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高中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通用6篇)

高中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通用6篇)

高中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 篇1

研究小組成員:張翰雄、陳震、餘鵬、盛尚然、毛俊雄、李浩宸

高中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通用6篇)

指導教師:劉__

課題:北京老城區文化古蹟的保護與開發

1.選題意義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歷史底藴深厚,文物古蹟眾多,為後人留下了為數眾多的自然和人文遺產。近年來,隨着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以及北京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北京城區的土地資源緊張,人地矛盾突出,而位於北京中心地帶的老城區成為問題最突出的地區。一方面,老城區交通發達,人口稠密,商業基礎好,是北京發展服務業、商業區位條件最為優越的地區。“這種需求和房地產商的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中結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開發和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發展中保存歷史更成為矛盾的焦點,這使得保護歷史街區成為當代世界各國城市建設中最富人文色彩也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濟南城市歷史街區的保護與開發研究》田芸)另一方面,北京的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蹟眾多,衚衕密佈,居民眾多,且多生活在文物古蹟之中或四周,多以大雜院的居住形式聚居,居住面積小,房屋老舊,居住條件差。因此,在北京市文物古蹟保護工作和民生安居工程中,老城區居民的搬遷工作成為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並且得到了社會各個方面的普遍重點關注,並且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效應,也不可避免的引發了一些矛盾糾紛。現在,隨着北京城區的地價房價不斷上漲,人地矛盾更為突出。北京市,尤其是老城區的發展問題亟待解決。

歷年來,圍繞北京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蹟的保護開發問題,社會反響劇烈,各方面意見針鋒相對,曾經引發大規模的社會大討論。在北京市發展的初期,政府和民眾對文物古蹟保護意識淡薄,破壞拆除文物古蹟的事件時有發生,社會影響極差,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評。此外,在老舊城區居民的搬遷問題上,有關部門採取的措施也有不當之處。但隨着文物古蹟保護意識的增強和北京市政府部門的服務能力提升,對於這方面問題的處理逐漸走向成熟,得到了社會的基本認可。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提高。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其他城市發展的模板,具有很強的示範作用。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眾多,例如南京、西安、上海、成都、昆明等,歷史文物古蹟數量很多,保護和開發價值巨大,北京在歷史文化古蹟保護與開發中,應當承當領頭者和領先者。此外,北京作為世界大都會,與世界其他名城相比,北京的歷史文化古蹟保護與開發制度還不夠完善,工作不夠細緻,在立法方面存在空白。在經濟發展和人文北京的建設中,要做的工作還有許多。因此,對於北京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蹟的問題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於北京人文景觀的保護,有助於北京的科學發展,有助於北京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助於北京經濟發展,有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於北京成為世界性的大都會,有助於北京國際地位的提高,有助於我國文化產業的提高,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2.國內外研究現狀

2.1國外研究現狀

2.1.1國外理論研究和立法現狀

世界上的一些發達國家對於歷史文化古蹟保護問題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解決辦法,並且有許多成功的先例。歐美地區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開始關注歷史街區的保護問題,併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引起了我們國家對歷史街區保護問題的關注。

國際上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一個認識過程,從開始保護建築藝術珍品,如宮殿、教堂、官邸等發展到保護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歷史建築,如住宅、作坊等。以後又從這些單個的文物建築發展到保護周圍的歷史環境,最後發展到保護歷史街區乃至整個城市。保護與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目標。

初次提到“歷史街區”的概念,是1933年8月國際現代建築學會的城市規劃綱領性文件《雅典憲章》,在憲章中提出:“對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和地區”,“均應妥為保存,不可加以破壞”。雖然這時保護的重點還在歷史建築,但畢竟歷史文化地區已被作為保護的對象出現在了國際憲章中,這就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二戰結束後,面對經過戰爭洗禮後的斷壁殘垣,許多國家採取的做法就是把受到戰爭破壞的建築物摧毀重建,甚至把成片的歷史文化古蹟街區夷為平地,致使許多文物建築及其環境受到了破壞,城市保護與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問題也越來越複雜。

在這種背景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64年5月通過著名的《國際古蹟保護與修復憲章》。

此後,1976年11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在肯尼亞內羅畢通過了《關於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

至此,國際上對歷史街區保護理論的研究已具有了相當的規模,並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規範。除了國際組織的這些研究活動之外,世界各國,尤其是意、英、法、美、日等國家的歷史街區保護研究和運動也在轟轟烈烈地開展着,

並逐步將保護納入了法律範疇。

2.1.2國外的實踐

法國

早在1840年,法國對古建築保護就開始認真制定法律法規。當時法國一個著名的作家(卡門歌劇的作者)梅里美,對法國領導人提出了建議:我們對國內很多的歷史建築應該進行保護。當時法國政府就接受了他的意見,成立了歷史建築保護局。該局一成立就制定了法蘭西建築保護法。

最早進行立法保護的是法國。1962年法國頒佈了《馬爾羅法》,該法律規定將有價值的歷史街區規劃為“歷史保護區”,制訂保護和繼續使用的規劃,納入城市規劃的嚴格管理。保護區內的建築物不得任意拆除,維修、改建要經過-國家建築師”的指導,符合要求的修整可以得到國家的資助,並享受若干減免税的優惠。現在全法國有國家級的保護區92處,地方各級保護區幾百處。

坐落在塞納河邊左岸的奧賽美術館,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與位於右岸收藏豐富、有皇家氣息的羅浮宮相互輝映。參觀完這座藏品豐富、空間流動、設旋先進的藝術殿堂,你一定很難相信這個世界一流的美術館,卻是由一處廢棄的舊火車站改建而成的。奧賽火車站建於1898年,1939年就關閉了。因為久已廢棄不用,20世紀70年代初曾經決定予以拆除,後來由於觀念的改變,奧賽火車站在1978年被列入了國家保護建築名冊,並被改建為美術館。奧賽美術館成功的實踐證明,

