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報告寫作指導 >

結題報告格式

結題報告格式

社會科學課題基本完成以後,需要撰寫結題報告。結題報告的寫法沒有固定的格式,但有大致的框架結構。課題結題報告不同於課題報告。課題報告側重於研究成果的表述,而結題報告則側重於回顧過程和評價成果。從應用寫作的角度考察,課題結題報告可以分為標題、前言、正文、結尾和附件等5個部分。以下是本站整理的結題報告格式及範文,歡迎閲讀!

結題報告格式

課題結題報告

人類已邁入21世紀的大門,21世紀人類面臨的第一挑戰是人的道德、倫理、價值觀的挑戰。隨着知識經濟的崛起,價值觀念的嬗變,生活方式的豐富,學校德育面臨着種種新的挑戰。一方面,現代社會的日新月異,要求跨世紀的青年學生具備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責任感,強烈的自立精神,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劇變革的社會環境,又影響到青年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造成部分青年學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 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懶惰、懦弱、自私、依賴性強、意志薄弱、經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因此,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確有效的途徑已成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歷史責任。而傳統的學校德育重認知,輕實踐,重灌輸,輕內化,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容易導致學生知行脱節,言行不一,人格錯位。面對新的教育形勢,學校德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積極探索,肩負起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神聖使命。

春暉中學是我國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經亨頤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時期創辦的一所歷史名校。經老校長畢生倡導“自動、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強調學生“求學何為,學為人而己”,主張“凡學校皆當以陶冶人格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對學生進行高尚品性和優良道德的教育。春暉先賢以天下為己任,十分注重學生的思想修養和品德培養。汲取歷代春暉名師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精華,一種以健全學生人格為目標,以情感培養為核心,以實踐體驗為途徑,以學生主體性活動為載體,着眼於學生心靈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應運而生了。

二、理論依據

1、發展中的人和個性社會化原理。學生是正在發展中的人,這種發展就是其個性社會化的過程,作為社會的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生這種主觀能動性的特點,決定了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青年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們身心發展的各個指標都處在變化之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由於這種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學生的年齡特徵,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可使學生朝着我們期望方向發展完善。因此,必須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

2、“雙主體”理念。教師與學生都是德育的主體,教師是“導”即“教”的活動的實施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根據教育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對德育環境、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進行選擇、加工和設計,對學生的主體性進行引導和培養;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更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在教師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活動、逐步做到自訂成長目標,自析成長環境,自尋成長動力,自開成長渠道,自擇成長方法和自評成長效果,最終將社會認識、情感、行為內化為個體認識、情感、行為。

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們認為道德始終存在於人的整體生活之中,沒有脱離生活的道德。人們是為了生活而培養個體品德,改善、提升社會道德的,並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同樣,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的提高與發展也只有通過人們自己的生活。脱離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將導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體化,脱離了生活去培養人的品德也必將使這種培養因為失去了生活的依託而流於虛空、無效。因此,在學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從學校的小範圍擴大到社會的大範圍。

4、活動理論。活動是指主體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有目的地影響客體,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活動是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學生主體活動是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發展的基礎。從德育活動來説,一方面,通過德育活動將社會道德規範內化為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德育活動讓學生將已有的道德認識外顯為道德行為,兩種過程不斷交替,從而形成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基於這一理論,學校和教師在組織德育活動時,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以及活動中的互動合作與內心體驗,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課題方案

(一)課題組人員組成與分析

課題組由學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長兼政教處主任葛洪金老師任組長、由校團委書記兼政教處副主任華土木老師、校政教處副主任、負責學生會工作的薛安全老師,校團委副書記陳小祥、負責各年段的年段長倪瑞祥、何大江、張建平為核心組。並得到經亨頤教育思想研究專家張彬教授、周恩來生前衞士高振普將軍、鄧穎超生前祕書趙煒女士、周恩來侄孫周國鎮教授的指導,在總課題負責人潘守理校長的主持之下進行。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得到了學校各處室、各班主任、全體教師、及廣大學生的支持和響應。並得到了上虞市教體局、上虞團市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導。

(二)研究目標、德育內涵、及過程方法

1、研究目標:

⑴以現代德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探索並構建適應新世紀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學生成長規律的學校德育途徑及操作模式。

⑵通過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的學校德育,促進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養的培養,毛澤東同志所説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目標。

⑶通過研究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促進教師德育觀念更新與德育創新能力提高,提高全體教師的整體素質,並努力提高中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2、研究過程及方法

根據學校人格教育總課題的研究計劃,人格教育德育子課題的研究過程分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6—.9):制定子課題實施方案,成立課題組,組織理論學習。

(2)實施階段(.9—.12):課題組按照實施方案進行研究,並分別於、舉行兩次階段成果彙報。

(3)總結階段(.12—.3):課題組進行總結,撰寫課題研究報告,並進行成果鑑定。

人格教育德育子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為研究法為主,輔以案例研究法、經驗歸納法、理論演繹法以及分工協作研究等方法。

四、實施過程:

(一)開展“知周學周”活動,實施理想人格激勵教育的探索。

孔子説:“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志於道”先於“據於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價值根基與方向在於“道”。沒有“道”的“德”是膚淺的。信仰不僅是支撐人生大廈的頂樑柱;它對道德人格的構建有論證、聚合、與昇華的作用。周恩來總理的崇高人格魅力,源於他堅定的共產主義政治信仰。自3月開始,學校開始用周恩來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勵學生,培養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

為更好的把握周恩來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精髓,3月4日,課題組核心成員赴南京參加由梅園新村紀念館、梅園中學、中國科大附中發起的全國首屆“周班”、“鄧班”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參加了由北京、上海、雲南、西藏等省市的18個大中國小組成的“周恩來班”、“鄧穎超班”聯誼會。3月,學校又成功舉辦了第二屆全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和與會代表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用周恩來的理想人格激勵學生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具體形象理想教育。這是以具體人物的所作所為的外部特徵為自己追求的理想。這一階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了周恩來所處的時代背景,熟悉了周總理的生平,為他的革命事蹟所感動,激發了敬佩、仰慕之情。周恩來的人格魅力敲開了中學生的理想之門。第二,綜合形象理想教育。這是與具體形象相聯繫的具有社會意義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這一階段要非常重視學生進行嚴格的自我修養,重視學生學習周恩來的品格,逐漸形成籠統的理想,在個別的場合能把理想和現實聯繫起來。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使學生能清晰地意識到人生的社會意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崇高目標的理想。他們逐漸認識到在周恩來的人格特徵中,藴含着真正共產主義者的整體人格美。通過這一階段的教育活動為我們春暉學子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為共產主義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用周恩來的理想人格激勵學生的具體做法是緊緊抓住知事、明理、動情、導行四個環節。首先通過播放周恩來系列影視片,組織讀書活動,組織學生赴紹參觀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紀念館,舉辦“知周、學周”知識競賽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周恩來精神。在此基礎上,再通過撰寫影評和讀後感、出刊編報、召開主題班會、講恩來故事及演講比賽等形式,使之上升到“明理”、“動情”階段,引導青年學生學習周恩來同志愛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堅忍不拔的心理人格、聰慧高超的智能人格、崇高新穎的審美人格。並不斷汲取周恩來同志偉大的人格力量,把周恩來的理想人格內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去,最後外顯為 “為中華之崛起”的實際行動。同學們自發成立了環境保護協會、校園文明崗,自覺開展“扶貧濟因送温暖、敬老助殘獻愛心”活動,積極爭做奉獻標兵、創新能手和百名優秀學子。春暉園內,同學之間,團結友愛,比、學、趕、幫,蔚然成風。

