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策劃方案 >

微型課題研究方案範文(精選5篇)

微型課題研究方案範文(精選5篇)

微型課題研究方案範文 篇1

一.研究背景

微型課題研究方案範文(精選5篇)

分層教育的研究由來已久。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教學“各因其材”,便產生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索落實這一思想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採用 “班級授課制”以後,解決“因材施教”的問題,變得更為迫切。國內外關於分組的,個別的教學實踐和層次教學實驗,都為解決這一問題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1987年7月至今,湖北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黎世法黎世法在發展異步教學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異步教育學。

異步教育學認為:過去,教師講到哪裏,學生就學到哪裏,這是班級授課制下很普遍的“同步教學”。而建立在學生的“六步學習”基礎上的教師“五步指導”的異步教學方式,改變了教與學同步的狀況,做到了學生自主地學、教師科學地教,因而具有相當的科學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就是國內外已經取得巨大成果的層次教學。所謂的層次教學,比較集中地強調了幾點:

①學生的現有知識,能力水平。

②分層次。

③所有學生都得到應有的關注,都得到應有的提高。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羣體並區別對待,使這些羣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

分層教學能夠以人為本,能夠彌補班級授課制天然的不足,能夠因材施教,使得每個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都有事可做,有目標可循,有發展的果子可摘。因此,有其積極意義。

關於本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1.異步教學。

注重學情,改變傳統的同步教學的方式,倡導學生自主的學,老師科學的教。

2.分層教學。

分層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通過自我鑑定和老師參照,把學生動態分為A、B、C三層。通過備課分層、教學分層、作業分層、考核分層等。促使學生從低層向高層攀登,然後再進行動態分層,讓學生收穫看得見的成功。

3.異步分層教學。

主要是針對同步教學和班級授課制的弊端,以“學情理論”為基礎,以人為本,以“異步分層教學”為核心內容的,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分層教學,異步推進的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

二.研究目的

①構建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符合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實際,既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又體現語文教學常規,既體現以人為本、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異步推進的教學思想,又便於操作的中學語文異步分層教學法的教學模式。

②改革傳統的“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模式,變“滿堂灌”、“填鴨式”為“啟發式”、“研討式”,變“講堂”為“學堂”,保證每個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使全體學生真正做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③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遵循教學層次性和照顧學生差異性的原則,注意指導學法,培養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④學習、研究、國內外先進教學方法,轉化語文教學改革成果,推動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改革。通過課題實驗與研究培養、鍛鍊語文教師隊伍,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

⑤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提高全體學生語文知識水平、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⑥本實驗的根本目標是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本實驗最重要的形式是“小組討論”,重在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在共同學習和共同提高中,實現性格互補,人格融合,意在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本實驗最重要的內容是作文教學,目的是使學生閲讀與寫作,兩手都硬起來,以閲讀促進寫作,以寫作帶動閲讀;本實驗不僅注重眼前目標,而且注重長遠目標,大力提倡“創新是靈魂”,不僅針對學生,也針對老師,尤重學生創新思想的培養,為學生的將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 礎,並提供品質保證。

三.研究內容

1.研究假設

為了保證實驗的信度和效度,要把無關變量控制到最小程度。實驗班和對照班,在一樣的教學條件下,進行實驗的具體操作:

①首先與學生商討“異步分層教學法”,讓學生了解這種教法,喜歡這種教 讓這種教法深入人心。

②面向全體學生,摸底鋪排,在充解和掌握學生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分為A(低層) (中層).c層(高層)三層,也可發動學生用自我鑑定式來分層,同時,要讓學生展望自己在單位時間裏,通過異步推進達到的新層次,樹立異步推進的目標。

③教師對分層的學合理搭配,構成小組內各層次的有機組合,為小組討論作準備。

④在“指導預習”中,教師告訴學生預習方法,鼓勵學生填寫“質疑卡”。在充分參考不同學生的質疑,即完全瞭解學情的一半,結合課文的重、難點,設定“異步推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爭取有的放矢。這樣的教學,每一個層的學生既有現實目標,也有長期目標。老師把教學任務分解到各個層次的學生,再讓他們彙報交流,產生碰撞。甚至可以讓C組的學生充當小先生。

