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通用16篇)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通用16篇)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通用16篇)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1

很多人在她身上也看到了“弱德之美”。

“我是一個生來就屬於所謂‘弱者’的女性,我的一生可以説都是隨命運的撥弄和拋置。”她説,“但是我不跌倒,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

20__年起,她開始在南開招收研究生。

她不喜歡麻煩別人。回國教書後,她在南開大學校園內獨自居住,不請保姆。一次起夜,她在衞生間滑倒,摔斷了鎖骨,怕影響祕書休息,她在地上躺了4個多小時,天亮才撥對方電話。

為了節省做飯的時間,她讓祕書可延濤買好速凍水餃,最多一次買了10斤。可延濤説,葉先生對學問的要求很嚴謹,但對生活的要求很低,特別是不願意在吃飯穿衣這樣的瑣事上浪費時間。她的衣服好多都是二三十年前買的,很舊的衣服,她也從不捨得扔掉。有的破了洞,葉嘉瑩就自己拿針線把破處縫好。

沈禕記得,到葉先生家裏拍攝時,她捧着飯碗大口吃餃子,但從沒有衣着隨意、不打扮不收拾的片刻。

一生裏,她最看重“教師”的身份。直到91歲時,她還在家中給學生上課。她要求學生讀文獻原文,多背誦。對於不認真的學生,她會嚴厲地批評,語氣近乎呵斥。但學生如果刻苦認真,即使談詩談得笨拙可笑,她也寬容。

接受《人物》雜誌採訪時,學生鍾錦曾回憶,有一次同學們在課堂上各抒己見,一個年紀挺大的師兄説得完全不對路,旁人都聽不下去了,但他非常認真投入。一看葉嘉瑩,她用書把臉擋着,躲在後邊悄悄地笑。

只要血壓平穩,學生和朋友們傳來的郵件她會在晚飯後逐一回復。哪怕是收到羣發的風光圖片,她也會一個手指敲打鍵盤,認真地回覆“收到,謝謝”。

熱愛古典詩詞的陌生學生寫信或郵件給她,也能收到她的迴應。

從物理系轉讀古代文學的學生考研失利,寫郵件給葉嘉瑩。葉嘉瑩用家裏座機打電話給他,鼓勵他不要灰心。還有的學生沒奢望過回覆,信裏沒有留聯繫方式,她便託祕書順着信件裏的信息找到對方。

外出講座,她每次仍站着講兩三個小時,有學生髮現,葉先生腿都腫了。

為了讓她有更好的講課、開會、研究的場所,一位海外學生提議修建一所學舍,就像古代的書院一樣。世界各地的學生開始響應。

“他們每個人都出資不菲。”陳洪回憶迦陵學舍的籌建,“若干學生聽説了就來了,有學生説所有傢俱都是我的,有的説所有電器我都負責了。他們都是十幾年前甚至三四十年前聽了葉先生的課。”

20__年,迦陵學舍落成。葉嘉瑩在海外講課的錄音、錄像以及研究資料裝在150個紙箱分批運回國,大小不一的舊行李箱上貼着註明“資料”的紙條。

這座中式四合院,東鄰南開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思源堂,西面是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的故居寧園。

《掬水月在手》紀錄片大部分場景在此拍攝。看過這部紀錄片,戴錦華直言,我們面對葉先生的詩和她本人會“失語”,“所有的語言都顯得醜陋”。

有觀眾想到了葉嘉瑩在台北寫的一首詩,最後兩句“千年滄海遺珠淚,未許人箋錦瑟詩”。葉嘉瑩認為,李商隱詩歌悽美,不必因為沒人作出箋註引以為憾,而是根本無法箋註,因為詩中幽隱難言又深廣如海的寂寞,遠非箋註所能為力。“葉先生為文、為人裏幽隱難言又深廣如海的寂寞,也是我們所難用語言表達的。”

“捧起一把水來,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裏的光影離你很近但又離你很遠。我覺得天下的美都在於一種‘距離’,在你的想象之間,可望而不可及。”葉嘉瑩這樣解釋“掬水月在手”。

一名學生體會過這種美。在南開大學東方藝術大樓,葉嘉瑩站在台上講課,他站在距離葉先生十幾米的地方靜靜聽着。“她講的每句話你都能聽懂,詞裏的美也能領略到,可就是覺得離葉先生那麼遙遠。”

有人形容這種感覺,“月光很近,但月亮很遠。”

但葉嘉瑩只謙虛地説,我只是水中之月。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2

對葉嘉瑩而言,更沉重的打擊在52歲那年到來。她曾對大女兒説早點生孩子,我退休了可以幫你帶。這是她對自己晚年的另一種設想。

1976年3月,52歲的葉嘉瑩在美國東部參加亞洲學會。她收到大女兒和女婿車禍去世的消息,立即飛往多倫多。回到温哥華後,她把自己關在家裏,接連數十天閉門不出。

她在《哭女詩十首》裏,寫“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老瘁竟何為”,“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

參加完葬禮,她回來學校工作。見到同事朋友學生,最多眼圈一紅,就低頭走過去了。“她的喪女之痛,似乎都用學問和詩詞撫平了。”葉嘉瑩的朋友劉秉鬆回憶。

導演組問她,這種撫平,是因為葉嘉瑩不敏感嗎?