隨着“知周學周”活動的開展,得到了全校各班的熱烈響應,掀起了一個爭創“周恩來班”、“周恩來團支部”的熱潮,三個年級既相互銜接,又各有側重:高一爭創活動全面鋪開,高二命名“周恩來班”,高三命名“周恩來團支部”。各班的爭創活動做到五個結合:即與形勢教育相結合、與日常教育相結合、與行為規範教育相結合、與班團活動相結合、與校史校情教育相結合。高二(2)班在借爭創之機,結合學校的“四自校風”,提出了“靜、淨、勤、竟、勁”的“五班風”,極大地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高二(8)班的在爭創過程中提出了“近、進、比、學、化”“五大行動”:近——走近周恩來,瞭解周恩來;進——初步體悟周恩來的人格魅力:比——自我教育階段;學——爭創“周恩來班、周恩來團支部”;化——把學中所得內化為個體的人格內涵。這樣的計劃貼近學生實際,符合認知規律,能有效地指導工作實踐。爭創活動的成效正越來越多的外顯為全校師生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育人的具體行動,無私奉獻的愛心行動。

(二)開展淬礪教育,引導學生自我磨練。

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主張:“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早期春暉就非常注重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曾在春暉兼舍務主任的匡互生先生,他經常以一句“吃得菜根,百事可做”教導學生。到五、六十年代已形成了肩挑鋪蓋米袋,腳穿草鞋布履、長途跋涉來校上學的“草鞋精神”、“黴乾菜精神”。面對新的教育形勢,為更好推進學校的人格教育,潘守理校長提出了淬礪教育的思想,就是要根據時代的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青少年進行自我鍛鍊和刻苦磨練,它具有主體性,一定的強迫性,實踐性的特點。

吃苦耐勞教育是實施淬礪教育的必要準備。每屆高一學生到校,學校即對他們進行“知我春暉,愛我春暉”的始業專題教育,其重要內容之一便是通過組織參觀校史陳列室和校內十大德育基地,開設專題講座,收看校情專題片,學習瞭解春暉先賢的“草鞋精神”、“黴乾菜精神”,培養學生的春暉情結。為了使學生對春暉的學習環境、生活條件、辦學特色有更強烈的認同,我們以多渠道,多方式地與結對扶貧學校——泰順四中、嶺南鄉中加強聯繫,組織學生或參觀訪問,或結對助學,或相互座談,以增強學生吃苦耐勞的意識。

半軍事化管理是實施淬礪教育的重要途徑。春暉是一所全寄宿學校,學校建立健全了寄宿生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老師的值日製度,規範晚自習管理、節假日學生管理制度等,實行寄宿生管理班組化、學生參與民主化、自理化。同時加強對學生進行一日常規教育:從起牀要求到熄燈就寢,從作息安排到三餐落實,從打掃整理寢室到個人洗衣疊被,培養學生的“自理、自主、自立、自治”能力。近年來 ,學校又把建設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作為學校工作的大事來抓。組織了寢室美化大賽,開展了寢室聯誼活動,並每月評比文明寢室,每學期推出示範寢室,每學年評比共青示範寢室。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守時惜時,互助合作,團結友愛,樂羣容忍,創新爭先的品格。

勞動教育是實施淬礪教育的主要載體。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視為“全面發展人的方法”。 早期的春暉,生活是艱苦的,名師碩彥們在授課之餘,經常帶領學生參加田間勞動,把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也融入了他們的教育改革實踐中。現在,各方面的條件變好了,學生們已經不再用鋤頭挑着鋪蓋走進校門。但是,勞動教育的傳統不僅沒有丟掉,反而不斷地深化。學校校把加強勞動教育作為實施淬礪教育的主要載體。“清晨即起,灑掃庭除”已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學生承擔250多畝校園的綠化、美化、淨化工作。學校一直保留着十塊學農基地,每星期安排每班一節勞動課學生進行花木栽培或蔬菜種植。學校還把校辦廠的扣絲車間、校內畜牧場等作為學生學工學農基地,學生定期抽出一定的時間去參加勞動。學生在生產勞動中品嚐了艱辛,磨練了意志,淨化了靈魂,逐漸養成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珍惜勞動成果的行為習慣。

工酬助學是實施淬礪教育的嶄新形式。春暉學生來自農村的約佔三分之二,據統計,學生中來自特困家庭的比例在4%以上。針對這一實際,學校利用開展勤工儉學的有利條件,陸續推出幾個項目,以自願報名的方式,組織部分學生參加校內有償勞動,實施工酬助學。學校成立了勤工儉學領導小組,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完善“工酬助學制”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工酬助學的實施目的、實施原則和實施方式。工酬助學的組織由政教處專人落實,分項目確定、公告宣傳、學生申報、擇優錄用、組織勞動、效果鑑定等步驟進行。“工酬助學”組織由政教處專人落實,勞動質量由總務處負責把關。工酬助學的勞動時間一般安排在下午第四節自由活動時間與週六、週日休息時間,勞動工具由總務處準備,勞動質量由總務處負責把關。學校經常性的“工酬助學” 項目有挑土勞動、食堂售菜賣飯“鐘點工”兩類,而且至今不輟,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響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教育報》對我校的“工酬助學”活動進行了報道,《光明日報》也就《學生要不要參加農田勞動》進行了討論,並對我校的“工酬助學”活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工酬助學”活動表明:“勤工”可獲“助學”之功,若通過教育這台“放大器”,可奏“儉學”之效。

另外,開展體育鍛煉、組織軍事訓練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磨鍊學生吃苦耐勞的意志和養成學生自覺鍛鍊的習慣,因而也是學校實施淬礪教育的有機組成。

(三)組織社會實踐,錘鍊學生的心志。

社會實踐活動具有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廣闊性和延伸性,它對學生人格的形成起奠基的作用。組織學生走出校們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在社會文化中完成人格建構,實現自我人格的提升。

課題組成員緊扣形勢要求和學生實際,積極探索和創新社會實踐,實現了對學校社會實踐的活動制度創新、活動主題創新、活動形式創新和活動內容創新。在活動制度上,為使社會實踐活動更加規範有序,學校於制訂出台了《春暉中學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制度》明確了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領導、目標任務、具體要求及評比表彰等事項。規定高一、高二、高三的每位學生每年必須參加累計十天以上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主題的確定上,做到始終能緊扣時代脈搏,呼應社會現實。是邁向新世紀的第一年,學校確立了“真情擁抱新世紀”的活動主題。,為進一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確立了“公德伴我行,真情獻社會” 的活動主題。,為歡慶黨的xx大,又確定了“長才迎挑戰,禮獻xx大”的活動主題。

在活動組織上,我們堅持靈活性、統一性的原則,做到經常活動與突擊活動相結合;集中活動與分散活動相結合;要求活動與志願活動相結合;校內活動與校外活動相結合。其中,近年來較為成功的組織形式有:1、臨時團支部活動。在節假日,我們打破班級的界限,以地域分佈為依據,在相對集中的鄉村、街道組成臨時團支部,作為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組織。臨時團支部一般由十人以上組成。2、青年志願者活動。青年志願者活動是以青年為主體,在自願基礎上廣泛參與的羣眾性精神文明活動。它以“熱心獻社會、真情暖人間”為主題,以“服務社會、完善自我”為宗旨,遵循“自願參加、量力而行、講究實效、持之以恆”的活動原則,提出“哪裏需要服務,哪裏就有志願者;哪裏有志願者,哪裏就有新風尚”的莊嚴承諾。青年志願者活動在學校的重大活動和突擊行動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3、夏令營活動。在暑假,學校組織了為期一週的“生命之源”環保夏令營。七月中旬,學校組織了為期十天的“科技之光”科普夏令營。暑假,學校又組織了英語夏令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主要活動內容包括:1、宣傳活動。宣傳文明新風,宣傳法律知識,宣傳春暉的辦學特色2、愛心行動。針對下崗職工、軍烈屬特困户、孤寡殘幼和失學兒童,通過上門慰問、捐款捐物、義務勞動等形式,切實替他人排憂解難。如除夕,家住杭州的春暉學子來到下城區敬老院與老人們共度除夕夜,《浙江日報》以《除夕孤老不孤單》為題做了報道。又如我校與校外的一位殘疾老人結隊,十幾年如一日,定期為老人服務,幫助老人解決生活困難,《紹興晚報》、上虞電視台多次予以報道。3、義務勞動。根據條件,到農村、社區,去車站、碼頭等地方開展力所能及的義務勞動或為民服務。每逢節假日,學校團委都要組織學生走上街頭、深入社區,清掃街道和居民區。,學校組織部分學生到聯豐集團、卧龍集團和陽光集團參加義務勞動,體驗工廠生活。學校還經常組織學生到校辦廠、學農基地進行勞動。4、社會調查。通過調查、採訪,瞭解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深刻變化;瞭解各行各業新的追求、新的發展方向;還可瞭解社會上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