由歷史建築改建的這些功能性設施比一般的建築更有吸引力,能夠為這些設施的經營者和所有者帶來更大的經濟利潤。

但是,可以注意到,西方國家城市的空間佈局結構與北京有所不同,而且在北京,有關歷史遺留問題更加嚴重而複雜。此外,建築材料、建築年代以及各種客觀原因,我們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具體措施,而應當在學習中創新,發揚創新精神,提出符合北京實際情況的解決方案。

其他歐洲國家

意大利的歷史名城相當多,羅馬、龐貝、比薩、佛羅倫薩、拿波里、斯普萊

託等城市,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意大利對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從環

境保護考慮的多,不是單體保護,而是成片保護,如古羅馬城就被全城保護下來。整個羅馬可以説是一個歷史和藝術的博物館,城中遍佈着古城廢墟、雄偉的建築、迷人的雕刻與繪畫以及巴洛克風格的廣場等眾多反映古羅馬風貌的歷史古蹟,但其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處被稱為“羅馬廢墟”的文化遺址。這裏是古羅馬的心臟地帶,曾經殿堂高聳,神廟林立,如今卻成為一片斷壁殘垣,所有的一切都原樣保留,只是部分牆體用腳手架加固支撐。處處向人們展示着一種歷史的滄桑之美和殘缺之美。至身其間,不能不勾起人們對古羅馬時代的追憶。

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樣有着嚴格的保護手段,體現出政府和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重視。馬德里市中心區劃定了5個歷史街區,政府明文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市中心的古建築進行任何改動,並且每隔20年必須按照原來模樣重新進行維修和粉刷,否則將課以重罰。

2.2國內研究現狀

1950年2月,樑思成先生和陳佔祥先生共同提出《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設》,史稱“樑陳方案”。他們建議在舊北京城西郊公主墳一帶另建新城。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樑陳方案”未被採納。

1980年,平遙古城得到了保護,開創了中國歷史古城保護的先河。從那時起,中國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理論與方法。

1982年,國務院公佈了重點保護的2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佈了第二批38個,1992年公佈了第三批37個,20__年補充了4個,這樣共有103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另外有的省也公佈了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國共申報192個歷史文化名城。

從1995年起,在專家建議下國務院撥出了專項資金,幫助歷史名城的歷史街區進行基礎設施和風貌保護,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有60餘處歷史名城得到補助。

但是,就與西方國家相對比,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立法成果,中國都處於落後階段,而中國歷史文化古蹟眾多,問題複雜,尤其是首都北京,作為現代化大都市,如何將現代化和古風古樸有機結合起來,是一個非常現實而又嚴峻的問題。

3.論文基本內容

以下是論文的提綱:

一、介紹歷史文物古蹟的相關概念,介紹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二、北京歷史文物古蹟豐富地區簡介

三、北京對歷史文物古蹟保護與開發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四、實地考察報告

五、解決實地考察地區存在的問題

六、北京歷史文物古蹟保護與開發的方法

4.研究方法

在此次研究性學習中,擬利用文獻資料法和實地調查法進行研究。

(一)文獻資料法

在形成我們的觀點以前,我們需要學習借鑑前人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擬查閲學習國外歷史文物古蹟保護與開發的實踐成果,重點為西歐各國(意、德、法、西),蒐集圖文資料,查閲其他學者的研究著作。

此外,除了國外的資料,我們還將針對中國國情和北京的歷史,着重研究對北京歷史文化古蹟保護與開發的實踐和理論成果,以及政府決策,專家意見,羣眾反映,媒體報道等一系列資料,從中找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二)實地調查法

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除了查閲相關資料,我們還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文獻資料有滯後性,不能非常直觀的客觀的體現事物的本質。我們研究小組擬利用寒假時間到歷史文化古蹟豐富的老城區進行走訪調查,記錄改造痕跡,調查羣眾反映,考察改造效果,尋找遺留問題,解決現有問題。

5.選題的特色

“北京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蹟的保護與開發”選題的特色有:

(一)切合生活實際

我們生活在北京,學習在北京,對於北京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理應給予高度關注。目前,關於北京老城區的改造和開發問題一直是是社會的焦點問題,不僅僅是政府給予了高度關注,媒體和市民,包括我們,我們感同身受,同樣對這個棘手而又迫切的問題非常關注。因此,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能夠切實影響我們的生活,能與實際相結合,體現出一種實用性和社會性。

(二)符合學科特點

對於文科學生,這樣的選題囊括了地理、歷史等多學科方面的問題。對於我們將理論轉化為實際,將課堂中所學轉化為現實中所用,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正所謂“學以致用”,通過研究,我們可以運用所學,深入社會,瞭解民情,關注民生,培養社會責任感,這對於文科學生是很有益處,很有幫助的。

(三)現實意義突出

我們所選擇的題目,是人人都可以明白的,具有普適性和共同性。因此,這樣的一個社會、經濟、歷史、人文的交匯問題,它的現實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僅能夠推動具體問題的解決,還能夠引發一系列的後續問題,這也是社會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作為高中生,影響力可能並不是非常大,但是現實意義突出是十分重要和突出的。

