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風景區導遊詞(精選14篇)

風景區導遊詞(精選14篇)

風景區導遊詞 篇1

有名的蜀南竹海就在我的家鄉宜賓。竹海是我家鄉最美的地方,因為竹子多不勝數散佈的地方廣,所以叫做“竹海”。

風景區導遊詞(精選14篇)

竹海的竹子四季如春,綠得耀眼,綠得透明,摸上去光滑無比,讓人從視覺和手感上都覺得是用翠玉雕刻一般。那裏的竹子形態各異,種類繁多。那娟秀挺拔的叫鋼竹,叢叢聳立的是細伸枝挺拔的是佛竹,節節鼓圓的是大肚竹,葉子如蘆葦葉般粗壯的是胖竹,左扭右曲的是扁擔竹。它們有的如利箭般直插雲層,有的綠如翡翠光滑之極,有的葉片寬大肥碩,翠色慾流,有的黃如豆芽,窄小如絲。真是“圓扁空實洋洋有,墨黃紫綠般般齊。“實在讓人打飽眼福,留連忘返。

竹海還有空中吊纜。只要你一坐上去,向四周一看,大片大片的竹林,一望無際。我想那句“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改成“接天連葉無窮碧,雲裏竹海別樣綠。“風一吹來,竹林像一層一層的綠色波浪,拍打而來這時你就冷真正體會到竹林如海,竹葉如雲的壯觀景象。

竹海還讓人大飽口福。竹筒飯,竹筒悶雞,竹筒臘肉,聽着就讓人垂涎三尺。

竹海呀,説你是世外桃源一點也不過分。

風景區導遊詞 篇2

歡迎大家來到嶽麓山!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在長沙市區之西,東臨湘江,面積約8平方公里,古人讚譽其“碧嶂屏開,秀如琢珠”。唐宋以來,嶽麓山即以林壑幽美,山幽澗深聞名。六朝羅漢松、唐宋銀杏、明清鬆樟相當著名;愛晚亭、清風峽、蟒蛇洞、禹王碑、嶽麓書院等景觀聞名遐邇。這裏還葬有黃興、蔡鍔等著名人物。嶽麓山春天滿山葱綠、杜鵑(市花)怒放;夏日幽靜涼爽;秋天楓葉流丹,層林盡染;隆冬玉樹瓊枝,銀裝素裹,四季風景宜人。

嶽麓書院在山之東麓,始建於宋開寶九年(976年),朱熹、張 主講期間是全盛時期,有學生千人,成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清光緒二十九年(1920xx年)改為高等學府,後又變成高等師範學校。1920xx年改為湖南大學。書院現存古建築尚有御書樓、文昌樓、半學齋、十彝器堂、濂溪祠、湘水校經堂、自卑亭等,讓人緬懷書院輝煌歷史。

嶽麓山,峯巒疊翠,古木參天,林壑清幽,景色秀美。是鍾靈毓秀,人文薈萃的名山勝地。

位於清風峽口的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千百年楚材導源於此”,孕育了博大精深,廣袤無垠的湖湘文化,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先烈、偉人。

嶽麓山也是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課堂,這裏長眠了辛亥革命時期為推翻帝制,實現共和而獻身的先烈;為捨生取義而慷慨赴死的志士仁人;還長眠了抗日戰爭時期為抵禦外侮而浴血疆場,以身殉國的中國軍民。

那一座座為他們樹立的豐碑墓誌,永遠昭示和激勵着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構成了嶽麓山的一幅幅悲壯肅穆的人文景觀。其山脈屬南嶽衡山,古人把嶽麓山列為南嶽七十二之一,稱為靈麓峯。南北朝劉宋時《南嶽記》載:“南嶽周圍八百里,回雁為首,嶽麓為足。故名嶽麓。據地質學考證,嶽麓山奠基於古生代,形成於中生代,發展於新生代,距今三億餘年。

嶽麓山風景名勝區系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古城長沙湘江兩岸,由丘陵低山、江、河、湖泊、自然動植物以及文化古蹟、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紀念遺址等組成,為城市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已開放的景區有麓山景區、橘子洲頭景區。其中麓山景區系核心景區,景區內有嶽麓書院、愛晚亭、麓山寺、雲麓宮、新民主學會景點等。規劃開放的景區有:天馬山、桃花嶺、石佳嶺及土城頭景點等,總面積達36平方公里。嶽麓山風景名勝區南接衡嶽,北望洞庭,西臨茫茫原野,東瞰滔滔湘流,玉屏、天馬、鳳凰、橘洲橫秀於前,桃花、綠蛾竟翠與後,金盆、金牛、雲母、圭峯拱持左右,靜如龍蛇逶迤,動如駿馬奮蹄,凌空俯視如一微縮盆景,側視遠觀如一天然屏壁。可謂天工造物,人間奇景,長沙之大觀。

嶽麓山風景名勝區自古以來就以山清水秀著稱於世,它主要有清風峽景區、雲麓峯景區、萬景園風景帶、赫石坡景區、儒家勝地、佛寺探幽、雲麓道宮、橘子州頭等景區。

清風峽景區:嶽麓書院至麓山寺的谷地,名叫清風峽。《嶽麓書院志》記載:“當溽暑時,清風徐至,人多休息,故名以次得。”歷朝歷代的人們都將這裏看成是避暑的天然勝地。清風峽自然景色秀美,峽內林木茂密,古樹參天,溪澗盤繞,流泉星羅棋步。風物景色隨着氣候和季節的轉換,呈現出千變萬化的姿態。峽內還有眾多的文物古蹟為世人所矚目,內有歷史悠久的佛寺名塔—舍利塔,有我國四大名亭之一的愛晚亭,有著名的二南詩刻,以及劉道一等近代名人的墓葬。

風景區導遊詞 篇3

各位朋友:

我們現在來到第一關東城樓的東側。東城樓的下面是東門。緊挨着東門,有一個小小的方城,叫做甕城。它的城門洞沒有開在正東方向,而是在關城和甕城的拐角處,向南而開。如果敵人逼近東門,他不能輕而易舉地攻開城門,因為在這個拐角處,關城和甕城上面的守軍,就會居高臨下,用交叉火力大量地殺傷敵兵。即使攻進了甕城,東門緊閉,敵人也不能長驅直入,甕城上面的滾木擂石就會轟然而下,四面兵士一起拉弓射箭,外面又有重兵把守,想跑都跑不了,甕城就成了入侵之敵的葬身之地。為什麼叫做甕城?中國有個成語:“甕中捉——”(這時,往往會有遊客接着説:鼈),對,“甕中捉鼈”,這個小方城就像一個甕,所以叫做甕城。

甕城的外面,還有一座城,叫做東羅城。敵人進攻山海關,東羅城又是一道防線。請大家隨着我指的方向看,這就是東羅城的南城牆和北城牆。在東羅城的東邊,有一片高低起伏的丘陵,叫做歡喜嶺。歡喜嶺下有一道溝,叫做流淚溝。山還是這個山,水還是這個水,為什麼又是歡喜,又是流淚呢?過去,兵士們從遼東或更遠的地方回來,走到這一片丘陵,一眼看見山海關,離家不遠了,心中高興,就把這裏叫做歡喜嶺。從這裏出關,到遙遠的邊疆去駐守,出了山海關,登上這座嶺,眼見得離家越來越遠,心中難受,落淚悲傷,歡喜嶺下就有了這條流淚溝。

歡喜嶺上有一個大平台,這就是著名的威遠城的遺址。威遠城是山海關的衞城,是山海關的前哨。吳三桂就是在這裏投降了攝政王多爾袞,請清兵入關的。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明王朝,進了北京。吳三桂原來駐守寧遠(今興城),三月初,崇禎封賜他“平西伯”的爵號,並命令他放棄寧遠,進京勤王,剿滅農民起義軍。進軍途中,得知崇禎皇帝已經吊死煤山,吳三桂只好率領人馬返回山海關。

