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彙報體會 >工作彙報 >

大學教師培訓工作彙報

大學教師培訓工作彙報

通過定期舉行教師培訓活動,可以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以及教學工作能力。

大學教師培訓工作彙報
大學教師培訓工作彙報一

一、確保高校專業教師“信息化

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前提教師“信息化”包括現代教育教學意識和信息素養兩個方面。傳統教育的目的是傳授知識,其主要形式是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師為中心。而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難以發揮。現代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則認為,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完成自己知識建構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以信息傳遞為主,而應運用以人為本的策略,促進學習者知識的建構和知識的創新。

學生信息技術素養養成,不是幾次講座、培訓就能解決問題的,更不只是信息技術課教師幾個人的事,而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貫穿在高校教育的始終,溶入教師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之中。目前高校教師本身信息素養和現代教育教學理都很薄弱,培養學生信息素養,首先必須在高校教師中深入開展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與培訓,使高校教師把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基本思想、教學設計理念和信息技術手段正確地融人專業課堂教學之中,而不是簡單地用現代教育教學技術和工具來灌輸知識;使高校教師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現代課堂教學離開了信息技術的支持,就像傳統課堂教學中突然沒有了粉筆和黑板一樣遺憾和美中不足。只有首先使高校教師真正領悟了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和信息技術的作用,內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和觀念,並在其教學實踐中率先垂範、言傳身教,才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現代信息素養,而非機械地模仿。

二、構建高校學生信息素養體系

結構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基礎要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必須制定學生信息素養體系,明確培養目標。高校學生信息素養體系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意識、知識、能力和品質等四個方面。

①信息技術意識:主要指導面對現代社會,要有信息第~的意識;面對信息資源競爭,要有信息搶先意識;面對世界信息化進程的加速,要有信息憂患意識;面對信息時代的技術進步和知識更新的加速,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②信息技術知識:主要包括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熟悉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及其背景;熟知與信息獲取和便用有關的法律、規範。③信息技術能力:主要包括信息選擇、獲取與傳輸能力;信息處理、保存與應用能力;信息免疫和批判能力;信息技術的跟蹤能力;信息系統安全與防範能力;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的學習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和工作能力。④信息品質:主要包括積極生活態度和高情商;敏感和開拓創新精神;團隊和協作精神;信息社會的責任心。

顯然,高校學生信息素養體系內涵已經遠遠超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課程(一門入口課程,必修):各專業在第~學期都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使學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方法,為更好地完成學習和全面發展提供更多信息資源的支持。②高級程序設計類課程(根據具體專業選不同的語言,必修):從程序設計方法、數據結構、算法分析等方面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教育信息化基礎課程f多選課):如《信息時代的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現代教育技術基礎》,《多媒體與教學軟件設計》,《數據庫技術與中學校園網資源建設與管理》,《計算機輔助教學》,《網絡文化與教師素養》等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課程。④專業拓展課程(多選課):結合信息技術在各專業的應用特點,拓展專業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專業選修課菜單和現代網絡化的學習環境,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與素質。

四、加強高校信息技術課程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點

完善的課程體系只能為學生信息技術素質的培養提供可能,確保學生信息技術素質的全面培養,關鍵在於教師的教學實施過程和教學效果。

①教材建設。選用國家精品教材和重點教材,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精心編著並出版了系列教材及教學參考書,如《大學生信息技術素質過關訓練》、《計算機文化基礎》等,都被省內兄弟院校廣泛採用。②實施基於網絡環境的課堂教學改革。開發設計《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網站,建設了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供學生預習、複習和自學;廢除以前的作業本,實現學生網上在線作業、網上在線答疑輔導和網上學生談心交流。使學生學習完全與網絡緊密聯繫在一起。③實施基於網絡環境的實驗教學改革。開發設計開放式《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與管理系統,該系統集開放式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於一體,採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思想,改革傳統實驗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過程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圍繞學生提問展開。

互動教學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成立學生興趣小組,採取學生討論、演示,使基礎好的學生受到更好的鍛鍊。使基礎差的學生掌握基本操作要令,互相幫助、取長補短。通過多年的實踐,逐步探索總結出“師師”、“師生”、“生生”互動實驗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法:信息技術發展很快,今天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術,明天將被新的軟件和技術所代替,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是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安排部分內容讓學生自學、討論和交流,學生在課堂的提問和對問題的回答都記入平時成績;教師指導學生圍繞專業發展和興趣、愛好拓展學習內容,使學生的學習不僅僅限於課堂、限於教材、限於書本,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五、警造校園“信息技術”文化氛圍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核心

