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精選15篇)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精選15篇)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

直到現在,葉連平還住在三十年前的舊平房裏,身上穿的也是打着補丁的衣服。他的家中,很難找到一件像樣的傢俱,基本上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在留守兒童之家的圖書室裏,還放着老式的菜櫥,菜櫥裏擺放着有些陳舊的中國小必讀書本。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精選15篇)

葉連平的節儉樸素眾所周知。為了省路費他常常騎車去7公里外的鎮上買菜,去周邊的南京、蕪湖等地,他也是騎着自行車。葉連平在講台書寫板書時,抬起的胳膊露出了他穿了多年打補丁的衣服一角。記者問他為什麼不穿一件新衣服,他説:“衣服不過是用來遮體的,沒必要太講究,錢應該花在刀刃上,而不是在這些吃喝穿着上。”他指着教室後面桌子上的一台複印機,“你看花錢買這個就值,好幾千呢。”那一刻,葉連平竟露出孩子般的得意。

除了義務輔導學生,免費為貧困留守兒童提供吃住,十幾年來葉連平還經常自費帶學生到南京、合肥,參觀科技館、博物館、烈士陵園等,每年春秋各一次,每次外出經費少則幾百元,多則幾千元,都是葉連平自己掏錢。開始連老伴都不理解,葉連平説:“都是我的孩子,他們家庭困難,我能不幫一把?”

5年前,葉連平不慎被電動車撞傷,從那以後葉連平經常摔倒,最後被查出腦溢血加腦膜炎。手術後住了四天院,他就要求出院,一週後到醫院拆線,不光是心疼住院費,“孩子們還等着我呢!”因為傷勢未痊癒,腰根本直不起來,他就坐在板凳上給孩子們講課、批作業。

20xx年,葉連平拿出2萬多元積蓄,在社會各方的支持下,成立了葉連平獎學金基金,用於獎勵優秀學生,資助困難學生。成立至今,獎學金已連續發放了7次,累計發放10萬多元,獎勵、資助了132個孩子。

在葉連平精神的感召下,社會各界和他的部分學生,也紛紛加入到基金會。

葉連平告訴記者,他已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後事。百年之後,他會把積蓄全部捐給葉連平獎學金基金,把遺體捐獻給醫學院,供學生學習解剖。

“我希望呼出的最後一口氣是在講台上。”葉連平説。

結束對葉連平的採訪,抬頭看天,繁星閃爍。

葉連平,一束螢火蟲般的亮光,照亮了烏江邊上小村莊,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看到了鄉村的希望。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2

中國女排堅定“為國爭光”的信念,刻苦訓練,頑強拼搏。她們對發球、攔網等技術動作幾乎每天都要練習成百上千次,對訓練比賽造成的肩、腰等傷痛從不叫苦叫累。憑着堅韌的毅力,她們練就了過硬的技術本領,形成了以快速多變為主體、兼備高打強攻的獨特風格。

1981年第三屆世界盃賽上,中國女排以7戰全勝的戰績首次奪得世界冠軍,開創了中國女排的新紀元。之後,中國女排再接再厲,不屈不撓,克服重重困難,相繼蟬聯1982年第九屆世界女排錦標賽、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985年世界盃賽和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冠軍,完美地詮釋了頑強拼搏、團結奮鬥、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中華體育精神。

中國女排奪冠後,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國歌一次次奏響的場景,讓中華兒女熱血沸騰。一時間,各行各業掀起了學習女排精神、發揚女排精神的熱潮。“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響徹神州大地。女排精神成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象徵。中國女排五連冠羣體為我國體育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女排精神至今仍然激勵着中華各族兒女不斷奮發向上,追求卓越。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3

搖曳的樹枝、被高樓遮擋的樓角、玻璃折射下灰藍色的天空……不與朋友聊天時,躺在天津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腫瘤科病牀上的王婭,喜歡仰頭望向窗外。主管醫生呂宏程曾經俯下身子,順着王婭目光的方向望去,看到的便是這樣一幅畫面。有一次,好奇的他忍不住問道:“王姨,您在看什麼?”收回目光的王婭笑着説:“我在看太陽,每天能夠看到太陽的升起,我就覺得特別温暖。”

看到太陽就會覺得温暖嗎?呂宏程有些疑惑。昨天,當手捧鮮花來到“奉獻着生命禮讚──王婭緬懷告別儀式”的現場,聽到大家講述着一個個有關王婭和愛的故事時,年輕的他突然明白了:一切的温暖都源於愛。只要心中有愛,這世界就會温暖如春。

67歲的王婭走了……昨天,為助學傾盡所有的她,完成了人生最後的“給予”──捐出的遺體被送往天津醫科大學用於醫學研究。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回憶着她的點滴,帶着哀思送她最後一程。

含着淚水的回憶,懷着哀慟的温暖……

温暖是什麼?

趙穎:“温暖是吃着白水煮菜的師傅,説起又有一個孩子的學費有了着落時的滿足。”

“你能想象得到我師傅每個月的伙食費只有200元嗎?”告別儀式上,王婭的徒弟趙穎哽咽着問站在她身邊的記者。

1976年,王婭成為一名電力工人。20xx年後,前來國網天津電力檢修公司報到的趙穎,當上了王婭的徒弟。在趙穎的眼中,師傅是個對工作要求極其嚴格的人,“她常説,我們做一件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好。”但一件小事的發生卻讓趙穎看到了師傅的另一面。“那年年底,公司有位同事的家被盜了,年貨都丟了。大家就商量每人拿出點年貨幫幫她。”那天,晚歸的趙穎路過值班室時,看見師傅王婭偷偷把整整一箱的年貨放進了大家準備第二天送給同事的年貨筐裏。可當向師傅問起這事時,王婭卻一直沒有承認。“從那時開始,我就認定了我師傅,覺得她就是個做了好事還不願説的好人。這樣的人,值得相交一生。”

