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實驗報告 >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精選21篇)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精選21篇)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1

此次只實習了短短的三週。雖説時間很短,但其中的每一天都使我收穫很大、受益匪淺,它不但極大地加深了我對一些理論知識的理解,不僅使我在理論上對Java有了全新的認識,在實踐能力上也得到了提高,真正地做到了學以致用,更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對我來説受益匪淺。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精選21篇)

除此以外,我知道了什麼叫團隊,怎樣和團隊分工合作;同時我還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與別人溝通,如何更好地去陳述自己的觀點,如何説服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這也是第一次讓我親身感受到理論與實際的相結合,讓我大開眼界。也是對以前所學知識的一個初審吧!這次實習對於我以後學習、找工作也是受益匪淺的,在短短的三週中相信這些寶貴的經驗會成為我今後成功的重要的基石;這對於我的學業,乃至我以後人生的影響無疑是極其深遠的。

這次實習雖然是我們的第一次,不過同學們表現不錯,由此看來,我們在進入大學的這幾個月裏學到了不少的專業知識,只是自己感覺不到而已。對於所學專業,我們不能過於自卑和擔憂,否則會妨礙自己學習。實習是學習Java的重要環節,有利於我們鞏固專業知識、掌握工作技能,提高就業籌碼。

在這次實習中我得到了許多收穫,我第一次體會到Java工程師的工作是什麼樣子的,也發現了很多不曾注意到的細節,在實習的演示過程中,我對作為一名Java工程師注意的事項應該從小事做起、從基本做起。把職業能力訓練與職業素質有機的結合起來。相信這對我接下來學習專業知識會起到很有效的幫助,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我會以作為一名職業人的身份在這幾個方面要求自己,嚴格自我,向Java工程師靠近。

而經過這次實習,讓我明白如果是一個完整項目的開發,必須由團隊來分工合作,否則,即費力又費時還做不好這個項目。因此不管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要和老師、同學保持良好的關係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學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與人相處是現代社會的做人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對於自己這樣一個即將步入社會的人來説,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他們就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很多知識、道理。

實習結束了感覺雖然辛苦,但很充實。我想這就是Java工程師的工作。我也體會到Java工程師成功地完成一個任務的那種興奮,那種小有成就的感覺是隻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體會的。我希望計算機專業的同學在以後的學習或工作中以務實的態度給提供更多的機會鍛鍊自己,為大家的成才與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並希望同學們要做好角色定位,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學熟、學精。

多學習和收集與項目有關的資料,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同時多請教經驗豐富的老師,使他們好的經驗能夠對自己起到借鑑作用,在他們的幫助下,能夠很快的培養自己的管理技能及節省時間,避免做無用功,也可以讓自己瞭解很多項目管理上的捷徑,從而減少自己會遇到的挫折和錯誤。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2

【器材】

驗電器(或自制驗電器),有機玻璃或橡膠棒,絲綢或毛皮,被檢驗的物體:鐵絲、銅絲等金屬絲,陶瓷、松香、玻璃、橡膠等。

【操作】

(1)將絲綢摩擦過的有機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與驗電器接觸,使驗電器帶電,金箔張開一定的角度,然後用手接觸一下驗電器上的小球,金箔馬上合攏。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驗電器上的電荷通過手和人體傳給大地了,這證明人體是導體。

(2)用上述方法使驗電器重新帶電。手拿鐵絲和銅絲等金屬絲用它們去跟帶電的驗電器小球接觸,可以看到金箔也會合攏,表明驗電器上的電荷通過金屬絲和人體傳到地球上去了,金屬絲是導體。當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們去跟帶電的驗電器小球接觸,金箔仍張開並不合攏,表明驗電器上的電荷沒有通過陶瓷、玻璃、松香等傳到地球上,説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絕緣體。

【注意事項】

被檢驗的絕緣體的表面要清潔乾燥,以免表面漏電。

實驗目的

觀察水的沸騰。

實驗步驟:

①在燒杯裏放入適量水,將燒杯放在石棉網上,然後把温度計插入水裏。

②把酒精燈點着,給燒杯加熱。

③邊觀察邊記錄。

④做好實驗後,把器材整理好。

觀察記錄:

①水温在60℃以下時,隨着水温不斷升高,杯底上氣泡越來越多,有少量氣泡上升。

②水温在60℃~90℃之間時,杯底氣泡逐漸減少,氣泡上升逐漸加快。

③在90℃~100℃之間時,小氣泡上升越來越快。

④水在沸騰時,大量氣泡迅速上升,温度在98℃不變。

⑤移走酒精燈,沸騰停止。

實驗結論:

①沸騰是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進行的汽化現象。

②水在沸騰時,温度不變。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3

探究水沸騰時温度變化的特點

實驗目的:

觀察沸騰現象,找出水沸騰時温度的變化規律。

實驗器材:

鐵架台、酒精燈、石棉網、温度計、燒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紙板、水、秒錶。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器材。在燒杯中加入30ml的水。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當水沸騰,即水温接近90℃時,每隔0.5min在表格中記錄温度計的示數T,記錄10次數據。

3、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

4、冷卻後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為橫座標,時間t為縱座標,在下圖中的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從而繪製成水沸騰時温度與時間關係的圖像;

6、整理、分析實驗數據及其圖像,歸納出水沸騰時温度變化的特點。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4

示波器實驗報告【實驗儀器】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

【實驗目的】

1.瞭解示波器的基本機構和工作原理,掌握使用示波器和信號發生器的基本方法。

2.學會使用示波器觀測電信號波形和電壓副值以及頻率。

3.學會使用示波器觀察李薩如圖並測頻率。

【實驗原理】

1.示波器都包括幾個基本組成部分:

示波管(陰極射線管)、垂直放大電路(Y放大)、水平放大電路(X放大)、掃描信號電路(鋸齒波發生器)、同步電路、電源等。

2.李薩如圖形的原理:

如果示波器的X和Y輸入時頻率相同或成簡單整數比的兩個正弦電壓,則熒光屏上將呈現特殊的光點軌跡,這種軌跡圖稱為李薩如圖形。

如果作一個限制光點x、y方向變化範圍的假想方框,則圖形與此框相切時,橫邊上的切點數nx與豎邊上的切點數ny之比恰好等於Y與X輸入的兩正弦信號的頻率之比,即fy:fx=nx:ny。

【實驗儀器】

示波器×1,信號發生器×2,信號線×2。

【實驗內容】

1.基礎操作:

瞭解示波器工作原理的基礎上閲讀所用機器的説明書,瞭解每個旋鈕的作用。其中最主要也是經常使用的旋鈕為橫向和縱向兩個。橫向旋鈕是控制掃描時間的旋鈕,調節時表現為熒光屏上顯示波形發生橫向的壓縮或展開;縱向旋鈕是調節垂直放大電路的旋鈕,調節時表現為熒光屏上顯示波形發生縱向的展開或壓縮,次旋鈕為兩個,分別控制示波器的兩個輸入信號。

明確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後,接通示波器電源開關。先找到掃描線並調至清晰。

2.觀測李薩如圖形:

向CH1、CH2分別輸入兩個信號源的正弦波,“掃描時間”的“粗調”旋鈕置於“X-Y”方式(即使兩路信號進行合成)。調出不同比值的李薩如圖形來,畫出草圖,並分析圖形的特點與兩個信號頻率之間的關係。繪出所觀察到的各種頻率比的李薩如圖形。

設fx=1000Hz為約定真值,依次求出另一信號發生器的輸出頻率fy,並與該信號發生器讀數值f′y進行比較,一一求出它們的相對誤差。

【實驗數據】

【實驗結果】

【誤差分析】

1.兩台信號發生器不協調。

2.桌面振動造成的影響。

3.示波器上顯示的熒光線較粗,取電壓值時的熒光線間寬度不準,使電壓值不準。

4.取正弦週期時肉眼調節兩熒光線間寬度不準,導致週期不準。

5.機器系統存在系統誤差。

選取時上下跳動,可能取值不準。

相關知識

1示波器工作原理

示波器是利用電子示波管的特性,將人眼無法直接觀測的交變電信號轉換成圖像,顯示在熒光屏上以便測量的電子測量儀器。它是觀察數字電路實驗現象、分析實驗中的問題、測量實驗結果必不可少的重要儀器。示波器由示波管和電源系統、同步系統、X軸偏轉系統、Y軸偏轉系統、延遲掃描系統、標準信號源組成。