“我覺得她不是不敏感,她對詩詞中那些幽微的情感體會得那麼透徹,怎麼會是不敏感呢?恰恰是古詩詞救了她。古詩詞給予她生命的精華,讓她的生命永遠停留在那麼高的層次。她的苦痛都被詩詞溶解了。”在劉秉鬆看來,“人生最難就是把自己退到一個位置,用相同的態度去接受一切去輕而化之。”

女兒的離世幾乎徹底改變了葉嘉瑩的後半生,家庭已經不再是她所謂的牽絆了。

“她覺得上帝聽到了她的心願,但是她有未完成的任務,所以帶走了她的女兒。”《掬水月在手》副導演沈禕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説,“她要這樣去説服自己或這樣去相信自己接下來的使命,其實是以他的親人的離去為代價的。”

詩詞幫助她緩解喪失親人的痛苦,提醒她還有詩詞傳承的使命。

女兒去世的第二年,她再次回國探親。那時_結束。在火車上,她看到年輕人捧着《唐詩三百首》,高興得不得了。在長城參觀時,買到《天安門詩抄》。

“我當時覺得,中國真的是一個詩歌的民族,儘管經歷了那麼多劫難,還是用詩歌來表達自己。”她覺得“平生學的這點東西”,還可以報效祖國。

1978年,葉嘉瑩給國家教委寫信,申請回國教書。

1979年,葉嘉瑩回南開講學之時,南開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陳洪只是幫忙提行李的中文系研究生。每次往返加拿大與中國,她都自費坐經濟艙,講課也分文不取。

陳洪坦言,當年葉先生還是有些“囊中羞澀”。自己跟着葉嘉瑩去水果攤,3堆橘子價格不同,葉先生一定買最便宜的。

在北大最大的階梯教室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跑來聽這位北美教授的課。她回憶葉先生講《古詩十九首》,自己“作為一個女性看到了另外一個智慧的女性師者的美”。戴錦華説,“葉先生是我當時毫不猶豫地選擇未來要做教師的重要和直接的推動力。”

葉嘉瑩寫豎排繁體的板書,一邊説一邊寫,速度很快。因為經常寫板書,粉筆灰使她的手指總是皴裂。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總貼有膠布。

一些聽過她的課的朋友,常常告誡她,講得不要太大聲,要節省點精力,注意身體。但她一講起課來,就什麼都忘了。

因自小接受“聲聞過情,君子之恥”的古訓,葉嘉瑩不喜歡過分熱鬧的鋪排。但只要邀請方以弘揚古典詩詞傳統的重要性勸説,她都答應了。

“雖然我知道國內有不少才學數倍於我的學者和詩人,傳承的責任也不一定落在我頭上。可是我對中國古典詩歌有一種不能自已之情。”她給大學生講,也給幼兒園的小朋友講。密集的時候,隔一天一講,每次3小時。

有的課程錄像中能看到她輕微地咳嗽,但是她的語調沒有降低或減慢。“如果用我的老師顧隨先生常説的一句話來形容我講課,就是,‘餘雖不敏,然餘誠矣’。”

她的講稿被整理出來,有學理工的學生看了一個通宵。

1990年,葉嘉瑩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系退休。她決定捐出退休金的一半——10萬美金,在南開大學設立“葉氏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駝庵”是顧隨的號,“永言”則從她已故的大女兒和女婿名字中各摘了一個字。

前幾年,她又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和變賣房產收入。目前已累計捐贈3568萬元。有記者來採訪,葉嘉瑩説,我本來也沒有要他們公佈。本來是我捐了就是捐了,是校友會他們説出去了。

“我本來要跟你講學問,看樣子你對於學問是沒有興趣的。”面對記者的追問,她很直接地對着鏡頭回答。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3

葉先生説:“其實我一生經過了很多苦難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來,我卻一直保持着樂觀、平靜的態度,這與我熱愛古典詩詞的確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為被一時短淺的功利和物慾所矇蔽,而不再能認識詩歌對人的心靈和品質的提升功用,這是一件極可遺憾的事情。如何將這遺憾的事加以彌補,這原是我這些年來的一大願望。”

1948年,她隨丈夫渡海來台。在白色恐怖之下,丈夫因思想問題入獄,幾年後出獄,卻因長期囚禁性情扭曲,動輒暴怒。為了老父和兩個讀書的女兒,她辛苦教書維持整個家庭,極盡忍耐。王安石的《擬寒山拾得》把她從悲苦中提振了起來。“眾生造眾業,各有一機抽”一句,如當頭棒喝。她跟自己説,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殺死,殺死了,就不再為它煩惱。1969年葉嘉瑩攜全家遷居加拿大温哥華。1976年3月24日,長女言言與婿永廷以車禍同時罹難,又一次給了她沉重的打擊。料理完女兒女婿的後事,她閉門不出,日日哭泣,寫了10首哭女詩。

“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勞瘁竟何為”,她歎命運不公,反思勞瘁一生的意義。

經此一難,葉嘉瑩突然覺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個終極的追求和理想。”

1978,她向中國政府申請回國教書。一年後,她收到了中國教育部批准回國教書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不久,又應李霽野先生之邀去了南開。每年3月,温哥華的大學停課放假了,她就飛回國內講學。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__年,她決定定居南開。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4