李自成和他的謀士們曾經清醒地認識到當時的形勢:山海關外是強大的清兵,而吳三桂這支軍隊英勇善戰,如果吳三桂倒向清兵,就會對大順農民政權帶來巨大的威脅;如果吳三桂歸順自己,山海關就是清兵難以逾越的一道防線。李自成決定招降吳三桂。

這時的吳三桂也正處在猶豫徘徊之中:説要效忠明王朝吧,明王朝已經垮台;説要投降清兵吧,時年33歲的吳三桂,“自少為邊將”,長期和清兵打仗,積怨甚深,直到關外八城丟了七城,自己仍然孤軍奮戰,拒不投降,如今若要投降,很難得到清兵的信任,更何況父母家眷三十餘口都在北京,一旦投降清兵,後果不堪設想;要投降農民起義軍吧,自己剛剛進爵為平西伯,平西的意思就是去剿滅農民起義軍,一眨眼的功夫,就從剿滅變成投降,這個彎子不好轉;同時,也不知道李自成究竟是一個什麼態度。吳三桂處在自身命運即將發生巨大轉折的十字路口,也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的決定將影響到整個國家的歷史走向。

正在此時,李自成派人攜帶為吳三桂封侯的詔書、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的信件和大量錢款糧草,來説降吳三桂。來人説,只要投降,“父子封侯”。吳三桂接受了招降,把山海關移交給李自成派來的將領,率領部隊進京謁見李自成。四月四日,走到今天的盧龍縣(現在是秦皇島市轄領的四個縣之一)以西的沙河驛,遇見從北京逃出的家人,吳三桂詢問父親的情況,家人稟告:父親已經被捕。吳三桂沒有在意,説:這是李自成為了逼我投降所採取的措施,不必擔心。又問到他的愛妾陳圓圓,家人只得以實相告:陳圓圓已被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搶走霸佔。與此同時,吳三桂派往北京密探其父消息的人也報告説:吳襄正被拷打追贓。父親受刑,愛妾被搶,奇恥大辱令吳三桂勃然大怒,説了一句:“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見人耶。”當即下令返回山海關,從此與李自成劉宗敏一刀兩斷,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缺乏政治遠見、貪圖美女錢財的農民起義軍的將領們,以自己的愚蠢行為導致了吳三桂降而復叛的嚴重的惡果,這個嚴重惡果又迅速地導致了李自成和他的農民政權的悲慘結局。

吳三桂返回山海關之後,立即向攝政王多爾袞寫了一封為報國恨家仇而請求“借兵”的信,很快多爾袞率兵奔赴山海關,李自成也親自帶領十萬兵馬急忙趕赴山海關。四月二十一日,三支能征善戰的虎狼之師匯聚山海關,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惡仗打響了。當時的主戰場在石河西岸,農民起義軍多次攻破防線,逼到西羅城下,甚至已經登上北翼城,但在守軍的頑強抵抗下,又一次次被打退。李自成派一部分農民起義軍從九門口出關,攻打東羅城,形成內外夾擊的態勢。吳三桂感到十分危險,多次派人到威遠城請多爾袞迅速出兵。而多爾袞卻仍然對吳三桂這個驍勇之將的借兵之舉心存疑慮,只是派兵奪取了九門口,而在正面戰場上卻依然按兵不動,靜觀李、吳雙方的激戰。吳三桂鎮守的山海關,幾度危機,又幾度僥倖脱險。這時,李自成明白了:他所碰到的對手,再也不是過去那種一觸即潰的明朝軍隊,而是一支久經陣仗、英勇頑強的邊塞勁旅。

經過一天的激戰,吳三桂也知道了農民起義軍的厲害,清兵再不出戰,單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抵擋的。為此,他焦急萬分。四月二十二日清晨,吳三桂只得親自出關,到威遠城去拜見多爾袞。多爾袞命他剃髮盟誓,吳三桂慨然應諾,立即剃髮,表示歸順。吳三桂回到山海關,打開城門,浩浩蕩蕩的清兵終於進入了他們夢寐以求的山海關。這時,李自成的大隊人馬已在紅瓦店一帶,從山到海,一字排開,要步步逼進。吳三桂有了堅強的後盾,再不示弱,即刻率領五萬軍士,直奔石河西岸。霎時間,十幾萬人,殺作一團。人吶喊,馬嘶鳴,戰鼓響,炮聲隆。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刀光劍影,血雨腥風。正當雙方鏖戰緊,狂風大作鬼神驚,遮天閉日,飛沙走石。打到中午時分,吳三桂漸漸不支,李自成佔了上風。突然,數萬鐵騎從關城殺出,如風捲殘雲一般,鋭不可擋,所向披靡。農民起義軍的防線頓時崩潰,多爾袞和吳三桂聯兵一處,向西追殺而去。李自成兵敗如山倒,吳三桂追殺不停息,多爾袞得意迎順治,清王朝建都北京城。公元1644年,中國農曆甲申年,風雲際會,瞬息萬變,山海關就是歷史的轉折點。今天,我們站在山海關的城頭,撫今思昔,該有多少思考,該留下多少感歎。

一段山海關的故事,説的大家心情有些沉重。這也難怪,兵家必爭之地的山海關,又能有多少輕鬆呢?還是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長城的結構,體會一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吧。

風景區導遊詞 篇4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黃龍。現在由我為大家介紹黃龍。

黃龍,位於潘縣境內的岷山主峯雪寶頂山下,是國務院公佈的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同九寨溝景區一道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黃龍溝長約7公里,景區段4.7公里,寬約1-2公里。景區海拔3145米-3575米之間,縱坡平均降為8.7%。黃龍景觀的形成與從溝頂端分水嶺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有直接關係。泉水富含碳酸鈣類,它順坡漫流而下,沒有固定的河牀。溪水在順坡而下的過程中,碳酸鈣物質逐漸沉澱,形成了以乳白色和淡黃色為基調的鈣化景觀。上段和下段因坡地較平緩,碳酸鈣流泉遇阻沉積而形成層層疊疊如玉石砌成的池子,地質學上稱為泉化台。黃龍溝的中段是一條約1.5公里長的坡狀乳黃色鈣化沉積帶,稱為“金沙鋪地”。黃龍景觀以雪山和森林拱衞着無數形態各異的鈣化彩池為主要特色,人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這些彩池的豔麗奇巧,只好尊奉它人“人間瑤池”。

黃龍,過雲人都稱之為黃龍寺,因為明朝時駐松潘兵馬使朝覲在溝內修建有改善龍前寺、中寺、後寺3座寺廟。現前寺已蕩然無存,中寺僅剩鳳音殿,後寺也只有1座院落。“黃龍”一名則是根據兩個古老的傳説而來:一是説大禹治水時,有一條黃龍負舟幫助大禹疏通岷江,到了松潘後留在了黃龍溝內。《松潘縣志》記為:“禹治水至茂州,黃龍負舟助禹治水,自茂州而上,始有岷江……後黃龍修道而去,遺五色山水於世,世人建寺,歲歲朝祀。”另一説是古進修有位黃龍真人在此修道成仙而去。後人為紀念黃龍真人,在溝內修建黃龍寺。《松潘縣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黃龍寺,明兵馬使馬朝覲所建,亦雪山寺。相傳黃龍真人修道於此,故名。有前中後三寺,殿閣相望,各距五里”。

兩條記載都源於傳説,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去探窟誰真誰假。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兒是先有黃龍溝,後有黃龍寺,,“黃龍”一名肯定與溝內景物有關。所以本導遊還是稱之為“黃龍”風景名勝區。下面我們開始黃龍遊覽。

黃龍溝口經過的這一條小河就是涪江的源頭。過涪源橋,沿着林間小道進入溝口,迎接遊人的第一組梯級水池,被命為“迎賓池”。它由100多個以藍色為基調的彩池組成,池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山間石徑環繞着池子曲折盤旋,把遊人迎進景區,又把遊人送往景區深處。池子周圍古樹參天,羣花爭豔;池子的堤埂如玉石、瑪瑙鑄成,玲瓏剔透。池中清水,湛藍透綠。陽光透過樹隙照在湖面上,變幻着黃、綠、藍各種色調。微風吹過,池中泛起陣陣彩色漣漪,格外清豔動人,這便是人們讚歎不已的“黃龍彩池”的第一處景觀了。

