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陝西導遊詞 >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精選20篇)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精選20篇)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精選20篇)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1

20xx年x月x日上午,我們在中心領導的帶領下,興致勃勃來到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參觀學習。感受至深的就是大明宮的宏偉氣勢,僅核心區域就佔地3.5平方公里,相當於現今北京故宮的4.5倍。原宮牆周長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台樓亭等遺址有40餘處。也是唐長安城規模最大的一處宮殿區。在導遊的引領下,我們參觀了大明宮微縮景觀和具有獨特東方古建築韻味的丹鳳門、重玄門、玄武門等宮門宮牆,瞭解了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麟德殿、御道、太液池等宮殿建築的歷史概況,觀看了名叫“大明宮傳奇” 的IMAX3D電影。

首先了解到唐大明宮遺址位於西安市北郊龍首原上,坐北朝南,居高臨下,氣勢宏偉。是唐代長安城三大宮(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之一。大明宮是唐朝最輝煌壯麗的建築羣,是東方園林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大明宮遺址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文明的驕傲,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重點項目,不僅是“絲綢之路”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龍頭,還是世界最大的遺址文化公園。

唐代的大明宮,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峯巔之作”。它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 (634年),名永安宮,是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修建的夏宮,後改名大明宮。大明宮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內廷中心為太液池。唐代歷朝皇帝多在此聽政,是二百餘年間唐代的政令中樞所在。大明宮也是歷代規模最大、建設最完備、皇帝朝寢時間最長的宮城,是國家統治中心和象徵,是唐代建築文化和宮室制度的典型代表。

我們參觀了大明宮微縮景觀。該景觀是按照1:15的比例所設計的,全面展示了唐代大明宮的規制格局。每座城樓,每座宮殿,小巧玲瓏,清晰可見。大家邊看邊拍照,彷彿把我們帶到了1300多年前的唐朝……

丹鳳門屬宮城正門,丹鳳門地位之尊、等格之高、規模之大,均居都城門闕之首。我們眼前看到的丹鳳門遺址高達32米,是由建築大師張錦秋承擔設計的,外觀採用仿唐門闕建築的形式,外觀包括城基台及五門道、城牆與馬道的結構;登樓通道分為三段式,先經35米長的慢道登上城牆,再經一坡道登上城墩台,最後經階道登上城樓。

含元殿系大明宮正殿,主要是重大慶典和朝會的舉行宮殿,含元殿是當時唐長安城內最宏偉的建築,殿前東西兩側有翔鸞、棲鳳二閣和通往平地的龍尾道,在台基東西兩旁各有一條廊道遺蹟,分別伸向東邊的翔鸞和西邊的棲鳳二閣,體現了"九天閶閭開宮殿"的磅礴氣勢。

大明宮北部的中心為太液池,周圍有三清殿等多處建築基址分佈,太液池為中心而佈局的,是宮廷的皇家園林景區。整個太液池有東池和西池兩部分,西池為主池,面積約有14萬平方米,池水有2~3米深。太液池中有三座島嶼,即蓬萊三島。

太液池西面有朝廷宴會和接見外國使節的麟德殿,麟德殿大約建於唐高宗麟德年間,故以“麟德”命名,其位臵在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有前、中、後毗連的三殿,周圍繞以迴廊,規模十分宏偉,是皇帝召見貴族親信、接見外國使臣和舉行盛大宴會的地方。

太液池西邊還有三清殿、大福殿、拾翠殿等,東邊有太和殿、清忠殿等,北面有紫藍殿、玄武殿、承香殿等;最北邊是玄武門、凌霄門和銀漢門的遺址。

以前來過大明宮,這次來看變化很大,隨後,我們步入了現代化的電影放映大廳,觀看了名叫“大明宮傳奇” 的IMAX3D電影,放映的是大唐時一位公主下嫁康國王子的故事。該故事展現了當年大明宮的輝煌氣勢,也彰顯了當年大唐盛世的風貌,讓人無比震撼。更使人感受到盛唐的輝煌、博大,加深了對歷史文化的認識,作為陝西西安人,感到非常自豪。唐代是中外史書上最華麗的篇章,長安城是全世界第一個人口超百萬的大都市,光外國人就有5萬,非常開放。但現在對盛唐的感覺,因為歷史久遠而有點抽象。

大明宮是西安市遺址保護和城市發展和諧共生的最新實踐,這對改善市民生活意義重大。大雁塔北廣場、大唐芙蓉園、唐城牆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一個個實踐遍佈西安城區,以濃郁的文化特色、鮮明的人文內涵和現代化的園林佈局結構。

進一步豐富西安的城市內涵,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最主要的是,讓外邊人重新認識西安,成為一張嶄新的城市名片。這和《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中,將西安打造成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相契合,加快了人文、活力、和諧西安的建設步伐。是一項民心工程,對於改善西安“道北”地區羣眾的生活水平,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等各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2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位於西安市太華南路,大明宮遺址公園是舉世聞名的唐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築羣,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平面略呈梯形,佔地面積約3.2平方公里。原宮牆周長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台樓亭等遺址有40餘處。大明宮南部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內廷中心為太液池。

發展定位

以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為特色,建設集文化、旅遊、商貿、居住、休閒服務為一體的、具有國際水準的城市新區。

總體思路

以文化大策劃和超前規劃為先導,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為帶動,以組織大型城市運營商參與土地一級開發為主導,以“整體拆遷、整體建設”為保障,以改善區域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質為宗旨,努力建設人文、活力、和諧西安的示範新區,探索大遺址帶動城市發展的新模式,開闢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新路徑,積累城市整體拆遷與開發建設的新經驗。

建設目標

建設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物保護示範工程;建設世界一流的國家遺址公園;改善人居環境,創造規劃和建設的國際典範;實現歷史與現代、經濟與社會、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的和諧共融,協調發展;促進文化、旅遊產業大發展;實現區域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

規劃格局

將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成為未來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態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徵,併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在空間形態上形式“一心兩翼三圈六區”的基本格局:

一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兩翼:以火車站北廣場為軸心,沿隴海線形成東西兩大城市改造板塊;

三圈:形成未央路、太華路、北二環三個商業圈;

六區:規劃建設文化旅遊區、商貿服務區、商務核心區、改造示範區、中央居住區、集中安置區等六個功能區。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唐大明宮遺址公園:

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長安城擁有三處大型宮城,即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其中的大明宮,因為規模最大、制度完備、被看作是大唐帝國的統治中心和國家象徵。

大明宮的佈局非常講究,它嚴格按照中軸線對稱法配置建築,從南至北依次為: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玄武門、重玄門等重要建築,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丹鳳門遺址。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南門,共有五個門道,上面建有高大的門樓。丹是紅色,代表熱烈、興旺,而鳳是中國神話傳説中的神鳥,曾被歷史上很多部族甚至王朝用作圖騰。丹鳳合起來就是紅色的鳳凰,代表的是大吉大利、大祥大瑞。

丹鳳門為古代城門中最高等級五門道制的傑出代表,丹鳳門的五個門道,每個門道寬8.5米,五個門道總計達51米多,比現在天安門的門道都要寬。丹鳳門門闕墩台總長74.5米,南北寬33米,它的建築規格之高、規模之大,都創下中國古代皇宮的宮門之最。

丹鳳門是一個交通通道,皇帝由正中的門洞進出;其它官員只能由兩側的門洞通行,右進左出,直到今天,我們的交通規則還是沿用這種“靠右前行”的辦法。

丹鳳門不僅僅是交通通道,更是唐代最高統治者與民眾溝通的最佳場所。每逢頒佈赦令、登基大典、重大宴會、獻俘等活動時,皇帝會出現在門樓上,供萬民瞻仰。每逢皇帝宣赦時,丹鳳門前一側就立一根高杆,上面懸一隻金雞,另一側放一面大鼓,待皇帝登樓,被赦免的囚犯在鼓聲中引至門前。

赦令宣讀完畢後當場釋放,唐人楊巨源有詩道:“丹鳳樓前歌九奏,金雞杆下鼓千聲”,説的就是宣赦;此外,唐玄宗還曾兩次在丹鳳門門樓上舉行宴會,招待突厥首領和使節。丹鳳門在唐代的作用,就類似於今天的北京天安門,或者説,丹鳳門就是唐代的天安門。

請大家隨着我進入丹鳳門,注意腳下的台階,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它是20xx年進行的考古發掘,外側的宏偉建築,是根據復原研究和模擬設計而構築的保護性展廳。它將真正的遺址罩在大廳內。為了達到既保護遺址又不影響參觀視線的目的,博物館由三層框架結構組成,其建築結構距離遺址的邊沿約為60釐米,博物館外牆的色彩全部選用淡土黃色,為的就是要使這座建築既能體現唐代皇宮正門的形制、尺度、建築特色和宏偉端莊的風格氣派,又有別於其它仿古建築。

今天,它作為唐文化的代表,帶我們領略了一個統一大國的政治權威。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4

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是7—10世紀絲綢之路東方起點都城的宮城遺址,位於亞洲東部關中盆地、唐長安城遺址北部,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方起點城市唐長安城的代表性遺存,見證了東方農耕文明發展鼎盛時期帝國的文明水平及其禮制文化特徵,見證了唐之路鼎盛的重要推動。

大明宮遺址是1961年國務院首批公佈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確定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遺址保護工程,是絲綢之路整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西安城市建設、大遺址保護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態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徵,併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大明宮遺址主要體現了幾個方面的價值:第一,歷史價值;第二,藝術價值,第三,學術價值。

