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師工作計劃 >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精選21篇)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精選21篇)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1

與愛同行 趙賀維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精選21篇)

教育歷來倡導一個真愛,但面對犯了錯誤的學生,我們有時也會失誤,不是因為愛的不真,而是太認真了,一動真就十分敏感、計較,就會抓住學生的錯誤狠批不妨,這種不講策略的批評往往給學生造成過重的壓力。這種壓力的直接表現便是被批評者緊張、壓抑,甚至會出現極端厭學、厭世。從心理學的角度説,兒童犯錯誤的時候是最脆弱的時候,也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時候。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我們要善於與用融合濃濃情感的批評來引發犯錯誤學生道德的震撼,用飽含寬容與理解的批評給學生留一個改過的機會,以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屈江熙,男孩。剛從外地回到家鄉,父母都不在家,跟着老家的爺爺、奶奶,還有一個姐姐讀六年級。上課時,他老愛用方言插嘴,下課後,喜歡跑到其他班級去指點別的老師該乾點啥,不該乾點啥,與班中的小朋友不合羣,班中哪個小朋友稍不合其意,或説了他什麼,或無意碰了他一下等,他就對同學呲牙咧嘴或揮着小拳頭怒氣衝冠地衝上去,此類情況幾乎天天上演,更甚者就會離校到街上亂逛,最嚴重是第一次的離校出走,原因是他把他同桌推倒在地上,擦傷了膝蓋,該同學媽媽心急火燎地找到我,憂心忡忡地説:“老師,麻煩你幫曉怡換一個位置,聽她説,同桌很會罵人,打人,這不……”邊説邊挽起小塗的褲子。“我沒打你們家小塗……”還沒等我解釋,小屈已經嚷嚷起來,就差沒跳起來,我忙用嚴厲的目光制止他,我安撫好家長,準備午覺後跟他談,誰知他就離校了。我和他的奶奶從中午12點多開始找他,找到1點多,還動用了“警力”,其間我們看到他三次,一叫他,他就逃。在尋找的過程中,我向其奶奶瞭解情況時,她第一句話就説:“老師,辛苦你了,據他爺爺説,在老家沒一個老師管得了他,也是動不動就離校,離家。這不,剛到這不久,就已被他爺爺板子伺候好幾次了,可他還是那麼散漫,現在只能靠你們老師了”

事後,我主動找他單獨談心,用和藹可親的語氣跟他説:“為啥離校到外面閒逛呢?”他低着頭,沒吭聲。我又説:“你知道你離校的這段時間,老師和你家人有多擔心嗎?想過嗎?”他搖搖頭,原先僵硬的表情趨向緩和,小聲地説:“我怕老師把這件事(推人的事)告訴爺爺,我又要挨板子了。“挨板子痛嗎?”他吃驚地望着我,好像在説:”“老師,你是傻瓜呀,挨板子不疼嗎?”“那你把小塗推到擦傷,她不疼嗎?”“疼。可是誰叫他管我複習功課(我安排小塗做他的小老師),我玩得正起勁呢。”後面一句話是小聲的嘟囔出來的。原來如此,我讓他換位思考:“假如你是一位合格的小老師,去叫別人複習,你希望那個同學也把你推倒在地嗎?”他搖頭。我又説:“再説小怡也是為你好呀,你竟然把她推到,更離譜的是離開學校到外面閒逛,還老師和家長擔心。”他頭低得更下了。“這樣吧,你以後犯事,老師儘量不找你家長,不過你要答應我,儘量控制好自己的脾氣,不要動不動就對別人動手動腳,好嗎?”他點點頭,“還有這一次,你該不該向小怡道個歉呢?”我笑了,説:“去吧。”

自此,小屈還是有幾次的反覆,依然離開教室藏起來,可沒有離開校園,其他老師勸他回到班裏,他都無動於衷,而我也遵守我的諾言沒告訴其家長,依然對他曉之以理,動之以

情,隨着時間的推移,小屈也慢慢地有了變化,雖然還是那麼調皮、好動,可沒了以前的暴力、讓老師家長擔心了,學期末,他媽媽還高興的跟我説:“老師,這半年,小屈懂事多了,現在在家還幫我幹家務活,還讓我出去工作(他媽媽為了他,不上班),他説他會照顧好姐姐的。”我笑了,我相信,在愛的澆灌下,小屈會越變越好的。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2

她在關愛中改變 王明

昨天中午,我在辦公室正和王老師商量教師職業道德考試的工作,一個熟悉的小女生出現在門口,我第一意念:“糟了,不是又出什麼事了吧?”她來到我這兒,通常不會有什麼好事情發生。正尋思着,她早已迫不急待地向我招着手,示意我馬上出去。她歪着腦袋,雙目圓瞪,一臉煞氣,小嘴還在小聲地嘮叨着什麼詞。我立刻結束了和王老師的交流,伸手示意叫她進來坐下,她斜着眼睛盯着我走了進來,不過這次進辦公室表現較之以前要好得多。

她叫“小平”(化名),是20xx年轉到我校就讀的。她的媽媽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得病死了,父親為了維持生計到處打工。沒有親人的在身邊,缺少關愛,缺少家庭的歡樂,她逐漸形成了偏激、孤僻的性格;父親覺得對不起孩子,為了彌補,對她就一味遷就、溺愛,也使她變得蠻橫,凡事以“我”為中心。現在她在學校早已是“大名鼎鼎”,是個不好惹的狠角色,蠻橫起來又哭又鬧、打罵結合可以搞上一天,甚至可以鬧到同學家裏去砸碗,和學生家長爭吵打罵。才上國小呢,厲害吧!説來也怪,只要她心情好呢就很乖,對你是言聽計從,又非常有禮貌,只要見到你就滿臉堆笑,又是敬禮又是問好,天真又可愛,但是這樣的情景一般不會持續很長,一天當中,如股票漲跌瞬息變化,如天氣變化陰晴不定,説不定什麼時候她又會爆發。久而久之,同學們怕她躲她恨她,教師們也煩她,可有什麼辦法呢,還得慢慢教育呀。

我校以“温暖、關愛、培育”為辦學理念,以“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為校園文化主題,如果教育不好這個學生,根本就談不上什麼理念、文化了。為了能更好地關注這類特殊學生,於是在本學年我也着手參與了對“小平”同學的教育,因為我知道,對於這樣的學生,光靠班主任做工作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能更多瞭解她和幫助她,我告訴她,只要有什麼事可以儘管來找我,我會幫她一起解決,其實説心裏話我是不希望她到辦公室來找我的,話已既出,這不,本學年算下來她到我的辦公室可能不下於40次了,有時一個星期就是好幾次,有時一次可長達好幾個小時。

教育的祕密在於愛,沒有愛的教育,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愛學生,才能接納學生,教育過程中你才會有耐性和韌性。每當我氣不打一處來時,每當我想放棄時,我就這樣想:“她是我的教育對象,我正在研究怎樣才能教育好她。”這樣我就會慢慢靜下心來,做這類學生的思想工作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否則氣得你吹鬍子瞪眼,事情還搞得一團糟。其實,我們換位想想,學生是受教育者,未成年人,哪有不犯錯誤的?在與她多次接觸後,我漸漸

地讀懂了一些她的內心世界:她孤獨,需要老師的關愛,需要同學的尊重,需要友情。有一次大課間活動時,她高興地跑過來告訴我説:她有好朋友了,結果發現是幾個中年級的同學同意她一同跳繩,讓她很高興,可見她需要友情,盼望得到友情。我以此為切入口,特意安排了幾位學生並徵得了她們的同意,從那以後,總會有幾個同學陪她一起玩。這孩子病痛多,常常肚子痛,每次她來找到我,哪怕再忙,我也會安排教師帶她去醫院抓藥。記得有一次,她的病發得嚴重,昏倒在地,全身抽動,可憐的孩子“癲癇病”又發了,當時情況很嚇人,我趕緊安排人員進行臨時搶救,我們三個人才把她弄上車,然後送到醫院救治,學校支付了醫藥費。甦醒後,她知道了事情的前後,雖然沒有來感謝老師,但是能體會得到她對老師的態度在發生變化。

“乖孩子是誇出來的。”激勵是進步的良藥。對於她每一次的進步,我都及時給予表揚,這一次也不例外。她進來後,我讓她坐下來,還沒有等她開口,我就先説了:“小平同學,我今天要表揚你,你有進步!”聽到我説“表揚”,她詫異地看着我,臉色好看多了,我接着説:“你説説看,你與前面進辦公室的表現有什麼不同嗎?”她想了一會兒,茫然地搖了搖了頭。我説:“你聽我説説,你看是不是這些地方有進步。第一個進步是你到了我辦公室門口,沒有高聲吼叫,是不是?”她點點頭,我接説問:“第二個進步就是你看見我在和老師交流,你在門外招手示意有事找我,沒有直接闖進來。”她又點點頭,臉上已有一絲笑容,眼睛開始發光。 “為什麼我説你沒有高聲吼叫是進步呢?