2.擬創新點

①自主學習的時候,每個同學都要填寫質疑卡。這個質疑內容,有時候可以讓其他層的學生解答。

②分層教學和分組教學有機結合,這樣在本組之內就形成了一個發展層級。

③動態分層,讓學生有努力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標,產生了動力源泉。

④促使老師關注學生,改變舊有的教學模式。實質上“四階六步”及其變式就是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3、核心內容

經過認真調研和反覆論證,本課題組決定把以下幾個方面作為異步分層教學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①科學的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促進各個層面的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學習。

②落實“四階六步”的教學模式,並開拓出各種變格的課堂,收集好各類課堂案例,進行必要的研究和反思。

③摸索分層教學的規律,把分層教學、個別輔導、整體學習有機結合的方法。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④探索分層教學和分組教學、探究學習等的有機結合。把異步分層教學和新課程銜接起來。更好的落實新課程,推進學生自主學習。

四、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閲相關資料、參考或直接應用相關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尋求自主學習的理論創新。

2.調查法。通過調查把握學生心理,現有的認知水平,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在異步分層推進的過程中,經常調查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機的方法調整。

3.案例研究法。研究名師課例中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自主學習行為,有針對性的積累實踐經驗和相關的理論依據。

4.經驗總結法。教師不斷地發掘,及時總結提煉“評價促進一年級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的成功經驗,比如對三有六讓的提煉和總結。

五、研究人員

此微型課題為微型課題,由王開東老師擔任組長,程媛和尹暉老師參與研究。

六、研究對象

張家港市外國語學校高三(1)(3)(4)(5)(2)班,共215人。

七、研究步驟

⑴準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在前期“三會”的基礎上,統一認識,確立形成課題方案,選定進行實驗的年級,規範異步分層教學的相關規章制度和實施細則。

⑵實驗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3月,積極穩妥進行異步分層實驗,及時總結成功經驗,及時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在實踐中提煉出具有推廣價值的異步分層教學模式,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⑶結題階段:20xx年3月,準備課題實驗研究成果的驗收,促進實踐結果的宣傳推廣。歷時1年半。

八、預期成果

1.20xx年8月,高中語文異步分層自主學習各方面論文發表。

2.20xx年10月,語文異步分層教學實驗課題結題報告完成。

3. 有關微型課題“高中語文異步分層自主學習”的專著出版。

微型課題研究方案範文 篇2

一、研究思路:

從“課程材料”、“學習時間”、“學習小組”、“課堂環節”、“練習題訓練”等五個方面進行研究。

(1)優組課程材料。結合教材,隨機索取信息材料,訓練數學知識的駕馭能力。

(2)優組學習時間。激活課堂流程,多角度討論,從思維的不同擴散方向,獲得多種可能的結果。

(3)優組課堂環節。課堂形式多樣,環節經濟實效,討論點撥恰倒好處。儘可能讓學生的思維流暢、變通、獨特。

(4)優組訓練練習題。題少而精,能真正起到知識遷移、提高思維能力的作用。

二、研究目標:

(1)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淡化課堂教學傳統的角色地位,變“主宰”為“主導”,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大腦潛力,提高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2)發揚創新學習精神,於探究中發展學生的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在愉悦氛圍中,對學生實施情感滲透、人品塑造。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善於探究、大膽質疑、勇於創新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研究方法:

(1)類比法:通過類比訓練,學生對解題思路做出概括,形成解題模式,並通過經常變換題目情節,提高學生模式辨認的能力。

(2)歸納法:學生要善於歸納知識、規律,教師只起強化作用。

(3)假設法:假設思維方法的訓練,開始由老師作假設,讓學生思考回答,在各種假設的情況下,如何解決問題,使學生領會要點,直至學生能獨立假設解題為止。

(4)樂學法:根據保加利亞心理學家喬治的“樂學法”原則,充分利用多種媒體,結合多種形式,營造愉悦氛圍,產生樂學效果。

四、研究步驟:

