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國小語文朗讀理論學習心得

國小語文朗讀理論學習心得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舊書不厭千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志士、專家學者都對“讀”闡述過深刻的感悟,可見“讀”在語文教學中多麼重要。《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閲讀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並加強朗讀訓練,是非常必要的。

國小語文朗讀理論學習心得

那麼,怎樣通過朗讀指導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我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兩個概念.關於"智慧"這個概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至今也無統一的標準。擇優而從之。我傾向於成尚榮教授的觀點:“智慧是種整體品質,它在情境中誕生和表現,以美德和創造為方向,以能力為核心,以敏感和頓悟為特徵,以機智為主要表現形式,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結合賦予它底藴和張力”。簡而言之,智慧就是知識、能力、美德的綜合體。

那麼,何為“朗讀”呢?據字典解釋,就是“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顯然,我們語文課堂教學時,朗讀不是這種簡單的“念”,它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之法,是閲讀教學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之一,是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最佳結合點。因此,在閲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並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彙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其次,找出現實中的問題。縱觀大多數語文課堂,在朗讀教學中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朗讀指導的機械匱乏,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餘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某某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熔“導”、“練”於一爐,不能集理解、感悟於一體。有時教師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語言環境中的內涵。常聽一些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把某一個字(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所以許多學生一遇到感情比較強烈的句子,就認為該讀重些,而不知道有時重音輕讀,表達的效果更強烈。這樣的指導,怎能促進學生智慧的生長呢?那麼,如何克服不足,使我們的朗讀教學有利於學生智慧的生長呢?現聯繫我校語文課堂教學,淺談幾點學習心得。

一、自主誦讀、整體把握

首先是通過學生自主的誦讀課文,去獲得對課文的整體把握。一節好的語文課應當書聲朗朗,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為主,而不是被老師煩瑣的分析和提問佔據大量時間。讀書時間不夠,讀書次數和閲讀量都不夠,語言的吸收和積累太少,這必然影響到學生的表達。少讀,對語文教學簡直是釜底抽薪,對學生能力的養成也是致命的一擊。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自己在讀書中理解體會,他們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會激發起無窮的潛能。讓學生髮自內心地願意讀,喜歡讀,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朗讀教學的第一要務。在教學中,教師巧妙地創設情境,激發“讀”的興趣。 國小生對於朗讀往往有一種急切的心情,希望一拿到課文就立刻念得既流暢又富有感情。正是這種心理因素,往往使他們在朗讀過程中容易出現錯誤,出現加字、丟字或者破詞破句的現象。也正是因為這種急切的心情,往往會令學生對課文囫圇吞棗似的理解,起不到通過朗讀進一步感受課文的目的。這時教師可以要他們自己自由、輕聲讀課文,熟悉課文的整體內容,初步感知。 二、反覆訓練

通過反覆多次的朗讀訓練,讓學生經歷一個由慢到快、由斷到連的過程,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 朗讀要做到正確地讀.對每一個音節做到發音正確、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回讀。要讓學生做到這一點,必須嚴格要求學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精神集中。對於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必須先正確認讀,防止讀錯。朗讀時,速度應先慢後快。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示範指導也是必不可缺的,無論放錄音還是教師範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的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一般來説,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學生的朗讀出現偏差時,教師可以範讀,並作相關的提問,如:你們聽聽老師這麼讀,想想為什麼要這樣讀?聽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幾種?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通過老師正確、流利、有感情的範讀,可以把文字上無法表達的內在情感通過語調的輕重緩急充分表達出來,或把學生吸引到優美的語境中,或使學生對語言有所頓悟,或給學生以整體的感知,或給學生樹立朗讀的榜樣,或讓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有所反省,或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薰陶、智慧的啟迪……雖然朗讀指導離不開一定的技術指導,但不能只靠“輕、重、停、連”等技術行為去支撐朗讀,要先從文本中喚起內心的情感波動,產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師的示範點撥下,運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讀技法,表達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只有情動於中方能聲情並茂。

三、融入感受

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明代朱熹説,讀書需“眼到、口到、心到”。這三到之中,“心到”猶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讀得好。——先“意會”,然後才能言傳。怎樣才能意會呢?必須進入文本,揣摩詞句,才能體會出情味,產生出語感;才能在學生心中產生鮮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內心的感受與情感的共鳴。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在這個方面下功夫,如果跨不過這樣一個關鍵點,孩子的情感之路就多了一個“坎”,他如何能讀出感情,讀出韻味來呢?朗讀是體會文章情感的有效手段。它不僅能以特有的聲與情表達人的內心感受,還具有傳情動人的功效。

他即使讀得聲音再響,嗓門兒再粗,也是白搭!朗讀指導還要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繫。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要求語感的敏鋭,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應當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內容聯繫到了學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經驗,才能觸動學生內心的獨有的感受,朗讀才有味道。這樣的朗讀才是“多角度、有創意”的朗讀。我們應當多加引導讓學生用心去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融入到文章中。

此時,我們輔之不同的朗讀方式,除採用一般的範讀、自由讀、齊讀等,應再採用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新形式,使學生願讀,樂讀。在朗讀時運用指名讀、自己選段讀、小組齊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小組合作讀、角色假想讀、手勢導讀、打擂台讀、引讀、幫讀、領讀、配樂朗讀……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從而提高讀的質量。

四、多元化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 “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評價”。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不能用自己閲讀文本形成的標準,即“應該讀出這樣的感情”“這樣讀才是美的”等,來衡量一個學生朗讀“好”與“不好”。而應立足文本的感情基調,應以欣賞的眼光、朋友的口氣、智者的明斷對學生的朗讀進行評價。在學生互相評價時,也應該注意這一點。在不同的情況下,給予不同的評價。如:“讀得很好,聽得出你已將自己的理解出來了。” “讀要分出層次,首先是讀通,將句子讀順口,不認識的字要藉助工具書讀準字音。對於這一點,同學們做得很好……”“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 ……但也不能一味地表學生,在學生確實讀的不夠好的時候,還是應該明確指出的。只不過形式上可以活潑一點,輕鬆一點。幽默的評價就能調節課堂氣氛,能啟迪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在和諧愉悦的教育氛圍中得以發展。引導他們逐漸在實踐中掌握朗讀的規律,學習朗讀的基本方法。要讓學生了解,朗讀的好壞不是單純的語言技巧問題,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時經過自己刻苦的反覆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好。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儘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藴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在不斷的練習中薰陶情感,發展智力,增強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智慧的生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q0ywy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