帶着問題去讀課文“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是什麼?”在學生充分讀書解決了這一問題後繼續追問“中獎汽車是留給父親自己呢,還是還給庫伯?説説你的理由。”抓住“懂得誠實,講信用是人的精神財富,它比物質財富更珍貴的道理。”這一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內容不放鬆,通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自己對話、與同伴對話、與老師對話,最後達到“自我觀念正確,具有健全統一的人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內容不明顯,就需要拓展,教師應努力找出言“此”與“彼”之間的結合點。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教學時為了繼續在抓住人物動作、外貌描寫體會父親的偉大的基礎上,達到“體諒父母,感恩父母”的心育目標,我抓住文中描寫父親堅持挖了36小時這一片段展開教學,由此及彼地設計了一個讀寫結合的訓練點“父親苦苦挖了36小時仍不見兒子的蹤影,此時的父親最想對生死未卜的兒子説些什麼?請你在書本的空白處寫幾句話。”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藉助語言文字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很快就能站在父親的角度用一句句飽含真情的話語體悟出父親的不容易、擔心乃至偉大,達到了“體會父母之愛,感恩父母”的效果。

那麼,在一篇篇課文的教學中,在一個個生動例子的研讀中,一定能挖掘出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豐富內容,收到心育的實效。

三、以評促發展,推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落實

1.遵循“全程”“全員”“激勵”的評價原則

教師對學生及時、積極的評價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學業的進步,而且能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國小語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應堅持全程全員激勵原則。所謂“全程”是指所有實施這一滲透的全部時間內全部實際操作過程,“全員”指的是我們所面對的是全體學生。在實施這一滲透的全部操作中,在具體某一課堂上的滲透中,我們都應該做到:適時的準確地做出評價,把評價貫穿於實施滲透的全過程,使滲透獲得不斷的反思達到持續的增值,另外,還要時時處處對每一個學生注意加強激勵,把激勵面遍及全體學生,使學生得到奔赴目標的源源不絕的動力,讓我們的受教育者保持着開朗、愉悦、奮進的心態,從而切實有效的落實國小語文學科教學的心育目標。

2.採用教師與學生互動式的評價方式

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落實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採用教師與學生互動式評價的方式,並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師與學生互動式評價,以學生評價為主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了更有效地在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評價的標準也相應轉變成了教師是否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情境,是否能激發學生的主動精神、合作意識、濃厚的學習興趣以及是否能引導學生加深對基本理論和概念的理解等。為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努力改變單一的教師評價模式,努力改變教師是評價權威的現象,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積極引導學生開展互動式自評與互評。通過互動式自評,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瞭解自己的長處、存在的問題,從而針對性地進行學習。通過互動式互評,使學生能正視自己、尊重他人,同時提高了學生的鑑別能力、分析和表達能力。

例如,我在課堂上努力創設一種生生、師生平等、寬鬆、民主、和諧的互動交流氛圍。課堂交流時我提醒學生做到:學會傾聽,在傾聽中吸取別人的長處;互相評説本組成員在活動中的表現。加強了自評與互評以後,課堂氣氛和諧了,師生、生生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了。學生增強了主人翁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學會了寬容、理解,增強了學習語文的信心和興趣。學生在評價他人的同時,對自己也有了全新的認識,推進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落實。

3.把握恰當的評價時機

評價的時機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會影響評價的結果,甚至於適得其反。教師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及時地進行激勵性評價,還要引導學生也學習在評價時善於捕捉、把握時機,進行對話交流評價,促進師生、生生心靈溝通。同時要注意評價的語氣要誠懇,要用充滿愛心和智慧的語言去薰陶、感染學生,讓學生沐浴在教師富有個性的評價中,促進學生個體的良性發展。