高中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 篇2

課顆成員:樂有良 賀德才 樊華錄 蘇和平 陳 娟 陳炳銀 胡青松 徐 濤

何忠寶 王相和 黃妮娜 陳 豔 胡傳兵 楊仕芳 賀茂功

課題組長:賀德才

研究時間: 20xx.12 ―― 20xx.12

提 要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

二、課題的界定及研究內容…… 3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4

四、研究方法與計劃…… 6

五、研究過程與成果…… 7

(一)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指導:三大實踐活動…… 7

1 、開展語文活動:在實踐中學習……7

2 、開展創新閲讀:在創造中學習……8

3 、開展專題研究:在反思中學習……11

(二)教師研究性教學的探索:課題教學法……12

六、問題與建議……16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信息時代學習方式變革的需要。 “ 教育作為一種傳遞文化的工具,它的內容和形式是隨着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而不斷髮展變化的。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教育傳遞着不同的內容,並服務於不同的目的,同時也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 ”農業社會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與之適應的是個別式學習;工業社會是大工業生產,與之適應的是集體接受式學習;信息時代最大特點是信息的複雜繁多,對信息快速而準確的處理能力尤為重要,效率低下的傳統被動接受式的學習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與之適應的應該是高效學習、研究性學習、創造性學習。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的需要。 中國當代中學語文教育在中國傳統語文教育和西方現代語文教育的雙重影響下,在提高國民語文水平、普及國民教育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由於各方面原因而在流變的過程中泥沙俱下,該吸收的被吸收了,該揚棄的卻沒有揚棄,在步入知識經濟信息時代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奏出了一些不和諧音符。

綜合考察中國當代中學語文教育,主要還有着三方面痼疾:

一是受傳統封建語文教育影響,中學語文課堂上還飄浮着“專制主義”的陰影。具體表現為教師角色的“唯我獨尊”,無視學習主體個性生命的存在,教學方法的“一言堂”“填鴨式”。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只能唯師是尊,唯教材是尊,唯知識是尊;只能被動接受,全盤接受,不願也不敢個性思考個性表達,這些傾向從部分中學生不敢交際、羞於表達、畏懼與老師交流等一系列不正常情形中可見端倪。這些情形的出現與學校教育有關,也與家庭教育背景有關;追蹤溯源,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時代教育文化在不同領域的映射。

二是受蘇聯語文教育模式影響,中學語文課堂還流行着機械刻板的程式化操作。具體表現為無視文本的個性化特色,一律機械的“字詞句語修邏,作者背景段落中心思想寫作手法”。在作品主旨的把握上,還表現為隨意粘貼時代標籤、階級標籤,篇篇如此,年年如此,把本來屬於藝術範疇的文學文本肢解得支離破碎而使索然無味。有個性的學生曾這樣説:“老師沒講時,我讀了非常感動。聽了老師的講解之後,再也不想讀了。”這種語文教學不僅忽視了文本的個性,還泯滅了學生的個性,培養出來的只可能是知識的機器、思想的奴隸。

三是受“語言學”影響,中學語文課堂上還流行着“偽科學”的語言分析。老師過於放大語文的交際工具作用,忽略藝術作品之中浸潤的作者獨特的生命情感,無視語文的人文內涵,把動態的情感文本看作靜態的語言學材料,一味進行語言學的材料分析。在這種語文教學思想中,學生接受了無數次的所謂科學的語言分析之後,不僅語言水平沒有提高,語文能力沒有增強,反而對語文永遠失去了學習興趣,語文課堂變成“你説你的,我玩我的”,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因了這三種因素的影響,現代語文教育滿目瘡痍,步履維艱,永遠的高投資低迴報,高投入低產出,永遠的“少慢差費”,永遠的“學與不學一個樣”。

這些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當代素質教育的實施,影響了現代信息社會所需要的對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終於引發了 1997 年文化界關於現代語文教育的第二次大討論。也正因此,上海教科院 1999 年正式提出“研究性學習”概念,立即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併成為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亮點。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並出台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設”中也明確提出“學習應當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諧統一”,“針對我國學生目前的實際情況和教育發展的需求,特別要重視探究學習”。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研究性學習在語文學科實踐的需要。 隨着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行,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課的一部分正式實施起來,各學科也積極滲透研究性學習;語文學科就其性質來説應該是研究性學習的主陣地,高中語文自然應該是研究性學習的肥沃土壤。 相對傳統的學習方式和現今的中學生來説,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創造性學習方式。雖然研究性學習都在各領域各學科大力推行與實踐,語文學科也進行了不少嘗試,然而卻是少有真正語文味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具體表現為: 語文專題式研究活動的多,語文課堂研究性學習少;課外校外研究的多,校內課內研究的少;研究性學習方法及理論研究的多,實踐操作研究的少。結果,語文研究性學習背離了自身應有的特點,使語文研究性學習等同於綜合實踐課,沒有體現語文研究性學習應有的特色,改變了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初衷,留下的只是一些徒具形式的空殼,影響了學生繼續深入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影響了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效果。

語文研究性學習要回歸語文,要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服務,高中語文要有高中語文的特色,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當然要有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個性,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開展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及研究內容

關於研究性學習的定義,很多專家和一線教師根據自己的實踐體驗以及理論研究,給“語文研究性學習”下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定義,而國家《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研究性學習的概定簡潔具體、便於操作,“ 研究性學習 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這裏就明確了 研究性學習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特點,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使學生“ 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我們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有着建立在國家《指南》對“ 研究性學習”的界定基礎之上又與高中語文學科緊密結合的產物 本身固有的特定內涵 。

語文研究性學習,終歸還應該是具體的語文學習,而不應該是綜合實踐課。因此,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終歸還應該是具體的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它的目標就應該是具體的高中語文,主陣地就是高中語文課堂,當然也不排斥一定的社區語文活動,以及與其它學科的互相滲透與綜合。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是學習,但有研究性質。這種研究性質怎麼體現呢?那就是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語文學習,那麼,這種學習就必然是實踐性的主動性的學習活動。研究,必然會發現新的問題,並繼而產生新的見解,因此,研究性學習又必然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不是科學研究,而是獲取知識、培養品德、形成能力,總之是學習,因此,仍然需要老師的指導,要在一定科學思想指導下科學的思考並實施。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認為,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高中語文課程學習為目標,以語文課堂為主陣地,創造性地從高中語文學習內容中自主選擇、確定相關主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個性化的閲讀與表達,從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語文學習活動。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範圍是很寬泛的,但凡高中語文學習的聽、讀、講、寫所有領域都是其研究學習的對象。