根據實際,我設計了“計劃——行動——檢測——反思”四步循環的思路,分為四個時間段來實施。

第一階段(用時1個月):

主要是確立研究的具體內容、進行文獻研究和學習、調查現狀、擬定研究計劃。

1.確定內容:通過數學教學,滲透發散性思維培養;運用多種訓練手段,提高學生髮散性思維的能力。

2.理論學習: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我暢遊與學校的圖書室,查閲相關文獻資料;通過互聯網,學習先行者的寶貴經驗。我閲讀了《發散性思維訓練叢書》、《思維影響認識》、《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系列)》[東尼·博贊]等圖書,學習了吳正憲等專家關於中國小數學教育的論著、教學方法,學習了國家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3.調查現狀:通過問卷和座談,瞭解學生對數學教學的需求,掌握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動態。雖然調查的結果讓我有些失望,但這卻更堅定了我進行研究的決心。

4.擬定計劃:在學校領導的支持和有經驗的同事的幫助下,我完成了研究計劃。

第二階段(用時5個月):

主要是進行實驗、觀察、比較,完善教學模式,反思、修正計劃。

1.進行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合理安排時間,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注意訓練過程中學生表現的情況記錄,以便修整訓練方法和方案。

2.邀請學校教師參與聽課並提出建議,通過教師的評課,找到自己教學中的不足。

3.加強課題研究材料、分析材料的收集、整理、歸檔、管理;4.定期與學生交流,促進研究深入。

5.針對研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修正研究計劃。

第三階段(用時5個月):

主要是繼續進行試驗、觀察、檢測、比較,針對第二階段發現的不足,進一步完善教學模式和訓練方法,修正研究計劃

1、進一步發掘教材中的“發散”素材,培養髮散思維的積極性。

2、充分運用“一題多解”的訓練方式,培養髮散思維的求異性。

3、注重變式引申,培養髮散思維的探索性。

4、重視開發創造潛能,培養髮散思維的創造性。

5. 針對研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進一步修正研究計劃。

第四階段(用時1個月):

主要是進行研究行動驗證,總結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研究工作總結,迎接結題驗收。

1.進一步研究、探索、總結、運用發散性思維培養教學模式;在校內上研究課,進一步獲取同行們的評價和建議。

2.通過多種方式,測試學生的訓練成果。

3.收集、整理課題的研究材料,總結研究的過程,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微型課題研究方案範文 篇3

為切實抓好微型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升我校教育科研水平,就加強我校微型課題研究管理,規範研究過程,約束研究行為。特作如下規定:

1、“微型課題”可由教師個人申報並獨立承擔研究工作,也可2人自由組合成立研究小組,共同承擔課題研究工作。無論是教師個人單獨承擔還是小組合作研究的,課題批准立項以後,均須制定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或研究方案,並在規定時間內向學校提交研究計劃方案(申請表)和微型課題研究月度計劃。

2、課題組成員一般不超過2人,課題組長負責制定小組的研究計劃,並組織成員按計劃分階段實施本課題組的科研工作。課題組成員必須有明確的分工和各自的職責,做到圍繞目標、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共同完成課題任務。

3、課題承擔者必須按計劃組織實施研究工作,月末要填寫好研究活動情況紀錄,撰寫階段性小結或反思,裝入課題檔案袋。平時要主動向學校教科室彙報課題研究推進實施情況,適時邀請學校領導和校內外老師參加有關本課題的研究課、學術研討、論文交流及其他形式的階段成果交流展示活動。在課題研究時間過半時,應及時撰寫課題中期總結。

4、課題研究工作完成時,應系統整理、準備好各種資料,向學校教科室提交課題研究方案、過程管理材料、結題報告、“成果鑑定表”等材料,提出結題鑑定申請。

5、課題承擔者要詳細記錄研究活動過程,並注意做好各種研究資料的收集、整理、歸檔工作,每個課題要建立一個專門的檔案袋,課題結題時各種研究資料要隨袋遞交教導處,由學校作為教育科研檔案保存。