相差20歲的王婭和趙穎不僅是親密的師徒,還是一對兒“忘年交”。即使是在王婭退休後,趙穎也一直與師傅保持着密切的聯繫。“我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三年前的那天,我去師傅家看她,一開門她便滿臉笑容。她拉着我的手説,‘小穎,我今天聯繫上了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以後我要盡我所能地幫幫西部的孩子們。’”之所以對那一天印象深刻,趙穎説,不僅是因為那天的師傅説起這些時笑得像個孩子,更是因為從那天開始,師傅的生活質量變得越來越差。“她最喜歡吃的是白水煮菜,因為不用放油,幾乎不太吃肉,一個雞架便是一頓奢侈飯,一個月的伙食費只有200元。她説,錢要用到有用的地方。”説這些時,趙穎哭紅了眼睛。

身邊的人,其實都看不慣王婭對自己如此“吝嗇”。走進王婭位於西青區中北鎮華亭麗園的家,70平方米的一居室單元裏,只擺放了沙發、餐桌椅、電視櫃、書櫃和牀幾樣簡單傢俱。打開她的衣櫃,更是簡單得令人吃驚。幾件薄厚不同、款式普通的衣褲,是她一年四季的服飾。“師傅都是自己買布做衣服,50塊錢就能做一身,她説這樣的衣服質量好還便宜。”趙穎説。

在卧室的書桌上,散落着王婭手寫的每月收支情況。每一筆收入與支出都詳細記錄。話費支出100元、生活支出566元、捐款20xx元……除了必要的醫藥費,捐給貧困學生的錢,佔據了王婭資金支出的最大比重。“買菜挑便宜的,生活上能省則省。”高桂芬和王婭相識多年,談起自己的這位老姐妹,高桂芬紅着眼睛説:“我們看不慣她這樣,希望她過得好一點,可是她説自己過得很幸福。唯一讓她煩心的就是,每次看到孩子們的資料,都覺得自己的能力有限,真的是哪個都想幫。”

温暖是什麼?

陳章武:“温暖是平凡的王婭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幫助着有需要的人。”

王婭的家,沒有講究的裝飾、華麗的擺設,卻有她心中千金不換的“寶貝”──那一厚沓捐款證書和受資助孩子們寄來的封封書信。攤開一張張證書,看到的是王婭30年來捐資助學的心路歷程。

早在1989年,希望工程設立之初。當時月收入不足200元的王婭,毅然捐出了100元善款。自此,一份“初心”成為了一生的堅守。100元、500元、4000元、30000元……數字在疊加,愛越延越深。一生獨身的王婭雖無子女,但她把自己母親般的温暖獻給了千里之外的孩子。

3年前,王婭從媒體上了解到清華大學已故教授趙家和傾畢生積蓄捐資助學的故事。趙教授一生節儉,攢下千萬家產全部奉獻給了貧困學生。王婭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她雖沒有千萬家財,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女工,但她知道世間有很多和她懷揣同樣“初心”的人。她要找到這些人……不久後,王婭給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發去了郵件。理事長陳章武親自回覆了她。“她説自己是工薪族,但第一筆捐款就匯了6000元。”陳章武記住了王婭。

得知自己罹患胰腺癌晚期,王婭加快了捐資助學的腳步。放棄了昂貴的醫療、拒絕價格高的進口藥,王婭在病中又向基金會匯去3萬元。她説,自己的機會不多了,要抓緊每一分鐘,做想做的事。

生命有多長久?從呱呱墜地到心跳停止,生命可以是一個確切的數字,也可以擁有超越數字的深度和廣度。

去年8月,醫生告知王婭還有半年時間。經過深思熟慮,她決定停止化療、放棄手術,接受保守治療。她從容地背起旅行包,踏上了飛往西部山區的飛機。看到孩子們艱苦的生活,她幾次潸然淚下。回機場的路上,王婭沉默良久。她對興華基金會愛心人士楊志明説:“我想把房子捐了。等我死後,房子變賣的錢可以繼續用來幫助困難孩子。”短短一句話,舉重若輕。楊志明望着眼前這位身型消瘦、已被病魔纏身的老人,驚訝於她身體內藴含的巨大力量,敬佩她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依舊為素不相識的寒門學子奔走。

回到天津,楊志明協助王婭辦理了房產公正、過户等手續。辦好了身後捐贈遺囑公證,王婭又放心不下,最後決定將身後捐贈變為生前贈予,並簽署了遺體捐獻協議。

了卻後顧之憂,事無鉅細的王婭還想到將去世後醫藥費的二次報銷、單位發放的喪葬撫卹等錢款,都提前做公正,全部捐出去。

温暖是什麼?

王海龍:“温暖是王婭忍着病痛,還在努力地逗我們開心。”

對於天津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王海龍來説,王婭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位特殊的病人,“當了這麼多年的醫生,幾乎天天都會遇到有病人來找我要‘單間’,王婭卻是個例外。”剛住院時,由於牀位緊張,王婭住進了一個4人間病房。在腫瘤科,4人間是最擠的病房。在她入院的30多天裏,王海龍曾3次找到王婭,想幫忙安排“單間”,但都被謝絕了。擔心王婭是因為費用的問題,王海龍特意寬慰她説“錢的事不用操心”,當時已經很是虛弱的王婭卻擺擺手説:“我就想花自己的錢,我的錢有限,不用去單間了。我在這裏住得很舒服。”

腫瘤晚期患者一般要承受着來自身體與精神上的疼痛與壓力。王婭的特殊,還在於每一次當醫生對其進行治療時,拖着病體的她卻總是反過來安慰醫生,“有一次給她做腹腔引流,看見她皮膚裹着骨頭,擔心她疼,我們猶豫着遲遲沒有下手。沒想到虛弱的她竟笑着説‘沒關係醫生,你們做吧,從我這個角度看過去,你們真是帥氣的白衣天使’,那一刻,突然鼻子就酸了。”回憶起這一幕,王海龍的眼睛紅紅的。