告別迎賓池,踏上用木頭搭成的人行棧疲乏上,但見左前方一鋪碧水從密林中衝出,又從高約10米,寬約60米的崖沿上飛瀉而下,在起伏不定的崖壁上幾經跌宕,形成數十道梯級瀑布。有的如簾瀑高掛,雲蒸霧騰;有的似斷線珍珠,串串滾落。水瀑後面的崖壁,透視出了金黃色為基調的鈣化結晶面,使瀑布更顯得富麗堂皇。如遇朝陽中落日餘輝的點染,瀑布還會變幻出不同的色彩,似道道彩霞鋪呈在我們眼前。因此人們給它取了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名字“飛瀑流輝”。瀑布頂端的彩池,既是瀑布的水源,又是與瀑布迥然不同的景觀。飛瀑是那樣的輝煌、奔放,彩池則顯得分外寧靜,恬靜。它們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共同組成了一道動靜和諧而完美的風景線。

緩緩地走過“飛瀑流輝”斜坡,徜徉在五顏六色的彩池羣畔,不知不覺到了黃龍溝第二級台階前。橫亙在遊人面前的是一堵寬約40餘米、高約10米的乳黃色崖壁,崖壁表面厚厚的鈣化層似圍幔、似懸瀑,十分壯美。崖壁表面溪水漫 流,像一層薄薄的輕紗飄飄灑灑地鋪展在崖壁上,跌落在金黃色的池盆裏。巖壁下端有一溶洞,高級約1米,寬約1.5米,洞前簾瀑似串串珍珠懸垂,洞內景物隱約可見。進洞1米處這密密麻麻的鐘乳石擋住了去路,還沒有人去探測此洞到底有多深。據地質學者考證,該洞是古代冰川的一個出水口。因其古老、神祕,於是當地藏民傳説它是古時候仙人們淨身的地方,因取名“洗身洞”。傳説,凡人如想修行得道,必須先赤身裸體進洞淨身,就像漢族地區流行的齋戒前必須沐浴淨身一樣。這“至聖至潔”的洗身洞,由鈣化物質結晶而成,足在洞內讓自然流淌下來的泉水洗滌,可以洗刷掉過去的罪孽和全身的疾病,獲得聖潔的身軀。由於洗身洞富有神祕色彩,當地藏民中又傳説不育婦女進洞洗身後可喜得貴子。此傳説頗富吸引力,因而進去嘗試者還大有人在,不僅有中國人,甚至還有外國人。不過我奉勸各位,身體不壯實者千萬不要輕易進洞去試,因洞內雖然潔淨,但潮濕、陰冷、寒氣逼人,經不起此“考驗”者,不但達不到“淨身”的目的,反而會遭致疾病纏身。

翻越鈣化崖壁,眼前豁然開朗,展現在遊人面前的是偌大一片坡狀鈣化景觀。這就是被人們稱為“金沙鋪地”的鈣化流。它長約1500米,寬100米左右,據有關專家認定: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同類形態景觀中面積最大,色彩最豐富的一處。坡面的巖溶層凹凸不平,色調以金黃色為主,間或有乳白色、灰色、暗綠色板塊鑲嵌其中。坡面上盪漾着一層薄薄的清流。由於 水流受坡面鱗狀的鈣化層而形成變幻莫測的銀色漣漪,好似金河瀉玉。零零散散生活在鈣化坡地上的一簇簇水柳、灌木叢,以極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強風、勁流抗爭,訴説着景觀的古老歷史。爬上金沙鋪地頂端,俯視整個鈣化坡面,竟是兩側低、中間一溜脊樑且表面呈鱗狀,宛如一條黃色的蛟龍俯卧在坡面。到此,諸位一定已經想到,關於“黃龍”的傳説故事,不正是源於這條坡狀鈣化流嗎!

位於金沙鋪地下半段左側的盆景池,是一組由近100個彩池組成的彩池部落。彩池隨地勢的起伏層層疊置,形態多變。但它們又是堤坎相連、碧水同源;池中有池,池外套池,宛如一串串割不斷。理還亂的多胞治。池畔翠柏挺撥,老幹懸抓;池中灌木雜陳,花草伴生,又像一個個水中盆景。綜景盆池羣落,樹水相映、碧水漣漣,確有詩一般的意境。

位於金沙鋪地上半段左側的一組池羣,有大小彩池80餘個,被名為“明鏡倒映池”。因為池羣緊靠溝邊林區,由於水平如鏡,遠山近樹,豔陽明月等世間景物,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倒映池中,任憑遊客賞玩。因為有這樣特殊的環境,遊人除在池邊盡情欣賞倒影美景外,還常常以水為鏡,對鏡梳理打扮一番,或用照相機鏡頭把水中景物和自己的尊容拍攝下來,對影成雙,別有一番情趣。

離開明鏡倒映池繼續上行,過“迎仙橋”可見左側又有一組彩色池羣掩映在一片茂密的娑羅樹叢中,因此命名“娑羅映彩池”。這裏所產的娑羅就是杜鵑。彩池邊的杜鵑品種據統計有20餘種之多。由於杜鵑品種不同,花期也盡相同,花形花色各異。所以彩池邊的杜鵑花從春天開到夏天,綿延不斷,有的豔如桃紅,有的素如白絹,妖柔豔美,盡映池中。秋天,經霜的紅葉好似滿天紅霞倒映池中;冬天水竭,如玉的冰花與銀裝素裹的彩池融為一休,寧靜而淡雅。

繼續上行,請看,遊覽道右而又有一大片彩池羣,不僅數量眾多,且色彩繽紛各逞豔麗,被命名為“爭豔池”。池羣計有大大小小的彩池500多個,可説是黃龍溝規模最大的一級彩池羣,也是黃龍鈣化池景觀中色彩最豐富的池羣之一。為什麼叫“爭豔池”呢?説的是羣池中無論從形態大小、顏色、質地等不同角度去觀賞,每個池子都有各自的奇特和豔麗之處,真有爭奇鬥豔的感覺。從池子的大小看,有大至數畝者,波光瀲灩;有小如盆、碟者,玲瓏精巧。從形態看,有的狀若荷花,有的形似柳葉,千有效期萬別,無一雷同。從顏色看,有的水色淡綠,有的水色乳白,或顯出孔雀藍、翡翠綠、鵝黃、淡金等斑斕色彩,晶瑩剔透,豔麗動人。從質地看,有的池堤狀如金盔,有的池埂亮如銀鱗,流光溢彩,美不勝收。彩池中的水底世界更為豐富多彩,任遊人去心馳神往地盡情欣賞這大自然造就的奇妙世界。

在爭豔彩池對面的樹叢中還有“琪樹流芳池”和“龍背鎦金瀑”等景觀,因處於溝邊偏僻處,離遊覽道遠一些,所以遊客很光光顧。從爭豔池上行到黃龍中寺的一段是林莽灌叢,沒有彩池景觀。遊覽道上僅有宿雲橋和接仙橋在迎送過往客人。黃龍中寺距溝口約3.5公里,距後寺約有1公里。這黃龍中寺原有彌勒、靈官、天王、大佛、觀音等5座殿宇,均為單檐歇式造型,現僅存觀音殿舊址1座,供上下游客休息之用。

離開黃龍中寺向黃龍後寺進發,可見路旁有兩個較小的小池,一名“簸箕海”,與民間用的簸箕大小差多;一名“馬蹄海”,比真馬蹄要大好多倍。這兩個黃龍溝內惟一的“海”的池子,其實應列入溝內最小的池子之列。它憑什麼卻得“海”了頭銜?大家認真的端詳一番便會發現箇中祕密。原來,這兩個池子雖然面積不大,卻深不可測。按照民間的傳説,水深的地方一定是與龍宮相通,或許是哪王開的一道門亦未可知,當然就應該叫“海”了。