“這樣做有禮貌。”

“是呀,你表現得非常好,老師為你的進步感到非常高興。”

“還有一個更大的進步呢?你知道嗎?”“你學會控制自己情緒了,在生氣的時候有時老師都做不到,而你卻做到了,不吼叫,不重重地啪門,招手示意,這就是你在控制情緒。真是了不起!”説完,我豎起大拇指。

你再看,她已捂住小嘴,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眼睛更是光亮有神。

氣氛對了,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原來事情是這樣的:她在操場上玩,幾個男生在打球,幾個男生幾次把球打到了她的身上,她認為是這幾個男生故意欺負她,所以跑到我這兒告狀來了。“還好,是件小事,好處理。”我心裏想。我叫同學到教室找來了那幾個男生,並叫小平同學先回避一下,然後我就開始詢問事情的經過,和小平同學説的差不多。接着我問這幾個男生:“你們通過這事發現小平同學有進步嗎?”一個説:“她沒有原來那麼兇了。”另一個説:“要是以前,她非要來打我們不可。”我説:“是呀,小平同學生都有進步了,你們呢?你們是幾次打到她的身上,凡事不過三,她當然認為你們是故意的。”這時,有個男生指指門外,我明白了,門外有人在偷聽我們的談話。於是,我故意提高嗓音,在幾個男生面前把跟小平説的話重複了一遍,並提醒他們以後活動多注意安全,不要妨礙其他同學,要向小平同學學習,共同進步。我想門外的她一定很高興。男生走後,我又叫小平進來,叫她大度一些,不要過份計較,同學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幫助,她點點頭,給我説:“我原諒他們了。劉老師,

請你表揚二個同學,她們幫助我期末學習。”多好的機會,我立即又進行表揚:“你看,你進步有多快。你不光能原諒同學過失,更能發現同學的優點。我相信,你將來進步更大,加把勁。”我用信任的眼光看着她,她向我深深的鞠了一躬,説:“謝謝你,老師。”出門的時候給我説揮揮手,並輕輕地把門給我帶上。

教育好學生不是一朝一夕事,不但需要我們運用好方式方法,更需要有一顆愛心,愛是無私的奉獻,愛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在愛的陽光下,一批批學生正在茁壯成長。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3

學生的情況:

姓名:任東海

性別:男

年齡:十一歲

五年級(1)班學生

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和社會生活規範,是學校教育的基本職責。尤其是對處於社會化關鍵時期的留守兒童而言,學會自我控制,遵守集體的規範,是留守兒童社會適應的重要方面。留守兒童能否適應學校的規範,形成遵守紀律和規則的行為習慣,關係到留守兒童學業成功和身心健康發展。下面通過一個留守兒童案例對學校規範不適應問題進行分析。

(一)留守兒童學校規範適應不良的案例

留守兒童任東海是一名國小四年級的學生,爸爸媽媽由於工作忙,很少過問留守兒童任東海在學校的表現。最近,老師與他們聯繫,告訴留守兒童任東海在校的情況,留守兒童任東海常常遲到、早退,在課堂上搗亂,經常不按時完成作業,學習成績一直處於中下等,並且調皮、任性,在情緒上經常表現出煩躁不安,攻擊性行為多,經常和同學吵架。

(二)學校規範適應不良的原因

經過調查與分析,留守兒童任東海實際上是對學校紀律與規範適應不良。這種情況,不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級學生身上也會發生。產生這種規範適應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行為上的堅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留守兒童由於良好意志品質還沒有形成,因此,遵守學校規範的堅持性和自制力不足。有的學生缺少紀律和規範的意識,對學校規範和學習要求不屑一顧,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學生也想遵守紀律,但是行為上不能控制和約束自己。上例中的留守兒童任東海,意志的堅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使之符合學校的規範,因而對學校的規範不能很好的適應。

2.不理解遵守紀律與規範的意義

有些學生對遵守學校規範的意義沒有正確的認識,不能將學校的紀律要求轉化成指導行為的自覺原則,只是感覺到自己的行為受到約束,想要擺脱這種被束縛的感覺。所以,當面對學校的規範和要求時,有些學生採取消極的態度,違反學校規範,不遵守學校紀律,不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等。上例中留守兒童任東海的情況就是如此。

(三)指導教育措施

學生出現了對學校的行為規範不適應,不要簡單粗暴,一味批評,也不能對其不管不問,放任自流,而是要認清其行為規範適應不良的原因,有的放矢地採取相應的教育措施。

1.有意識地培養意志品質

良好的意志品質是留守兒童遵守學校行為規範的保證,不良的意志品質常常導致無法適應學校的紀律要求。因此,要注重培養留守兒童的意志品質。留守兒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提高意志的堅持性和自制力,才能使他們克服內外障礙,管理自己的行為,從而遵守學校的行為規範。

2.以情誘導,嚴格要求

留守兒童自覺遵守學校規範的能力比較低,單純硬性地要求學生遵守學校的行為規範,反而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教師要注意在提出行為規範要求的時候激發留守兒童積極的情感,使留守兒童願意接受、願意遵守。例如,要求大家按時上課,就可以告訴學生:如果有人遲到,會影響老師的講課和大家的聽講,還會讓老師擔心;只有看到全部同學都在教室,老師才能安心講課。這樣要求的方式,使學生從內心能夠接受,往往比單純的硬性要求更能促進其行為的自覺性。

3.從小事抓起,形成遵守紀律規範的習慣

為了使學生形成對學校規範的適應,教師應當注意從日常小事抓起,通過小事來培養留守兒童遵守紀律的習慣。如果在日常的一些小事上放鬆了對他們的要求,當這些小事逐漸演變為習慣,要加以改變就十分困難了。另一方面,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抓住一些事件,進行深入的分析,讓學生明瞭其利弊,震動學生的心靈,明白小事不小,使他們對教師的要求產生深刻的印象,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

通過這種方式的教育和培養,可以使留守兒童適應學校規範要求,成為遵守紀律的好學生。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4

樑業聖同學是我校二年級學生,他從小得不到家長的呵護,稍有錯誤就受到家長的訓斥打罵,久而久之,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説,他越煩;你越打,他越硬,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交流,不能溝通。7歲那年,他因為要去廣東打工的父母與爺爺奶奶鬧了意見而被寄養在姑媽家,並在那兒讀書。過了一年,父母又與姑媽鬧翻了,又把他託付給外公外婆,就這樣他成了我校二年級的學生。外公外婆年老多病,既要照顧孫子孫女,又要照顧外甥——他。在這種情況下,他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他常把這種心態帶到學校,經常和同學發生矛盾,遇事毫不冷靜,經常無故曠課,成績始終無法提高。有時還同老師頂撞„„老師進行多次家訪,也毫無改變之心。

分析:

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若沒有足夠的關心,就可能使他產生牴觸心理,他們仇視父母,與老師作對,甚至在同學身上尋找報復。

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的做法是:

一、最好的做法應先拉家常,談談自己的過去,不論成功還是失敗,甚至有時還抖抖“醜事”,縮小心靈間的距離,並做到心平氣和,以誠交流。和這樣的學生談心,我們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對不對”等話語。如果贏得他的一句“老師,我和你好相似”,

説明他把你當成朋友了,把你當做可以傾述的對象,那麼以後的工作容易多了。

二、當他們犯錯時不要當眾批評,否則必定會刺傷他們的自尊心,增加轉化工作的難度。

三、把他們身上的“俠義”之氣激發出來,讓他們時時刻刻為你着想,為他的朋友想着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5

一、學生的基本情況

學校:高壩中心國小 姓名:朱耀華

性別:男 年齡:八歲 班級:一年級學生

二、問題及行為表現

1、學習缺乏主動性。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鑽研精神。

2、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制力,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衝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較差。有依賴和惰性心理,聰明但不愛多動腦。

5、主要原因是由於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個案分析

朱耀華今年八歲了,在家裏有個姐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我行我素,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布臵的作業常常不做,在班級裏,一則年齡大,二則學習成績不好,又缺乏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

五、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根據朱耀華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讓他的爺爺奶奶一定要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嚴格管教孩子。

2、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為規範。

3、針對朱耀華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看到他認真勞動時,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經過近一年的瞭解及教育,朱耀華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朱耀華對教師尊重,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成績逐步提高。他對生活

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衝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幹,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的性,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在班上還很調皮,對於他今後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有較大的進步。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6

在當今社會中,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來到大城市裏打工,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會讓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許多多的便利,現在,在我們如此享受着這些便利時,我們也想一想那留守兒童他們的生活。那些留守兒童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不在他們的身邊,與他們相伴的則是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他們不但不能享受到父母的關心,而且還要擔負起生活的重擔,早上,很早就起來做飯,然後去上學,這樣日復一日的生活,使他們過早揹負起生活的重擔,臉上也少了笑容。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我們老師要儘可能地關注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因材施教,促其發展。下面是我班的一名留守生進行調查分析。