“王姨,您今天心情真好!”這是腫瘤科的護士們,每天跟王婭打招呼的習慣用語。“從住進來的那天開始,王姨給我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愛笑,無論是什麼時候,只要看見有人走進她的病房,她會馬上露出微笑。”在護士長魏靜的眼中,瘦弱的王婭有着一種特殊的力量,她的笑容讓人倍感温暖。正是因為這份笑容與温暖,每當路過王婭的病房,魏靜和護士們總願意向裏多看幾眼,並喜歡叫她王姨。“我們真的沒想到王姨的背後還有那麼多感人的故事。”

同樣沒想到的,還有王婭同屋病友的家屬韓大哥,“當時就覺得她是個很樂觀的大姐,也是個很會替別人着想的人。在她走了兩天後,我在網上看到了她的報道,特別震驚,對她真是特別佩服。我這人沒上過多少學,不會講話,我就是覺得如果咱們的國家能多點像她一樣的人,肯定會越來越好!”

温暖是什麼?

周玉峯:“温暖是無論您在哪裏,我和孩子們都會永遠愛着您。”

“王姨,我來看您了……”告別儀式上,周玉峯的一句話,讓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這位從甘肅省平涼市靈台縣一路“站”過來的老師,剛説了這幾個字,便已潸然淚下。17日凌晨接到王婭去世的消息後,周玉峯買了最早一趟來津的火車票。當時車票難買,“即使站着我也要站到天津,我一定要去送送王姨。”

周玉峯在靈台一中負責學生捐助的對接工作,而靈台一中正是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的對口援助學校。周玉峯與王婭的第一次見面是兩年前,在央視《朗讀者》節目紀念趙家和教授的錄製現場。那天,坐在台下觀眾席上的二人聊了很多。“王姨很關心娃娃,聊到娃娃家裏困難,她聽着就眼圈泛紅。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的善良。”王婭問起當時她資助的學生白雲的情況,當她得知坐在不遠處的男孩正是白雲時,她卻拉住了想要介紹二人相認的周玉峯。“別告訴孩子,別讓他知道我就是資助他的王奶奶,我就這麼看看他就好。”

那期節目錄完回老家的路上,白雲曾問起周玉峯,坐在他身邊的奶奶是誰,“我看她在現場總是滿臉微笑地盯着我看”,當得知那就是王婭時,男孩有些失落,“周老師,您應該在現場告訴我,我想當面跟奶奶説聲謝謝。”“你好好學習,爭取考到天津去,以後有的是機會。”周玉峯安慰白雲説。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那一次的“擦肩而過”,竟成了白雲和王婭永遠的遺憾。“王姨在靈台一中一共捐助了7名貧困學生,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孩子們都哭了。就在那天夜裏,靈台下起了大雪,所有出山的路都被雪給封住了,要不然,我一定帶孩子們一起來送送王奶奶。”

在周玉峯的上衣口袋裏,揣着孩子們託他帶給王奶奶的信,他小心翼翼地打開,想念給王姨聽。“王奶奶,我們不僅在物質上有了您的資助,更重要的是您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了無限的温暖,我們將會把這根大愛的接力棒傳遞下去……”“王奶奶,您為我們做了那麼多,您把所有的温暖都給了別人,我很想對您説,來生您一定要對自己好一點……”

昨天,送別王婭最後一程後,周玉峯在自己的朋友圈裏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無論您在哪裏,我和孩子們都會永遠愛着您!”

生如夏花般燦爛,死若秋葉般靜美。

輕輕地你走了,沒帶走一片雲彩,但留下的卻是滿天繁星:

在國網天津電力公司,那些深受感動的同事們,正在籌劃着組織一系列愛心捐助活動,“王婭是我們國網天津電力人的驕傲,也是我們的榜樣。她走了,她未完成的事業,我們來。”

在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腫瘤科,護士長魏靜拿起手機撥通了孩子的電話:“寶貝,媽媽想跟你商量件事,我想捐獻眼角膜。”

……

萬物復甦,春天來了。王婭,你看到了嗎?

這世界正因為有你而變得温暖如春!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4

1997年4月,是個不幸的日子,張老師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腹腔迅速膨脹,疼痛難忍。她一面吃止疼藥,一面把工作量加到了最大限度。當她知道自己生命垂危時,面對一紙無情的病檢報告(當時醫院診斷為癌症),她沒讓領導、同事、學生知道,而是默默忍受着身體和心靈上生與死的煎熬。在這幾個月裏,同事們經常看見她在通往教室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挪。她給學生加大了複習量,也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她每天早上6點多鐘起牀,晚上批閲作業試卷到12點。這樣,一直堅持到7

月份,把學生送進會考考場後,才向領導説明情況,住進了昆明的一家醫院進行手術治療,切除的子宮和腫瘤重達2公斤多。手術後,醫生要求她至少休養半年,可是手術後的第24天,她就回到民中上班了。由於手術失血過多,傷口沒有完痊癒合,巨大的疼痛折磨着她,可她仍然堅持在講台。由於過度勞累,97年12月,張老師的病情復發,領導、同事、學生多次勸她住院治療,她不肯。她説:"我的事業是教書,我的希望是學生,不把他們送出學校我是不會先走的"。這段時間,她的工作量達到了極限,每天工作10多小時,更不存在星期六、星期天,全年休息的時間只有過春節的3天。直到98年3月,她的病情己惡化得特別厲害。人們勸她住院,她仍