我們的課題遵循“問題就是課題,發展就是成果”思想,堅持“三個結合”原則,即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高中生語文學習相結合,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高中語文課堂相結合,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高中生知識的獲得、能力、情感、人格的形成相結合。課題目標定位為高中語文課堂學習實踐,旨在研究怎樣使高中生在語文聽説讀寫之中獲得主動發展、創造性發展,研究高中語文教師怎樣進行語文研究性教學,使師生都獲得高效發展,而不是進行關於研究性學習理論的研究、爭鳴與建構。

具體説來,我們的研究內容定位為以下三個方面:

1.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素養,促進語文學科的“有效學習”。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積極學習動機,養成主動學習品質,扭轉長期以來的語文課堂被動接受式學習方式,變傳統的“聽語文”為“學語文”,變傳統的“理論語文”為“實踐語文”,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語文學習效率。

2.開展語文“創新閲讀”活動,培養學生“創新學習”的素養,促進語文學科的“高效學習”。通過個性閲讀、創造性閲讀的探索與指導,激活學生潛在的創造慾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創新學習的素養。

3.開展“專題研究”活動,培養教師“研究性教學”素養,積極構建高中語文“有效課堂”、“高效課堂”。通過教學目標雙向細目化專題式研究性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培養師生的研究素養,形成特色語文課堂,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我們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研究建立在現當代中外人文研究、教育研究理論新成果之上,在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精神指導下,並創造性接受現階段語文研究性學習研究的新成果。

1.建構主義理論。皮亞傑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建構主義理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教師只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強調學生是認知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在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教材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成為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的認知工具。

2.接受美學理論。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只是一種圖式化結構,它永遠不可能通過有限的語句把客體對象無限豐富的性質毫無遺漏地表現出來,總會留下許多“未定點”,認為文本解讀具有多元性。文學作品“未定點”的不確定性使作品具有了開放性,這些“未定點”有待讀者在閲讀過程中予以填充和具體化。當代哲學解釋學理論家伽達默爾説:“對一個文本或藝術品真正意義的發現是沒有止境的,這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過程,不僅新的誤解被不斷克服,而使真義得以從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斷湧現,並揭示出全新的意義。”也就是説,對文本意義的解讀是一個無限增值的過程,文本意義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姚斯説:“在作家、作品和讀者的三角關係中,後者並不是被動的因素,不是單純的作出反應的環節,它本身便是一種創造歷史的力量。”接受美學認為文本解讀的多元性也是由解讀主體的異質性所決定的。個體在思想、閲歷等各方面都是異質的,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作者、文本、讀者形成了一個三極的格局,那麼,任何解讀都只是審美主體從個人獨特的視角去理解詮釋。總之,文本的開放性和解讀主體的異質性共同增加了文本解讀多元性的可能。同一文本,不同的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期待視野下對其進行不同的體驗、解讀與研究。

3.創新教育理論。創新教育,是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的探索能力、重組知識的綜合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教育。創新教育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主要目標,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創新教育在我國作為一種思潮是在1999年6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公佈以後形成的。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創新教育有着鮮明的時代特點:在知識傳授上,反對“填鴨式”,變消極被動的“滿堂灌”為積極的課堂討論;在學習內容上,反對只強調“專深”,主張通識教育;在教學目標上,反對片面追求“結論”,而注意開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氛圍上,反對強化“嚴格”,忽視“讚賞”,而力求營造民主寬鬆的學習環境。另外,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正是創新教育思想的要求和體現。

4.比較閲讀理論。比較,是人類思維的基本方式,也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方法。根據心理學原理,彼此互相聯繫又互相區別的感知對象,同時或相繼出現,可以提高感知效果。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就可以運用比較閲讀的方法,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可引導學生把一個獨立的文本放到一個更大的參照系中,把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繫的兩篇或幾篇文本集中起來,有比較、有分析地進行閲讀,打開學生思路的閘門,連點成線,組線成面,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讓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發展學生的閲讀能力、創新能力和遷移思維能力。

5.多元智力理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在《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提出了嶄新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類至少有七種智能,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知覺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認為智力以組合的方式進行,每個人都是多種智能的組合體,教育的功能就是揚長避短,促進個體獨有智能的發展。“多元智力理論”的核心是承認個體的差異性,在語文領域之中就應該是承認閲讀與表達差異的合理性。因此,語文教學應該允許並提倡學習主體的在學習活動中的個性閲讀與個性表達。

6.近現代語文教學新理論。一是葉聖陶的“例子説”教材觀。葉聖陶曾説:“教材的性質同於樣品,熟悉了樣品,也就可以理解同類的貨色。”“選本的閲讀是舉一,推到其他東西的閲讀是反三。”人們將葉聖陶的教材觀歸結為“例子説”。既然教材文本是例子,那麼“例子”就不能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而只是“橋樑”。通過這個“橋樑”到達更廣闊的人文空間,“達到不需要教”才是語文教學的終極追求。二是當代的“大語文”教學觀。“大語文”教學觀主張語文教學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語文教學同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同發展智力和發展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説四方面的訓練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系統的訓練。

7.中學語文新課標。新課標是倡導語文教學中經典詩文創新閲讀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注重個性化的閲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藴,不斷獲得新的閲讀體驗”,“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閲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關注學生閲讀態度的主動性、閲讀需求的多樣性、閲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類似表述還很多,很顯然,這些閲讀教學建議是以發展學生個性為出發點與歸宿點的,是倡導經典詩文閲讀走個性化多元解讀之路的。