一、學生的自然情況。

姓名:覃榮彪。

性別:男。

年齡:12歲。

合山市上塘國小六年級學生

二、問題及行為表現。

1、學習缺乏主動性。經常不能完成作業,學習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鑽研精神。

2、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制力,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衝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

4、有依賴和惰性心理,有時愛拿家中的錢物。

5、主要原因是由於父親離異,雙方常年外出打工,對孩子缺乏管教、推卸責任。孩子由於長年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對生活、學習失去了信心。孩子長期跟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老人對孩子缺少溝通,隔代教育,精神上得不到滿足。

三、調查訪談結果。

通過調查、家訪和對其本人的訪談,我瞭解到他父母離異,家裏還有一個哥哥,父母親常年外出打工。他們跟爺爺奶奶生活,老人年紀已大,而且文化素質較低,對孫子的管教疏鬆,也不知如何管教,隨着孫子的漸漸長大,一些壞習慣也越來越多,爺爺奶奶也感覺對孫子無所適從,也有願與老師溝通。由於家庭監督基本處於空白狀態,就養成了他的惰性,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佈置的作業能拖則拖,多一點也不想做。由於根基打得不牢,使學習成績不斷滑落。粗心馬虎,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説,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針對覃某同學的個性心理特點,經調查瞭解,我認為他的個性問題來源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兩個方面:

1、鑑於他從小父母外出打工,缺乏父母愛,無人管教,爺爺、奶奶隔代教育,造成他凡事隨心所欲,過於溺愛,過於放縱,使好吃懶做。缺乏自理自立能力,養成了依賴別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級裏,由於知識掌握不牢。就極易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反正也就這樣了,甘拜下風,自暴自棄,致使成績下降,加之部分學科的老師對他採取訓斥等過激的態度等,使他開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現象。

五、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根據覃某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於是我多次家訪,與其父母進行溝通,温和的態度,耐心地説服,使他認識到,教師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他們的兒子着想,孩子如果現在管不好,將來後患無窮。真心相勸,其父母親也理解了老師的一番苦心,主動與老師交流,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係得到了改善。在多次交流中,我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對他們進行了傳授,並讓他們一定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嚴格管教孩子。爭取到了家長的配合,這是一次好的開端。

2.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保護其自尊心,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為規範。

3.針對張某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經過近兩個月的瞭解及教育,張某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張某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保質保量地完成各門功課,成績逐步提高。他對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衝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幹,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減弱,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對較難的問題易放棄,缺乏堅強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較弱,對於他今後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成為堅強、有知識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7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們當今社會的一個非常特殊的羣體,特別是處於國小學習期間,他們在最需要父母的時候,卻很少得到父母的關心和呵護,在學習、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照顧,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只有我們教師樹立愛生如子、親生如女的思想,並以此行動,才能幫助這些兒童正確認識自己,減少自卑感,樹立自信,獲得成功。

一、案例的基本情況

姓名馮某某,性別,女,出生年月: 20xx年7月,學校:魯山縣讓河第五國小。學習成績中下。家庭中的角色:家中共兩姐妹,姐姐在上大學。

案例的家庭情況:來自普通的家庭,上一年級的時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留下她和50多歲的奶奶住在一起.,一年才回來一兩次,在家呆的時間不長,回到家中對她的關心也不夠,對她生活和人際上關心甚少,反而經常問她的學習情況,她感覺不到父母的關心,經常感覺自己被忽視,感到自卑,壓力也越來越大。

父母均為農民,都是國中畢業,家庭中等收入。教育方式為 放任型和溺愛型;對孩子的期望是希望她能考上重點高中,在親戚面前爭光。

二、案例心理的研究

她是個很內向,很孤僻的女生,平時不願意跟同學們打交道,也不愛説話。在老師同學面前不苟言笑,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老是把頭埋在抽屜底下,也不專心聽講,老師提問時總是低着頭,要老師再三鼓勵才敢起來回答,起來回答問題時聲音很小,只有她自己可以

聽到。平常獨來獨往,課間休息也孤獨自處,沉默寡言,很不合羣,經常坐在位子上,不跟其她同學接觸,其她同學過來和她講話,她只是點點頭,目光從來不敢和對方接觸,老師和她講話,她也只是低着頭,不敢抬頭看老師,老師問她問題她也不回答。在關鍵時期缺少父母的關愛, 家人對她的期望高,內心產生了很大的壓力。一年級的時候父母親就不在身邊,每天上學看到其她同學都有父母接送,聽到他們在課後談論他們父母對他們的關心,帶他們去什麼地方玩,給他們買很多東西,心裏既羨慕又嫉妒。長期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內心跟其他同齡孩子不一樣,缺乏自信,不願與人交往,缺乏交往技能,內心孤僻,感受不到父母對她的愛,感受不到温暖,內心變得越來越冷漠.無論上課還是下課都不願與同學交流,對老師和同學產生了排斥心理,把自己封閉起來,變得越來越自卑。

三、案例原因分析

(一)個人因素

由於缺少父母的關愛,恐懼聽到同學們提到自己的父母,又怕同學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嘲笑她,變得越來越自卑,在大家面前不苟言笑,學習習慣不好,上課不認真聽講,容易走神,自己做自己的事,老師課後佈置的預習和複習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課外作業也不能及時、認真地做完,長此以往,學習成績便越來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試都很緊張,很擔憂,考試對她來説,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經歷的挫折多了,失敗也就多了,便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感,過重的心理負擔使她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一直懷疑自己的優點。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難體驗到勝利的喜悦,從而陷入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這樣嚴重影響她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家庭因素

父母長期在外,很少打電話回來關心她,即使打回來了,更多的是關心她的學習,看到其她同學都有父母的關心,自己很自卑 。而奶奶則很溺愛她,什麼事都隨着她,對她很放縱,什麼事都幫她做好,家裏的事情都不用她做,長期如此,她的生活就不能自理,看到其她同學都在討論自己會做什麼,她就很自卑,覺得自己什麼事都不會做,越來越懷疑自己,否定自己。自卑、孤獨、離羣等問題也就隨之而來。

(三)教師因素

在學校裏,老師對她不夠關注,和她接觸很少,在老師那兒得不到適時的表揚和讚美,使她感覺到自己被忽視,間接影響其她同學對她的評價偏低,有時會受到同學的排擠,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他們當中,長期如此,她便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慢慢地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為和想法,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與水平,越來越不自信,自卑感就慢慢地佔了上風。

三、教育過程及有效方法

對於這類留守兒童,國小一二年級是最需要父母關懷,父母愛的時候,從小失去父母的愛,心理就有了缺失,要改變這些孩子的交往問題,首先父母應多給予關注,給予愛,可以採用學校和家庭配合的方法改善他們與周圍的關係,特別是應注意融洽他們與親人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滿足他們歸屬與愛的需要,讓他們感到家庭和班集體的温

暖,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備心理,能夠接受別人與她交往。同時要注意讓他們擴大交往範圍。當他們能夠接受別人與她交往時,要給予強化鼓勵,並幫助他們主動與別人交往,逐漸擴大交往範圍,讓他們走出封閉的自我,多與性格開朗的人交往, 讓他們變得開朗起來,多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活動。

我採取了以下有效方法教育幫助:

(一)、我和她的班主任説了這件事,也瞭解了她的一些情況,並在上課和課後給予她關注,陪她一起玩。在每次的上課中,我都會特別關注她,前幾次發現她都不舉手,我很想叫她起來回答,但又怕如果她不會回答,傷害了她,就不敢叫她,偶然的一次,我提問了一個問題,她竟然舉手了,我馬上趁這個機會叫她起來回答,她回答得很好,聲音也非常響亮,我藉機對她大家表揚,告訴她“你是最棒的!你能行!”那次我看到她露出了一絲微笑。以後的上課過程中,她都會頻繁舉手,每一節課我都有叫她起來回答,並讓全班同學關注到她。,讓她慢慢地樹立自信,融入到集體中。

(二)、在傍晚放學的時候,我陪她走出校門,在校門口遇到她奶奶,趁機瞭解了她的家庭情況和她在家裏的情況,並通過她奶奶和她的父母取得聯繫,並説了她在學校的一些情況,並和她父母商量,多與她聯繫,多關心她,多抽空回家看她,多與她奶奶聯繫,及時瞭解孩子、觀察孩子的變化,及時通過溝通疏導孩子心理,用愛來引導與她人交往,培養與她人交際的能力。

(三)、我和她的幾個好朋友帶動班上同學在課間主動找她聊天、

交流,解決她生活學習上的困難,經常找她進行談話,詢問生活以及學習上的一些困難和出現的問題,並及時進行溝通,並讓她家附近的同學和她一起學習、玩耍,充分讓她感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心,有一個陽光健康的心理狀態,讓她感覺到集體的温暖和關愛,以積極、肯定的態度來幫助她樹立自強、自立、自信的信念。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她更多的關心和幫助,課堂上有意識地提一些適合她的問題,多給予鼓勵,增強自信心。