簸箕海的西邊林莽之中還有一羣水池,取名叫“映月彩池”,因位於溝側林陰中,水面平靜,月影倒映,更顯清麗明亮。但白天無月影可賞,所以遊客多半是直上黃龍後寺遊覽“石塔鎮海”池和“轉花漱玉”池等景點。

來到黃龍後寺,眼一片開闊地,這兒應該算是黃龍溝最大一塊平坦地界了。眼前的黃龍寺看上去已顯得十分簡陋,只寺門上方那條彩色巨龍十分醒目。門楣上一塊古匾倒引的遊人左看右看,不肯離去,似乎楊從中尋找些什麼東西。待近前一看才知道,原來這匾額經過了一番奇特的藝術加工:你從正面看是“黃龍古寺”四個大字;從左面看則變成了“飛閣流丹”四字;從右面看,又變成了“山空水碧”四字,且書法雄渾俊美,題詞寓意深刻。

寺前左側一片杜鵑花叢中一地洞口,外貌不揚,深入洞內,方知裏面別有天地。它便是有名的黃龍洞,又名佛爺洞。黃龍洞的大小深淺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遊人足跡所至約有100米左右,洞內有潺潺清泉,百態鍾乳。進洞10米後,空間逐漸增大,並一間寬50餘米、高20餘米的大廳。廳內套有無數小洞。沿大廳右側天我石級而上,可見3尊高1.2米的坐佛;另人寶蓮燈一盞,以及勢欲騰空而起的數條白龍。據考證,佛像建於明代,由於數百看碳酸泉水的浸淋,塑像表面已蒙上一層淡黃色鈣化晶體,不知情者,還會誤認為是大自然的傑作。不過,像這種天人合作的藝術珍品,在世界上也確實少見。溶洞頂部還有石幔、石瀑、石吊燈等玲瓏精緻的石鐘乳,也有一定的觀賞價值。每年深秋至次年初春,洞內泉水分別變成了冰筍、冰林、冰幔、冰瀑等自然奇觀,又成洞內冬景一絕。

黃龍寺後一大片灌木叢上方,還有一組豔麗奇絕的彩池羣,計有大小彩池40餘個,也是黃龍溝海拔最高的一組彩池,名為“石塔鎮海”池,池羣后人們稱之為邊石壩的台地上,池壩形態各異:有弧形、有扇形,還有裙邊形等,參差錯落,層疊而上。似一幅立體的畫,一首無言的詩。池水的色調亦隨水底沉積物和池壩顏色有深淺而變得多姿多彩。當陽光高照或白雪掩映的時候,池水會變得更加豔麗動人,勾起遊人無限情思。最叫人稱絕的是在兩個較大型的彩池中間,分別有兩尊石塔和石層露出水面,下半截已被鈣化沉澱物淹沒。據考證,石塔和石屋都是黃龍寺遺物,説明這組彩池形成的年代並不長,但眼前場景卻給人一種神祕、久遠的印象和雲霧仙宮的感覺。可能是因此,人們稱黃龍彩池為“人間瑤池”,像天上的王母娘娘居住的地方。正是:瑤池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處尋?可偏偏在黃龍這人跡罕至的地方找到了。這便是黃龍景觀的聖潔迷人之處。

在石鎮海池上部約100米處還有一奇特的彩池。池面約有2平方米左右,綠樹掩映,碧水漣漣。池水自行旋流,水面泛起圈圈漣漪。如向池中投以鮮花、樹葉,甚至硬幣,你們會隨着碧水旋轉不停,慢慢沉入池底。這旋轉的水流是怎麼形成的?大家仔細觀察就知:池底有一股泉水湧出,泉水衝出地面的方向正好與池壁成一定角度,泉水隨池壁旋轉,帶動池子裏的水跟着旋轉,因引出現前述奇觀,“轉花漱玉池”的名稱亦因此而來。

黃龍溝景區的程就此結束。各位如興致尚濃,可登上後面的玉翠峯頂鳥瞰黃龍全景,將“玉嶂參天一徑蒼松迎白雪;金沙鋪地千層碧水走黃龍”的奇特美景盡收眼底。黃龍後寺左側高坡上建有一觀景台,登台暸望,黃龍後寺及石塔鎮海全景一覽無遺,是拍照留影的理想選擇。

下山時我們可從黃友溝左側森林中開出的遊覽便道和棧橋下溝去,不僅可以換一個角度欣賞黃龍彩池美景,更可盡情地吮吸森林中富貪負氧離子的新鮮空氣。它會給您疲憊的身軀注入新的活力,讓您帶着興奮與滿足離開這難以忘懷的“人間瑤池”。

風景區導遊詞 篇5

接下來,我們來到的就是古軍校的自然大教室--水簾洞。在水簾洞口有明代留下來的一首詩:《詣水簾洞有感》。內容是:天開玄竅授名賢,地湧靈泉在裏邊,萬古水甘簾不卷,有誰讀易絕韋編。意思是説,大自然形成了如此神奇玄妙的鬼谷洞,讓鬼谷子在這裏教出了一大批高徒。洞裏邊的泉水香甜爽口常年流淌,山頂上流下的水像簾子一樣懸掛在洞口,當今世上又有誰能比得上鬼谷先生這樣高深莫測的學問呢?這是明代竇文書寫的。我們看“水簾洞”三個大字,右邊的六個小字“鬼谷先生隱處”,也竇文寫的。(水簾洞口)我們看到的這些碑文都是元、明、清留下來的摩崖石刻,在20__年6月份,這方摩崖石刻還被國務院公佈為了“國家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都是無價之寶。大家看這兩首詩,是明代御史孫徵蘭留下來的:《仙洞偶筆》,“盤古誰施開混針,斜穿山腹作仙心。我來洞代仙開口,心似山空古在今。”第二首“洞為仙人萬古留,泉滃仙髓帶雲流,乘雲願灑泉為雨,飛潤閆浮四百州。”這兩首詩是讚美鬼谷洞的。接下來我們看的這塊石碑是目前雲夢山保存最古老的碑,刻於大元大德三年,由曾任翰林學士、中奉大夫也就是負責為皇帝起草詔書、負責編撰國史的王惲書寫的。王惲在遊覽了雲夢山後還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徘徊讀盡摩崖記,卻笑無能繼後蹤。”一方面説明當時雲夢山的碑刻、摩崖非常多,另一方面也道出了對鬼谷子的敬仰。這塊碑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下邊這個贔屓了。傳説贔屓是龍王的第九個兒子,龍生九子各不相同,贔屓也是龍的一種,它長有龜殼、龍頭、膺爪、兔尾。但你仔細觀察雲夢山的贔屓,卻可以發現,它是與眾不同的,是歪 脖子贔屓。為什麼呢?順着龍頭指向的地方,裏面是教室,當年鬼谷先生講課有聲有色,非常精彩,贔屓頭向裏歪,也聽得津津有味,出神入化。日久天長,就成了現在這個模樣,可以説,這也是我們古軍校最專心的旁聽生了。另外它還相當於路標,為大家指路呢,裏邊請吧。大家再看這一塊碑,是大明嘉靖四十六年留下的。上有這樣一句話:“雖齊魯燕趙三晉之民(這三個地方分別指山東、河北、山西),慕其威靈,躋躋蹌蹌伏首於祠下者,日以萬計”。這個“祠”就是“鬼谷祠”,這句話説明了當時雲夢山在周圍省份的影響之大。

風景區導遊詞 篇6

蜀南竹海景區“天下山水在蜀”。天府之國,古老、神祕、美麗、富饒;幽秀雄險的蜀南竹海,乃蜀中山水獨具魅力的地方。人們常説:到了東南看大海,到了東北看林-海,到了西北看沙海,到了西南看竹海。竹海指是的蜀南竹海。蜀南竹海,位於四川省宜賓市境內,面積120平方公里,核心景區44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世界罕見的以竹類自然風光為主,兼有悠久人文歷史遺蹟的風景名勝區。繼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國家風景名勝區”後,又先後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中國生物圈保護區”,__年12月正式成為世界“綠色環球21”認證景區,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擁有1塊世界級品牌,4塊國家級品牌的風景名勝區。