四、研究方法與計劃

我們的課題創造性借鑑吸收現有的能夠拿來為我所用的各種科學研究方法。

1、文獻法。我們廣泛收集並充分利用國內現有的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成果,分析借鑑其優點,改進其不足,大膽拿來為我所用,結合我校實際創造性運用研究實踐之中。我們從課題開展伊始就創辦了“語文研究性學習導報”,開始前半年是每月兩期,後來改為每月一期,向課題組成員及時介紹推薦相關理論文章和課題組自己的科研成果,給課題組成員以理論、方法和實踐的指導與交流。

2、調查法。為了摸清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我們印發了相關調查問卷,由各子課題研究教師負責,在學生中進行信息調查與反饋,從不同角度掌握學生學習習慣、方法以及對待學習方式轉變的態度,從此獲得大量而又真實的資料與信息,為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必要的資料參考。

3、觀察法。課題研究人員互相深入班級聽課,參與校內外課改活動,在聽課中瞭解、掌握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情況;通過觀察不同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進而觀察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情況,記錄統計並分析所獲信息;同時,由教師通過召開學習主題班會、學習交流活動來觀察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方式。

4、歸納法。為促進課題研究更有效進行,迅速提高課題組成員整體研究水平,我們組織實驗班學生和課題組成員教師及時進行教和學的經驗總結,形成教育教學論文和案例,並以自辦的“研究性學習導報”為交流平台,及時發表交流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文章、開發的案例、研究成果和學生作品,以期互相學習借鑑,共同提高。兩年來,我們編印了22期導報,及時發給課題組成員進行研究交流。

本課題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具體分四步實施:

(一)課題醖釀確立階段(20xx.10-20xx.12)

①確立子課題目錄;

②各個教師的具體情況認定,成員申報子課題;

③總課題審定成員申報的子課題。

(二)課題研究準備階段(20xx.12-20xx.1)

①各子課題制定相關的研究細目,及課題組成員分工;

②調查瞭解實驗班學生對語文教學現狀的看法;

③瞭解教師前階段個體研究的情況,找準下階段研究的重點;

④印發、學習並研究相關理論文章,確立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⑤瞭解教師教學中的困惑,以便有的放矢地開展研究。

(三)實驗階段(20xx.1-20xx.12)

①理清語文課程資源情況,找準開發和配置的突破口;

②開展子課題的實踐研究;

③廣泛開展讀寫專題研究,作好個案積累與分析,使有成型的成果出現;

④有目的地舉行圍繞課題研究為中心的公開課、研究課等教學實踐研究活動,重點抓好課前集體準備、課後評析反思等環節;

⑤及時寫好階段小結和研究論文,使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將教學實踐的第一手材料及時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階段性專題性成果。

(四)總結結題階段(20xx.12-20xx.2)

①各子課題開設課題研究彙報課;

②召開課題研究評議會,撰寫子課題結題報告;

③課題組對各子課題進行評估驗收;

④申請結題,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學論文等一系列材料;

⑤集中各子課題研究材料,形成課題研究綜合成果;

⑥準備總課題結題報告,迎接市教科院專家組進行課題驗收。

高中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 篇3

研究小組成員:張翰雄、陳震、餘鵬、盛尚然、毛俊雄、李浩宸

指導教師:劉

課題:北京老城區文化古蹟的保護與開發

1.選題意義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歷史底藴深厚,文物古蹟眾多,為後人留下了為數眾多的自然和人文遺產。近年來,隨着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以及北京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北京城區的土地資源緊張,人地矛盾突出,而位於北京中心地帶的老城區成為問題最突出的地區。一方面,老城區交通發達,人口稠密,商業基礎好,是北京發展服務業、商業區位條件最為優越的地區。“這種需求和房地產商的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中結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開發和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發展中保存歷史更成為矛盾的焦點,這使得保護歷史街區成為當代世界各國城市建設中最富人文色彩也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濟南城市歷史街區的保護與開發研究》田芸)另一方面,北京的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蹟眾多,衚衕密佈,居民眾多,且多生活在文物古蹟之中或四周,多以大雜院的居住形式聚居,居住面積小,房屋老舊,居住條件差。因此,在北京市文物古蹟保護工作和民生安居工程中,老城區居民的搬遷工作成為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並且得到了社會各個方面的普遍重點關注,並且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效應,也不可避免的引發了一些矛盾糾紛。現在,隨着北京城區的地價房價不斷上漲,人地矛盾更為突出。北京市,尤其是老城區的發展問題亟待解決。

歷年來,圍繞北京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蹟的保護開發問題,社會反響劇烈,各方面意見針鋒相對,曾經引發大規模的社會大討論。在北京市發展的初期,政府和民眾對文物古蹟保護意識淡薄,破壞拆除文物古蹟的事件時有發生,社會影響極差,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評。此外,在老舊城區居民的搬遷問題上,有關部門採取的措施也有不當之處。但隨着文物古蹟保護意識的增強和北京市政府部門的服務能力提升,對於這方面問題的處理逐漸走向成熟,得到了社會的基本認可。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提高。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其他城市發展的模板,具有很強的示範作用。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眾多,例如南京、西安、上海、成都、昆明等,歷史文物古蹟數量很多,保護和開發價值巨大,北京在歷史文化古蹟保護與開發中,應當承當領頭者和領先者。此外,北京作為世界大都會,與世界其他名城相比,北京的歷史文化古蹟保護與開發制度還不夠完善,工作不夠細緻,在立法方面存在空白。在經濟發展和人文北京的建設中,要做的工作還有許多。因此,對於北京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蹟的問題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於北京人文景觀的保護,有助於北京的科學發展,有助於北京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助於北京經濟發展,有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於北京成為世界性的大都會,有助於北京國際地位的提高,有助於我國文化產業的提高,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2.國內外研究現狀