1.1示波管

陰極射線管(CRT)簡稱示波管,是示波器的核心。它將電信號轉換為光信號。正如圖1所示,電子槍、偏轉系統和熒光屏三部分密封在一個真空玻璃殼內,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示波管。

1.熒光屏

現在的示波管屏面通常是矩形平面,內表面沉積一層磷光材料構成熒光膜。在熒光膜上常又增加一層蒸發鋁膜。高速電子穿過鋁膜,撞擊熒光粉而發光形成亮點。鋁膜具有內反射作用,有利於提高亮點的輝度。鋁膜還有散熱等其他作用。

當電子停止轟擊後,亮點不能立即消失而要保留一段時間。亮點輝度下降到原始值的10%所經過的時間叫做“餘輝時間”。餘輝時間短於10μs為極短餘輝,10μs—1ms為短餘輝,1ms—0.1s為中餘輝,0.1s-1s為長餘輝,大於1s為極長餘輝。一般的示波器配備中餘輝示波管,高頻示波器選用短餘輝,低頻示波器選用長餘輝。

由於所用磷光材料不同,熒光屏上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一般示波器多采用發綠光的示波管,以保護人的眼睛。

2.電子槍及聚焦

電子槍由燈絲(F)、陰極(K)、柵極(G1)、前加速極(G2)(或稱第二柵極)、第一陽極(A1)和第二陽極(A2)組成。它的作用是發射電子並形成很細的高速電子束。燈絲通電加熱陰極,陰極受熱發射電子。柵極是一個頂部有小孔的金屬園筒,套在陰極外面。由於柵極電位比陰極低,對陰極發射的電子起控制作用,一般只有運動初速度大的少量電子,在陽極電壓的作用下能穿過柵極小孔,奔向熒光屏。初速度小的電子仍返回陰極。如果柵極電位過低,則全部電子返回陰極,即管子截止。調節電路中的W1電位器,可以改變柵極電位,控制射向熒光屏的電子流密度,從而達到調節亮點的輝度。第一陽極、第二陽極和前加速極都是與陰極在同一條軸線上的三個金屬圓筒。前加速極G2與A2相連,所加電位比A1高。G2的正電位對陰極電子奔向熒光屏起加速作用。

電子束從陰極奔向熒光屏的過程中,經過兩次聚焦過程。第一次聚焦由K、G1、G2完成,K、K、G1、G2叫做示波管的第一電子透鏡。第二次聚焦發生在G2、A1、A2區域,調節第二陽極A2的電位,能使電子束正好會聚於熒光屏上的一點,這是第二次聚焦。A1上的電壓叫做聚焦電壓,A1又被叫做聚焦極。有時調節A1電壓仍不能滿足良好聚焦,需微調第二陽極A2的電壓,A2又叫做輔助聚焦極。

3.偏轉系統

偏轉系統控制電子射線方向,使熒光屏上的光點隨外加信號的變化描繪出被測信號的波形。圖8.1中,Y1、Y2和Xl、X2兩對互相垂直的偏轉板組成偏轉系統。Y軸偏轉板在前,X軸偏轉板在後,因此Y軸靈敏度高(被測信號經處理後加到Y軸)。兩對偏轉板分別加上電壓,使兩對偏轉板間各自形成電場,分別控制電子束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偏轉。

4.示波管的電源

為使示波管正常工作,對電源供給有一定要求。規定第二陽極與偏轉板之間電位相近,偏轉板的平均電位為零或接近為零。陰極必須工作在負電位上。柵極G1相對陰極為負電位(—30V~—100V),而且可調,以實現輝度調節。第一陽極為正電位(約+100V~+600V),也應可調,用作聚焦調節。第二陽極與前加速極相連,對陰極為正高壓(約+1000V),相對於地電位的可調範圍為±50V。由於示波管各電極電流很小,可以用公共高壓經電阻分壓器供電。

1.2示波器的基本組成

從上一小節可以看出,只要控制X軸偏轉板和Y軸偏轉板上的電壓,就能控制示波管顯示的圖形形狀。我們知道,一個電子信號是時間的函數f(t),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只要在示波管的X軸偏轉板上加一個與時間變量成正比的電壓,在y軸加上被測信號(經過比例放大或者縮小),示波管屏幕上就會顯示出被測信號隨時間變化的圖形。電信號中,在一段時間內與時間變量成正比的信號是鋸齒波。

示波器的基本組成框圖如圖2所示。它由示波管、Y軸系統、X軸系統、Z軸系統和電源等五部分組成。

被測信號①接到“Y"輸入端,經Y軸衰減器適當衰減後送至Y1放大器(前置放大),推輓輸出信號②和③。經延遲級延遲Г1時間,到Y2放大器。放大後產生足夠大的信號④和⑤,加到示波管的Y軸偏轉板上。為了在屏幕上顯示出完整的穩定波形,將Y軸的被測信號③引入X軸系統的觸發電路,在引入信號的正(或者負)極性的.某一電平值產生觸發脈衝⑥,啟動鋸齒波掃描電路(時基發生器),產生掃描電壓⑦。由於從觸發到啟動掃描有一時間延遲Г2,為保證Y軸信號到達熒光屏之前X軸開始掃描,Y軸的延遲時間Г1應稍大於X軸的延遲時間Г2。掃描電壓⑦經X軸放大器放大,產生推輓輸出⑨和⑩,加到示波管的X軸偏轉板上。z軸系統用於放大掃描電壓正程,並且變成正向矩形波,送到示波管柵極。這使得在掃描正程顯示的波形有某一固定輝度,而在掃描回程進行抹跡。

以上是示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雙蹤顯示則是利用電子開關將Y軸輸入的兩個不同的被測信號分別

顯示在熒光屏上。由於人眼的視覺暫留作用,當轉換頻率高到一定程度後,看到的是兩個穩定的、清晰的信號波形。

示波器中往往有一個精確穩定的方波信號發生器,供校驗示波器用。

2示波器的使用

本節介紹示波器的使用方法。示波器種類、型號很多,功能也不同。數字電路實驗中使用較多的是20MHz或者40MHz的雙蹤示波器。這些示波器用法大同小異。本節不針對某一型號的示波器,只是從概念上介紹示波器在數字電路實驗中的常用功能。

2.1熒光屏

熒光屏是示波管的顯示部分。屏上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各有多條刻度線,指示出信號波形的電壓和時間之間的關係。水平方向指示時間,垂直方向指示電壓。水平方向分為10格,垂直方向分為8格,每格又分為5份。垂直方向標有0%,10%,90%,100%等標誌,水平方向標有10%,90%標誌,供測直流電平、交流信號幅度、延遲時間等參數使用。根據被測信號在屏幕上佔的格數乘以適當的比例常數(V/DIV,TIME/DIV)能得出電壓值與時間值。

2.2示波管和電源系統

1.電源(Power)

示波器主電源開關。當此開關按下時,電源指示燈亮,表示電源接通。

2.輝度(Intensity)

旋轉此旋鈕能改變光點和掃描線的亮度。觀察低頻信號時可小些,高頻信號時大些。

一般不應太亮,以保護熒光屏。

3.聚焦(Focus)

聚焦旋鈕調節電子束截面大小,將掃描線聚焦成最清晰狀態。

4.標尺亮度(Illuminance)

此旋鈕調節熒光屏後面的照明燈亮度。正常室內光線下,照明燈暗一些好。室內光線不足的環境中,可適當調亮照明燈。

2.3垂直偏轉因數和水平偏轉因數

1.垂直偏轉因數選擇(VOLTS/DIV)和微調

在單位輸入信號作用下,光點在屏幕上偏移的距離稱為偏移靈敏度,這一定義對X軸和Y軸都適用。靈敏度的倒數稱為偏轉因數。垂直靈敏度的單位是為cm/V,cm/mV或者DIV/mV,DIV/V,垂直偏轉因數的單位是V/cm,mV/cm或者V/DIV,mV/DIV。實際上因習慣用法和測量電壓讀數的方便,有時也把偏轉因數當靈敏度。

蹤示波器中每個通道各有一個垂直偏轉因數選擇波段開關。一般按1,2,5方式從5mV/DIV到5V/DIV分為10檔。波段開關指示的值代表熒光屏上垂直方向一格的電壓值。例如波段開關置於1V/DIV檔時,如果屏幕上信號光點移動一格,則代表輸入信號電壓變化1V。