第一,大明宮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唐朝是中國古代史上非常輝煌的一段歷史時期,是我們中國人引以驕傲的一段歷史時期,決定唐朝興盛衰落的關鍵就是在大明宮。因為唐大明宮是唐朝三個宮城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宮城。唐朝的21個皇帝包括武則天在內,有17個皇帝是在唐大明宮居住、主持朝政的。所以,可以説唐大明宮是唐朝全國的一個政治中心、權力中心。所以説唐大明宮遺址是唐朝歷史的一個象徵。

第二,具有重要的建築藝術價值。唐代的大明宮是中國少有的保存完整的一個宮城遺址,它從這方面來説,可以代表唐朝的歷史,作為體現唐朝的一個最高層次的一段歷史的文化,所以可以説大明宮是唐朝歷史的象徵。唐大明宮非常輝煌,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它的範圍也相當於故宮的4.5倍,所以它的規模非常宏大。另外,大明宮有很多宮殿的建築羣落,包括含元殿、麟德殿,這些遺址的發掘體現了唐朝特有的一個建築特點,比如説宏大、高大,另外有對稱的閣樓,這些在中國歷史上體現了那一階段當中的一個輝煌的建築,代表了唐朝最高的建築水平。大明宮在中國建築史上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對東亞地區,包括朝鮮半島及日本的工程建築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比如明清的故宮,都受到了唐大明宮的影響。它不但對唐以後的宮城建築具有影響,而且對於同時代的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宮城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比如説對日本的平城宮都具有很重要的影響。

第三,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考古研究的對象,用實物遺址體現中國的歷史,唐大明宮遺址是中國考古的一個重要對象。比如説研究中國古代宮城制度的發展、演變,唐大明宮遺址是中國的一個實例,大明宮遺址不光繼承了秦漢和魏晉時期的宮城特點,而且進行發展,體現了它的很多特點,這些特點又對後續的宮城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宮城的演變史、發展史具有很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5

入秋後的第一個星期天,爸爸帶着我和堂妹去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玩,我們倆心裏特別高興。

早晨,騎着爸爸給我剛買來的自行車,帶着堂妹,跟着騎電動車的爸爸,來到了公園。在公園一處的橋凳上,趁着天氣涼爽,我拿着早已準備好的紙和筆,聆聽爸爸對我作文寫作的指導。在我寫作沒詞時,爸爸建議我觀察大明宮遺址公園的丹鳳門,看看能不能從這裏挖掘到什麼新鮮的東西。

丹鳳門遺址位於今西安市火車站之北,自強東路東段和二馬路之間。歷史上的丹鳳門始建於唐高宗龍朔二年,是大明宮的正門,由五個門洞組成,門上建有巍峨高大的丹鳳樓。

北與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遙相呼應,構成了大明宮的中軸線,是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其規格在大明宮諸門中最高,同時也是唐代皇帝二百多年間舉行登基、改元、宣佈大赦等大典的重要場所,是大唐王朝的國家象徵,有“盛唐第一門”之稱。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南門。東西長75米、南北寬33米,由門道、隔牆和墩台3種夯土結構渾然組成。墩台上插着一面面古代的戰旗,隨着秋風擺動,顯得丹鳳門更加雄偉壯觀。

門樓四周被一塊一塊的白色米石圍繞,將丹鳳門點綴得更加美麗。圍着丹鳳門走完一圈後,我們來到了公園遊客服務中心,遊客服務中心門前一羣老奶奶隨着音樂的節拍在做着晨操鍛鍊身體。我們走着走着,不小心到了公園的一片石榴園前,被一棵棵石榴樹上紅紅的石榴所吸引。我站在一棵石榴樹下,彎腰撿起手一個掉在地上挺光滑的生病石榴,放到鼻前,聞了一下,雖然是棵掉落在地上的石榴,但石榴的清香感仍然存在。

在公園的沙灘邊,我們被一股花的香味深深地吸引,遠遠望去,一朵朵喇叭花露着小小尖角,在露水的灌溉下,顯得晶瑩剔透。正當我們遊玩興趣正濃時,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我們在戀戀不捨的秋雨中遺憾地早早結束了大明宮遺址公園的秋遊活動。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6

外公逛完鳥市意猶未盡,又提出要帶我去大明宮轉轉。我不禁感歎到,外爺真是個懂得放鬆自己的人呀!

我們二人一行到了大明宮遺址公園,看見那氣派地格局,我張大了嘴巴。一座高大宏偉的宮殿,那門有兩個獅頭環扣,典型的古代房屋結構。它分為兩層,第一層只有一扇門。第二層有一個門洞,旁邊兩個小門。我腦中浮現出一番景象:一位皇帝坐在龍椅上,伏案苦思,他正在想大臣們的奏摺有無道理。到了夜裏,他命人點起燈,繼續捧起奏摺一本本閲讀審批,他很認真,時而皺眉搖頭,時而露出會心的微笑。我不禁想到,要是近代清朝皇帝也像他這樣盡職盡責,國道就不會衰落到割地求和的地步吧!我正在沉思,外爺叫了我一聲,又把我從幻想中拽了回來。又帶我向前走去。

我們來到一片模擬戰場上,那兒有很多的杏黃旗,每一面都上書一個大大的古體字“令”。杏黃旗下放着戰鼓,一副準備打仗的樣子,可在一片戰場上,卻缺少了最重要的東西,戰場的靈魂——士兵。我的腦海中儼然出現另一副景象:士兵們在戰場上奮力廝殺,百姓帶着妻兒老小四散逃亡,不少人在路上餓死、渴死或還沒來得及逃走的時候被亂箭射死,馬路兩旁屍體不計其數、橫屍遍野。可如果皇帝治國有方,顯現出得該是另一番景象,田地生機勃勃、人民安居樂業、孩童嬉戲玩耍的和諧局面。

繼續往前走,我又看到王孫公子們地腐敗,在模擬模型中,一位嬪妃在居所由36條走廊連接其有28間廂房(還只是客房)16間居室(給自己住),而一位王爺的院落更是大得離譜呀,是嬪妃居所面積的兩三倍左右。我知道,他們如此豪華的院落,都是搜刮民膏民脂得來的。我可以想象當時人民水深火熱的生活(不,水深火熱還不足以形容)。看着這些院落,我心中不禁想到有一首詩來形容: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王孫公子把扇搖。

再往前走,我看見幾匹駿馬上騎着幾個宮女,她們手中亮舉着球杆,姿勢統一。外爺告訴我這叫馬球,是在馬上以球杆打球的運動。外爺懂得還挺多。

走過馬球模型,我們就走出了大明宮,看着晌午熱辣辣的太陽灸烤着大地,我不知道古代的人民是怎樣生活的……

假如我可以穿越,我一定要做個好皇帝,精兵簡政、勤政愛民、國富民強,給老百姓創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7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大明宮的殘桓斷壁,被夕陽灑落斑駁的影子。風吹得夕陽彷彿在流動,流動中隱隱約約閃現出幾個搖曳的身影。時光的河流中,我始終處在下游,在渡口,抬起頭遙望在上游的唐朝。我不可能遊向上遊,也不可能回到過去,我的的確確是在這片廢墟前的,但我卻隱約可見牡丹花吹響季節的夜曲,飛過的鴻雁在演奏歷史的哀鳴。我閉上眼想感受時光河流中的上游。

啊!我聽到了!被記載在史書上的畫面,被人一直所向往的畫面,隨着牡丹花的開放與枯萎,隨着季節的歌聲,一遍一遍反覆展現。這卻更讓我覺得,時間之外,還有時間,生活之外,還有生活。

曾讓人以為消逝的唐朝,躲進了時間的深處,卻又隨着白雲的歌聲,在人心中留下淡淡的痕跡,就像夜間的露珠,在花朵上留下淡淡的濕潤,就不復存在了,或者説已經在時間之外了。如果説沒有時光的落差,或許我真的可以,站在大明宮前,傾聽着夕陽,偶爾從他的包裹中,散落出唐朝的聲音,古老與現代,宮殿與廢墟,是千年歷史的見證,是古人暢想的未來,是今人懷念的過去,是千年之前與千年之後的人們共同緬懷時光流逝的憂傷。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8

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43.38米,共 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裏,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餘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據民間傳説,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敍:“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9

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

我叫,是西安中國國際旅行社的英文導遊。我的司機師傅叫,車號:,他的車開的很好。今天為大家導遊,很高興和大家在一起度過這愉快的一天。我幹導遊工作已二十年了,我喜歡導遊工作,我將盡我的努力為大家服務,有什麼地方講不清楚,歡迎大家隨時提問。今天我們去遊驪山,驪山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高度結合的旅遊勝地,它以獨特的自然景觀豐富的歷史遺址在方圓二十里的範圍之內如此集中如此絢麗多彩,非但在中國,就是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遊驪山勝景,觀中華古今”確實當之無愧。整個旅程需要三個小時,祝大家旅途愉快

二.沿途導遊

從西安市去驪山風景區三十公里,大約需要四十分鐘,沿途要經過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中國有句俗話叫“走馬觀花”,我們現在是走車觀花。

請諸位看看北邊那一排高十二米的西安城牆,這城牆非但是中國,也是世界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城牆。它建於十四世紀中期。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封他第二子朱樉為秦王坐陣西安。秦王特燒大磚,修建了它,包括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樓和城中的鐘,鼓樓。城牆周長十二公里,城牆上寬12—14米,可以十馬並行,費時八年方才完工。城外有寬約二十米護城河圍繞,城上女牆上有炮樓,牀子駑等守城利器。從大明王朝至大清王朝五百餘年,它從未在戰爭中被攻下過。這些年一些電影、電視劇涉及古代攻城戰守的場面,好多都是在這裏取景拍攝的。