國家風景名勝規劃專家經過考察,認為蜀南竹海完全有資格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四川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已把蜀南竹海確定為“中國獨特的自然、歷史名勝,四川省優先發展的世界級旅遊區”。1996年5月,蜀南竹海進京參加“中國風景名勝博覽會”,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欣然題詞“蜀南竹海天下翠”;蜀南竹海,原名萬嶺箐。其地周遭丹崖如削,其上層巒疊嶂,幽篁如茵,雲水飛動,氣象萬千。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將軍當年登臨,對竹海綠天高漲、泉隨左右的景象稱讚不已,這位戎馬平生的將軍欣然題下:“萬頃竹海波濤湧,千年茂林曲徑幽”的名句。

山地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赤壁丹崖,彩雲繚繞;洞穴幽邃,怪石座座;水繞山環,峯巒之間,多飛瀑流泉。蜀南竹海是竹的海洋。27條峻嶺、500多座峯巒的7萬餘畝翠竹,綠滿天涯,山地植被覆蓋率87%。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謫居宜賓時曾經登臨,面對漫無邊際的竹海,連聲讚歎:“壯哉,竹波百里,峨嵋姊妹耳”!在這個翠竹的世界裏,生長着58種竹;以長身玉立的楠竹為主,兼有紫竹、羅漢竹、人面竹、琴絲竹等珍稀竹種。竹海之中,還零星生長着桫棰蘭花、洪椿、楠木、樟樹、銀杏、紅豆杉、山茶花、玉簪花等名貴植物,棲息着竹鼠、竹蛙、箐雞、琴蛙和白鷺、相思鳥等珍稀動物。天皇寺、龍吟寺、天后宮、壽昌宮……鬱郁林深處,似人跡罕至,然竟隱藏着眾多的寺廟遺址。

古老的土地,不僅曾經香火鼎盛,還屢遭兵燹。縣誌記載,宋朝官軍,就曾剿滅少數民族卜漏的軍隊於竹海。插旗山磐石上,深深的旗杆眼至今猶存,讓人想見當年那面高高飄揚的大旗。至於仙寓洞絕壁下的槽衝口,河水縈帶,羣山糾紛,則是太平天國石達開部與清軍鏖戰的戰常七天七夜的浴血廝殺,“黯兮慘悴,風悲日曛”。竹海的形成,有種.種説法。傳説反映的,或許只是人們對那些造福大眾的人和事的讚美和崇敬;其真實原因是這裏有適宜竹類生長的水土氣候。蜀南竹海位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温16.8,年均降水1250毫米以上,年均相對濕度83%以上,海拔260米至1000.2米,地質為白堊紀夾關組磚色石英砂巖,地貌面向斜台地極利於地下水蓄貯,土壤為微酸性紅壤。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楠竹逐漸取代了其它常綠闊葉樹種和植物羣落,加之世世代代竹鄉人的撫育,方才形成今天浩瀚的翠竹的海洋。竹海之中,流傳着諸多的傳説。除了鄉民津津樂道的半仙半人的邰道人外,似乎每處奇峯異石、古洞飛瀑,乃至小橋人家,都有些故事。峯迴路轉,遠古的聲音,民間的聲音,引領我們去尋幽攬勝。蜀南竹海有大小景點134處,主要景點63處。成景區內,景觀集中區劃分為:仙寓洞景區、天皇寺景區、七彩飛瀑景區、忘憂谷景區、青龍湖景區、龍吟寺景區、迎風灣景區、虎龍坪景區。景區東西大門外還各有一個序景區:夕佳山民俗博物館、?江;另有竹海温泉。景區內主要自然景觀為一潭(照影潭)、一山(茶花山)、二廊(翡翠長廊、青雲長廊)、二洞(飛泉洞、浩瀚洞)、三溪(幽溪、潦水溪、墨溪)、四瀑(七彩飛瀑、忘憂疊瀑、月亮灣瀑布、水簾洞瀑布)、四巖(擦耳巖、煙雨龍巖、普陀巖、天花巖)、五湖(青龍湖、大龍潭湖、三鬆湖、仙女湖、七彩湖)。

主要人文景觀有巖墓(東漢巖墓羣)、古城(天皇寺古城遺址)、古壕(營盤山古戰壕)、古較場(大較嘗中較嘗小較場)、古寺廟(龍吟寺、古佛寺、仙寓洞、回龍廟)、古洞石寨(天寶寨、朝陽洞、猴子洞)等。江又名長寧河,它發源於四川省興文縣境內,全長110公里,在江安縣城腳下注入長江;是長江上游地區較大的一級支流。?江,江流蜿蜒貞靜;翠竹婆娑,夾岸更夾道。車沿江岸行,也沿翠竹長廊行。青山滴翠,田園錦繡:廿裏?江道,廿裏畫中行。清江在竹海崖下匯聚紅橋河,形成碧波澹盪的三江湖。湖岸迤邐,葱蘢竹樹之中,可見田疇人家;座座青山倒映靜定水面,偶有漁船劃過,時見水鳥飛起:到此尤得真山真水勝概。[竹海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家竹類專業博物館,始建於1986年,__年擴建,建築以川南民居造型為主,兼有歐式風格,為園林式佈局。

風景區導遊詞 篇7

猛洞河位於猛洞河支流司河,全長47公里,最精彩處位於哈妮宮至牛路河段,長約17公里。該景區兩岸多為原始次森林,葱葱郁郁,水流湍急,碧綠清亮,有十里絕壁,十里瀑泉,十里畫卷,十里洞天的美譽。

風景名勝猛洞河主要就是玩漂流,這條河的兩岸山峯林立,風景秀麗,使人賞心悦目。一般漂流都是從哈尼宮到猴兒跳一段,這裏多險灘,水流較湍急,此段漂流全程約需5個小時;當然你也可以只漂半程,那是從哈尼宮到泥路河大橋這一段,需要3個小時。如果是全程漂流,到達猴兒跳後,會有遊船載開往芙蓉鎮,全程約需2個小時。如是早上開始漂,可以漂全程,然後去芙蓉鎮上游玩;如果是下午開始漂,就只來得及漂半程了。漂流時一般6至10人乘一艘皮筏,每人均會穿上救生衣,船由當地艄工撐,所以有驚無險。

最佳旅遊時間猛洞河屬亞熱帶温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温在攝氏十六度左右。春季,鮮花盛開;夏季,清涼靜謐;秋季,滿山紅遍;冬季,冰花怒放。無論什麼時候來這裏旅遊,均可盡情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歷史文化猛洞河流域是土家族同胞聚居的地區,有着獨特的民情風俗和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土家人的調年節、社巴節、吃薪節、重陽節,以及提前一天過年的習俗都別有情趣。而土家族的擺手舞,毛谷斯舞,以及打溜子、咚咚喹、挖土歌等歌舞樂曲,更是像陳年老酒一樣醉人。

風景區導遊詞 篇8

那裏叫做二賢堂,是滁州百姓感謝兩位父母官,歐陽修和王禹稱為滁州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而建的,二賢堂始建於宋代紹聖二年(1095年)王禹稱也是北宋年間的一位官員,他比歐陽修早來滁州50年,不和貪官污吏同流合污,而且都是被貶到滁州為官德人。自唐代後期開始我國文學創作上出現很多華麗的詩藻,南北朝發展到了鼎盛,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以華麗無實為主要特點,而在那時王禹稱首先意識到這種創作風氣會給文學帶來不好的影響,於是最先提出了“古文運動”(也就是像古人學習寫文章,因為在初唐以前,古人的作品都是以寫實為主,不在文字上面追求詞藻的華麗。但王禹稱倡導的“古文運動”由於受到當時潮流的影響,收益不是很大,歐陽修就傳承了這一觀點,把古文運動推到了一個高峯,歐陽修曾在朝中做到禮部貢舉的職位,主持科舉考試,他就按照自己的觀點選拔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青年,之前我已經跟大家提到過,蘇軾是歐陽修冒險提拔出來的,其實三蘇、王安石、和曾鞏都是他當主考官時提拔出來的。歐陽修一生三起三落,第一次被貶宜臨(此刻的宜昌)在滁州時是他被貶第二次,之後又高升去了揚州做太守了,第三次被貶到泊州。而王禹稱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是一貶再貶,被貶到滁州之後又被貶至湖北的黃岡,最後客死他鄉。