然拒絕了。她説:"學生剛有起色,我不能離開他們,我的生命就是講台"。領導、同事們説:"我們需要你活着,華坪人民需要你活着,請你服從安排吧。"衝着這份真情,她才進了華坪縣中醫院,這時,她仍然一邊治療一邊堅持工作。每天都是一拔下針頭就走向講台,從沒有在醫院安穩地躺過一天。看了不到一個月,醫生告訴她醫院無法控制她的病情,需要轉院治療。為了節約國家的醫療費,她毅然決定出院。為了即將畢業的學生,她拒絕再到任何醫院治療,仍然堅守在崗位上。就這樣,張老師調到華坪兩年多了,雖然她一直帶着重病,一直承受着痛苦,可她從沒有請過一天病事假。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説:"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5

1964年5月我出生於阿克蘇地區烏什縣依麻木鎮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86年畢業於新疆大學中語系,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阿克蘇職業技術學院當了一名教師。20xx年,我創辦了依麻木鎮國語國小。

親身感受文化的差異

在大學裏面我讀的是漢語言專業,與漢族羣眾交流沒有語言障礙。但我又想去內地看看,瞭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發展變化。1998年,我停薪留職到內地做生意。我去過全國的好多地方,銷售過藥品,做過小商品批發。我一邊做生意,一邊觀察所到過的每一個地方,沿海發達城市對我的思想衝擊特別大,那裏的人們思想觀念開放,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特別勤奮,能吃苦,工作效率高,非常重視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進。在外闖蕩了兩年,20xx年的時候,我帶着積蓄回到了阿克蘇,開了一家私人藥店和一家義烏小商品批發城,還在我的家鄉烏什縣依麻木鄉開了超市和藥店。

因為做生意的原因,我接觸到了很多的維吾爾羣眾,他們中很多人一輩子沒有走出過烏什縣,甚至沒有走出過依麻木鎮。在他們眼裏,世界就是幾畝地、幾隻羊,從家門口流過的託什幹河就是天底下最寬廣的河流。在我開藥店的時候,遇到過一個老太太帶着自己的孫女來藥店買藥,我看見那個孩子在出水痘,小臉兒已經慘不忍睹,就趕緊告訴老太太要如何治療,誰知老太太卻斥責我,她説:“我的孩子長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詛咒才變成這個樣。”

在這樣一個宗教氛圍比較濃厚的地方,父親因為在一次封齋期間吃了一塊饢而受到排擠,1999年父親去世時,宗教人士甚至不願意來家裏做儀式。

我遇到了很多這樣的事情,我深刻地意識到,宗教極端思想的滲透,科學文化的落後,嚴重製約了人們思想解放,打針吃藥只能解除身體上的病痛,卻治療不了精神的匱乏和思想的愚昧。

心靈震撼,萌生辦學念頭

我把在內地的親身經歷和回到家鄉的所見所聞做了對比,使我深刻認識到了新疆和內地之間的差距,其實這個差距就是教育的差距。要想讓家鄉的人們早日擺脱貧困,過上高品質的生活,就必須通過先進的教育來實現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有一天,在去縣城的班車上,我碰見了3個揹着書包的孩子。那時天色已晚,我很好奇地問孩子們:“你們這是到哪裏去?”孩子們答:“我們去學校。”我很納悶的説:“鄉上就有學校啊!”3個孩子聲音提高了幾度:“我們在烏什縣上漢語學校。”那一瞬間,看着孩子們驕傲自豪的神情,我一下子茅塞頓開,猛然間萌生了要在鄉里辦一所漢語學校的想法。

經過在內地的打拼和回家後做生意,我積攢了一些積蓄,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後,20xx年5月我拿出60餘萬元投資興建依麻木鎮國語國小。那時候,依麻木鎮是一個宗教氛圍比較濃厚的鄉鎮,辦一所國語國小,壓力不言而喻,一時間非議四起——鎮裏為什麼無償劃撥土地給他辦學校?庫爾班有錢沒處花了?辦什麼辦“國語學校”!死後“胡達”不要他。頂着這樣的壓力,我還是義無反顧的創辦了國語國小。學校是辦起來了,又一個嚴峻的問題放在我的眼前——那就是招生難的問題。那些日子,我每天帶着一名漢族老師深入農户家中做宣傳,通過耐心細緻地勸説,採取先上學後繳費,對貧困户、特困户的孩子實行半價、免費等優惠政策,最終總算有100多名維吾爾族學生報了名。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家長提出條件:“庫爾班,你一定要請維族老師來給孩子教漢語。”從事過教育工作的我卻認為,只有讓漢族老師來授課,這些孩子才能學到純正的漢語,才能打好牢固的基礎。終於開學了,這件事轟動了十里八村,有一部分人專程趕着毛驢車來看稀罕。

初見成效,深化民族團結情

20xx年8月20日學校正式開課。當聘用的漢族老師站在講台上時,一些家長意見頗深,甚至擔心漢族老師打他們的孩子。幾天下來學校的學生由最初的100多人減少到50多人,還有一些家長送孩子進教室後,仍站在教室外看漢族老師如何教他們的孩子。一天,兩天,三天……家長們終於放心了。直到20xx年11月人數才固定在80人左右。經過不斷的努力,國語國小越來越壯大,相繼開設了學前班和一至六年級,共十三個班級,有850名學生和28名漢族老師。一些較遠的村也將學生送過來學習國語。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漢族教師和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在一起,活動在一起,生活在一起。這樣既方便教師給孩子們教授知識,又可以讓學生學習教師身上良好的生活習慣。漢族老師十二個小時“泡”在學生中間,業餘時間老師們就和孩子們溝通交流。愛其師,信其道,久而久之,便在校園中形成了師生之間互助、互學、互信的濃郁氛圍。全校師生過春節,一起吃餃子;過端午節,一起吃粽子,中秋節一起吃月餅。在校園中,我們要求學生衣食住行全方位、全天候使用國語,建立孩子們的國語思維習慣。