每個波段開關上往往還有一個小旋鈕,微調每檔垂直偏轉因數。將它沿順時針方向旋到底,處於“校準”位置,此時垂直偏轉因數值與波段開關所指示的值一致。逆時針旋轉此旋鈕,能夠微調垂直偏轉因數。垂直偏轉因數微調後,會造成與波段開關的指示值不一致,這點應引起注意。許多示波器具有垂直擴展功能,當微調旋鈕被拉出時,垂直靈敏度擴大若干倍(偏轉因數縮小若干倍)。例如,如果波段開關指示的偏轉因數是1V/DIV,採用×5擴展狀態時,垂直偏轉因數是0.2V/DIV。

在做數字電路實驗時,在屏幕上被測信號的垂直移動距離與+5V信號的垂直移動距離之比常被用於判斷被測信號的電壓值。

2.時基選擇(TIME/DIV)和微調

時基選擇和微調的使用方法與垂直偏轉因數選擇和微調類似。時基選擇也通過一個波段開關實現,按1、2、5方式把時基分為若干檔。波段開關的指示值代表光點在水平方向移動一個格的時間值。例如在1μS/DIV檔,光點在屏上移動一格代表時間值1μS。

“微調”旋鈕用於時基校準和微調。沿順時針方向旋到底處於校準位置時,屏幕上顯示的時基值與波段開關所示的標稱值一致。逆時針旋轉旋鈕,則對時基微調。旋鈕拔出後處於掃描擴展狀態。通常為×10擴展,即水平靈敏度擴大10倍,時基縮小到1/10。例如在2μS/DIV檔,掃描擴展狀態下熒光屏上水平一格代表的時間值等於2μS×(1/10)=0.2μS

示波器的標準信號源CAL,專門用於校準示波器的時基和垂直偏轉因數。例如COS5041型示波器標準信號源提供一個VP-P=2V,f=1kHz的方波信號。

示波器前面板上的位移(Position)旋鈕調節信號波形在熒光屏上的位置。旋轉水平位移旋鈕(標有水平雙向箭頭)左右移動信號波形,旋轉垂直位移旋鈕(標有垂直雙向箭頭)上下移動信號波形。

2.4輸入方式

1.輸入通道選擇

輸入通道至少有三種選擇方式:通道1(CH1)、通道2(CH2)、雙通道(DUAL)。選擇通道1時,示波器僅顯示通道1的信號。選擇通道2時,示波器僅顯示通道2的信號。選擇雙通道時,示波器同時顯示通道1信號和通道2信號。測試信號時,首先要將示波器的地與被測電路的地連接在一起。根據輸入通道的選擇,將示波器探頭插到相應通道插座上,示波器探頭上的地與被測電路的地連接在一起,示波器探頭接觸被測點。示波器探頭上有一雙位開關。此開關撥到“×1”位置時,被測信號無衰減送到示波器,從熒光屏上讀出的電壓值是信號的實際電壓值。此開關撥到“×10"位置時,被測信號衰減為1/10,然後送往示波器,從熒光屏上讀出的電壓值乘以10才是信號的實際電壓值。

2.輸入耦合方式

輸入耦合方式有三種選擇:交流(AC)、地(GND)、直流(DC)。當選擇“地”時,掃描線顯示出“示波器地”在熒光屏上的位置。直流耦合用於測定信號直流絕對值和觀測極低頻信號。交流耦合用於觀測交流和含有直流成分的交流信號。在數字電路實驗中,一般選擇“直流”方式,以便觀測信號的絕對電壓值。

2.5觸發

第一節指出,被測信號從Y軸輸入後,一部分送到示波管的Y軸偏轉板上,驅動光點在熒光屏上按比例沿垂直方向移動;另一部分分流到x軸偏轉系統產生觸發脈衝,觸發掃描發生器,產生重複的鋸齒波電壓加到示波管的X偏轉板上,使光點沿水平方向移動,兩者合一,光點在熒光屏上描繪出的圖形就是被測信號圖形。由此可知,正確的觸發方式直接影響到示波器的有效操作。為了在熒光屏上得到穩定的、清晰的信號波形,掌握基本的觸發功能及其操作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1.觸發源(Source)選擇

要使屏幕上顯示穩定的波形,則需將被測信號本身或者與被測信號有一定時間關係的觸發信號加到觸發電路。觸發源選擇確定觸發信號由何處供給。通常有三種觸發源:內觸發(INT)、電源觸發內觸發使用被測信號作為觸發信號,是經常使用的一種觸發方式。由於觸發信號本身是被測信號的一部分,在屏幕上可以顯示出非常穩定的波形。雙蹤示波器中通道1或者通道2都可以選作觸發信號。

電源觸發使用交流電源頻率信號作為觸發信號。這種方法在測量與交流電源頻率有關的信號時是有效的。特別在測量音頻電路、閘流管的低電平交流噪音時更為有效。

外觸發使用外加信號作為觸發信號,外加信號從外觸發輸入端輸入。外觸發信號與被測信號間應具有周期性的關係。由於被測信號沒有用作觸發信號,所以何時開始掃描與被測信號無關。

正確選擇觸發信號對波形顯示的穩定、清晰有很大關係。例如在數字電路的測量中,對一個簡單的週期信號而言,選擇內觸發可能好一些,而對於一個具有複雜週期的信號,且存在一個與它有周期關係的信號時,選用外觸發可能更好。

2.觸發耦合(Coupling)方式選擇

觸發信號到觸發電路的耦合方式有多種,目的是為了觸發信號的穩定、可靠。這裏介紹常用的幾種。

AC耦合又稱電容耦合。它只允許用觸發信號的交流分量觸發,觸發信號的直流分量被隔斷。通常在不考慮DC分量時使用這種耦合方式,以形成穩定觸發。但是如果觸發信號的頻率小於10Hz,會造成觸發困難。

直流耦合(DC)不隔斷觸發信號的直流分量。當觸發信號的頻率較低或者觸發信號的佔空比很大時,使用直流耦合較好。

低頻抑制(LFR)觸發時觸發信號經過高通濾波器加到觸發電路,觸發信號的低頻成分被抑制;高頻抑制(HFR)觸發時,觸發信號通過低通濾波器加到觸發電路,觸發信號的高頻成分被抑制。此外還有用於電視維修的電視同步(TV)觸發。這些觸發耦合方式各有自己的適用範圍,需在使用中去體會。

3.觸發電平(Level)和觸發極性(Slope)

觸發電平調節又叫同步調節,它使得掃描與被測信號同步。電平調節旋鈕調節觸發信號的觸發電平。一旦觸發信號超過由旋鈕設定的觸發電平時,掃描即被觸發。順時針旋轉旋鈕,觸發電平上升;逆時針旋轉旋鈕,觸發電平下降。當電平旋鈕調到電平鎖定位置時,觸發電平自動保持在觸發信號的幅度之內,不需要電平調節就能產生一個穩定的觸發。當信號波形複雜,用電平旋鈕不能穩定觸發時,用釋抑(Hold Off)旋鈕調節波形的釋抑時間(掃描暫停時間),能使掃描與波形穩定同步。

極性開關用來選擇觸發信號的極性。撥在“+”位置上時,在信號增加的方向上,當觸發信號超過觸發電平時就產生觸發。撥在“-”位置上時,在信號減少的方向上,當觸發信號超過觸發電平時就產生觸發。觸發極性和觸發電平共同決定觸發信號的觸發點。

2.6掃描方式(SweepMode)

掃描有自動(Auto)、常態(Norm)和單次(Single)三種掃描方式。

自動:當無觸發信號輸入,或者觸發信號頻率低於50Hz時,掃描為自激方式。

常態:當無觸發信號輸入時,掃描處於準備狀態,沒有掃描線。觸發信號到來後,觸發掃描。

單次:單次按鈕類似復位開關。單次掃描方式下,按單次按鈕時掃描電路復位,此時準備好(Ready)燈亮。觸發信號到來後產生一次掃描。單次掃描結束後,準備燈滅。單次掃描用於觀測非週期信號或者單次瞬變信號,往往需要對波形拍照。

上面扼要介紹了示波器的基本功能及操作。示波器還有一些更復雜的功能,如延遲掃描、觸發延遲、X-Y工作方式等,這裏就不介紹了。示波器入門操作是容易的,真正熟練則要在應用中掌握。值得指出的是,示波器雖然功能較多,但許多情況下用其他儀器、儀表更好。例如,在數字電路實驗中,判斷一個脈寬較窄的單脈衝是否發生時,用邏輯筆就簡單的多;測量單脈衝脈寬時,用邏輯分析儀更好一些。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5

