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黨建黨委講話稿 >

開展“黨建領航”行動範文五篇

開展“黨建領航”行動範文五篇

要從嚴落實組織領導之責、教育管理之責、檢查考核之責和責任追究之責,規範工作運行機制,不斷夯實組織基礎,進一步提升黨組織建設標準化、制度化、規範化運行水平。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黨委黨建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開展“黨建領航”行動範文五篇

【黨委黨建範文】一

金秋十月,走進江蘇東台市樑垛鎮張倪村花卉種植家庭農場,一棟棟智能大棚內,百花爭豔。近年來,張倪村黨總支組織黨員幹部帶頭髮展花卉種植,採取“合作社+訂單+農户”模式,帶動周邊130多個農户增收致富。目前,該村花卉種植基地已打造成為集生產銷售、科普教育、科技示範、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吸引市內外遊客近萬人參觀遊覽。

發生在張倪村的故事,只是東台市基層黨建工作成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市堅持把黨建引領融入脱貧攻堅中去,通過選樹25個鄉村振興試點村,開展“黨建領航”行動,探索“一鎮一品”“一村一韻”的黨建工作載體,促進基層黨組織進一步提升組織力,以組織振興帶動鄉村振興,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

融合發展 理念植入

該市牢固樹立融合式黨建理念,積極探索黨建與鎮村工作在思路、方法、機制等方面的融合點,通過抓好“一室——黨羣服務中心、一品——黨建小品、一榜——黨員先鋒榜、一户——先鋒家庭户、一廊——先鋒長廊、一品牌——黨建品牌化”建設,促使黨建資源轉化為鄉村發展資源、黨建成果轉化為鄉村發展成果。

安豐鎮紅安村注重把黨員特點與項目工作相結合,推行“一強五帶”工作法,即強戰鬥堡壘,帶產業興旺,帶生態宜居,帶鄉風文明,帶治理有效,帶生活富裕,通過“掛牌亮户先鋒行”“黨員先鋒家庭評”,促進黨員最大程度發揮先鋒模範作用。頭灶鎮永紅村在開發項目實施前期,落實黨員聯户聯心制度,順利推進聚寶湖農園650畝建設用地的政策處理工作。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該市在實施“黨建領航”行動過程中,突出問題導向,既注重每個村個性化問題的解決,也注重鎮區普遍問題的重點研究,對症下藥出實招破難題。

針對村黨員居住分散、組織學習難等問題,樑垛鎮臨塔村,通過劃分設置黨小組,擇優選擇一户黨員家庭,建立黨員學習“微陣地”,開展微公益、微講堂、微演出等“微”系列活動,集聚鄉村振興活力。

作為經濟薄弱村,唐洋鎮紅花村為增加扶貧户收入,積極推進“黨建領航 電商扶貧”行動,在相對成熟的農產品營銷產業鏈上組建網絡黨支部,建立“黨組織+黨員大户+貧困户”的產業組織體系。

面對農村黨員教育基地較少的實際,該市打通鎮與鎮之間的壁壘,按紅色教育類、廉政教育類、社會發展類等不同類別,選樹14個黨員教育實境課堂示範點,實現黨建資源開放融合、共建共享,為廣大黨員接受教育提供身邊課堂。

頭雁集羣 示範引領

該市以打造“頭雁集羣”為抓手,選準用好鄉村振興急需的各類人才,使村黨組織成為引領農村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

今年3月,該市組織實施基層“領頭雁”工程,通過“三選一培”,即選派機關幹部任實職、選聘退役士兵扛重擔、選拔年輕同志輸活血、培訓骨幹力量提素能舉措,集中選派30名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脱產到村任職2年,選聘202名退役士兵任職村書記助理或主任助理,從大學生村官、返鄉創業青年中選拔7名骨幹任村兩委正職,並設立“村書記講堂”,分類分批進行培訓。該市還實施“定製村官”計劃,從今年起,用3年時間,採取“定點招生、定向培養、協議就業”方式,委託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等,每年在參加大學聯考學生中招收30名左右全日制學員,培養具備現代農業生產和村務管理能力的人才,作為村級後備幹部培養使用。

