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策劃方案 >

學校課堂改革方案(精選3篇)

學校課堂改革方案(精選3篇)

學校課堂改革方案 篇1

一、課標要求

學校課堂改革方案(精選3篇)

學會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理解洋流分佈模式。

二、教材分析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屬於自然地理,本節課主要有“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主要介紹了洋流的定義、洋流的性質分類(暖流和寒流)、洋流的構成和世界洋流的分佈情景。着重介紹了世界洋流的分佈情景,由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推導世界洋流分佈規律,分別分成南北半球中低緯、中高緯度及冬夏季的北印度洋來介紹。“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講洋流對氣候、對海洋生物以及環境污染的影響。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三、學情分析

上節課學生已學習《自然界的水循環》,瞭解了水在地理環境中以三態形式互相轉換,構成水循環。並且學習了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為這節課的學習作了必須的基礎。這節課將為學生主要介紹由於海水的大規模運動構成了洋流。着重介紹洋流的分佈規律,成因,及影響。使學生對自然界的水有另一個新的概念。

四、教學目標

新課程要求:學會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理解洋流分佈模式。所以結合三維目標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會利用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推導洋流分佈;

(2)會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理解洋流分佈模式;

(3)説明洋流對人類生活和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由《泰坦尼克號》電影片段導出學習的課題,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2)介紹各種本節課所需要的概念;

(3)教會學生運用地圖分析風海流的成因;

(4)引導學生總結世界表層洋流分佈的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本事及自主學習本事;

(5)分析洋流的成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本事,即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概念;

(6)介紹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引發學生思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好,經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本事;

(2)使學生對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的成因,特點,分佈規律有清晰的認識;

(3)經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自然地理環境是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及成因;繪製世界洋流分佈圖並熟記洋流。

六、課時:

1課時

七、學法設計

1、網絡自主學習

首先學生自我在網絡或借閲資料,預習本節課的資料。

2、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能夠啟發學生的創造動機,鼓勵學生創造表現,以增進學生的創造性表現。在《大規模的海水運動》這節課中,能夠讓學生分組自我探究洋流分佈的規律,激發學生的興趣。

3、小組合作學習

讓學生在小組中分工合作,各自扮演必須的主角,擔任必須的任務,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八、教學過程

導入:在多媒體上播放《泰坦尼克號》電影截取片段,即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部分。學生看完後講解,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原因是在北緯40度撞上了冰山,導致船體進水而沉沒。思考:在北緯40度是不可能發生這樣大的冰山,那麼冰山是哪兒來的?回答:對,因為海水是運動的,而這個冰山就是因為海水的運動被帶到了北緯40度這個位置。那麼問題來了,海水為什麼會運動呢?海水運動的形式有哪些?我們今日就來學習第三章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此處板書: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新課講解:首先我們來看本節課第一個知識點: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大家注意到一個新的名詞沒?(回答洋流),對,洋流,要了解世界海洋表層的洋流分佈,我們得先了解洋流是什麼,同學們能夠看課本57頁第一行,説: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的沿着必須的方向做大規模的流動,叫做洋流。大家必須要注意這幾個關鍵詞:常年比較穩定、沿着必須方向,説明洋流是有方向的,且比較穩定。好了,明白了洋流的概念後,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它的分類,能夠根據其性質將洋流分為暖流和寒流,顧名思義,暖流就是從水温高的海區流向水温低的海區的洋流;那比較分析大家就能夠明白寒流的概念,即從水温低的海區流向水温高的海區的洋流。

(在黑板上畫出寒流和暖流,並且讓學生自主得出結論,一般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都是暖流,相反由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都是寒流。)

教師提問:我們都明白海水是運動的,那麼同學們思考一下海水為啥會運動?

學生回答:因為有風。

教師總結:很好,回答的很正確,盛行風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並且使上層海水運動帶動下層海水運動,構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在洋流運動時,陸地形狀和地轉偏向力都會使其運動方向發生改變。

在多媒體上打開洋流分佈圖。

問:洋流的分佈是不是很有規律性呢?那麼有什麼規律?

