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彙報體會 >彙報材料 >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動員會彙報材料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動員會彙報材料

尊敬的領導、各位新聞同仁: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動員會彙報材料

非常榮幸地參加報業集團組織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動員大會,並向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彙報在基層採訪的經歷和體會,誠懇希望大家批評指正,並與大家共勉。

我叫李月鋒,是農民報駐邯鄲、邢台記者,已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8年,這8年幾乎都是在農村“泡”過來的,採寫各類報道近千篇,我也從中受到了鍛鍊。深刻體會到,記者只有紮根基層,才能寫出叫響的好文章。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丟人”,促使我撲下身子為農民服務

在農民報當記者是很辛苦的,需要克服常人想不到的困難。首先是交通問題,新聞發生地動輒幾十公里,甚至幾百公里,這與在環城路以內採訪的都市類報刊的記者有天壤之別,每天有一半時間消耗在路上,我真切體會到“當新聞發生的時候,我們在路上;當你拿着報紙看新聞的時候,我們還在路上”。平時,我都是早6點起牀,6點半出發,到縣裏、村裏的時候,大約是9點多鐘。上午採訪村民或者當事人,再往縣城趕,下午上班前,在被採訪單位門口等着,下午五六點鐘往回返,到了邯鄲差不多就是八九點鐘了,這一天的工作量是十幾個小時。

其次是素質問題,我以前在河北商報工作過,主要採訪都市類新聞,採訪對象大都是市民,總的來看,市民的素質相對較高。一是證據保存齊全,例如票據、物品等;二是可以提供一份基本情況材料;三是敢於站出來,直面反映問題。所以,在市區採訪新聞的時候,感覺很輕鬆。而到農民報以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由於受宗族勢力、鄉親關係、鄰里面子等因素影響,許多新聞發生的時候,他們有相互觀望的心態,延誤了新聞採訪的最佳時機;感到冤枉的時候,才開始找記者反映,而此時已時過境遷,證據、現場可能都沒有了或者很難找到。所以,等記者去採訪的時候,要證據沒證據,看現場沒現場,甚至連一份現成的材料都沒有,農民只能憑嘴説。面對這樣的農民兄弟,只好費九牛二虎之力,想辦法取證,靠大量的證言和蒐集到的材料來完成採訪任務。

三是生活沒有規律,到農村採訪,對記者來説,個人生活沒有規律,飽一頓飢一頓,甚至一天吃兩頓飯、一頓飯是常有的事。有的時候是為了趕路,有的時候為了等一個人,有的時候想吃飯找不到地兒,這樣的感受所有跑過農村的記者都親歷過。

這是8年來我在農民報記者崗位上的感受,面對這些困難,我選擇了克服,更沒有叫過苦。因為我的心中有一種信念:我是農民報的人,我是一名為農民服務的記者,農民需要我,農民報需要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丟人!正是這種信念支撐着我努力工作,是我前進的動力,是我為農民報拼搏奉獻的精神支柱!

為什麼有了這樣的信念?是因為農民報這個集體感染了我、激勵着我,在這個40多人的團隊裏,從編委會成員到普通編輯,從總編輯到各位記者,每一個編採人員都有特殊的農民情結,每一個人的骨子裏都有農民味兒。XX年,編輯部全體來到邢台縣皇寺鎮一個山村裏,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睡農家炕,吃農家飯,幹農家活,進一步拉近與農民的感情。去年,農民報所有編輯記者分成9個小組分別下鄉進村,幹農活、住農家,體驗風土人情,服務讀者百姓,瞭解發展現狀,解析現實問題,這次為期兩個月的駐村活動,使得編採人員與數百上千位農民成了“知心朋友”。

我對農民的深情源於這個集體,源於這個紮根燕趙沃土的農民報,促使我紮紮實實為農民服務。在農民報工作的8年裏,我負責邢、邯兩市近40多縣、市、區的農村採訪工作,可以説,這些縣、區的每一條路都走過、每一個鄉鎮都到過,較好地完成了報社領導交辦的採訪任務。

紮根基層,勇於吃苦,採寫的新聞才能“閃光”

