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活動方案 >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通用16篇)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通用16篇)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 篇1

活動目標: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通用16篇)

1、感知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摸不着的特點,知道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

2、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學習探索空氣的簡單方法。激發幼兒探索慾望,培養幼兒對科學實驗的興趣。

3、培養幼兒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準備: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樂、袋子、氣球

活動過程:

(一)魔術導入。

1、教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要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細了!

2、教師:這是什麼?(毛巾)是乾的還是濕的呢?來,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麼樣的毛巾啊?是塊乾毛巾。

3、教師:這是什麼呀?(杯子)老師現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裏面,然後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裏,你們猜一猜毛巾會不會濕?(請你説一説)

4、教師:那我們取出來看一看,濕了沒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濕了沒呀?(沒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裏的,卻沒有濕,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氣原理。

1、教師:老師再來變一個魔術,這是什麼?(毛巾)這是什麼?(杯子)我們也要把毛巾放進杯子裏面,這次老師是斜斜地放進水裏,小朋友仔細觀察哦。看一看會發生什麼現象。(氣泡產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沒有濕呢?(請你説説看)

2、教師:到底毛巾濕了沒有?讓我們取出來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濕了沒有?(濕了)為什麼會濕了呢?

3、教師:這一次啊,老師的杯子是斜斜地放進去的,斜斜地放杯子裏面有空氣,空氣跑出來了,小朋友説一説什麼跑進去了?(水)空氣跑出來了,水就跑進去了,所以我們的毛巾就會濕了。而第一次沒有濕,是因為空氣跑出來了沒有?(沒有)所以毛巾是乾的。剛才老師給小朋友變了兩個關於空氣的小魔術,好看嗎?

(三)身邊捕捉空氣,初步感知空氣。

1、教師:那麼空氣它在哪裏呢?它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呢?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小朋友看,這是什麼?(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氣,看看老師是從哪裏捉到空氣的(用袋子從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氣,你們説一説我是從哪裏捉到的呀?

2、教師:老師捉了一袋子的空氣,你們也想來捉捉空氣嗎?老師幫你們每人準備好了一個袋子,都有了嗎?現在我們把袋口張開,來捉捉空氣,捉好後要捏緊袋口,舉起來,我看看,誰捉空氣又多又快?(表揚幼兒)

3、教師:現在我們把袋口慢慢張開,用眼睛看一看空氣,你能看得見裏面的空氣嗎?(看不見)對,空氣是看不見的。那麼袋子裏的空氣有顏色嗎?(空氣是沒有顏色的)

4、教師:(用同樣的方法來捕捉)袋口張開,用你的小鼻子聞一聞空氣是有沒有味道的呢?(對,空氣是沒有氣味的)用你的小手伸進袋子裏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氣嗎?(空氣是摸不到的)

(四)周圍捕捉空氣,加強對空氣的認知。

1、教師:我們到別的地方去捉空氣好不好?試試能不能捉到空氣?(帶領幼兒到各個地方捉空氣,播放背景音樂)

2、教師:好,請小朋友把袋子收回來,我請小朋友互相説一説你是從哪裏捉到空氣的?(你告訴旁邊的小朋友在哪裏捉到空氣的,自由發言)

3、教師:好了,你們剛才是不是在各個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氣啊?那麼你們説空氣能看得見嗎?有顏色嗎?有味道嗎?摸得着嗎?

教師總結:原來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認為我們周圍沒有的東西,實際上空氣是的確存在的。我們用小手扇一扇空氣,有什麼感覺?説明空氣是存在的,流動的。

(五)與空氣寶寶做遊戲。

1、教師:小朋友們玩過氣球嗎?(玩過)今天老師也請你們來玩氣球,高興嗎?不過,你們先想一想,怎樣讓氣球變大呢?

2、教師:如果氣球小説明我們吹進去的空氣是多還是少呢?老師給小朋友每人準備了一個氣球。(幼兒操作,個別指導)吹好了以後捏緊你的氣球。

3、教師:我們來比一比誰的氣球,説明他吹進去的空氣最多。誰的氣球最小,説明他吹進去的空氣最少。好了,氣球寶寶累了,我們讓它在邊上休息一下。

(六)保護空氣,爭做環保小衞士。

1、教師:現在老師和小朋友來做一個實驗,把你的嘴巴閉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來,我請小朋友來説説是什麼感覺?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覺呢?為什麼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教師小結:因為我們把嘴巴閉上,把鼻子捂起來,空氣就不能進入我們的嘴巴和鼻子裏,我們就不能進行呼吸了。所以我們就會感覺喘不過氣來,非常難受,你們説我們人需不需要空氣呀?