為錘鍊過硬黨員隊伍,近年來,該市實施基層黨組織“統一活動日”制度,每月20日組織黨員參加支部活動。市委組織部每月對活動主題、重點內容等提出指導性意見,既強調共性要求,又注重分類指導,將基層黨組織“統一活動日”打造為黨員修養教育日、觀摩學習提升日、黨羣結對聯繫日、黨務村務議事日、為民服務奉獻日。同時,在農村黨員中開展“學習新黨章,爭創先鋒家庭,投身鄉村振興”主題活動,選樹一批基層先進典型,採取報告會、現場觀摩、正面典型互學互看等形式,教育引導黨員在服務人民羣眾、建設良好家風、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黨委黨建範文】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西藏自治區尤其是山南市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都積累了豐富的革命遺存,但由於挖掘不深、宣傳不廣、利用不足等問題,還不能適應新時代黨性教育的新要求。有效整合紅色資源,打造具有中國邊疆特色的黨性教育基地,必將為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推進山南市乃至整個西藏自治區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挖掘整合紅色資源,彰顯其“執政資源”功能

紅色資源作為我們黨建立以來,領導廣大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形成的承載革命歷史、革命事蹟和革命精神的載體等歷史痕跡和精神瑰寶,不僅是共產黨人精神與文化的象徵,更是代表我們黨歷史合法性的重要執政資源。挖掘整合紅色資源,將其作為開展愛國主義和黨性教育的生動教材,可以幫助廣大黨員幹部深刻理解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必然性,進一步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鬥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西藏自治區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但目前在眾多革命遺存中,全區僅克鬆村作為西藏自治區民主改革第一村陳列館進入“共產黨員網”黨性教育基地網上展館。事實上,山南市還有很多資源未被挖掘利用,如,被毛澤東高度肯定的張國華將軍對印邊境自衞反擊戰前線指揮所遺址紀念館,xxxx在給隆子縣牧民回信中稱讚為“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的玉麥鄉,1989年8月就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的山南烈士陵園,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書寫“愚公移山”傳奇的列麥鄉,以及隆子人幾十年堅持不懈孕育出赤手與風沙作鬥爭的“沙棘林精神”基地,等等。這些紅色基地彰顯的先進思想、高尚精神、優良作風,都是優質的黨性教育資源,要將其打造成過硬的黨建品牌,彰顯其應有的價值。

xxxx在xx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西藏豐富的紅色資源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新西藏的最有力證明,也是自治區黨委深入開展黨性教育的有效載體,要做艱苦細緻的研究整合工作,讓紅色資源成為“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課堂”。

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黨性教育作用

執政資源既來自適應時勢發展、在動態執政過程中不斷開拓挖掘的新資源,更來自於對傳統資源的堅守、整合與再生,從而不斷提升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厚植我們黨長期執政的根基。正視山南紅色資源的“執政資源”屬性,將其間以愛國主義、艱苦奮鬥和團結奉獻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以頑強拼搏、甘當路石為核心的“兩路精神”,以守邊固邊、忠誠奉獻為核心的“玉麥精神”,以自力更生、不怕苦累為核心的“列麥精神”,以苦幹實幹、造福後代為核心的“沙棘精神”等作為代表我們黨紅色基因的有機載體以及歷史合法性的重要執政資源,對於不斷激勵新時代廣大幹部積極投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加強新時代黨的建設工作都具有特殊意義。

打造紅色基地,深入推動“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山南代表性眾多、黨建資源豐富的優勢,成立中國西藏邊疆特色黨性教育研究會,實現基地、黨校、研究會“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採取課堂教學、現場教學、場館教學、情景教學、互動教學等形式,通過展現鮮活事例、聆聽感人事蹟、發掘崇高精神,開展理想信念、宗旨意識、羣眾路線、革命傳統、科學發展、清正廉潔、基層黨建等內容培訓,立足山南、服務全區、輻射全國,讓廣大黨員幹部在感知感動感悟中觸動靈魂,提升境界。