葉嘉瑩説自己“好為人師”,因為急於把自己所知道的詩詞裏的好處告訴別人。

她閲讀涉獵廣泛。中國的、外國的,文學的、心理學的,經典的、暢銷的,她都看。

受聘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20年間,葉嘉瑩幾乎每天開車經過西南海邊大道。大道右邊是高高的森林,左邊是住宅區,越過住宅區,是廣闊無邊的太平洋。退休之後,只要從中國講學回來,她仍每天風雨無阻地在這條路上往返,去亞洲圖書館看書、研究、撰寫新的論著。除了午飯時分到休息室吃自帶的三明治和水果,她要待到圖書館關門才離開。

她在海外查着英文字典教書,英文提高了,就去聽西方人的課,借西方文學理論的書。她發現西方文學理論中有的説法與中國傳統詩論有暗合之處。

葉嘉瑩指出:中國傳統文論, 需要以西方的新理論來補足和擴展。

她講心與物相感的關係,是中國傳統詩詞的“比興”,是西方現象學所説的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係。

她講秦觀填詞的用字和內心的敏鋭時,提出希利斯·米勒的觀點——不管小説的內容有多少不同,他總能在不同故事、情節和風格之中,找到作者的本源。她因此解釋用詞源於“真正心靈情感的本質”。

談到温庭筠的《菩薩蠻》,一句“懶起畫蛾眉”,她講杜荀鶴和杜甫的詩,也用西方學符號學的觀點解釋:“蛾眉”就是聯想軸上的一個語碼。因為“照鏡畫眉來做託喻,在中國文學已經形成一個傳統。可以喚起我們的聯想。你一看蛾眉,就能想到離騷中‘眾女嫉餘之蛾眉兮’,想到李商隱《無題》裏的‘長眉已能畫’。”

近些年,她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本科時讀英文專業,然後去國外學西方理論。回國後,將這些理論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文化上。她覺得這不可取,必須先對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瞭解。“理論是荃,目的在魚。”

她創造了一個名詞“弱德之美”,詮釋中國古典詩詞美感特質的本質性。她説,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裏捱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你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格才是弱德。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5

葉嘉瑩為她一生獲得的學者、教師和詩人等眾多名號排了個序,説大半生的時間都用於教學了,所以首先是教師,其他的都排在這後面。

“我天生來就是一個教書的。”葉嘉瑩説。從1945年大學畢業至今,她在講台後站了整整70年。

初回南開,葉嘉瑩白天講詩,晚上講詞,堂下座無虛席。她寫下了“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痴”的句子。

詩詞幾乎是葉嘉瑩生活的全部,尤其現在當她孑然一身邁入老年,給年輕人講課成了她最願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請,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來,她曾經應邀到國內幾十所大學講學,舉行古典詩詞演講有數百場之多。

“我一直在教書,這是情不自已。”她説,“這麼好的東西怎麼能不講給年輕人知道?你不能講給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對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對不起古人。”

當被問及,為何在如此高齡,還要堅持推廣普及古詩的吟誦時,葉先生這樣説:“因為我覺得我對不起年輕人。以前我上課大多是在講批評啊講欣賞啊,但是我沒有教吟誦。近代之後,吟誦被認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漸不被提倡。離開台灣後,我覺得吟誦要是斷絕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統的吟誦,我覺得對不起下一代的學生。”

古典詩詞該用什麼方式來傳承?這是個討論了很久的議題。

葉嘉瑩的答案之一是吟誦,古人講究“吟而成文”,中國古詩詞由吟誦而始: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出自《周禮》,樂語是古代貴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從周朝開始,我們的學習就是伴隨着吟誦開始的。吟誦是學習古典詩詞的重要法門,它所帶來的興發感動的體會,是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基礎。”

在國外生活了許多年的葉嘉瑩強調:只有中國有吟誦,其他國家的文學沒有。英文詩有朗誦、朗讀,也有輕重的讀音,但是沒有我們這樣拿着調子的吟誦。所以他們把吟誦翻譯成chanting,這樣翻譯並不準確,因為chanting 其實是佛教做法事時的唸誦,與詩歌的吟誦不同。

她對於吟誦非常“執着”,在《掬水月在手》裏,能看到許多的吟誦鏡頭。葉嘉瑩覺得,吟誦是“復活”詩人生命的手法,要讀懂詞人,就是要進入對方的語境中,過別人的人生。

當詩詞加上韻律聲調,不僅更好記憶,也離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了。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6

終於開始了正規的短跑訓練,蘇炳添的天賦更是一下子展現出來。有一次蘇炳添家聚會,蘇炳添問表哥蔡健發100米最好的成績是多少,蔡健發説11秒多。蘇炳添就笑話表哥,“這麼慢,我可以跑到11秒以內。”表哥蔡健髮根本不信,當即和他打賭,如果蘇炳添能夠跑進11秒,可以答應蘇炳添要求,“要什麼就獎勵什麼。”結果,他們就到附近一個學校測了一把,蘇炳添跑出了10秒7,這個速度把當時一旁上課的體育老師都震住了。