2、教師:我們人需要空氣,動物呢?花草樹木呢?它們也需要空氣,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氣。如果沒有空氣會怎麼樣呢?會無法生存。

3、教師:我們雖然離不開空氣,我們需要怎樣的空氣呢?是乾淨的空氣還是受到污染的空氣呢?如果我們吸進了不乾淨被污染的空氣就會生病,對我們的身體就不好,所以小朋友們要保護好我們的空氣,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垃圾能不能亂扔,能不能隨地吐痰,爸爸抽煙了,我們應該怎麼對他説?我們還可以怎麼做呢?我們來看一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説説他們在做什麼?(幼兒説一説)他們在做環保小衞士,來保護我們的環境,讓我們的空氣更加清新干淨,我們吸入乾淨的空氣,我們的身體才會棒棒的,身體才會健康。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 篇2

【活動設計】

有一天午睡時,小朋友在脱衣服時聽到了噼噼啪啪的聲音,有的小朋友説玩滑梯的時候頭髮在“跳舞”,覺得很奇怪!還有一次,我們為女孩子們梳頭,孩子們發現頭髮被梳子吸起來,十分好奇。《綱要》強調: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於是,我設計了“有趣的靜電”這一活動,讓孩子們認識靜電現象,知道摩擦起電的原理,激發幼兒好奇心和科學探索的慾望。

【活動目標】

1、充分感知,觀察不同材料摩擦所產生的靜電現象。

2、通過合作探索,記錄下不同材料摩擦產生的靜電現象。

3、願意參與探索活動,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記錄表,碎紙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剪刀,鉛筆,排筆,水彩筆,吸管,玻璃瓶,幼兒事先分為4組(紅、黃、藍、綠)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變魔術,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出示塑料小勺。

2、教師變魔術,讓塑料小勺吸起紙屑。

師:想讓它發揮魔力,還得請坐的的朋友配合配合。

二、幼兒用小勺自由探索,將小紙屑吸起來。

1、教師提問,引發幼兒思考。

2、請幼兒嘗試操作。

3、請個別幼兒説説自己的方法。

4、教師小結。

師:其實我們這個神奇的魔術是因為摩擦產生了靜電,所以能把小紙屑吸起來。摩擦的力量大,靜電產生的多,塑料小勺吸附的紙屑就越多。

三、幼兒嘗試用多種材料進行實驗。

1、教師出示記錄表。

2、教師交代注意事項。

師:小魔術師們,我們研究魔術的時候,桌上的材料不要爭搶,自己先拿一種材料,研究完了,放回盤子裏,再換另外一種材料。

3、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4、師幼交流實驗結果。

5、教師再次實驗。

小結: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摩擦後都能產生靜電現象。

四、提問:生活中你們見過哪些靜電現象。

1、請個別幼兒説説自己遇到的靜電現象。

2、教師小結:在天氣寒冷的時候,很多物品因摩擦而相互吸引,如我們梳頭的時候,梳子和頭髮也會互相吸引產生靜電現象。脱衣服時,我們身上的毛衣和襯衣和頭髮都會產生靜電現象。

五、教師小結,結束活動。

師:小魔術師們都學會了我的魔術,現在我們就一起到外面去表演給小班的弟弟妹妹看看吧。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感知哪些材料能吸水。

2.萌發探究科學現象的興趣,學做觀察記錄。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空臉盆(放入活魚)若干,周圍擺放盛水的臉盆若干。

2.海綿、布條、縐紙、白紙、水彩筆芯、粉筆、塑料製品、彩色水、大白菜。

3.觀察記錄表,課件。

活動過程:

一、救小魚

引導幼兒想辦法給缺水的魚送水,激發幼兒對材料吸水現象的興趣。

二、操作

1.介紹操作材料,提問:你們覺得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

2.幼兒分組實驗,通過操作、觀察、比較,説説這些材料都有什麼變化,哪些材料能吸水。

3.和幼兒一起總結操作過程,使他們初步瞭解哪些材料能吸水。

4.引導幼兒思考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材料能吸水。

5.出示大白菜,引導幼兒探索大白菜能否吸水。

三、觀看課件

播放大樹和大白菜慢慢吸水的課件,幼兒觀察植物吸水現象,初步瞭解植物是靠根和莖來吸收水分的。

四、記錄、交流

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打“?”或“×”)記錄操作結果,並與同伴、教師交流,進一步鞏固相關經驗。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 篇4

活動目標

1、觀察瞭解各種葉子的外形特徵,發展幼兒的觀察力並體驗遊戲帶來的快樂。

2、瞭解葉子的不同特性及作用。

3、激發幼兒想象,創編葉子飛舞的動作並用肢體動作來表現音樂。

4、激發幼兒對植物的熱愛,發揮想象來創作美工作品。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葉子的外形特徵並能根據葉子的外形特徵進行分類。

2、瞭解不同形狀的葉子的不同特性作用。

3、能用不同形狀的葉子進行美書創作。

活動準備

1、帶幼兒參觀植物園,收集各種落葉。

2、錄音機、磁帶、彩條、大畫紙、雙面膠等。

活動過程

一、談話活動:

小朋友你們喜歡葉子嗎?(喜歡)你們想了解葉子的祕密嗎?今天我們就和葉子做朋友,一起來認識它,瞭解它。

二、觀察接觸各種植物的葉子:(把幼兒分五組,每組擺放一藍葉子供幼兒自由選擇)。

1、觀察葉子的形狀及顏色。教師:“你們發現了什麼?這些葉子都一樣嗎?”給幼兒自由談論的時間,相互交流、分享經驗。

2、鼓勵幼兒大膽想象葉子的形狀像什麼?同時讓幼兒在白板上用線條畫出葉子的輪廓,進一步熟悉葉子的外型。

3、組織幼兒觀察松樹和銀杏樹的葉子,讓幼兒説説是什麼形狀的有什麼用處,幼兒討論後教師進行小結。

4、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串葉子,做掛飾。每個幼兒拿一片自己喜歡的葉子固定在彩條上,掛在脖子上。

