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精選17篇)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精選17篇)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 篇1

1941年秋天,葉嘉瑩懷着夢想進入了她的象牙塔,在輔仁大學,是葉嘉瑩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然而人生總是在喜從天降時禍也不請自來,1941年9月,十七歲的葉嘉瑩正沉浸在大學開學季的歡喜裏,同時,也迎來了她人生當中第一個厄運——母親的去世。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精選17篇)

母親的去世給葉嘉瑩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打擊,17歲的她,已經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已經對萬事萬物都有了深深的情感,她不再是懵懵懂懂的孩子,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所以母親的離去對她來説,無疑上天給了她一顆甜棗,又打了她狠狠地一巴掌,同時也斷了她一條路。為了祭奠母親,她寫下了八首哭母詩,這段痛苦的日子是詩陪她一步一步走了出來。

此後,葉嘉瑩與伯父、伯母及兩個幼弟一同生活,北京家中她是長姐,還要照顧兩個弟弟,她一下子長大了,懂得了責任是什麼,彼時淪陷區物質條件艱苦,度日很是艱難,但幸運的是,她情感並不孤寂,她還擁有賢惠慈祥的伯母,母親去世後,伯母就擔當起為兩家人做飯的責任,每當葉嘉瑩要幫忙時,伯母總推開她讓她去專心讀書。

走出母親去世的陰影后,葉嘉瑩把心思放在了學習上,因為才華卓然,容貌清麗,很快就成為了學校裏的名角兒,也就是在這期間,她遇見了人生的伯樂顧隨老師,1942年秋季,葉嘉瑩正值大二,在唐宋詩課程上,遇到了她生命中的貴人——恩師顧隨,顧隨既是她的文學教父,又是她的人生導師。

兩人成為師生關係後,因為共同的愛好,對詩書的追求,使得兩個人成為了高山流水之情,顧隨的授課方式飄逸自然,從不刻板,因為對詩詞有着很深得研究,所以很多東西信手拈來,葉嘉瑩成為了顧隨的小迷妹,顧隨也非常欣賞這個極具天賦的姑娘,所以經常一起討論詩詞,一起做文學研究,這段日子是葉嘉瑩最充實最快樂的日子。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 篇2

用真心,蹚出“致富路”

出山的路通了,青壯年走出了下莊。看着留在村裏的老人、小孩,還有成片撂荒的土地,40多歲的毛相林留了下來。“我要在這片土地上開拓一條致富路。”

20__年,老下莊村和兩合村合併成一村,毛相林當選為新下莊村村主任。“作為羣眾選出來的村幹部,帶領大家脱貧致富,是我的本分。”在村民代表大會上,毛相林堅定地説。

毛相林學歷不高,但他知道,要脱貧致富,除了先修路還得發展產業。聽説漆樹值錢,他就帶領幾個青壯年爬上海拔1000多米的原始森林,挖回羊羔大木漆,在村裏培育出2萬餘株漆樹,沒想到當年夏天樹全部熱死了。

後來他又在村裏養山羊、種桑樹養蠶,但都失敗了……

為此,毛相林主動在村民大會上做了檢討,他也明白了“要懂科學,不能蠻幹”。雖然屢戰屢敗,但毛相林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下莊村走出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他請來縣裏農業專家對下莊的氣候、土壤環境進行全面的考察分析,確定了發展柑橘、桃樹、西瓜三大產業。為打消村民顧慮,他積極爭取縣農委補助,組織村民代表到曲尺鄉實地考察柑橘產業,還率先種植10畝柑橘,並讓開車跑運輸的兒子到鄰近的奉節縣自費學習技術,無償為村民提供技術支持。幾年下來,全村種下650畝柑橘,按照“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產業+農户”的模式,成立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500多畝已掛果,每年給村民增加收入200萬元左右。

20__年村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670元,是修路前年收入的40多倍。毛相林帶領村民歷時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發展鄉村旅遊,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蹚出了一條“致富路”。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 篇3

為了實現教鄉親們學文化的目標,朱彥夫騰出自家的一間堂屋,用母親做壽材的木板做成書架,買了200多本書,建起了全村第一個圖書室。隨後,朱彥夫又張羅着辦起了張家泉村第一所夜校,夜裏常常要艱難地走1公里多的山路給村民上課。夜黑路滑,健全的人走起來都費勁,沒手沒腳的朱彥夫不知在夜間跌倒了多少回。