深入紮實的社會實踐活動,把學生帶出了校園的象牙塔,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使德育工作從學校灌輸教育轉變為學生自主的感知體悟,強化了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鍊、自我約束的主體地位,滿足了學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發展的需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學生通過對艱苦生活環境或艱苦勞動環境的體驗和適應,感受勞動的艱辛與偉大,增強了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磨礪了吃苦耐勞的精神,錘鍊了堅韌的品性和堅強的意志,增強了創業意識、競爭意識,從而產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學習慾望,改變“壓力──反應”式的驅動下的學習套路,形成主動應變和進取的良性機制和健康抗挫的良好心態。另一方面,學生通過人、事、物的接觸,體驗勞動的價值與社會的意義,逐步形成尊重勞動、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將自己融入社會、奉獻社會的良好品德;通過了解社會的現實,激發憂患意識,增強社會的責任感,時代的使命感並把美好的願望與情感化為高尚的行為。

四、培養基礎道德,優化性格品質

品德是人的社會屬性,它反映的是人的社會特質。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説的:“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鬍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良好的個人道德品質是家庭美滿、社會公德的基礎;個人的道德品質也是其自身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把基礎道德建設看成是健全人格大廈的基石。品德是一種人格或個性心理現象,它的產生、發展以及變化受到個體的心理與生理的制約。培養基礎道德必須遵循其自身的規律,應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

品德的調節是一種自覺的調節,自律總是從他律開始的,規章制度是紀律的一種手段,是自律的起點。

學校十分重視制度文化的建設,因為“文化創造着行為的特殊方式”,“在歷史和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的人改變着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方法,並使其天生的素質和機能發生變化,形成和創造新的行為方式——特殊的文化方式”。(注1)新生入學第一天,參觀校園,學習校史以後,就是貫徹《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爭創文明班級公約》、《學生寢室紀律》、《升降國旗制度》、《膳廳用膳規定》、《自修規則》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把抓好“第一次起牀、第一次出操、第一次上課、第一次集會、第一次就餐、第一次勞動”等“六個一”作為落實制度建設的起點,同時又注意不斷創造重複良好行為的情境,堅持有意練習和指導,在“反覆抓,抓反覆”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為良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人的完整品德結構發展中質變的核心。

社會建構主義者認為:“教師是學校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學校的整體文化環境通過教師而起作用。”(注2)人格需要人格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榜樣的力量是無竄的,英雄模範是榜樣,教師更是學生周圍最活生生的榜樣。教師的職業道德、價值趨向、行為習慣甚至對學生產生終生的影響。師德是師表之魂。學校通過制定“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教師年度考核辦法”、“優秀教師評選方法”等來規範、引導師德建設,還通過“學生評議老師”等方法來激勵廣大教師敬業愛崗,為人師表,成為學生的榜樣。我們曾經作過一次畢業生擇業意向(大學專業選擇)的調查,發現春暉中學學生選擇師範專業的比例遠遠高於其他學校,這同春暉教師良好師表形象的影響不無關係。

努力建設優良的班級集體,讓學生在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生態文化環境中養成良好的品德,是基礎道德建設的又一成功的做法。班級是學校的一個細胞,但班級又是一個社會。共同的奮鬥目標而產生的共同行動,以班主任為核心的堅強而又富有人情味的領導班子;正確的輿論導向制約着集體成員的行動,班級中的領頭雁,帶頭羊,又起着同齡人中的榜樣示範作用。以上都是建設良好班級文化生態的要素。我們充分注意到道德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出台了“分塊評分、單項競賽、綜合考核細則”,“先進班級評選辦法”、“優秀班主任評選辦法”,《百名春暉學子評選辦法》等制度鼓勵和褒揚先進,還通過制度創新,如試行“班科會制”,“行政領導聯繫班級工作制”,任課老師的“章記”、“月記”參與德育等辦法,使班級真正能夠在學生基礎道德培養中起到基地的作用。

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小事抓起,從身邊的事抓起。積極倡導樹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德信念,創設培養“慎獨”、“慎微”的道德情感,以毛澤東同志説過的“一個人做一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為座右銘,進行深入細緻的工作,以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穩定傾向性。如對拾金不昧品德的培養,我們表揚當眾揀到的,更表揚無人時揀到的,表揚拾到幾百元幾千元的錢物交還失主的,也表揚拾到幾元幾角錢物上交的,重在強化這種精神。對幫助孤寡老人社會弱勢羣體,我們不僅在“三月新風月”組織各班開展行動,而且還讓一些班級堅持把“送温暖活動”從高一做到高三畢業,還在畢業前夕挑選好接班人,使學生的扶弱濟貧的道德信念變成穩定的道德傾向。這幾年中,我們收到成百封來自全國各地的表揚信和許多錦旗、鏡框,感謝、表揚春暉學子助人為樂、拾金不昧、濟貧扶弱的優秀事蹟,“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是對學校成功開展道德人格建設的評價。

五、主要研究成果

(一)認識成果

1、德育工作觀念的轉變。研究認為:面對新的形勢,學校德育工作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增強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自覺性。學校德育工作要樹立教育為提高國民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目標觀;樹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充分發展個性特長的質量觀;樹立只要符合社會和生產需要,能取得社會、生產、生活上的成功和成就的人就是人才的人才觀;樹立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人格、個性、尊嚴、特徵的學生觀。

2、對德育工作中改革、創新的認識。研究認為: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應切實改革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一些弊端,如對德育目標、對學生教育的“高大全”和”理想化”、“一刀切”的要求和作法等。要從教育觀念到教育內容、教育方法途徑、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必須把外部灌輸和開發人的自覺性結合起來,採取啟發式教育方法,強化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和社會化進程。

3.對德育功能與德育內容關係的認識。通過研究,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系統地認識和掌握德育的功能作用,即德育具有導向功能、轉化功能、發展功能、塑造功能。從這四種功能及相互關係出發,正確研究和規定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克服過去德育工作中大而全、多而雜的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和指導思想,使教育工作和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人的思想道德形成與發展現律,正確處理好諸種教育因素對學生品德形成的相互關係,以深刻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價值觀的形成。

(二)實踐成果

1、提高了學校的德育水平。通過3年多的研究實踐,學校的德育工作躍上了新的台階。春暉中學順利通過浙江省文明單位複評,並被評為浙江省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獲得了紹興市社會實踐活動先進集體、紹興市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等12個單項榮譽稱號。

2、健全了學生的人格素養。隨着學校德育科研的深入,德育水平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日益顯現,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提高,行為習慣改進,人格素養日益健全。學校中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兩年來,在省市級媒體的有關報道有30餘篇。3年中,全校有36位學生受到省市級表彰。

3、完善了學校的人格教育模式。學校德育堅持以生為本,着眼學生全面發展,經過堅持不懈的積極探索,逐步形成一種以健全學生人格為目標,以情感培養為核心,以實踐體驗為途徑,以學生主體性活動為載體,着眼於學生心靈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從而豐富和完善了學校的人格教育模式。

4、優化了班集體建設。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各班加強了班級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模式,推進學生的自主管理,改善了班風學風。在兩年中,有4個班被全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命名為“周恩來班”、 “周恩來團支部”。 有9個班被評為紹興市或上虞市先進班級和先進團支部。

5、造就了一支能進行高素質的德育工作師資隊伍。通過課題研究,培養和鍛鍊了一支德育工作隊伍和教育科研骨幹,帶動了全校教改科研工作的全面開展,有20多篇德育論文在省市報刊雜誌上發表和獲省市德育論文獎。