通過我們共同努力馮某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她的學習成績在不斷提高,上課能專心聽講,敢於舉手發言且聲音響亮,下課能主動與同學交往、遊戲,願意參加各種活動,與班級、同學融為一體。

一學期後,她改變了很多,上課坐得很端正,很認真地聽講,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下課主動與同學交流,一起聊天,一起看書,據同班同學反映,她上課很積極,成績也很好,在班上屬於中上水平。與她家長聯繫,發現她進步很大,比以前自信多了,能夠主動地參加課外活動,與人交流,不像以前那麼自卑了。

作為國小老師,面對馮某的改變,我更加認識激勵的作用、集體的力量。因此,針對馮某這樣的留守兒童,老師要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應更多地關注他們的優點和特長,找機會放大他們的優點,使他們一步步放開自己的心結,正確地評價自己,將自己融入到集體中去,感受到大家的温暖。農村留守兒童,尤其是留守國小生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缺乏自信,經常感到自卑,我們要讓他們感覺到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足之處,都不應該對自己失去信心,要相信自己,相

信自己能行,只要對自己一直充滿信心,就不會怕自卑。對於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我們要及時的給予更多的關愛,讓他們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讓我們行動起來,一起關心農村留守兒童,讓這些弱勢羣體得到應該得到的關愛,讓他們健康成長,成為社會的驕傲。大家行動起來吧,人人為留守兒童現出一點愛,明天將變得更加美好!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8

姓名:劉鑫磊

性別:男

年齡:八歲

一年級學生

二、問題及行為表現

1、學習缺乏主動性。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鑽研精神。

2、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制力,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衝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較差。有依賴和惰性心理,聰明但不愛多動腦。

5、主要原因是由於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個案分析

劉鑫磊今年八歲了,在家裏有個姐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我行我素,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佈置的作業常常不做,在班級裏,一則年齡大,二則學習成績不好,又缺乏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

五、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根據劉鑫磊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讓他的爺爺奶奶一定要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嚴格管教孩子。

2、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為規範。

3、針對劉鑫磊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看到他認真勞動時,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經過近一年的瞭解及教育,劉鑫磊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劉鑫磊對教師尊重,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成績逐步提高。他對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衝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幹,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

的性,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在班上還很調皮,對於他今後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有較大的進步。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9

我鎮地處偏遠山區、庫區,人均土地不到半畝,為了生存家長不得已進入城市謀生。由此,一個特殊的羣體產生,這個羣體就是留守兒童,他們也是最弱勢的羣體、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羣體。大量“留守兒童”的產生不僅給農村教育、社會管理和社會穩定帶來了新的問題,而且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在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許多“留守兒童”出現逃學、厭學、學習適應不良、人際關係緊張、情感淡漠、脆弱、無助感、被遣棄感、無價值感、性格孤僻、任性、內向、攻擊性行為、退縮性行為、小偷小摸、自殺行為等諸多心理健康問題和溺水、觸電、燙傷、燒傷等生命安全事故。正因為留守兒童缺失親情的温暖,缺少父母的關懷與愛,他們又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們竭盡全力幫助這一個特殊的羣體,因材施教,讓他們健康的成長、愉快的學習。現將本班的一個留守兒童進行分析。

一、個案現狀

學生趙某,男,8歲,父母為了生計在他3歲就都出去打工,一年才回來一次,平時都有年邁的奶奶照看,溺愛,學習無人監督,日常生活無人更好的管理。由於沒有父母的管教,缺少親情的關懷,他的身上存在以下問題:

1、自由散漫,上課不認真聽講,懶惰,從不寫作業。

2、個人衞生較差,同學們都不願意接近他,亂丟垃圾。

3、貪玩,有時逃課,甚至還帶着班上的其他孩子去逃課。

4、調皮、好動,無法剋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有時不服從老師管教。

二、問題分析

由於從幼兒期便開始了與父母的長期分離,所以不僅與父母感情淡漠,在與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狹隘、孤僻等負面傾向。近年來的調查結果顯示:近60%的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有66%的留守兒童不願意與代管家長、教師和同學説心裏話,還有30%留守兒童表示心裏怨恨父母。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紀40年代西方心理學家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的那樣: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東西是嬰幼兒應當有一個與母親(或一個穩定的代理母親)間温暖、親密的連續不斷的關係。這一關係將直接導致一個人信賴和自我信任的形成,並且能成功地依戀自己的同伴與後代。他們認為人在生命頭兩年都會體驗到信任與不信任的心理狀態,而這種矛盾必須在那兩年解決好,否則兒童將會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嚴重的甚至無法與成人相處。他們的另一項研究表明:早期有害環境對兒童造成的影響可以通過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持續長久的剝奪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因此,只要成人對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主要是心理環境)及時地加以改善,讓他們多體驗一些父母及其他人的關愛,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也一定會逐漸好轉。

三、改進措施:

一、留守兒童的撫養人應慎重選擇,老師也應多一點關愛。

留守兒童的撫養人應儘早定下來,不要隨意更換,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邊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責任感的年輕人,以便與孩子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把孩子完全交給沒文化的老年人撫養,是對孩子極不負責的做法,也是很危險的,因為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如果一個孩子走上了岐路,將會給家庭、社會帶來很大的悲劇。此外,在幼兒園或學校,老師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

多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多觀察他們的發展變化,以及時瞭解、疏導他們的心理問題;引導他們多與同伴交往,從而讓他們發現交往的樂趣,進行一定的“親情彌補”,使留守兒童形成與撫養人、老師、同伴間的深厚感情,避免他們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二、留守兒童的父母應重視與孩子的溝通。

留守兒童父母應擺正工作與孩子的關係,認清童年經歷對人一生髮展的重要作用及親子關係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學習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識,不要陷入黃土高原上“娃放羊掙錢成親——娃再生娃放羊掙錢成親”似的惡性循環。父母平時在外地應多與孩子聯繫,儘量多創造條件與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親子溝通”的質量。在溝通、交流中,應培養孩子一定的是非觀念,讓孩子明白父母雖然不能常伴身邊,但不是不愛他們,而是對他們更深沉的愛,是為了給他們將來創造更好的生活、學習條件才去打工的。父母還應告訴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從小要像父母一樣不怕吃苦,併為有這樣愛自己的父母而自豪。這些道理的講解,對於越小的孩子越要結合父母的實際行動,例如:可讓孩子去實地參觀、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過郵寄書、玩具、新衣、賀卡等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趙某後來就在父母的改變下對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們父母回來了,他們都無動於衷,可後來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時,他們都很捨不得。

三、外出打工的父母應加強與老師、撫養人的聯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伴隨他們一生的老師,這個地位是無人可以取代的。這既説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説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擁有的最高決策權,也就是説只有父母才能對孩子的教育負最終的責任。因此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處,都應發揮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動性,應主動協調撫養人、老師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長。在趙某的教育上,他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之間曾一度發生意見分岐,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還造成了家庭關係的緊張,這時只有他們的父母出來進行一定的協調、干預,才能保證家教力量的一貫性和一致性,防止過多的內耗。

四、留守兒童的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全國目前有太多的留守兒童,這是我們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視的一大羣體,他們的問題其實也是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共同來解決,不能光靠他們父母來扛。一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也成立了“民工子弟學校”,一些條件較好的公立學校也在降低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學門檻,這樣也能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但願有更多有識之土能投入到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中來,但願以上那些好的做法及其它更有新意更有效的做法能得到進一步的推廣,深入落實到每一位留守兒童身上。

讓所有的關注、愛心為他們這個特殊的羣體托起一片藍天,並讓這片藍天永遠湛藍。讓我們的愛伴隨他們走向燦爛的明天。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10

隨着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民進城務工,催生了一個特殊的羣體——農村留守兒童,而且留守兒童的數量有增無減。留守兒童是典型的弱勢羣體,由於親情和家庭教育的雙重缺失,造成了他們在學習和心理方面存在種種問題。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我們老師要儘可能地關注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因材施教,促其發展。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進行調查分析。

一、個案現狀

學生王某,男,13歲,父母在温州打工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由外公和外婆照料。經過一段時間觀察,我發現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1、行為習慣差,個人衞生差,上、下課都特別好動,無法剋制和約束自己的言行。

2、懶惰心理。學習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動腦、怕發言、怕作業,只想在家隨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級意識。小到一次發言,大到學校組織的活動,都顯得沒熱情,總想逃避,參與意識淡薄。

二、問題分析

我通過觀察、家訪、交談等各種方式接觸留守孩子王某和他的家人,我發現他身上的這些問題主要來源於三方面:

1、長輩關心不當。外公外婆對孩子是打心眼裏愛,但是缺少嚴格的管教,什麼事都依着孩子,導致王某作業不認真完成,老師催促他交作業就抄襲別人的作業。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於家庭的這種特殊性,王某自小和家長很少進行情感上的溝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種粗暴的態度來處理事情。