6、建立以校長為首,分管教學副校長、教科室主任等骨幹組成的微型課題管理小組,負責檢查督促學校各課題承擔者和課題組按計劃開展研究活動情況。

組 長:楊國民

副組長:陸建良 沈豔紅 成 瓊 楊曉莉

學校將把微型課題研究納入學校學期和兩週工作安排的範疇,在多方面為微型課題研究提供方便和資助,協助各課題承擔者和課題組召開 “微型課題”研討會,開展“微型課題”階段成果交流、研究課展示等活動,並做好階段檢查工作,在學期期末按學校制定的《虞園國小微型課題研究工作考核表》(見附表)對各承擔人和課題組的研究工作進行專項評估,課題結題時間協助承擔者成果鑑定及資料收集等工作。

7、學校對按照計劃正常開展活動、研究成果比較突出的課題承擔人和課題組給予嘉獎:凡通過市局審核鑑定取得結題證書的;按期完成、研究成果顯著的微型課題,學校給予課題組一定金額的獎勵。

8、學校把微型課題研究列為學校教師的年度考核評先、職稱晉級以及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評選的主要內容之一。

附:微型課題的資料收集與檔案管理

①微型課題的資料統一使用A4紙,按立項申請表、月度計劃、分月記載、研究報告、論文,過程資料等裝入微型課題檔案袋,在檔案袋封面按以上順序列出清單。

②微型課題的資料由個人提交,教科室統一收集和歸檔管理。

③微型課題的資料應具備真實性和實效性,反對網絡下載或抄襲。

三點希望:一是各課題研究人員要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二是各課題研究人員要在課題研究中學習如何研究,學會研究。三是各課題研究人員要在問題中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

微型課題研究方案範文 篇4

一、選題的現實意義

1、目前國小數學課內外作業的現狀:

①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內容拘泥於課堂知識,拘泥於教材,往往以試卷中出現的形式作為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複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於室內,拘於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於繁瑣重複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脱離學生生活實際,圍着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過調查發現由於教師在佈置練習時只從本身意志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練習、作業形式單調,書面作業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無新鮮感可言,更談不上趣味性,致使眾多國小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

③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為主,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①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②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繫在數學練習中變得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改革練習設計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使練習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練習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練習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以便收到較好的效果。

基於對練習重要性的認識和練習現狀的分析和反思,我們提出了“國小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過研究,改變傳統的練習觀,確立效率意識,從現狀出發,從“有效”入手,反思當前哪些練習有效,哪些練習低效甚至無效,使學生學得既紮實又輕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提質”。

二、研究目標

通過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活動的視角: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以“數學”的本源為追求,以“有效數學活動”為載體,以“學生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目標,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動手學數學的活動組織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四、實施策略

1.課內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一節數學課,練習是否有效,將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的內容和形式,既要整體考慮練習方式,又要考慮練習的具體內容,把握好練習的度和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課外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①課前作業。調查表明,大都的數學老師不太習慣給學生布置預習,有的老師會把上課做的教具也會給學生準備好。而我們覺得有些內容學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預習,有些教具學生能準備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準備。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讓學生自己去製作鐘面,當學生製作好鐘面,鐘面的結構已經基本認識了。

②課後作業。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佈置的作業越多,學生錯的也越多,因此在課外作業上我們要求少佈置或不佈置書面作業,而佈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課後作業。

(1)實踐性作業。如在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後,可讓他們到生活中找長方形去測量,再算一算他們的面積。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不但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拓展性作業。這種作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而且使學生主動地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真正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如在教了利息後,讓學生向銀行職員或家長調查,詢問提前支取或延後支取的利息情況。

(3)研究性作業。通過設計一些小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實施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指練習要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還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繫,要注意對後繼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使學生通過練習有所提高,從而真正地實現“練在關鍵”。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在練習中,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習題,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有助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3、生活性原則

練習要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繫,從而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開放性原則

練習無論是在內容的選取還是形式的呈現,都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自主創新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5、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包含兩個意思,首先從學生方面來考慮,練習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既要關注後進生和中等生,同時又要關注優秀的學生,讓差生吃飽,讓優生吃好,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次從知識系統上來考慮,練習必須要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規律逐步加大難度。