國小數學結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及意義

數學活動課是國小數學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數學學科課一樣以社會發展需要為依據,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為核心。它以學生髮展為基點,考慮到數學學科知識基礎的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通過數學活動,手腦並用,獲得直接經驗,擴大視野,增長才幹,培養 對數學的興趣和特長,培養 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但長期以來,國小數學課程基本上是學科本位主義課程,以致於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唯有數學學科課程才是最科學的趨向,不少教師對數學活動課感到茫然,存在着認識上的“盲區”,實踐中感到棘手的問題很多。為此,我們選擇了“國小數學活動課的實施”這一課題,試圖通過不斷地實踐、探索,上好數學活動課,提高學生素質。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課題組把國小數學活動課的內容劃分五個方面:⑴生活中的數學;⑵生產中的數學;⑶科學技術中的數學;⑷與各學科相關的數學;⑸智力活動中的數學。

課題組在確定國小數學活動課內容時,除了圍繞目標考慮知識性、科學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還着重注意以下三個“性”:

1、趣味性。國小生好奇、好動、好問,求知慾強,根據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儘可能使活動題材新、奇、趣,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在活動過程中做到“五個化”:⑴活動形式遊戲化;⑵列舉範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難故事化;⑷數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紹人物傳奇化。例如,根據街頭現象設計的“轉轉糖遊戲”和“一元錢摸球中大獎”為題材的數學活動課,就是取材於生活,以模擬的轉糖,摸球開始,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去揭密,明白了這些都是騙局,使學生不僅學習和運用了數學知識,還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數學活動的開展,必須讓學生通過活動,明白一個道理,悟出一種思想,掌握一種方法,以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五年級“測量的學問”一節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啟發學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較準確、簡單地量出一張紙的厚度,一個呼啦圈的周長和一捆亂鐵絲的長度等。通過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學生總結出“聚少為多,化曲為直,變長度為重量”的方法。一下課,同學們高興地説:“我們一下子聰明瞭許多!”

3、實踐性。在學科課程的知識教學中,國小生往往感到數學知識抽象,學起來很枯燥。數學活動課則測重於指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積極性。這種活動應儘可能反映現實的需要,使其成為日常生活中具體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的一種嘗試或模擬。例如,在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門,組織“小交警”活動,不僅在繁華地段協助交通,同時還進行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流量統計,回校製成統計圖,孩子們的聰明才智和綜合能力得到發揮,同時對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

1、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設置活動課程的第一手資料,為學校全面推行活動課程和進行規範化管理提供了經驗。

通過研究,課題組總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做法,可以歸納為兩個點:設計活動內容和形式時要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作為對活動內容的“支撐點”;“圍繞三個字”活動的組織和展開時要突出一個“動”字,貫穿於一個“趣”字,體現一個“能”字。做到學生寓學於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學,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識趣味化,書本知識實踐化,從而加深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3、數學活動課程教學流程的探索,為學科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打開了思路。

通過幾年的實踐,已基本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課程的教學“流程”。 這一在教師主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流程”,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符合終身學習理論,是在培養適應未來知識經濟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第一

4、使教師的教育觀念逐步更新,教學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學效果亦有明顯的提高。

四、問題探討

國小數學活動課程存在着許多問題,如:

1、缺乏完整、科學的教學內容序列;

2、缺乏對活動課程的有效評價等。

語文結題報告

背景及意義

1、語文學科功能的異化。

如果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人是什麼”,那麼語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應該是“語文是什麼”。簡單講,語文就人為了參與社會生活所掌握的溝通工具,是使人思想豐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糧。學習語文既是對前人精神財富的繼承,又是對現實生活的品悟。但是,每當論及語文教學,往往令國人痛心疾首。現實中的語文早已失去了她本來的靈性與俊美,變成了應試的奴僕,變成了家長、老師為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變成了繁重的課業負擔,變成了冷酷的馴化和空洞的教條……表現到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就是繁瑣分析、死記硬背和解題訓練。教學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標新立異、賞心悦目,惟獨忽視了語文學習的本原——兒童該怎樣學語言。

2、機械、封閉、枯燥、功利、壓抑——傳統語文教學種種弊端之湧現。

長期以來,國小語文課堂氣氛沉悶,缺乏生命活力。教學就語文而語文,從課文到課文,語文與生活分離,知識與精神對立。重視了知識的學習,卻忽略了活動與生活;重視了教師的講授,卻剝奪了學生的探索與創新;重了結果,卻輕了過程;追求了考分的回報,卻忽視了整體素質的提高。對學生來説,真是“語文語文,讓人頭疼!”這種激烈的矛盾,迫使我們不得不冷靜地對語文課堂進行反思,必須儘快尋找一種適合兒童的語文教學。

3、時代對語文教學的召喚。

生活在知識經濟社會裏,人們不再是文字的奴隸,也不能滿足於艱澀的書齋語文,而是具有主動品質和強烈的自我表現精神,具備不斷學習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過語言積極與人交往,拓寬自己的發展空間,能將語文應用於各種特定的生活情景。語文不僅是享受物質生活的手段,更應是個人充實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於這樣的時代要求,我們必須改造現有的語文學習。

4、堅實的理論基礎。

活動教學有着堅實、廣泛的學術基礎,其支撐理論主要是前蘇聯列昂節夫等人提出的“活動—發展”理論。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中提出“從事實際生活,讓感官成為理性的嚮導,培養孩子愛好學問的興趣和發現的能力”等主張。裴斯泰洛其的“教學要適應自然,頭、心、手和諧發展,強調人體感官活動和直觀教學”。杜威則認為“發展並不是僅僅從心靈裏獲得某些東西的意思。它是經驗的發展,發展成真正需要的經驗。發展的中介是活動。”維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確提出“活動—個性”理論。另外,我國的“情境教學實驗”“國小語文自學輔導實驗”等語文教學改革也為活動教學提供可靠的實踐基礎。

研究目的

以“主動性”和“全面性”為認識起點,我們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以活動促發展理論為指導,這樣描述語文活動化教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設計具有實踐性、教育性、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創設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拓展學習時空,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索、創新為基本特徵,通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教學方式”。確立如下研究目標:

操作目標:

1、從兒童的發展需要和語言學習的本質規律出發,確立全面的語文教學目標觀。

2、從實踐中探索,從觀念上把握“活動”的本質內涵,提升教學觀、學生觀。

3、構建基於“活動—生成”的語文活動化教學範式。

4、探索適合兒童學習語文的“活動方式”,使活動化教學成為一種可操作的教學方法。

5、創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國小語文綜合活動體系。

發展目標:

1、使每個兒童都能在生動、多樣、探究性的活動中建構語言。使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都能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得到應有的發展,享受到語文的樂趣。

2、在處理好“雙基”與能力、知識與情意等關係的基礎上,有效提高兒童的語文學習質量。

3、促進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積極改造自己的課程觀念,提高教學能力,特別是形成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專業意識。

研究內容

1、關於課程目標的拓展與深化

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是教學改革的靈魂,因而具有導向功能。從目標層面思考教學問題很有必要。

活動教學確立了新的兒童觀。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建構語言的生命體。語文教學也不僅是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活動,還是憑藉語言學習發展語文素養,形成生動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過程。因此,其目標內涵得到了放大。

活動教學的意藴在於教學更是一個過程,是生成性的。語文教學本身包含豐富的發展價值,而不僅是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給學生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情景和活動載體,比如我們在實驗過程中對“預習引導”“小組對話”“綜合實踐”“體驗表達”等活動的嘗試,在活躍課堂的同時,也明顯增強了教學本身的張力。

基於此,我們構架了語文活動教學的目標體系:

基礎性目標:思想教育、基本知識和技能等

發展性目標:交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方法、信息素養、創新精神等

我們要求教師在備課中從這兩條線索構建教學目標:從教學內容角度,提煉基礎性目標;從教學過程、兒童學習方式維度,挖掘發展性目標。

2、關於語文活動教學的模式構建

構建語文活動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學是個開放的過程:以對話式課堂活動為主,又包括課前的準備性學習活動,以及課後的實踐延伸活動。