傳承紅色基因,着力實現“六個基地”有機統一。以“愛國守邊、忠誠奉獻、不怕苦累、建設家園”總精神為紅線統領,系統打造“六大基地”,實現有機銜接、運轉協調。一是全區規模最大、內存資料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烈士陵園基地,應着力凸顯其不同於一般烈士陵園的特殊性:這裏安葬的革命先烈以及陳列的烈士事蹟遺物乃是老西藏精神在歲月的變遷中孕育、發展、昇華不斷繼承發展的最好見證。正是靠着這種精神,一代又一代老西藏面對生與死、苦與樂、榮與辱的考驗,不改初衷,默默奉獻,勝利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對印邊境自衞反擊作戰、搶險救災、對口援藏等一系列光榮而艱鉅的歷史重任,譜寫出一曲曲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今天繼承發揚這筆無價精神財富,將激勵廣大黨員幹部與全國人民一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奮勇前進。二是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克鬆村基地。應着力凸顯其作為全區5000多個村縮影的“西藏第一個基層黨支部”的核心位置,重點體現我們黨率先在此建立黨組織、有力領導西藏民主改革運動、極大解放西藏生產力、推動西藏社會向前發展的寶貴經驗,幫助黨員幹部紮實推進全區基層黨建工作。三是張國華對印邊境自衞反擊戰前線指揮基地。深切感受當時全體指戰員在艱苦的環境和生活條件下發揚高度愛國主義、英雄主義革命氣概,邊防部隊在驅趕外敵中不怕犧牲、英勇善戰取得的英雄業績,更加堅定地繼承發揚此戰中鑄造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更加堅定信念、珍惜現在、開創未來。四是xxxx稱為“愛國守邊精神”的玉麥基地。深刻感受在所轄面積3644平方公里、海拔3600多米的曾經“三人鄉”,多年來每年都要經歷200多天的雨雪天氣、每粒糧食果蔬都需步行幾百公里、穿越五座大山趕在雪季前儲存的艱辛;深刻感受對印邊境自衞反擊戰打響後,全鄉青壯牧民往返於後方前線之間運送彈藥給養,協助驅逐入侵印軍的英勇……在全面回顧玉麥雄壯歷史脈絡的同時,切實把玉麥精神貫穿到西藏改革發展穩定全過程。五是書寫“愚公移山”傳奇的列麥基地。列麥人民20世紀60年代中期,面對碎石遍地、土層堅硬、雜草叢生,在沒有任何先進生產工具的艱苦條件下,憑藉苦幹實幹精神,用牛耕、用十字鎬刨、鐵鍬翻、肩挑背扛,“叫河水改道、向荒山要糧”,硬生生地將荒壩變成糧田。通過參觀紀念館、徒步“革命壩”、考察“幸福渠”,重走當代愚公之路,充分汲取自強不已、奮鬥不息的精神食糧。六是在艱苦環境中赤手拼搏的沙棘林基地。從1966年開始,在長達50多年的時間裏,一代又一代隆子人每年春夏奮戰在隆子河谷,歷經無數次失敗,鑄成今天藏南谷地面積40多萬畝、綿延40多公里的沙棘林,形成不怕苦、不怕累、苦幹實幹、赤手與風沙作鬥爭的“沙棘林”精神。繼承發揚這一精神,將切實增強廣大幹部羣眾幹事創業的歷史擔當和歷史責任,奮力在廣闊的農牧區、在拼搏和奉獻的火熱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

由此,方能推動靜態的紅色資源轉化為生動的黨性錘鍊,使黨員幹部黨性教育更加觸動靈魂,指導實踐更為有效,達到政治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黨委黨建範文】三

深秋時節,全省各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現場一派火熱景象,數萬名施工作業人員堅守項目一線,與時間賽跑,全力推進工程建設,確保貧困羣眾早日住上新房。

20xx年,湖南建工集團承建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497個,分佈在61個縣(市、區),建設規模約377萬平方米。

如何將安置點建設任務同步有序推進?湖南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葉新平説,只有依靠黨組織把施工現場廣大黨員組織起來,才能形成更強大的戰鬥力。為此,集團黨委在每個項目成立了黨支部, 讓黨員幹部“亮身份、表態度、見行動”,發揮黨支部凝聚人心、促進生產的目的,實現黨建與項目建設同頻共振。

作為一家有66年曆史的省屬國企,湖南建工集團現有黨員10171人,黨支部590個,項目遍佈國內外。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工地和項目分散,黨員管理難度大。如何做好新時期黨建工作,成為擺在集團黨委面前的一道難題。

“黨建工作是國有企業的政治優勢,我們堅持市場開拓與黨的組織建設同步開展,把支部建在項目工地上,將黨建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和企業發展優勢。”葉新平介紹,集團黨委堅持項目黨建“三同步”,黨支部建立與項目部的成立同步,黨支部班子與項目班子組建同步,黨組織管理與項目管理同步,基本做到了“哪裏有項目,哪裏就有黨支部”,充分發揮了“一個支部一座堡壘”的作用。