2.1國外研究現狀

2.1.1國外理論研究和立法現狀

世界上的一些發達國家對於歷史文化古蹟保護問題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解決辦法,並且有許多成功的先例。歐美地區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開始關注歷史街區的保護問題,併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引起了我們國家對歷史街區保護問題的關注。

國際上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一個認識過程,從開始保護建築藝術珍品,如宮殿、教堂、官邸等發展到保護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歷史建築,如住宅、作坊等。以後又從這些單個的文物建築發展到保護周圍的歷史環境,最後發展到保護歷史街區乃至整個城市。保護與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目標。

初次提到“歷史街區”的概念,是1933年8月國際現代建築學會的城市規劃綱領性文件《雅典憲章》,在憲章中提出:“對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和地區”,“均應妥為保存,不可加以破壞”。雖然這時保護的重點還在歷史建築,但畢竟歷史文化地區已被作為保護的對象出現在了國際憲章中,這就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二戰結束後,面對經過戰爭洗禮後的斷壁殘垣,許多國家採取的做法就是把受到戰爭破壞的建築物摧毀重建,甚至把成片的歷史文化古蹟街區夷為平地,致使許多文物建築及其環境受到了破壞,城市保護與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問題也越來越複雜。

在這種背景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64年5月通過著名的《國際古蹟保護與修復憲章》。

此後,1976年11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在肯尼亞內羅畢通過了《關於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

至此,國際上對歷史街區保護理論的研究已具有了相當的規模,並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規範。除了國際組織的這些研究活動之外,世界各國,尤其是意、英、法、美、日等國家的歷史街區保護研究和運動也在轟轟烈烈地開展着,

並逐步將保護納入了法律範疇。

2.1.2國外的實踐

法國

早在1840年,法國對古建築保護就開始認真制定法律法規。當時法國一個著名的作家(卡門歌劇的作者)梅里美,對法國領導人提出了建議:我們對國內很多的歷史建築應該進行保護。當時法國政府就接受了他的意見,成立了歷史建築保護局。該局一成立就制定了法蘭西建築保護法。

最早進行立法保護的是法國。1962年法國頒佈了《馬爾羅法》,該法律規定將有價值的歷史街區規劃為“歷史保護區”,制訂保護和繼續使用的規劃,納入城市規劃的嚴格管理。保護區內的建築物不得任意拆除,維修、改建要經過-國家建築師”的指導,符合要求的修整可以得到國家的資助,並享受若干減免税的優惠。現在全法國有國家級的保護區92處,地方各級保護區幾百處。

坐落在塞納河邊左岸的奧賽美術館,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與位於右岸收藏豐富、有皇家氣息的羅浮宮相互輝映。參觀完這座藏品豐富、空間流動、設旋先進的藝術殿堂,你一定很難相信這個世界一流的美術館,卻是由一處廢棄的舊火車站改建而成的。奧賽火車站建於1898年,1939年就關閉了。因為久已廢棄不用,20世紀70年代初曾經決定予以拆除,後來由於觀念的改變,奧賽火車站在1978年被列入了國家保護建築名冊,並被改建為美術館。奧賽美術館成功的實踐證明,

由歷史建築改建的這些功能性設施比一般的建築更有吸引力,能夠為這些設施的經營者和所有者帶來更大的經濟利潤。

但是,可以注意到,西方國家城市的空間佈局結構與北京有所不同,而且在北京,有關歷史遺留問題更加嚴重而複雜。此外,建築材料、建築年代以及各種客觀原因,我們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具體措施,而應當在學習中創新,發揚創新精神,提出符合北京實際情況的解決方案。

其他歐洲國家

意大利的歷史名城相當多,羅馬、龐貝、比薩、佛羅倫薩、拿波里、斯普萊

託等城市,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意大利對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從環

境保護考慮的多,不是單體保護,而是成片保護,如古羅馬城就被全城保護下來。整個羅馬可以説是一個歷史和藝術的博物館,城中遍佈着古城廢墟、雄偉的建築、迷人的雕刻與繪畫以及巴洛克風格的廣場等眾多反映古羅馬風貌的歷史古蹟,但其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處被稱為“羅馬廢墟”的文化遺址。這裏是古羅馬的心臟地帶,曾經殿堂高聳,神廟林立,如今卻成為一片斷壁殘垣,所有的一切都原樣保留,只是部分牆體用腳手架加固支撐。處處向人們展示着一種歷史的滄桑之美和殘缺之美。至身其間,不能不勾起人們對古羅馬時代的追憶。

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樣有着嚴格的保護手段,體現出政府和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重視。馬德里市中心區劃定了5個歷史街區,政府明文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市中心的古建築進行任何改動,並且每隔20xx年必須按照原來模樣重新進行維修和粉刷,否則將課以重罰。

2.2國內研究現狀

1950年2月,樑思成先生和陳佔祥先生共同提出《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設》,史稱“樑陳方案”。他們建議在舊北京城西郊公主墳一帶另建新城。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樑陳方案”未被採納。

1980年,平遙古城得到了保護,開創了中國歷史古城保護的先河。從那時起,中國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理論與方法。

1982年,國務院公佈了重點保護的2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佈了第二批38個,1992年公佈了第三批37個,20xx年補充了4個,這樣共有103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另外有的省也公佈了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國共申報192個歷史文化名城。

從1995年起,在專家建議下國務院撥出了專項資金,幫助歷史名城的歷史街區進行基礎設施和風貌保護,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有60餘處歷史名城得到補助。

但是,就與西方國家相對比,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立法成果,中國都處於落後階段,而中國歷史文化古蹟眾多,問題複雜,尤其是首都北京,作為現代化大都市,如何將現代化和古風古樸有機結合起來,是一個非常現實而又嚴峻的問題。

