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彙報體會 >彙報材料 >

關於參加“國小語文國際精品課堂教學展示交流”活動的 彙報材料

關於參加“國小語文國際精品課堂教學展示交流”活動的 彙報材料

東寺頭國小教師 李偉 撰稿

關於參加“國小語文國際精品課堂教學展示交流”活動的 彙報材料

序言:

我非常感謝校方領導對我的信任和栽培,使我有幸參加了“國小語文國際精品課堂教學展示交流活動”。這次活動讓我親身體會到國際華文教學的魅力所在。活動以示範課為主要方式,利用“中心”的文化教育的資源優勢,發揮名校名師的作用,推廣先進的教育理念,進行中外文化教育交流,與各省的教育部門進行教學、教法交流,探討基礎教育的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可以明確的説這些精品課堂都具有明顯的導向性。其間,我也做了一些記錄和本人在聽課時的一些所感所悟,並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於是我整理了這份材料。現在,我藉着學校舉辦這次教研活動的平台,和一直探究新課程教法的同事們做個彙報交流:

一:語文天生重要

“要打好基礎,不管學文學理,都要學好語文。因為語文天生重要。不會説話,不會寫文章,行之不遠,存之不久。”這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講的,華羅庚教授只上過國中,但他是享譽世界的數學家,他是自學成才的楷模。他的這句話,不得不讓我們對語文有了更多的思考,作為語文教師,也讓我們對自己所教的語文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

是的,在我們生活中,只要看到我們人類蹤跡的地方,就能看到語文活動。比如:從遠古先人的結繩記事、甲骨文字,到現在我們完整的文學體系。從人類牙牙學語到生老病死的整個生命過程;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從衣食住行,到與人交往,無一不是語文活動的具體表現。所以語文活動是天生重要的。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去傳道授業,如何讓我們博大精深的國學得到發揚光大,的確值得我們深思。這裏,我們就語文學科的性質做個簡要的分析。

二、明確語文學科的性質

語文學科的性質是我們如何開始傳授語文學科的一個關鍵,這裏我就不在贅述。對於語文學科的性質,各個階段都做了不同的規定,而最新確立的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是一種工具,是為交際而服務的的工具,它着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和課程實踐能力的特點。比如,沒有一定的文字基礎就不可能讀懂數學應用題,更不用説計算了;沒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就讀不懂各種類型的文章;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藴,就談不到解決高難度的各種問題;因此我們語文學科要注重它的工具性、實用性。而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着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薰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我們在學習一篇篇課文的同時,在作者的筆下,感受着自然美景,或人性美......我們的情感在這些文章的薰陶下,更加熱愛大自然,更加熱愛生活,更加熱愛周圍的人,也更加熱愛珍惜每一天……

三、把握語文學科的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地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生活,尊重多樣的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的潛能。

逐步養成實事求是、求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型的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説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的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的閲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強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的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的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具體的説,總目標突出了這樣的一些思想:

1、 強調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2、 凸現了現代社會對語文能力的新要求。

3、 突出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本質。

四、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作用:

新課程有一個關鍵的概念,這個概念就是課程資源,一些相關的説法有:“教師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師成為課程研究者”。

中國的教師一直被稱之為“教學工作者”,這是對的。但是,一個優秀的“教學工作者”首先是一個出色的“課程工作者”。也就是説教師不是一個簡單的教教材的人,而是一個調整教材,補充教材,重新開發教材的人。優秀的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總是在調整、補充和開發着教材。我聽的這些名師的講解都有這樣的共性,他們都闡述了文本的信息,以及文本中涵蓋的更深層的文化知識。譬如,來自浙江的蔣軍晶老師講解的《麋鹿》這一課他不僅潛心會文,批文入境,而且透過文字,感受到環境與生命相互依存的關係;體驗到麋鹿在延續自己種族時所表現出的堅強毅力和忍耐精神;從麋鹿的背井離鄉、迴歸祖國的對比中看到祖國的榮辱起伏,等等等等。從這一個層面上講,他們都在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五、在教學中遵循的幾點:

一個基礎:

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是課堂氣氛的關鍵。師生關係融洽,是整堂課的基調,是學生對教師認可,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的前提。試想,如果學生對語文教師望而生畏,那麼不用説,當你這位教師站在講台上時,學生始終都是懷着一個恐懼的心理在被迫的接受知識,那麼,什麼知識探究都是空談,沒有人敢配合你進入到你所設定的情境中去的。相反,我們教師,如果能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學生可以在自己的課堂上真正的理解我們所要傳授的文化知識,隨心所欲的回答他們自己所想到的問題,課堂探究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這些知識也會在這樣的氛圍中得到加強與鞏固。其實我們語文學科的性質就決定,它是趣味性與知識性的統一體,我們的語文課堂要把握這一方法,讓學生對自己所要講授的知識點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個宗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大家誰都知道,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教師要對每一節課都要做到周密的思考,使教學內容就像磁石一樣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眼看、耳聽、口誦、心想、手寫,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最大限度的挖掘他們的興趣(求知慾),才能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得到更多的知識,潛意識中還會把它運用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來自上海的丁慈礦老師講解的《對課》一文,就是從山水楹聯,到家家户户貼對聯引起學生對自己所要講解內容的興趣的。期間,有丁老師出題,學生回答的方式開始作對,有一字對到兩字對再到三字對……這樣讓學生親身參與作對子,讓他們充分的體驗到做對子的樂趣,從而激發了學生無窮的想象力,如上聯“門前綠水流將去,”學生對的下聯是“院內紅葉飄起來”“屋裏清茶端上來”都是很不錯的。

一個特徵:

語文課堂的綜合性。語文的工具性也就決定了它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是負載着相關的各種背景的,這也使的我們的語文課堂有了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它的綜合性。這樣也就改變了語文課堂在人們心中枯燥、單調、死板的印象。如XX年獲得“國際文化藝術名人”榮譽,來自馬來西亞的張發老師講解的兒歌《太陽公公愛畫畫》一課,就是語文活動綜合性的一個具體表現,如張老師在講解時,讓學生們學到了科學方面的知識,涉及到了音樂方面的知識,還有表演的這一方面的知識。當然這一方面,我們在試題中也能碰到,我想這也是我們語文課堂的一個導向吧,比如四年級在上次考試中,出現了這樣一道題大概是讓我們整理一下跳高時我們的一些動作的順序,這是一道關於生活常識的知識。還有一道關於月壤的閲讀題,在今次考試中五年級的試卷中有這一道題,“請你將第29屆奧運會的有關資料寫出三點來”。這是一道關於時政的熱門話題,我想在我們語文課本里是難以找到諸如此類的知識的吧,那麼這些知識就只能在我們教師的課堂上涉及到。我想專家們出的諸如此類的問題也是在考驗我們課堂綜合性的吧。

一個關鍵:

“一個好的數學老師要做一萬道題,一個好的語文老師要讀十萬本書”這是和我們隨行的長治教研室的一個人要求我們年輕人的。起初我對他的話和大家現在聽到這句話時的心情是一樣的——將信將疑,認為這也未免太誇張了吧。沒有理睬。但是當我聽了這些國際名師的課堂展示以後,想法也就真的改變了。他們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藴,我想這與閲讀相當數量的書有着直接的關係。這樣就使得他們講解時旁徵博引,深入淺出,整個課堂氣氛都十分的活躍,學生無不瞠目結舌,在座的老師都為他們淵博的知識投向敬佩的眼光。他們出口成章,隨心所欲,而又全都在自己預設的情境中進行着,我們也沒有理由不為之讚歎。這樣的課,真的是一種藝術,是一種享受。我想這也正是語文之所以博大精深所在吧!所以,教師們我們應該讀更多的書,來不斷的充實我們自己。

一個方法:

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念,促進開放式的語文教學。這一個方法也是針對語文學科性質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兩個特點而言的。我們知道語文來自我們的生活之中,然後出版社從中選刊了一些經典的文章,以此為載體,來培養我們學生的語文素養,緊緊讀讀課本,簡單的理解理解還是不夠的,有句名言是這樣説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似乎能説明一些問題。我想我們的語文課程應該是從生活中來再運用到生活中去,從單純的課本中走出來,運用到複雜的生活中去。這才是我們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這也是諸學科的一個共同的特點。簡而言之,語文生活化,生活即語文。也就是化知識為能力。這是素質教育一再提倡的。

一個靈魂:

現在國家都在大力提倡和諧,和諧這個詞彙也充滿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之中。所以我們教育也要提倡和諧,而且要大力推進和諧。換句話説,就是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甚至社會的大融洽。有人説:“學校關係着祖國的前途與命運”這話一點不假。學校是一片純潔的沃土,有着培養祖國棟樑的神聖的歷史使命,一切社會中的不良現象都不應該帶到學校中來,學校要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個輕鬆自由的學習氛圍。它是學校的靈魂。

