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策劃方案 >

國小音樂活動方案國小活動(精選3篇)

國小音樂活動方案國小活動(精選3篇)

國小音樂活動方案國小活動 篇1

教學內容:表演歌曲《鈴兒響叮噹》

國小音樂活動方案國小活動(精選3篇)

教學重點:聲部間的均衡

教學難點:分聲部學唱歌曲

教學過程:一、學唱歌曲

1.教師以副歌的第一句範唱為導入:

(1)設問:這首歌的歌名叫什麼?是哪個國家的歌曲?歌曲描寫的是什麼情景?

(2)教師歸納:美國歌曲《鈴兒響叮噹》,因是人們在冬季滑雪橇時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為是冬天的歌曲而逐漸演變為聖誕節等節日歌曲。它深受廣大人民喜愛,長期被當作美國民歌。

2.聆聽歌曲範唱。

提示:這是一首二聲部合唱曲,大家對第一聲部的曲調都很熟悉,但第二聲部是很重要的,不然,歌曲表現就不豐滿,因此大家要仔細聽第二聲部。這歌曲的學唱,採用自由報名參加某一聲部的學唱。想多學一點,音準有把握的同學希望你們報名低聲部,望大家考慮後回答。

3.學唱曲調。

(1)分聲部。自由坐成二個聲部的座位,教師儘量尊重學生的選擇,適當做思想工作進行調整,要注意聲部人數的平衡。

(2)教師重點輔導第二聲部。

(3)先學習副歌部分的8小節。從讀譜上,在五年級是沒有困難的。主要是三度、四度的二聲部音準與和諧,尤其是低聲部,所以在學唱中教師多幫助低聲部,鼓勵他們的自信心。分聲部唱都沒問題,合成時,往往低聲部把握不住,教師這時要給予支持,因此,多合成,多聽,感受是惟一的辦法。當這8小節成功時,他們就樹立了信心,就有成功的喜悦,這是本歌學習的關健處。

(4)學習主歌部分。

主歌的開始8小節沒問題,是同聲部,只要把弱起拍唱準。問題在後8小節的低聲部。其中要唱清楚,不能混同一樣。因此在學唱主歌部分時,宜將後8小節單獨訓練,教師要多幫助低聲部唱熟練,在後8小節合成有把握後,再唱主歌部分的16小節。?

(5)全曲合成並以歡快的情緒、稍快的速度來演唱。

二、表演歌曲。?

1、在熟練唱好二聲部合唱曲調的基礎上填入歌詞: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晰而歡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緒,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選用打擊樂器編創節奏譜,為歌曲伴奏烘托氣氛。可以分組設計,全班分為四個組,每兩組分別設計主歌與副歌的伴奏,進行比較選擇,取長補短。

4、把歌曲的開始8小節副歌曲調改編成3/4拍。教師可以提示一小節的改編,

如: 多種節奏型的變化,讓學生去發揮。

當學生改編完後,教師要給予表揚,讓學生自己試唱後,集體評價選出1—2改編比較好的曲調,全班進行試唱,並讓學生説説對不同節拍產生不同情緒的感受。

5、完整地表演歌曲。

A 2/4拍(原型歌曲)→B1副歌部分改編的歌曲→A 2/4拍(原型歌曲)→B2……

三、課後小結

國小音樂活動方案國小活動 篇2

設計思想:

本節課我根據音樂欣賞教學應該遵循藝術本身的規律,從聽覺入手,從情感入手,充分重視審美體驗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勇於實踐的創新精神。在教學中重點強調了“聽覺”的培養,以“聽”為主,引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自由想象、聯想並用各種方式表現對音樂的感受、理解。下面將教學的思路作一簡述:

一、導入:

課間播放“金蛇狂舞”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背景中自由走進教室,從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無形中對音樂有所感受,為教學埋下伏筆。然後教師提出問題,根據學生的反映,自然地引出再聽音樂片斷,並讓學生通過聽辨、思考、討論,讓他們給樂曲命名,給一首從未接觸過的作品命名,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初聽全曲的積極性,他們會全神貫注地去聽,去想象,去創編。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起了學習興趣。

二、簡介作品:

通過教師簡明、生動的講解,使學生對作品相關的常識、時代背景、創作意圖、曲式結構等有簡單瞭解。

三、簡單的分析作品:

利用多媒體課件,採用分段聽賞的方法,使學生對每個樂段有所感受與體驗。首先讓學生聽引子部分。聽後師提出問題:引子部分描繪了什麼樣的情景?醖釀了什麼情緒?通過學生的描述,從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與聯想力,通過哼唱加深記憶。接着讓學生聽A段部分,聽後師提出問題:引子過後是什麼樂器把引子與第一樂段連接起來的?力度上有什麼變化?有何作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後回答。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對力度的聽辨力與聯想力,通過哼唱加深記憶,進一步感受了音樂的歡快情緒。最後讓學生聽賞B段部分,師提出問題:A樂段和B樂段哪個樂段最熱鬧?用什麼樂器來烘托熱烈歡騰的氣氛的?你能説説這段樂曲的創作特點嗎?你能説出樂曲中堂鼓的節奏嗎?通過讓學生小組探索討論,讓學生自己畫圖形譜從而瞭解作品的創作手法,並通過用筷子模仿堂鼓演奏,加深音樂記憶,感受“對答響應”與“螺絲結頂”的創作手法在樂曲中的運用和效果,培養學生的節奏感與音樂理解能力與表現能力。