1957年,朱彥夫被全村的8名黨員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他開始帶領張家泉村的村民們砌石壘堰、改天換地,在山坡上開出了80多畝“大寨田”,治理了3條大山溝,為村裏新增200多畝良田。

1960年開始,朱彥夫帶着鄉親們翻山越嶺打了9口水井,並在村裏打了3口用於灌溉的大眼井。他自己繪製圖紙,帶領大家修建起了1500米長的灌溉渠。同時,又成立了村林業隊,建起40畝蘋果園、10萬株的花椒園、2萬株的桑樹園。如今的村民,單是果樹每年就能收入幾萬元,生活富足,原來貧窮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範村。

1982年,一場大病之後,他與死神又一次擦肩而過,朱彥夫自知年事已高,體力不支,主動辭去幹了25年的村黨支部書記。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英雄沒有就此止步,而是開始了另一場戰鬥。

他讓兒女買來筆墨紙張、參考書,説:“我是二十六軍的戰士,我要替連指導員完成他的遺願,把戰鬥經歷寫下來,讓後人知道我們是怎樣和敵人殊死搏鬥的。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

可以想象,朱彥夫寫書有多大困難。殘疾的身體讓他吃盡了苦頭:他用嘴銜筆、雙臂抱筆、單臂綁筆,三種方法交替使用。寫不了幾個字,眼睛就疼得難受。他每天只能寫幾百個字,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紙上。

另一個攔路虎是文化水平不高,為了寫成這本書,他舔爛了4本字典。由於日夜煎熬,他的視力持續下降,原來的傷口發炎,心臟病加重。不論醫生怎麼勸、家人怎麼攔,他始終筆耕不輟。

熬過了嚴冬,熬過了酷暑,經過7年的努力,1996年7月,朱彥夫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出版發行。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親筆題寫書名並題詞:“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人們説朱彥夫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而遲浩田將軍則説,朱彥夫就是活着的“鋼鐵戰士”!

《極限人生》一出版,便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全國各地紛紛邀請他去作報告,在淄博市的一場報告會上,朱彥夫一口氣講了兩個多小時,當場暈倒在講台上。經搶救治療後,雖然保住了生命,右半身卻從此癱瘓,沒了知覺。英雄永遠是英雄,他硬是撐着病體,經過幾年的努力,又完成了另一部自傳體小説《男兒無悔》。

朱彥夫先後榮獲全國道德模範、全國模範傷殘軍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他用鋼鐵般的意志書寫了自己的“極限人生”。20__年12月12日,朱彥夫家庭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受到書記的親切接見,朱彥夫説,這種榮耀和幸福,他終生難忘!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 篇4

即便到了暮年,朱老倔強的個性一點也沒有減弱。老伴心疼他,把筆和紙藏起來,朱老一着急就從牀上跳下來找;子女心疼他,想替父親記錄讓父親口述,朱老又認為那樣限制了自己的思考空間。

朱彥夫就是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中繼續着自己的寫作,花了7年時間,用壞500多支筆,在1996年出版了33萬字的首部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在出版的當天晚上,朱老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在書的扉頁寫滿了戰友的名字,雙眼含淚,以這樣特殊的方式祭奠逝去的戰友。

1996年底,朱彥夫在一次報告會上突發腦中風倒在了講台上,從那之後他身體偏癱,口齒也不再清晰,但他的大腦依然活躍。在病情好轉後,朱老又開始了寫作,又花了兩年時間,他出版了24萬字的第二部自傳體小説《男兒無悔》,在社會上引發巨大反響。

朱老的事蹟也傳到了國外,外界紛紛稱他為中國的“當代保爾”,而俄羅斯《真理報》的記者更認為,朱老的精神比起保爾有過之而無不及。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 篇5

堅持才是王道 飛人也差點中途放棄

終於開始了正規的短跑訓練,蘇炳添的天賦更是一下子體現出來。 有一次蘇炳添家聚會,蘇炳添問表哥蔡健發100米的成績是多少,蔡健發説11秒多。蘇炳添就笑話表哥,“這麼慢,我能夠跑到11秒以內。”表哥蔡健髮根本不信,當即和他打賭,如果蘇炳添能夠跑進11秒,能夠答應蘇炳添要求,“要什麼就獎勵什麼。”結果,他們就到附近一個學校測了一把,蘇炳添跑出了10秒7,這個速度把當時一旁上課的體育老師都震住了。