這也是我今次去學習中所感觸很深的。在各位名師的講解中,我看到的太原國小生是相當的聰明,(為了便於理解,我們不妨可以做一個比較,我們鄉下的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縣城國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相比如何?縣城國小的學生綜合素質與市裏國小生的綜合素質相比如何?那麼市裏國小生的綜合素質與省裏國小生的綜合素質相比如何呢?接下來在進行比較,我們鄉下的國小生與省裏國小生的綜合素質相比又該如何呢?這時,我相信大家已經知道答案了吧。)這是為什麼呢?我當時想了很久,我想這與他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比如:他們的家庭環境,他們的學校環境,他們生活的社會環境,等等等等。換句話説,他們的聰明是環境造就的。作為老師,所謂社會大環境,我們沒有能力去該變;所謂學校環境我們也沒有能力去支配,所謂家長,我們沒有功夫去提高他們的總體覺悟或知識水平。我們只能力所能及的去提高我們自身的素質,只能用我們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班級,用我們無私敬業的方式,默默無聞地去澆灌這些生在大山深處可憐的花朵。

六、教學的一些技巧:

一)、文本解讀:有人説,現在的語文教改是在爬坡,是行進在很可能發生重大變化的拐點上。我想,這是一個再貼切不過的比喻了。所謂拐點,就是説可能向左走,也可能向右走;可能向上升,也可能向下墜,拐點上的人和事,面臨着無數選擇。

但是,語文教學無論將作出何種選擇,做為一線教師,始終不能放棄的信念是:先學會解讀文本。

學會解讀文本,是因為要使學生有感悟,教師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學生能體驗,教師首先要能體驗;要使學生受感動,教師首先要受感動。只有當教師對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時候,學生才能受到真正的薰陶和感染。

學會解讀文本,是因為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與感悟,需要我們老師去響應、去對話、去引領。以其昏昏怎能使其昭昭?沒有高屋建瓴談何指導引領?

學會解讀文本,更是因為只有深入解讀了文本,我們才有可能想出辦法在語文教學中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和諧統一起來。

幾個例子值得深思:

1.曹衝稱象中的一個問題:“曹衝當時為什麼不用這些方法呢?”——防止文本解讀的表面化。

國小語文教學當然要追求“深入淺出”,但絕對要防止“膚淺”。

有老師上《稱象》,問學生:“假如你在場,你還有更好的辦法嗎?”一個學生説:“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車來稱。”老師表揚:“你真聰明,還知道用現代化工具”。一個學生説:“搬石頭太費力了,不如改成裝豬、羊等動物,把豬、羊趕上去就行了。”老師非常高興,對學生説:“你更聰明”。還有一個學生説:“用人來代替石頭,讓人上船,比趕動物更方便。”老師欣喜異常,對學生説:“你是最聰明的孩子。”

孩子是聰明的孩子,老師未必是“聰明”的老師,因為他對文本的解讀已經降到了學生的水準。因為他對文本膚淺的解讀,導致了這堂課失去了一次引領學生攀登思維高峯的絕佳機會,這樣的機會把握住了,課堂將會充滿智慧的味道。如下:

師:假如你在場,你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生: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車來稱。(笑)

師:大吊車是現代工具,我們應該回到古代想辦法?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先靜靜地想一想,也可以在學習小組先討論討論。(內容啟發、認知啟發)

(生思考、討論)

生:老師,搬石頭太費力了,不如改成裝豬、羊等動物,把豬、羊趕上去就行了。

師:這個同學提供了一個了一個很好的思考方向,真聰明!朝着這個方向想我們試試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辦法?

生:用人來代替石頭,讓人上船,比趕動物更方便。(鼓掌)

師:同學們很會動腦筋。哎?你們説,曹衝會不會當時也想到了這些辦法,但後來沒有用嗎?他為什麼不用呢?

生:我曾經看過稱象的動畫片,曹衝為了把大象趕到船上,想了很多辦法,動物是不太聽話的,要把這麼多豬趕到船上,可能很難。(評價啟發)

生:老師,我覺得人的體積比石頭大,但密度比石頭輕,可能船上站滿了人,船也不會下沉到劃線的地方。

師:同學們,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想,還能想出更好的辦法。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曹衝確實值得我們佩服,你佩服他什麼呢?

(研讀)

生:曹衝愛動腦筋,因為……

生:曹衝善於觀察,因為……

生:曹衝富於聯想,因為……

深入解讀文本吧,沒有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根本不會有課堂上的“淺出”,沒有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教師只能帶領學生在語文的外圍兜圈子,即使是評價,也只能是乾癟機械的“你真棒”、“老師真喜歡你”,笑容是刻意修飾的,動作是誇張矯情的,那會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顯得蒼白無力。

五年級中的《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其他父親愛自己的孩子嗎?”——防止文本解讀的偽聖化

當我們在解讀了人教版五年級的一篇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後,寫下這樣一段話:

“我感覺到一種傾向,那就是學生會認為,那14位孩子的父親過早地放棄了拯救自己兒子的努力,他們對自己兒子愛得還不夠深,甚至有的學生會認為那些父親是膽小懦弱的。特殊時刻正常的理性被誤解為“貪生怕死”,這讓我感到害怕,因為這種誤解將會衍生出一種在我看來是畸形的價值觀。

我們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犢之情都是一樣的,那14位父親對兒女的無與倫比的愛以及喪子之痛,是被文學處理中的“詳略得當”中的“略”略去了,被語言文字天然所具有的“形而上”的傾向矇蔽了……假如我們老師不能解讀出這一點,而是一味地渲染那位不顧一切拯救孩子的父親的偉大,甚至作出讓孩子們“身體力行”的某種暗示,我想這是一種不人道的“偽聖化”。

正是由於有了這樣的解讀,於是我們有了如下三改結局的教學設計:

我分別呈現了三種不同的結局,來促使學生對課文中的“偉大的父愛”作深入理解。

第一種結局:這位父親不顧其他父親以及警察的勸阻,堅持在地震後的廢墟中徒手挖掘38小時,最終拯救了自己的兒子和其他14個孩子。(課文原文)

第二種結局:這位父親不顧其他父親以及警察的勸阻,堅持在地震後的廢墟中徒手挖掘38小時,最終找到的只是兒子血肉模糊的屍體。

第三種結局:這位父親不顧其他父親以及警察的勸阻,堅持在地震後的廢墟中徒手挖掘38小時,最終不但沒有救出自己的兒子,反而引起爆炸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第一個結局是人們希望看到的,是圓滿的結局,這樣的結局使學生的感受、意見“高度”統一,學生毫無例外地談到對這位父親的敬佩:堅強、堅持、堅守信念。當結局改變以後,學生的想法有些動搖了,但最終學生還是努力為原先已經建構的認識尋找理由:不論結局如何,這位父親堅守信念、置自己生命於度外拯救兒子的過程足以證明他的偉大。當第三個結局殘酷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的觀點分化了:有的堅持認為這位父親是了不起的,因為這位父親不顧個人安危,執着要和自己的孩子永遠在一起;而有的學生開始認為這位父親不夠理智,做出的只是無謂的犧牲。一個學生甚至激動地説:“這位父親是自私的父親,因為他的妻子在失去自己的孩子之後又要面對失去丈夫的沉重打擊,他妻子今後的生活將是多麼寂寞和悲苦啊。”這是迴歸地面的心聲,這是迴歸人道的心聲。

在爭論中,學生的價值觀得到提升和重構,對文本和人生深層意義開始作出多元的思考。而這一切源於教師對文本反“偽聖化”的解讀。

在此基礎上,自然地引導學生尋找“其他父親愛自己孩子”的句子,學生找得很認真。

是的,當你學會解讀文本時,你才會產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課堂調控信心;當你學會解讀文本時,你才會勇於面對課堂教學是智慧與激情綜合生成的挑戰;當你學會解讀文本時,你才會不負眾望地成為平等者中的首席。所以,教師,請學會解讀文本!

二、合理的取捨

一堂課45分鐘,教師要想在這短短的45分的黃金時間裏把本課所設計的所有目標都一一完成,做到面面俱到,我們仔細想想,這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在這本書或者説每個單元做一個宏觀的規劃方案,每一課都有一個側重點,這樣每節課只有一兩個目的,自然學生學起來會很輕鬆,整堂課的學習效果也是會很好的。

八、小結

因為我是代表學校去的,王校長也再三囑託,一定要學習一些東西回來,不要來回跑的耍,所以為了不辜負校長多我的希望,就專心聽講,做了筆錄,回來以後經過詳細的整理,總是怕彙報有些遺漏,所以我反覆的思考,反覆的回味,總算是寫下了一些東西,但終歸還會有一些遺漏,在此向大家表示道歉,希望大家能夠理解。以上就是本人在參加《國小語文國際精品課堂》中的一些收穫。本人的彙報材料只是傳遞一些理念,基於怕材料寫起來有些枯燥,聽起來有些玄乎,便於大家理解所以文中夾雜有一些個人的教學體驗。本人的思想可能還不夠成熟;本人的觀點可能還比較膚淺;本人的教學技巧可能還有些乾癟。彙報中的不足之處,還煩請所有的老師做個點評,可能是班門弄斧,但有拋磚引玉之意。欠妥之處還煩請諸位老師多多海涵!

最後堅信,我校定會是歷經平順縣的大教改以後,取得成績最好的學校,同時堅信通過我們所有老師的刻苦鑽研和努力,我們東寺頭國小定會異彩紛呈,定會培養出更多的新世紀英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ibao/cailiao/98pr9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