3.論文基本內容

以下是論文的提綱:

一、介紹歷史文物古蹟的相關概念,介紹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二、北京歷史文物古蹟豐富地區簡介

三、北京對歷史文物古蹟保護與開發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四、實地考察報告

五、解決實地考察地區存在的問題

六、北京歷史文物古蹟保護與開發的方法

4.研究方法

在此次研究性學習中,擬利用文獻資料法和實地調查法進行研究。

(一)文獻資料法

在形成我們的觀點以前,我們需要學習借鑑前人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擬查閲學習國外歷史文物古蹟保護與開發的實踐成果,重點為西歐各國(意、德、法、西),蒐集圖文資料,查閲其他學者的研究著作。

此外,除了國外的資料,我們還將針對中國國情和北京的歷史,着重研究對北京歷史文化古蹟保護與開發的實踐和理論成果,以及政府決策,專家意見,羣眾反映,媒體報道等一系列資料,從中找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二)實地調查法

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除了查閲相關資料,我們還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文獻資料有滯後性,不能非常直觀的客觀的體現事物的本質。我們研究小組擬利用寒假時間到歷史文化古蹟豐富的老城區進行走訪調查,記錄改造痕跡,調查羣眾反映,考察改造效果,尋找遺留問題,解決現有問題。

5.選題的特色

“北京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蹟的保護與開發”選題的特色有:

(一)切合生活實際

我們生活在北京,學習在北京,對於北京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理應給予高度關注。目前,關於北京老城區的改造和開發問題一直是是社會的焦點問題,不僅僅是政府給予了高度關注,媒體和市民,包括我們,我們感同身受,同樣對這個棘手而又迫切的問題非常關注。因此,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能夠切實影響我們的生活,能與實際相結合,體現出一種實用性和社會性。

(二)符合學科特點

對於文科學生,這樣的選題囊括了地理、歷史等多學科方面的問題。對於我們將理論轉化為實際,將課堂中所學轉化為現實中所用,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正所謂“學以致用”,通過研究,我們可以運用所學,深入社會,瞭解民情,關注民生,培養社會責任感,這對於文科學生是很有益處,很有幫助的。

(三)現實意義突出

我們所選擇的題目,是人人都可以明白的,具有普適性和共同性。因此,這樣的一個社會、經濟、歷史、人文的交匯問題,它的現實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僅能夠推動具體問題的解決,還能夠引發一系列的後續問題,這也是社會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作為高中生,影響力可能並不是非常大,但是現實意義突出是十分重要和突出的。

高中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 篇4

課顆成員:樂有良 賀德才 樊華錄 蘇和平 陳 娟 陳炳銀 胡青松 徐 濤

何忠寶 王相和 黃妮娜 陳 豔 胡傳兵 楊仕芳 賀茂功

課題組長:賀德才

研究時間: 20__.12 ―― 20__.12

提 要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

二、課題的界定及研究內容…… 3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4

四、研究方法與計劃…… 6

五、研究過程與成果…… 7

(一)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指導:三大實踐活動…… 7

1 、開展語文活動:在實踐中學習……7

2 、開展創新閲讀:在創造中學習……8

3 、開展專題研究:在反思中學習……11

(二)教師研究性教學的探索:課題教學法……12

六、問題與建議……16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信息時代學習方式變革的需要。 “ 教育作為一種傳遞文化的工具,它的內容和形式是隨着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而不斷髮展變化的。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教育傳遞着不同的內容,並服務於不同的目的,同時也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 ”農業社會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與之適應的是個別式學習;工業社會是大工業生產,與之適應的是集體接受式學習;信息時代最大特點是信息的複雜繁多,對信息快速而準確的處理能力尤為重要,效率低下的傳統被動接受式的學習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與之適應的應該是高效學習、研究性學習、創造性學習。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的需要。 中國當代中學語文教育在中國傳統語文教育和西方現代語文教育的雙重影響下,在提高國民語文水平、普及國民教育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由於各方面原因而在流變的過程中泥沙俱下,該吸收的被吸收了,該揚棄的卻沒有揚棄,在步入知識經濟信息時代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奏出了一些不和諧音符。

綜合考察中國當代中學語文教育,主要還有着三方面痼疾:

一是受傳統封建語文教育影響,中學語文課堂上還飄浮着“專制主義”的陰影。具體表現為教師角色的“唯我獨尊”,無視學習主體個性生命的存在,教學方法的“一言堂”“填鴨式”。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只能唯師是尊,唯教材是尊,唯知識是尊;只能被動接受,全盤接受,不願也不敢個性思考個性表達,這些傾向從部分中學生不敢交際、羞於表達、畏懼與老師交流等一系列不正常情形中可見端倪。這些情形的出現與學校教育有關,也與家庭教育背景有關;追蹤溯源,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時代教育文化在不同領域的映射。

二是受蘇聯語文教育模式影響,中學語文課堂還流行着機械刻板的程式化操作。具體表現為無視文本的個性化特色,一律機械的“字詞句語修邏,作者背景段落中心思想寫作手法”。在作品主旨的把握上,還表現為隨意粘貼時代標籤、階級標籤,篇篇如此,年年如此,把本來屬於藝術範疇的文學文本肢解得支離破碎而使索然無味。有個性的學生曾這樣説:“老師沒講時,我讀了非常感動。聽了老師的講解之後,再也不想讀了。”這種語文教學不僅忽視了文本的個性,還泯滅了學生的個性,培養出來的只可能是知識的機器、思想的奴隸。