課堂是紐帶、橋樑,而不是全部:課堂是為具有不同經驗基礎的兒童創造的一個對話、共生的場所,是一個交流成果、分享經驗、溝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對學習思路的策劃功能、對學習成果的展示意義和對學習疑難的研討作用。

開放的課前預習——開放的課堂互動——開放的拓展性實踐

關於課前預習:教學必須建立在充分的個體學習基礎上,但有限的課堂難以提供足夠的獨立學習時間。因此,應大力開發課前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預習活動。這不僅為課堂學習夯實了基礎,也是學生感悟語言,學會學習的很好機會。不同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語文水平、獨特體驗設計自己的學習。這一過程主要包括初讀課文,蒐集與課文相關的寫作資料及其它學科知識,尋求與課文相匹配的生活經驗,整理預習筆記。

關於課堂互動: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合作的過程。語文活動教學就是學生在建構語言的過程中,形成積極參與性,培養科學態度、合作精神,生成鮮明個性的過程。課堂基於學生的“閲讀期待”,緊密結合預習基礎,圍繞問題展開的對話活動。因此,在中高年級的閲讀教學中,我們設計了這樣的板塊:展示預習成果(學會了什麼以及怎麼學會的)——交流疑問(相互質疑,篩選難點)——在老師的組織下研讀重點、難點段落(重視自讀理解以及豐富的體驗活動)——協商實踐作業(結合特定的教學內容以及課堂上新出現的問題,組織綜合性學習)。

關於課後實踐:教材只是個載體,或者是個生長點。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實驗教師緊密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經驗,融合我校的擴展閲讀特色,開展多姿多彩的綜合活動。這樣,將課堂延伸,將教材放大,帶領學生到廣闊的生活中學習生動有趣的語文。

3、語文活動化教學策略的探索

活動化教學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通過實驗研究,我們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動策略。

預習引導策略:預習為學生的獨立閲讀提供了寬鬆空間。這不僅有利於適應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自學能力,同時也是充分利用學生個體資源的積極措施。重視了預習,是落實“先學後教”原則的重要體現。實驗班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預習習慣。自三年級始,對預習進行更加系統的指導,每個學生備有專門的預習本。從讀通課文到讀懂課文,從讀有收穫,到讀有疑問,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終達到自能學語文的能力。具體講,該策略的研究內容包括:(1)預習指導的漸進性(低年級,讀通課文,讀懂句子;中年級,讀通課文,讀懂自然段,開始學習查資料;高年級,基本讀熟課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內容,能結合預習簡要地發表看法。)(2)預習資源的開發:合作資源(家庭式、小組式)、信息資源(家庭書櫃、教室書吧、學校圖書室、網絡、電視材料等)

預習展示策略:經歷了充分的預習,學生都是懷着強烈的表現欲參與課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創設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這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就感,也能使學生之間互相借鑑,互相啟迪,從國小會欣賞別人、尊重別人。具體步驟是:二讀(自主讀課文、讀生詞)三説(説文章的相關材料、説自己讀懂什麼、説自己是怎麼讀懂的)一問(問預習中的疑難問題)

問題對話策略:教學是師生多邊經驗的耦合。教師應鼓勵學生表露自學過程中的疑問或困惑,結合自己對教學材料的理解,引導學生篩選話題,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之處引導學生展開研讀。可採取個人自學-小組合作-大組交流等。圍繞問題展開教學既是教學的主旨,也是課堂的主體部分。

實踐體驗策略:活動教學遵循“活動—發展”“做中學”的原則,以各種形式的活動來解放兒童的肢體,打破傳統教學的沉悶,煥發出勃勃生命力。根據不同學習內容和語言訓練的要求,為學生提供多樣的活動方式,調動學生的手、口、眼、耳、鼻、腦等多種感官協調參與語文學習。比如:操作實驗活動、遊戲表演活動、歌詠繪畫活動、觀察欣賞活動、討論爭辯活動等。

語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動都必須體現促進兒童語言發展這一宗旨,都必須圍繞“語文”這一內核展開聽、説、讀、寫等實踐活動,如:吟詩會、想象作文、圖文日記、設計校園警示語、學寫調查報告等。

4、語文綜合活動的設計

語文綜合活動的開發與實施是本課題的重點之一,旨在拓寬學生語言學習途徑,增加語文學科張力。結合本校的擴展閲讀特色,我們進行了“專題閲讀”的探索,確立了以下設計思路:與教材聯動、與課堂鏈接、與生活融合、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詳見附件《專題閲讀—關於課外閲讀指導的一項有益嘗試》)。

實施階段

1、課題生髮階段

1998年,我們參加了在青島舉行的“全國活動教學第二次研討會”,觀摩到了形式新穎、別開生面的語文教學。同時感到我們的教學中存在着壓制主體、形式單一、功能單薄等諸多弊端。於是,產生了以活動化思想重構語文教學的設想,並有意識地在自己的教學中嘗試。同年,省實驗國小驗收組的專家以及前來觀摩的西場國小老師聽了我們的課後給予較高評價,增強了我們的研究信心。

2、課題立項初期

20xx年本課題被立項為縣級教研課題,在我的邀請下一些低年級的老師很樂意地參加到研究中。活動教學首先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中熱熱鬧鬧地展開了,並很快產生了明顯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視野更加開闊了。劉金霞、周志華、李進紅等老師應用活動思想設計的語文課在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及各類公開教學中引起很好的反響。

3、實施探索階段

20xx年至20xx年,伴隨着實驗向中、高年級的推進,我們對“活動”內涵的認識也在不斷地加深。從低年級追求形式的多樣,向高年級研究性閲讀發展,並逐漸形成了“課前預習——課堂互動——拓展實踐”的語文活動教學模式。

4、總結反思階段

20xx年,我們對前階段的實驗研究進行了梳理和提升。有着豐富教研經驗的王時福校長和王亞主任提出了寶貴意見,幫我們克服了研究中的浮躁和膚淺。最終,我們概括了“語文活動化教學研究”的重點領域:目標內涵、預習指導、課堂互動、綜合學習(資源開發與利用)。

心理課題結題報告

我校《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是從20xx年9月開始進行實驗的。三年來,在區教育局和學校領導及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我們紮實開展研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動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過這樣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這表明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教育工作來説更為重要。特別是現在,學校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由於家長和教師往往對學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認識,導致兒童心理的不良發展。如有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好,繪畫、唱歌能力都較強,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團隊合作精神差等問題,更有甚者表現為厭學,情緒暴躁,懼怕挫折、自閉等心理疾病。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他們和諧健康成長。目前全國上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素質教育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構建和諧校園,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課題組嘗試着在這方面做些探索,特確定申報了省級《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依據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根據課題組研究的內容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和存在的問題,依據教育心理學,遵循國小生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遵循知情意行相統一的規律,堅持實踐育人。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重點

國小生心理健康立足於教育,重在指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針對性相結合;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個別學生相結合;尊重、理解與真誠相結合;預防、矯治和發展相結合;教師的科學輔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使受心理困擾或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得到科學、有意義的心理輔導,增強他們的自我調控能力,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重點:人際交流,學習適應及個性輔導。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根據國小生年齡特點,我校選擇年級組為切入點,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在遵循國小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同時,各年級段側重點有所不同。

1、低年級:減少對成年人的依賴,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新集體,新的學生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興趣,嘗試建立適宜的人際關係,樂於與老師、同學交流;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2、中年級: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初步懂得社會法規,形成初步的學習方法,學會調整學習心態;在班級活動中善於與更多學生交往,學會調節處理人際關係,培養集體意識。

3、高年級:幫助學生學會情緒調節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學會健康生活,有一定自我監督能力,學會確定學習目標,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參與社會實踐,初步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培養開朗、合羣、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

五、課題研究的途徑和方法。

研究的途徑:

1、聽取專家的心理輔導講座,以減少實驗中的盲目行為,使研究實驗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

2、加強與家長和學生的溝通,及時瞭解學生的心理動態。

3、加強教師間的交流,相互啟發,以積累更好的經驗。

4、多開設體驗教育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研究的方法: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談話法、行為分析法等。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實驗週期三年(20xx.9-20xx.8)