三、遊戲活動,提高幼兒的辨別能力:

教師交代遊戲的規則:遊戲開始,幼兒聽音樂可拍手自由動作,去尋找與自己有同形狀葉子掛飾的同伴,當音樂停止時,相同葉子掛飾的幼兒要站在一塊,可兩人一組,也可三人、四人一組,遊戲進行2—3次,每次可鼓勵幼兒尋找更多的同伴。

四、創設情境,隨音樂的旋律,表現葉子的飛舞:

1、教師:“一部分樹木和植物在秋天時,葉子會伴着秋風漸漸的飄落,你們見過飄落着的樹葉嗎?那是什麼樣的?”啟發幼兒用肢體動作來模仿被風吹起的落葉。

2、欣賞音樂幼兒自由表現。

根據幼兒的能力教師可用語言情境隨機啟發幼兒表現各種動態的葉子(如:輕輕用手或身體的擺動表現葉子隨微風忽忽悠悠的飄落,急速的扭動或打圈表現葉子被大風吹的亂舞,靜止的造型表現葉子靜靜的躺在地上……)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 篇5

活動目標:

1、在交流、討論中分享有關蚱蜢的經驗與信息,產生進一步探究的的願望。

2、能大膽説出自己的發現或疑問,並進行記錄。

活動重點:幼兒分小組進行探索,並進行記錄。

活動難點:交流質疑:蚱蜢是怎樣長大的?

活動準備:蚱蜢、投影儀、幼兒用書《認識蚱蜢》。

活動過程:

1、回憶經驗:

説説捉蚱蜢時發生的趣事。

2、探索活動:

(1)、提出探索的任務,如蚱蜢怎樣跳高。

(2)、幼兒分小組進行探索,並進行記錄。

(將發現的祕密記在紙上,將問題記錄在有問號標記的紙上)。

3、交流質疑:

(1)、每組推派代表進行介紹。

(2)、根據小朋友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

(3)、提出預設問題:蚱蜢是怎樣長大的?

(4)、結合圖片,小結蚱蜢的生長過程。(蚱蜢媽媽產下卵以後,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變成幼蟲,經過5——6次蜕皮以後,才能成為真正的蚱蜢。)

4、留疑:

把幼兒提出的,還未解決的問題作為下一階段探索的內容。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 篇6

活動目標:

⒈、樂意參與實驗操作,能主動發現問題並大膽表述自己見解。

⒉、在操作過程中觀察比較各種紙在水中的變化,感知不同紙的吸水性是不一樣的。

⒊、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⒋、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⒌、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活動準備:

⒈、物質準備:鉛畫紙,手工紙,宣紙做成的紙花若干,水、盆

⒉、經驗準備:充分感知鉛畫紙,手工紙,宣紙的不同特性

活動過程:

㈠談話導入活動

⒈、師:孩子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呀?

⒉、師:暖和的春天來了,你知道會有哪些美麗的花兒開放呢?

㈡交流討論鉛畫紙,手工紙,宣紙的不同特性。

⒈、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特別的花,你們看!

⒉、教師出示製作好的三種紙花

⒊、師:請你看看這些花和我們平時見過的花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

⒋、師:他是用什麼做的?(紙)使用什麼紙做的?你認識嗎?請你來説一説(教師出示相應的紙)

⒌、交流討論鉛畫紙,手工紙,宣紙的不同特性。

㈢實驗操作,觀察紙花在水中的變化,初步感知紙的吸水性

⒈、引導幼兒想想,如果我們把紙花放在水中紙花會怎麼樣呢?

⒉、交代操作要求:

①每個小朋友取你喜歡的紙花,花瓣朝上,把它輕輕的放在水中。

②仔細觀察紙花會有什麼變化,等會兒把你的發現告訴老師。

⒊、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⒋、集體交流:

①你拿的是什麼紙做的花?

②你觀察到了什麼?(紙花開了)

小結:原來鉛畫紙、手工紙、宣紙做成的花放在水中都會開。

思考:紙花為什麼開呢?(幼兒講述)(觀察紙花變濕)

小結:紙花放進了水裏紙把水寶寶吸到了她的身體裏面,紙變濕了,所以紙花就開了。

③我們發現了紙的第一個祕密:紙會吸水,紙有吸水性。

㈣觀察不同紙在水中的不同變化,感知不同紙的吸水性是不一樣的

⒈、猜測:剛才,我們發現用鉛畫紙、手工紙、宣紙做成的紙花放在水裏都會開放。那如果把這三種紙花同時放在水中,你會覺得誰會第一個開?誰第二?誰第三?(幼兒猜測,教師記錄)

⒉、試驗驗證:

⑴提出操作要求:

①幼兒每人取一種紙花,三個人的紙花要不一樣

②在老師説開始時,小朋友要同時把手中的紙花放在水中。

③仔細觀察你的紙花是第幾個開放的。

⑵幼兒和做實驗,教師指導。

⒊、集體交流,教師記錄實驗結果。(驗證和猜測的是否一樣)

⒋、觀察實驗結果,討論:為什麼宣紙做成的花開的最快?