不過,真正的體育訓練並非那麼輕鬆。蘇炳添在20__年代表古鎮參加了中山市運動會,被當時中山體校的教練發現,並將蘇炳添從鄉下中學帶到了中山市體校。剛到體校的時候,蘇炳添對於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牀訓練並不適合。而且,因為剛到市體校,又沒有朋友,蘇炳添一個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個人3次從體校跑回家。體校教練發現後,就動員楊永強教練再去蘇炳添家裏做説客,勸説蘇炳添回去。

之後隨着成績越來越好,蘇炳添在新學校也開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來。20__年,蘇炳添代表中山市參加了廣東省中學生比賽,暫露頭角。於是,蘇炳添成為了廣東省田徑隊的一員,真正進入了專業運動員的行列。

即便成為了專業運動員,蘇炳添也一度險些放棄。在田徑隊成績中游,蘇炳添一年之後遭遇成績瓶頸,甚至還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過放棄。後來很多人都勸他留下,協助他堅持渡過瓶頸期。這才有了後來短跑名將袁國強發掘出蘇炳添,一路成就中國速度的故事。

蘇炳添勵志故事

學習體育兩不誤

蘇炳添不但是國家隊的中國速度,還是暨南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樣非常讚賞,“蘇炳添陽光、努力且十分謙虛。雖然因為訓練的原因不常在學校,但是和同學老師的聯繫和溝通從不間斷。在學習上,雖然是體育特長生,但卻十分認真。本科論文還是‘優’!平時因為訓練缺課,都會即時補上。是體育生中很努力、很認真的人,願意學習的一個孩子。”

正是因為謙遜的性格,在張培萌跑出10秒成績後,蘇炳添和張培萌成為了互相推動的搭檔,兩人攜手奪得亞運會接力冠軍,並刷新了全國紀錄。

蘇炳添破十神蹟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於執着於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着這種不服輸的信念,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户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説。作為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劉翔的含恨退役,讓黃種人在短跑領域出現真空,蘇炳添橫空出世,即時填補了空缺,這位步頻型的小個子英雄,擁有無與倫比的瞬間啟動水平。在國內,蘇炳添面臨 張培萌的競爭;在亞洲,蘇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戰,即使之前蘇炳添生活在張培萌、桐生祥秀的陰影下,但天道酬勤,他憑藉劃時代的壯舉榮膺黃種人第一飛人,註定被寫進體育歷史教科書。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 篇6

1971年,朱彥夫開始為張家泉架電而奔波。沒想到,這場“仗”整整打了7年。架電器材短缺,供電部門愛莫能助。他利用一切外出機會,到處聯繫架電器材,原本要兩個小時卸一次的假肢,經常一捆就是十幾個小時。

7年間,朱彥夫拖着殘疾的身體,先後乘火車跑上海、南京、勝利油田、陝西聯繫材料來解決村裏的用電問題。有太多這樣的酸甜苦辣,但終究,兩萬多公里的奔波,換回了15公里的架電材料。1978年張家泉村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成了全鄉第一個用上了電燈的村。

清廉公正,用撫卹金接貧濟困

六七十年代的張家泉村,家家日子過得都很苦,有的吃不飽、穿不暖,有的無錢看病。只要朱彥夫知道的,他必會想方設法盡力去幫助鄉親渡過難關。

村民褚秀才兄弟五個,家裏人多地少,經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1971年,家裏實在是吃不上飯了,四弟餓得乾瘦如柴。朱彥夫瞭解到情況後,回到家立即讓妻子送去五六十斤地瓜幹,成了褚秀才一家人的救命糧。

朱彥夫當村書記期間,出出進進為村子裏辦事,從來沒有在村子裏報銷過一分錢,幫村子看水利的、架電的上級來人,沒有地方吃飯,都是他掏錢在自己家招待。25年來,他不僅沒有在生活待遇上向組織伸過手,而且多次謝絕組織的照顧,主動用自己微薄的撫卹金為集體辦事情、接濟困難羣眾。

朱彥夫同志14歲參軍,18歲失去雙手雙腳和左眼,昏迷93天,動過47次手術,卻以驚人的毅力,實現了生活自理。面對羣眾的期望和家鄉的落後面貌,他挺身而出,勇挑支部書記的重擔,與羣眾同甘共苦,在張家泉村山山水水間,都深深地印下了他立行、跪行、爬行、滾行的“痕跡”。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換來了張家泉村“山上松樹帶帽、山下林果纏腰”的景象。這都源於朱彥夫同志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源於他對祖國滿腔熱血、對鄉親們一片真情。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 篇7