光學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質中傳播時各種性質的學科。物理光學過去也稱“波動光學”,從光是一種波動出發,能説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現象。而在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麥克斯韋關於光是電磁波的假説以後,物理光學也能在這個基礎上解釋光在傳播過程中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時的部分現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獲得一定成功。但光的電磁理論不能解釋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現象,如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及各種原子和分子發射的特徵光譜的規律等;在這些現象中,光表現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紀以來,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學的另一部門“量子光學”。

【楊氏干涉實驗】楊格於1801年設法穩定兩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見光之干涉實驗,並由此求出可見光波之波長。其方法是,使太陽光通過一擋板上之小孔使成單一光源,再使此單一光源射到另一擋板上,此板上有兩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與單光源等距離,則此兩同相位之兩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條紋。因為通過第二擋板上兩小孔之光因來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長相等,並且維持一定的相位關係(一般均維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變的干涉條紋。若X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條紋與中心點O的距離,D為雙孔所在面與屏幕之間的距離,2a為兩針孔S1,S2間之距離(通常小於1毫米),λ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發出的光之波長。

兩光源發出的兩列光源必然在空間相迭加,在傳播中兩波各有各的波峯和波谷。當兩列波的波峯和波峯或波谷和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為亮點。這些亮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為波長λ的整數倍。在兩列波的波峯與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為暗點,這些暗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為波長λ/2的整數倍。實驗結果的干涉條紋,它是以P0點為對稱點而明暗相間的條紋。P0點處的中央條紋是明條紋。當用不同的單色光源作實驗時,各明暗條紋的間距並不相同。波長較短的單色光如紫光,條紋較密;波長較長的單色光如紅光,條紋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實驗,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條紋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條紋的兩側,由於各單色光的明暗條紋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紅的彩色條紋。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6

探究課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説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説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7

第一單元 地球和地表的變化

(一)、地球結構模型的製作

【實驗目的】通過製作地球結構模型使學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內部的構造。

【實驗材料】各種顏色的橡皮泥。

【實驗過程】

1、用黃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色的橡皮泥在黃色球形的外面再包圍一層,把黃色的球形裹起來,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紅色的橡皮泥外層包圍一層,代表地殼。這樣一個地球結構模型就制好了。

【注意事項】

1、 製作之前先考慮:各個橡皮泥圈層該有多厚?

2、 便於觀察可以將球狀模型切開,展現其剖面,以便直觀地看到地球的內部構造。

(二)模擬火山噴發

【實驗目的】模擬火山噴發

【實驗材料】三腳架、鐵盒子、土豆泥、番茄醬、酒精燈、火柴。

【實驗過程】

1、在鐵盒子裏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狀,並在土豆泥中間挖個小洞。

2、往洞裏倒入一些番茄醬,用薄薄的一層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鐵盒子放到鐵架台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番茄醬受熱後外溢的現象。

【實驗現象】番茄醬受熱後,番茄醬在土豆泥的裂縫部分或有空隙的地方溢出。

【實驗結論】巖漿受熱後,通過巖石空隙或裂縫部分向上運動並溢出。

(三)地震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地震發生時的情景

【實驗材料】紙箱、木塊、記號筆。

【實驗過程】

1、在紙箱上畫上街道的圖形。

2、在每個街道的拐角處都有用小木塊壘成樓房。

3、在紙箱底部敲擊,使樓房倒塌。

4、根據樓房倒塌的情況,判斷地震的中心和強弱。

【實驗現象】紙箱底振動,樓房倒塌。

(四)地震成因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地震產生的原因。

【實驗材料】竹筷——地表的巖層

【實驗過程】

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彎曲,體會手上有什麼感覺,觀察發生的現象。

2、同時用兩根筷子試一試。

【實驗現象】筷子會斷裂,手感覺到麻木。

【實驗結論】地表受到巨大的力時,會產生褶皺或斷裂,形成地震

(五)卵石磨圓的模擬試驗

【實驗目的】通過卵石磨圓的模擬實驗,認識卵石是怎樣形成的?

【實驗材料】有蓋得大口玻璃瓶、誰、磚、錘子。

【實驗過程】

1、用錘子把磚敲成塊。

2、把磚塊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裏,把瓶口擰緊。

3、用力搖晃瓶子,過一段時間後進行觀察。

【實驗現象】觀察到碎磚塊沒有了稜角,變成了圓形。

【實驗結論】在誰的沖刷和碎磚塊得相互碰撞、摩擦的過程中,碎磚塊稜角消失,變得光滑起來。

(六)温度對巖石破壞作用的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温度對巖石破壞作用的實驗

【實驗材料】酒精燈、頁巖、燃燒鉗。

【實驗過程】

1、先點燃酒精燈,用燃燒鉗夾緊巖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熱。

2、掌握好加熱時間,加熱巖石後馬上把它放入水中,反覆做幾次。

【實驗現象】巖石表面出現裂縫,有的一塊塊往下掉碎屑。

【實驗結論】巖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長期作用下發生破碎現象。

【注意事項】

1、使用酒精燈要注意安全。

2、不要用手碰石頭。

3、巖石選取易碎的頁巖效果最好,也可以用板巖或風化花巖做實驗。

4、冷水的温度越低越好,最好用冰水。

(七)滴水穿石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研究水滴的力量

【實驗材料】黑色手工紙、麪粉、滴管、燒杯、水、米尺。

【實驗過程】

1、在黑色手工紙上用麪粉堆成大小相同的面堆。

2、用滴管從不同的高度向面堆滴水,發現面堆在水的衝擊下四處濺出。

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麪粉濺落的範圍直徑。

【實驗現象】麪粉堆在水的衝擊下四處濺出。

【實驗結論】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時所產生的衝擊力越大。實驗室條件下水滴下落的高度遠遠低於自然界中雨水的高度,由此推斷雨水對地表有強大的衝擊力,天長日久,能形成“滴水穿石“等改變地貌的現象。

第二單元 聲音的祕密

(一)聲音的產生

【實驗目的】研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實驗材料】空紙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

【實驗過程】

1、把空紙盒去掉盒蓋,把橡皮筋緊繃在盒子上,用手撥動橡皮筋,使它發出聲音,觀察現象。

2、在鼓面上放少許豆粒,用鼓槌把鼓敲響,觀察現象。

3、用錘敲音叉,聽到聲音後,用音叉接觸水面,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

1、皮筋在震動。

2、鼓面在振動,豆粒在上下跳動。

3、水面有波紋,並有水滴濺起,音叉振動。

【實驗結論】聲音是有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實驗目的】聲音是有什麼傳播的?

【實驗材料】鬧鐘、塑料袋、水槽、水。

【實驗過程】

1、把鬧鐘放在空氣中,能否聽到聲音?這聲音是通過什麼物體傳入耳朵裏的?

2、用手指輕輕撓桌面或桌腿,知道耳朵聽不見為止,然後將耳朵貼在桌面上,繼續撓,這是能聽到聲音嗎?

3、把鬧鐘用塑料袋紮好,放入水槽中。將耳朵緊貼水槽,你能聽到腦中的聲音嗎?

【實驗現象、結論】

1、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通過氣體傳入耳朵的。

2、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通過固體傳入耳朵的。

3、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通過液體傳入耳朵的。

(三)鼓膜作用的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鼓膜作用

【實驗材料】紙筒、橡皮筋、火柴、細線、小鏡子。

【實驗過程】

1、把紙箱去掉底當外耳道;在紙筒的一端蒙上一塊橡皮膜,繃緊後用橡皮筋固定,當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棒系在細線上,並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對着鏡子在紙筒的另一端發出各種聲音,觀察火柴的現象。

2、將橡皮膜扎破,在對着鏡子在紙筒的另一端發出各種聲音,觀察火柴棒的現象。

【實驗現象、結論】

1、聲波通過紙筒傳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動,帶動着火柴棒跳動起來。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動,不能帶着火柴棒跳動。

(四)聲音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實驗目的】聲音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實驗材料】鼓、碎紙屑。