(一)準備階段:(20xx.9-20xx.12)

1、組織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理論知識。

2、學習學校總課題方案。

3、確定《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實踐與研究》這一研究項目,提出研究計劃。

(二)實施階段:(20xx.1—20xx.12)

1、按研究計劃定期開展各項活動,如開設心理講座、召開家長會、開展體驗教育活動等。

2、確定個體跟蹤輔導對象(個案),記錄及分析行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寫階段性課題研究小結,並收集相關資料。

(三)總結階段:(20xx.1—20xx.8)

1、收集相關資料,聽取家長與學生的意見,並做好記錄。

2、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總結性課題研究報告,彙報研究成果。

預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課題研究報告。

七、課題研究過程概述

1、確定研究對象,成立課題組

20xx年9月,我校選定了本課題,成立了課題組,確定1-5年級學生作為實驗研究對象。

課題組織機構:

課題指導專家:任其平(安師院教育系教授)

課題負責人:王澤潤

課題組長:徐一文

課題組成員:潘家寶、舒萍、張麗、葉代娣、朱秀華、鍾玲、鄒慧君、潘功蘭、吳曉潮、薛葦、鮑濤、餘麗娟、汪翠霞、劉娟娟、朱啟宏、樑蘭萍

2、根據實際,實驗研究

(一)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為使心理健康教育達到全面普及,提高廣大教師和學生及家長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水平。學校充分利用廣播、板報、心理講座,家長會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工作與學校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使全校廣大教師、學生、家長了解了什麼是心理學,什麼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對個人學習、生活乃至工作的重要性,極大地認識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作用。

(二)從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出發,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

(1)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活動。

學校辦學的宗旨是“一切為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學生是學校的主體,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為了能讓學生健康和諧發展,我們開展以下活動。

①建立個案庫。學校經過班主任的詳細瞭解與觀察確定了少數有較重心理困擾及障礙的學生作為個案跟蹤輔導對象,由年級組輔導教師一月一次開展交流談心活動並做好記錄,認真分析行為原因及教育效果,以便提高後期教育的針對性。目前,全校的心理輔導個案庫成員有20餘人。經過一年多的觀察和教育,大多數學生能正常地學習,正常與同學交往,處事能力大有增強。

個案一: 五(3)班吳某,大腦有疾患,精神經常興奮,失控。一年來在年級組教師跟蹤教育輔導下,現在能正常隨班就讀。學生評價:他上課能靜心下來聽課,下課也能與同伴友好相處,不隨便攻擊別人。

個案二:三(1)班胡某,性情暴躁,多動,學習不能專心,課堂上行為隨意經常無故攻擊人。如今學生評價:上課能安靜上課,作業能及時完成,魯莽行為有所改善。

個案三:四(2)班徐某,表現為不與同學交往,平時不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封閉自我。現在學生評價:如下課與同學玩耍,上課也能發言,集體活動表現也較積極。

個案四:四(1)班韋某,表現為個性偏激主觀,遇事衝動,以自我為中心,曾因一件小事與爺爺發生衝突,因而舉起斧頭砍爺爺被及時制止。現在家長評價:與人相處時較友善,學會怎樣文明理智去解決問題,能夠尊敬家長,遇事願意與家長溝通。

……

②舉辦專題講座。為提高廣大學生調控自我行為的能力和素質,學校聘請專家舉辦講座,每學期不少於一次,指導學生調控自己的心理。安師院教育技術系任其平教授,致力於教育研究,他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藉助講座形式與廣大學生交流,讓學生受益匪淺。20xx年底我校邀請了《知心姐姐》雜誌社的編輯來校為學生做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她深入淺出的講解,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大大提高了學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③舉辦心理健康板報。學校每學期舉辦一次心理健康專題板報展,讓學生們認識心理學,瞭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讓更多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及自我調控的方法。

④開設心理諮詢與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學校開設了“知心姐姐信箱”,學生可以將自己成長的煩惱通過書信的形式投入信箱,輔導教師能很快給學生諮詢回覆,引導學生學習,疏導學生思想。高年級組的心理輔導教師還組織五年級優秀學生成立了諮詢小組,共同商討成長中的煩惱,通過師生之間的朋友式交流,既解決了學生因學習方法不當,導致成績不好等方面的困惑,又增強了學生的交往能力。

(2)加強學校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溝通,優化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與延伸,並且影響着學校教育效果,也是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我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視家長的參與。

一是積極創設條件為家長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讓更多的父母在關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時,懂得如何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20xx年聘請了三院保健主任給家長做《兒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報告;20xx年9月請安師院的嚴雲堂教授為六年學生做《關注學生春期生理、心理教育》講座,對於高年級學生如何克服心理上厭學、説謊、早戀等現象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讓廣大家長深受啟發。20xx年9月請任其平教授給一年級家長做《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國小生生活》報告。各類專家指導講座,讓廣大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減少盲目性,從而科學地引導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學習,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獨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養成樂觀向上的心態。

二是利用《家教週報》報紙,心理板報、廣播站及家長會等途徑,向家長介紹現代教育觀,讓他們知道減負減什麼,家庭的民主氣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等有關知識,幫助家長建立現代育人觀,人才觀,讓學生有實踐的機會,參與的機會,體驗的機會,還給孩子一個平等的、寬鬆的、自由的成長環境。

三是對個別有心理困擾的家長進行案例教育,進行對話,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對孩子們出現的問題及時與家長聯繫,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如今年剛畢業的學生王某父母離異,他跟隨父親與祖父母住。孩子缺少母愛,祖父母望孫成龍要求嚴格,父親不關心他還經常打罵,不准他與母親見面,孩子一度處在崩潰邊緣,在校表現自我保護意識強烈,不能與同學正常相處,攻擊性強,對不利於自己的任何言論存在強烈的敵意,並且有自傷發泄行為,學習成績也一路下滑。教師發現後馬上與家長聯繫,結合家教理論向家長陳述利害。提出合理的建議,建議家長正確處理親情關係。給孩子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並對孩子進行不良心理的疏導,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通過家校合力,該生的不良心理和行為習慣得到有效矯治,學習成績也重拾升勢。

(3)調節班主任工作心態,促進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是學校的基層組織,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主要通過班級來實施,而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在學校教育管理及學生成長過程中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課題將班主任列為課題組成員,對班主任進行培訓,聽心理輔導專題講座。學校課題組與教導處一起利用週三的教研會邀請安師院的任其平教授給本校教師進行了《關注心理,關愛生命》、《國小生心理教育》2次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任教授就新時期教師面對的壓力及如何調試自我心態給教師做了具體詳細的心理上的指導,同時就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特點及對策做了科學的指導,讓廣大教師深受啟發,懂得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解決學生中存在的這樣與那樣的問題,從而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成效。不斷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級水平,學校每學期開一次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和教育案例分析會,讓班級管理工作比較突出、學困生轉化比較成功的班主任給全體教師介紹經驗,讓廣大教師在交流中啟迪,在討論中感悟,從而不斷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提高我校班主任教師的整體育人水平。

(4)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

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與學科教育活動相結合,向學生的日常生活滲透,向學生的教育的全過程滲透,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①通過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知識。課堂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髮展的過程。從教材內容看,各科內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語文、思品、自然等學科可以陶冶學生心靈,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熱情;數學、科學課可以進行科學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情感;美術、音樂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線條、色彩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塑造高貴優雅的品質;體育課鍛鍊學生堅強意志,培養學生競爭,拼搏,進取的精神。

②積極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讓學生在不自覺中接受教育。因此,優雅、潔淨、文明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今年學校積極創建“和諧校園”活動,體育大課間活動,開展創編新童謠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學生常常沉靜於寬鬆和諧氛圍中。校園裏宣傳櫥窗每月更換一次,名人畫像,名人名言懸掛在走廊間,校風校訓赫然省目,牆壁上的學生書畫作品一學期更換一次等,這些使整個校園給人一種書香悠淳,潔靜典雅的心靈感染,時時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園中央雕塑噴泉,假山浮石,名人雕刻,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顯得格外和諧優美,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無時無刻不在觸動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美麗薰陶和道德的感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和諧相容的心態。