四、以活動為突破口,拓寬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國小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由於學生實際參與實踐,在製作、設計、組織、表演、辯論等活動中,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豐富的體驗,或品嚐成功、分享喜悦,或經歷挫折、體驗失敗,學生的心理狀態是隨着活動的過程和參與程度而呈發展變化的狀態。這些語文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動性的特徵,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以綜合實踐活動為突破口拓寬了語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老師要善於把握機會,隨時隨地進行心理教育滲透,這種見縫插針的教育滲透,耗時少,針對性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我在教學中,以“活動”為“教材”,敏鋭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用行動去感染學生、影響和暗示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愉快地感悟、體驗。例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跳蚤市場”的實踐活動,把同學們平時不玩的玩具、看過的書本等帶到教室來,讓學生模擬交易市場進行以物換物的公平交換。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這樣的活動既鍛鍊了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樹立了學生變廢為寶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又培養了學生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在活動過程中,我有意識的滲透心理健康內容:學會通過勞動獲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喪這樣的實踐活動縮短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促進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不僅有利千提高每個學生與人共事的能力,更為重要的,還有利於學生良好的適應社會心理品質的養成,使他們從小便能樹立起自我生存的觀念。

總而言之,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個全新的課題,語文老師理應責無旁貸地分擔這一重任,因而這就更需要我們去探索,去研究,開闢出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詩所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要像春雨潤物那樣,悄無聲息地去滋潤學生的心田,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和運用的同時,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智育、德育、美育和心育的統一。

國小語文核心素養論文

小時候,我最重要的愛好就是閲讀。因為喜歡文字,由此喜愛文學。如今,我成為了一名語文教師。作為老師,我想:要是我能夠做一些工作,讓學生們喜歡閲讀,那是多麼舒心愜意的事情。莎士比亞説:“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兒童的世界如果能夠有書籍的陪伴,那麼他們的生活將會豐富多彩,樂趣無窮。回顧過去一年裏我在語文閲讀教學方面做出的努力,談談以下幾點體會,希望以此推進日後的閲讀教學。

一、強化朗讀,從讀中悟美,由“讀”到“閲讀”

日本“繪本之父”鬆居認為,在兒童讀書方面,用耳朵聽語音的體驗是最重要的。孩子們從小就喜歡聽故事,喜歡聽聲情並茂的朗讀。我在平時的閲讀課上,會挑選一兩篇篇幅短小,可讀性強的短文或者故事,聲情並茂地,有時候還輔助以動作,以這種方式給他們朗讀。在我朗讀完之後,我會讓他們自己先閲讀一遍,然後再請他們自己把自己當成朗誦家,自信、響亮地再朗讀一遍,朗讀之後就可以自由閲讀了,他們就這樣開始了閲讀之旅。有時候有合適的音頻、視頻(這些視頻播放的故事剛好有為本就更好),我也會播放給他們看,並且告訴他們,這裏播放的故事是非常有趣,但是更有趣的是你們閲讀原原本本的故事呢。如果你想知道多有趣,那就請你翻開書本,靜心閲讀吧!每每看到同學們或細聲討論、或輕聲朗讀、或專心閲讀的情景,我深深體會到閲讀的體驗是多麼的美好。

二、藉助繪本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繪本超越語音、跨越文化,它以圖敍事,以圖傳情,既是故事書,也是藝術品。”形象可感的事物,很受孩子們的喜愛。如果時間允許,我會選一兩節閲讀課,專門給孩子們講繪本中的故事。繪本多為外國作家所作,其畫面色彩鮮豔,充滿童真趣味,可以啟發學生進行大膽想象。比如,講述《可怕的星期二》這本書的時候,我看到封面上畫有一個小男孩,封面上畫的月亮從天上落下了,宇宙飛船飛過來了,小男孩嚇得目瞪口呆,小貓嚇得豎起了弓起了背。我就讓同學們先仔細觀察封面,進行大膽想象,並思考:“為什麼説星期二是可怕的?有多可怕?”