除注重課堂教學外,還必須營造良好的校園“信息技術”文化環境,環境育人。

①以因特網為基礎,使高校學生與有網絡的企事業單位的技術人員和大中國小校教師、學生建立一對一或一對多的網上聯繫,開展網上學習諮詢、輔導、答疑、技術討論、技術革新和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等多方面的交流,並將開展的好壞情況記入學生實踐成績。②以校園網為基礎,把教學平台從教室延伸到實驗室、辦公室、備課室和學生宿舍,改革過去書面作業為網上作業,教師網上答疑輔導、網上批改作業,網上作業的挑戰性和創新性,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和刺激性,自然就淡化了網絡遊戲對學生的吸引力。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專業理論學興趣,又能更好地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素質和創新意識與能力。③結合專業學習組織學生開展各種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課外活動。在學生中成立“多媒體課件設計興趣小組”,“網絡與計算機維護興趣小組”等。配備指導教師,指導學生結合專業特點和自身興趣,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拓展專業方向,培養專業特長。④分年級,分模塊開展以信息技術知識和素質為主題的技能比賽。在大一學生中組織計算機基本操作、漢字輸入速度和電子文稿編輯比賽;在大二學生中組織程序設計和網頁設計比賽;在高年級學生中組織多媒體CA]課件(軟件)、動畫設計比賽等等,大四學生中開展應用軟件開發和畢業設計比賽,構建系統、持續的學生信息素養培養體系方》課程和“信息技術”本身的範疇。

(一)隊伍建設普遍有所重視,但發展依舊不穩定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發展,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建立了一支符合學校自身發展需要且獨具特色的政治輔導員隊伍,初步形成了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的輔導員隊伍,這支隊伍的大多數人員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工作認真負責,能夠較好的完成工作。然而隨着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在校學生人數的急劇增加,高校對學生政治輔導員的需求相應的增加。

(三)形成了特定的工作機制,但存在許多問題和矛盾

隨着輔導員隊伍建設的不斷完善,各高校逐步形成了特定的工作機制和管理模式,建立了相應的學生輔導員選聘、管理、考核等一系列規章制度,規範學生輔導員隊伍管理。隨着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着的新形勢和新挑戰,特別是在輔導員的選拔、培訓、日常管理及考核、激勵和監督措施等方面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體系,導致輔導員缺乏組織歸屬感和工作成就感。在學生工作任務激增的歷史背景下,輔導員不得不承擔起這樣一個維護學校學生工作正常運轉的角色,根本無暇顧及其他學生工作。這樣的工作狀況下,可以想象具體的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如何細緻,又如何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目標呢?我們一直在提倡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教育理念,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二、高校學生政治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建議

(一)統一思想——學生工作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現在高校裏流行一句話,“只要是學生的事,就是你輔導員的事。”人人皆視之“合情合理”。所以,學校各級行政部門處理學生問題時往往一個電話,要求輔導員隨叫隨到。一切看來,都是為了省事,提高辦事效率。可是,如果真是這樣,工作就可以總體減壓了嗎?不是,工作還是那麼多,只是分配到學校裏最弱的教師—輔導員身上而已。輔導員是幹什麼工作的?可能輔導員自己現在也搞不清楚了。

但是,學生工作內容隨着社會的發展日漸複雜繁重,學生心理問題、學生就業問題、學生助學金資助問題、學生社會實踐問題、學生勤工助學問題、學生宿舍管理問題等等已經演變為一門複雜精深的學問,不是人人皆可為的工作了,不是一人可為的工作了。大學要發展,要生存,就必須解決好這個問題,光靠輔導員一人一力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不能因為各級行政部門人手不夠,工作繁重,就將學生工作下移過去,似乎找個頂替的人完結了事,造成大家競相效仿,使得輔導員的工作任務越來越繁重。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 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需要老師指導和管理,難道就不需要各級行政部門指導和管理嗎?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讓人人蔘與學生管理,包括學生自己,這才是正常的大學生活。因此,我建議學生工作應該“細緻劃分,分工合作”。可將學生工作按類劃分為“學生活動組織部”、“學生黨員發展部”、“學生宿舍管理部”、“學生體育健身部”、“學生諮詢服務部”、“學生社會實踐與勤工助學中心”、“學生財政資助部”、“學生學習生活部”、“學生就業指導部”、“學生學籍管理部”、“學生檔案管理部”、“學生志願服務部”、“學生輔導員工作部”等依類來服務學生、管理學生。各部和各中心應以全校學生為服務和管理的對象,互相溝通協調做好學生工作的統計和服務工作。讓學生在校園裏根據自身發展和學習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套餐,而不是生活在盲目和迷惘中,不知道自我發展,自我管理,在大學校園裏仍像中學一樣,等待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將各部門劃分清楚後,責任落實到位,那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找那個部門。