3、內心深處自卑,由於他的成績一直較差,平時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使他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害怕競爭,害怕失敗,不願參加任何集體活動。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發現他身上的問題主要源於家長和他的不自信,於是我決定從他的家長和本人兩方面入手採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幫助家長走出愛的誤區,我利用課餘時間和他的外公、外婆交談,同時我對王某提出建議:

①在孩子犯錯時應該讓他接受正確的批評,讓他認識到錯誤,鼓勵他改正。

②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教會他如何解決的辦法,先讓孩子自己鑽研,藉助字典、詞典這些必備的工具書解決,實在不懂的讓他問老師和同學,不能養成不做作業和抄襲他人作業的壞習慣。

③父母要經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經常給孩子打電話,多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並對孩子取得的微小進步給予肯定,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2、幫助孩子樹立自信,融入集體,找到和同齡人交往的快樂

①利用表揚樹立信心。針對孩子平時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和成功都給予表揚,讓他體會到從未有過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樹立自信。

②針對實際,設立小目標。在孩子走出低谷後,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轉到學習上,使他知道學生要以學習為主,按時上學,完成作業是一名合格學生最起碼的任務。

四、輔導效果

經過我和孩子家長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時間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①雖然在生活上仍有依賴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努力去做。 ②他已認識到按時完成作業是每個學生必須做到的,儘管他的作業書寫和質量有待提高,但能按時完成作業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③經常能看到他和同學們嬉戲時活潑的身影,。聽見他開朗的笑聲。

五、個人體會

孩子的轉變讓我真正感到給孩子自信就是給孩子成功的鑰匙,而孩子家長轉變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爾基説過的話:“愛孩子這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要教育他們卻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我有信心轉變王某,我有熱心引領所有留守兒童健康茁壯地成長。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11

留守兒童是典型的弱勢羣體,由於親情和家庭教育的雙重缺失,造成了他們在學習和心理方面存在種種問題。據調查統計,留守兒童他們各具特色,有的沉默寡言,膽小怕事;有的活潑好動,經常違規亂紀;有的爭強好鬥,性格粗暴;還有的„„.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我們老師要儘可能地關注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因材施教,促其發展。下面對我班的一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分析。

一、個案現狀

學生黃某,男,12歲,父母離異後另組家庭在外打工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由姥姥照料。經過一段時間觀察,我發現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1、行為習慣差,上、下課都特別好動,無法剋制和約束自己的言行。

2、懶惰、畏難心理。學習上怕用功、怕動腦、怕發言、怕作業,上課打不起精神來,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加上沒有人約束,隨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集體榮譽感。小到課堂發言,大到學校組織的活動,都顯得沒熱情,總想逃避,參與意識淡薄。好像班級裏的任何事情都跟他沒關係,逃避一切,遊離於班集體和同學之外。

二、問題分析

我通過觀察、家訪、交談等各種方式接觸留守孩子黃某和他的家

人,我發現他身上的這些問題主要來源於三方面:

1、長輩關心不當。姥姥對孩子是打心眼裏愛,但是缺少嚴格的管教,凡事都遷就着孩子,導致黃某作業不認真完成,老師催促他交作業就抄襲別人的作業。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於家庭的這種特殊性,黃某自小和家長很少進行情感上的溝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種粗暴的態度來處理事情。

3、內心深處自卑,由於他的成績一直不理想,平時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使他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害怕競爭,害怕失敗,不願參加任何集體活動。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發現他身上的問題主要源於家長和他的懶惰和不自信,於是我決定從他的家長和本人兩方面入手採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幫助家長走出愛的誤區,我利用課餘時間和他的姥姥交談,同時我對黃某提出以下建議:

①在孩子犯錯時應該讓他接受正確的批評,讓他認識到錯誤,鼓勵他改正。

②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教會他如何解決的辦法,先讓孩子自己鑽研,藉助字典、詞典這些必備的工具書解決,實在不懂的讓他問老師和同學,不能養成不做作業和抄襲他人作業的壞習慣。

③父母要經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經常給孩子打電話,多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並對孩子取得的微小進步給予肯定,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2、幫助孩子樹立自信,融入集體,找到和同齡人交往的快樂。

①利用表揚樹立信心。針對孩子平時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和成功都給予表揚,讓他體會到從未有過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樹立自信。

②針對實際,設立小目標。在孩子走出低谷後,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轉到學習上,使他知道學生要以學習為主,按時上學,完成作業是一名合格學生最起碼的任務。

四、輔導效果

經過我和孩子家長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時間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1、雖然在生活上仍有依賴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努力去做。

2、他已認識到按時完成作業是每個學生必須做到的,儘管他的作業書寫和質量有待提高,但能按時完成作業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3、經常能看到他和同學們嬉戲時活潑的身影,聽見他開朗的笑聲。

五、個人體會

孩子的轉變讓我真正感到給孩子自信就是給孩子成功的鑰匙,而孩子家長轉變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爾基説過的話:“愛孩子這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要教育他們卻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我有信心轉變黃某,讓他健康茁壯地成長。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來關注。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12

學校:高壩中心國小 姓名:宴 冰

性別:男 年齡:十二歲 班級:五年級一班學生

二、問題及行為表現

1、學習缺乏主動性。經常不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鑽研精神。

2、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制力,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衝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

4、有依賴和惰性心理,有時愛拿家中的錢物。

5、主要原因是由於父親常年外出打工,母親文化水平低,僅上二年級,對兒子疏於管教。

三、調查訪談結果

通過調查、家訪和對其本人的訪談,我瞭解到他在家裏是獨生子,父親常年外出打工。其母親是一個文化素質較低,只上了國小二年級,對兒子的管教疏鬆,也不知如何管教,隨着兒子的漸漸長大,一些壞習慣也越來越多,其母親也感覺對兒子無所適從,也有願與老師溝通。由於家庭監督基本處於空白狀態,就養成了他的惰性,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布臵的作業能拖則拖,多一點也不想做。由於根基打得不牢,使學習成績不斷滑落。粗心馬虎,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説,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針對張某同學的個性心理特點,經調查瞭解,我認為他的個性問題來源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兩個方面:

1、鑑於他從小嬌生慣養,被捧為掌上明珠,凡事隨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員所溺愛,過於放縱,使他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養成了依賴別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級裏,由於知識掌握不牢。就極易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反正也就這樣了,甘拜下風,自暴自棄,致使成績下降,加之部分學科的老師對他採取訓斥等過激的態度等,使他開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現象。

五、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根據宴冰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於是我多次家訪,與其母親進行溝通,温和的態度,耐心地説服,使她認識到,教師的所作所為都是為她的兒子着想,孩子如果現在管不好,將來後患無窮。真心相勸,其母親也理解了老師的一番苦心,主動與老師交流,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係得到了改善。在多次交流中,我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對她進

行了傳授,並讓他的媽媽一定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嚴格管教孩子。爭取到了家長的配合,這是一次好的開端。

2.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保護其自尊心,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為規範。

3.針對宴冰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經過近兩個月的瞭解及教育,宴冰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宴冰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保質保量地完成各門功課,成績逐步提高。他對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衝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幹,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減弱,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對較難的問題易放棄,缺乏堅強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較弱,對於他今後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成為堅強、有知識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13

一、學生的基本情況

學校:高壩中心國小 姓名:郝東陽

性別:男 年齡:十一歲 班級:四年級一班學生

二、該生的基本情況分析:

學生郝東陽家庭貧窮,父常年在外打工,平時無暇顧及子女的學習生活;母早年離家出走,自小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自接手該班近一年來,我發現在這個孩子身上集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 1 )行為習慣差、個人衞生差。上下課都顯得好動,無法剋制和約束自己的言行。 ( 2 )懶惰心理。學習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動腦、怕發言、怕作業,只想在家隨心所欲地玩。

( 3 )缺乏良好的班級意識 。突出表現為在各種活動和機會中,小到一次發言,大到學校組織的活動,都顯得沒有熱情,參與意識淡漠。並經常搗亂,故意搞破壞,還煽動其他同學參與他的破壞活動。

三、問題分析:

我通過觀察、家訪、交談等多種方式接近張勇和他的家人。我發現郝東陽身上的這些心理問題主要來源於三方面的原因:

( 1 )、長輩的關心無門

爺爺奶奶對郝東陽這個孫子是打心裏愛他,但是卻不知道以何種方式來愛他,缺少嚴格的監督。作業不認真完成,喜歡抄作業。

( 2 )、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於家庭的這種特殊性,郝東陽自小缺少父愛和母愛,家長很少和兒子進行精神上的溝通,很少靜下心來和孩子交流。遇事缺乏耐心,就用一種粗暴的態度來處理。

( 3 )、內心深處的自卑

由於他的成績一直不太理想,平時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使得張勇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內心深處的自卑感使他不願和同伴交往,使他害怕競爭、害怕失敗,不願參加任何集體活動,並且他覺得沒人注意他,就故意搞破壞想引起別人的注意。

通過以上分析,我發現郝東陽身上的問題主要源於家長和他的不自信。於是我決定從郝東陽的家長和他本人兩方面入手採取措施。

四、主要措施:

