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模板 >

農業大國怎能忽略農村人才略談

農業大國怎能忽略農村人才略談

中國城鎮化的過程,也是農村勞動力快速轉移的過程。作為城鎮化核心指標的城鎮人口比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xx年的51.3%。農村勞動力轉移在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二元差距,促進城市文明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農村主要勞動力,特別是高素質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也直接造成了農業產業的空心化,各地均出現撂荒、“老人農業”的現象。因此,在保證18億畝基本耕地的同時,必須保證足夠數量的後繼農業人力資源,實現“地與人”的有效結合。

農業大國怎能忽略農村人才略談

農村生活也需有技能

根據美國學者舒爾茨的研究,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要遠遠大於物質資本,決定人類前途的並不是空間、土地和自然資源,而是人口的素質、技能和知識水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面向教育的投資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率已接近100%。但作為人力資本形成最重要手段的教育,在理念上卻深深印有工業文明的烙印,國民教育在培養目標和體系設計上均以城市和非農就業作為內在對象,城市生活的導向和為工業文明提供服務,成為各級教育體系的最終目標。然而,xx年在由中國農業部等多部門聯合制定的《xx—xx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中,培訓內容僅為從事非農產業所需要的勞動技能,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技能被完全忽略。

在這樣的教育導向下,一方面是現代教育對鄉村和農業生產的極大忽略;另一方面就是離開土地幾乎是農村子弟接受義務教育的唯一動力,大學畢業後真正回到農村發展的大學畢業生數量極少,農村家庭在子女身上進行的教育投資回報幾乎無法回饋到農村的發展上甚至農村家庭自身,因教返貧的事例也屢見不鮮。農村家庭成為城市和非農產業人力資源培養的後備基地,導致農村大量精英羣體的流失。

即使在國家大力推廣大學生村官工程後,由於農村產業的空洞化和農業的傳統模式,仍然無法承載大學生就業,導致真正留在農村發展的大學生為數不多。根據《中國大學生村官發展報告(xx)》,全國xx、xx兩年共招聘大學生村官6.2萬人,按照三年的聘用期計算,到期後共有3.5萬名選擇離職,佔總數的56%。而且,《報告》中的調查數據顯示,有77%的村官有被鄉鎮借調的經歷,其中23%的人被長期借調到鄉鎮而不在村裏工作

農村空心化的危害

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6.7億城鎮人口中,通過轉移的農民工人數累計達2.3億。農村人力資源特別是具有一定文化基礎、體魄健壯的農村精英羣體向城市的轉移,直接導致農村和農業人才的大量流失,農業人力資源呈現空心化的趨勢,結果就是耕地荒蕪或老年人耕種和世界特有的大規模“留守”兒童。據新華社報道,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主體已經變成了老人和婦女,勞動力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其中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務農農民的年齡已接近60歲,中國已呈現“老人農業”的凋蔽現象。

在中國農村,特別是第一產業佔比相對較高的中西部地區,農業作為第一產業的基礎性地位在對勞動力的吸引力上已經無從體現。再據《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xx》的數據,目前我國有留守兒童5800萬,佔全部兒童總數的20%,其中父母同時外出打工的佔42.8%,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託付給親戚、朋友,還有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調查顯示,長期與父母分離已對農村家庭組織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孩子的身心成長造成巨大的傷害,嚴重影響到農村後繼人力資源的成長。

xx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建設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農村精英人才的流失,使農業科技應用和傳統農業產業向現代農業的升級失去了必要的人力資源基礎。

新農村建設少不了人才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出現,使農民參與農業生產的方式和盈利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與以往傳統農業種養對農民的要求不同,合作社對農民的經營管理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而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除了需要國家在政策上繼續給予支持外,更需要在農村後繼人力資源的開發模式和培養體系上進行系統化的建設。

以產權關係為基礎的合作社規模化經營,要求其按工業組織的分工原則進行內部分工,並按工業組織的成本——收益原則進行合作社業績的核算,合作社生存發展的需要迫使其按照現代企業的分工進行組織結構的設計,根據現代企業的分工思想設置總經理、農資採購、種養、農產品銷售、品牌建設、財務管理等專業職能。農村後繼人力資源的培養,特別是合作社需要的各類專業人員無法通過合作社的自我培養和招聘完全實現,必須立足於新農村建設和農業基礎性地位維護的高度,將農村後繼人力資源的培養納入到國家戰略人力資源培養的層面。

世界上農業產業化程度較高國家的農民培養方式對中國有很多的借鑑意義。日本的農業教育體系從低到高形成了5個層次,農業指導士教育、就農準備教育、農業高等學校教育、農業大學校教育和大學本科教育。德國的農民教育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德國的農業教育區別於普通高校自成體系,專門為農業產業化生產培養人才。借鑑國外的經驗,結合中國的實際,着眼於長期,可以在國家“村官”工程的基礎上,仿照國家免費師範生教育工程,在高校開設免費農村社會管理和農民合作社專業管理的村官專業,培養農村所需的各類經營管理人才;中期基於面向農村的鄉鎮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開設合作社管理的有關專業,培養實操性的人才;短期結合村官工程,為村官提供系統的合作社經營管理培訓,一方面為村官聘期結束後留在農村創業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可將合作社經營管理知識在農村的培訓傳播作為村官聘期內的工作職責。通過長、中、短期的人才培養工程,在國家立項編制教材的基礎上,系統培養各層面的農業合作社經營管理人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muban/lnk3n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