【實驗過程】

1、在鼓面上放些碎紙屑,輕敲鼓,聽發出的聲音,並觀察鼓面上紙屑的振動情況。

2、敲擊由輕逐漸加重,再聽聲音強弱的變化,並觀察鼓面上紙屑的振動情況。

【實驗現象、結論】

響聲越大,紙屑跳動的越高。説明振幅越大,聲音越高。

第四單元生活中的材料

(一)木材特點的實驗

【實驗材料】各種木材、錘子、放大鏡、酒精燈、鑷子、小刀、電流表、電池、導線、水槽。

【實驗過程】

1、用點燃的酒精燈燒木柴,看哪種木材更易燃燒。

2、用放大鏡觀察木材的花紋,比較木材的形狀和花紋的粗細。

3、用小刀刻木材,探究不同木材的軟硬程度。

4、將木材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木材的沉浮現象。

5、把不同的木材連入電路,看木材的沉浮現象。

6、和其他物品比較輕重。

【實驗現象】

1、大部分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紋(年輪)。

3、木材軟硬程度不同,有的很軟,有的很硬。

4、木材有沉浮現象,浮得多沉得少。

5、幹木材不導電,是木材導電能力很弱。

(二)紙的吸水性試驗

【實驗材料】各種長寬厚相同的紙條、膠水、尺子、水槽、水。

【實驗過程】

1、把各種紙條一次粘在尺子上。

2、在水槽中裝入少量水。

3、把尺子水平放入水槽,讓各種紙同時浸入水中。觀察哪種紙爬升的水漬高,哪種紙的吸水性能就好。

(三)陶瓷特點的實驗

【實驗材料】各種陶瓷、錘子、小刀、酒精燈、鑷子、白紙、放大鏡、電池、導線、小閘門、電流計、火柴、水槽、木頭、鐵絲、銅絲、冷熱水。

【實驗過程】

1、用火燒,看是否易燃。

2、用錘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陶瓷的軟硬。

3、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陶瓷的沉浮現象。

4、把陶瓷放入熱水中,觀察陶瓷是否容易傳熱。

5、把陶瓷聯入電路,看是否導電。

6、讓陶瓷從高處落下,看是否易碎。

7、有陶瓷碎片切割紙片。

【實驗現象】陶瓷不易燃,硬度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易導電,不容易傳熱,易碎,碎片很鋒利等。

(四)金屬特點的實驗

【實驗材料】鐵、銅、鋁等金屬,小刀、導線、電池、小閘門、酒精燈、放大鏡、玻璃杯子、

錘子、木條、陶瓷等。

【實驗過程】

1、用火燒,看是否易燃。

2、用錘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金屬的硬度。

3、放入盛有熱水的水槽中,看金屬是否容易傳熱。

4、用放大鏡,砂紙打磨,觀察金屬的花紋、光澤。

5、把金屬連入電路,看是否導電。

6、讓金屬從高空處落下,看是否易碎等等。

【實驗現象】金屬不易燃,硬度較大,容易傳熱,有金屬光澤,容易導電,不易碎等。

第五單元 水循環

(一) 水蒸發時要吸收熱量

【實驗目的】探究水蒸發時要吸收熱量

【實驗材料】温度計、棉紗、支架、表。

【實驗過程】

1、將温度計的液泡包上棉紗,把它浸入水中,觀察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計提出水面,掛在支架上,觀察温度計液泡上的水在蒸發時温度有什麼變化。邊觀察邊做記錄。

【實驗現象】温度計液泡上的水蒸發時,温度在不斷下降。

【實驗結論】水蒸發時要吸收周圍的熱量。

(二)沸騰

【實驗目的】研究水沸騰的現象

【實驗材料】鐵架台、石棉網、燒杯、酒精燈、温度計、彩筆、鐘錶。

【實驗過程】

1、組裝好帶有兩個鐵圈的鐵架台,在鐵架台的下一鐵圈上墊一石棉網,放上半燒杯涼水,下面放好一個酒精燈。在鐵架台上鐵圈上掛一支温度計,温度計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2、未加熱之前,先記錄下温度計的讀書,然後點燃酒精燈,開始加熱。每隔一分鐘記錄一次温度計的讀書。

【實驗現象】水的温度不斷升高,達到一定温度時,水就會沸騰。水沸騰後,繼續加熱,温度不會再升高。

【實驗結論】把水加熱到一定程度(通常是100℃)水會迅速變成水蒸氣並不停地翻騰起來,這叫做“沸騰”。水沸騰後,温度計讀數保持不變,這個温度就是這杯水的沸點。

(二) 凝結實驗

【實驗目的】探究水凝結

【實驗材料】酒精燈、火柴、試管夾、燒杯、小碟子、少量冰塊、三腳架、石棉網。

【實驗過程】

1、在三腳架上市啊棉網,把裝有水的燒杯放在上面。在燒杯上面裝有冰塊的小碟子上。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

3、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隨着温度的升高,水裏不斷產生氣泡,水面上游水汽出現,在小碟子的下面出現水珠。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8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目標

1、問題的提出現在中學英語教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學生缺少言語技能。為了改善學生的交際能力,我們提出了“提高學生英言語技能”的研究課題。為此我們在高中各年級進行了長達四年的課題研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2、課題研究的目標和主要內容課題組根據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培養學生在口頭上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提高觀察、注意、記憶、想象、聯想等能力。主要內容是訓練學生能對所學文章進行概括、轉換、補充、評價及推斷。概括就是在學習預習課文的基礎上,要求他們認真領會文章中心思想或主要內容,經過思考,用三五句話加以概括總結。轉換就是充分發揮學生模仿性強的特點,用所學知識來改變局部課文的寫法,重新組織文字進行表達的一種訓練方式。學生由模仿到創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有利於求異思維的培養,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提高口頭交際的能力。補充就是特定語言環境擴展聯想,進而由學生對原文進行補充的訓練形式。先給學生一定的語言環境,然後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想象能力,對理解記憶中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以後,得到一種新的形象思維。評價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思維訓練、言語訓練。它要求學生必須加深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抓住文章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鑑賞並挖掘課文的真正思想,在此基礎上利用英語來表達自己對文章主題或主人公性格特點的評價與認識。推斷是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推斷講述,也是很必要的。通過推斷進行假設,培養他們邏輯揄和想象能力。最後能夠達到脱口而出的水平。

3、課題研究的理論根據

(1)言語是人們交流思想時的話語,由引可以以為言語能力就是交際能力。言語能力能夠把語言知識和言語知識靈活又得體應用於語言交際。言語能力以語言能力為基礎。但語言能力並不能“自然”地轉化為言語能力。要具有言語能力還必須具有言語知識或交際規約和語言國情知識,必須接觸大量的語篇形式的教材,必須進行反覆言語操練。語言能力通過課文教學得到提高,言語能力通過課文教學得以發展。示意圖

(2)“説”是一個複雜的心理活動,這個過程是將自己內化的語言材料進行編碼,即藉助於詞語按一定的句式,連貫地轉換外部有聲語言。“説”得有説的動機。即有強烈自我表達的心理傾向,不羞口,不膽怯。心理學家古朗説:“被要求講一種外國語言,不僅僅是心理上受威脅,精神與身體的整個系統都直接受到牽連。”所以,培養“説”的這種素質,要循序漸進。所以本課題提出“提高學生英語言語技能”激發學生講英語的興趣,培養“説”的能力,達到提高學生交際能力。

二、課題研究過程1、自1997年5月——1997年9月書面提出“提高學生英語言語技能”課題的立項報告包括學習本課題有關的著作的論述,分析課題,檢查文獻,並開展課堂教學調研和舉行小範圍的研究課。

2、1997年9月正式開題,以本研究課題為基礎,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開設了以閲讀為重的公開課。並且在秋季校對外的大型公開課中取得成功。

3、初步總結出了“提高學生英語言語技能”在閲讀課上的應用:我們分二步開始。(1)從年級上劃分。高一:主要訓練概括能力。高二:在概括的基礎上主要進行轉換。高三在高一、高二的基礎上訓練評價及推斷。但又拘泥於年級上的差異,有時適當交差進行。(2)由於高中教材的閲讀材料體裁各異根據閲讀課文的體裁可分為以下幾種課型:a、概括型:以book1alesson50abrahamlincoln為例,以時間順序為線索,請同學自己組織語言概括全文。有的課文請同學用一句話概括每段的主題,然後用一句話或幾句話概括全文主題。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9

1.太陽下影子變化

實驗名稱:太陽下影子變化的模擬實驗。

實驗準備:手電筒、繩子、橡皮、鉛筆、呼啦圈等

實驗過程:用手電筒代替太陽,把手電筒用細繩掛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傍晚從西方落下,影子隨着太陽位置的變化由西向動轉動。

實驗結論: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長,中午的影子最短。

2.實際試驗模擬晝夜變化的實驗

答:實驗名稱:模擬晝夜變化的實驗。

實驗準備:地球儀、手電筒等

實驗過程:用手電筒水平照射地球儀,會發現向着手電筒的一面變亮了,揹着的一面沒有變亮,逆時針轉動地球儀,地球儀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斷變換。