不過,真正的體育訓練並非那麼輕鬆。蘇炳添在20__年代表古鎮參加了中山市運動會,被當時中山體校的教練發現,並將蘇炳添從鄉下中學帶到了中山市體校。剛到體校的時候,蘇炳添對於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牀訓練並不適應。而且,由於剛到市體校,又沒有朋友,蘇炳添一個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個人3次從體校跑回家。體校教練發現後,就動員楊永強教練再去蘇炳添家裏做説客,勸説蘇炳添回去。

之後隨着成績越來越好,蘇炳添在新學校也開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來。20__年,蘇炳添代表中山市參加了廣東省中學生比賽,暫露頭角。於是,蘇炳添成為了廣東省田徑隊的一員,真正進入了專業運動員的行列。

即便成為了專業運動員,蘇炳添也一度險些放棄。在田徑隊成績中游,蘇炳添一年之後遭遇成績瓶頸,甚至還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過放棄。後來很多人都勸他留下,幫助他堅持渡過瓶頸期。這才有了後來短跑名將袁國強發掘出蘇炳添,一路成就中國速度的故事。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7

無論在哪裏,無論幹什麼,朱彥夫心中始終裝着一件事,那就是將自己所經歷的難忘事件寫下來,以告後代。犧牲戰友的臨終囑託催促着他去寫,殘廢人自強不息的信念鼓舞着他去寫,共產黨人的神聖使命召喚着他去寫!

當時遲浩田上將瞭解到朱彥夫的事蹟後,專程趕往沂源縣看望朱彥夫,稱他是“特殊材料製成的人”,並稱贊他“雖然失去一隻眼睛,但更能把人生看得透徹。”並高度評價了_支持丈夫帶領羣眾致富的犧牲精神。之後,遲浩田上將先後三次給朱彥夫寫信,鼓勵他把當年抗美激戰中的壯烈情景寫下來,傳給人們,讓人們瞭解歷史,推動國防教育。1989年9月的一天,朱彥夫對妻子説:“我年輕時拿過鋤杆子和槍桿子,但這兩杆子過早地夭折了,我思量來思量去,我得用筆桿子再作貢獻。”“遲部長也説過好多次了,你是該寫!俺明日就給你買紙和筆墨。”妻子高興地説。

寫書對一個失去雙手、雙腳的特等殘廢人而言,其艱難不言而喻。但有妻子的支持,他充滿信心。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從沒想一口吃成個胖子。開始只是笨拙地學讀,摹仿着寫:寫書信、寫報告、寫新聞。也許是戰爭血與火的經歷使他刻骨銘心,也許是朝鮮戰場的慘烈使他沒齒不忘,每每落筆,他的腦海裏總是浮現出那些長眠於異國他鄉的戰友的身影。他先後學寫了《莊户天王》、《救險記》、《悼青山》和《異人夢》,全部是烈士或與烈士有關的故事。生活,尤其是戰爭生活,成為他創作的源泉,戰友,是他作品中堂堂正正的主人公形象。他寫書寫得很苦,也寫得很累。一到陰天,四肢的截斷面便向外滲血水,疼痛難忍,_便用藥棉不斷給他擦拭傷口。他累了,她便給他輕輕捶背,夏天天熱,沒買風扇前,她堅持用蒲扇為他驅熱。有一次,一位搞創作的人看了他的部分初稿,不屑地説:“就是再比這好上十倍,也出版不了。現在都喜歡看談戀愛、跳舞的,這樣的書沒人看!”這一句話,使他萌發了輟筆的念頭。妻子第一次衝他發了火:“你要是不寫下去,對得起你犧牲的戰友嗎?對得起遲部長嗎?那些亂七八糟的書再好賣咱也不寫。這書你儘管寫,能出最好,出不了咱當家史”想起妻子對自己的莫大支持,他滿臉愧疚,禁不住又熱血沸騰。“《極限人生》中的‘根限’兩字,是指身體上的極限。對我來説,身體是殘缺不全的,這就要以沒有極限的奉獻和追求來彌補”用兩隻殘臂夾筆,寫得累了,他就用牙咬着筆寫。這些年來,他究竟咬壞了多少支筆,碰翻多少墨水水瓶,連_也記不清了。口涎、壞眼睛滲的水、胳膊斷處流下的血水和汗水時常會浸濕稿紙,模糊了字跡,只好重寫。為此,_沒少動腦筋。後來,她找來塊小塑料紙,墊在丈夫寫字的殘臂下,他每寫幾行,她就把塑料紙移動一下起初,兒女們勸他口述,他們記錄,可他總覺得那樣少了一些思索的空間,表達不出內心的真情實感。更重要的是,他把寫作作為磨礪意志、自強奮進的重要途徑。因此,他還是堅持自己寫,自願找罪受,找苦吃。這種罪、這份苦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很多時候是生理之外的。別的不説,光是那一天學沒上過的知識飢渴,就時常把他逼得心煩意亂,焦頭爛額。多少回,為了一個情節的描述,他會不吃不喝地憋上幾天;多少次,為了一個詞甚至一個字,他會搬來字典、詞典,一查就是幾十分鐘、幾小時!就這樣,他起初每天寫幾十個字,後來每天能寫幾百個字。有時候半夜裏想起什麼,從牀上爬扯半天才爬起來,開燈寫下來,把妻子吵弄醒了,兩個都睡不着,就拉咕呱