孩子們一下子被這樣一幅畫面和如此引人入目的題目吸引住了,他們討論的時候興趣盎然,討論熱烈。我在講解每一幅圖的時候,都不讓同學們看文字,讓他們盡情地想象:為什麼這幅圖畫了這些?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我讓他們大膽發言,等他們發言完畢,我再進行總結。在給他們講解了幾頁以後,我就讓他們自己去閲讀了,我還告訴他們,像這樣有趣的書還有很多很多,需要他們利用課外時間去閲讀。我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對閲讀產生興趣,讓他們把閲讀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三、適時鼓勵、獎勵,努力營造閲讀的氛圍。

孩子們的行為需要老師的肯定,被肯定的孩子又會更加向上,更有信心地學習,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不管是課堂上,還是在課餘時間,我都會適時地鼓勵他們多讀書,我鼓勵他們每個人準備一本自己的摘抄本,把課外閲讀積累到的好詞好句抄下來,有空就讀一讀。如果他們在學校表現好,積累到一定的紅花數的時候,我會獎勵他們可以借閲教室裏的圖書,並帶回家看幾天。有時候我會給予他們物質上的獎勵,比如一支鉛筆,一個蝴蝶結。對於經常閲讀課外書,又能自覺摘抄課外書上的好詞好句,並經常找老師分享故事的同學,我會在課堂上大力表揚,讓同學們以這位同學為榜樣,並給予這位同學一定的物質獎勵。我鼓勵他們在閲讀的時候常思考、樂思考,如果能把學過的課文內容結合起來思考,那就更好了。另外,通過建立班級圖書管理制度,我鼓勵孩子們把圖書借回家去看,鼓勵他們多看書,多讀書,我還建議他們可以把看過的故事講給家人聽,自己來當小小故事家。慢慢地,從課間有同學捧着一本書饒有興趣地看,到他們互相比比誰讀的課外書多,加上我會把本月讀書最多的同學評為“閲讀星”,將他(她)讀過的書羅列出來,寫在五角星的卡紙上貼到教室的展板,讓大家向這位同學學習。這樣,漸漸地,班裏就形成了一股愛讀書的氛圍。通過種種正面的鼓勵、獎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孩子閲讀的興趣。

四、誦讀經典,積累詞彙,提升語文素養

國學經典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珍貴財富,大量的誦讀這些幾千年積澱下來的語言,將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情感,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在二年級下學期的閲讀課上,我們每天花費十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朗讀國學經典的內容,比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誦讀材料內容簡短,讀起來琅琅上口。同學們既感興趣,讀起來也不會很困難。為了方便學生進行簡單的理解,我在學生每次讀完之後,對其中難懂的字詞、語句進行解釋,這樣學生們對這些內容就不會覺得陌生而難懂了。在我看來,朗讀國學經典的前提就是要對其中的內容進行簡單的瞭解,只要這樣,他們才不會在讀的時候覺得內容生澀,拗口。

早讀課上,朗讀適合的課外閲讀文本是非常必要的。只要有時間,我們就會花一部分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課外閲讀文本。在學生朗讀的時候,我會把對仗工整、講究韻律、語言優美的語句着重提出來,讓學生多讀幾遍。朗讀這些課外文章,看似與課文中的知識毫無關聯,實則是相輔相成的。經典文段積累得多了,學生就會在無形之中沉浸於祖國文化傳統的薰陶之中,而且還有助於拓寬他們認識字詞的渠道,增加他們的詞彙量,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從而引導他們向着真善美的世界探尋。

國小語文教學核心素養論文

摘要:羣文閲讀是同一個議題、多個文本的探索性教學模式。羣文閲讀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在提升學生的閲讀量、閲讀方法,閲讀興趣與自主閲讀的習慣的培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讓學生在大量閲讀中學會讀書;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培養興趣;羣文閲讀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習慣。羣文閲讀是教學創新,是語文閲讀教學的突破和優化;同時在師生的平等互動下,是構建有效課堂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 羣文閲讀