今年的夏天特別熱,但還是熱不過蘇炳添,亞洲飛人、中國短跑男神……這些稱號讓蘇炳添成為微博、微信上的熱詞,成為頻頻刷爆朋友圈的當下紅人。這位僅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讓國人刮目相看的同時,更讓世界側目———黃種人的“極限速度”是怎麼突破的?全球短跑專家紛紛驚歎小個子跑出的“中國速度”。

當蘇炳添正被世界矚目時,他回到了家鄉———中山,見到久別的父母,他説,很想念家裏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靜靜休息一下。沒有榮歸故里的張揚,沒有載譽歸來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對家人的牽掛,對未來體育事業的思索。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為天下先,這是中山先賢留下來的精神特質,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繼承,而蘇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賽場上將這一精神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為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讓蘇炳添一次次創造奇蹟。蘇炳添説,一開始,他的短跑事業並不順利,而自己的進步源於起跑技術和前半程跑法的改變,即從以前先出右腳改為先出左腳,並且重點訓練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兩段途中跑技術,兩項技術的改變讓他進步飛速……看起來,這裏面似乎沒有太多祕密,更多的是一種善於發現問題,不斷嘗試改變,甚至不斷創新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9秒99,而我們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後的汗水與淚水、煎熬與奮鬥,蘇炳添用成績證明亞洲人同樣能站在百米決賽的跑道上,用成績展示出“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的“蘇炳添精神”。

“添仔回來了!”家鄉人在朋友圈裏歡呼、祝福,平靜下來,作為蘇炳添的家鄉——中山需要這種“蘇炳添精神”,它帶給家鄉人驕傲的同時,帶來希望,激勵着中山各行各業砥礪前行。

中山,曾創造出可喜的成績,但成績代表着過去,如今的中山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有機遇同時面臨挑戰和壓力。如何破局,是否能從蘇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麼,是否能像全球短跑專家研究蘇炳添一樣來研究學習些什麼,“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像蘇炳添那樣發現問題的同時敢於改變,敢於嘗試,敢於創新,從而推動中山新一輪大發展。

我們相信,香山先賢們留下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特質,不僅僅在蘇炳添身上傳承,同時會在每一箇中山人的身上傳承,成功沒有祕密,成功靠的就是這種在蘇炳添身上完美呈現的“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精神。我們希望這種精神不僅是帶來9秒99的快感,朋友圈裏的雀躍,而是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凝心聚智,將中山推向最美的巔峯,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斷刷新的愉悦.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 篇8

聶海勝1964年出生於湖北棗陽楊壋鎮一個小村莊裏。兒時貧困的生活常常讓父母為區區幾元錢的學費犯愁,只好東挪西借,有時代替學費交到老師手中的竟是一隻兔子。聶海勝姐弟六人,他排老六。父母靠種田維持生計,家大口闊,生活拮据。小時候,糧食不夠吃,印象裏最多能搜撿到的就是紅薯面做的黑窩子、雜麪餅,蘿蔔乾、鹹菜、大醬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因此直到現在聶海勝一聞到大醬味就犯惡心。

聶海勝對待學習,自覺而刻苦。儘管沒錢買學習資料,但課本上的內容,在哪頁哪個位置,他都清清楚楚。讀國小時他經常穿着姐姐的舊布衫,打着赤腳,但學習很刻苦,特別是數學成績好,經常考滿分。國中畢業考試,聶海勝考上了縣重點高中。那個假期,他搬木材、下地幹活,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整個楊壋鎮只有兩個學生考上。學校瞭解到他的家庭困難,為他補助了救濟金。每次放假,他還去十幾裏外的堂兄家幫着搬木材、裝茶葉、下地幹活,一個假期下來能掙十幾塊錢。就這樣,他靠自己的雙手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 篇9

“是啊,當幹部只憑一個好思想還不夠,就和管好一個家庭一樣,還得會出出主意打打譜兒,想些法兒多收入些。更得有些威信、威力才行啊。”老村長説道。

沉默,好一陣子沉默……

“哎,朱彥夫大叔行不行?”坐在後面的保管小寇響亮地説道;“朱大叔是人民功臣,咱村裏老老少少哪個不尊重他?再説,大叔回村以來,不吃老本還立新功,變着法兒要為鄉親們辦好事,又是辦圖書室,又是辦夜校,還動不動拿自己的錢為別人治病救急……”