到1996年5月,他七易其稿,終於完成了長達43萬字的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他長長舒了一口氣,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他認為,這部作品無論從構思、語言,還是描述和遣詞造句上,都不能同作家的作品相比。但他覺得,在一桌盛筵上,出現一道味道迥異的“清拌苦苦菜”,不是更能顯出山珍海味的誘人濃香嗎?他決心把這部小説出版出來。從此,_又陪同丈夫踏上了艱難的送稿路。人民武警報的一位記者看了《極限人生》的手稿後,深受感動。“《極限人生》對人怎樣戰勝生理上的缺陷,對人怎樣活着提出了強烈的叩問和挑戰,對普通人和傷殘人都是一種極大的引導和激勵。”

《根限人生》從創作出版發行,始終離不開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黃河出版社編委看了《極限人生》的書稿後,立即決定出版。時任國務委員、國防部長、軍委副主席的遲浩田上將聞訊後,高興之情溢於言表,欣然提筆為該書題寫了書名,併為朱彥夫親筆題寫了“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的條幅。1996年6月,《極限人生》以33萬字的篇幅出版印刷。朱彥夫在書評中寫道:“我把《極限人生》這篇拙作幻化成烈士的遺願,勾化成一曲悲歌、一副輓聯奉獻於烈士,將是我畢生最大的寬慰。如果讀者能從中汲取到做人的力量,我就不會因空耗時光而差愧了。”在極短的時間內,第一次印刷的3萬冊《極限人生》銷售一空。為滿足更多讀者的願望,黃河出版社又作了第二次印刷。

朱彥夫的事蹟傳開後,齊魯大地掀起了學習朱彥夫的熱潮,朱彥夫也被中組部表彰為“模範共產黨員”。面對患難與共幾十年的妻子,他説:“我做夢都沒想到有今天的日子,要是説我幹出了點事,那百分之九十的功勞是你的,沒有你,就沒有我朱彥夫!”此時的他動了感情,淚水從墨鏡後悄然流下。如今,朱彥夫的一部新作即將問世。這仍然是一部以自己的真實生活為素材的作品。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8

聶海勝,湖北棗陽人。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__年11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英雄航天員”稱號。20__年7月,獲頒“二級航天功勛獎章”。

聶海勝,棗陽市楊壋鎮樊莊村人。1981年,考入棗陽一中讀書,高中畢業時順利通過空軍招飛,1983年6月,聶海勝在空軍長春飛行學院(現空軍航空大學)入伍。學習期間,其成績優秀,在同期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領航主任,飛過殲五、殲六、殲七等機型,安全飛行1480小時,為空軍特級飛行員。

1998年1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聶海勝成為首批14名航天員中的一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__年,入選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航天員梯隊。

20__年10月12日,聶海勝與指揮長費俊龍冒雪出征,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執行中國航天史上首次“多人多天”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有人蔘與的空間科學實驗,標誌着中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蔘與的空間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20__年7月,聶海勝晉升少將軍銜。

20__年4月,聶海勝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並擔任指令長。同年6月11日,聶海勝與航天員張曉光、王亞平駕乘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進入太空,在實現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自動和手動控制交會對接,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開展航天員太空授課後,於6月26日安全返回地面。此次飛行任務中,手控交會對接難度係數很大,被形象地稱為“太空穿針”,對眼手協調性、操作精細度和心理素質要求極高。為了完成這一任務,聶海勝在地面模擬訓練超過20__次,充分展示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20__年2月,聶海勝出任中國航天員大隊大隊長。

20__年11月,聶海勝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英雄航天員”稱號。20__年,榮獲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20__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向其頒發“二級航天功勛獎章”。20__年1月,聶海勝等11名航天員被中央宣傳部授予航天員羣體“時代楷模”稱號。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9

4歲時就毅然參了軍,1949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少年從軍保家衞國,血灑疆場、身體殘疾;退伍後,拖着殘軀帶領鄉親建設家園,並將自己的經歷體會寫成小説,用堅強意志和為民情懷書寫着自己的“極限人生”,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1947年,14歲的朱彥夫報名參加解放軍。

1950年,朱彥夫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戰役中身負重傷,雙腿膝蓋以下、雙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級傷殘軍人。朱彥夫從部隊回到家鄉後,

1957年,擔任村支部書記。上任伊始,朱彥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間地頭查看生產,逐門逐户察訪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電。一個個山裏人想都沒想過的大工程,在張家泉熱火朝天地展開,一干就是10多年。

張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決,張家泉村就永遠吃不飽。朱彥夫帶領張家泉村村民,先後將荒地“趕牛溝”“舍地溝”“臘條溝”變為沃土。為了讓羣眾早日用上電,朱彥夫在妻子的照顧下,跑上海、南京、勝利油田、陝西聯繫材料,經過艱苦努力,終於讓張家泉村於1978年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

1982年至今,從村黨支部書記崗位退下來後,他用嘴銜筆、殘肢抱筆,歷時7年,七易其稿,創作完成了兩部震撼人心的自傳體長篇小説《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親筆題寫書名並題詞:“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