小結:宣紙吸水性強,可以很快的把水吸到身體裏,所以宣紙做的紙花很快就開了。我們發現了紙的第二個祕密,不同紙的吸水性是不一樣的。

㈤活動延伸

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紙,只要小朋友多觀察,多動腦,就能發現紙更多的祕密。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 篇7

活動目標

1、嘗試瞭解篩子的作用,發現篩孔的大小與被分離物的關係。

2、對探索活動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黃豆與芝麻混和物,小勺、鑷子、筷子、中孔篩子。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1、教師:小朋友,你們看這裏有一盆混在一起的大豆和芝麻,

(出示混合物)

現在,我想把芝麻和黃豆分開,請小朋友想想用什麼辦法才能把大豆和芝麻分開呢?

2、認識工具

出示工具:勺子、鑷子、筷子、篩子。

你們可以隨便選用一種工具,把豆子和芝麻分開,分別放在兩個碗裏,看誰分得又快又好。

二、發現篩子的作用

1、請幼兒説一説是用什麼方法分的?豆子和芝麻都分開了嗎?

2、分別請幼兒説一説是用什麼方法分的?

3、請用篩子的幼兒進行示範,然後大家都來嘗試。

(通過嘗試、比較,發現了篩子能分離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

三、探索篩子為什麼能把東西分開

1、提問:你知道篩子為什麼能把東西分開嗎?

(幼兒邊操作邊討論)

2、提問:你覺得用篩子分東西有什麼好處?

(討論得出篩子能分開東西的原因:篩子上有許多篩孔,它能把比孔小的東西漏下去,

比孔大的東西留在上面,這樣就把兩樣東西分開了。)

四、發現篩孔與被分離物大小的關係

1、出示:麪粉、綠豆和玉米,蠶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篩孔大小不一的篩子3個。

2、教師:這些東西你們是不是用一種篩子能分的?

3、教師:米和麪粉你是用哪種篩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嗎?我們來試試。

教師演示用大孔的篩子分,結果兩樣東西都漏了下去。

4、討論:為什麼會這樣?

讓幼兒發現米和麪粉都比篩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5、教師:蠶豆和麪粉你是用哪種篩子分的?用別的行嗎?

教師演示用小孔篩子分,結果兩樣東西都留在上面。

為什麼會這樣?

使幼兒明白了分東西時要選擇合適的篩子。

五、再請小朋友把這些東西用合適的篩子來分一遍,

比比看誰分得又快又準確。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 篇8

活動目標:

1.觀察比較堅果的外形特點,瞭解堅果的作用。

2.品嚐堅果,懂得與同伴分享。

3.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各種堅果、介紹堅果作用的ppt、各種果實圖片。

活動過程:

一、遊戲“猜一猜”導入活動。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神祕的籃子,想知道里面裝的是什麼嗎?誰來摸一摸,猜猜看摸到的是什麼?(核桃、花生、開心果)

幼兒摸堅果,説一説摸上去是什麼感覺?它的殼怎麼樣?

二、品嚐堅果。

1.提問:你們吃過這些嗎?

2.每人選一個堅果品嚐。

3.談話:你吃的是什麼?吃起來怎麼樣?

4.師總結:堅果是植物的一類果實,它由堅硬的果皮和種子組成,一般我們吃它的種子,就是堅硬的外殼裏面的果仁,堅果的果仁香香的,裏面油。

三、幼兒交流討論:你還吃過哪些堅果?

四、欣賞ppt,瞭解堅果的作用。

1.觀看ppt,瞭解榛子、松仁、葵花籽、開心果、核桃、杏仁等幾種常見堅果對人體的作用。

2.T:認識了這麼多的堅果,你們知道堅果對我們的身體有哪些好處呢?

3.小結:多吃堅果有美容補腦、還可以防止衰老、補充微量元素等好處,不過小朋友也不能貪吃,避免營養過剩引起發胖。

五、遊戲:《我是誰》

遊戲規則:教師發各種果實(有堅果、有水果、還有其他乾果)的圖片,幼兒選擇一種貼在胸前。幼兒分2組傳球,音樂停則停止傳球,球在手裏的小朋友就介紹自己的圖片!例如:我是核桃,核桃是堅果!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 篇9

活動目標:

1.結合日常生活理解時鐘的用處,初步學會利用時鐘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2.嘗試自己製作時鐘,進一步認識鐘面的構成。

3.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4.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並能用恰當的詞彙進行描述。

活動準備:

1.示範用的時鐘,紙製鐘面4個,時間牌4張,關於幼兒園生活內容的字卡。

2.手錶每人一塊,幼兒已初步認識過整點、半點。

3.幼兒製作用的卡紙大鐘面、小鐘面多個,時間牌多張,1-12數字貼紙、長針短針、小花瓣若干,剪刀、膠水等。

4.牆面上已佈置好花莖和花葉。

活動過程:

一、認識鐘面

1.教師出示時鐘,引導幼兒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分針和1~12的數字。

2.教師反覆撥動時鐘的時針、分針,讓幼兒觀察發現時針與分針“行走”路程的不同,並引導幼兒理解、表達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關係。

二、根據要求配時間

1.出示鐘面與時間牌,引導幼兒將鐘面上的時是和時間牌配對。

2.認識鐘面上的時間與日常生活的關係。這是幾點?這個時候我們一般在做什麼?你能用動作來表示嗎?