小寇一席話之後,大家七嘴八舌都説讓朱彥夫幹準行。

“胡鬧!”劉書記板起臉來説道:“怎麼能讓他幹呢?咱有胳膊有腿的幹起來都很吃力,他這樣一位‘特殘’功臣咋幹再説,休養所劉所長上幾次來,每次都囑咐要好好照顧他。不行,絕對不行。”

停了一會,老村長説道:“劉書記,我數算來數算去,也只有這麼辦了。讓彥夫幹,只要他在家裏出出主意打打譜兒指揮指揮就行,不用他親自出去幹。只要他給撐着架子,有啥事俺登門找他商量,有啥問題解決不了的就到他家裏去解決,只借他個威望就行。”

劉書記又點燃了一支煙。

朱彥夫深感事情突然,一直沒做聲的他這時語氣平緩地説道:“不是我不願幹,感謝同志們這麼看得起我,可我殘情太重,為人民服務真是有心無力,哪有蹲在家裏干支書的?”

聽到這裏,劉書記掐滅煙頭,站起來説:“通過討論,我看得出同志們對這次班子改選工作是重視的,也是積極的,都想選出一個好的帶頭人,好的支部班子。圍繞着能否讓朱彥夫同志出任村支書,同志們談了很多很好的建議。最後,我看咱就來個一錘定音,舉手表決吧。”

黨員們齊刷刷地舉起了手。

“全部通過,請放下手。”劉書記笑道。

之後,根據張家泉村黨員的實際情況,由劉書記提名,舉手表決通過了支部另兩名委員的選舉。

這時,太陽已經高高地掛在了藍藍的天空,新的一屆村黨支部班子成立了。從此,這被羣眾稱之為“好漢子不願幹,賴漢子幹不了”的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便重重地壓在了朱彥夫的肩上。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 篇10

張順東右手和雙腳先後截肢,只剩下一隻左手。李國秀生下來就沒有手,只有一雙腳。這對夫妻以“一隻手和一雙腳”為生活支點,書寫了“踏出脱貧路、撐起一個家”的感人故事。

丈夫在山溝山窪圍水,妻子在稻田裏用腳插秧;丈夫修枝打杈,妻子在地裏除草;丈夫用一隻手掰苞谷,妻子揹着籃子站在地裏接着。自從結婚後,夫妻倆始終堅信,只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健康人能做的他們也能做到。張順東甚至學會了使用農用三輪車,李國秀也能用雙腳嫻熟地做繡花鞋墊。

夫妻倆雖然殘疾,但從未因此放棄贍養父母的義務。母親已經80多歲了,夫妻倆把老人照顧得很好。張順東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繼去世,夫妻倆一直無微不至地關懷哥嫂留下的兩個孩子。

如今,張順東和李國秀的女兒已經大學畢業,成為一名教師,兒子國中畢業後參加技能培訓,也開始工作。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 篇11

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後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滿週歲,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楊振寧在60歲時回憶説:"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説念過了。念過什麼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着問我書上講的是什麼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楊振寧讀國小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並考上了公費留美生,於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恆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説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象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裏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脱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恆定律不適用於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範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恆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s)提出了"楊-米爾斯規範場",與巴克斯特(er)創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説:"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慼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瞭解和友誼的橋樑。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説,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於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繫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雲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 篇12

“陳陸是我很好的兄弟。”

連日來的抗洪搶險,方鋭的臉和手臂被曬得黢黑,眼中佈滿血絲。

方鋭説,從7月18日開始,陳陸已經連續40多個小時沒有休息,長期泡水,並在救援艇裏屈膝而坐導致陳陸的膝蓋已經浮腫。

陳陸的生前戰友們在追悼會上舉着的橫幅合肥市消防支隊供圖7月22日清晨,幾乎一夜未眠的方鋭和陳陸來到位於同大鎮政府的防汛指揮部瞭解汛情,隨後準備趕往連河村救援被困羣眾。出發前,方鋭找到鎮政府對面的小店買來一些牛肉和雞肉準備在路上吃,補充體力,並再次勸陳陸注意休息。

但陳陸還是出發了,向着最危險的地方前進。

在陳陸同事記憶中,陳陸永遠挺在戰鬥一線。肥西縣消防救援大隊教導員吳勝平早在20__年就領教了這位好兄弟、好戰友的“拼命”勁兒。

20__年,吳勝平與陳陸同一批加入消防隊伍,在後來的15年人生路中,這對兄弟總是彼此陪伴,相互鼓勵。

“他意志力太堅強了。”