( 1 )、幫助家長走出愛的誤區。

我利用課餘時間和張勇的爺爺奶奶多次交談,並通過電話與張勇的父母進行溝通,讓他們意識到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的嚴重性,使他們明白:愛要有針對性。同時我對郝東陽的家長提出建議:

a、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應當讓他接受正確的批評,讓他認識到錯誤,鼓勵他改正。 b、孩子在生活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教會他如何解決,而不是一味的暗示他放棄和責備。

c、不要把孩子守在自己身邊,讓他到小夥伴中去,和他們一起摸爬滾打。

d、父母要經常回家來看望孩子或者經常打電話給孩子,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並對孩子取得的每一點微小進步及時肯定。這樣能讓孩子感到父母對自己學習的關心。

( 2 )、幫助孩子樹立自信,融入集體,找到和同齡人交往的樂趣。

為了讓郝東陽對學習重新產生興趣,在學習、各種競爭、人際交往中樹立起信心,我採取了以下做法:

a、利用表楊,樹立信心

針對郝東陽在平時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和成功都給予其表揚,讓他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成功喜悦,逐步樹立自信。

b、針對實際,設立目標

在郝東陽走出自我否定的低谷後,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明確地告訴他:學生要以學習為主,按時上學,完成作業是一名合格的學生最起碼的任務。為了不讓他感到這個要求高不可攀,我和他共同協商制定了一些具體可行的小目標。

五、輔導效果 :

經過我與郝東陽家長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時間來獲得了可喜的成果:

a、雖然偶爾還是有時在生活上有依賴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在努力去做。 b、郝東陽已清楚地認識到按時完成作業是每個學生必須要做到的。儘管他的作業書寫和質量還有待提高,但按量完成作業對他來説就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c、能經常看見他和同學們嬉戲時活躍的身影,聽見他開朗的笑聲。

六、個人體會:

郝東陽的轉變讓我真正感受到,給孩子自信就是給了孩子成功的鑰匙。而郝東陽家長的轉變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讓我聯想到高爾基説過的一句話:愛孩子,這是老母雞都會的事,要善於教育他們,卻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一言以蔽之,“留守學生”的教育是一個社會性問題,現狀令人堪憂,不是那一個單方面努力就可以完全解決好的。對郝東陽的教育沒有結束,還有更多的“留守學生”在等待接受教育。“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來關注。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14

楊潔羣同學是我校三年級的學生,由於家庭破裂父母離異,跟父親一起生活,是典型的單親家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是聽之任之。後來,父親打工去了,他跟隨年邁的婆婆一起生活,婆婆哪有力氣管住她?不久,婆婆去世了,又把她寄託在姑媽處,姑媽忙忙碌碌,哪有時間顧及她?就這樣,由於常期放任自流,她養成了自由散漫的個性。學習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很少能夠獨立完成作業。生活上,沒有約束力,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逃學成了家常便飯。

分析:

這類學生紀律觀念淡薄,遲到、早退的事時有發生,自己感興趣的課就聽聽,不感興趣的課就不聽或乾脆一走了之。因為得不到父母的重視,他們可能厭惡自己的家庭,因此到處遊蕩,行為散漫。 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的做法是:

一、每班建立班級學習互助小組,把班集體“普遍的友愛”傾注給留守兒童後進生,讓他們能夠感受到集體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二、班主任要有顆仁愛之心,經常設身處地地為留守兒童後進生考慮、解決問題,讓他們時時得到你的温暖。如安排座位,注意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幫助差生;課堂提問,多激勵留守兒童後進生踴躍發言,讓他們注意力集中,沒有時間讓思想開不差;班級活動,多給他們一展身手,表現自我的機會。

三、父母離異的學生,要求老師經常與他們交談,解開他們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帶給孩子的心理障礙儘量化解。

四、屢教不改的學生,要求老師多寓愛於嚴,嚴中有愛。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15

一、學生的基本情況

學校:高壩中心國小 姓名:吳會會

性別:女 年齡:十一歲 班級:四年級一班學生

二、個案分析

她是一位乖巧、聽話的優秀學生。由於先天因素,她長得十分瘦弱,皮膚白白的,穿

着比較乾淨漂亮,梳着細細的小辮。她的身材比較矮小,只能坐在教室最前排。該女生學習成績較好,書寫工整,尤其是寫作能力很強,常常受到同學的誇獎。不過,吳會會的膽子特別小,上課不願意舉手回答問題,下課後,也不願意與老師、同學玩耍。她性格內向,常常一個人站在教室裏望着操場發呆。她的脾氣很犟。今年第二週星期二,她的親媽媽來看她,她居然躲在教室裏不出來,只是不停地哭泣,我與數學老師費盡周折,才把她請出了教室,讓她與媽媽見面。結果,她淚流滿面地對我們説:“老師,我恨她。我不願意看見她”説完,就迅速地跑回教室再也不肯出來。我們都感到十分驚訝,一個年幼的孩子,為什麼不親近自己的媽媽?讓我們百思不解。我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於是,決定走訪該學生的家庭,瞭解她在家的具體表現。

在家訪中,我們瞭解到,吳會會是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在她7歲時,父母由於各種原因造成了離婚,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把她交給了年邁的爺爺、奶奶。從此以後,吳會會在爺爺奶奶的細心照顧下,漸漸長大了,也慢慢地懂事了。奶奶告訴我們:“她爸爸媽媽沒離婚前,吳會會整天笑呵呵地,又會唱歌,又會跳舞,乖得很。我們一家人都把她當成寶貝一樣看待,哎,她爸爸、媽媽離婚後,她好像變了個人似的,不愛與我們説話了,整天默默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孩子心思太重了,她的逆反心理太強,動不動就發脾氣。要不就不吃飯,或者不去讀書。她爸爸忙於生意也很少回家,偶而打電話回來,她也不願意接電話。”就在我們家訪時,吳會會在一旁默默無聲地寫作業,寫完以後,又幫奶奶掃地、帶小妹妹。

回校以後,我有意識的組織了一次“悄悄話”寫作活動。在日記中,吳會會告訴我,她恨媽媽。原因是:媽媽不該離開爸爸,不該扔下她不管,她覺得爺爺奶奶才是她最愛的人。每當她看見別的小朋友與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就更加討厭媽媽。她説:“老師,我從不告訴別人這些話,你要保密喲。同學們知道後一定會笑話我。”看到她稚嫩的話語,我的內心掠過一絲沉重。

隨着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的今天,“留守兒童”呈逐年上升趨勢,且他們又有異於其它兒童的心理,學校、家庭、社會都應廣泛關注的教育問題。作為班主任,針對本班的實際情況,對“留守兒童”採取了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首先,培訓家長。一開學,通過多種形式與“留守兒童”的家長建立密切聯繫,進行友好交往,不僅溝通信息還增進了情感的交流,,對家長提出必要的要求,讓他們瞭解實施素質教育的重大意義,並介紹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經驗,推薦一些教育方面的書籍,如《怎樣教育獨生子女》、《怎樣使你的孩子更聰明》、《父母必讀》等。過家長會集體培訓通,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經驗、感受和方法,使他們懂得科學育人的方法。待他們遠走他鄉時,對家長提出要求:要求他們與孩子聯繫時,不要只打電話,多寫信,這樣孩子想念父母時,便可以讀父母的信,感受父母就在身邊,從而體驗父母的愛;也要求孩子們常常給父母寫信,談自己的學習、生活,談同學、老師,從而拉近父母、孩子之間的距離,消除“留守兒童”的孤獨感。

然後,通過加強班級體建設來消除“留守兒童”的異常心理。在班級體廣泛開展各種

集體活動,比如齊心協力體育活動,拔河,打乒乓球等形成團結奮發的集體氣氛;故事演講,手抄報等比賽促進同學們心理健康發展。加強日常管理,強化《國小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範》,要求全體同學“幹好自己的事,管好集體的事,關心別人的事”。

第三,搞好學生的個別教育。作為班主任老師不斷的給自己充電,豐富自己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提高學生個別教育的能力。在學生行為異常時,能及時瞭解其心理原因,對症下藥,及時矯正。

通過這些工作,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16

本人是一名國小教育工作者,從教多年,發現目前我們學校的留守兒童是越來越多了,這同樣也是其他中國小校都存在的普遍現象。但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及管理卻又是我們教師面臨的又一大難題。我現任班級有一名學生叫李俊林,父母常年在外務工,他由爺爺奶奶照看。李俊林同學生性貪玩,經常不做作業,有時候完成一半,每次考試都只能完成一小部分題目。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動作總是比別人慢半拍。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説,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所以在班上同學們中的印象很差。

個案分析:對於本班李俊林同學的情況我認為這屬於留守兒童中的例案。存在以下一些問題:1、 學習狀況一般。由於這些孩子在留守期間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重養輕教,致使孩子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成績較差。2、心理情感不健全。“留守兒童”由於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裏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3、道德行為差。由於缺乏有效監管和教育,留守兒童往往對事物分不清好壞和是非,不能正確地看待問題,容易受社會上反面現象的影響,容易養成一些不良行為。例如:經常説謊,愛説髒話,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學的東西。