黨員幹部始終衝在第一線

20xx年12月,湖南建工集團西藏玉麥小康鄉村建設項目部,開工伊始就與當地縣鄉政府成立聯合黨支部,集團副總經理談毅兼任聯合黨支部書記,黨支部團結帶領162名“湖南建工人”,在離家4000多公里的雪域高原上,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爬冰卧雪,合力攻堅,為順利推進項目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越是艱難的環境,越是鍛鍊隊伍的時刻。共產黨員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雪域高原表現得淋漓盡致。”談毅介紹,無論下多大的雪、條件有多艱苦,黨員幹部始終衝在第一線,不畏艱辛,堅守崗位,加班加點搶進度搶節點。預計到10月底,項目將基本建成。

今年7月,項目黨支部被授予“湖南省國資委系統黨支部 ‘五化’建設示範點”,8名入黨積極分子在項目一線光榮入黨。

黨支部始終是攻堅克難的“主心骨”

把支部建在項目上,黨員幹部身先士卒,對每位員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模範和榜樣所帶來的無窮力量對項目建設起着極大的促進作用。湖南建工集團承建的港珠澳大橋、援塞內加爾競技摔跤場等重大建設項目,黨支部始終是攻堅克難的“主心骨”,黨員幹部始終是工地上的排頭兵。

為了把黨建工作由虛做實,給流動黨員安個“家”,湖南建工集團黨委要求每個項目開設流動黨員培訓“四堂課”,即學習教育課、徵求意見課、信息交流課與組織談心課,保證流動黨員“離鄉不離黨”。

“500多個黨支部近20xx個黨小組建在項目一線,就像一個個強有力的‘紅色引擎’,形成澎湃的驅動力量,推動集團健康快速發展。”葉新平表示,黨建工作是國有企業發展的“根”和“魂”,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黨委黨建範文】四

日前,中國石化印發《集團公司黨組成員所在黨支部、聯繫黨支部“雙示範”創建實施意見》,着力把黨組成員所在黨支部建成全面過硬的示範黨支部,把黨組成員聯繫黨支部建成全面進步的示範黨支部,在全系統營造抓黨建促發展、抓基層促發展的濃厚氛圍。

“雙示範”黨支部創建的具體內容包括:黨組成員所在的機關黨支部在政治功能過硬、基礎工作過硬、本領能力過硬、工作業績過硬、紀律作風過硬等五方面下功夫,努力在全系統基層黨支部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黨組成員聯繫黨支部在政治引領進步、“三基”工作進步、凝聚羣眾進步、推動發展進步、紀律作風進步等五方面下功夫,切實發揮戰鬥堡壘作用。

根據《實施意見》,黨組成員要把“雙示範”創建納入“一崗雙責”責任體系,嚴格落實雙重組織生活,做實領導幹部聯繫點工作,抓業務與抓黨建統籌推進,深入支部抓支部,身體力行指導推動支部工作,以實際行動影響帶動黨員羣眾;黨組成員所在黨支部、聯繫黨支部要對照目標、強化落實,不斷整改提升,努力爭創示範;機關和基層黨支部要協同創建,通過送黨課、送管理、送技術、送服務等形式加強交流。“雙示範”創建工作還將納入總部機關和基層聯繫單位黨建考核和黨組成員年度述職內容。

【黨委黨建範文】五

在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校長劉欣看來,千方百計“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落實到自己的學校,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鬆”,踏踏實實地找準自己的定位,堅守培養“工匠之師”的培養目標。

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是伴隨改革開放誕生的全國第一所以培養職教師資為主要職能的普通高等師範院校。學校成立近40年來,面對一輪又一輪“綜合性”“研究型”的“升級”浪潮,始終不改初心,堅持把“動手動腦,全面發展”作為育人特色,兢兢業業用“工匠精神”培養“工匠之師”。尤為難能可貴的是,這一辦學“初心”已成為該校師生的價值認同、情感認同,成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際行動的動力。

1 不忘初心,傳承“工匠精神”

“你們兩個小女生,真是汽車修理專業的嗎?”這是汽車與交通學院學生張曉芳和薛建秀“頂崗實習”第一天受到的質疑。

迎着懷疑的目光,這兩位“小老師”徑直走到實訓車間的發動機前,麻利地拿起工具一邊檢修,一邊不厭其煩地給學生講解、答疑……貴陽一所中職學校的校長站在一旁,神情從開始的漫不經心漸漸變得專注起來,最後心悦誠服地挑起了大拇指。