四、復聽全曲:

在對作品有所瞭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聽全曲,然後讓學生用手中的圖形按音響的順序在課桌上排列起來,並讓學生小組互相把聽到的音樂描述下來,從而檢測學生對音樂結構的分辨力,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又掌握了全曲的結構。

五、用筷子為樂曲伴奏:

在學生中找出一名小指揮中,到講台上指揮,要求學生在聽到引子部分時隨意做律動,在聽到A段部分時用筷子互相敲擊,在聽到B段部分時用筷子模仿堂鼓的敲法為樂曲伴奏。

六、課堂小結:

以往的小結通常都是由教師進行的,本節課由學生來進行小結,雖然只有三言兩語,但同時也檢測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思維。

國小音樂活動方案國小活動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學唱歌曲《法國號》

2、音樂知識:法國號、四三拍。

教學目標:

1、學唱《法國號》這首歌曲,並學習用渾厚而有彈性的聲音模仿、表現法國號的音色,用連貫而充滿熱情的聲音表現自信的“我”。

2、能認識法國號的外形,知道其另一個名稱——圓號,並熟悉其音色。

3、通過《法國號》的演唱和聲勢的練習,掌握四三拍的強弱規律。

重點難點:

1、學生親身感受、體驗表現四三拍的律動變化。

2、瞭解有關圓號——法國號的知識。

教具準備:鋼琴、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踏着圓號吹奏的樂曲進入教室。

2、請學生從《小樂隊》中唱到的五種樂器的圖片中試着找出所聽的樂器。

3、教師簡介圓號也稱法國號。導入歌曲《法國號》。

二、學唱歌曲《法國號》

1、《法國號》的範唱錄音。

2、學唱歌曲,並讓學生尋找歌曲創作的規律。教師分句教唱,注意樂句間的完整性。

3、啟發、提示用渾厚而有彈性的聲音模仿、表現法國號的音色,用連貫而充滿熱情的聲音表現自信的“我”。

4、待歌曲演唱熟練後,加入教材第26頁所示範的律動,邊唱邊做律動。

三、進一步掌握四三的節奏律動

1、請學生自己創造不同的聲勢,表現四三拍的強弱規律。

2、以組為單位選擇不同的律動形式加入到自己的演唱中。

四、自制簡單小樂器

教師就學生自制小樂器進行提示,並提出要求。可參照教材中的示範,指定各組所需完成的樂器製作;更可鼓勵學生自己創造出別具一格、與眾不同的樂器類型。還可指定學生準備下節課上需完成自制樂器的材料等等。教師可根據學生能力、條件,特別是教學時間自主選擇此項教學的要求和難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學習簡單的舞蹈律動,配合歌曲《法國號》背唱。

2、學習用口風琴等樂器為歌曲伴奏。

3、展示自制的小樂器或隨堂自制簡單的小樂器。

教學目標:

1、通過背唱、做律動等活動,做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學目的,使學生順利掌握伴奏部分的音型節奏。

2、通過學生使用自制樂器為同學的演唱伴奏,培養音樂節奏感和協作、配合的能力。

3、通過學習表現三拍子律動的簡單舞蹈,進一步鞏固對四三拍的認識與感受,培養學生的身體協調性。

重點難點:

1、學生用自制的簡單樂器為演唱歌曲伴奏,並從中體會創造與合作的樂趣,以及培養學生關注不同質地、不同器形的樂器會有不同的音樂變化這一問題。

2、表現三拍子律動的簡單舞蹈,注意協調性。

教具準備:鋼琴、錄音機、錄音帶。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1、學生共同複習背唱《法國號》這首歌曲。

2、學生自己邊唱邊加表現四三拍強弱變化的聲勢,注意對比明顯。

3、學習簡單的舞蹈律動,加深對四三拍節拍的感受與體驗。

(1)教師完整示範。

(2)教師分解示範,學生模仿。

(3)播放歌曲《法國號》的錄音,學生自己做舞蹈律動。

二、學習用口風琴或自制的樂器為歌唱的同學伴奏。

1、教師請學生展示自制的打擊樂,並做簡單評價。並按樂器類型分組站立(皮質類、散響類、木質類、金屬類以及有音高變化的和能發出特殊音響的)。

2、教師請全班同學分別為兩聲部,分別用各自的小樂器表現兩種節奏型,並相互配合。

(1)3/4 _ o o |(建議用皮質類、金屬類)

(2)3/4 o _ _ | (建議用木質類、散響類、有音高變化的樂器)。

特殊音響的樂器根據其發音特點,由教師現場決定其分類。

3、待學生配合默契,即可加入《法國號》的演唱。

4、教師示範用口風琴或自制的樂器演奏(保證學生的安全)為學生的演唱伴奏。並請學生辨別伴奏的節奏是(1)(2)的哪一種節奏型。

5、學生學習用口風琴或自制的樂器演奏伴奏部分(根據學生能力可降低難度,每人只演奏一種音型,甚至是按節奏演奏一個音,但難度在於相互的配合。此方法更能培養學生神情專注、相互合作的能力)。

6、學生分為兩部分,相互為同學的演唱伴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cehua/j3q60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