3|.教師做吃飯、睡覺、刷牙等日常生活動作,幼兒在手錶上撥出適宜的時間,也可由個別幼兒上來做動作。

三、自制時鐘

1.激發幼兒的製作興趣。

2.介紹製作材料和方法。

A組:我們的一天——製作花形時鐘

出示活動時間表和花形時鐘。請你用靈巧的小手做個花形時鐘來告訴我們一天中的活動安排。

B組:我的一天——製作時間表

請你自己來設計、製作一張時間表,先安排活動內容,再排出時間,每個人的時間表可以不一樣。

3.引導幼兒按意願選擇組別進行製作。教師巡迴觀察指導,幫助個別有困難的幼兒。

4.與幼兒討論做好的花形時鐘:哪個鐘面有問題,什麼問題?怎麼修改?

四、佈置牆面

1.將幼兒做好的花形時鐘和時間表張帖在牆面上(高度與幼兒的視線平行)。

2.啟發幼兒互相欣賞、指認。

活動反思

1.與幼兒一日常生活緊密相聯

對於在幼兒園生活的孩子來説,一日活動既豐富又有規律,

孩子們對一些固定的活動時間已比較熟悉。從他們的一日生活入手,設計組織活動,既激發和保持了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又通過感知特定時間與相應活動的對應關係,加深了幼兒對時間的連續性、可測量性的認識。

2.巧妙利用幼兒的手錶

過去我在和孩子一起認識時間時往往使用自制的手撥鐘面,由

此出現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孩子對於分針的走動很敏感,但容易忽略時針的變化,如在撥半點時,他們常常把分針指在數字6上,而時針依然指在整點數字上。針對這一情況,我在這次活動中採用了孩子們的手錶,它的時針和分針是連動的。在撥撥玩玩中,孩子們知道了撥動的方法,又弄清了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關係,真是一舉兩得。

3.鼓勵幼兒運用生活經驗

這次活動,我給孩子們提供了兩種不同的製作內容,供他們選擇。其中“我的一天”是自己制定作息時間,孩子們可以自己設計、安排一日生活,合理制定時間。有的説“我要8;00起牀”,有的説“我10:00要去學鋼琴”,有的説“我下午3:30去超市買東西”。孩子們製作的時間表各具特色,充分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經驗。

4.提供大量展示作品的空間

展示自己的創作成果,從而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可,有利於孩子積累成功的體驗,形成自信、自尊的人格。為此,我為孩子們提供了大量展示作品的空間,孩子們的作品既可佈置在牆面上,也可懸掛在空中。這些作品成了環境佈置的一部分,孩子們不時地議論、指認,主動積極地與環境交互作用,加深了對時間的認識。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 篇10

活動目標

1.激發探索光的興趣。

2.感知光透過各種物品後顏色和形狀的變化。

3.能大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並嘗試用符號記錄。

活動準備

手電筒幼兒每人一個,並學會使用;各種顏色的布、皺紋紙以及各種玩具;“我的新發現”記錄圖、彩色筆、標誌符號;一段舞台燈光視頻、一段節奏強烈的音樂。

活動實錄與分析

一、導入活動:出示電筒,激發幼兒的興趣。

提問:小朋友們,這是什麼手電筒發出了什麼顏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電筒的光透過彩色布、彩色紙後,光顏色的變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師準備了什麼材料(各種顏色的布、紙。)

2.討論:手電筒的光透過這些材料,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3.小實驗:手電筒的光透過這些材料,會發生什麼變化。(手電筒前面放上紅色的布,光就變成紅色;手電筒蒙上紫色皺紋紙,光就變成了紫色了……)

4.我們得出的結論:手電筒的光透過彩色布、彩色紙,光變出了各種各樣的顏色。

5.幼兒將自己的發現記錄在“我的發現”圖表上。

分析:教師讓幼兒在用手電筒和布、紙玩的過程中,自己去觀察、比較、發現。儘管幼兒觀察到的變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透過他們個體經驗的整合,以及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完善,使探索的結果全面而細緻。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電筒的光透過玩具後,光形狀的變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師還帶來了什麼(是各種各樣的玩具)

2.討論:玩具、手電筒一齊玩一玩,光還會有什麼變化呢

3.實驗:用玩具和手電筒玩玩,看看光還會有什麼變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電筒一齊玩,光變出了好多小湯圓;光變出了一朵花,手電筒動花也會動……)

4.我們得出的結論:手電筒的光透過玩具,不僅僅顏色會變,形狀也會變。

5.幼兒展示自己的新發現,並在“我的發現”圖表上記錄新發現。

分析:在活動的推進過程中,教師在幼兒猜測一實驗一再猜測一再實驗的矛盾衝突中,引導幼兒探索發現,培養幼兒有步驟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觀看舞台燈光視頻,製作彩色燈,師幼表演。

幼兒邀請客人老師當燈光師,自己當小演員,一齊表演。

五、活動結束,幼兒快樂地離開大廳。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 篇11

活動目標:

情感目標: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認知目標:大膽嘗試瞭解鹽溶於水中會增加水的浮力,水中鹽越多,水的浮力越大,並能初步瞭解死海讓人漂浮的成因。

能力目標: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幼兒已有經驗:知道有些物品在水中會浮於水面,有些物品會沉在水底的淺顯知識

2、物質、材料準備:

水、葡萄若干、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盤子、糖、鹽、味精、抹布、水桶、勺子、小物品若干(核桃、泡沫塊、樹葉等)、PPT、動畫。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謎語《水》

一種東西清又清,沒有味道很透明。

大家每天都要喝,一天少它都不行。

2、簡單説説水的特點: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水有哪些特點嗎?