現在我們走的這條路叫咸寧路,靠我們左邊,那林木叢生欄杆圍繞的地方,便是西安市最大的公園-----興慶公園,興慶公園舊址是大唐王朝興慶宮所在。唐王朝的京城長安便是今天的西安,城周百餘里,比今西安城要大七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興慶宮是唐朝黃帝專門閒樂的大行宮,唐玄宗和楊貴妃便在這裏住過很久,大詩人李白還為她寫過有名的讚美詩《清平調》三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粧。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興慶宮的南面為西安交通大學,學生們常喜歡清靜,來這裏讀書和複習功課。

現在我們的汽車在西安東二環路行駛,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以來,西安和全國各大城市一樣,各行各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一幢幢大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大道陸續建成,除了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外,,三環(第三環城路)以列入開鋪計劃之中。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雁塔即“薦福寺塔”,位於西安鄉北薦福寺內亂爭,與大雁塔相距三千米。因低於大雁塔,故稱“小雁塔”。 修建特色

玲瓏秀麗的小雁塔與雄偉莊寬的大雁塔作風迥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高43.38米,修制時共15級,現存13級。塔的底層最高,以上逐層遞減,整體輪廓呈製作圓以及的卷剎曲線。每層皆有迭澀出檐,檐下砌有二層菱角牙子,形成重檐密閣、颯爽秀麗的美感動機。底層北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北南有券窗。門框上充滿俊麗的唐代線刻。 小雁塔的汗青

小雁塔修於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亂爭。薦福寺的本址在唐長安鄉的合化訪,創修於公元684年,本名獻福寺,修於唐睿宗文亮元年,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合化坊北面的安仁坊西南角建修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南合,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開一,成為了古天的小雁塔所在地。 閉中八景之“雁塔晨鐘”

薦福寺的鐘樓懸有同心專心金亮昌三年(1192年)鑄制的大鐵鐘,高3.5米,心徑2.5米,重10噸。它本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厥後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收出金屬聲響。人們掘合石頭,從頭收現這心巨鍾,因而移進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破曉敲鐘,聲聞數十里,範文大全,鐘聲洪明,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 “閉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與義淨法師

大慈仇寺與玄奘閉系密切,而薦福寺則與唐代別的一位高僧義淨有閉。公元671年,義淨獨身搭乘波斯商船由海路自廣州分隔中國,轉抵印度,在梵學中央那爛陀寺留學20xx年。來後又遊學印度各地,經歷30餘國,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回到祖國,帶回梵文經典400餘部。義淨回到長安後,在薦福寺掌管怫經譯場,翻譯經文,是玄奘來後在佛經翻譯上獲得成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敍諸國以及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成《北海寄歸內亂爭法傳》以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偶聞軼事

小雁塔在漫長的功夫裏,經受了1200多年風雨的侵襲以及70餘次地震的考驗,汗青上曾經歷過三次離開。亮成化兩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嚴約尺餘,第一次裂合。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先的裂心“神開”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道:“亮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亮澈如窗牖,行人來來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仍然,若有神比開之者。”其後又有二次這樣的現象發生發火。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沒有傾圮,反而製作復開起去,確是一件偶事。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各位團友,大家好,我現在給大家介紹的是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距西安 120 公里。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着大西北進出中原的門户,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

華山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巖體構成的,它的歷史衍化可追溯到 1.2 億年前,據《山海經》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峯,主峯有南峯“落雁”、東峯“朝陽”、西峯“蓮花”,三峯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裏”,人稱“天外三峯”。還有云台、玉女二峯相輔於側,36 小峯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謂的西京王氣之所繫。

華山還是道教勝地,為“第四洞天”,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最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現存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 20 餘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留下了無數名人的足跡,也留下了無數故事和古蹟。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遊記不下千餘篇,摩巖石刻多達上千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一時蔚為大觀。而在華山諸多故事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有神話故事有“巨靈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蕭引鳳”等。

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 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裏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蹟;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

華山還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華山觀日處位於華山東峯 ( 亦稱朝陽峯 ) ,朝陽台為最佳地點。華山的著名景區多達 210 餘處,有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等。其中華山的華嶽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現在我們來到了的皇家園林——華清池。這裏山清水秀,風景迷人,歷史悠久。華清池作為歷代帝王的離宮別苑和遊覽勝地,已經有近3020xx年的歷史了。相傳周幽王曾在這裏建造驪宮;秦始皇時砌石起宇,改名為“驪山湯”;盛唐時期的唐玄宗李隆基又加宮殿大加擴建,起名為“冬宮”。每年冬天十月李隆基帶楊玉環來華清宮避寒,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回到都城長安。目前,華清宮佔地面積130畝,僅相當於唐代的核心部分。按它的區域劃分,大致可分為三個區:東邊是沐浴區,西邊的風景名勝區,南邊是文物保護區。

大家現在所處的就是華清宮的風景名勝區。眼前的湖叫做“九龍湖”,為什麼叫它九龍湖呢?大家看遠處的長堤下有八條小龍,再往上看,還有一條老龍,關於這九條龍有一個傳説,據説在大禹治水時期,關中發生了大旱,玉帝便派八條小龍為人間普降甘露。當旱情剛剛緩解後,眾小龍貪玩,導致旱情再度加劇。玉帝一怒之下將八條小龍壓在長堤之下,長堤兩邊各壓晨旭亭和晚霞亭;將老龍壓在龍吟榭下,讓他監視着八條小龍終日口吐清泉,為民灌田。我們都知道“驪山晚照”是關中八景之一,每當夕陽西下,晚霞亭上的琉璃瓦在落日的餘暉下閃閃發光,異常美麗。由於九龍湖的面積比較小,所以皇帝不可能在上面划船,因此他修建了一個石船停靠在岸邊,叫做“石龍舫”,在上面舉行歌舞表演和宴飲活動。

李隆基和楊玉環在華清宮裏整整呆了13個冬天,他們居住的地方就是我們身後這座非常雄偉的仿唐建築飛霜殿。為什麼叫飛霜殿呢?因為每年冬天的時候,雪花漫天飛舞,銀裝素裹,唯有飛霜殿前落的是白霜,這是因為殿前的九龍湖整日熱氣騰騰,氣温較高;又因為天子的寢室裏有禦寒設施,使室內的温度較高,不積雪,只化為白霜。現在飛霜殿裏唐代的遺物已蕩然無存,已經改為接待外國元首和重要領導的接待室了。

看完飛霜殿後,請大家轉過身來看我們對面這座蒼翠的山。這座山的名字叫“驪山”。驪山的得名有兩個原因:第一,從遠處看這座山像一匹青黑色的駿馬。古代的黑馬稱為“驪”,因此它取名叫“驪山”;第二個原因是 ,當時在這座山腳下是驪戎國的所在地,所以它得名“驪山”。驪山主要由三個峯組成:第一峯,也就是峯,它是烽火台的所在地。在那裏,曾發生過“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第二座峯,也就是驪山索道通往的地方,那是驪山老母殿所在地。驪山老母就是捏黃土造人,煉五彩石補蒼天的神話人物——女媧。人們為了紀念她,專門修了老母殿,把她工蜂在裏面;第三峯,是朝元閣遺址,也就是老君殿。當年就是在老君殿中出土了珍貴的道教雕塑老子像。唐代的時候道教非常興盛,原因是道教的始祖是老子,俗姓李,唐代的皇帝都姓李,他們認為老子是他們的遠祖,自己是老子的後裔,因此在第三峯修建了老子廟,便於供奉和祭祀。

“悠悠彎湯六千年,周秦漢唐多驪宮,李堂天寶稱鼎盛,五代宋元緊替更。”御湯遺址是於1982年在温泉水源北側施工的時候而發覺的一處大型遺址。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1990年正式對外開放。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仿唐建築是為了保護御湯池遺址專門修建的。它的主要設計者是樑思成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主施單位是西安市第三建築公司。它的建築工期只用了116天,因此也是建築速度的一個典型。

現在我們就去看一下當年楊貴妃沐浴的海棠湯。大家看它的樣子就像是一多盛開的海棠花,所以得名“海棠湯”。它是李隆基送給楊玉環的愛情信物,也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所描繪的“春寒賜予華清宮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好地方。貴妃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池深1.2米,小巧別緻。池身用24塊青石砌築,精雕細刻。池底正中有一個直徑為10釐米的原形進水孔,大家仔細觀察進水孔的周圍殘留與直徑0.3毫米的圓砌鑿線,它是安裝蓮花噴頭的位置。池的邊緣是彎曲弧形,池面恰似一朵盛開的海棠花,池正中的蓮花噴頭恰海棠花蕊。可以想象得出,當時池中的水花四濺,飛珠走魚,蒸汽裊裊,人彷彿置身於半雲半霧之中,確有飄飄欲仙之快。大家從海棠湯的斷牆遺址可以看出,唐代的海棠池是磚和土壘起來的,並不是用柱子支撐起來的大殿,而且規模也不是很大。

我們現在要去看的另一個湯池要比這個大的多,這就是供應唐玄宗基李隆基沐浴的湯池——蓮花湯。這個湯池是楊貴妃的乾兒子安祿山為了討好玄宗皇帝而專門為他修建的。這個池子是由38塊青石砌成,兩層台式,東西長10.2米,容水量達100立方米,是海棠湯的六倍。這個湯池當時雕刻好後非常的漂亮和豪華,它是用北京運來的漢白玉雕刻而成,主要是一些花鳥蟲魚的形象。池子修好後,皇帝急於下池沐浴,當腳剛剛伸入池中,由於水波的盪漾,池中的動物就像活了一般,張開大嘴要把皇帝吞掉。唐玄宗李隆基一怒之下,下令工匠把它們全部打磨掉了,只留了兩個圓形的並蒂蓮花。為什麼要留這兩朵並蒂蓮花呢 ?因為據説雜器七敲節時,有就是牛郎與織女相會的七月七,李隆基與楊玉環在驪山半山腰的長生殿內山盟海誓:“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所以只留了兩朵並蒂蓮花,以表示李隆基對楊玉環愛情的忠貞。蓮花湯中的水為驪山温泉水,歲為驪山温泉卻不冒熱氣。我們現在就去看一下温泉水源。