我們很重視對孩子們的國學教育,在學校教孩子們跳秧歌、打快板、唱京劇和豫劇,感受國學文化的魅力;背誦《論語》《三字經》《弟子規》等書籍,學習國學文化的精髓。通過國學課堂讓孩子們感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既豐富了孩子們的娛樂生活,又可以讓孩子們時時刻刻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終認同中華文化,成為民族團結的小主人。

碩果累累,樹立民族團結典範

20xx年來,先後共有七屆340多名學生從國語國小畢業,257名學生考入了自治區內初班和北京、上海等地的內地新疆高中班。20xx年大學聯考,一位世代為農民家庭的依麻木鎮維吾爾族孩子——穆薩·圖爾貢被清華大學錄取了,全地區為之沸騰。在談到大學聯考感言時,穆薩·圖爾貢深情地説:“我能考上理想的大學,主要得益於在依麻木國語國小打下了良好的語言基礎。如果當年不是在國語小語上學,我可能會輟學,和同齡人一樣早已結婚生子,一輩子也走不出小村莊。是烏什縣依麻木鎮國語國小讓我明確了人生的方向,我永遠感謝依麻木鎮國語國小!”

依麻木鎮國語國小名聲越來越大。一位曾經反對過辦學的宗教人士把自己的孩子也送來了。他來的時候有些難為情,也有些擔心,怕被拒絕,但是我很爽快地收下了他的孩子。現在,這位宗教人士成了國語國小的義務宣傳員。

教育是光,光明多了,黑暗就少了;依麻木鎮很小,世界卻很大。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要讓我家鄉的孩子們走出這一方封閉的小天地,走向外面的世界,跟上現代化的腳步。

一滴水只有匯入海洋才能獲得永久的生命,維吾爾族只有融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續的發展。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6

一個名字,越來越讓人們熟悉;一些事蹟,越來越讓人們感動。這個人就是黃文秀。20__年6月17日凌晨,時任廣西樂業縣百坭村第一書記的黃文秀,在返回駐村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難,獻出了年僅30歲的寶貴生命。

生命雖短暫,光華卻璀璨。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初心源自信仰,使命呼喚擔當,榜樣引領時代。黃文秀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堅守初心使命,生動地詮釋了催人奮進的擔當和奉獻精神,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初心使命是不變的誓言。誓言意味着承諾,一次承諾,一生踐行。“我是一名黨員,是來自百色革命老區的壯家兒女,將革命先烈們奮勇前進、不斷拼搏的精神傳承下去,我們青年一代責無旁貸。”這是黃文秀的諍諍誓言。黃文秀把誓言刻於心、踐於行,她從貧苦人民中來,又回到貧苦人民中去,矢志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認真履行報效國家、建設家鄉的承諾。黃文秀用堅守誓言的實際行動,告訴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年同志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在任何情況下都絕不放棄理想信念,始終朝着入黨志願指向的夢想和目標堅定地前進。

初心使命是應盡的責任。責任如炬,照亮前行的路。黨員幹部一旦走上了“崗位”,就意味責任在肩,就要將“責任心”固牢。黃文秀任百坭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期間,始終牢記脱貧攻堅的責任,為脱貧攻堅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她埋頭苦幹,帶領88户418名貧困羣眾脱貧,全村貧困發生率下降20%以上。黃文秀以敢擔當、能擔當、會擔當的實際行動,告訴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年同志,要把責任和擔當體現在為羣眾幹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上,努力為人民羣眾服好務、擔好責、盡好職。

初心使命是崇高的事業。強烈的責任心來自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忠貞,是黨員幹部為黨的事業奮鬥的思想基礎,是做好工作、成就事業的重要思想保證。黃文秀以高度負責的政治責任感,埋頭苦幹、不為名利,與羣眾日夜相伴,用心用情用力為基層羣眾做實事、辦好事。她顧大家舍小家,沒有時間考慮個人問題,沒有時間照顧殘疾母親和重病父親,把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脱貧攻堅事業。黃文秀用不斷強化事業心、始終保持進取心的實際行動,告訴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年同志要堅持百折不撓、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追求,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初心不改,使命如一,青春無悔。黃文秀不愧為新時代的光輝典範、青年楷模,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7

嘉興是黨初心始發之地,也是“勤善和美”的文明福地,“勇猛精進”的幹事熱土,我們的身邊從來不缺少先進典型,盲人中醫師朱麗華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28年來,資助貧困學生480多人次,捐款金額高達333萬元,帶動了100多名殘疾人就業……

9月21日,晚報推出了深度報道《盲人朱麗華用初心照亮未來》。9月22日,市委書記張兵在該報道上作出重要批示:“她以自己的模範行為,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人的初心,生動詮釋了新時代‘勤善和美、勇猛精進’的嘉興人文精神,值得全市共產黨員和各級幹部認真學習。”

聽着朱麗華的事蹟宣講,現場的黨員幹部們情不自禁地為她鼓掌、點贊,紛紛表示要向她學習,時刻牢記初心,擔負起責任和使命。

市人大辦公室副主任易太賢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因為兩次意外雙目失明,重新樹立對生活的勇氣,就足以讓人佩服,後來她參加培訓學技藝,困難可想而知,但她不僅自強,還用大愛捐助了那麼多的孩子,為她的奉獻和大愛致敬,向她學習。”

“朱麗華身殘志堅,她用自己的行動影響着我們,她的精神讓我們深受鼓舞。”聽完朱麗華先進事蹟報告會,海寧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費曉義和桐鄉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範瑜都情不自禁地為朱麗華鼓起了掌,在她們看來,優秀的浙大學子朱麗霞已經在傳遞朱麗華的信仰和初心了,“這也激勵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去努力克服,斬除荊棘,不把困難當困難,堅定理想,不斷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聽了朱麗華的事蹟報告,真正體會到了一個紅船旁的特殊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和人生境界。初心如磐,‘心燈’長明。”嘉報集團黨委委員張淵學感慨萬千,他感受到了朱麗華在人生道路上寫就的滿滿的自強不息、無私奉獻、樂於助人,“心中有信仰,光明在心裏,落實在行動,她的先進事蹟值得我們廣大新聞工作者學習。”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8