(小結:水不僅沒有顏色、沒有味道而且還有浮力呢,所以我們可以在水裏游泳,東西還可以浮在水面上。)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幾樣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哪些東西放在水裏會浮起來?哪些東西放在水裏會沉下去?

二、基本部分:

(一)讓幼兒感受物品在水中的"沉"與"浮"。

1、教師做實驗,幼兒觀察物體沉浮現象。

2、教師提問:為什麼泡沫、核桃、樹葉會浮在水面上,而葡萄會沉在水底呢?

(小結:因為泡沫、核桃、樹葉這幾樣東西很輕,它們的重量比這杯水的浮力小,所以能浮在水面上,而葡萄的重量大過了這杯水的浮力,所以它會沉在水底。)

(二)小魔術"葡萄浮起來了"

1、你們有什麼辦法讓葡萄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幼兒討論)

2、教師演示(變魔術)我也有辦法讓葡萄浮起來,我既不用___的方法,也不用___的方法。

小魔術,出示一杯放了鹽的水,葡萄放進去立刻就浮了起來。

(原來我在水裏加了一種神祕的東西,你們猜一猜是什麼?)教師出示鹽、糖、味精(用不同顏色的碗裝着)。

問:我剛才就是往水裏加了這三個"好朋友"中其中的一個,你們猜猜我放的會是誰呢?我現在先不告訴你們,我請小朋友們都來做一個小科學家,自己動手,去試試,發現我的祕密,你們有興趣嗎?

(三)第一次探索: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幼兒分成三組,每組6人,幼兒人手一個杯子、一顆葡萄、一把勺子、一杯清水、每桌放置一種調料,幼兒開始試驗,把這三種調料各倒進水杯中攪拌,到它們完全溶解後再放入葡萄,看看有什麼有趣的現象?

師幼共同總結:從剛才的探索結果我們可以知道,原來老師放的那個神祕的東西是鹽,鹽水能增加水的浮力。

鹽能增加水的浮力,那麼鹽的多少和浮力有關係嗎?(遞進的提問引出下次試驗)

(四)第二次探索:鹽越多浮力就越大幼兒給水中加鹽,逐步越加越多,並攪拌完全溶解,看葡萄沉浮情況,教師逐一指導。

師幼共同總結:只有當鹽達到一定濃度後葡萄才會浮起來,説明鹽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五)擴展經驗:觀看死海圖片及PPT《死海的祕密》。

小結: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鹽,它的鹽含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三、結束部分: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並知道,鹽溶解在水中後能增加水的浮力,鹽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活動延伸: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的材料,如玻璃球、雞蛋、橡皮泥、玩具等等,我們都可以去試一試,加幾勺鹽能讓它們浮起來,同時也可以想一想,我們能讓葡萄浮起來,那有什麼辦法讓葡萄沉下去呢?小朋友們回家跟爸爸媽媽一起去試一試吧,找到辦法了帶來給我們大家分享吧。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 篇12

設計意圖: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喜歡出去旅遊,每次旅遊回來都希望把自己見到的、好玩的事情説給老師、小夥伴聽。結合孩子的需要和興趣,我班開展了“快樂的旅行”這一主題。隨着活動的不斷延伸,一次孩子們在進餐中竊竊私語,老師蹲下身仔細傾聽孩子的對話,才知道他們有一個新的“發現”:食物在肚子裏會“旅行”嗎?多有趣的問題呀!孩子們都關注着呢。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生活中有多種多樣的食物,孩子們總是吃不夠、説不完。為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究願望,“食物的旅行”主題活動由此生成展開。為體現新課改精神,我們以整合的觀念,目光短淺是讓幼兒在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瞭解食物的消化過程的同時,重點知道胃與身體健康的關係,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合作能力。為使活動真正引發幼兒參與的興趣,我注意靈活採用教法:首先設置問題情境(從孩子們好奇心入手——“吃下去的東西哪去了?”)觀察法(用孩子的眼睛去發現——食物在人體裏的消化過程)操作法(以孩子喜愛的操作形式展開——動手動腦拼圖、“構建”消化系統圖)等等。為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作用,親手製作課件,使學習活動更為具體生動且有趣味性。

教學目的:

1、認識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瞭解食物的消化過程,重點知道胃與身體健康的關係。

2、加深幼兒對身體的瞭解,提高幼兒自我保護意識。

3、培養幼兒觀察力及合作能力。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人體消化系統卡片數套,小兔布偶一個,食品、白板紙、油畫棒、大小塑料軟管等材料若干。

2、課前與爸爸媽媽討論及查找有關資料。

3、主題環境創設(人體模型、人體各結構圖等)

教學過程;

一、教師與幼兒每人吃一塊蘿蔔片,談話關提出問題讓幼兒猜測,引出課題“食物的旅行”。

1、講述故事“蘿蔔的旅行”。

2、利用小兔布偶,重點提問:蘿蔔都經過了哪些地方?