驪山是一個死火山,地下水自然形成了温泉。這裏是2號水源口,我們可以看一下温泉水的清澈度,再感受一下它的温度,剛好適合我們大家洗澡用。華清池共有這樣的温泉泉眼4處,平均每小時流量達112噸,現在主要供於臨潼的賓館與療養院沐浴洗澡用。温泉水含有多種礦物質,如:碳酸鈣,石灰,硫酸鈉等元素,適用於沐浴療養,能治風濕病,關節炎,肌肉痛,消化不良等症及其它皮膚病,而且養顏美容。這裏是驪山温泉最古老的一處水源口,也就是母系氏族時期姜寨先民所開發和使用的。2200多年前這裏流下了“始皇温泉戲神女”的傳説;到了盛唐,李世民將這口泉利用起來以後,在這裏建造了一所御湯供他們洗澡,沐浴。我們現在去看一下當年李世民沐浴的湯池——星辰湯。

星辰湯建於唐貞觀十八年,是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地方。當年這個湯池是一個天然的湯池,皇帝晚上在這裏沐浴時可看到日月星辰,因此叫做“星辰湯”。星辰湯是一個不規則的長方形,是所有湯池中面積的一個,進水孔也特別大,直徑為1米左右,所以當時水就像小溪一樣流進來。星辰湯的旁邊還有一個便殿遺址,是供皇帝休息和更衣的小房間,在那裏發現了我們國家最古老的暖氣遺址。在這個遺址處,我們可以看到幾個正方形的柱石基礎,而且周圍有幾個環行的凹道把便殿砸橫整包圍了一圈。通過這個凹道把星辰湯那邊的温泉水引過來,繞着這個凹道循環不停的流動,水蒸汽就隔着輕輕的薄紗把房間烘熱了。因此可以説它就是我們國家最早的取暖設施。

最後一個有建築保護的湯池叫做“尚食湯”。“尚食”是古代官員的一種稱謂。這個湯池也是等級最明顯的一個湯池,因為它分為大間和小間,中間有石牆相隔。小間的地勢比較高,是供等級高的官員沐浴的地方;大間就是等級低一些的官員沐浴的地方。在右邊台階下面有6個十分規整的小石坑,這些小石坑是做什麼用的呢?書上沒有記載。根據考古學家推測,這6個小石坑是古代官員的一種按摩工具。尚食湯的官員就是我們現在俗話所説的給皇帝做飯的御廚們,他們成天跑來跑去侍侯皇上用膳,腳上已經磨了一層厚厚的繭子。但是皇帝明文規定:“他們的手是用來給我做飯的,因此不能用手去動其它的地方,更不能用手去搓腳後跟的厚繭了”。腳上長了厚繭,非常難受,怎麼辦呢?他們就在洗澡的時候坐在台階下面,自己挖了6個小石坑,把腳後跟與腳前掌放入石坑裏面進行按摩,洗澡的時候就舒服多了。

在挖掘這些湯池的同時,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都陳列在這裏的文物陳列廳中,並分期、分室展出。史前時期主要出土了一些勞動工具和生活器皿。主要有石斧,骨針,石銼和骨簇。他們都是6000多年以前姜寨先民所使用過的勞動工具和生活器皿。特色的要數這個尖底瓶,它屬於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一種文物。這兩個石質管道是秦時的兩個管道,距今已有20xx多年,它們都是用完整的石頭鑿刻而成的。當時的温泉水就是用這種管道輸送的。我們經常説到“秦磚漢瓦”,這裏就陳列着寒帶的兩個大瓦當。瓦當有兩個作用:一個保護椽頭,防止雨水侵蝕和腐朽;第二個是起裝飾作用。從這片瓦當,我們可以想象到當時皇家建築的宏偉高大。隋唐時期是我國的鼎盛時期,因此這個展室的文物就有所不同了。

我們首先看到的這件文物是從蓮花湯池出土的唐三彩龍頭。唐三彩是唐代文物的一大代表,“三彩”一詞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帶有多種色釉的陶器。這個龍頭是從御湯九龍殿中挖掘出土的,也代表皇帝就是真龍天資。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奇形怪狀的東西,就是龍生九子的三兒子——蠻吻。因為喜歡站在高處眺望,所以人們把它建在屋脊上,這裏有一組特色的浴具,大的叫陶翁,小的叫陶澗。陶翁是用來盛水的,陶澗是用來洗澡的,是專供太子洗澡的浴盆。這裏還有一塊石頭,上面寫了許多文字,但是有一個字最明顯,寫的是“楊”字,這塊石頭是從海棠湯中挖掘出土的,進一步證明了海棠湯就是楊貴妃當年沐浴的長堤。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組壁畫是唐代的《打馬球圖》,它形象地再現了唐代馬球比賽時緊張拼搏的場面。馬球運動起源於波斯,唐時傳入,風行於宮廷。上至皇帝,小至文物百官,甚至連婦女都喜愛此項運動。唐代的宮廷禁苑都建有馬球場,有些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運動遍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衰敗失傳。

石刻碑室部分陳列的都是文人墨客和大師描寫一些讚美華清池和温泉水源的頌詞。最的一塊碑石就是温州刺史元萇書寫的 温泉頌碑 .元萇當時來華清池向皇帝啟奏一些政事,有一個大臣賜他在温泉中沐浴,當時那時的等級不是很高.但是當他洗過以後,感覺非常好,馬上寫下一篇<温泉頌>刻在碑石上便於保存.此碑距今已有1370年的歷史,被列為我國132塊禁拓碑之一.御湯博物館的參觀我們到這裏就結束了,轉瞬之間我們就走過了史前時期,秦,漢,隋,唐的鼎盛時期。我們用感官感覺到了歷史的沉重和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下面我們就去看一下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時蔣介石曾住過的五間廳。

在參觀五間廳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發生於1936年的12月12日,因此也稱為“雙十二事變”。“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並不斷向我華東進攻。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蔣介石去不顧民族危亡,頑固推行他“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主張,把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調往西北與楊虎城為首的西北軍合併,並進攻我陝甘寧邊區。在我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政策感召下,張楊兩將軍向蔣介石提出了聯共抗日的要求,哪知蔣介石非但無理拒絕,而且親自來陝西佈置剿共。當時蔣介石就下榻在五間廳中。因為它有五間房子,所以稱為“五間廳”第一間是蔣介石的祕書長肖乃華的辦公室,也就是他的祕書室;第二間是蔣介石的卧室。發生西安事變的時候,由於情況緊急,他一聽到槍聲,就趕忙從後窗跳出。由於他逃跑的時候比較匆忙,連假牙都沒有戴。當時東北軍有一個戰士叫孫銘玖,他衝進五間廳時,摸了一下蔣介石的被子,發現被褥尚有餘温,猜想他肯定沒有跑遠,便立即搜山。終於在上午八點的時候把蔣介石從虎斑石處帶下來,送往西安;第三間是蔣介石的辦公室。在辦公室的左窗上還留有當時“西安事變”時留下的彈痕;第四間是蔣介石的會議室。它也是一個祕密軍事會議室;最後一間是他的待從室。在五間廳的旁邊還有一個小型的建築叫“三間廳”。它是當時將孝宣的辦公室。1980年將其改名為文史資料室。當時,由於東北軍是從左面衝上來的,因此這邊的戰鬥先打響。我們從“三間廳”的玻璃和牆上可以找出當時的彈痕。大家可以進去看一下里邊的照片與文史資料。

“西安事變”能夠和平解決,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有着不可磨滅的功績。“西安事變”發生以後,我黨應張學良和楊虎城兩將軍的邀請,派周恩來同志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團親臨西安。代表團到達西安以後,堅決執行黨中央和毛主席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要指示,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做了大量的工作,終於迫使蔣介石在12月25日那天,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協議書上簽字。12月26日護送蔣介石回南京,“西安事變”得到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結束了國共十年內戰的局面,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也是現代歷的偉大轉折點。今天,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祈求祖國統一,骨肉團聚的呼聲也是歷史的趨勢和必然。“西安事變”發生以後,國民黨的高級將領胡宗南為紀念蔣介石在此蒙難,修建了一個灰白色的水泥亭子。開始時亭子取名為“總統蒙難亭”,後又改為“民族復興亭”,也叫做“正氣亭”。當地的老百姓稱其為“捉將亭”。但是為了緩和海峽兩岸的關係,1986年正式更名為“兵諫亭”。

好了,今天我們華清池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各位貴賓: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華山旅遊!

我是西安神奇旅行社的導遊林蕊,大家我小林就可以,有幸成為大家的導遊,我非常高興,俗話説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估計已經修了50年我們才能同遊華山,希望在小林的帶領下,華山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首先我要講一下注意事項:

第一點:我們今天要參觀的華山是以險峻著稱天下,一定要注意安全。最主要是記住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不要翻閲護攔,不要到懸崖邊等危險的地方去遊覽或者照相。不要刻意的追求攝影家的效果。帶小孩子的遊客,一定要把孩子看好。

第二點:大家要注意集合時間,地點,以免耽擱行程。記住我的電話[1],隨時保持聯繫。華山的除了黃埔峪旅遊進山公路30分鐘沒有信號外,基本都有信號,有的地方信號好點,有的要差點的。

現在我給大家説説華山的概況。華山是秦嶺山脈的一部分,形成於距今7億年前,俗稱“西嶽”。漢武帝把地處五個方位的山封為神山,華山地處西方,故名“西嶽”。古代還為這5大名山對應了中國古代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華山在西方,屬金,華山的形狀剛好象是一個金元寶,到了華山北峯我讓大家在金庸華山論劍的地方和華山這個元寶合影。

華山得名北魏地理學家儷道元《水經注》裏所説是因為遠而望之,有若花狀,古代花和華通用,故名華山!

