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精選工作報告 >

論上半年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工業建設

論上半年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工業建設

內容摘要:近年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程度迅速提高。但我國傳統工業體系存在的弊端,與我國城市化進程不相協調。本文探討建立生態工業體系,尋求生態工業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現實路徑,以推動我國城市化進程,促進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論上半年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工業建設

關鍵詞:生態工業生態工業園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個全球性的社會經濟轉型現象,我國正處於城市化初期,以工業化來推進城市化是學術界普遍接受的一種發展方式。然而,在我國工業化進程中,仍採用以大量消耗資源為特徵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雖然刺激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卻是以浪費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導致環境質量不斷惡化。快速的工業發展所引發的環境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超過其正面效益。

生態工業是一種兼顧環境與發展的新模式,是全球可持續發展在工業方面的具體體現。它標誌着未來工業的發展方向,即傳統工業發展模式轉向生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用生態工業來推進城市化進程,對於人口眾多、資源貧乏、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期的我國,尤為重要。

生態工業的基礎理論

生態工業的理論基礎是工業生態學,其主要思想是把工業系統視為一類特定的生態系統。在自然界生態系統中,高低級生物間、非生物與生物間組成了一個由低到高,由簡單到複雜的生物鏈。每一種非生物與生物都是這個食物鏈中的一個環節,能量與物質逐級傳遞,由低級到高級,又由高級到低級循環往復,形成一個互相關聯和互動的生物鏈,從而維持自然界各物質間的生態平衡,保證了自然界持續不斷的發展。人們受自然生態系統的啟發,對多工業系統進行分析比較,發現不同的工業系統之間也與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物質一樣,在一定的條件下存在相互關聯作用。20世紀90年代,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把自然生態學的理論應用到工業體系的建立上來,使不同的工業企業、不同類別的產業之間形成類似於自然生態鏈的關係,從而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減少廢物產生、物質循環利用、消除環境破壞、提高經濟發展規模和質量的目的。

發展生態工業的必要性

(一)生態工業有利於提高城市化質量

傳統工業化帶來粗放型的城市化。發達國家都走過了產業迂迴的工業化道路,這種工業化依賴大量的資源消耗,其工業化中期是以“煙囱工業”為主導的,不管是原料工業,還是能源動力工業,都要有大量排放物,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發達國家在早期的工業化過程中,都曾出現過以空氣和水污染、噪音超標等為特徵的“城市病”。目前,我國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這將對環境與資源產生很大的壓力。近年來,我國在環保方面雖然做了許多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依然面臨着嚴峻的環境形勢,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導致生態破壞,環境惡化制約着我國的經濟發展。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我國經濟將進一步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中,同時,國際上的環境標準越來越多,綠色貿易壁壘越來越嚴。只有符合環保標準的工業品,才具有國際競爭能力。因此,在工業化過程中重視環境保護,也是促進工業化進程所要求的。

城市是經濟社會較發達的地區,是工業生產的集中區,城市生態環境是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制高點和發源地。城市生態環境的優劣,不僅在廣泛的程度上影響着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也在深刻的層次上影響着自然生態環境。生態工業的建立,使一定區域內的工業企業形成了互動的產業鏈,把污染物消解在生產過程中,既實現了區域內生產過程的清潔化,又實現了污染物產生的最小化和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由於廢物的充分利用帶來經濟效益,使污染治理變成了企業在經濟利益趨動下的自覺行為。因此,生態工業體系的建立,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持續城市化戰略就是要協調城市增長與城市環境之間的關係,維護城市發展與城市的可持續性。

(二)生態工業促進循環經濟模式的建立

按照自然生態學原理而建立的生態工業體系,將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形成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傳統工業的生產活動是由“資源—產品—廢物”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生產過程,是一種線性經濟發展模式。這是以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為特徵的發展模式,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生態工業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物質循環流動生產過程,是一種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每個生產過程產生的廢物都變成下一生產過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質都得到了循環往復利用。

建設生態城市,就是要先污染後治理,先發展後恢復,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外延型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發展循環經濟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生產過程中資源與能源的消耗,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的排放,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循環傳遞、多級利用,在生產過程的企業之間、園區之間、區域之間,形成共生互動的循環產業,從而推動循環型社會和生態城市的建設。

(三)生態工業有助於區域經濟發展

生態工業的發展並不只是立足於單一的工業企業或產業的發展,而是建立在多個企業或產業的相互關聯、互動發展基礎上。對於一個地區來説,在生態工業理論的指導下,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以及產業結構構成,進行多個企業或產業間的鏈接和組合,建立起相互關聯、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生態工業體系,有助於該區域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

城市化本身就是從區域着眼觀察城市現象的,而且任何城市都離不開區域的支撐。城市是區域的中心,區域是城市發展的基礎。依據區域規劃,從整體考慮,發揮各城市的優勢,着眼於大市場,實現區域經濟規模化、集團化、建立區域共同市場,將會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