(二)輔導員工作職責規範化、明確化

輔導員具體是做什麼工作的,可依據上文提到的機構實施後推敲擬定。將各部門職責和輔導員的職責同時規範化、明確化,透明化,讓學生管理有章可循,有人可依,有責可問。輔導員的主要工作是從事學生的思想教育,實際上就是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指導者和教育者的角色。這需要輔導員有足夠的專業功底和學生相通,有足夠的耐心和學生溝通,有足夠的時間和學生相處,有深厚的教育思想和學生融合。輔導員不是人人皆可為的工作,需要一定的學術累積和人生經驗、人格魅力作為指導的資本。

(三)輔導員工作合理流通制度

正是因為上文所述原因,輔導員工作的內容和重要性不言而語。需要優秀教師參與到輔導員工作中來,需要教師從輔導員的工作中總結教學的經驗和育人的經驗,需要真正的學術帶頭人蔘與到學生管理的行列中做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學術導師。不是人人都可以當輔導員,反之,不是人人都可以當教師。教師是教書和育人的主體,育人是輔導員的工作,其實就是教師的工作。所以,輔導員就是教師,教師隨時可以當輔導員。

大學教師培訓工作彙報二

**學院高校青年教師培訓於7月初在我校東校區行政樓三樓報告廳完成,高校青年教師培訓是高校新教師培訓的起點,是使青年教師較快達到崗位職責要求的一項基本職業培訓和重要環節,對加強青年教師教育教學技能的形成、職業道德的培養和教學水平的提高,保證更好地履行崗位職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過學習我充分的認識到,教師成長是教師個體的、內在的專業特性的提升。高校青年教師培訓作為新補充的高校教師的職業培訓,其質量和效果將影響年輕教師的教學效能,進而影響到整個教師職業生涯中對教師行為起調節作用的教師態度。把握新教師入職初期專業成長的特點和需要,構建高校教師崗前培訓新體系,是高校人力資源開發的要求,也是新教師成長與發展的需要。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師德,是指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應有的道德和行為規範,是全社會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道德修養的楷模之一。貴不在於“談”而在於“行”。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教師是社會的典範,人格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學生髮展的引路人。所以教師應以其高尚而富有魅力的人格,以身示範。

正如xx説的:“老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教書者必先修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所以作為教師要自覺加強道德修養,率先垂範,既要有腳踏實地,樂於奉獻的工作態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為人梯的精神境界,用自己高尚的品質感染學生。二.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

在高校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即與中、國小教育相比,高校教師與學生交流、溝通較少,這必然對教育目標的實現有着負面影響。而善於傾聽與反思,是教師良好心理素質的體現,是高校教師與學生交流、溝通的有效手段,更是一種深受學生歡迎的溝通藝術。

另外作為高校教師還必須要懂得教育心理,一定要注意防止給學生提出過高的目標,或為學生增加太大壓力。過高的目標、過大的壓力不會促進學生的學習,只會增加他們的焦慮,帶來妨礙個體終身發展的心理障礙。比如最近幾年,接連出現高校學生跳樓事件,這不得不引起高校教師對學生心理教育與溝通的重視。

只有具備溝通協調的能力,才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處理好各種關係,從而達到教育效果,瞭解學生的個人觀與世界觀,隨時洞察學生中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

三.端正教學態度,提高教學質量

青年教師是高校中的活躍力量,是決定高等學校發展前途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教學質量是高等學校管理的重要內容,大部分青年教師是非師範類學校畢業,剛走上教學工作崗位就站上講台,缺乏必要的教學方法和實踐教學經驗,因而給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帶來影響。所以,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質量成為各大院校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以及老教師所授經驗,我認為高校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應從如下做起:

(1)儘快完成從學生到教師身份的轉變。教師應充分備課,廣泛閲讀教學資料,消除對課堂教學的膽怯,建立自信;

(2)增強自身的教學綜合能力。除了熟悉教材內容精心備課,還需要潛心研究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對所講內容不斷加工、改造、拓展知識面,引導學生觸類旁通。在授課過程中,還應不斷的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控制教學節奏和管理課堂等,提高教學組織管理能力。

(3)提高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要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夠和身邊的事情緊密結合在一起,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分析汲取新知識以及科研創新的能力。

四.加強學術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教學質量是一所大學的生命線,質量不僅保證生存,也是保證大學過得更好所必須的;科學研究則是一所大學活力的源泉,活力的喪失也可威脅到生存的基礎.因此,會教書的教師是好教師,會進行研究的教師是好教師,既會教書又會研究的教師是更好的教師.