實驗結論:向着太陽的一面是白晝,揹着太陽的一面是黑夜,隨着地球的轉動,白晝和黑夜交替出現。

3、設計試驗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

實驗名稱: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

實驗準備:凸透鏡、凹透鏡、白紙等

實驗過程:(1)分別用凸透鏡和凹透鏡觀察物體。

(2)讓陽光穿過凸透鏡,觀察聚焦情況。

(3)把凸透鏡對着窗户,觀察成像的情況。

實驗結論:凸透鏡有放大物體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鏡有縮小物體的的作用。

4、設計試驗證明光的行進方向。

實驗準備:手電筒、三張帶孔的紙板等

試驗過程:把三張紙板平行放置讓三個小孔在一條直線上,用手電筒照,光能穿過三個小孔;讓三個小孔不在一條直線上,光不能通過小孔。

試驗結論:光在空氣中是沿着直線行進的。

5.實驗名稱:研究電磁鐵的磁極(自制的電磁鐵)

實驗方法:(1)給電磁鐵通電後,讓其釘帽一端與指南針接近,如果釘帽與指南針的北極相吸,那電磁鐵的這端就是南極;(2)改變電池的正負極,發現釘帽與指南針的北極相斥,這時電磁鐵的南極變成了北極。

實驗結論:電磁鐵的兩極會改變,電池正負極方向改變後會改變電磁鐵的磁極。

6、問題: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

假設與線圈圈數有關。線圈匝數多,磁力大;

線圈匝數少,磁力小。

保持不變的是:電池數量、鐵釘粗細等。

需要改變的是:線圈匝數

結論: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匝數有關。線圈匝數多,磁力大;線圈匝數少,磁力小。 名稱: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的變化

材料:試管、氣球皮、橡皮筋、酒精燈

步驟1:

1、在試管裏裝滿水,並用氣球皮把管口矇住,用橡皮筋紮緊

2、將試管入在酒精燈上加熱

結論:水加熱後體積壯增大

名稱:液體的熱脹冷縮

材料:平底燒瓶、塞子、玻璃棒、燒杯、紅墨水

步驟2:

1、在平底燒瓶中滴入4滴紅墨水,用清水裝潢,並用插用玻璃棒的塞子塞緊瓶口

2、將平底燒瓶放入裝有熱水的燒杯中

3、取出平底燒瓶又放入裝有冷水的燒杯中

結論:一般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名稱:氣體的熱脹冷縮

材料:錐形瓶、氣球、燒杯

步驟3:

1、將氣球口套在錐形瓶口上

2、將錐形瓶分別放在裝有熱水、温水、冷水的燒杯中

結論: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名稱:固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

材料:銅球、銅環、酒精燈

1、將銅球沿銅環孔穿一穿

2、將銅球放在酒精燈上加熱一段時間

3、將銅球沿銅環孔穿一穿

4、將熱銅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銅環孔穿一穿

結論:固體在一般情況下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名稱:熱是怎樣傳遞的

材料:鐵絲、凡士林、小棒、酒精燈、支架

步驟4:

1、將鐵絲的兩端固定在兩個支架上

2、在鐵絲的不同地方塗上凡士林,並粘上小棒

3、用酒精燈對着鐵絲的一端加熱

4、結論:熱從高温部分傳到低温部分

名稱: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

材料:圓形金屬片、凡士林、小棒、酒精燈、鐵架台

步驟5:

1、在圓形金屬片的同心圓處塗上凡士林,並粘上小棒

2、將金屬片固定在鐵架台上

3、用酒精燈對着金屬片的中心或邊緣部分回熱

結論:熱從高温部分傳到低温部分。

名稱:擺的特徵

材料:鐵架台、細線、同樣大的螺帽

步驟6:

1、用線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鐵架台的支棒上(A、同一重物和同一擺長;B、擺長一樣和重物的輕重不一樣;C、擺長不一樣,重物輕重一樣)

2、將第一種拉到不同高度,將第二種和第三種都拉到同樣高度

結論:

1、同一個擺,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是不變的。

2、擺擺動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無關,與擺線的長短有關。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10

今天上午,我去參加小記者活動,科學實驗之染色工藝。

活動開始了,老師先告訴我們什麼叫染色工藝。染色工藝就是在布上染色,在布上不好染,所以我們今天要學習一下。

老師拿來三個盒子,她給我們介紹裏面的東西,裏面有三個空塑料小瓶子,還有搗蒜時用的搗棒、釦子、茶杯、夾子、冰糕棍等等。

老師還告訴我們染色工藝有許多種手法,我們今天要學習扎染和夾染。老師拿出三袋顏料,分別是紅、黃、藍,她拿出小勺子挖了兩勺放在小瓶子裏,又倒了兩釐米的水,再一晃就行了。

我們先試了試扎染,扎染就是把一張紙或是一塊布折三折,像一個扇子樣,然後再用皮筋紮起來,在兩邊扎一下,中間扎一下,然後再染色。出來的形狀是條條形的,非常美麗。

我們又試了夾染,這時冰糕棍或者釦子就派上用場了,夾染就是用夾子把釦子或者冰糕棍夾起來。染色的時候,要注意不能滴太多了顏料,只能滴那麼三四滴,滴多了就不好了。滴完後,讓顏料在紙上或布上蔓延出來,再把用夾子夾着的冰糕棍、釦子去掉,打開看一看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做出來的手絹上面印有釦子的形狀,非常漂亮。

然後,我還染了一個商標牌,因為商標牌沒法折,所以我是用夾染製作的。

最後,老師送給我了一個小手絹,我非常喜歡這個小手絹,因為這個小手絹裏的顏色非常豐富飽滿。

這次的活動真有意義!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11

【實驗名稱】探究化學反應中的熱量變化

【實驗目的】

1、瞭解化學反應中往往有熱量變化;

2、知道化學反應中往往會吸收熱量或放出熱量。

【實驗儀器和試劑】

試管、剪刀、砂紙、塑料薄膜袋、2mol/L鹽酸、氯化銨晶體、氫氧化鈣固體、鎂條。

【實驗過程】實驗1

步驟:向一支試管中放入用砂紙打磨光亮的'鎂條,再加入5mL2mol/L鹽酸,用手觸摸試管外壁。

現象:

有關反應化學方程式:

結論:

實驗2

步驟:向完好的塑料薄膜袋[高二化學實驗報告(共2篇)]中加入約7g氫氧化鈣固體,再加入氯化銨晶體,排除袋內的空氣,紮緊袋口,再將固體混合均勻,使之充分反應。

現象:

有關化學方程式:

結論:

【問題討論】

實驗1.2中反應物能量總和與生成物能量總和的相對大小有什麼關係?

四:高中化學必修2實驗報告

班級:

姓名:

座號

【實驗名稱】探究銅鋅原電池

【實驗目的】

1、通過實驗探究初步瞭解原電池的構成條件;2.瞭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實驗儀器和試劑】

鋅片、銅片、稀硫酸、導線、靈敏電流計、燒杯。

【實驗過程】

【問題討論】

分析構成原電池需要哪些必要條件?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12

【實驗目的】

感受熱空氣的能量,體驗風的成因

【實驗器材】

風的形成實驗材料:火柴

【實驗步驟】

1、檢查實驗儀器是否齊全

2、觀察風的形成實驗材料

3、點燃蠟燭,罩上實驗材料,觀察

4、整理實驗儀器,各就各位。

【實驗結論】

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體輕重有關。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體越重,摩擦力也越大。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13

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

實驗目的:

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實驗原理: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

實驗器材:

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刻度尺一把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鋪一張大紙,紙上豎立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沿着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直線,代表平面鏡的位置;

2、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後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豎立着在玻璃板後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蠟燭像的位置,在紙上記下這兩個位置;

4、移動點燃的蠟燭,重做實驗;

5、用直線把每次實驗中蠟燭和它的像在紙上的位置連起來,並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將數據記錄在下表中。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14

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説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説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15

一、實驗名稱:

研究“青春”的性質。

二、實驗目的:

探索“青春”分別於“懶散”溶液、“追求”溶液、“奮鬥”溶液反應所生成的“物質”。

三、實驗器材:

托盤天平、三隻大試管、藥匙、“青春”顆粒、“懶散”溶液、“追求”溶液、“奮鬥”溶液。

四、實驗步驟:

1、用托盤天平稱取三份等質量的“青春”顆粒分別用藥匙置於三隻大試管中。

2、向三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等質量的三種溶液,觀察現象。

五、實驗現象:

1、滴入“懶散”溶液的試管,試管中物質反應緩慢,很久才生成一種叫失敗的黑色沉澱和帶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2、滴入“追求”溶液的試管,試管中不斷有氣泡冒出,生成一種帶香味的氣體和一種叫做“堅持”的藍色沉澱。3、滴入“奮鬥”溶液的試管,試管內物質反應極快,生成一種粉色氣體,剩餘物質並迅速凝固生

一種叫“成功”的固體。

實驗方程式:懶散+青春=失敗+悔恨

追求+青春=堅持+信念

奮鬥+青春=成功+美好

實驗結論:青春值得自己去努力奮鬥,青春有夢就不怕痛,年輕的我們有夢,有理想,有追求,在青春的路上我們不會妥協不會認輸。奮鬥、努力、堅強、堅持是我們青春最好的良方。只有奮鬥過的青春才沒有遺憾,青春值得我們去奮鬥。

實驗時間:20xx年9月1日

20xx年9月1日剛開學的我,載着希望與夢想,載着時光的背囊,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理想,我把熱血投入深海,把希望拋上雲宵。在霓虹燈亮起的那一刻,所有的星星都是真的。

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天空海闊,要做最堅強的泡沫。我寧願跑起來被絆倒無數次,也不願規規矩矩走一輩子,就算跌倒也要豪邁的笑。我覺得高峯只對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有真正意義,別人撞了南牆才回頭,而我撞了也不回頭,我要跨過去。

明年芙蓉花開,同學們我們會在哪?高中三年希望我們還一起走過,青春終將散場,但唯有記憶永垂不朽,剩下的日子讓這記憶更加深刻些,讓這記憶更加濃烈些。我們各自匆忙,不必相視,各自遠走,卻要想念。今年的奮鬥為了明年的一切值了,明年加油!

後記:我不會因為一片雲,指着天空説沒太陽,我會踮起腳尖更接近太陽。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16

摘要:科學探究實驗是新課程着重介紹的知識點,同時又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亮點和難點。本文對科學探究的六大要素逐一加以解釋,並以實例説明如何做好科學探究實驗及如何做實驗報告。

關鍵詞: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實驗 實驗報告 提出問題 猜想和假設 實驗方案 數據處理

作為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亮點和難點,《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對科學探究提出了明確要求,並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勇於實驗、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一般來講,我們進行科學探究都要遵循以下步驟或流程:

一、提出問題

“現代科學之父”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着科學的進步”。

問題是創造的先導,是思維的起點,具有問題意識是一個人有所創新的前提與基礎,是否具有問題意識,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因循守舊之人與開拓創新之人的分水嶺。

我們提出的問題首先應該是科學的,不能反科學或偽科學,而且還必須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可以探究的、值得探究的。依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我們所能提出的問題應根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卻不能脱離生活和實際經驗,提出的問題應在其力所能及範圍之內,即有能力應用已有的物理知識,加上部分未知的物理知識,利用科學的方法與思想,或獨立或協作地予以解決。

提出問題後我們還必須明確問題,明確問題是為提出假設或大膽猜想奠定基礎。從物理學的角度較為明確地闡述該問題。

二、猜想和假設

讓學生做假設和猜想,就是根據已有的物理知識和實驗經驗,對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問題的答案提出猜想與假設,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卻概括世上的一切,推動着科技的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講,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郅庭瑾先生認為,高中生業已具備以理論型為主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具體體現在:

①學生可以通過假設進行思維。按照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途徑,經過一系列的抽象邏輯過程,達到目的。

②學生思維業已具備預設性,在解決問題之前,學生已採取了一定的方式和手段。

③學生思維已漸進形式化。中學生開始逐步地由具體運算思維佔優勢發展為形式思維佔優勢,不僅能夠進行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而且能進行從一般到特殊的演繹。高中生在他們的實踐與學習中,已能夠完成從具體上升到理論,再由理論指導去獲得具體知識的完整過程。

④高中生思維活動中自我意識或監控能力的明顯化。

⑤學生思維能跳出舊框框,創造性思維已獲得迅速發展,開始追求新穎、獨特的東西,形成了自己對事物的獨特見解。為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們大膽猜想,只有想象,才能儘可能多地突破舊有知識的羈索,打破時空的限制,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儘可能地全方位思考。合理的或大膽的猜想往往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無意中的直覺往往可以打開解決問題的大門,激發創造的靈感,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一種大膽而有根有據的判斷往往也可以突破層層迷團,實現探究的目的。

三、制定實驗方案

方案是種思想,是個預設,只有經過多次嘗試才能完善;方案是盞街燈,是座燈塔,指引着我們有目的有步驟地完成實驗或既定目標。方案設計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實驗步驟是否井然有序,關係到實驗數據是否真實可靠、是否切實可信,關係到實驗結論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普遍性。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好就好在實驗設計的巧妙,設計的合理,設計的渾然天成。為此:

①方案中的儀器應選材合理,便於準備,不能要求過高。在確定實驗方案之前,應首先學會正確操作和熟練操作,特別要注意應該注意的事項。

②探究過程應儘量清晰,各步驟間銜接流暢,表格設計合理,應儘可能多地確定實驗方案,儘可能多地進行實驗,並由此比較各個方案的優缺點,確定最佳方案,同時若其中某個實驗被確認失敗的話,也可以儘快選擇其他實驗方案。

四、進行實驗

根據實驗方案,按照説明書正規操作,操作時應注意安全(包括儀器安全和人身安全),實驗中要如實記錄數據和實驗現象等,利用觀察、實驗或其他方式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實驗數據和信息。

儘可能地收集實驗數據與信息,目的是儘量減少偶然誤差的干擾。收集到的信息越多,越有利於我們做定性分析;數據越多,越有利於我們做定量的計算。當然,為了更好地逼近實驗結論,我們除了實驗手段外,還可以從多種信息源上採集和獲取信息,以彌補實驗手段的不足。

五、數據處理

整理完所收集到的數據與信息後,就要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應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通過分析和歸納,找出規律,嘗試根據實驗現象和數據處理得出結論,並對實驗結果予以解釋和描述”,通過對實驗數據的處理,能得到哪些反饋呢?

用自己的語言去總結實驗結論時,需要注意的是實驗結論一般應具有以下特徵:

①條件相當嚴格,不能任意擴大或縮小;

②實驗方法相當完善,當然也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③表述簡潔而嚴明,應儘量用嚴密且準確的科學術語來描述,且具有相當嚴謹的邏輯。

六、心得體會

通過實驗,汲取失敗的教訓,積累成功的經驗。實驗後要提交實驗報告,報告中要科學地表述自己的探究思路、過程、方法和結論。踢過足球比賽的大都知道“我們在比賽中,既要注重自己的積極突破,又要注重團隊的團結合作”的道理,同樣在科學探究實驗中,自我自主探究與交流協作也一樣重要。在合作中注意既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實驗方案,也要能夠積極聽取他人的建議,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成果。只有我們親身親歷科學探究,才能收穫一種習慣,養成一種意識,養育一種能力,這對我們今後無論是學業還是事業都是極其重要的。

下面以“探究加速度與質量、力之間的關係”的實驗為例,簡要探討如何進行科學探究和書寫實驗報告。

實驗原理及實驗方案: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力並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簡而言之,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體現在速度的改變上,而速度發生變化就表明物體具有加速度,因此可以説力是使物體產生(或具有)加速度的原因。同是一輛靜止的汽車,施加的牽引力越大,至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時間越短。由此我們不妨假設加速度與力成一次函數a=kf+b,同時假設b=0。假設成立與否,還需要用實驗探究和驗證。同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即慣性越大,物體的運動狀態就越難以發生改變,即加速度越小,由此我們不妨假設a=b+1/km,同時假設b=0。由此,我們現在所要探究的加速度是同時與力、質量有關的,那麼又有怎樣的關係呢?按照哲學上的觀點,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情況是由合外力(外因)和質量(內因)共同決定的,合外力和質量兩個因素統一於影響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過程當中,同時又是矛盾的。合外力促使加速度的產生,質量則維持原有狀態不變,阻礙加速度的產生。在物理學中我們研究一個物理量同時與兩個或多個物理量(或因素)有關的多元問題的基本方法就是控制變量法,即先保持其他物理量(或因素)不變,逐步分析所求物理量與其中某一物理量的關係,而後總結出這幾個量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首先固定質量,探究加速度與力之間的關係;而後固定合外力,探究加速度與質量間的關係;最後總結出加速度與合外力、質量的關係。