20xx年9月11日,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第4批赴貴州省“頂崗實習”的75名應屆畢業班學生來到貴陽,在40所中高職學校裏擔任2個月的專業教師,在“全真環境”下體驗作為一名職業院校“工匠之師”的光榮與夢想。實際上,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都經歷了和張曉芳、薛建秀幾乎相同的“第一天”。

為國家培養出“既能上講台,又能上機台”的職業教育師資,這是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建校時的“初心”。因此,學校培養的合格人才不僅需要掌握紮實的理論基礎,而且要適應職業院校對於實際操作能力的特殊要求,“當講師學生信服,當技師同行佩服”。

然而,堅守“初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近年來職教師資培養體系存在弱化傾向;另一方面,民眾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也亟須提高。我國職教師資的體系化培養始於改革開放初期,到20世紀末,由8所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和普通高校二級學院共擔的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體系逐步形成。時至今日,“老8所”雖然還在培養職教師範生,但“職教”的印記卻不同程度地淡化了。它們的校名也大多棄“職”而去。20xx年年初,教育部官方網站上發佈的21所“新設本科學校”中,有16所學校在“申請建校名稱”中去除了原來的“職業”或“技術”內容。與此同時,考生也覺得報考了“職業技術”類院校“丟面子”“沒前途”。

因此,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讓他們發自內心地熱愛所學專業,就成了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教師每年面對新學生的“第一堂課”。國家的需要有高居不下的“就業率”為佐證,個人成才有數不勝數的“國家級大師”為楷模,在老師們“情理交融”的引導下,“學一行、愛一行、鑽一行”逐漸成為大學生的專業信念。“愛是教育的靈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着“天津市教學名師”稱號的張國香老師對此深有體會:現為海南三亞技師學院副院長的張曉輝,1988年踏入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正是在張國香老師的言傳身教下,他將“工匠之師”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如今他所主持的“張曉輝國家級大師工作室”已經成為海南省職業教育的一張名片。當他4年前幫助兒子張珩填報大學聯考志願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母校電氣技術教育專業。“母校有像張國香老師一樣獻身職業教育的好老師,我們要把這一寶貴的初心代代傳承下去。”張曉輝如是説。

陳駿華是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信息技術工程學院的畢業生,按照協議,畢業後他回到廣西一所中職學校任教。他説:“從哪裏來,回哪裏去,能為家鄉做點貢獻,我感到很幸運。”從20xx年起,學校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號召,創新開展“中職免費師範生”教育,在“政府出資、需求引導、擇優錄取、定向就業”這一模式下,新疆、西藏、貴州、廣西等12個省區市的1600名學子來到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就讀,在此接受“工匠精神”薰陶。如今,這些畢業生也都成了“工匠之師”。

20xx年3月起,學校派出首批131名大學生赴新疆和田地區實習支教。信息技術工程學院應屆畢業生馬順武憑藉過硬專業素養,贏得了當地師生的認可。在完成為期三個半月的“實習支教”工作後,他做出一個重要決定:留在新疆工作!“請母校放心,我會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奉獻給美麗的新疆,不忘初心,發揮所長!”這是他發自肺腑的心聲。

如今,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的畢業生猶如芬芳的桃李,廣泛分佈在全國職業教育的各個領域,將“工匠精神”發揚光大。

2 精益求精,塑造“工匠之師”

讓“中國製造”成為“金字招牌”,需要成千上萬的“大國工匠”;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大國工匠”,更需要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工匠之師”。

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不僅講解書本知識,而且傳授職業技能;不僅引導學生服務國家、服務社會,而且培育學生修煉匠心、格物致知。有人把教師比作靈魂工程師,這裏的師生努力成為“中國製造”卓越雕塑師。

讓每個學生都掌握一門讓人信服的過硬技能——這是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給每一位教師下達的教學目標,實際上也是每一位教師內心自覺的追求。“每一名學生都有成才的志向和發展的潛質,只要我們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帶領學生勤學苦練,就一定能讓他們學到真知識、練就真本事。”這是汽車與交通學院汽車維修高級技師劉臣富老師掛在嘴邊的“育人經”。

在“徐國勝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裏,徐老師正在與學生研製尺寸精度達到3微米的陀螺振子,這個精度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1/23。自1996年留校任教以來,徐國勝老師已經與數控機牀打了20多年交道,如今已是國家級技能大師、天津市十大“津門工匠”。他對學生最常説的話就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工藝上來不得半點馬虎。”“以前我們的操作標準可能要求90%的精度,隨着產業升級、經濟轉型,我們現在必須做到100%!”徐國勝説,“有‘匠心’才能有質量。培養學生的‘匠心’,首先要培養他們堅守職業教育的‘初心’,只有這樣才能在不懈的努力中掌握精湛的技術技能。”而他自己的“初心”就是:言傳身教,培養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大國工匠”。