愛心“搬運” 四年籌建29所希望國小

“我可以教孩子學到知識,可他們的境遇如何改變?”周秀芳在支教之餘一直琢磨着。

周秀芳將湖南的所見所聞做成幻燈片,發到由她的學生們組成的聊天羣裏。她的學生、在美國洽談業務的上海弘盛特種閥門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剛看到後,一回國就從機場趕赴湖南看望周秀芳。“我是周老師早年在寧波石浦國小教過的學生,班裏好多人都知道周老師在貧困山區支教,這份大愛情懷我們非常敬佩。”感動之餘,張剛開始用實際行動支持周秀芳。他捐資30餘萬元重建了桐林國小,並配齊學校所有的教學設施。

20__年4月,桐林弘盛希望國小動工興建。周秀芳在桐林村一所廢棄的農房裏住下。白天,她或在借來的教室為孩子們上課,或頂着烈日去監督新學校施工;晚上,她就和村幹部、村民一起商量解決建校遇到的問題。

20__年7月底,一所嶄新的學校拔地而起,成為漵浦縣九溪江鄉第一所農村希望國小。

一石激起千層浪,越來越多的愛心湧向漵浦。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EMBA班學生籌資40萬元援建的前進國小,上海企業家蘇書超出資28萬元援建的希望國小,寧波女企業家王嫻出資援建的搭溪國小,寧波象山石浦鎮中心幼兒園教師傅萃捐修的來鳳石浦岑玉希望國小等學校一一落成,愛心助學的雪球越滾越大。

周秀芳還牽線促成了浙江鄞州與湖南漵浦教學結對。20__年11月,鄞州區在漵浦建立支教基地,發動優秀教師去漵浦支教,漵浦縣選派中國小校長、年輕老師來鄞州“取經”,培育“種子教師”。

“愛心搬運工”周秀芳將全國各地的愛心源源不斷匯聚到大山深處,點燃了大山的希望。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9

“一個人,燃盡了青春,把愛與希望種在無數人心中……你賦予的力量,再艱難的道路,我們繼續着征程……”最近,在廣西百色市,許多人都在動情地傳唱着這首名為《力量》的歌。它是百色市一位村民為哀悼因公殉職的黃文秀所作。(7月1日,人民日報)

對於百坭村的村民來説,黃文秀這個名字飽含深情:北師大碩士畢業的女娃娃,放棄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經過一年的不懈努力,讓百坭村的貧困發生率從22.88%降至2.71%,實現了貧困户户户有產業,村集體經濟項目增收翻倍。習近平總書記稱黃文秀“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她從革命老區走出來,又投身於貧困山區建設,面對險情,朝着受災羣眾方向篤定前行,強降雨引發的山洪讓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扶貧路上。這是一位以生命赴使命的共產黨人,她以無悔青春詮釋了一名黨員的初心與擔當,踐行了入黨時的誓言。縱觀歷史,“逆行”也是我黨一脈相承的優秀品質。革命年代,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在探索國家出路上負重“逆行”;災害第一現場,黨共產黨員率先馳援;災情最重的地方,共產黨員衝鋒在前……正是這些“以生命赴使命”的“逆行”,在砥礪前行中亮起了黨旗,照亮了新時代的“長征”路。

“ 逆”的是環境險情,書寫的是時代命題。有人説農村是“3億人離家的世界”,黃文秀卻説“我就是要回來的人”。她投身到脱貧攻堅的一線,將“鄉村振興”的種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讓青春在脱貧攻堅的戰場上綻放芳華。面對的惡劣的天氣,她選擇做風雨中堅定的“逆行”者,“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作出貢獻。”黃文秀的初心,樸實而堅定,是當之無愧的青年榜樣。

“行”的是英勇無畏,彰顯的是使命擔當。回顧20__年3月剛上任時受到的挫折,黃文秀寫道:“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長征的戰士死都不怕,這點困難怎麼能限制我繼續前行。”她把自己的扶貧路比喻為“新的長征”,從“新手”到“熟路”,面對險阻從未退縮,也不曾放棄。如何尋找扶貧最佳路徑,徹底改變貧困面貌,考驗的是黨員幹部克難攻堅的智慧,檢驗的是執政為民的使命擔當,越是緊迫,越要實幹,越是困難,越要突圍。

“衝”的是大愛大義,擦亮的是先鋒底色。“百色是脱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自己的家鄉,面對如此情況,怎麼還有理由不回來呢?”黃文秀決口不提家庭困難,毅然投身到最艱苦、最偏遠的鄉村山野。即使是在陪護父親做完肝癌手術不久,仍惦記百坭村的防汛抗洪工作,連夜冒雨也要返回崗位。她像一名戰士衝鋒在前,將火熱的青春化作號角,激勵更多黨員幹部砥礪前行。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這條脱貧攻堅的“長征”路與初心永伴,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讀懂“以生命赴使命”的“逆行”初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磅礴力量。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0

我們與王婭告別。

她走了,得知遺體捐贈批准後,她閉上了眼睛。哀樂低迴,她靜靜地躺在鮮花中間,睡得安詳。被病魔席捲的身體已經只剩骨頭,然而她的嘴角始終含着心願已了的笑容。

20__年1月,西青區公證處為她辦理了身後事的公證,將她的全部遺產都用於公益事業,圓了她最後的一個願望。

今天, 她在笑。愛她的人,在哭。

今天,一座城為她送別。

莊嚴肅穆的告別儀式上,陌生或熟悉她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聚在一起,再聽一聽她的故事,再看一看她的容顏,送她最後一程。

單身的王婭,從來不孤單!