左邊牆上的這篇文章也是歐陽修的作品,坐坐《朋黨論》他在這篇文章裏提到了君子之交與小人之交,君子之交是志同道合的人就算很久不聯繫,但只要朋友有難的話就算是而肋插刀也再所不辭。而小人之交只是酒肉交情,因為共同的利益而走到一齊的。右邊牆上就是歐陽修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

此刻我們來到的是寶宋齋,大家看到這塊玻璃框裏的四塊碑文就是琅琊山的鎮山之寶“歐文蘇字卑”,他們又被稱做為“宋代雙絕碑“分別為《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這兩塊石碑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洗滌,有些地方已經破損了,但是自然災害是有限的,最可怕的還是人為的破壞。大家看到這段裂的碑身和鑿平的痕跡,是在_期間被紅衞兵破四舊時留下的傑作。明代之前這四碑刻都是露天放置的,之後在明天啟年間南太僕少卿,馮氏父子為了有效的保護這珍貴的文物,就為碑文建造了這座精美的廊坊以避風雨剝啄,而且為這個房屋起了“寶宋齋”這個名字。顧名思義寶送倒了過來就念詩宋寶,宋代珍寶之意。

風景區導遊詞 篇9

第一幅是“紅旗渠源”。紅旗渠源頭位於山西省平順縣,是將漳河水引入紅旗渠的樞紐工程。1960年3月,承擔截流任務的林州人民,在無大型機械,又無先進技術的狀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跳人冰涼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紅旗渠內。

第二幅是“青年洞”,關於青年洞的大致狀況我們在後面會給大家做詳細的講解。

第三幅是“空心壩”。該工程是以壩上過河水,壩中過渠水,解決了河水與渠水在一個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兩用壩,故稱空心壩。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庫”。該水庫始建於1958年,既起到調節汛期洪峯,又可補充紅旗渠水源,此刻已被開發成“太行平湖”風景區。

第五幅是“桃園渡橋”。該橋是座三用渡橋,上面是公路,能夠行汽車;中間是涵洞,能夠流渠水;下面是河牀能夠過洪水。此刻為了解決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裏鋪設了管道,把弓上水庫的水逆紅旗渠水引入市內,所以又成了四用橋。

第六幅是“紅英匯流”,描繪的是幾大主要工程匯合完成的輝煌景觀。

接下來我們將去參觀青年洞景區。由分水苑景區乘車上行30公里,就到達青年洞景區。那裏山高水險,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八米寬的紅旗渠從山中穿過,確實是一道雄險秀麗的風景!

“鷹咀山”是進入青年洞景區的第一景。在紅旗渠之上有段崖壁,書有“鷹咀山”三個大字。舉目靜觀,突出的山崖酷似一隻雄鷹聳立於紅旗渠之上,極目遠望,意欲展翅騰飛。看到雄鷹展翅,就不會忘記繼續發揚紅旗渠精神,繼續努力奮鬥,建設好我們的祖國。

風景區導遊詞 篇10

趵突泉公園位於市區,南望千佛山,北通大明湖,東連泉城廣場,於1956年公園建成。公園因著名的趵突泉而得名。

進入東門以後,面前有一假山兀立,這是一種傳統的造景手法。在公園入口區建假山,這不會讓你對裏面的美景一覽無遺。這座假山僅有4米高,13米寬,30米長,但山勢險峻不可攀爬。我們還是繞過假山,進入另一個景區吧。

竹林中的這塊石頭像兩隻烏龜應對面地站着,這就是有名的龜石。龜石高4米,重8噸,是一塊典型的太湖石,具有太湖石的所有特點:瘦、皺、漏、透、秀。

大約900年前,此石原收藏在宋徽宗的花園中,後為元代的張養浩獲得。張養浩是濟南人,著名的散曲作家,大約生活於700年前。張養浩離開官場後,回到濟南老家。他十分喜歡收集石頭。據説,他一生中收集了10塊著名的太湖石,其中4塊根據其形狀命名為龍石、鳳石、龜石和麟石。此刻,其他3塊石頭已經找不到了,僅有這塊龜石保留下來。

它不僅僅是公園的鎮園之寶,也是濟南市的寶物。在中國,龜是幸運和長壽的象徵。許多旅遊者都願意與這塊長壽的龜石合影留念。

漱玉泉是濟南72名泉之一。這眼泉和李清照有關。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詞人,生活於約900年前,濟南人。據説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邊。當她年輕的時候,經常在漱玉泉邊梳洗打扮。

漱玉泉北邊就是李清照紀念堂,為古代中國傳統式庭院,屬宋代風格的建築。

前院內種植了海棠、芭蕉、桂花等樹木,這些都是李清照生前最喜歡的樹。在正廳兩側的門柱上,刻有中國現代著名文人郭沫若先生的對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裏文采有後主遺風。”李煜是1000多年前的南唐後主,他是婉約派著名詞人。

在正廳裏有李清照的塑像正對着大門,牆上是她的生平事蹟介紹。她的著作和後人對她的評論也在正廳裏展出。

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由於出生在一個書香官宦家庭,李清照自幼受到文學薰陶,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她18歲時嫁給趙明誠。趙明誠死後,她過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先後流落至泰州、温州及金華等地,她人生的最終歲月在臨安度過。

李清照多才多藝,精通詩、詞、散文、書畫和音樂,但以詞最負盛名。

她的詞委婉、清新,有情致。她的早期作品主要描述女性的內心境感、對愛的渴望以及對丈夫的思念。在那樣的封建社會裏,她的詞所描述的婦女的愛招致了不少責難。她後期的作品集中反映她生活的艱辛,思鄉之情以及對祖國的熱愛。

她的詩飽含對國家的熱愛。她的名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尖鋭地諷刺了南宋政府的軟弱和無能。

後院有一個蠟像館,反映的是李清照的生活點滴。一共分為四部分:父母教誨、詩壇綻秀、志同道合和流寓江南。

趵突泉是公園的中心景區,被譽為濟南72名泉之首。我們看到泉水從三個泉眼中噴湧而出,晝夜不停,似乎永不疲乏。泉水最大涌量每秒1.87立方米,泉水常年恆温堅持在18℃。三泉迸發,泉花四濺,恰似三堆雪,十分壯觀。

趵突泉泉水十分甘洌,最適宜泡茶。所泡茶水清澈,茶香四溢,口感極好。坐在趵突泉東邊的望鶴亭裏,手捧一杯清茶,任由思緒飛揚,久飲不願離去。

據説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隨身帶的是北京玉泉的泉水。然而,當他飲了趵突泉的泉水之後,由於品質極佳十分喜歡,他命令(手下)倒掉從北京帶來的泉水而換上趵突泉的泉水。望鶴亭據説是乾隆皇帝飲過茶的地方。他飲完茶後,忘了以往封玉泉為“天下第一泉”,又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的北邊是由900多年前的齊州知州曾鞏(1019~1083)首建的濼源堂、娥英祠和三聖殿。

泉西邊的亭子是建於明代的觀瀾亭。遊客能夠在此休息、觀泉。

東邊一座小橋,南北走向,橫跨於泉池之上,名為來鶴橋。在小橋的南端,矗立着一座木製牌坊,名為來鶴坊。坊上兩側各刻有4個漢字,分別是“蓬山舊跡”和“洞天福地”。在古代,人們把這三股泉水比作東海中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趵突泉被稱為仙境,其水就如聖水一般。所以有飲趵突泉水長生不老之説。