學校課堂改革方案 篇2

一、學習目標與任務的確定

1.學習目標描述

用可觀察行為動詞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描述

2.學習資料與學習任務説明

包括學習資料的選擇、學習形式的確定、學習結果的描述、學習重點及難點的分析

3.問題設計

精心設計的問題要能激發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思考所學的資料

二、學習者特徵分析

説明學生的一般特徵、入門技能、學習風格等。

三、學習環境選擇與學習資源設計

1.學習環境的選擇

學習環境包括:簡易多媒體教室、交互式電子白板、多媒體網絡教室、移動學習環境等。

2.學習資源的應用

學習資源是指經過數字化處理,能夠在網絡環境下運行的,並能在線看,實現共享的多媒體學習材料。

(1)學習資源的類型包括:

網絡課件:適用於知識點的輔助教學

網絡課程:整門課程的教學

專題站:某一專題的學習和研討

案例庫:典型個案的分析

題庫:單元或課程的練習測試等等。

(2)學習資源資料要點及來源

簡要説明每個學習資源的名稱、網址及主要資料。

(3)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分為:

A、供給事實,建立經驗;B、創設情境,引發動機;C、舉例驗證,建立概念;D、供給示範,正確操作;E、呈現過程,構成表象;F、演繹原理,啟發思維;G、設難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開闊視野;I、欣賞審美,陶冶情操;J、歸納總結,複習鞏固;K、自定義。

(4)媒體的使用方式包括:

A、設疑—播放—講解;B、設疑—播放—討論;C、講解—播放—概括;D、講解—播放—舉例;E、播放—提問—講解;F、播放—討論—總結;G、邊播放、邊講解;H、邊播放、邊議論;I、學習者自我操作媒體進行學習;J、自定義。

四、學習情境的創設

1.學習情境的類型

情境的類型包括真實性情境、問題性情境和虛擬性情境或其他。

2.學習情境的設計

情境創設是指創設有利於對主題意義理解的情境。情境創設必須反映出新舊知識的聯繫;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聯想;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重組和改造;能夠幫忙學生知識的同化和順應。此處要對所選擇的某一情境類型做一簡要描述

五、學習活動的組織

學習活動的組織包括自主學習的設計、協作學習的設計和教學結構流程的設計等資料。

1.自主學習的設計:支架式學習、拋錨式學習和隨機進入式學習

支架式學習:是指圍繞事先確定的學習主題,建立一個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應遵循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且要因人而異,經過概念框架把學生的智力發展從一個水平引到一個更高水平,就像沿着腳手架那樣一步步向上攀升。

拋錨式學習:指根據學習主題在相關的實際情境中選定某個典型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對給定問題進行假設,經過查詢各種信息資料和邏輯推理對假設進行論證,根據論證的結果制定解決問題的計劃,實施該計劃並根據實施過程中的反饋,補充和完善原有認識。

隨機進入式學習:指首先確定學習主題,創設從不一樣側面、不一樣角度表現學習主題的各種情境,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隨意進入其中任意一種情境去學習。

2.協作學習的設計:競爭、辯論、夥伴、問題解決和主角扮演

競爭:教師先根據學習目標與學習資料對學習任務進行分解,由不一樣的學習者“單獨”完成,看誰完成得最快最好,然後教師對學習者的任務完成情景進行評論,其他學習者也能夠對其發表意見,各自任務完成後,就意味着總任務完成。

辯論:協作者之間圍繞給定的學習主題,先確定自我的觀點,之後在必須的時間內藉助虛擬圖書館或上網查資料,以構成自我的觀點,教師對他們的觀點進行甄別,選出正反兩方,然後雙方圍繞主題展開辯論,觀點論證充分的一方獲勝。經過辯論學習者可對問題進一步理解。

夥伴:指協作者之間為了完成某項學習任務而結成的夥伴關係。

問題解決:根據確定的問題,多個學習者組成協作學習小組,根據學習任務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某個學習任務,解決問題。問題解決的最終成果能夠是報告、展示或論文等。

主角扮演:指由不一樣的學習者分別扮演指導者和學習者的主角,由學習者解答問題,指導者對學習者的解答進行判別和分析。主角能夠互換。有助於對問題的理解有新的體會,還會增加成就感和職責感。