六、理論依據

①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維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變化是同樣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於行動”。因此,以數學活動為主線,有效地開展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

②“數學化”理論。

“數學化”理論認為:人們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處種具體現象,並加以整理和組織,以發現其規律,這個過程就是“數學化”。“數學化”是學生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過程。學生通過“橫向數學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號世界,又通過“縱向數學化”把符號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學生的“數學化”的進程貫穿在其所經歷的數學活動中,活動是學生“數學化”的根本途徑。

③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3)“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4)“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國小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這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數學活動設計,以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益。

④行動研究理論。

行動研究理論認為:只有當參與者以“研究者”“發現者”的身份加入活動中,才能發揮活動一切有利因素。通過對活動的各種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預設、組織、調控、取捨等),活動成效才能趨於理想。追求活動的有序、深化、高效。

七、研究對象

本校五、六年級學生。

八、研究方法

調查法:

主要用於量化分析,做好前測後測記錄,為制定“測量評估”指標,總結經驗,提供事實依據。

個案研究法:

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學生或班級作為個案研究對象,採取調查、觀察、測查、收集個案作業、作品等方式,對學生做好跟蹤調查,為他們建立研究檔案,以此作為研究資料。

經驗總結法:

對實驗中出現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經驗都要進行及時的總結,(包括理論方面的經驗和實踐方面的經驗),定期召開論文交流與評比、案例分析與討論和教學實踐系列研討活動,請專家對這些經驗予以鑑定、好的經驗及時推廣。

九、研究時間:20xx年8月至20xx年12月

第一階段:準備

時間:20xx年8月至20xx年9月

主要工作:1、擬寫工作計劃

2、制定實驗方案

3、落實分工

4、擬寫準備階段工作情況彙報

第二階段:實施

時間: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主要工作:1、召開會

2、制定整體的研究計劃

3、課題展示

4、階段性報告及論文

第三階段:總結

時間: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1、課題展示

2、總結性報告及論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階段性報告

2課題成果結題報告

3、練習設計精編

4、論文

5、教案

6、個案分析

十一、研究組成員

課題組長:趙鳳蘭

組員:高年組所有成員

十二、研究的條件分析

本課題組成員幾乎都已積累相當的研究方法和經驗,知道如何深入展開研究、細心研究問題、徹底解決問題。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都是我校一線骨幹老師,其中有多名老師在市級評優課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績,有多人次在省市級論文評比中過好成績。教學、科研能力很強,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證。相信本課題在全體課題研究成員的執着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實驗一定會取得成功。

微型課題研究方案範文 篇5

一、研究背景

有設立這一課題研究的想法源至20xx年的一次在新海中學的省送培到市的學習活動 上。一位講課老師説在現在的教學條件見中都有現代化的音響伴奏條件,由此播放出的伴奏音樂形象更豐富,因此,作為鋼琴伴奏可少採用,或許是與會老師誤聽為可不採用,引起譁然!由此引發本人生出這一課題研究的想法。

二、概念的界定

課題研究的核心概念:

伴奏即伴隨襯托歌唱的演奏。 伴奏基本上和歌唱曲調一致, 其間還可以有多種裝飾音或高低八度的翻奏,也可以是單純的節奏。 伴奏的任務還必須演奏過門等純樂器的部分以聯接唱句。

伴奏對歌唱的意義:伴奏有對樂曲內涵的提示及對歌者情緒的渲染和烘托作用。充實延展了表演的氛圍。 歌唱教學的伴奏方式:鋼伴 音響伴奏 自己敲擊節奏伴奏 學生合着伴奏尋找韻律 效能:這一詞語有多種解釋,最基本的解釋為達到系統目標的程度,或系統期望達到一組具體任務要求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指辦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結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據。那麼,在歌唱教學中根本目的是運用各種科學合理的手段、方式和載體,調動學生歌唱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學生的歌唱學習效率和歌唱能力,提高音樂學習的質量,保證音樂將教育教學方針政策得以貫徹落實。