白雪樓原先是李攀龍藏書、學習之所,在大明湖的百花州上。之後為了紀念李攀龍,人們又在趵突泉公園重建此樓。李攀龍是濟南人,明代(1368~1644)著名文學家。他倡導文學復古運動,寫下了不少出色的詩句。在大廳裏塑有李攀龍坐像。樓後附有一座戲台。戲台雕樑畫棟,豪華而美麗。每逢週末,經常有各種地方戲劇在此上演。

萬竹園是一座“園中園”,面積1.2公頃,由13個不一樣的院落組成,有房屋186間。此園歷史悠久,兼具北方傳統庭院和南方園林之特色。精緻和形象的人物、鳥、獸雕刻遍佈樑柱。這些精美的雕刻可分為三類:石雕、磚雕和木雕。

1986年,萬竹園被闢為李苦禪紀念館。有李苦禪的400多件書畫作品在此展出。

李苦禪(1899~1983)是山東省高唐縣人。他是書法藝術家、美術教育家。他雖然出身貧窮,但學習努力,最終成為著名的國畫家。

趵突泉公園內還有一家紀念館叫做王雪濤紀念館,在滄園內。王雪濤是河北省成安縣人。他和李苦禪生活在相同時代,在同一所大專學習—北京國立藝專,受教於同一位教師—齊白石先生。他們風格類似,都善於中國傳統寫意畫,異常精於畫風景、花草和鳥鷹。

風景區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萬佛湖風景區。萬佛湖位於六安市舒城縣龍河口鎮,原名龍河口水庫。龍河口水庫1958年動工興建,1960年建成受益,以後陸續興建配套設施,1969年竣工,歷時十一個春秋,歷經無數困難與艱苦,僅用人民羣眾的雙手創造而成。見多識廣的原聯合國大壩委員會主席蘭希先生在考察大壩後,豎起大拇指,稱讚它是“非常了不起”的工程。那麼,為什麼要在這裏興建水庫呢?舒城一帶地處安徽中部丘陵地帶,旱澇災害頻發,特別是每當到每年夏天的梅雨季節,山裏的洪水就像脱韁的野馬一樣,衝擊着下游的土地,威脅着人民的生活生產。在上游山區修建水庫,就有效地阻攔了洪水的侵襲,保障了下游人民的安全,並且利用這些水,在乾旱時還可以為下游生產飲用提供水源,起到了調蓄的作用。這是皖西人民順應自然規律、改造自然的偉大創舉,最終實現了“修水庫實現千年理想,鎖蚊龍造福萬代子孫”的志願。萬佛湖大壩全長1000多米,高70多米,湖面面積50平方千米,庫容8億立方米,水質清澈,達到國家二級水標準,是江淮丘陵上的一座大型水庫,為皖西有名的五大水庫之一,有“合肥的後花園”“安徽的北戴河”之稱。20_年,萬佛湖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大家首先看到的是萬佛島,這裏是遊客親近佛理、探求禪機的好地方。島上有一尊彌勒佛像,正含笑凝視湖面。再往前可以看到五老觀太極,五老觀太極是由5座坐北朝南的山峯組成,山上有三國名將周瑜的祖先墓地。相傳,曾有5名高人化裝成5位殘疾老人,聾、啞、瞎、瘸、傻。對周瑜百般刁難,試探周瑜心胸氣度,最後傳授給他軍事祕笈,並贈與5件寶物:羽扇、綸巾、瑤琴、無字天書、魚腸神劍,幫助周瑜成為名垂千古的軍事英才。在萬佛湖北岸,五老觀太極的西側有大梅山和小梅山,“梅山曉煙”為龍舒八景之一。在萬佛湖北岸還有一處奇石景觀,為臨湖巖石。因風雨剝蝕而形成的形態各異的奇特景象,有象鼻石、人頭馬、神龜望月等。這些奇石是大自然賜予萬佛湖的瑰麗寶藏。看到這些奇石,大家是不是也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萬佛湖中央的燕子島上有一座孔雀苑,孔雀苑裏孔雀種類眾多,有來自印度和斯里蘭卡的藍孔雀,有生長在中緬邊境和印度叢林的綠孔雀,也有藍孔雀和綠孔雀通過人工繁殖而成的白孔雀和花孔雀等。其中,綠孔雀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孔雀又稱鳳凰,古代亦稱“朱雀”為四種神獸之一,和龍合併成為華夏民族的圖騰有龍鳳呈祥之説,如果大家能遇到孔雀開屏,是您事業興旺,家庭幸福的吉兆。

風景區導遊詞 篇12

各位,今天請大家參觀的是鄭州市黃河遊覽區,這個遊覽區位於鄭州市西北,距市內約三十公里,南依嶽山,北臨黃河。1970年,為了解決城市用水和農田灌溉問題,在這裏修建了提灌站,工程歷時兩年,後經八年的努力,終於在這裏建成了一個佔地面積十七平方公里的遊樂場包。今天主要請大家看一看滔滔好寬闊的河牀,以及這周圍的景色。

據説,日本也有”人類起源於河流”的説法,黃河自古就被稱之為中華民族的母親。她與悠久的歷史同流至今,與中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象徵着中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歷史上曾多少文人騷客以詩描寫黃河的洶湧澎湃之勢;唐朝詩人李白在他的《將進酒》一詩中以鏗鏘有力的句子這樣讚譽黃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在近代,日本人士非常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黃河之水通江户,珠穆朗瑪連富士”的名句,用比喻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另外,中國還有一個廣為人們所使用的諺語,叫做”不到黃河心不死”。基於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務必請諸位到黃河邊上一遊,面對着氣勢磅礴的黃河,回想對比一下我們兩國間過去那種關係和今日的友好關係,希望大家能從汲取進一步發展我們之間友誼的力量。這樣,我就安排了這個參觀計劃。

首先請看正面的這條河,這就是中國的第二條大河----黃河。眾所周知,她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在山東省注入大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0xx平方公里。據説東京至博多的新幹線長1176公里,那麼請您記住:黃河的長約從東京到博多兩個半來回的距離。黃河的源頭是一股清泉,但是由於遊經中游的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所以到了下游時,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濁的河。”百年待河清”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國諺語,就是比喻黃河水之混濁的。每年經黃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億噸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達到60%。如果用這些泥沙修建一個高一米、寬一米的堤防的話,這個堤防可以繞地球27圈!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澱在下游的河牀上,每年將河牀抬高三到五釐米。所以,下游河牀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懸河。這就是洪水氾濫的原因,也就是説,下游是這條大河的薄弱環節,這一帶的河牀也比鄭州市內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於這些原因,過去的人們飽嘗頻繁氾濫的洪水之苦。據記載,歷史上20xx年之間,洪水竟氾濫了1500次,實際上是四年三決口。其中最慘無人道的是1938年國民黨軍隊曾人為地決堤,引起洪水氾濫。歷史上黃河曾多次像這樣被充作戰爭的有力武器,難怪百姓常言道:”亂世洪水多”。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黃河流域的人民羣眾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長的大堤,建起了水利發電站,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因此,解放後的41年間,黃河從末氾濫過。而且,經過治理的黃河水被充分利用於城市用水、農田灌溉和發電,成了一條造福於民的河。

總之,這條大河對人類社會、對自然界既有破壞,也有創造,正是這條大河孕育了中華兒女。那邊那個白色塑像,就生動地表現了這個主題。塑像高5米重12.5噸,取名”哺育”。身着唐裝,端莊賢淑的母親慈愛地望着懷中的孩子,充分表達了中華民族與黃河年在關係。

諸位請看周圍的山,這一帶的山稱邙山,一直從洛陽綿鄭州,過去是荒山禿領,經過綠化,現已是濃陰覆蓋。遊覽區的一些參觀項目就掩映在這綠色之中。

先請看右面的山頭,那裏一些古象的雕塑,歡騰奔馳,妙趣橫生。只是為什麼在如此優美的地方不修一些外形美觀的動物,而偏偏是古象呢?諸位能回答得出嗎?好,請大家好好猜一猜。