很多人對朱彥夫的瞭解,始於他33萬字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一位沒有四肢,沒有左眼,右眼的視力只有0.3,沒上過學,但參加過上百次戰鬥,三次立功,十次負傷,動過47次手術的特等傷殘軍人,用超人的毅力,向自己挑戰,向人生挑戰,他就是被譽為當代中國的保爾·柯察金的——朱彥夫。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10

20__年3月19日,全國室內田徑錦標賽成都站,蘇炳添在60米預賽中跑出6秒56的好成績,將另一名廣東運動員温永毅在20__年所創的6秒58全國紀錄提高了0.02秒;決賽又以6秒59獲得男子60米冠軍。

4月24日,全國田徑大獎賽系列賽肇慶站男子100米比賽中,蘇炳添以10秒45奪冠。

7月8日,日本神户第19屆亞洲田徑錦標賽男子100米決賽,蘇炳添以10秒21的成績奪得冠軍,並達到奧運B標,10秒21也是亞錦賽100米歷史上的第二個好成績。

8月17日,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決賽,蘇炳添以10秒27獲得男子100米季軍。

9月8日,在合肥奧體中心舉行的全國田徑錦標賽暨倫敦奧運會達標賽男子100米決賽,蘇炳添以10秒16(順風0.7米/秒)的成績打破了周偉創造的10秒17的全國紀錄,並達到了奧運A標。

9月26日,在海南三亞舉行的第12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男子甲組百米飛人大戰,蘇炳添以10秒34的成績奪冠,並打破賽會紀錄。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11

1969年7月5日,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首飛成功。顧誦芬鬆了一口氣,前一晚,他做了很多噩夢,擔心飛機會摔下來。顧誦芬沒辦法不擔心。“殲-8”的研發經歷了太多的艱難。

研發中國自己的新型殲擊機——顧誦芬第一次正式提出這個想法,是在1963年7月的一次技術報告會上。此前,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已經對米格-21進行了近3年“技術摸透”。顧誦芬認為,摸透只是初步階段,我國最終還是要設計出自己的飛機。為此,他在會上提交了一份設計報告。

1年後,經過進一步準備,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設計研究所提出,“現在應該把重點轉移到自行設計上去了”。1965年1月,黃志千被任命為殲-8飛機總設計師,顧誦芬擔任副總師之一。

不幸的是,4個月後,黃志千在赴西歐考察途中遭遇空難。新機研製工作由葉正大領導,以王南壽為負責人的總設計師辦公室,成員包括蔣成英、顧誦芬等。接下來的幾年裏,顧誦芬主持解決了殲-8縱向穩定性、橫側向穩定性等技術問題,為其首飛成功作出了貢獻。

但對顧誦芬等人來説,首飛成功只是一個開端。沒多久,他們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飛機在向大速度飛時出現了抖振問題。飛行員對顧誦芬説,就像坐在一輛破公交車行駛在並不平坦的馬路上,顛得太厲害。

為了找出問題所在,顧誦芬帶領團隊想了各種辦法,從機尾罩的設計到內外流的協調,再到方向舵上安裝阻尼器,一步一步去排振,逐漸提高飛機的速度。然而,直到1978年,飛機的抖振問題仍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顧誦芬判斷飛機尾部存在着氣流分離現象,卻苦於沒有好的錄像機和照相機,而無法證實這一判斷。後來,他想到了一個“土辦法”,在機尾罩周圍貼上毛線,人坐在另一架飛機上觀察,哪些地方的毛線是震動的,這樣就可以看出哪裏存在氣流分離問題,而顧誦芬本人就是那個觀察者。為了觀察清楚毛線條的擾動,兩機的距離和間隔都在5米左右。這樣的飛行對飛行員和顧誦芬來説是一種冒險,更何況顧誦芬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但他還是承受着巨大的身體負荷,連續3次上天觀察,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

試飛當天,他像往常一樣騎着自行車出門了。家裏人以為他只是日常上班,沒想到他會瞞着他們登上試飛員鹿鳴東駕駛的殲教-6飛機。由於姐夫黃志千逝於空難,他們家有一個約定:不再乘坐飛機。但從提出辦法那時起,顧誦芬就沒有再考慮這個問題。“心裏想着的是國家,並不是想着自己怎麼樣。”顧誦芬説。

1979年年底,殲-8終於正式定型了。殲-8的橫空出世標誌着中國擁有了完全國產的高空高速殲擊機。第二年,顧誦芬成為航空工業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承擔殲-8Ⅱ的研發工作。殲-8Ⅱ被評價為“我國空軍裝備的殲擊機中最高檔的機種,對改善空軍裝備、增強國防力量,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而整個殲-8系列飛機共衍生16種型號和技術驗證機,裝備部隊350餘架,一直是我軍20世紀的主戰裝備。

1986年,顧誦芬離開他工作了30年的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調到北京的航空工業科技委工作,他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為航空裝備的體系建設、重點型號的未來發展,以及國防事業的宏觀佈局建言獻策上。

從大飛機專項到第四代戰機技術的革新,再到最新前沿技術探索,顧誦芬一直關注着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希望儘可能給年輕人一點幫助。“有顧總在場,我們就踏實了。”不少年輕飛機設計師這麼説。