“我們特別愛聽王老師講課,很多枯燥的專業技術知識從他的口中説出來,頓時讓人興趣盎然。”機械工程學院的學生們這樣評價王金城副教授。作為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首屆畢業生,數控高級技師王金城副教授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教學第一線,“精心備課”“將每堂課講成精品”是他的座右銘。因為他堅信:只有用“工匠精神”去傳授知識技能,才對得起這份崇高的職業。

“當其他選手還沉睡在夢鄉的時候,我們就早早起牀了,把酒店的牀鋪拼在一起做成比賽擂台,針對賽場變化情況研究制定參賽策略,修改、調試操作程序……”在“20xx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獲得一等獎的本科生劉佔宇告訴記者,正是植根於自己心中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陪伴着他們在世界級的賽場上攻堅克難,勇攀高峯。

正是因為有了以王金城、徐國勝為代表的一代代教師對“工匠精神”的堅守,學校的教學質量才有了根本的保障;有了劉佔宇這些青年學子的赤心傳承,“工匠之師”的榮耀也一定能賡續不絕。

3 黨建引領,創新“工匠教育”

在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40年的辦學歷史上,“工匠教育”成了一個響亮的品牌。他們創立“雙證書制”人才培養模式,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針對國家急需,推出“本科+技師”創新課,榮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探索“雙導師、雙基地、雙證書”研究生培養途徑,獲得第3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特別獎;他們還培養出我國首批“雙師型”碩士研究生和“雙證書”留學生碩士。

不負“中國培養職教師資的搖籃”的美譽,如今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正在以黨建為引領,堅持問題導向,在改革創新的路上大步向前。

傅興是該校藝術學院的一名專業教師,這些日子他正在集中精力設計製作學院的文化展示牆。“這是我們學院黨建活動的一個載體,大家一起碰撞思想、動腦動手,形式生動活潑,很受歡迎。”從20xx年起,學校黨委實施了“黨建創新立項工程”,以項目為載體,聚焦教師黨員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勵大家爭先創新創優。藝術學院以《藝術設計學科青年教師培養機制與實踐研究》為課題,通過文化展示牆集思廣益,探討青年教師的成長成才途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此為樣板,學校各基層黨組織均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黨建項目計劃和實施方案。學校還為所有黨員教師搭建了素質提升平台,通過“教師素養提升計劃”“一校一品建設計劃”“廣泛開展調查研究計劃”等專項活動,以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為先導,聚焦教學、科研、社會實踐等教育渠道,充分發掘和弘揚“工匠精神”的豐富內涵,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從而樹立教育自信和教學自信。

郝立果是學校工程實訓中心的一名教師,自20xx年作為學校首批“本科+技師”留校任教後,他一直帶領學生奮鬥在學生科技創新第一線。他在多個學生科技社團中既當政治思想“導師”,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也當技術上的“師傅”,指導他們實現“工匠之師”的理想。電子科學技術專業的柴芳政在校期間就創辦了“小柴創客工作室”,為了幫助這個工作室儘快發展壯大,郝立果不辭辛苦,經常夜以繼日地和同學們一起籌劃。柴芳政感歎道:“郝老師工作起來,簡直就像個永不停歇的陀螺。”他在工作室創作的第一件作品上鐫刻下“質量之魂,存於匠心”的文字,以此向郝立果這樣的老師致敬。

徐國勝老師曾用五軸加工中心製作“蜘蛛”的過程,來比喻培養複合型人才的規律:在用數控車牀加工出作品的輪廓後,還要輔之以鏨子剔、銼刀磨等後期精細的人工打磨,才能最終生產出合格的工藝品。他認為,在對學生的培養上,“立德”就是要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只有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上,讓他們掌握堅實的科技知識和過硬的技術技能,才能鍛造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從而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充分展現人生價值。全國技術能手、加工中心高級技師譚積明深有同感,他説,培養“工匠之師”就是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作品,精心打磨、雕琢,再用實際行動去感染、帶動他們。

走進新時代,實現新跨越。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的師生正在努力踐行“工匠精神”,立志創造中國“工匠教育”的新輝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dangjian/elnv8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