諸位請往左邊的山上看,那裏有遊覽區的另一個重點項目----古代黃河治水傳説中的大禹的像。聳立在黃河岸邊峭壁上的這座石像,高10米,重 150噸。左手握一像鋤頭似的工具,右手高舉,目光炯炯凝視着河的遠方。大禹的父親鯀也曾治水,但最終失敗。大禹治水時,總結教訓,發明新方法,綞成功。並打下政治權力的基礎,成為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之王。”制黃河者治國家”一語或許就由此而來。為治理這條暴虐的河,過去的民眾用盡了智慧和體力,而人類的智慧又在治水中發展。因此黃河又被看作是智慧的源泉、中國文化的源泉。

為了繼承和發揚優秀的黃河文明,現在山下正興建一座將由三千塊碑組成的黃河碑林。碑林集中了從唐朝至現代前來這裏瞻仰黃河的詩人和文人們的作品,一旦完工,可與集中了歷代石碑的西安碑林相媲美。

周圍的山上還有一些亭台樓閣,均起眺望的作用。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一詩中這樣寫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正如詩中所描寫的那樣,登上高處,遠眺黃河,更能領略其氣勢。如果可能,今天我想領諸位一直登上那個最高的亭子。

那麼,在登山之前,讓我們來聽一聽關於古象的答案吧。諸位猜到了嗎?

看來答案各異,實際上四、五十萬年前的河南是亞熱帶,當時有許多亞熱帶的動、植物,其中就有古象。而且,據出土的甲骨文一人牽一象的象形文字證明,三千多年前還有古象存在。另外,古代中國分為九州,現在的河南省屬豫州,豫即象很多之意。因此,”豫”這個字仍用作河南省的簡稱。山上的古象塑像顯示了這個典故。

除了以上介紹的內容以外,還有公元前220xx年西漢時期,劉邦、項羽爭霸的古戰場、用磚雕來表現中國四大古典小説中故事的民間藝術館等等,由於時間關係,請恕不一一講解了。

講解膚淺,內容零亂,非常抱歉!只是今後每當諸位看見日本的江户橋時,請不要忘記我們的黃河,還有鄭州和中國。

風景區導遊詞 篇13

此刻我們便來到了“二賢堂”故名思議是紀念賢人而建的,二賢堂始建於北宋是當地的百姓為了紀念2位滁州知府王禹某和歐陽修而修建地,此刻我們在那裏能望見宋明刻本的《醉翁亭記》的影印本及歐陽修手跡的影印件,此刻我們向西走便來到了“寶宋齋”,在那裏

我們能夠望見歐陽修的得意弟-子蘇軾親筆所寫的《醉翁亭記》所雕刻的石碑,由於歐陽修散文和蘇軾書法都是北宋時期最高水平的代表所以阿,後人便稱此碑為“兩絕碑”。此刻再往前走,大家看到泉水了吧,這就是聞名以久的讓泉,此刻的讓泉周圍是用石塊砌成的方池,看-上方有陳熙23年滁州知府王賜魁先生重題的“讓泉”碑刻,方池長三尺左右深一尺左右,泉水先湧入方池在由方池流向北匯入玻璃沼。方池水温常年變化不大一向持續在17至18攝氏度泉水中內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甘甜清冽

遊客朋友們我們來到了歐陽修紀念館,進入內堂,大家看到歐陽修先生的塑像了嗎?那裏還有30多幅全面介紹歐陽修生平的壁畫,長廊上鑲刻的都是宋代以來蘇軾、趙孟頫等大書法家寫的《醉翁亭記》都是令人歎為觀止的手筆。此刻我們沿琅琊古道向前大約走400米就來到了琅琊寺了,琅琊寺原名寶應寺。據説,在修這座寺廟之前,主持修建這座此寺的滁州刺史李猶卿曾繪圖給唐代宗看,恰巧唐代宗頭天夜裏夢見一片山林深處有一座寺院其外形與規模與圖上所畫地甚為相似,十分高興,所以特賜名“寶應寺”。“寶應寺“歷經滄桑幾經興廢,此刻遊客朋友們望見的所有建築大多數是清代30年重新修建地。一九八四年正式以“琅琊寺”命名的琅琊寺景點有80多處此刻可供觀賞的有大雄寶殿、藏經閣、明月觀、唸經閣等遊客朋友們此刻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大雄寶殿了,它是琅琊寺的主體建築,位於寺廟中央。殿高14米,進深15.3米外形古樸典雅,氣勢雄偉,殿內有造型生動釋迦牟尼和十八羅漢像,像身通體塗金,金光燦燦,神態畢現栩栩如生。此刻我們向右走便來到了藏經樓,它原名叫“藏經閣”現今望見的藏經樓是一九一九年重建的,門額上刻有“三藏玄樞”四個大字。據説此樓曾藏有珍貴的貝葉經一部,樓下為千尊玉佛堂,堂內陳列着緬甸國贈送的一千多尊玉佛。聽着真想進去看看但是此刻已經沒有了。

風景區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

歡迎大家來到。有着佔全國面積六分之一的土地,人們一踏上這裏,就會被它的神奇博大、美麗富饒所吸引。相信在短短几天的遊覽中,光彩奪目的歷史文化、瑰麗全姿的民族風情、神祕絕妙的自然景觀、珍奇稀有的古蹟遺蹤、富饒豐盛的物產資源會讓您驚歎不已。

地理概況

遊客們,神奇在哪裏?首先還是讓我來介紹一下它的地理概貌。的地形地勢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就是“三山夾兩盆”。天山山脈橫貫,南與崑崙山脈、阿爾金山脈合抱塔里木盆地,北與阿爾泰山脈合抱準噶爾盆地。俗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間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疆的準噶爾盆地,中間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兩大沙漠周圍,分佈着大大小小的綠洲。綠洲和山地草原,成了人民的世居之地。

其實,更形象一點來看,的地貌就像一個字,那就是疆字的右半部“畺”,其中“三橫”表示三山,自北而南分別是阿爾泰山、天山和崑崙山一阿爾金山,夾在三橫中的“兩田”表示兩大盆地,北面是準噶爾盆地,南面是塔里木盆地。的總面積為16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省區面積的總和。

歷史文化

遼闊的土地孕育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古稱“西域”,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居民。由於地域遼闊,交通發達,歷史上曾是眾多民族馳騁角逐之地。遠古在南疆活動的主要是羌人,相傳還有與周人有着遠親關係的赤鳥人。到了秦漢之際,已形成許多“國”,史稱“西域三十六國”。歷史上對溝通和內地關係貢獻最大的要數漢武帝,公元前138年,他派張騫出使西域,此後又派衞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率軍出擊匈奴,並逐步使西域歸屬了漢朝。

張騫出使西域後的1500多年時間裏,無數商人、官吏、使臣、僧侶沿着張騫的足跡東來西往,形成了一條溝通中國與中亞、南亞以及歐洲的商業通道。伴隨着古道上的駝鈴聲,古代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珍貴的藥材以及火藥煉製術、造紙術、印刷術傳到了西方,歐洲和亞洲各國的特產以及佛教、景教、伊斯蘭教及其文化藝術也流入了中國。流通在這條通道上的商品中,最珍貴、最具代表性的即是精美華麗的中國絲綢,因此這條古老的交通線就被譽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像一條友誼的紐帶,把古老的黃河流域文化、恆河流域文化、古希臘文化和波斯文化聯結在一起,成了一條舉世聞名的最古老的“外貿交流、文化傳播之路”。

漢代以後,絲路交通維續不衰,西域成了著名的佛教地區,天山南麓的許多石窟都是在南北朝時期開鑿的。盛唐時期,也是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特別是公元640年唐太宗平高昌,不久又打敗突厥,使唐朝西部的疆域跨過葱嶺,推進到了中亞,成了我國關內的腹地。此時國強不怕外侮,邊關大開,中外人士均可自由往來,絲綢之路暢通無阻,貿易交往空前繁榮。宋元明時期,時分時合,直至清乾隆年間,西域始稱。公元1759年,乾隆派兵先後平定北疆準噶爾部和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亂,使長期分裂的復歸統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k9vk8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