20__年,顧誦芬被確診患有直腸癌。雖然後來接受了手術,但他至今仍處在癌症的康復期。可即便如此,他依舊每天雷打不動地按時出現在辦公室裏。從家到辦公室,距離約500米。這段路程,常人走起來用不了10分鐘,顧誦芬卻需要花上至少3倍時間才能走到。但他從未想過要停下來。“瞭解航空進展就是我的晚年之樂,”顧誦芬認真地説,“希望我們的航空工業能夠真正發展起來,成為世界先進國家之一。”

獲頒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前,顧誦芬不小心摔了一跤,當被問到康復後最想要做什麼時,他緩緩説道:“還是搞飛機設計。”

“還是搞飛機設計”,説這句話時,這位已過鮐背之年的老人,眼中隱隱有光。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12

顧誦芬帶領的團隊誕生出一位科學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兩位型號總指揮。他主持編纂了70餘冊航空科技書籍,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一書,已經成為我國航空院校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必修課教材,主編的《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空軍武器裝備卷》《大飛機出版工程》等多個系列、數十種航空專著與圖書也都產生了重要而廣泛的影響。

“回想我這一生,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只能説沒有虛度光陰,為國家做了些事情。”顧誦芬淳樸的話語中不無謙虛。對於年輕人,他充滿了期待。“我國航空事業發展需要年輕人才,他們是祖國的明天。我只想對年輕人説,心中要有國家,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記住歷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讀書,多思考,努力學習,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20__年,當鮐背之年的顧誦芬再次回到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時候,執意要到中國航空事業開拓者黃志千烈士的塑像前去看一看,顫顫巍巍的他看向黃志千塑像時眼睛裏閃爍着光芒。

在顧誦芬的心裏有國家、有航空、有飛機、有研究所、有團隊、有老同事、有老朋友,就是沒有他自己。他講起來都是設計製造飛機的時候如何的艱苦,哪位同志做出了重要貢獻,沒有他們的話飛機就飛不起來,可是他自己的功績總是一筆帶過、不願多提。提到大家的生活,哪位同志受了委屈,哪位同志應該受到照顧,誰的日子過得很苦,他都説的清清楚楚,但是問到他自己受的苦時,卻總是雲淡風輕。

顧誦芬説:“這沒什麼,都是應該做的,共產黨員就應該是這樣的,這是主席的教導。”這些話不是喊口號,不是説空話,這是他內心最真的話。他用將近一個世紀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共產黨員應該是個什麼樣子,他用過去投身航空幾十年的時光告訴我們,航空人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13

【頒獎詞】格桑花開

不想讓鄉親的夢,跌落於懸崖。門巴的女兒執意要回到家鄉,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她用一顆心,脈動一羣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

【事蹟】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區墨脱縣幫辛鄉國小的一名教師。

20xx年,格桑德吉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畢業之後她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為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到山鄉國小教學。

墨脱縣幫辛鄉,因常年泥石流、山體滑坡,是墨脱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為了勸學,格桑德吉天黑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為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為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

這些年來,為了教好孩子們,格桑德吉將自己的女兒央珍從兩歲時一直寄養在拉薩的爺爺家,當一年之後格桑德吉再到拉薩的時候,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20xx年,時逢格桑德吉榮獲"最美鄉村教師",節目組特地邀請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兒來到北京。同時,這也是格桑德吉與女兒的第五次見面。

十三年來,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門巴族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到今天入學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而她自己的女兒卻留在了拉薩,一年才能見一次。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門巴族的"護夢人"。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14

蘇炳添不但是國家隊的中國速度,還是暨南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樣非常讚賞,“蘇炳添陽光、努力且十分謙虛。雖然因為訓練的原因不常在學校,但是和同學老師的聯繫和溝通從不間斷。在學習上,雖然是體育特長生,但卻十分認真。本科論文還是‘優’!平時因為訓練缺課,都會即時補上。是體育生中很努力、很認真的人,願意學習的一個孩子。”

正是因為謙遜的性格,在張培萌跑出10秒成績後,蘇炳添和張培萌成為了互相推動的搭檔,兩人攜手奪得亞運會接力冠軍,並刷新了全國紀錄。

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於執着於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着這種不服輸的信念,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户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説。作為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劉翔的含恨退役,讓黃種人在短跑領域出現真空,蘇炳添橫空出世,即時填補了空缺,這位步頻型的小個子英雄,擁有無與倫比的瞬間啟動水平。在國內,蘇炳添面臨 張培萌的競爭;在亞洲,蘇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戰,即使之前蘇炳添生活在張培萌、桐生祥秀的陰影下,但天道酬勤,他憑藉劃時代的壯舉榮膺黃種人第一飛人,註定被寫進體育歷史教科書。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15

蘇炳添,他是真正意義上第一位打破10秒關口的亞洲本土選手。他在北京田徑世錦賽男子4×100米決賽中,代表中國隊以38秒01勇奪亞軍,創造了亞洲田徑的歷史。雖然蘇炳添童鞋向來靠實力吃飯,但請注意觀察,他眼神中的堅定非常吸引人哦。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飛人”蘇炳添不屈不撓的勵志故事,歡迎閲讀與收藏。