20__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陳陸與吳勝平一起作為安徽消防總隊抗震救災隊的一員,赴汶川參與地震救援。當時行軍時間緊迫,大家就躺在馬路上休息,但陳陸的腿卻被蜱蟲叮咬,引發過敏起泡流膿。

陳陸他咬牙堅持,拖着傷腿,揹着60 餘斤重的破拆設備,連續10天在震區搜尋生命。

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隊供圖吳勝平回憶道,當時他們接到一個女孩的求助,稱自己的父親被埋在廢墟下。然後他們3個人輪流徒手挖,才把女孩遇難的父親挖了出來。“陳陸見女孩可憐,就把身上帶着的400塊錢全給了她。”吳勝平説。

吳勝平告訴澎湃新聞,地震過後很多人失去了家園,他們在路上遇到一個農民搭了破棚子、睡在地上,陳陸又把行軍攜帶的棉被給了那位農民。

“説實話,我總感覺到這一切發生的不真實。一個好兄弟突然就沒了……昨天我夢到他。他還在,我們還在説話。”吳勝平説道。

男人們之間的那份情誼總是無法感性表達,説完夢到陳陸的話後,吳勝平拿起消防制服帽,奔回了工作崗位。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 篇13

聶海勝高中畢業時順利通過了空軍招飛,1983年6月於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今空軍航空大學)入伍。

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領航主任,飛過殲五、殲六、殲七等機型,安全飛行1480小時,為空軍特級飛行員。

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曾入選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

20__年10月,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20__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

20__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

20__年6月23日10時07分,在聶海勝的精準操控和張曉光、王亞平的密切配合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十號飛船成功實現手控交會對接。聶海勝成為繼劉旺之後,第二個手動駕駛神舟飛船的中國人。

20__年2月,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

20__年12月,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乘組,擔任指令長。

20__年6月,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宣佈,聶海勝擔任指令長。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誌着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6月2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於9時30分左右同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天地通話。7月4日,神舟十二號乘組兩名航天員成功出艙,聶海勝在艙內配合支持兩名出艙航天員開展艙外操作。8月20日,航天員聶海勝和劉伯明先後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在艙內航天員湯洪波的配合支持下開展艙外操作。9月17日13時30分許,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順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11月5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執行我國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的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等3人已完成隔離恢復,目前正在休息地療養恢復。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 篇14

近日來,光明日報等中央媒體對朱彥夫先進事蹟的報道,在全社會引發強烈反響。25年村支書生涯,用殘軀撐起一個村莊;殘臂書寫幾十萬字自傳體小説,傳遞精神信念……朱彥夫的感人事蹟口口相傳。

讀完光明日報的報道,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龍兵感言:“朱彥夫身上折射出的精神,令人震撼。像朱彥夫這樣曾在戰場上浴血奮戰,復員後又為家鄉發展、社會主義建設鞠躬盡瘁的革命軍人,他們身上那種為黨為國奮鬥不止的氣概和擔當,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山西洪洞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局辦公室主任王凱説:“十年前我是一名武警戰士,通過《極限人生》瞭解了朱彥夫,再次看到朱彥夫的報道,仍然很受教育。雖然重度殘疾,但他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我作為一名黨員、一個身強力壯的青年,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奮鬥呢?”

“對朱彥夫來説,羣眾路線不是多難的事兒,是日常本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機關黨委王軍説,朱彥夫把羣眾看得比自己重,他深入羣眾、彙集民智為民辦實事,是實實在在的羣眾路線踐行者,是全黨的好榜樣!

“朱彥夫身體殘疾,仍為黨為民鞠躬盡瘁,他的精神也激勵當代大學生磨鍊意志,超越自我,實現人生目標。”西北民族大學學生石凱平説。

朱彥夫先進事蹟的報道在網上也引起廣泛關注,網友紛紛留言發表感慨。一位山東濰坊的光明網網友看完報道後説:“精神的力量,就是這樣鼓舞人心,催人淚下,滿滿的正能量!”

“朱彥夫身殘志堅,堅持不懈,這需要極強烈的精神意志支持,多年來,不計個人得失,努力奉獻,凡事以人民滿不滿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把共產黨員的宗旨牢記在心,堪稱時代楷模。”網友“依山伴水20__”説。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 篇15

中國速度,刷新歷史,中國飛人蘇炳添贏得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第六名,且在半決賽中以9.83秒刷新了亞洲百米紀錄。除了你看到蘇神驚人的成績表現,背後還有很多大家所不知道的故事與真相!