1996年華山的纜車的通車,結束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歷史,我們今天就是乘坐纜車登山。我們先要換乘華山進山專線車進山,我們現在車子行駛的是黃埔峪旅遊專線公路,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智取華山》這就是當年的尋找嚮導之路,從檢票處到華山索道的黃埔峪旅遊公路全長7.66公里,花費20xx萬人民幣。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名醫黃盧子曾經在這裏隱居修煉。黃盧子能喚黃龍潭中黃龍上天耕雲播雨,解除百姓之苦。給人看病,千里之外,只要告訴他病人姓名,就可以開出藥方解除病痛。

現在我們大家乘坐纜車上山,纜車是新加坡三特公司投資8000萬人民幣,採用的奧地利的設備,全長1525米,落差760米。一個纜車掛兜可以乘坐6個人。

現在我們上了纜車就到華山的北峯,纜車下面的那條路就是智取華山路,現在是一條便道。1949年華山解放了,胡宗南保安6旅的旅長韓子佩帶領縣鄉民團400多人佔山為王,我們解放軍從正面根本打不上去,繞道後山,奇襲成功,根據這一事件拍的電影就叫做《奇襲華山》,後來周總理看了,説這件事情充分的表現瞭解放軍的智勇雙全,後來就改名《智取華山》。

我們現在可不要走平坦的路上北峯智取華山紀念亭,我們走智取華山路,也就是那邊的步行路一部分,我要看看大家有沒有恐高症,可不可以上華山的蒼龍嶺等的線路,他和其他路的坡度差不多,但是要短的多,你的身體如果適合爬山那我就讓你去,連這裏都征服不了,那上了北峯拍張照片我就要勸你下山了。

上山要走直線,感受華山的險,俗話説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要走之字型的路,安全容易掌握身體平衡。

到了北峯我們先穿過北峯飯店,可不要太着急,北峯飯店有張華山的地圖,我要給大家講講,一會上山的時候可能就走散了,我們要先熟悉一下地形才能夠征服華山呀!

這裏就是看地圖的位置,大家先不要着急,先不要看地圖,兩個屋檐之間看華山的東峯

象一個禿頭的老鷹,那裏是觀日出的最佳地點,一早擠滿了遊人,又稱朝陽峯。旁邊的哪個就是西峯,直直的,好象刀削的一樣,在智取華山的電影裏,是敵軍指揮部。也是神話傳説《寶蓮燈》的發生地。

現在我們大家轉身過來看這個地圖,看看華山頂部,是不是象個元寶。兩邊的突起就是東西二峯,中間突起就是華山的最高峯南峯,是傳説中的武林高手比武論劍的地方,還有華山第一險長空棧道。

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北峯,經過擦耳巖,天梯御道就到了蒼龍嶺,過了蒼龍嶺就是五雲峯金鎖關。金鎖關就是上面的四個峯東.西.南.中峯的必經之路。到了那裏你可以決定去看任何一個峯,也可以順道把四個峯都逛完。

我們是從黃埔峪進上來的,另外一條路叫做自古華山一條路。大家跟我再上幾個台階就可以看見自古華山一條路了。

大家現在往下面看,下面的羊腸小路就是從前上華山的畢竟之路了,從山腳走到北峯,大概要三四個小時呢!

再往上走就是鯉魚嘴,馬上就到北峯最高處了,有兩條路可以上去,魚背叫做步步高昇路,有驚無險,魚嘴叫做連年有餘路,非常平坦。大家可以自由選擇。

現在就到了北峯極頂,金庸先生20xx年曾經在這裏華山論劍,他在他的小説裏多次提到華山,可給華山的宣傳立下了汗馬功勞呀。同時這裏也是拍攝華山全景的最佳位置,給大家留點自由活動時間,一會們一起去爬蒼龍嶺!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古城榆林。我是夕陽紅國際旅行社的金牌導遊胡姐,希望我們合作愉快!今天我們一起觀賞古城榆林的勝景——紅石峽。請隨我來!

紅石峽又名雄石峽。出榆林古城,沿榆溪河北行3公里,便到了東西對岸紅巖對峙,楊柳成蔭,長城穿峽而過,榆溪河奔騰其中的紅石峽。《榆林府志》上説:紅石峽“山皆紅石,環列若屏障,落日照之如霞起”,“山之兩崖,飛湍電轉,紅影外浮”,“峽中榆柳蔭映,鳧鷺唼呷”。所以遊人説,紅石峽風景幽美,像是江南,又似仙境,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勝景”。

關於紅石峽的起源,《榆林府志》説:宋朝時,榆林這一帶歸西夏國管。當時紅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湧出南流。西夏國王李繼遷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派人障水別流,鑿石為穴,埋葬祖先,復引水其上。因此,在紅石峽水庫的普濟橋東側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繼遷葬乃祖彝昌於此。”現碑已毀。

另一種説法是,1472年,餘子俊任延綏巡撫都御使,準備修長城。當時,紅山北邊,清水河的水汪了個大海子。海子中間的水寨中住着一夥搶奪蒙漢人民牛羊、糧食、衣物的水賊。為消滅這夥強盜,餘子俊便派人在此鑿石為渠,引海子的水從榆林城西南流入無定河。水退後,餘子俊派大軍消滅了這股強盜。當時,把鑿開的石峽叫紅石峽,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兩岸鑿修的灌溉叫廣澤渠。

紅石峽東崖有宋元古剎雄山寺。廟門在峽南,內有石台階。寺依山傍水,複道飛檐,樓、閣、亭相望。殿宇都是懸崖上鑿的石窟,約十多個。有“天門”、“地門”各一,都是隧道。“天門”從寺通至峽頂,中間有一閣叫“翠然閣”。從石崖內登台階而上,站在峽頂俯視寺內廣澤渠,只見水圃成蔭、宛然如畫。“地門”從寺內通到峽底榆溪河岸邊,人們通行時須彎腰行走。寺內有石刻佛像,工藝精巧。峽兩岸普渡橋飛架東西,勢若長虹。峽內樹木青翠,羣花爭豔,流水清冽,景色宜人。夕陽西照時,如紅霞冉冉升起,故名“紅山夕照”,是榆林八景之一。

紅石峽名冠邊塞,舊時文官、武將、儒士來榆林,必在此地設宴諷詠唱和。因此,東西石壁題刻極多,題詞、題字、碑、碣大小多達160多塊,似一天然碑林。諸家書法各放異彩,字大者達6米,小者不及寸,真、草、隸、篆俱全,更有少見的蒙文石刻。真是文采飛揚,堪稱壯觀。“大漠金湯”、“長天鐵垛”、“天邊鎖陰”、“雄鎮三秦”等,刻畫了地勢的險要;“天外奇峯”、“翰海蓬萊”、“天開畫圖”、“天成雄秀”等到,歌頌讚美了此景此境的優美;“中外統一”、“漢蒙一家”及蒙文石刻,反映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心願。尤其是大革命時期杜斌丞、劉志丹等榆林中學師生題刻的“力挽狂瀾”和抗日民族英雄馬占山將軍駐榆時親筆寫的“還我河山”,抒發了愛國志士誓保國土、振興中華的豪情壯志。晚清將領左宗棠所題“榆溪勝地”及對聯“白雲初晴如月之曙,黃唐在獨與古為新”也頗有文采。著名教育家、書畫家,劉志丹的老師王森然先生書寫“紅石峽”三字刻鑲於峽亭之上,為古蹟增輝。紅石峽豐富多樣的石刻,是長城書法藝術的一大寶庫。紅石峽是萬里長城中罕見的瀏覽勝地,是塞上明珠。

各位遊客朋友,聽了我的介紹,親眼目睹了紅石峽的人文奇觀。此時你對紅石峽更加了解了吧。歡迎再次遊賞,再見!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各位遊客:

您可知“天下温泉二千六,惟有華清為第一”嗎?舉世聞名的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臨潼區(縣)驪山北麓華清宮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華清池的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會,並以其天然温泉吸引了在陝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漢、隋、唐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遊宴享樂的行官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築羅城,大興温泉宮……華清池,現浴池面積約有3000平方米,可供400餘人同時沐浴。温泉水每小時流量110餘噸,水温達43度。它既是一座國內罕見的大型温泉池,又是可供遊人遊覽的文物保護場所。下面就請大家前去遊覽一番吧!