採取的一些有效措施:1、要求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聯繫,加強溝通。向老師説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2、加強管理,施以愛心我們把 “留守兒童”的教育已經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校都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與打工父母的溝通情況等;臨時監護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特徵,重點是監護人如何對孩子進行管教等,根據孩子的校內外表現,讓孩子與父母取得聯繫,每月定期通電話,讓家長對孩子進行“電話教育”。愛是教育的基石,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

教育反思:我根據以上一些方法與李俊林同學交朋友,時刻關心、愛護、照顧他。在安全上,時刻提醒;在生活上,對其進行多次家訪,儘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耐心輔導。經過一段時間他的一些不良習慣有所改變,成績也越來越好,並且能主動跟老師交流,尋求幫助。班上的同學也對他另眼相看了。他對自己也有信心了。我真心的希望他會越來越好。

當然,農村“留守學生“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留守學生,關注留守學生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站在對後代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治高度,與家庭、社會各界密切合作,紮實解決好“留守學生”問題,呵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為祖國培養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17

一、學生的自然情況

姓名:唐虎虎

年齡:13歲

二、問題及行為表現

1、學習缺乏主動性。經常不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鑽研精神。

2、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制力,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衝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

4、有依賴和惰性心理,有時愛拿家中的錢物。

5、主要原因是由於父親常年外出打工,母親文化水平低,僅上二年級,對兒子疏於管教。

三、調查訪談結果

通過調查、家訪和對其本人的訪談,我瞭解到他在家裏是獨生子,父親常年外出打工。其母親是一個文化素質較低,只上了國小二年級,對兒子的管教疏鬆,也不知如何管教,隨着兒子的漸漸長大,一些壞習慣也越來越多,其母親也感覺對兒子無所適從,也有願與老師溝通。由於家庭監督基本處於空白狀態,就養成了他的惰性,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佈置的作業能拖則拖,多一點也不想做。由於根基打得不牢,使學習成績不斷滑落。粗心馬虎,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説,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針對唐虎虎同學的個性心理特點,經調查瞭解,我認為他的個性問題來源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兩個方面:

1、鑑於他從小嬌生慣養,被捧為掌上明珠,凡事隨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員所溺愛,過於放縱,使他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養成了依賴別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級裏,由於知識掌握不牢。就極易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反正也就這樣了,甘拜下風,自暴自棄,致使成績下降,加之部分學科的老師對他採取訓斥等過激的態度等,使他開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現象。

五、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根據唐虎虎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於是我多次家訪,與其母親進行溝通,温和的態度,耐心地説服,使她認識到,教師的所作所為都是為她的兒子着想,孩子如果現在管不好,將來後患無窮。真心相勸,其母親也理解了老師的一番苦心,主動與老師交流,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係得到了改善。在多次交流中,我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對她進行了傳授,並讓他的媽媽一定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嚴格管教孩子。爭取到了家長的配合,這是一次好的開端。

2.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

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保護其自尊心,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為規範。

3.針對唐虎虎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經過近兩個月的瞭解及教育,張某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唐虎虎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保質保量地完成各門功課,成績逐步提高。他對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衝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幹,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減弱,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對較難的問題易放棄,缺乏堅強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較弱,對於他今後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成為堅強、有知識、身心健康少年兒童。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18

一、個案檔案:

劉海燕,女,20xx年4月5日出生於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小梘鎮河溝村,父親:劉雙林,母親: ,是遊仙區小梘置信國小六年級四班的學生,由祖父母監護。

二、問題概述:

劉海燕同學上課不夠專心,學習和思想狀況一般,成天少言寡語,目光憂鬱,心事重重,但卻尊師敬長,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學習缺乏主動性。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鑽研精神。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制力,責任感淡薄、處事情緒化,易衝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較差。有依賴和惰性心理,聰明但不愛多動腦。在她讀三年級的時候父母想要個兒子,生了二胎,結果還是個女兒,這樣父母回家的時候更少了,祖父母要帶兩個孩子,負擔更重了。

三資料收集:

通過入户走訪,劉海燕的祖父母告訴我們,劉海燕父母在她六歲就外出打工,劉海燕一直由祖父母帶大,父母只有在過年時才回家,祖父母年歲以高,沒有文化,只管好三頓

飯,

使她養成了固執、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不愛動腦,我行我素,不計後果,出了問題又缺乏責任感,表現出逆反心理。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佈置的作業完成了事,多一點也不想做,沒有毅力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根基打得不牢,使學習成績處於下游。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説,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1、親情的缺失:

劉海燕的父母在外務工多年,很少與子女相處,尤其是近兩年,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心理距離遠遠超出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父母的不聞不問,祖父母的隔代觀念,幾乎讓年幼的她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多餘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獨之外,更多的是淚水。

2、極度的自卑:

同學譏諷的笑聲和藐視的眼神,鄰居風言風語的談論,讓亮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多餘的人,當同學們在操場上歡歌笑語的時候,往往能在教室裏找到眼圈發紅的海燕。

3、環境的影響:

劉海燕生活在農村,經濟極不發達,這些農民都只解決温飽,在這個大雜院生活的鄰居素質都不高,根本不重視讀書,尤其是女孩。

五、個案指導的設想及實施:

1、留守兒童的撫養人應慎重選擇,老師也應多一點關愛。

留守兒童的撫養人應儘早定下來,不要隨意更換,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邊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責任感的年輕人,以便與孩子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把孩子完全交給沒文化的老年人撫養,是對孩子極不負責的做法,也是很危險的,因為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如果一個孩子走上了岐路,將會給家庭、社會帶來很大的悲劇。此外,在幼兒園或學校,老師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多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多觀察他們的發展變化,以及時瞭解、疏導他們的心理問題;引導他們多與同伴交往,從而讓他們發現交往的樂趣,進行一定的“親情彌補”,使留守兒童形成與撫養人、老師、同伴間的深厚感情,避免他們情感世界的“荒漠化”。老師與其他親人的共同努力下,她的性格逐漸開朗起來了,改變了過去膽小、憂鬱的“受氣小媳婦”形象,重現了一名兒童所應有的天真與活潑。

2、留守兒童的父母應重視與孩子的溝通。

留守兒童父母應擺正工作與孩子的關係,認清童年經歷對人一生髮展的重要作用及親子關係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學習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識,不要陷入黃土高原上“娃放羊掙錢成親——娃再生娃放羊掙錢成親” 似的惡性循環。

父母平時在外地應多與孩子聯繫,儘量多創造條件與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親子溝通”的質量。在溝通、交流中,應培養孩子一定的是非觀念,讓孩子明白父母雖然不能常伴身邊,但不是不愛他們,而是對他們更深沉的愛,是為了給他們將來創造更好的生活、學習條件才去打工的。父母還應告訴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從小要像父母一樣不怕吃苦,併為有這樣愛自己的父母而自豪。這些道理的講解,對於越小的孩子越要結合父母的實際行動,例如:可讓孩子去實地參觀、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過郵寄書、玩具、新衣、賀卡等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孩子與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們父母回來了,他們都無動於衷,可後來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時,他們都很捨不得,因年齡小而更不懂事的李濤竟為此在父母走前兩天沒吃什麼飯,令父母又一次喜憂參半。

3、外出打工的父母應加強與老師、撫養人的聯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伴隨他們一生的老師,這個地位是無人可以取代的。這既説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説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擁有的最高決策權,也就是説只有父母才能對孩子的教育負最終的責任。因此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處,都應發揮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動性,應主動協調撫養人、老師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4、教師要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

作為海燕的班主任,我深感責任的重大,我能夠經常家訪,與其祖父母交流,提高他們的認識。在學校裏,我經常找她談心,經常鼓勵她,我還交代班委幹部關心她,和她一起學習,一起活動,增強他的自信心。

六、個案教育指導結果:

通過兩年的幫助教育,海燕現在和以前判若兩人,以前自私變成了積極、熱心幫助他人;以前的懶惰變成勤快、學習積極努力;以前的孤僻變成熱情陽光;以前的逆反變成了乖巧、聽話、懂事,學習由以前的後進生變成了現在的全班前幾名,多次評為“優秀少先隊員”、“好兒童”等,經常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19

一、學生的基本情況

學校:高壩中心國小 姓名:劉俊熙

性別:男 年齡:十歲 班級:三年級二班學生

二、問題及行為表現

1、學習不認真。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

2、性格倔強、固執。自制力差,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衝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較差。有依賴和惰性心理,聰明但不愛多動腦。