1、亞洲飛人的雙重身份:不僅是運動員,還是教授

蘇炳添不僅是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專業研究生(20__級),還是暨南大學體育學院的副教授,從這個角度而言,蘇炳添是學國際貿易專業跑得最快的研究生,也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教授!

2、最自律的運動員:

蘇炳添的戰績,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的超強自律:不抽煙、不喝酒、不泡吧、不吃禁忌食物,訓練從不偷懶,保質保量。他至今都嚴格遵守着一個專業運動員枯燥的作息規律,每天早上不到7點起牀,晚上11點前睡覺。

他的外教亨廷頓對他評價道:“蘇炳添太自律了,他的訓練態度是中國田徑運動員中少有的,根本不需要教練去鞭策。”

自律成大器,蘇神也不是一蹴而就!

3、蘇神的真實身高只有1米72,打破了短跑的身高標準

在世界短跑領域,“黃金身高”在1米8至1米9之間,而蘇炳添的身高只有1米72,從先天條件上而言,蘇炳添不算是跑百米的好苗子,相比於身高1米95跑完100米只需42步的博爾特,蘇炳添則需要至少47步才能完成。

但憑藉着1米72的身高,中國飛人蘇炳添依然在強手如林的百米跑道上,成為世界頂尖選手,這便是他驚人的爆發力與訓練技巧所致,假設蘇炳添有1米85左右的身高,他的成績理論上會更好。

20__年倫敦奧運會,蘇炳添在意識到自身與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後,決定破釜沉舟,放棄之前十多年練就的起跑經驗,重構自己的起跑技術,起跑腳由右腳改為左腳,步數由原來的47步增至48步。這個壯士斷腕的決定,極大地提升了他的起跑速度,也助他最終突破了百米10秒的大關!

4、跑道上飛奔,愛情卻很慢熱:

蘇炳添與妻子林豔芳國中便已相識,20__年蘇炳添進入廣東省隊時,歷經長達10年的異地戀,兩人於20__年“抽空”並結婚,婚禮儀式禮成後的第三天,蘇炳添就回到了跑道繼續訓練。20__年,他們的孩子降生,蘇炳添在醫院悉心照顧妻孩五天後,又歸隊開始了亞運會的備戰。

在當今娛樂圈真真假假的愛恨情仇亂象面前,蘇炳添可謂是一股清流,可謂是異地情侶、深情專一的楷模。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黃種人跑不過黑人,但蘇炳添的出現,成為照亮中國短跑的那束光,他突破的不僅是成績,更是打破了我們長期被禁錮的固有思想,“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才是中國人的骨氣與自信。

如今,89年出生的蘇炳添已32歲了,對短跑賽場而言,已處於職業生涯的末期,同項目的運動員絕大多數選擇了退役,他卻依舊保持高強度訓練,不斷改善跑步技術以對抗身體的老化,而他做到了,如此年級依然再度刷新了亞洲紀錄。

有人問:“蘇炳添的極限在哪裏”?

蘇炳添説:“年齡只是個數字,我還可以更快”。

保持野心但波瀾不驚,他譜寫的正是關於堅持,關於挑戰極限的神話,這才是真正的體育精神,這才是值得我們去崇拜與追隨的“偶像”,而不是那些或粉嫩或油膩或如WYF般正反兩面的娛樂明星!

蘇炳添,賽場上霸氣四射的蘇神,賽場外專一可靠的丈夫,學術界嚴謹創新的蘇教授……未來,也許還有更多傳奇等待着這位亞洲飛人去創造!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 篇16

他是功勛卓著的革命功臣,14歲參軍,身經百戰,屢立戰功,在朝鮮戰場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他是頑強不屈的生命鬥士,18歲重殘,以驚人的毅力,實現了生活自理,主動放棄榮軍院的特護待遇,回到家鄉參加生產建設;他是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帶頭人,24歲擔任村支書,帶領羣眾治山種樹,打井修渠,架電辦學,一干就是25年,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建成了當時全鄉的先進村;他是當代中國的保爾,49歲離職後,以特殘多病之軀,創作出版了長篇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這個人就是朱彥夫,一個身體殘缺,卻又無比健全高大的人!