二、幼兒自選食品(糖、餅、果等),再次體驗食物在身體裏的感受。

三、認識主要消化器官,瞭解食物的消化過程。

1、教師演示課件,幫助幼兒認識消化器官的名稱。

2、重點講解胃與身體健康的關係:讓幼兒明白不良飲食習慣對胃的傷害。

3、結合幼兒生活經驗,引導幼兒討論:辨別哪些是健康的飲食行為?哪些是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教育幼兒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四、分組操作活動:加深對人體主要消化器官的理解。

1、分組玩拼圖遊戲。幼兒利用小卡片,合作拼成一幅完整的人體消化系統圖。

2、部分幼兒躺下將人體外形輪廓勾畫出後,自主選擇大小、長短不一的塑料軟管等材料(做食管、胃、小腸、大腸等)。

3、分享交流:教師與幼兒共同將做好的人體消化器官圖佈置在室內主題欄目中。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 篇13

活動目標

1.在拆拆、裝裝、玩玩的過程中,掌握電動玩具電池拆裝的方法。

2.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_,體驗成功的快樂。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活動準備

每人一件電動玩具,一個小塑料盒,因各種原因不會動的玩具、若干個電池:電池回收箱一個:電池安裝示意圖一張。

活動過程

一、設置情境

師:“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玩具廠的叔叔阿姨為了表示他們的愛心,讓小朋友過個快樂的節日,特意給你們捐贈了一批各種各樣的玩具,(出示電動玩具)你們猜:“這小猴會敲鼓嗎?”“洋娃娃會跳舞嗎?”這些玩具全是電動玩具。

教師提問:這些玩具為什麼會自己動起來呢?激起孩子們探索的_。

二、操作探索(一)

1.拆電動玩具。

(1)師:現在教師給每人發一件玩具,小朋友可以去玩一玩,看看玩具是怎麼玩的。假如你想知道玩具會動的祕密,你也可以把它拆開,然後互相説一説,你發現了什麼?

(2)幼兒玩玩具,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大膽地拆,並把拆下來的東西放在盒裏。

(3)提問:你發現玩具裏有些什麼?

小結:原來玩具裏有電池、彈簧、開關。

2.裝電池。

(1)師:小朋友拆開了玩具,還發現了許多祕密,那你們能不能再把它裝好,讓它變得和原來一樣會自己動呢?

(2)幼兒裝電池(肯定會有幼兒因電池裝反等原因使玩具動不起來)

三、討論

1.為什麼剛才會自己動的玩具現在不會動了呢?

2.如果是電池裝反了,那電池應該怎樣裝才是對的呢?

引導幼兒認識電池上的“+”“一”標誌。並在實物投影儀上出示示意圖,要求幼兒按示意圖安裝電池。

四、操作探索(二)

1.師:這裏有幾件小弟弟玩過的電動玩具,不知什麼原因這些玩具不會自己動了,等一下請你們拆開檢查一下原因,然後想辦法使它們動走來,你可以和旁邊小朋友一起想力法,也可把你的好辦法講給好朋友聽。

2.幼兒操作探索,鼓勵幼兒和同伴、老師交流,把自己的發現表達出來。

3.提問:

(1)你發現玩具是什麼原因不能動嗎?你怎樣又使它動起來的?

小結:玩具不能自己動的原因很多,有的是電池裝反了,有的是沒裝電池,有的是電池的電用完了,有的因為沒有彈簧。

(2)電池內的電用完了,這個廢電池該怎麼辦呢?(教育幼兒不能隨便把它剝開,也不能隨便亂扔,要把它放在“電池回收箱”內,因為電池裏的東西對人體有害,亂染會污染環境)

五、玩電動玩具

師:今天小朋友的玩具各種各樣,你們可商量開一個“玩具表演會”,讓大家一塊分享玩具帶來的快樂,過一個難忘的節日。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 篇14

活動目標:

1、知道動物會用保護色、盔甲、逃跑、硬刺等方法保護自己,初步理解"仿生學"的含義。(活動重點)

2、在交流、分享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基礎上,能知道人類從動物的一些特徵中獲得啟發進行的發明創造。(活動難點)

3、萌發對動物奇特的保護自己方法的好奇心,體驗探索動物世界奧妙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利用保護色、盔甲、硬刺等方法保護自己的動物圖片。

(2)動物和由其得到啟示所發明物品的操作卡片,每兩個個幼兒一份:鳥、刺蝟、公雞;飛機、叉子、烏龜、坦克、鬧鐘、鯊魚、潛艇。

活動過程:

一、談話交流活動,瞭解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

1、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你和家人都一起觀察了哪些小動物,它們都有哪些特殊的本領呢?遇到危險的時候它們會怎樣保護自己?(誰大膽起來説一下)

2、幼:我知道烏龜的本領,它遇到危險可以把頭縮到龜殼裏……

3、集體交流。教師根據幼兒所知道的動物出示相應的圖片,師幼一起觀察。

二、出示常見動物的圖片,瞭解動物自我保護的本領。

1、教師分別出示(蝴蝶、青蛙)的圖片,並提出問題:小朋友們,蝴蝶和青蛙平時都生活在哪裏啊?(花叢、陸地)它們會用什麼方法保護自己呢?(身體的顏色)

師:寶貝們説的真不錯,它們身體的這種顏色叫保護色,蝴蝶很漂亮,它身上的顏色飛在花叢中就像花兒的顏色比較相似;青蛙身體上是綠色的(.教案.出自:屈老師.教案網),它在陸地上抓害蟲時不易被敵人發現;所以説蝴蝶和青蛙的自我保護方法就是利用保護色,用自己身體上的顏色來保護自己不被傷害。

2、教師依次出示烏龜、兔子、刺蝟等動物圖片,讓幼兒瞭解它們可以用盔甲、逃跑、硬刺的方法保護自己。(教師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大膽發表見解)

3、教師小結:在大自然中,無論是生活在哪裏的動物它們都有保護自己的本領,有的動物油保護色,有的動物有盔甲、硬刺等,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自我保護的方法。

三、通過聯想、操作,知道人類可以從動物身上得到發明創造。

1、教師出示坦克圖片,引導幼兒猜測這是根據什麼動物設計的,並説出理由。師:寶貝們,它是根據什麼動物設計的?(烏龜)為什麼?