她守護別人的同時,也有無數人默默守護着她。

曾經負責她日常健康檢查的西青區中北鎮社區醫院的醫護工作者們,安靜地站在告別的人羣中。今天,除去在崗人員,他們幾乎全員到場。其中,一位短髮女性眼淚一直不斷。她是王紅梅,王婭的家庭醫生負責人。在王婭與病魔抗爭的日子中,她是醫生,也是朋友。“每次幫她輸液後,總要跟她聊上幾句,幫她澆花,陪她看電影。她走了,讓我幫她下載好的電影還沒來得及看呢……”王紅梅説到這裏,再次哽咽。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1

“一個人可以沒有視力,但不能沒有事業。”“再窮不能窮教育,只要我每年省一點,一年下來也能多資助幾個孩子。”……報告會上,朱麗華用樸實的語言、真切的情感講述了她雖然雙目失明,但始終自強不息、熱心公益的感人故事。40多年前,朱麗華因為兩次意外事故而使雙眼徹底失明,但她用奮鬥來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雙手推出了璀璨人生。她刻苦鑽研中醫推拿技術,成為全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醫師,為22萬多人次患者緩解病痛,並帶動了100多名殘疾人就業;她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累計資助貧困學生480人次,捐款金額高達333萬元。近年來,朱麗華同志榮獲全國“自強模範”、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浙江省“道德模範”等諸多殊榮,現在還擔任着省盲協副主席、嘉興市政協委員、嘉興市盲協主席,嘉興麗華推拿診所所長。

9月22日,嘉興市委書記張兵對朱麗華同志先進事蹟專門作出重要批示:“朱麗華的事蹟十分感人。她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心有大愛、樂於奉獻,自己失去了光明,卻給許多人帶去了光明,她以自己的模範行為,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人的初心,生動詮釋了新時代‘勤善和美、勇猛精進’的嘉興人文精神,值得全市共產黨員和各級幹部認真學習。”10月10日,嘉興市委發出《關於開展向朱麗華同志學習的決定》,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對標先進、追夢奔跑。

報告會上,嘉興市社會福利院護理部主任、朱麗華曾經的同事胡慧娟同志和朱麗華曾經的助學對象、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算法工程師李超峯分別講述了他們眼中的“麗華姐”和“朱阿姨”的感人故事。

與會人員紛紛表示,要學習朱麗華同志堅守初心、一心向黨的政治品格,學習她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頑強品質,學習她心有大愛、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懷,學習她勇於擔當、奮發有為的崇高追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金平湖新崛起不斷貢獻力量。

在朱麗華同志三十年如一日的頑強奮鬥和默默奉獻背後,我們看到了她從受組織關愛,到成為一名無私幫助困難羣眾的共產黨員,她用最樸素的信念和最實際的行動,始終詮釋着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她身上折射出的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深深感染和激勵着我們,值得全市上下認真學習。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2

女排精神的基本內涵可概括為:無私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精神;艱苦創業精神;自強不息精神。女排精神很好地詮釋了“為國爭光、無私奉獻、團結友好、堅強拼搏”的中華體育精神。當代女排精神也可概括為頑強拼搏,永不言棄,堅持不懈,自強不息。

北京時間8月21日上午,中國女排奪得了里約奧運會冠軍。這個比賽結果令國人振奮,“女排精神”四個字順勢重新成為國人探討的熱點話題。在很多人看來,女排精神濃縮起來是四個字:堅持、拼搏。而在這四個字背後,還有更多辛勤的付出值得銘記。

中國女排精神的光芒,離不開無私奉獻。奧運會四年一屆,只有到了奧運會,中國女排才會真正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平日裏默默無聞的她們,並不會佔據人們的視覺焦點,不會屢屢成為新聞媒體報道的對象。即便有女排五連冠的歷史光環在,但一個項目如果沒有足夠夯實的羣眾基礎,其發展會面臨阻力。中國女排隊員多年來持續的付出,無私的奉獻,那種不計回報的高尚精神,讓人們肅然起敬。一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女排精神的弘揚,那種甘於孤獨、樂於奉獻的精神,讓人們感動的同時,也需要傳播和繼承。中國女排從默默無聞、卧薪嚐膽中走出低谷,這種甘於寂寞、堅信自己會重拾榮耀的道路走得困難卻堅定,閃爍着強大的精神之光。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3

朱麗華雙目失明,卻為他人帶來光明未來。28年來,她捐款373萬元,資助了寒門學子480人次,還帶動了100多名殘疾人就業。她先後獲得了“全國自強模範”“浙江省道德模範”“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等30多項榮譽。

9月21日,初心榜樣朱麗華的事蹟見諸報端,朱麗華用初心書寫的大愛故事震撼了嘉興人。“自己少花一元錢,就能多捐出一元錢。”“讓幫助過的人活得有尊嚴,是我最大的快樂。”“我的財產、我的器官、我的一切都將捐獻給社會。”她的肺腑之言,濕潤了讀者的眼眶,也映照了紅船旁一名六旬黨員的信仰之光。

9月29日下午,市委書記張兵專程來到南湖區麗華推拿診所,看望慰問盲人黨員朱麗華,並向她送上了鮮花。

10月10日,中共嘉興市委作出決定,在全市廣泛開展向朱麗華同志學習的活動。嘉興全市掀起了一股向朱麗華學習的熱潮。

從報紙到電視、新媒體,朱麗華這個名字被印刻在人們眼中、耳中、心中。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心有大愛、樂於奉獻的她,成了全社會的榜樣。張兵先後兩次就朱麗華的報道作出重要批示,倡導全市共產黨員和各級幹部認真學習。