【楊貴妃雕塑與生平—華清宮】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華清池的大門。進入門內,只見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此時此刻,她脱下外裝,半披俗紗,足踩暖滑的驪山温泉水,正準備沐浴呢!這座雕塑高3.3米,重5噸,是1991年9月,華清池向西安臨控首屆石榴節獻禮的項目,可以説她和《楊玉環奉詔温泉宮》壁畫一樣,在突出華清宮文化內涵上起到了特定作用,成為大家觀賞留影的熱點。

説起楊貴妃,還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呢!楊貴妃名叫楊玉環,出生在陝西華陰,後隨父入川。父親死後,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學會了優雅的言語舉止,17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5年後,由於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後宮三千粉黛無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温泉宮召見楊玉環,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羅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為千古絕唱,甚至於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於不顧。冊封第二年,擴建温泉宮時,唐玄宗專為楊貴妃建築了海棠宮。楊貴妃36歲生日時,唐玄宗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宴會進行祝壽,僅樂工就有120名,滿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歲萬福。大家還記得白居易的《長恨歌》,真可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其時楊貴妃才38歲。據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20xx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43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們現在遊覽的正是馳名中外的華清宮。這裏是它的正門,名叫津陽門,俗稱東門。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門是一字排開的五間仿唐建築,房檐下懸掛的是“華清池”金字匾額,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所寫。作為皇室別宮的唐華清宮,是和驪山秀嶺合為一體的,其規模遠比眼前的華清池要大得多。眼前的華清池是1959年國慶10週年前夕,以唐華清宮為藍本並根據華清池所處地域的具體條件設計修建的,但它只相當於唐華清宮的核心部分,佔地85560平方米,是唐華清宮的十分之一。郭沫若在遊華清池詩中寫道:“華清池水色青蒼,此目規模越盛唐。”指的就是這新建的核心部分。

那麼遊客們會問:唐華清宮的範圍究竟有多大?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峯山勢構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台館殿,遍佈驪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説:“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它的範圍南至驪山西鄉嶺第一峯,北到老縣城的北十字,東至石甕谷,西到鐵路療養院西側的牡丹溝。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築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築羣,主要殿舍以温泉為中心,構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後向山上山下展開,佈設了各類不同的樓閣亭謝,栽植青松翠柏,嬌燒萬分,似人間天堂。可惜的是唐華清宮隨安史之亂漸遭破壞,自宋至明清,原有建築已蕩然無存,只留下眼前一些遺址了。

【九龍宮—飛霜殿】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九龍宮景區,這裏屬華清池西區。走進後大家便看到面積為530平方米的九龍湖。許多遊客一定想問:此處湖、宮為何都以九龍為名?

其實原因十分簡單。此湖分成上下兩個湖,中間有長堤東西橫貫。堤上東為晨旭亭,西為晚霞亭,相互對應,與上湖南岸的一亭謝相映成趣。謝下伸一大龍頭,龍日泉水淙淙,長年不絕,所以取名龍吟樹。堤壁間已有八龍吐水,與大龍頭合為九龍之數,因而以九龍命名。

既然唐玄宗和楊貴妃視華清宮為第二帝宮,那麼他們一定在這裏建有演繹人間最浪漫的愛情的宮殿。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飛檐翹角、紅牆綠瓦的唐式建築就是他們的愛巢寢殿——飛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沐浴華清池,他們就住在這座充滿神祕色彩的飛霜殿中。

這裏紅柱挺立,迴廊環繞,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東西兩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錯落有致,加上門前石龍盤階,石獅和石牛相襯,再配以龍風大缸及花木點綴,更顯皇家氣派。

【海棠湯—蓮花湯—星辰湯—尚食場—太子湯】

華清官分為西區和南區。各位遊客,我們現在進入的是南區,即文物區。大家請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仿唐建築便是1990年建成開放的御湯遺址博物館。裏面保存着5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首先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遺留下來的一座無與倫比的浴池。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給楊貴妃的一件珍貴禮物。浴池被設計成一朵正在慢慢盛開的海棠,那6片綻放的花瓣輕輕地擁美人於一池,池中是柔滑馨香的温泉水,這是何等高雅、何等藝術的愛情點子,且來自六十幾歲的唐玄宗!無論稱海棠池也好,或叫貴妃池也好,我們都可以想象出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由此可見,唐玄宗用心之誠、愛情之真,在當時來講可不容易啊!

我們再來看浴池的用料。浴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這種青石磨時稱墨石,其最大優點是美觀,還有防滑作用。浴池分上下兩層,是台式結構。上層可扶可坐,共由18組券石組成。整個浴池既體現了對稱、協調、平衡的傳統美學思想,又符合人體生理特點。

浴池的整個結構可謂用。心良苦,設計精到。你們看池中間有個進水口,出土時有個漢白玉雕刻的蓮花底座。底座上邊接有蓮花噴頭,下邊接通陶水管,與泉水總源相通。水從蓮花噴頭噴出,飛珠走玉,水霧漫起。可以想象當唐玄宗和楊貴妃共洗鴛鴦浴時,不就是白居易《長恨歌》裏的“待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哪番動人情景嗎?但真正證明這是唐玄宗贈送的愛情禮物的是池中間的一塊條石。這條石是貴妃沐浴時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着一個“楊”字。

各位遊客,你們現在看到的是另一個充滿神祕的古浴池。從形狀上看,想必大家已經猜出它叫什麼了。如果説前面海棠池是因形似而得名的話,那麼眼前這座池被稱作“蓮花”便也合情合理了。仔細觀察,這湯池是不是活像一朵淡雅光比的蓮花?此池古來又被稱作御湯和九龍殿,無論前者或後者都與這個湯池供皇帝沐浴有關:御就是皇帝,九龍也是指皇帝。

如果説蓮花池和海棠池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後者比前者大兩倍以上。蓮花池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米。除此之外大家發現沒有,蓮花池有兩個進水孔,並安有雙蓮花座,比貴妃池多一個。還有一個不同的是池岸周圍有雙排石礎,這些雙孔、雙座、雙排應該是有並蒂蓮的寓意,正應了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

星辰湯是供唐太宗李世民和之後幾個皇帝沐浴的湯池,比貴妃池要早100多年。星辰湯離水源最近,水質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沒有管道,水直接湧進湯池。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湯,是供皇帝近臣及為嬪妃服務的尚食局官員沐浴用的池子,面積約30平方米,南北有對稱的兩個台階。這個池子在民國時期,馮玉祥將軍還曾維修過,供老百姓使用,是使用時間最久的一個池子。在南北兩排殿宇的空曠處,夾有一個石欄圍成的浴池遺址,是用青石鋪砌的長方形噴池,規格雖小,但結構精雅,是專供太子沐浴的場所。

【晾發台】

各位遊客,參觀完5座珍貴的古湯池後,請大家跟我走出御湯遺址博物館。先得介紹一下,我們所處的是華清池的東區一南北部,叫作環園,為解放前的華清池,包括御湯遺址博物館。我們站在小樓上可以瞧見九龍湖,無論是龍吟榭,還是八龍吐水,都盡攬眼底。

在穿過門洞還未到五門廳之前,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個庭院式建築,依山勢而建,林木茂盛,亭台樓閣高低錯落,給人以精巧、典雅、玲球的感覺。此時,你們大概注意到了西邊有座主建築,被滿塘荷花簇擁着,像誰也離不開誰,誰也不能沒有誰。於是有人給花中之樓取了個雅名,叫作荷花閣。

一座荷花閣自然顯示不出古代刻意追求的平衡或對稱美,於是設計者又在它的西邊建起一座方形的飛霞閣。顧名思義,只要你來得正當時,譬如説旭日東昇或夕陽西下之際,便能看到閣周圍一派飛霞流彩的景色。其實它還有個真名稱晾發台,因為建閣的實際目的是給一代美人貴妃娘娘沐浴後晾發。

大家或許要問,為什麼楊貴妃要跑到這麼遠的地方來晾發呢?其實不遠,因為在御湯遺址博物館建成之前,晾發台的下邊就是原先設置的貴妃池,池形也像海棠花一樣。

【驪山温泉的成因—天下第一温泉】

各位遊客,你們進景區後,一定急着想提一個問題:這驪山温泉既然如此出名,那麼其果水從何而來呢?

大家跟我來。這裏已是華清池著名五湯之一星辰湯的南面。我們先看到的是一塊碑石,上面寫着“驪山温泉”4個字,其旁用木欄擋着一個洞,這裏就是驪山温泉的源頭了。也就是説無論是唐玄宗和楊貴妃沐浴,還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享用的温泉就來源於此。大家走近看,這洞像個潛井,裏面洞洞冒着水花,井面騰着熱氣。如果在9.10月間,温泉水便會從潛井裏溢流出來。

找到了源頭,大家也想知道驪山温泉的成因吧?地質學家是這樣向人們解釋的:天上雨下到地面,雨水沿構造破碎帶滲入地下,在不同深度的不透水巖層中儲存起來,由地熱增温效應,形成熱水,再向上運動,由斷裂通道湧出地面,於是形成了温泉。

中國有許多温泉,尤其近年隨旅遊業的發展,温泉景區開發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人歡迎。如浙江寧海、武義,吉林的長白山,雲南的騰衝等等,但華清温泉至今被稱為天下第一温泉。其水質優良,頗具醫療功效。華清温泉水温為42.5度至43度,總流量每小時113.65立方米,極適宜沐浴,一旦完浴後可謂“冬走十里不涼,夏走十里不熱”。有興趣的遊客可以到陳列室內去看《第一温泉》的詩碑。上面寫道:“洗心千古快重遊,月白水香誰與傳。洗盡人間無垢體,不得清冷混常流。”詩人無非是在向大家證明一個論斷,那就是華清温泉冠以“天下第一”四字當之無愧,完全可以列為全國二百六十泉之首。

【五間廳】

好了,遊客們,現在我們步上了荷花池南邊的高台。大家已經看到了一字排開的8問清代建築的廳房。再分一下,東邊有3間,叫桐蔭軒,也叫三門廳。而西邊那5間就是蔣介石當年住的五間廳。著名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這小小的五間廳中。