5、主要原因是由於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有關資料的調查

劉俊熙同學今年十歲了。在家裏是獨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從小在爺爺奶奶呵護下長大,由於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溺愛,誰也不能碰他一下,誰也不能罵一句,再加上家庭優越的物質條件,使他養成了固執、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不愛動腦,我行我素,不計後果,出了問題又缺乏責任感,表現出逆反心理。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布臵的作業完成了事,多一點也不想做,沒有毅力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根基打得不牢,使學習成績處於下游。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説,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針對劉俊熙同學的個性心理特點,經調查瞭解,我認為他的個性問題來源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兩個方面:

1、鑑於他從小嬌生慣養,被捧為掌上明珠,凡事隨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員所溺愛,過於放縱,使他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養成了依賴別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級裏,一則年齡大,二則學習成績不好,又缺乏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對較難的問題不願意動腦筋,又不肯問別人,不懂裝懂,長期發展下去,知識掌握不牢。就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反正也就這樣了,甘拜下風,自暴自棄,致使成績下降,凡事總覺得自己對,對自己認識不清,出現情緒不穩定現象。

五、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根據劉俊熙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於是我與其父母取得聯繫,讓他們勤與孩子打電話交流溝通。並讓他的爺爺奶奶一定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嚴格管教孩子。

2、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為規範。

3、針對劉俊熙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經過近一年的瞭解及教育,劉俊熙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劉某對教師尊重,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成績逐步提高。他對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衝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幹,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減弱,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對較難的問題易放棄,缺乏堅強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較弱,對於他今後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成為堅強、有知識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20

由於親情和家庭教育的雙重缺失,造成了留守兒童在學習和心理方面存在種種問題。據調查統計,我校的留守兒童,存在明顯的性格特徵,有的沉默寡言,膽小怕事;有的活潑好動,經常違規亂紀;有的爭強好鬥,性格粗暴;還有的…….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我們老師要儘可能地關注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因材施教,促其發展。下面是我校的一名留守生進行調查分析。

一、案例描述

陸同學,男,12歲,留守兒童,是個學困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撫養。這個孩子非常的內向,説話聲音很小很靦腆。成績很差,書寫潦草,個人衞生極差。缺乏良好的班級意識,班級學校組織的活動,都沒有熱情。犯了錯誤嘴硬,不承認錯誤,反抗心很強。

二問題分析:

經過調查、走訪、電話聯繫家長等途徑,發現該學生存在問題的原因如下: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陸某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撫養,致使陸某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對一切都很冷漠。離開了父母的關懷,小孩沒有了安全感,對社會沒有信任感,以後對社會的態度、對他人的態度、對一些社會現象的態度就很容易走向極端。沒有父母的呵護,沒有理性的溝通,孩子的心靈易受創傷。

(2)家庭教育方法不當。父母常年在外,根本談不上對孩子進行教育,他們只是為孩子提供吃飯、住宿,更是談不上教育。而父母又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事實上為孩子學習、身心發展的造成了負面影響。而其監護人只是以生活照顧為主,且知識、精力上也承擔不了品德培養、學習輔導之職,使家庭道德教育處於真空狀態。

(3)學校教育鞭長莫及。學校教育側重在校時段教學管理,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對那些“問題兒童”難以管理。

三、基於以上情況,我在教育的過程中採取以下措施,並起到一定的效果: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家訪制度。對結對子的每一個留守兒童,我先登記學生的聯繫方式,發現學生有任何問題,及時與監護人聯繫。家訪時一定要防止假象,隔代愛,經不起孩子的哼哼,當老師去家訪時,監護人禁不住孩子的軟磨硬泡,見了老師直説孩子在家表現都好等等,敷衍老師,但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是在害孩子,面對這種情況,我採取方法是:一是詢問監護人,二是詢問其他學生的家長,三是詢問同學。

這個陸某,星期天到同學家裏寫作業,共兩三個同學,陸某偷拿了這家一盒煙,在這個孩子家吸了一根,剩餘的裝到自己的書包裏。週一時,一個學生在班裏説陸某抽煙了。很快就傳到了我的耳朵。我隨即叫來陸某,問其是否抽煙,誰料他大嗓門的喊,我沒有,我沒有。我是軟的硬的都用了,但他就是不承認。我只好叫來其他的幾名同學,

來個當面對質,最後陸某沒辦法,只好認錯。我隨即召開班會,讓其他同學引以為戒。然後,我給陸某的監護人打電話説這事,但監護人只是説孩子平時挺好的,家務忙,有空再好好教育,讓老師多用心。

2、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兒童成長的避風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們成長的必要條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體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催化劑,缺少父愛、母愛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動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兒童”大多數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他們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護,如果這些學生不能潔身自愛,很容易變成一個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體感的“後進生”。一個孩子的言行舉止就代表了一個家庭的教育程度。孩子受着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孩子在家的時間最長,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由於爺爺奶奶文化水平不高,同時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平時只管吃穿,孩子犯錯,不問三七二十一,先打一頓完事。我有空就和監護人聊,讓他們明白孩子現在是受影響的關鍵時刻,所以,不要溺愛,留心孩子的心理變化,和孩子多交流,多溝通。同時也和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聯繫,讓他們有空就回家,抽空給孩子打電話,問問身體,問問學習。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疼愛,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樣,也是人疼人愛的孩子。不能過分依賴學校教育。陸某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該同學比以前樂觀了,上課也主動發言了。老師及時表揚,讓孩子明白自己也有優點,幫他們樹立信心。

3、班級建立一對一幫扶制度。讓其他同學主動地去和這些孩子

溝通,在生活學習上予以照顧,讓留守兒童感受到集體的温暖。融入到集體活動中,感受集體的力量。

4、愛心,耐心、寬容。沒有愛的教育就不是教育,真心換真心;耐心換進步;寬容換回報。

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陸某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逆反心理在減弱。

總之,留守兒童是當今教育面臨的新問題、新難題,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高度重視,去研究去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想方設法,尋找策略,用心去關愛他們,用情去感動他們,用愛去温暖他們。使他們擁有和其他孩子一樣明淨的天空,在美好的花季放飛理想和希望,最終成為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的一代新人。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21

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已走了30多年了,改革開放的日益全面深入,不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品,加快了我國城鎮化的進程,縮短的城鄉的差距而且在社會上出現了一大批的農民進城務工,同時也在廣大農村地區催生了一個特殊的羣體------農村留守兒童,而且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還在逐年增加中。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

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典型的弱勢羣體,由於親情和家庭教育的雙重缺失,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出現了各種問題:學習情況不佳、行為習慣不良、人格發展不健全等。

我校地處蘇北偏遠落後地區,經濟十分落後、消息異常閉塞、生活很是貧苦,許多村民為了家庭和兒女毅然決然地放下一切牽掛,奔赴都市,加入到洶湧的打工大潮之中。粗略統計,我校75%以上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而且60%以上是父母雙親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

在我任教的班中,除了三人父母親在家務農外做小生意外,其餘的二十五人都是留守兒童。在這個小團體裏有一個學生特點最典型。她就是王藝錦,今年還未滿十歲的她父母常年在外,有時過年過節都難得回來一次,跟隨着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

王藝錦是個學困生,成績很差,作業總是不能按時完成,多數時候是不交作業,課後作業完成的時候更是少之又少的。這個孩子非常的內向,説話聲音很小很靦腆。上課的時候很少用心聽講,總是做小動作,老師問個問題要嗎不説話,要嗎説的什麼都聽不到。經常做些莫名其妙的小動作,你一批評她她就撇撇嘴聳聳肩,滿不在乎的樣子。不愛勞動不做值日。叫家長吧爺爺來了就説,她爸媽不在家,我們不識字什麼都不懂,老師多累累吧。真叫人無語啊。

經過半年的接觸、觀察和分析,我深刻地瞭解到王藝錦有如此表現的主要原

因:父母的離開和祖輩的溺愛使得他的個性就像一匹脱韁的野馬一般自由散漫,毫無拘束。學習作業無人問津,久而久之形成了習慣。

根據王藝錦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一套較切實際可行的計劃:一方面和方林的父母取得聯繫,要求他多多關心自己的孩子,至少兩週就打個電話詢問一下他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並隨時和老師進行交流與探討,讓她知道自己生活在父母的關愛之中。另一方面和她的爺爺奶奶相互配合,要求他們嚴格管教方林,不要給他過分自由的空間。而應給他適當的壓力,讓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鍛鍊中學會自己管理自己。此外,我還根據他的性格特點和她談心告訴她她的優點,增強她的自信心,從小處要求她但求點滴的進步。對她他身上的眾多缺點在善意謙和的教導和嚴厲公正的批評中幫助他逐漸改正。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習慣。

經過將近一年的教育,王藝錦有了明顯的進步,現在的她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學習態度端正了許多,不完成作業的習慣和不認真聽講的習慣有了很大的改善,課堂紀律有所改進,小動作和交頭接耳少多了,情緒也相對穩定了不再自顧自做自己的事了,對勞動也有了初步的認識,值日主動認真熱心肯幹了,但是要想徹底改掉她身上的那些不足與缺點還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我相信在我不懈的堅持下,王藝錦會有更大的進步的,因為我知道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只要你給他一對翅膀他就可以自由飛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shi/pmg60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