(四)生態工業有利於增強國際競爭力

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背景下,隨着經濟的發展,我國沿海地區出現了城市圈或城市連綿區,可是目前一些城市之間不是協調發展,而是重複建設、惡性競爭,造成區域性基礎設施規劃和城市發展與佈局的不合理,削弱了我國城市總體實力,降低了我國城市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生態工業系統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其中的人流、物流、價值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在該系統中合理流動和轉換增值並與其所處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結構相適應,符合耐受性原理。按照生態工業理論,城市依據自身的資源、區位、市場潛力、歷史文化等條件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實事求是地進行科學的城市定位,建立符合自身特點的生態工業體系。由於城市之間、地區之間普遍存在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個城市之間既存在差距,又具備各自優勢,如沿海城市具有技術、人力及區位優勢,而中西部城市和地區又有着資源和勞動力成本低廉等優勢。每一座城市必須以自己的優勢為依託,走有特色的發展之路,以避免城市之間的重複建設,減少無序競爭,提高城市的綜合實力。通過科學的城市定位,正確發揮每一座城市的優勢,對於城市、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工業的實施路徑

(一)生態工業園的基本概念

生態工業園是繼工業園區和高新技術園區的第三代工業園區,是指以工業生態學及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使生產發展、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形成良性循環的工業園區建設模式,是一個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的高效、穩定、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人工複合生態系統。它是高新技術工業園的升級和發展趨勢,體現了新型工業化特徵及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生態工業園建設的過程本身就是城市化的過程。首先,工業園區地域上的農村人口失去農業用地,從户籍上轉化為城鎮人口,而隨着生態工業園經濟的發展也使這部分人口的生活方式迅速向城市生活方式轉變。其次,生態工業園的基礎設施建設遵循的是高起點的城市建設標準,劃入生態工業園的土地在硬質空間上已不可逆地轉變為城市化地區。第三,生態工業園經濟結構以二、三產業為主,具有標準的城市經濟特徵,而由於生態工業園是產業聚集區,它必然會引起外部人口的聚集,使城市化在人口規模上迅速擴大。因此,生態工業園的建設無論從量上還是質上都是不可逆的城市化過程。

(二)生態工業園的基本模式

1.企業主導型。以原有某一或幾個企業為核心,吸引生態鏈上相關企業入園建設的生態工業園區,如丹麥的卡倫堡生態工業園。以企業集團為主,集團內部企業根據生態工業學和循環經濟原理建成的生態工業園區,如我國魯北石化企業集團建設的生態工業園。

2.產業關聯型。將產業關聯度較高的相關產業以生態的觀念聯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互補效應的園區。如以加強農業與工業之間的產業關聯,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為主的農業生態工業園,我國廣西貴港的生態工業園就是按這一模式建設的。

3.改造重構型。在原有的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的基礎上進行改造,重新構架,創造生態企業集聚的升級生態工業園。

(三)我國生態工業園的建設思路

1.改造重構原有工業園區及高新技術園區。我國以前的園區成長是依靠廉價的土地和優惠的政策起步和發展的,隨着入世的成功,開發區的優惠政策將不復存在,而我國人多地少和城市化的壓力也需要有更為嚴格的土地管理來控制城市蔓延對耕地的佔用。因此,我國生態工業園的建設如果重複以前園區建設的老路(重新圈地,重搞基礎建設),不但不經濟,而且也困難重重,在原有園區的基礎上改造重構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國國家級的工業園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有100多個,這些開發區經過多年的建設,基礎設施條件己初具規模,一些園區已經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基地。這些都為生態工業園的建設提供了眾多的可選擇空間。利用原有園區的基礎設施和開放的市場環境,調整招商戰略,由政策優惠轉向廢棄物交流、共同獲利、共同管理環境等成本節約的利益驅動,重新定位競爭優勢,將會賦予現有園區新的活力。

2.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技術。園區內的企業能夠構成生態鏈,達到能源的多級利用,是生態工業園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較高的環境保護和能源利用技術,但技術開發水平不高和國外的技術限制使我國在這兩方面的發展都較為落後。如果不加大研發投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技術,則必將在以後的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在自我研發的過程中,應重視無害環境技術,充分利用我國高校科研資源,研製和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先進實用技術;同時也不應忽視一些地方和企業在長期處理環境問題中形成的特色技術,最終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技術體系。

3.建立完善的市場調控體系。生態工業園是依託市場經濟的可持續開發模式。一些發達國家在興起產業生態思想和循環型經濟理論的同時就提出了重構市場規則的思想。我國的市場經濟起步較晚,在生態園的建設上應借鑑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如減免對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的税收、徵收污染税、將資源環境成本納入產品成本等,以此完善我國的環保市場調控體系。

我國目前正處於變革時期,城市化的建設要按照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依據城市的產業優勢,建立生態工業體系,形成合理的工業佈局。在城市二、三產業發展過程中,使農民有序地轉移到城鎮中來,逐步改變原有的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之間經濟、社會、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協調發展,形成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功能齊全、整體效益優化的城市化體系。

參考文獻:

1.劉喜鳳,羅宏,張徵.21世紀的工業理念:生態工業.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3)

2.鍾書華.工業生態學與生態工業園區.科技管理研究,20xx(1)

《論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工業建設》來源於本站,歡迎閲讀論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工業建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jingxuan/gj07x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