國小

價值

羣文閲讀是語文閲讀的一種形式,與傳統的單元整體教學、主題教學即有聯繫又有區別。它不是隻把文章按人文內涵組合在一起,而是更深入文本內部,關注文章的表達形式內部結構核心觀點承載信息,在文章之間形成結構化的互文關係,讓學生在探索羣文時,發展學生閲讀技能和發現能力。歸結起來,羣文閲讀是同一個議題、多個文本的探索性教學模式。羣文閲讀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在提升學生的閲讀量、閲讀方法,閲讀興趣與自主閲讀的習慣的培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讓學生在大量閲讀中學會讀書

朱永新教授説:“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閲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閲讀水平”。中國小生學會閲讀是學會學習最重要的部分,羣文閲讀要促進學生學會閲讀。多讀書、多積累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但就目前的學習情況來看,許多學生的閲讀量都遠遠達不到要求。《語文課程標準(20__年版)》在“課程目標”中規定,第一、二、三學段的學生課外閲讀總量分別不少於5萬、40萬、100萬字。世界各國也非常重視兒童的閲讀量,美國紐約州規定國小生每年必須讀25本書。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教師仍然比較重視語文教材中課文閲讀的教學。以國小語文12冊教材、每冊教材平均30篇課文、每篇課文平均500字計算,閲讀總量只有15萬字左右,這樣的閲讀量是遠遠不夠的。羣文閲讀教學,學生在一節課中讀五篇左右的文章,有效地增加了學生的閲讀量,擴大了學生的閲讀面,為學生閲讀素養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準備。但同時,關於閲讀僅僅依靠量來取勝是遠遠不夠的,在大量的閲讀中,只有學生通過對大量的信息的提取、整合、消化之後,真正的與閲讀文本交流、對話,不斷總結閲讀心得與體會,才會在大量的閲讀中學會閲讀。

二、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培養興趣

語文教學開展過程中,由於受教學模式的影響,導致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科感到枯燥。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傳統語文教學中,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語文課程標準(20__年版)》在“基本理念”中強調: “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節課教一篇文章,學生很快讀完,內容基本理解,教師只好不停地問、不停地講,學生被動地答、被動地聽,主體意識缺失,閲讀興趣降低。羣文閲讀教學,學生在一節課中讀五篇左右的文章,新的閲讀內容不斷激發學生的閲讀期待,教師不得不少問少講,學生忙着進行看書、思考、陳述、傾聽等語文實踐,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這樣,學生成為語文課堂上的“主體”,主人翁意識得到提高,便於學生轉換角色,帶着興趣與求知的慾望,主動的去學習語文。

三、羣文閲讀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習慣

有了閲讀興趣之後,重要的一點在閲讀習慣的培養。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説過:中國小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習慣,這包括學生的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就學習習慣而言,閲讀習慣顯得尤為重要。新課程標準下,大力提倡羣文閲讀的目的,就在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閲讀習慣是在一定條件下經常地完成閲讀行動的需要,它使閲讀者遵循一定的閲讀方式去行成閲讀習慣的培養,既有閲讀本身的意義,也有教育的意義。新課標強調: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閲讀實踐,自己去積極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中得到營養,羣文閲讀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閲讀自覺閲讀的習慣。教師是學生閲讀活動的參與者引導者,鼓勵學生積極探究,獨立思考,敢於發表自己的感受,建立一種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閲讀自覺閲讀的習慣,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總之,羣文閲讀立足點在於學生的基礎上,在大量的閲讀中,讓學生學會閲讀,從而培養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從而培養良好的自主閲讀習慣。羣文閲讀子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是語文教學模式的大膽嘗試與創新,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生成和提高。羣文閲讀是教學創新,是語文閲讀教學的突破和優化;同時在師生的平等互動下,是構建有效課堂的重要途徑之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shi/ylwxz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