如果a=k1f成立,反映在a-f圖線上就應該是條過原點的傾斜的直線;如果a=k2m成立,反映在a-m圖線上就應該是條雙曲線,然而真實地判斷該圖線是否是雙曲線是比較複雜的,不過我們可以變換角度,將a與m成反比轉化為a與1/m成正比,即反映在a-1/m圖線上就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的直線。但加速度是不易測量的,因此我們需將其轉化為位移,而且我們所探求的主要是a與f、m間的關係,從另一個角度也説明無須求解a的實際值。設計實驗時使小車做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同時將小車放在相同的位置,並同時打開和關閉文件夾使兩小車運動的時間相等,由s=at2/2便可得出a1/a2=s1/s2。這樣就將加速度轉化為位移,以後做就好的多了。

教材給出了實驗裝置,但不甚好。一方面嚴格的光滑水平木板是沒有的,普通實驗室中的木板大都相當粗糙,不符合實驗要求;另一方面,若往小盤中放砝碼,好多同學放置的'大都不是比較均勻,然而這樣做很容易帶來相當大的誤差。改進後的實驗裝置如下圖:

實驗器材:上部有凹槽的小車兩個,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直木板兩個,大型文件夾一個,砝碼若干,勾碼若干,細線若干,刻度尺一把。

為記錄小車的加速度,我們可以採用打點紙帶,同時為避免小車與定滑輪的碰撞,可以在小車後拴兩條較長的細線,細線的另一端加以固定。本實驗方案捨棄砝碼盤,而採用勾碼,可以保證拉力在一條直線上,增減勾碼即改變了小車受到的拉力。在小車上增減砝碼的質量,即改變了小車的質量。

為得到近似光滑的長直木板,我們通常採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不加砝碼,不繫細線,試探着移動墊木,使放置在斜面上的小車近似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物體受g、n、f三個力的作用而處於平衡,合力為0,得gx=f,兩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當於f不存在。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17

【實驗名稱】

探究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實驗目的】

瞭解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體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體輕重。

【實驗器材】

長木板、毛巾、彈簧測力計、被拉動物體(鈎碼及小車代替)

【實驗步驟】

1、檢查實驗儀器是否齊全

2、用彈簧測力計在光滑的木板上勻速拉動物體,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

3、在木板上鋪上毛巾,讓它表面變得粗糙,再用彈簧測力計拉動剛才的物體,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

4、在光滑木板上再拉動物體,觀察彈簧測力計的變化;向小車內加放鈎碼來改變物體重量,再拉動觀察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化。再減少鈎碼,再拉動觀察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化。你會發現:物體重了,摩擦力大;反之,摩擦力小。

5、整理實驗儀器,各就各位。

【實驗結論】

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體輕重有關。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體越重,摩擦力也越大。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18

聽爸爸説:“蝸牛雖小但力氣很大。”小小的蝸牛能有多大的力氣?我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便和哥哥準備做一次實驗—讓蝸牛拉菇碼。

一天下午,我們捉了許多蝸牛,從中挑選出3只比較健壯的,分別編了號,還給3只蝸牛稱了體重:1號12克,2號11。5克,3號12克。為使實驗更加精確,我們還借來了砝碼。

我們先用一根細線繫住一個10克重的砝碼,並把它拴在1號蝸牛的殼上。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盯着I號蝸牛。心想:這下你神氣不起來了吧?可沒想到,它竟拉着砝碼,輕鬆地向前爬去。於是,我又小自地放上了一個10克重的琺碼,看它仍舊毫不費力地拉來拉去,我一下子把砧碼加到了100克。此時的蝸牛仍未顯得吃力,直到我把砝碼加到210克時,它才“面露難色”。只見它把脖子伸得老長,四根觸角筆直地豎了起來,身子緊緊地貼在桌面上,我在一旁看了大聲喊道:“加油哇,加油哇!“蝸牛似乎聽懂了我的話,身子東搖搖西擺擺,拼命地拉。可是掙扎了半天,也未能往前爬動多少,它這才垂頭喪氣地把頭縮了回去。於是,我們記錄下1號蝸牛最後的成績:拉動200克砝碼。

我們又用同樣的方法分別給2號、3號蝸牛做了實驗。結果是2號蝸牛能拉動240克砝碼,3號蝸牛能拉動260克砝碼。

小小的蝸牛有這麼大的力氣,能拉動比自己重許多的物體,這是為什麼呢?隨着我知識一天天地增多.我想我今後一定會知道這個謎底的。

香菇培育觀察報告

去年秋天.我們班買了幾筒香菇種,做育菇實驗。我們剝去了包在筒上的塑料膜,然後把它們放在事先砌好的長方形坑內。為了保持温度和濕度,我們把塑料膜墊在坑底和圍在坑四周,坑的上面用濕布罩起來。每天中午,我們打開罩布,給它們通風半小時,並在塑料膜上灑些水。

半個月後,香菇筒由白色轉為褐色。又過了半個月,香菇筒的表面變得凹凸不平了。接着,凸起的地方裂開了小縫,小香菇出來了,像小鈕釦那麼大,褐色的,有趣極了。我們每天給它們通風、灑水,不到一個星期,我們育的香菇就可以採摘了。

採摘均勻後,香菇筒輕了,我們便用一根8號鐵絲,豎着給香菇筒打二個洞。然後放在清水缸裏用石塊壓着,浸一晝夜,再把它們取出來。我們又把它們放進坑內,照原樣管理。十多天後,小香菇又出來了。

第二批收穫後,我們又把菇筒浸入水裏進行第三次催菇。在這期間,我們發現一筒菇種上有了深綠色的東西,而且在漸漸擴大。問了菌種廠的叔叔。才知道這叫綠黴菌,是香菇的大敵。我們按他教的方法,用清水小心翼翼地把綠黴菌清洗掉,並在患處塗上石灰,才使病情得到控制。後來,我們又收穫了二批,共採香菇5。1千克。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

(1)12月前後,氣温最低,香菇發菇最困難,我們就在沒有風的夜間,把香菇筒搬到室外挨凍,接受冷刺激。香菇筒白天在菌牀裏“加温”,夜裏在室外“挨凍”,經過幾次冷熱刺激後,很快就出菇了。

(2)氣温在10—200C時,香菇不僅出得多,而且氏得快。

(3)靠近窗口能照到一些陽光的菇筒,比沒有陽光照射的菇筒出菇多,長得也好。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19

x年級x班x組組長:

實驗時間:

實驗名稱:磁鐵能吸引那些物體

實驗目的:瞭解磁鐵的基本特性。

所用器材:(裝置)釘子、紙、橡皮、別針、銅線、鋁線、泡沫塑料、尺子、回形針、水槽、磁鐵。

實驗步驟:

1、用磁鐵分別吸釘子、回形針、大頭針,觀祭現象;

2、用磁鐵分別吸橡皮、紙、銅線、鋁線、泡沫塑料、尺子、

水槽,觀察現象;

3、給上述材料分類。

實驗結果:磁鐵能吸引鐵質東西最多。

認識與結論:磁鐵只能吸引鐵質物質。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20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目的: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原理:

光的折射

實驗器材:

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光具座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實驗裝置,將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和光屏中心調整到同一高度;

2、將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中間某刻度處,把蠟燭放在較遠處,使物距u>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3、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f<u<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4、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蠟燭的像,此時成虛像,應從光屏這側向透鏡裏觀察蠟燭的像,觀察虛像的大小和正倒。

實驗報告範文合集 篇21

以天平、量筒、燒杯等實驗儀器測定牛奶的密度為例。

一(實驗名稱)用天平、量筒、燒杯等實驗儀器測定牛奶的密度

二(實驗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測量牛奶的密度。

三(實驗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碼、量筒、燒杯。

四(實驗原理)ρ=m/V 。

五(實驗方法(步驟))

1. 將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按天平使用規則調節天平平衡;

2. 將適量的液體加入到燒杯中,用天平稱量出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1,記錄於預先設計好的表格中;

3. 將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把燒杯中的液體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讀出示數並記下量筒內液體的體積V;

4. 稱出燒杯和杯中剩下的液體的質量m2,記錄於表格中;

5. 根據ρ=(m1-m2)/V ,計算出牛奶的密度;

6. 為確保測量準確,可進行多次測量(一般不少於3次),取ρ的平均值,作為測定結果。

(注意的問題)倒入、倒出液體時應小心,不能溢出。否則造成測量誤差。

六(數據處理、數據分析(表格、圖象、計算))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yan/vz040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