馬克思説:勞動生產力的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在工藝上的應用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那麼,歌唱教學的效能就取決於學生對歌曲的喜愛以及歌曲的熟悉程度,歌唱技巧、音樂基礎知識、對歌曲類型的適應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原因。

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分析:

1. 分析不同伴奏方式使用過程中師生所能進行的互動可能性;

上課老師只是一個人,因此,不同的伴奏方式中老師所能發揮的能動力及能動方 向是有很大不同的。

2. 不同伴奏方式使用過程中學生所能進行的參與可能性;因為伴奏方式有產生的主動性及被動性之分,因此,在歌唱的實際參與性上有差別。

3. 老師對伴奏方式的可駕馭性;這牽涉到伴奏方式的複雜程度及學生在音樂感知上的實際能力。

4. 不同伴奏方式對學生課堂積極的調動;因學生的主體參與性以及興趣能力的不同而在參與的積極性上收到影響。

5. 不同伴奏方式對教學內容的烘托以及對學生理解能力的引領效果。因各種伴奏方式的優點差別而出現不同效能性。

學生對音樂的認知是逐步形成的,如何綜合運用伴奏方式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 投入的全面認識所學內容,在對音樂的整體形象得以把握後能夠把外部聽覺和自身機體動作結合運用,從而能夠形成聽、擊節奏、唱三者統一的協調運作,實現身心內外的和諧統一音樂感知力,這才實現歌唱教學的終極目的。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課堂歌唱中不同伴奏方法的用運,分析和整理在歌唱中不同伴奏方式運用與學生歌唱學習所產生的能動效果,以期能得到一種認識或是一定的觀念,在今後的教學中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歌唱課中的教與學的方法和策略。並希望能夠得出一個完善的研究內容,使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實現由想法、認識經驗到理論的昇華。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七年級音樂教材下冊歌曲:

《渴望春天》《小小的我》《大海啊故鄉》《無錫景》《丹頂鶴的故事》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定羣體 -------- 選擇七年級3班作為研究對象。

比較研究法 -------- 實行班內比較,比較不同歌曲類型出現的差別效果。

觀察法 -------- 觀察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以及參與所能實現的效果。

體驗法 -------- 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歌唱學習中來實際的感受音樂及再創 作。

問卷調查法 ---------- 設計問題答卷調查學生對各個伴奏方式的切生感受與認識。

六、課題研究讀書目:

《中學音樂教學法》 作者:邵祖亮 出版:上海音樂出版社

《中國小唱歌教學法》 作 者:魯美麗主編 陳登頤譯 出 版 社:音樂出版社

《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楊立梅 編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音樂美學》 主編:王次炤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課題研究讀書目計劃以及具體時間安排:

20xx年2月5日至20xx年2月15日讀完《中學音樂教學法》 20xx年2月18日至20xx年3月1日讀完《中國小唱歌教學法》

20xx年3月2日至20xx年3月20日讀完《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

完成讀書筆記時間:20xx年2月至20xx年4月

20xx年2月5日至20xx年2月15日讀完《中學音樂教學法》完成讀書筆記 20xx年2月18日至20xx年3月1日讀完《中國小唱歌教學法》完成讀書筆記

20xx年3月2日至20xx年3月10日讀完《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完 成讀書筆記

20xx年3月11日至20xx年3月20日讀完《音樂美學》 完成讀書筆記

八完成教育教學案例分析的時間:

第一階段:20xx年2月

該階段主要確立課題研究的主題、重點,論證課題研究的可行性;確定研究使用的教學內容、研究對象;進行人員分工;上報課題材料。

第二階段:

20xx年3月4日,案例分析:《渴望春天》

20xx年3月18日,案例分析:《小小的我》

20xx年4月1日,案例分析:《大海啊故鄉》

20xx年4月15日,案例分析:《無錫景》

20xx年5月13日,案例分析:《丹頂鶴的故事》

該階段主要反覆地對學生進行教學研究;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一定的文字及影像材料;整理形成一套較完善的階段性認識成果,總結經驗教訓。

第三階段:

20xx年6月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cehua/wk3xy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