③在少先隊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隊是少年兒童的自己組織,少先隊活動孩子們歡迎。我校充分利用少先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開展豐富多彩且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讓廣大學生在參與活動中不僅提高能力,同時也進入特定的心理氛圍,受到教育。如針對學生參與意識強,表現欲強的特點,開展衞生評比、三好生評比、文藝表演等競賽活動;又如針對學生從眾心理強,熱情大方的特點,組織開展獻愛心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提高修養,促其養成良好習慣和健康心理。

八、研究成果

1、構建了我校心理教育的基本模式。

第一,心理教育以學生為主體。

心理健康教育應為學生服務。心理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各類學生主體不斷髮展的心理需要。

第二,心理教育落實到外顯的行為上。

學生的意識、情感、意志必然反映到學習、活動、生活的行為上。把對學生的教育要求及時轉化為行為訓練的要求,並注意從行為角度評價學生心理素質的變化,促進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對學生的動機、興趣、意志、情感、性格等進行教育,一方面以影響學生學習生活、班級生活的主要障礙為切入點,確定每個階段的教育重點。為了使教師的行為符合心理教育的要求,學校對教師進行正確教育行為的訓練。

第三,課堂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

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發展的特點和不同學科教學的過程,有意識地在各科課堂教學中體現心理教育,加強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在教學中出現問題時,教師不流露失敗、無奈的情緒,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質影響學生。

第四,寓心理教育於活動中。

學校開展多種專門性的心理教育活動,挖掘各類活動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尤其是要有意識地增加各類活動中的心理教育含量,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生動、活潑、交互,師生平等融合,重在心靈溝通和心理感悟。

2、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

通過心理教育講座和宣傳教育,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常識,自我調節控制情緒,學會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學會當遇到自己不能排除的心理問題時,能坦然尋求心理幫助。學生的心理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表現在下面四點:(1)、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2)、能與周圍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樂於幫助別人,尊重別人;(3)、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面對生活中的問題,適應環境;(4)、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三年多來,學生參加各級各項競賽一百多人次獲獎。

3、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

研究中出人才,出經驗。經過三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學校湧現出一大批心理素質好、教學科研能力強的優秀教師,成為學校辦學育人的骨幹力量。他們在構建學生心理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優化自身的心理素質,促進專業發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創造力。20xx年,我校成功舉辦了班主任經驗論文研討會,20xx年10月學校召開全體班主任工作案例交流會。這些活動為老師們提供了學習交流機會,對工作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其中多篇班主任論文在市、區交流,鍾玲老師案例獲市“走進學生心靈”案例二等獎,鄒慧君工作案例《點燃學生心的燈》獲區一等獎等。

4、編輯了家長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冊。廣大家長通過講座,參與學校活動,極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並嘗試積極動筆撰寫了教育論文。其中夏建利同志撰寫的《抓好思想教育,幫助孩子立志》一文獲省一等獎,儲流傑的《父母應該成為孩子心靈的導師》獲省優秀論文。

5、近幾年師生心理無嚴重扭曲現象。個案庫的成立使學校個別心理狀態較差的學生及時得到有效的心理輔導,他們進步很大,也是我校取得可喜成績。

6、建立家訪登記卡,規範了家訪工作。

7、促進了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提高。

幾年來,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研究,師生們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和學習中,推動學校各項工作再上一個台階。學校先後被評為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子課題學校,安慶市“震憾心靈”教育故事優秀組織獎,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子課題學校,市語言文字規範化學校,安慶市示範家長學校大觀區科普特色學校及平安校園等多項榮譽稱號。

九、反思與啟示

1、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理解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學生能主動、健康地發揮。因此,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不能居高臨下的説教,應多和學生談心,和他們交朋友,讓學生敢於接受教師,願意和教師説心理話。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就是“知心姐姐”或“良師益友”。

2、心理諮詢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

心理諮詢工作日益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日益受到師生的歡迎。心理諮詢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將直接影響學校心理諮詢工作向縱深方面發展。

3、加強教師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

學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直接制約着學校可持續發展,因此讓更多的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再培訓,讓他們有意識的參加此項工作,將會有效地促進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

家教結題報告

在美麗的南淝河畔有一所歷史悠久、風景如畫的學校——合肥市三十八中,她遵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以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安徽省教育系統家長學校工作試行條例》為依據,確定了“規範加特色、合格加特長”的辦學之路,堅持“以德育為首、教學為中心、全面發展和環境育人”的辦學特色,結合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多種形式,沿着“開展實踐——理論探索——指導實踐”的工作思路,力圖將三十八中的家長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為此,20xx年9月,確立了“採用多種手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的省級立項課題,經過三年多的研究與探索,現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家教經驗。

一、課題的提出

1、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相結合,是提高教育整體效益的需要。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過程比喻為雕刻大理石:“有許多力量參與人的教育過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師,第三是集體,第四是孩子┉┉如果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動有始有終,行動得象一個組織很好的交響樂隊,那麼它產生的將是多麼美妙動人的作品。”我國現代家庭主要是由父母、祖父母和獨生子女組成,人口少,結構單一。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家庭活動逐步由開放式(庭院型)走向封閉式(單元型),加上電視節目的泛濫、電腦的普及,幾乎淹沒了孩子與雙親交流、與親友交往、與鄰居相伴的機會。另外,離婚率升高帶來的單親家庭問題、人口流動帶來的隔代撫養問題等等,都使學校與家庭教育的溝通與協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密切學校與家庭的聯繫,才能相互交流教育信息,使家長的血緣、經濟與教師的學術、榜樣力量緊密配合,形成動聽的樂章,從而雕塑學生高尚的人格,並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積極影響。

2、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是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的需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心願,但由於家長的修養、學識、教育水平的高低不等,使我們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誤區,主要表現在:①過分溺愛,重養輕教——捧在手裏怕碰着、含在嘴裏怕化了,袒護孩子的缺點、縱容孩子的放肆,養成孩子自理能力差而又刁蠻、任性的性格;②望子成龍、重智輕德——只盼孩子將來成“龍”,忽視孩子的眼下成人,造成有的學生成績優秀而品德較差,難以管教;③期望過高、暴力相加——家長自身沒有建樹,就把希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由於期望值過高,一旦孩子沒達到目標,就會產生恨鐵不成鋼的過激行為;④忙於事業、託付他人——現代生活高效率、快節奏,很多事業型的家長(主要是經商者)苦於事業與家庭不能兩全,把孩子託付給親戚、朋友、老師,自己放心地去幹事業,把本該屬於自己的教育責任推給了別人,結果是得不償失;⑤自以為是、輕視老師——有些家長自恃有一套安生立命的方法,對學校的教育管理不認同,甚至有對立情緒,並經常在孩子面前流露這種情緒,導致孩子對老師、學校的教育和各項措施持牴觸情緒等等。這些錯誤的教育方式,與學校的教育極不合拍,嚴重製約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可見,向家長推介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經驗,宣傳現代教育觀念,幫助家庭教育走出盲點和誤區,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研究目標和理論基礎

1、研究目標: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整體實驗要達到的目標是:(1)轉變家長陳舊的家庭教育觀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探索學校與家庭協調一致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良好模式並進行推廣。(2)切實轉變學生行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3)培養一批轉化後進生的優秀教師,將其先進經驗進行總結和推廣。

2、理論基礎:新課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要求教師不是隻關注“精英”,而是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這就要求學校必須聯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實現“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研究的原則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堅持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探尋恰當的方法,努力尋求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切合點,以求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全面性原則:將教育的目光投向每一個學生,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從不同角度體會成功的喜悦,用“教育之愛”滋潤所有學生特別是“差生”的心田,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3、綜合性原則:運用多種手段密切學校與家長的聯繫,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參與對學生的教育與轉化,限度的發揮家教工作的作用。