10月16日開始,朱麗華一次又一次走上宣講台,將她的初心和夢想娓娓道來。從市區到縣(市),從機關到學校,從部門到街道……人們一次又一次被她感動,熱淚盈眶。

被她的事蹟吸引而來的,還有新華社、央視、中新社、浙江日報等省級以上主流媒體,她的事蹟也從嘉興傳播到全省,乃至全國。

10月27日,第六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暨第三屆全國殘疾人展能節在嘉興開幕。朱麗華的事蹟在殘疾人之間口口相傳,國務院和中殘聯、人社部等國家相關部委的領導接見了朱麗華。

褪去榜樣的光環,朱麗華依然是殘疾員工的好所長,是貧困學子的好媽媽。有人想來診所看望她,都被她一一回絕,“如果聽了我的故事有感觸,不妨將愛心傳遞,多關注身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幾天前,朱麗華在前期捐款333萬元的基礎上,向嘉興市民政局發起的“暖巢行動”匯去了一筆40萬元的善款。40萬元,相當於她為顧客推拿6600多次。她要為低保家庭改善生活環境,給他們一個温暖的家。而她對於自己,依然苛刻,不論走到哪裏都穿着同一件紅色外套。

愛心使者,是她對自己的定位,也是她給人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前天,朱麗華獲評第六屆“浙江慈善獎”。手握愛心形狀的獎盃,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我將堅守初心,繼續傳遞温暖和愛。”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4

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取得佳績的重要精神動力保障,同時也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一種正能量,學習傳承女排精神意義重大。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女排精神始終需要繼承發揚。然而,女排精神該怎麼發展,怎麼打造,怎麼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地去探索努力,而不能故步自封,甚至拋諸腦後。

首先,女排精神是為國爭光。中國女排作為一個運動項目的國家隊,它的存在到底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數十年如一日,揹負着祖國和人民的期望,把為國爭光視為己任。只要入選中國女排,為國家爭光每一名運動員的重要使命。中國女排隊員要有遠大的理想,要有這種責任,這是女排精神最重要的一個點。沒有遠大的理想,沒有為國爭光的責任、志氣,就沒有中國女排精神。

其次,女排精神是永不放棄。中國女排精神,不僅僅體現在站上最高領獎台的那一刻,更重要的是看似她們被打趴下了,傷痕累累,她們還能不能站起來,還能不能繼續往上衝。幾十年來,中國女排的隊員們始終都會站起來。站起來並不是一個常態,有的時候站起來又倒下了,倒下了還能再站起來,這才是女排精神之靈魂。我可以失敗,但我不能放棄,我可以達不到目標,但是我不能沒有追求。

最後,中國女排精神就是團隊協作。對於中國女排這個集體來講,團結、奉獻不是説説那麼簡單。生活當中的團結、訓練當中的團結、參賽當中的團結、榮譽面前的團結、困難面前的團結等等。在球隊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有人敢於站出來勇挑重擔,敢於衝鋒陷陣挑大樑。在痛苦中去求得團結,追求和諧,手挽手,一條心,一股勁,用團隊的力量去戰勝一切。

中國女排一路走來,數次絕地反擊,上演驚天逆轉。比的是實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氣,奮勇拼搏,決不放棄。這是女排精神,是激勵中國前行的力量。我們相信,“女排精神”必將繼續傳承下去,一代又一代中國女排的教練員、運動員奪取冠軍、為國爭光的前進腳步永不停歇。

2023感動中國人物葉連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5

“要做就做嘉興最好的盲人推拿師!”懷着初心和信仰,18歲時不幸失明的朱麗華拋下了一開始的彷徨、無助和絕望,用勇氣與雙手“推”開了人生的新大門。隨着推拿診所的名氣日增,讓自己好好活着對她來説已不成問題,但她明白,僅僅滿足個體的謀生,絕不是生命的意義。一個被社會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義。於是,她用診所“造光”,至今已累計帶過盲人徒弟、學生100餘人,為他們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穿了10年的白大褂、腳上18元一雙的鞋子、居住在20平米的屋子裏、每個月自己的花銷不足800元……就是這樣一個對自己摳得很的人,卻積極投身於公益事業,28年來,朱麗華累計捐助貧困優秀學子480多人次,助學款達333萬元。去年,她還簽下了器官捐獻書。

“朱阿姨的勵志故事深深感染了我,她對黨懷揣着的感恩之心也鼓舞着我。現在我正努力成為一名預備黨員,將朱阿姨的這顆入黨初心傳承下去,將這份温暖傳遞下去。”報告團成員、受捐助的優秀學生代表、現就讀於杭州師範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的大三學生葉羽豔在報告會上動情地説。

紅船旁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拳拳之心在朱麗華身上體現,“勤善和美、勇猛精進”的新時代嘉興人文精神也在朱麗華的事蹟中深刻詮釋。聽完報告後,廣大民警深受感動。嘉興市網絡與信息安全信息通報中心副主任沈月香聽完報告後十分感慨,她説:“朱麗華同志樸實善良、堅韌不拔、大愛無私。對照這位我們身邊的榜樣,我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堅守對黨的初心,真正擔好從警為民的光榮使命!”

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局長姚鈺明號召全體公安民警要像朱麗華同志那樣信念堅定,一心向黨。自覺開展各類思想政治學習,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要像朱麗華同志那樣自強不息,勇往直前。在工作中面對困難不畏懼、面對挫折不氣餒,直面風險挑戰,主動靠前、擔當作為,堅決打贏上海進博會和首屆嘉興國際馬拉松安保仗。要向朱麗華同志那樣心有大愛、為民服務。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交通安全大會戰、壓降警情等羣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上,心繫羣眾、幹在實處、為民解憂。要像朱麗華同志那樣敢於擔當,奮發有為。始終保持爭先創優、追夢奔跑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全力推動長三角區域警務一體化合作,努力踐行市委首位戰略,把初心使命變成開拓創新的精氣神和埋頭苦幹、真抓真乾的行動自覺,打造紅船旁的公安鐵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gw3ov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