在我身上,常揹着一個包,包裏裝着兩樣東西,一樣是採訪本,一樣是“新聞線索本”,8年來,採訪本用了多少記不清了,“線索本”至少用了7本,累計記錄新聞線索3000條。一般情況下,我的手機全天開機,尤其是早6點、晚9點是黃金時間,早6點是農民起牀後去地裏幹活的時間,晚9點是收工回來準備休息的時候,很多農民往往利用這段時間反映問題。對農民提供的報料,不管大事小情,無論有沒有新聞價值,都要記錄到“線索本”上,按照時間順序編上號,採訪過的畫一個“對號”;暫時沒有采訪的保留下來,以便備用。

從某種程度上説,“線索本”是我採訪工作的指揮棒。XX年是中央實施種糧補貼政策的第一年,6月初,我接到魏縣南雙廟鄉小姜村農民反映,稱該村幹部故意篡改土地面積,藉機剋扣農民的直補款。從當時的情況看,小姜村的作法是違背中央政策,嚴重侵犯農民利益的違紀違法行為。我立即趕赴該村採訪,經入户調查發現,農民反映的情況屬實。然而,當採訪結束離開魏縣時,該鄉領導動員幾十人把守路口,想拉關係阻止稿件發表,遭到拒絕。之後,又找縣委宣傳部、有關新聞單位等20多人“施壓”,再遭拒絕。《魏縣小姜村用“通知書”、“完税證”糊弄人》的稿件刊發後,原省委書記白克明親筆批示,該鄉主要領導被撤職,多名責任人受到嚴肅處理。還有這樣一件事,XX年,永年縣西部兩個鄉鎮建有35座磚窯,每年蠶食耕地1300多畝。正當我採訪此事的時候,多位朋友包括永年縣幾個熟人勸我放棄這個線索,理由是磚廠利潤可觀,老闆們跟黑道有聯繫,弄不好要引火燒身。“勸説”還真“見效”了,採訪中,真有磚廠老闆打來電話,説:“我在x村開着磚廠,想認識認識你,過兩天到永年來吧。”面對壓力,我沒有退卻,為了維護農民利益,我完成了採訪,公開曝光了這起違法佔地案件。《永年縣35座磚窯瘋狂蠶食耕地》見報後,該縣掀起了“炸窯”風暴,1個月炸燬磚窯60多座,這篇新聞獲得XX年度河北新聞獎一等獎。

作為農民報記者,一定要愛農民、心中想着農民,如果沒有對農民深切的愛,沒有腳踏實地為農民服務的作風,就難以寫出農民喜聞樂見的新聞。那是XX年春天,滄州市吳橋縣楊家寺鄉時莊農民蔡玉章反映説,他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曾在北京修建民族文化宮,後來響應國家號召,自願精簡回家。1983年,他聽説政府開始發退職救濟金,可他從沒有領過。接到反映後,我的腦海中產生這樣的問號,財政是否發過退職救濟金?是不是被人冒領了?在楊家寺鄉民政所採訪時瞭解到,救濟金髮放表上有“蔡玉章”的名字,一直以來,該款項都被“蔡玉璋”領走了,所裏沒有“滯留”救濟金。該所長稱:“我當民政所長才幾年,從我的印象中,好象‘蔡玉璋’的親友每年都拿着手章來領款,但沒見過蔡玉璋本人。”

至此,更多的問號出現了。領款人蔡玉璋是否確有其人?誰替蔡玉璋領了救濟金?蔡玉璋與反映問題的蔡玉章是不是一回事?經核實公安人口信息檔案,發現吳橋縣範屯鄉東徐莊也有一個叫蔡玉璋的人,這個蔡玉璋跟反映問題的蔡玉章相距40華里,且南北相隔,遙遙相對。於是,我立即趕赴東徐莊,見到了另一位蔡玉璋,蔡玉璋表示“絕對沒有領過救濟金!沒到北京參加過人民英雄紀念碑勞動,也不認識時莊那個叫蔡玉章”。