這五間廳可謂來歷不淺。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西逃時就住過這裏;1934年修葺後,這裏又成國民黨高官遊覽休想的場所;1936年10月、12月蔣介石兩次到陝西來,都以華清池為“行轅”,就住在五門廳。他在這裏策劃高級軍事會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因而引起張學良、楊虎城的強烈不滿,導致了門月12日凌晨6時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今天,當遊客們來到這裏,自然會重温60多年前的一幕。你們看,這一號廳房為蔣介石的侍從室,二號廳房是蔣介石的卧室,三號廳房是他的辦公室,四號廳房為會議室,五號廳房是蔣的祕書辦公室。東邊的三門廳是蔣介石貼身侍衞蔣孝先等人的住宿地和無線電通訊班所在地。各門辦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牀、沙發、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複製擺放。遊客們仍然能看到當年激戰時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彈孔和蔣介石從這裏翻窗逃出後躲到儷山上的痕跡。

看完了五門廳,華清池景區的遊覽就將結束了。下面請大家自由參觀,半小時後集中,我們去下個景點。謝謝!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16

各位旅客:

大家好!這是西安的著名的景點——華清池。這裏是楊貴妃與李隆基的浴池。下面,我帶大家去看一看,對了,我姓王,大家叫我小王就行了。

(進了門)大家看,這便是那倆人住的房子,周邊有四個大缸,都是用來滅火的。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去泉眼那兒看一看。(到了泉眼)大家請看一下,這便是泉眼,這裏長年是43℃的温度。華清池共有五處洗浴點,分別是星辰湯、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和尚食湯,星辰湯是專供唐太宗沐浴的,海棠湯是唐玄宗送給楊貴妃的禮物,蓮花湯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共同洗浴的場所,下面我們去太子湯、尚食湯。

(在半路上)這裏有一棵老石榴樹,大家可以摸一摸。一摸是好運、兩摸是財運、三摸是桃花運喲!(到了太子湯)大家來看,這便是太子李世民洗浴的地方,(到了尚食湯)大家看,這是廚師們洗浴的地方,大家注意到旁邊有一排小孔了嗎?知道那是起什麼作用的嗎?因為腳在温水池中浸泡時間長了,容易腳麻麻的,那時用手摳一摳腳才好受,但是唐太宗對御師們下命令説:你們的手是用來給我做飯的,腳麻的時候往那一排小孔裏蹭一蹭就行了!

下面大家自我遊覽看一看,16時50分回到車上,OK?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17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牆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防禦設施。我們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於城牆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築牆技術後,城牆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史冊記載:“築城以衞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xx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牆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並於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繞城市的外郭城城牆外,城內環繞宮城和皇城也築有城牆,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後,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模和佈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温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以皇城城牆作為長安城的城牆,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由於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築城牆的過程中,對西安城牆的修築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築。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牆的修築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牆修築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牆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範圍相同。東、北兩面城牆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牆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牆長4256米,北城牆長4262米,西城牆長2706米,東城牆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牆採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牆牆基和牆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釐米和45釐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牆自明代初年建成後,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陝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牆內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陝西巡府畢沅對城牆進行了大規模補修。沿舊城牆先圍基石後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並對整個城牆外壁加厚磚面。城牆內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築水槽一道,排除城牆頂面雨水,對西安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了環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築重新煥發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牆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牆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鬥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禦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採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樑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禦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着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釐米的木板製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着9道寬15釐米,厚23釐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稜攢頂的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羣,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後的城門洞內,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禦的保險係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徵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牆與主城牆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牆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裏,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築。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迴廊環繞,莊重穩健,是主將鎮守指揮的所在。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於城牆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台,俗稱“馬面”。整個城牆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築叫敵樓,兩個敵台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佈局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説:“有城無台,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衞人,台又所以衞城也。”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備物資。城牆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牆”,整個城牆共有5984個矮雉。垛牆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牆稱為“女兒牆”,牆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牆下。在西安城牆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週,就會發現,城牆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角圓狀。明城牆在隋、唐、元代城牆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範圍和唐長安城皇城範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台階,便於戰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爭期間,這裏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牆守衞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閒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後,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牆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着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生種種變化。現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祕的色彩吸引了八方遊客。好了,西安城牆就參觀到這裏,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築。鍾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它的誕生至少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祭禮、朝儀、娛神中的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紀開始用於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築城牆,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築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是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禦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峯。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築就是鐘樓。鐘樓位於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佔地11260平方米,建築面積是1378平方米。它建於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於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20xx年後,隨着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曆20xx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陝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攢尖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個高和寬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邊長22米,高26米,四面五開間,外面以迴廊環繞,裏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裏,陳列着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傢俱,四面門上佈滿浮雕畫,風格厚朴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着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達5米,裏面是木心,外貼銅皮,銅皮上再箔敷一層黃金,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着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在這口鐘收藏於西安碑林。據説,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但景雲鍾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於景雲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願被熱挪動;也有人説,鍾置於室內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祕的色彩。

為了將景雲鍾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雲鍾運到了鐘樓上。據説“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鐘樓內西牆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陝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讚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這些木刻浮雕故事,給鐘樓增添了不少歷史趣味。建國後,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築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鼓樓位於鐘樓的西北角。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鼓樓佔地1999平方米,建築面積1804平方米。樓體呈長方形,總高33米,基座高8米。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築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每塊匾重約3噸。南邊的匾額是:“文武盛地”,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北面的匾額為“聲聞於天”,是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迴廊。在鼓樓的三樓有14根紅色顯柱,24根隱柱交叉立。裏面掛有3只大宮燈,12盞中宮燈,16盞小宮燈。天花板上油漆彩繪雲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1953年,國家撥款對鼓樓進行了大修,設立了文管所,精心保護,使鼓樓更加秀麗巍峨。現在,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裏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18

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首先歡迎大家乘坐我們的華山旅遊車,我是今天的隨車導遊,我姓李,大家叫我小李,為我們開車的司機師傅姓帥,大家叫他帥師傅就可以了,他是一位老司機,駕駛經驗非常豐富,今天有他為我們駕車,大家儘可以放心,今天就由我們兩個人共同配合,為大家服務,希望在我們的配合下,大家能夠玩得開心,遊得盡興,如果對我們的工作有不滿意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

今天將由我帶領大家遊覽五嶽之一的西嶽華山,(華山被稱做西嶽與東嶽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説是因周平王遷都洛陽,華山在東周京城之西,故稱“西嶽”)華山是五嶽中海拔最高的一座山,海拔2160。5米,也是五嶽中最險的一座山,自古以來“華山天下險”,“天下奇險第一山”之説,今天去華山看什麼呢?主要是去領略它的“險”,一般的山是斜坡呈“人”字形,而華山則是直上直下的,呈漢字的“且”(而且的且)字形,因為華山是花崗巖的山體,經過自然的節理髮育,山石整片剝落,就形成了斧劈刀砍的山勢,顯得格外的峻秀峭拔,華山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一説是因華山頂上生長着千葉蓮花,所以得名,另一説因為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座峯,這五座峯遠看山勢象蓮花一樣,所以謂之花山,驪道元的《水經注》中有華山“山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遠而望之若華狀”。在古代華和花是通假字,所以又稱華山,大家現在就知道了,華山的名字得意於它的形狀,這名字很美,那麼山一定也很秀麗。

華山座落於西安市東130公里的華陰市,今天的行程是這樣安排的,大家乘坐我們的確旅遊車出市區後向東行駛,很快可以上高速,途經西安的臨潼區、渭南市、華縣來到華山腳下,因為大家早上起得很早,大部分朋友都沒有用早餐,那麼到了華山腳下後先安排大家用早餐,用完早餐後,我們乘坐旅遊車進山,到達索道下面,我會為大家辦理好索道上山,乘坐索道上山,我在北峯給大家指清線路,講明注意事項,把票發給大家,大山上留的時間約五個小時,請大家準時下山,乘我們的旅遊車返回西安,回到西安的時間大約是晚上七點多鐘,今天的行程就是這樣安排的。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19

“陝北是個好地方!”毛澤東的名言令陝北聲名遠揚。陝北之北的榆林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一方神祕的聖土。其獨特的自然環境、悠久的歷史淵源、眾多的著名人物、深厚的人文底藴、淳樸的風俗民情、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罕見的能源寶藏,集中凸顯了榆林驕人的特點,展現了榆林無限的魅力!

榆林獨特的自然環境。榆林市地處陝西北端,位於東經107ο28"—111ο15",北緯36ο57"—39ο34"之間,氣候屬暖温帶和温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10℃,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榆林市 榆陽、神木、府谷、定邊、靖邊、橫山、米脂、綏德、子洲、佳縣、吳堡、清澗1區11縣,總人口350多萬,面積43578平方公里,位於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長城橫跨東西,黃河縱貫南北,地域廣闊,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榆溪河、無定河兩岸水田連片,堪稱“塞上江南”;長城沿線有防護林帶,牛羊成羣;紅鹼淖和諸多沙湖魚肥水美,景色迷人;黃河岸邊廣植棗樹,盛產雜糧。

榆林悠久的歷史淵源。著名的“河套人”就是以靖邊小橋畔和橫山石馬土瓜 等地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而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榆林魚河堡和橫山油房頭一帶就有了人類活動。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五千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遍佈無定河兩岸和黃河邊。據《水經注》載,帝源水即當今榆溪河,學者稱榆林是黃帝部族的重要發祥地。公元前241年,秦在此設置上郡,修築長城。公元420xx年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在統萬城建立大夏政權。北宋時期這裏是中原與西夏和契丹族角逐的焦點地帶。質言之,從遠古時期起,在這方神聖的土地上就有漢民族與少數民族共同生息繁衍着,並且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長劇。榆林城1986年已被國務院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榆林眾多的著名人物。歷史上秦朝扶蘇和蒙恬,漢朝李廣,唐朝尉遲敬德、郭子儀,宋代范仲淹、楊家將、折家將,明朝餘子俊等名將都曾鎮守於此。本市先後湧現出大夏國建立者赫連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繼遷,北宋楊家將楊繼業、南宋抗金將領韓世忠,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張獻忠、王嘉胤等一批有重要影響的英雄人物。榆林是革命老區,民-主革命時期為中國革命做出重大貢獻。1920xx年在綏德師範建立了陝北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1920xx年發動的清澗起義是西北地區向反動派打響的第一槍。1935年中央紅軍到陝北後成為抗日戰爭總後方。毛澤東等轉戰陝北期間在我市8個縣30多個村莊戰鬥生活一年多。革命戰爭年代,榆林湧現出李子洲、高崗、劉瀾濤、馬文瑞、張達志、閻揆要、郭洪濤、賈拓夫等一批重要的職業革命家。