科研除了需要廣博精深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具備直觀,靈感,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思想火花的能力,百折不饒的意志品質等.因此,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往往會在教學和科研的思維轉換中,倍感身心的疲憊,尤其是教學工作量過大,教學壓力過強的情況下,出現力不從心,無所適從的情緒,我也曾感歎做一個好教師好難。大多數年輕教師的科研包括我自己都處於較低水平,但科研的增長將會導致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我們應毫不猶豫地投身到教學和科研中,在教學與科研的相互促進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

根據自身的總結,在提高科研能力上有如下體會:

(1)要明確階段性目標,學會忍痛割愛。

(2)平時積累,尤其是利用課堂教學積累資料。

(3)勇於申報課題,先下手為強。

(4)隨時準備,等待機會。

(5)動員一切可動用的資源,進行有效的公關。

總之,作為高校教師不能忘記教學是教師的天職,應記住僅能讓學生更富有(知識)的教師是一般水平的教師;不僅能讓學生更富有,還能讓他們更聰明的教師是較高水平的教師;不僅能讓學生更富有,更聰明,而且能讓他們更高尚的教師是更高水平的教師.所以在有效促進教學和科研的同時一定要"以學生為本",不能忘了一個做教師的基本職責。

大學教師培訓工作彙報三

1.強化師德和心理素質的發展。

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情感和社會責任感,以及教師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發展。這幾個要素缺一不可。職業理想是教師從事教育專業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所要達到的最高預期目標,是教師對自己從事教育事業的價值的最理想化的期待。因此職業理想對於教師的專業成長來説,就是教師事業航程的風帆,是抵制平庸化狀態的催醒劑。如果缺少了職業理想就失去了專業成長的動力。

職業道德是師德的靈魂,是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應該遵循的職業行為規範,現在的職業道德已經被變成明文規定的顯性的、具體的規則了,可實際上,職業道德大多還是屬於隱性的,是無法明文規定的,只能靠教師的自我約束和自我規範。教師的工作大多被通俗地説成是“良心活”,實際就是這個意思。師德是教師發展的關鍵因素。

職業情感是教師對待教育職業,對待自己的本職工作,對待教育對象—學生的主觀情意,是一種職業情緒。當然,這裏説的職業情緒不是我們平時所理解的那種臨時波動的心理狀態或情緒狀態。我們是否熱愛教育事業,是否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是否熱愛自己的學生,是否自愛,這就是教師職業情感的真正涵義。

教育愛是教育的真諦,失去了愛的教育,是教育的最大悲哀,也是孩子的最大悲哀。教師也是社會工作者,承擔着社會教育的責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造福社會的人才,因此教師也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立志為祖國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有用的人才。

陶行知説過,“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説的就是教師的社會責任感的事。許多像陶行知一樣的人之所以成為教育家,和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分不開的。此外教師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是一個教師專業成長必不可少的要素,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可以幫教師成為一個合格的教育人才,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教育家。

教師的師德和心理素質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後天的教育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般都要經歷一個由懵懂到徹悟,由膚淺到精深,由片面到全面的漸進的發展過程。當一個教師回首自己的職業生涯,感到無怨無悔無惑時,説明自己也就達到了教育家的境界了。

2.努力提高專業水平,積極參與新課程改革。

新課程改革乃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大的歷史潮流,誰也不可能逆水行舟。新課程改革要求高水平的教師,業務能力強,專業理論高,實踐再實踐、。學生的老師”和“老師的學生”都將不復存在,老師不再僅僅是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在教,師生在平等交流、相互探討的對話中共同成長。

每節課通過學生自學預習,將教材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列出來,小問題自行解決,大問題、疑難問題通過課堂討論、辯論、師生對話解決,這種開放式教學,能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智慧的價值,找到了自己在課堂上的位置,從而產生自豪感,起到了“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的效果。

新課程改革呼喚,教師必須關注如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學習的潛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通過互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找到學習的樂趣,激發探究的激情,獲得深刻的體驗和感悟。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也就是説,新課程改革把教學過程定位為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互動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新課程的開發者、研究者和實踐者。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環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運興衰,繫於教育。新課程改革正在日趨深化,其成敗關係到民族的發展、國家的命運。新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作為基層的教育工作者更要以積極的態度學習新課程理念和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並投身到自己的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中,為民族的振興作一份自己的貢獻。既然選擇附中,就終生為之奮鬥。我想説的是:“待到山花爛漫時,我在叢中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ibao/gongzuofanwen/vrp6n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