兩個蔡玉璋(章)都沒有領取救濟金,這筆錢是誰冒領了?我隨即把目光轉向操辦救濟金的原財政所負責人身上。經過深入採訪瞭解到,原民政所長利用多種關係拿到東徐莊蔡玉璋的户口簿,私刻了蔡玉璋的私人印章,以東徐莊蔡玉璋的身份冒領時莊蔡玉章的救濟金20多年,XX年3月15日的調查報告《救濟金被冒領之謎》揭開了塵封20多年的冒領之謎。事後,曾有人問我採訪此事的體會,我説:“生活中的許多現象會有很多的問號,只要你沉下去認真調查,把心中的問號拉直了就成了新聞。”

還有這樣一個案例。XX年3月,衡水市故城縣沙窩村農民給報社寄來一封求救信,稱“XX年春天,縣生產公司趙某來該村賣複合肥。農民將複合肥施到地裏後,棉花苗出現早衰現象 。後經瞭解發現,農民買的是偽劣產品,賣複合肥的趙某被查處,工商局責令趙某退回差價款。可事情過去一年了,趙某從沒有來過俺村,請報社幫助討回公道?”這是求救信的部分內容。為表明求救信“千真萬確”,在信件上附帶了3份證據材料,一是山東德州市質監所出具的“該產品不合格”的檢驗報告複印件;二是故城縣工商局對趙某下達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複印件;三是趙某賣複合肥時的保證書,寫着“如有質量問題,甘願受罰”。羣眾來信、檢驗報告、處罰決定書可以説“三證俱全”。

在故城,我從南往北走訪了4個鄉鎮的4個村莊,聽到的反映都是“棉花減產,趙某沒有賠償”,按説,將上述採訪內容串聯起來,組合成一篇稿件就可以交差了。但是,採訪中產生的“?”使我感覺到農民“因假肥而索賠”僅僅是表面現象,問題的本質卻隱藏在現象的背後,採訪中我發現的疑問是:(1)4個村莊的農民都有同樣的“檢驗報告”和“處罰決定書”複印件,是巧合還是有備而來?(2)反映問題的材料均為打印件,語句、內容完全相同,只是末尾簽名有區別,是否有人惡意串聯、藉機“炒作”?(3)個別農民接受採訪時説“其實,化肥質量與別的肥料沒啥差別,見到工商局的處罰決定書後,聽説簽名找銷售商能要回差價款,就在反映信上籤了名”。由此可見,少數農民並非為“假”而上訪,而是為錢所動。(4)還有一些農民對索賠的事矇在鼓裏,只是聽人説簽名就能領差價款,便順水推舟簽了名字,並不清楚是咋回事。

冷靜思考了一週之後,我再度趕赴故城縣採訪。這一次,我突然襲擊,事先沒跟反映問題的農民聯繫,直接採訪經銷商趙某。讓我意料之外的是,面對採訪,70多歲的趙某痛哭流涕,大呼冤枉,沒有一點央求“照顧照顧”的意思。這就奇怪了,一樁假肥案為何冒出兩個喊冤叫屈的,誰是真正的冤家?為了證明自己的“無辜”,趙某從抽屜裏拿出兩份檢驗報告,正是這兩份報告讓我的報道角度產生180度的大轉彎,最終發現了現象背後的事實。

原來,沙窩村農民給報社寄的“檢驗報告”、“處罰決定書”複印件均為冒牌貨。記者趕赴德州市質監所調閲了存檔的報告原件,經仔細比對,發現趙某保存的“檢驗報告”是“真品”。故城縣工商局為什麼要偽造假檢驗報告?假報告是怎樣“飛”到各村的?經過深入採訪,新聞背後的故事漸漸浮出水面:該縣一農資經營户與趙某是競爭對手,XX年秋季因售假被媒體曝光,便懷疑趙某暗中添亂,伺機報復。XX年春季,當趙某因故被工商機關處罰後,該農資經營户串通個別工商幹部偽造了兩份假檢驗報告,將“髒”栽到了趙某門市銷售的某著名品牌的複合肥上,藉機詆譭該複合肥的聲譽。拿到偽造的檢驗報告後,該農資經營户複印了一批,並在某品牌複合肥暢銷的村莊散發,使農民對該複合肥產生懷疑,導致向趙某索賠以及向媒體投訴的事情發生。摸清了假報告出籠的前前後後,新聞調查《檢驗報告撲朔迷離 工商扮演何等角色》還原了事實真相,也給不法經銷商和違紀執法人員敲響了警鐘。