榆林深厚的人文底藴。從最近榆林毛烏素沙漠腹地和吳堡後寨子峁等處的龍山早期文化遺存、秦直道、秦天象台、長城、漢墓出土的大批畫像石和壁畫,唐宋以後修鑿的寺廟、石窟和摩崖石刻等,都彰顯着古代深厚的人文氣息。唐杜甫詩《塞蘆子》、韋莊詩《綏州》是詠榆林山川抒發情懷的佳作。宋代范仲淹鎮守延綏時寫下《漁家傲?麟州秋詞》。科學家沈括駐守綏德時寫就名作《夢溪筆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給石油命名的人。康熙帝巡榆林寫有《出塞》詩。毛澤東在清澗寫下千古絕唱《沁園春?雪》。《大公報》主筆張季鸞發表大量時評。李健侯著作《永昌演義》。柳青創作《種穀記》、《銅牆鐵壁》。路遙寫作《人生》、《平凡的世界》。還有人民歌手李有源的《東方紅》,以及民間的信天游、榆林小曲、清澗道情、白雲山道教音樂、秧歌、嗩吶、道情、剪紙、石雕、泥塑等,都承載着榆深厚的人文底藴。

榆林淳樸的風俗民情。榆林是中原文化和遊牧文化的結合處,千百年來這裏是民族鬥爭與民族融合的前沿,從而形成獨特的風俗民情,至今古老的習俗還有殘存。榆林民勤耕牧,俗尚鬼神,眷戀故土,不肯遠徙,安於故習,不善經商。一般都忠厚善良,勤勞儉樸,待人誠懇,好客守信,平素極能吃苦,也極能忍耐,堅韌不拔,敢於鬥爭,一旦奮起,堅強果敢。北部六縣區受草原文明影響畜牧業發達,羣眾住柳笆庵子、磚瓦房,喜吃肉食、飲白酒,許多人穿皮衣,好動。南部六縣以黃河文明為主,以農耕為主,羣眾住窯洞、食雜糧、穿布衣,戀故土,不喜外出。榆林人重婚喪禮儀,對傳統節日也頗重視。羣眾信仰呈多元化,無固定儀式,農村文娛活動少,所以羣眾好趕廟會,好看戲、聽説書,也藉機探親訪友、買賣貨物和談情説愛。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範文 篇20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導遊員小導,歡迎大家來到秦始皇陵博物院參觀。秦始皇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遺址公園為依託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今天由我帶領大家參觀這“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它之所以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是因為1978年9月法國總理希拉剋在參觀後説:“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兵馬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從此,“世界第八大奇蹟”便成了秦兵馬俑的代名詞。

那麼在參觀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秦始皇,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位皇帝,姓贏名政,他13歲繼位,22歲加冕親政,39歲時力挽狂瀾,一統天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統一以後,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稱為皇帝,為了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秦始皇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度;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同統一法律、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修築通向全國各地的“馳道”、“直道”;統一車軌、統一思想、焚書坑儒、為北擊匈奴、南平百越;在北京修築長城;在南方開鑿興安運河;秦朝的疆域逐漸擴大。

1973年4月,幾位農民在抗旱打井時意外發現了許多陶俑殘片和古代青銅兵器開始,經考古工作者的鑽探、發掘,目前共發現三座兵馬俑坑,我們按照發現的先後順序編為一號坑、二號坑和三號坑。

現在,展現在您面前的就是兵馬俑一號坑,它是整個軍陣的主體,也是三個俑坑中最大的一個。它東西長230米、寬62米、均深為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相當於兩個足球場那麼大,為坑道土木建築結構。經探測,看出土陶俑6000餘件,戰車50餘乘,是一個戰車、步兵混合編組的長方形軍陣。一號坑由前鋒、主體、側翼、後衞組成,整個大軍基本面東而立。前鋒分三排,站在俑坑最東端的長廊裏,均手持長兵器;南北兩側合尾端分別站着一列面向外的武士傭,他們是方陣的兩翼合後衞,擔任着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防止敵人旁敲側擊或從背後偷襲;在由10道隔牆隔開的11個過道里,排列着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有駟馬戰車,而陶俑則身披鎧甲,手持長兵器,他們是一號坑的主體。參觀到這裏,有人就會問,像這樣氣勢恢宏的兵馬俑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呢?我們説秦俑的製作過程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即“模塑結合、分段製作、入窯燒製、出窯彩繪”。他們是以泥土為原料,模塑結合,再輔以推、捏、刮、刻等技法,然後燒製而成的,燒製時的温度一般在950——1050攝氏度之間。

現在我們來參觀二號坑,二號坑是1976年4月23日發現的,位於一號坑東端以北20米,面積只有一號坑的一半,約為6000平方米,據推測可出土陶俑、陶馬1300餘件。二號坑是一個由步兵、騎兵、車兵、弩兵共同組成的曲尺型軍陣,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弩兵陣,在俑坑東端突出的部分;第二個是位於南半部的車兵陣;第三個是位於中部的位於中部的由戰車、車兵、步兵、騎兵混編的縱陣;第四個是位於北半部的騎兵陣。這四個方陣有機結合,能守能攻,自我保護能力強,反應敏捷,可謂是“大陣套小陣,大營套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是當時世界上反應最快的軍陣。二號坑是正在發掘中的俑坑,經初步挖掘,出土了很多典型的陶俑,其中有將軍俑、跪射俑、立射俑、騎兵俑、鞍馬俑等。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跪射傭,他左腿蹲曲,右腿跪地,上身挺直,雙目凝視左前方,手握弓弩,做準備射擊狀,造型真實而優美,是秦兵馬俑雕塑藝術的代表作,再看看旁邊的這座將軍傭,他頭戴雙卷尾鶡冠,身着雙重戰袍,腳蹬翹尖履,雙手交叉做拄劍狀,顯得氣度不凡,甲衣上共有8朵花結,顯示出他軍階的高貴,塑塑造出了一位果敢睿智的秦軍高級指揮官的形象。

大家可能都聽過“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這句名言,那麼秦始皇的這支地下軍隊,它的指揮中心又會是什麼樣的呢?相信三號坑的參觀將會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覆。三號坑是三座俑坑中最小的一座,面積僅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僅有四馬、一車和68件陶俑。坑內武士環繞周壁、兩兩想向,夾道式排列,手中所持的是一種無刃兵器——銅殳。在二號坑的北廂房內還發現了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卜或祈禱所用的。縱觀三號坑的佈局並結合史料分析,專家們得出了一致的結論,這裏是整個軍陣的指揮中心——軍幕。

如果説兵馬俑是奇蹟,那麼銅車馬則是奇蹟中的奇蹟。1980年在秦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座大型彩繪銅車馬,按照發現的順序分別命名為一號和二號銅車馬。當時它們都被埋在了7米深的坑裏,外面用一個木槨裝着,因年代久遠木槨腐朽,上面填土重壓,銅車馬被砸成3000多個碎片。但慶幸的是,車馬坑未被盜掘,車的原始位置,車輿結構、系架關係基本清楚,經過考古學家近八年的修復,終於恢復了原貌,其中秦陵一號銅車馬修復技術在199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據考證,這兩輛銅車馬的體積均為真車真馬的1/2,它們處處都是依照真人、真車、真馬製造的,當時秦始皇曾經五次巡遊天下,這兩乘車就是秦始皇車隊中的兩輛。當年,這兩乘銅車馬的出台曾使多少人讚歎不已!因此它們被稱為“青銅器之冠”。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兩輛銅車馬修復後的實物。銅車馬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之一,象徵着皇帝鑾駕的一部分。前車駕車人站立駕車,後車駕車坐姿駕車,根據古代的“立式為高,坐式為安”的原則,我們把前車叫“立車”,後車叫“安車”,是供主人出行乘坐。前車“立車”車體較小,通長2.25米,高1.52米,總重量1061公斤。高高的車棚蓋似車廂撐起的一柄傘,既能遮陽避雨,又使乘車者遠望四周,“傘”頂呈圓形,車廂為橫向長方形,因為古代的人以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每個車輪上有三十根輻條,古代人以三十天為一個月,以車輪象徵着日月輪轉。當車子轉動起來,駕車人立於其中,頭頂天,腳踩地,就將一個“天圓地方”,日月輪迴的宇宙觀念藴含其中。接下來,我們看二號車“安車”,安車結構較為複雜,通長3.17,通高1.06米,總重量1241公斤。車上有一橢圓形的車棚蓋,車廂分為前後兩室,前室較小,供御手乘坐,後室寬大,有三窗一門,是主人乘坐的。此車也叫輼輬車,門窗“開之則涼,閉之則温”。公元前,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病死於河北沙丘,就用的是這種車運回咸陽的。

秦始皇兵馬俑自開館以來,已接納了海內外遊客4000多萬人,但目前發現的仍只是秦陵的冰山一角,隨着博物館的建成,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秦陵會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五洲賓朋的到來。屆時,歡迎大家再次光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daoyouci/790xg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