4、針對性原則:研究不同學生、不同家庭的個性特徵,有針對性地制定工作計劃和採用不同的措施,找到家教工作的突破口。

四、研究的方法、措施與過程

1、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為主,配合調查研究法、實驗法。

2、研究措施

一是抓教學計劃:要求課題研究教師制定家庭教育授課計劃,由教務處、政教處核查,報校家長學校工作領導小組審定。教學計劃包括授課教師、授課對象、授課時間、教學進度和教學目標。

二是抓教材配備:20xx年以前,我校家長學校配用經教育部關工委審定,安徽省關工委、省婦聯、省教委組織編寫的家長學校系列教材《國中生家長教材》;20xx年以來,我校以《成功家教啟示錄》、《失敗家教警示錄》為主要教材;20xx年,我們又將實驗教師和有體會的家長撰寫的家庭教育論文彙編成冊,作為新階段家長學校教材。

三是抓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1)成立家長委員會。它代表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利益,反映家長的願望,聽取家長的意見,是學校、教師與家長之間相互聯繫的暢通渠道,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的紐帶。(2)家長開放日:開放日活動一般包括評教評學、分級部對家長開放課堂、學校主題教育活動彙報及獲獎作品彙報表演等,使家長了解教師的上課情況和學生在校的成長與發展狀況,並以開放日為契機開展教師與家長的交流與溝通。(3)請專家給家長授課:家長學校開班期間,聘請從事教育教學研究、青少年心理、法律等方面的專家對學生家長集中授課,教給家長有關家教的理論和實踐經驗。(4)學生、家長、教師懇談會:圍繞某一特定主題,組織三方代表座談,各抒己見,增進理解,達成共識。(5)召開家長會、家訪:我校規定每學期期會考試後各班必須召開家長會,班主任還可根據本班實際自行組織家長會。在家長會上,學校領導或班主任向家長彙報工作,並就學校取得的成績、改革的重大舉措及學校面臨的問題向家長宣傳、介紹,徵求家長意見,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還可介紹一些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學校還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家訪要常抓不懈,走進學生家庭,就能走入學生心靈。(6)以課題研究為前提的跟蹤實驗:選定具有典型意義的學生和家庭,開展不同形式的指導,進行不同個案之間的橫向比較和不同階段的縱向比較,並對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及時總結和推廣。(7)評選優秀家長,進行經驗交流:在各班推薦的基礎上,認真評選出學校優秀學生家長,召開專門會議,為其頒發證書,進行表彰。並讓優秀學生家長做經驗介紹,對廣大學生家長改進家教方法,提高家教水平,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8)請優秀畢業生返校談“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從學生的角度談他們所期盼的家庭教育,啟發家長們易地而思,具有生動的感染力。

3、研究過程

本課題研究我們共經過了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組建課題組,確定課題組成員,編寫課題實驗方案,對研究成員進行理論培訓,作好研究前的物質準備和理論準備。

(2)研究階段:20xx年2月——20xx年1月,依據方案落實任務,通過多種形式對老師的培訓、家教活動的開展和對學生各種素質的訓練,總結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的有效經驗,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和學校的教育效益,促使學生多方面素質的提高。

(3)總結推廣階段:20xx年2月——20xx年2月,進一步深入研究,並對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將老師、家長、學生撰寫的有關家教論文進行彙編,整理成書出版,將成功經驗在全校進行推廣。

五、研究成果

開展現代家庭教育實驗的三年中,我校家長學校共開辦9期,直接培訓家長1800多人次,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取得的成果如下:

1、建立了家教理論資源庫。為便於家長隨時請教,及時解決自己遇到的教育難題,我們將有關家庭教育的優秀文章和其他資料都輸入網站,形成資源庫,使家長在家也能通過網絡接受學習。

2、通過家長學校的錘鍊,一批經驗豐富、育人有方的優秀班主任脱穎而出,並先後於20xx年3月、20xx年5月和20xx年3月成功舉行了三次優秀班主任經驗介紹,力圖把他們的寶貴經驗由星星之火變為燎原之勢。

3、會考成績連年捷報頻傳,學生的綜合素質顯著提高。20xx年會考一中、六中達線人數為58人、20xx年為68人、20xx年為77人、20xx年省示範高中達線人數為236人;學生在文藝、體育、讀書、演講比賽、科技創新等競賽中屢獲大獎,20xx年5月,我校九年級(8)班的學生姚躍在科技發明獲得全國一等獎並獲國家專利後,又作為中國的殘疾人代表參加在巴塞羅那舉行的全球兒童論壇,闡述了他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20xx年我校學生在省級作文、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競賽中更是成果輝煌,在瑤海區各學校中是遙遙。

4、20xx年8月,三十八中被評為“安徽省家教名校”,唐平生校長代表安徽省在全國家教工作會議上作了《順應時代發展走特色家教之路》的發言。隨後,我校又先後獲得全國百所示範青少年法律學校、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學校、合肥市德育先進單位、合肥市科普示範學校、合肥市保護未成年人示範學校標兵等一系列榮譽。

5、經過三年的研究,老師、家長都積累了大量的家教經驗,20xx年5月,我們徵集了實驗教師、家長和學生寫的關於家庭教育的優秀論文四十多篇,將其彙編成冊;召開優秀家長表彰會;製作了“家教現代化工作短片”。

六、研究結果的分析與思考

三年多的研究與實踐,我們積累了很多經驗,但也有困惑與反思。

1、結果分析

(1)轉變了家長的教育思想,使很多家長走出了家庭教育的誤區。經過多種形式理論培訓和與教師的直接交流,使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教育觀念發生變化,教育行為趨向合理,很多家長還常常主動將自己在教育孩子時發生的矛盾和自己的困惑帶到學校與老師討論,向老師求教,尋求老師的幫助與配合。

(2)打造了一批優秀班主任,提高了學校的教育效能。家長走進課堂,貼近教育,既是家長學習的機會,也是對老師的鞭策和激勵,在改變家長的同時也教育了老師。所以,每一次家教活動的開展,對班主任都是一次極大的鍛鍊。由於家長的積極配合,學校教育的效能有了顯著提高,併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

(3)培養了一大批有個性、有特長、有素質的優秀學生。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把孩子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才。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的形勢下,家庭合理、温馨的教育氛圍,是學生成才的沃土;學校老師循循善誘的引導、培養,是學生成才的關鍵。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學校家庭對學生施教的合力,較好地實現了教育模式向社會化、系統化、現代化的轉變。

(4)提升了學校的整體管理水平。家庭教育研究的成功,使學校的辦學思路更明晰、辦學理念更先進、辦學模式更成熟。現在,三十八中已是瑤海區窗口學校、合肥市示範學校,成了南淝河畔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2、我們的思考

在探索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有效模式的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以下幾點:

(1)課題研究必須有校領導的真正重視,要有人力、物力、經費、場地諸方面的保障,家教工作才能得以順利開展。

(2)家教工作必須與學校的辦學特色和發展思路統一不悖,並行發展,才能將家教工作與學校其他育人行為有機結合,限度地發揮家教工作的作用。

(3)家教工作必須從學校的校情出發,充分考慮學生家長的羣體特徵與素質層次,因材施教,不可無的放失。

(4)要研究不同學生、不同家庭的個性特徵,有針對性地運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措施,是家教工作深入發展的一個突破口。

(5)家教工作也要與時俱進,內容的不斷更新、手段的不斷變化,是吸引家長的有效方法,與教育發展的總體形勢緊密結合是家教現代化的重要體現,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會越來越重視,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辦好人民需要的教育、滿意的教育,我們將一如既往地不斷完善包括家庭教育現代化在內的教育教學工作。努力秉承李嵐清同志“學校、家庭、社會是教育的三大支柱”的理論思想,爭取在下一輪的研究中,把研究面鋪得更廣,讓更多的班級、教師和家長參與研究,並探索新形勢下更有力度的家庭、學校、社區相結合的家教工作新模式,使我校的家教工作更上新台階。以精心的態度、精細的作風去打造教育的精品,這是三十八中的教風,也是三十八中人向社會作出的鄭重承諾。

標籤: 結題 格式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zhidao/m6m8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