事蹟報告會上的每一個人都給我們展現了朱彥夫的一個側面:他是黨支部書記的好榜樣。他是永遠的戰士。他是父老鄉親的貼心人。他是兒女心中的明燈。他是精神高地的堅守者。而這些連起來就是一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朱彥夫。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以苦為樂,朱彥夫創造了人生一個又一個奇蹟。

當黨支部書記的25年間,他自掏腰包辦夜校、自當教員教羣眾識字,興辦學校、發展教育事業;他興修水利、平坡造田、種植林果,修路架電、發展農業,帶領羣眾走上致富之路;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堅持特殊家庭每個成員不搞特殊,常常傾已所有接濟病困羣眾。他用實際行動踐行着當幹部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就是要一心為羣眾着想、為百姓謀福的諾言。無論是在與敵人拼殺的戰場,還是與命運搏鬥的人生戰場,還是與自己較勁親筆寫書,他都是一個永遠在廝殺的戰士。在他身上散發着為國家為人民的利益甘願犧牲的凜然正氣,體現着一個特殘軍人自強不息、挑戰生命極限的精神信念和奮鬥歷程!

感動之餘,我們應該是思考如何向朱彥夫學習,以他為榜樣,開始拔高自己人生的高度。我要像他那樣,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時刻把羣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羣眾所想,幫羣眾所需,從實際出發,真抓實幹,艱苦創業,不圖虛名,不辱使命。我想,我們要像他那樣,胸懷遠大理想抱負,不畏艱難,勇於拼搏,敢於擔當,書寫精彩人生。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 篇17

1950年,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朱彥夫在嚴寒中拼殺三天三夜,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中,這位小戰士全身多處重傷倒在了血泊裏,待增援部隊把他送到醫院時,朱彥夫的四肢已經潰爛,只有截肢可以保命。

昏迷93天,先後經歷47次手術,朱彥夫奇蹟般醒來了,但卻要面對一個陌生而殘缺的自己——殘腿斷臂,沒了左眼,成了一個重殘軍人。他撕心裂肺的叫聲傳遍了病房。

還不到18歲,卻要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縱然他有剛強的性格也擋不住眼裏的熱淚滾滾。他想過自殺,卻連自殺的力氣都沒有了。

消沉了一個星期,朱彥夫終於平靜下來,他想到了那些已經死去的戰友,決心重振旗鼓活下去,“只要還有生命,就能有作為。”朱彥夫這樣勉勵自己。

1952年,朱彥夫住進了山東省榮軍療養院,享受專人護理,但他內心卻不甘於此。雖然斷了手腳,朱彥夫作為一名軍人的信念並沒有斷。他深信自己還能為國家為人民作出貢獻。但眼下他必須重新開始——學站立、學走路,學會用“手腳”自理生活。

重新學習的過程是艱難苦澀的。朱彥夫用一雙斷臂夾起勺子,為了把第一口飯送到嘴裏,他重複了成千上萬次練習,不是掉勺子就是打翻碗,曾經簡單不過的動作,如今卻像一座大山橫在他面前,讓這個山東漢子憋屈不已。

同樣的問題還有站立。他先是讓人幫他安上假肢,後來嫌麻煩開始自己裝假肢,但當時的假肢一副就重達17斤,憑他殘缺的胳膊並不容易完成,每次他都把自己摔得夠嗆,而每次摔倒,他四肢上剛結痂的創口都會再次磨破出血。

但這是一個有着鋼鐵意志的軍人,他就是想要靠自己站起來,靠自己自理生活,他開始唱軍歌給自己“止痛”,不斷地摔倒,不斷地起來,終於能夠自己安上假肢了,再拄上枴杖,他就可以“全副武裝”地學走路了,儘管每次要耗費半小時以上才能出門,朱彥夫心裏仍十分激動,因為他朝着自己的信念邁進了一大步。

在療養院的日子裏,朱彥夫無時不刻想念着家鄉,倔強的性格不允許他一輩子被別人伺候,年幼參軍離鄉,這個遊子渴望着早日康復回家。“雖然成了‘肉軲轆’,可我依然是個戰士!不能為國效力了,但絕不能再給國家增加負擔。”朱彥夫説道。

朱彥夫每天猶如踩高蹺一樣走出病房鍛鍊,日子一天天過去,他的步履越發穩健,看着周遭驚訝的目光,他堅信自己的終點不在病房,這輩子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完成。

朱彥夫在日記中寫道:“與其腐爛,不如燃燒”。他終於下定決心,在1956年放棄榮軍療養院的特護待遇,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e709r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