2、再次出示潛艇和裝甲車等的圖片,讓幼兒想象:根據這些小動物的本領,人們可以發明什麼?(鼓勵幼兒大膽交流猜想)小結:原來在動物界中,它們有這麼多的特殊本領啊!人們通過烏龜的硬殼發從製造出坦克,裝甲車。蝶的保護色中發明創造了迷彩服,這樣迷彩服顏色與周圍環境相似,就不易被敵人發現了;從青蛙游泳的姿勢中,發明了蛙泳,成就了很多運動健兒的蛙泳技能。

3、幼兒每人一盒操作盒,盒裏裝有小動物和根據動物本身發明的物品,請幼兒幫它們配對,並大膽説明配對理由。

(公雞-鬧鐘,鳥-飛機,刺蝟-叉子)小結:讓幼兒理解"仿生學"的含義,人們看到了會飛的鳥,發明了飛機;根據蝴蝶的顏色,發明了迷彩服;根據刺蝟堅硬的刺,發明了叉子;這些發明創造都是模仿了動物本身特殊本領發明的,這種技術就叫"仿生學"。所以説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動物,動物的存在給人類很多啟發,才能發明出這些對人們有用的東西。讓人們的生活很方便、很快樂,我們也要愛護這些小動物。

四、引導幼兒想象還有哪些動物有特殊本領學習,結合"仿生學"的含義大膽猜想可以發明什麼物品,並討論交流自己該如何保護動物。(體現情感目標)

1、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知道了這麼多小動物的特殊本領,除了這幾種常見的你還知道哪些?它們可以啟發人們發明什麼呢?

2、師;小動物這麼有用處,那你該如何保護它們呢?(教師可隨時引導)3、教師小結:我們人類從動物身上學到了這麼多本領,發明了這麼多有用的東西,我們應該更加珍惜它們,保護它們,和小動物和諧相處,不去傷害它們。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 篇15

活動目標:

1、觀察秋天水果,比較水果果核特徵。

2、知道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

3、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徵。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1、PPT課件

2、石榴、桔子、柿子、棗子、柚子實物。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瞭解秋天水果果核的特徵。

活動難點:

感受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你們都吃過什麼水果?

小結:好多水果都是我們喜歡吃的,秋天有好多水果多成熟了。

二、幼兒觀察,討論

秋天有哪些水果成熟了?(出示PPT1)

小結:原來石榴、桔子、柿子、棗子、柚子都是秋天成熟的。

這些水果裏有果核嗎?

(幼兒根據經驗講述)

三、果核配對

看一看!(出示PPT2)

石榴、桔子、柿子、棗子、柚子果核是哪一種?

水果果核連線,出示食物進行驗證。

小結:水果的核都是不一樣的。

活動延伸:

回家後再找找還有哪些是秋天的水果?看看果核是怎樣的?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實施方案 篇16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和動手活動,使幼兒感知土壤裏有水、空氣、腐爛物等成分和與植物的關係。

2、培養幼兒的觀察、比較及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鏟子、衞生紙、可以種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隻盤子、四個紙杯(其中三個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個杯子裝水)、一隻量杯。

活動過程

1、幼兒提前兩天到種植園,拔出幾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離開土?觀察前幾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乾枯了。

(2)因為它們的根離開了泥土,離開土壤就會乾枯。

2、探究的問題:土壤中有什麼?用小鏟子挖泥土。

(1)土壤裏有樹根,還有爛了的樹葉。

(2)土壤裏有死蟲子。

(3)土壤裏有蚯蚓、螞蟻。

3、輕輕捏捏衞生紙包的泥土。

(1)紙濕了。

(2)泥土裏有水分。

4、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氣泡。

(2)泥土中有空氣。

5、説一説,植物為什麼會在土壤裏生長?

(1)植物在土壤裏生長,是因為土壤裏有肥料。

(2)因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氣。

6、比一比,三種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麼不同?將三杯土放在三隻盤子上,用量杯分別向三杯泥土中澆同樣多的水。

(1)砂土裏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盤子裏去了。

(2)壤土裏的水只流了一點,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裏的水都在杯口,滲不下去,下面的盤子裏沒有水。

7、想一想,植物種在哪一種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養分最充足?種一種,哪種土壤最適合植物安家?幼兒將青菜秧種在三種土壤中,引導幼兒每天觀察記錄青菜的生長情況。記錄青菜在三種土壤中的生長情況。

注意事項

1、幼兒取泥土包入衞生紙中時,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選取較濕潤的土。這樣,紙濕的效果較明顯。

2、幼兒向三杯土澆水時,水不宜多,以防水從杯口溢出流到盤中,影響觀察。

拓展思路

啟發幼兒觀察、探索仙人掌為什麼能生活在沙漠裏,瞭解不同植物對土壤條件有不同的需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huodong/zeje0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