他身着一身紅色運動服,足蹬一雙白色運動鞋。鳴槍響過,他在第一道出發,起跑穩健,如一道紅色閃電,劃過海沃德田徑場。9秒99,衝過終點,他緊盯着大屏幕,攥緊雙拳仰天長吼。他就是“中國飛人”蘇炳添。

北京時間20__年5月31日凌晨,在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男子100米決賽中,他以9秒99的成績奪得季軍,超過日本名將伊東浩司和中國名將張培萌共同保持的10秒整的亞洲本土運動員最好成績,創黃種人百米新歷史。

蘇炳添出生在廣東省中山市古鎮的一個普通家庭,幾年後,弟弟也降生在這個家裏。一家四口,日子安穩,其樂融融。

上國中時,蘇炳添的老師喜歡留下成績差一些的同學留堂補課,成績不理想的蘇炳添,幾乎天天被老師留下來“開小灶”,這讓他非常苦惱。為了避開補課,他主動申請加入學校的田徑隊。蘇炳添在體育課上向來都是活躍分子,彈跳力和瞬間爆發力很強,教練楊永強看到他的這些優勢,同意把他帶入田徑隊。

此時的蘇炳添痴迷上了速度,他喜歡騎摩托車,那種風馳電掣的快意讓他感覺非常舒服。但因條件限制,他沒有受過系統專業的訓練,只是在泥巴地裏,跑啊跑啊,像一個追風的少年。20__年11月份,15歲的`蘇炳添第一次參加了正規的比賽——中山市中學生田徑比賽。他出人意料地在100米比賽上奪得第一名,成績用秒錶計時是11秒72。因此,他被中山市體校田徑教練寧德寶看中。

進入省隊後,蘇炳添曾萌發了不當運動員的念頭。20__年,他在田徑隊的成績屬於中等,但有一段時間成績老是上不去,甚至出現了下滑,他很痛苦,一度想放棄。

有一天,他坐在賽道旁,看着在賽道上飛跑的身影,心裏五味雜陳。他多麼喜愛奔跑啊,可是現在,他為此猶豫不決。

兩個剛剛訓練完的隊友説笑着坐到他身邊,沒有注意到他隱藏的痛苦,一個説:“今天我比你快了0.01秒。”“不就是0.01秒嗎?有什麼了不起。”另一個回答。

“速度,屬於執着於每個0.01秒的人。我只要每次都比你快0.01秒,我就每次都是贏家……”

隊友的話對蘇炳添觸動很大,是啊,只要堅持,哪怕每次只提高0.01秒,那麼,對自己來説就是勝利的。很快,他調整了心態,在大家的鼓勵和幫助下,成績一點點好起來,並進入了國家隊。

20__年的全國田徑錦標賽上,他以10秒16奪冠,打破了13年前周偉創造的10秒17的全國紀錄,堪稱當時中國第一“飛人”。在隨後的兩年裏,蘇炳添一直稱霸中國男子百米跑道。

俗話説:沒有常勝將軍。20__年,張培萌連續跑出了兩次10秒04和1次10秒整的成績,打破了蘇炳添創造的全國紀錄。並且在遼寧全運會上以10秒08的成績戰勝了蘇炳添,奪取了全運會冠軍。此外,因為張培萌跑出了男子10秒的亞洲黃種人最佳成績,平了伊東浩司的紀錄,而且是在國外進行的世界錦標賽上獲得的,所以也更為引人矚目。這讓蘇炳添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壓力。

夜晚,望着無垠的夜空,他想起了一句話:一切可能之事皆不可得,你只有執着地堅持世上看似不可能的事——莫貪念,莫浮躁,莫鬆懈。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於執着於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着這種不服輸的信念,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户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説。作為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奔跑吧!蘇炳添!

感動中國2022候選人物葉嘉瑩先進事蹟觀後感 篇16

首位以將軍身份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

20__年7月,聶海勝晉升少將軍銜,這個湖北棗陽鄉村走出的農家子弟成為共和國將軍。費俊龍、聶海勝晉升少將儀式

兩年後,20__年4月,聶海勝入選神十飛行乘組。在擔任指令長的同時,還承擔手控交會對接的操作任務。在我國載人航天飛行史上,這兩項艱鉅任務首次由同一人承擔。執行任務前,聶海勝的地面模擬訓練超過20__次。

20__年6月11日下午,3位航天員踏上了飛天之路。從火箭起飛到太空遨遊,從進駐天宮到太空授課,從交會對接到安全着陸,各項工作按計劃順利進行。經15天太空飛行,在圓滿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後,聶海勝和戰友們安全回到了祖國懷抱。聶海勝曾在一次講座中回憶起飛船返回的情景,“飛船返回艙進入大氣層時,速度極快,和空氣劇烈摩擦,變成一個火球,透過舷窗往只見熊熊大火,自己彷彿孫悟空在煉丹爐裏。”20__年6月26日,歷經15天太空飛行、圓滿完成任務的3位航天員張曉光、聶海勝、王亞平(從左至右)自主出艙後向人們致意

與聶海勝一起執行“神十”任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曾評價説:“聶師兄在我眼裏穩重、踏實,是一個非常值得信賴的人。他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非常得嚴格,他要求我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肯定是一定會做到。給我的感覺,聶師兄就是我們乘組的定海神針,只要有他在,我們心裏就很踏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o0ll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