心繫農民,熱愛農村,新聞才能寫到農民的心坎上

我在農村採訪多年,進的最多的是農家院,坐的最多的是土炕頭,走的最多的是田間路。平時,給農民説話儘量用方言,讓農民感覺你是自己人;對於農民説的方言,有的聽不懂,我也耐心聽下去,回頭仔細琢磨,以實際行動贏得農民的信任。我常想,一個記者只有心繫農民,熱愛農村,才能把新聞寫到農民的心坎上。

XX年冬天,全國掀起為農民工追討工資風暴,農民工的辛苦錢領到手了嗎?農民工想咋回家過年?我乘火車來到北京南站,坐北京南開往邯鄲的慢車,車廂裏採訪了20多位農民工,採寫了《跟隨農民工回家過年》,道出了農民工的心聲。XX年,河北大批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為了瞭解麥客在外地的生產生活情況,我趕赴河南南陽、信陽等地採訪6天,系列報道《河北麥客,你在他鄉還好嗎?》,對麥客在異鄉的酸甜苦辣進行了詳細報道。XX年春節後,魏縣一農民來電説“沒有身份證的農民外出打工,需要到派出所打印一份户口頁,派出所應收3元,實際收5元”,接到反映,我當天上午趕去採訪,《農民外出打工先挨派出所一刀》使魏縣10多個派出所亂收費行為得到糾正,多收的錢退給了農民。XX年夏天,油價飛漲,尤其是柴油幾乎到了“掏錢加不上油”的地步,5月的一天,我坐公交車外出採訪,途中聽司機發牢騷説“加柴油還得給加油站送好處費”,我馬上聯想到“收割機加油是否困難?”,於是,馬上在幾個加油站採訪,《我省麥客勒緊腰帶南下作業》第二天見報。幾天後,省政府制定了“加油站設專供柴油通道”措施,以保障收割機夏收供油。類似的事例很多,作為農民報記者,心裏想農民,實意幫農民,認真寫農民,是我始終不渝的追求。

當然,在農村採訪並非百發百中,更多的時候是“白跑腿”,也常聽到冷言冷語,甚至是諷刺謾罵,在這種情況下,我總是把原諒留給農民,把心酸嚥到自己肚裏,忍一忍就過去了。XX年,雞澤縣一個農民在隆堯縣投資建葡萄基地,因為“合同”爭議導致項目“下馬”,雞澤縣農民説隆堯縣借項目騙錢,隆堯縣稱“雞澤這個農民違背合同”。接到雞澤縣農民的投訴後,我趕赴隆堯縣採訪,從有關“合同”上看,雞澤這位農民應該是“輸理了”,而且雙方有一些扯不清的“口頭協議”,從一篇文章上難以理清頭緒,於是,決定放棄這條新聞。幾天後,這位農民掉轉矛頭到報社告狀,説記者有偏見等等。XX年9月,邢台市內丘縣西部山區一位老退伍軍人讓他的兒子來電話説:“家裏生活困難,民政部門從來沒有給過任何照顧”。根據這一情況,我驅車200多公里來到這個村附近,又左拐右繞走了半小時山路,才找到這個坐落在半山腰上的農家小院。經瞭解,反映的情況有很大出入,但看到老人患病、家中生活的確很困難,掏出500元給了這位老人,並把老軍人的現實情況向當地民政部門作了通報。儘管白跑了一趟,沒有寫成新聞,但從內心深處並沒有責怪老人。因為通過交談,我理解了老人的苦惱與期盼,也把一點關愛送到這個20多年沒有出過深山的老人身邊。

各位領導,以上是我在基層採訪的幾點體會,現在彙報完畢,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ibao/cailiao/lvx0g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