3.教學結構流程的設計

是指教學系統中教師、學生、學習資料、網絡資源等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與聯繫的形式。可按時間關係或空間關係進行設計。時間關係指教師與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先後順序,即教學程序、教學步驟、教學過程等;空間關係則主要指教學資料的層次關係、教學過程的邏輯關係等。可按提議圖標繪製,也可使用Inspiration或MindManager等工具,創設教學流程圖。

六、學習評價的設計

1.測試形式與工具

包括(1)課堂提問(2)書面練習(3)達標測試(4)學生自主網上測試(5)合作完成作品等

2.測試資料

學生學習活動的評價: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習態度、交到程度、資源利用和學習效果的評價;

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目標到達、任務完成、達標測試、創新精神、實踐作品和信息素養的評價;

教師指導活動的評價:對教學活動組織、學習資源利用和教學過程指導的評價;

學習資源質量的評價:目標與資料、結構與功能、超鏈接與導航、多媒體、素材質量和技術規範的評價;

支撐服務系統的評價:針對技術水平、教學功能、資源供給和諮詢服務的評價。

七、備註

填寫對幫忙過自我的人(包括參閲的文獻、借鑑的案例,以及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幫忙過自我)表示的感激和其它要説明的事項。

學校課堂改革方案 篇3

一、概述

《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節,是環境教育的一個重要教學資料。國際環境保護形勢的發展和我國嚴峻的環境保護形勢,迫切需要加強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每個人從小開始直到離開人世以前一向要理解環境教育。本節資料包括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必然選擇。涉及範圍廣,知識跨度大,生物圈中種羣的數量十分之多,形態各異、結構複雜,生命現象表現豐富多彩,其使用價值也就更加多樣化了,學習這節課學生不僅僅需要擴散思維、概括、綜合本事,並且更需要學生的信息獲取、處理和表達本事。以往採用傳統的講授法教學,課堂上無法呈現豐富資料、無法創設交互情境、更無法培養學生的信息本事。利用計算機信息存貯量大,處理迅速,方便的人機交互功能,供給了良好的個別化學習環境等優點,使學生能根據自我的學習本事、理解本事和發展水平,調節學習進度和難度,實現因材施教。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描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動物的生存現狀。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2.本事目標

(1)經過小組討論,制定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方案,在“主角扮演”活動中,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口頭表達、與人合作本事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學會處理在實施保護生物多樣性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問題及各種關係,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本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經過“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的活動,使學生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進一步增強學生關愛生命、熱愛祖國的情感,構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參與意識和公民意識,真正把保護生物多樣性付諸於行動上。

(2)健全法制觀念,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全球合作,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

(3)構成保護環境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習過人是生物圈的一員等知識,分析過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在本模塊中也學習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實際生活中也接觸了生物多樣性在減少,需要樹立可持續性觀點等知識。所以在教學中儘量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本事,關注生態倫理的道德問題,構成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四、教學策略與設計

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論,本節教學應注重知識的條理性和結構化,強調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認知結構基礎上,經過計算機的輔助到達同化和順應,從而構成新的認知結構。使CAI更注重於學生學習本事的構成、學習策略的掌握和供給更多的個別化教學選擇,強調教學的`主體性,強調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結合教學目標,本課可採用的最好學習方法便是學生自主學習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建立在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創造教育基礎之上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忙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進取性和創造精神,最終到達使學生有效地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與目的。與傳統教學相比,師生關係發生了互位變化,同時教材變成了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多媒體則成了學生認知的工具。這種教學方法有利於學生認知本事、實踐本事以及創造本事的培養。在多媒體課堂教學活動中,創設多元化的軟、硬件學習環境,使學生方便地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經過人機交互作用去主動地發現、探索、思考,從而使學生高質高效地獲取知識,培養創造本事。

五、教具準備

1、學校多媒體網絡教室。

2、《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網頁式課件。

六、教學及課件設計思路

依據本節教材資料和教學目標,採取以下的教學流程:問題導入→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歸納小結→練習反饋。經過講授和學生操作計算機,以討論、談話組織整個教學過程。

讓學生自我經過網頁瀏覽,自主、主動地參與探究,能夠懂得知識是怎樣從對資料的解釋中產生的,能夠把學生引向一個涉及到方法論且充滿了探究精神的研究過程,從而有助於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cehua/lz6ey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