三是受“語言學”影響,中學語文課堂上還流行着“偽科學”的語言分析。老師過於放大語文的交際工具作用,忽略藝術作品之中浸潤的作者獨特的生命情感,無視語文的人文內涵,把動態的情感文本看作靜態的語言學材料,一味進行語言學的材料分析。在這種語文教學思想中,學生接受了無數次的所謂科學的語言分析之後,不僅語言水平沒有提高,語文能力沒有增強,反而對語文永遠失去了學習興趣,語文課堂變成“你説你的,我玩我的”,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因了這三種因素的影響,現代語文教育滿目瘡痍,步履維艱,永遠的高投資低迴報,高投入低產出,永遠的“少慢差費”,永遠的“學與不學一個樣”。

這些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當代素質教育的實施,影響了現代信息社會所需要的對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終於引發了 1997 年文化界關於現代語文教育的第二次大討論。也正因此,上海教科院 1999 年正式提出“研究性學習”概念,立即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併成為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亮點。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並出台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設”中也明確提出“學習應當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諧統一”,“針對我國學生目前的實際情況和教育發展的需求,特別要重視探究學習”。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研究性學習在語文學科實踐的需要。 隨着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行,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課的一部分正式實施起來,各學科也積極滲透研究性學習;語文學科就其性質來説應該是研究性學習的主陣地,高中語文自然應該是研究性學習的肥沃土壤。 相對傳統的學習方式和現今的中學生來説,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創造性學習方式。雖然研究性學習都在各領域各學科大力推行與實踐,語文學科也進行了不少嘗試,然而卻是少有真正語文味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具體表現為: 語文專題式研究活動的多,語文課堂研究性學習少;課外校外研究的多,校內課內研究的少;研究性學習方法及理論研究的多,實踐操作研究的少。結果,語文研究性學習背離了自身應有的特點,使語文研究性學習等同於綜合實踐課,沒有體現語文研究性學習應有的特色,改變了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初衷,留下的只是一些徒具形式的空殼,影響了學生繼續深入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影響了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效果。

語文研究性學習要回歸語文,要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服務,高中語文要有高中語文的特色,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當然要有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個性,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開展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及研究內容

關於研究性學習的定義,很多專家和一線教師根據自己的實踐體驗以及理論研究,給“語文研究性學習”下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定義,而國家《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研究性學習的概定簡潔具體、便於操作,“ 研究性學習 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這裏就明確了 研究性學習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特點,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使學生“ 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我們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有着建立在國家《指南》對“ 研究性學習”的界定基礎之上又與高中語文學科緊密結合的產物 本身固有的特定內涵 。

語文研究性學習,終歸還應該是具體的語文學習,而不應該是綜合實踐課。因此,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終歸還應該是具體的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它的目標就應該是具體的高中語文,主陣地就是高中語文課堂,當然也不排斥一定的社區語文活動,以及與其它學科的互相滲透與綜合。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是學習,但有研究性質。這種研究性質怎麼體現呢?那就是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語文學習,那麼,這種學習就必然是實踐性的主動性的學習活動。研究,必然會發現新的問題,並繼而產生新的見解,因此,研究性學習又必然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不是科學研究,而是獲取知識、培養品德、形成能力,總之是學習,因此,仍然需要老師的指導,要在一定科學思想指導下科學的思考並實施。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認為,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高中語文課程學習為目標,以語文課堂為主陣地,創造性地從高中語文學習內容中自主選擇、確定相關主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個性化的閲讀與表達,從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語文學習活動。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範圍是很寬泛的,但凡高中語文學習的聽、讀、講、寫所有領域都是其研究學習的對象。

我們的課題遵循“問題就是課題,發展就是成果”思想,堅持“三個結合”原則,即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高中生語文學習相結合,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高中語文課堂相結合,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高中生知識的獲得、能力、情感、人格的形成相結合。課題目標定位為高中語文課堂學習實踐,旨在研究怎樣使高中生在語文聽説讀寫之中獲得主動發展、創造性發展,研究高中語文教師怎樣進行語文研究性教學,使師生都獲得高效發展,而不是進行關於研究性學習理論的研究、爭鳴與建構。

具體説來,我們的研究內容定位為以下三個方面:

1.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素養,促進語文學科的“有效學習”。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積極學習動機,養成主動學習品質,扭轉長期以來的語文課堂被動接受式學習方式,變傳統的“聽語文”為“學語文”,變傳統的“理論語文”為“實踐語文”,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語文學習效率。

2.開展語文“創新閲讀”活動,培養學生“創新學習”的素養,促進語文學科的“高效學習”。通過個性閲讀、創造性閲讀的探索與指導,激活學生潛在的創造慾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創新學習的素養。

3.開展“專題研究”活動,培養教師“研究性教學”素養,積極構建高中語文“有效課堂”、“高效課堂”。通過教學目標雙向細目化專題式研究性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培養師生的研究素養,形成特色語文課堂,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我們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研究建立在現當代中外人文研究、教育研究理論新成果之上,在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精神指導下,並創造性接受現階段語文研究性學習研究的新成果。

1.建構主義理論。皮亞傑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建構主義理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教師只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強調學生是認知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在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教材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成為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的認知工具。

2.接受美學理論。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只是一種圖式化結構,它永遠不可能通過有限的語句把客體對象無限豐富的性質毫無遺漏地表現出來,總會留下許多“未定點”,認為文本解讀具有多元性。文學作品“未定點”的不確定性使作品具有了開放性,這些“未定點”有待讀者在閲讀過程中予以填充和具體化。當代哲學解釋學理論家伽達默爾説:“對一個文本或藝術品真正意義的發現是沒有止境的,這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過程,不僅新的誤解被不斷克服,而使真義得以從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斷湧現,並揭示出全新的意義。”也就是説,對文本意義的解讀是一個無限增值的過程,文本意義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姚斯説:“在作家、作品和讀者的三角關係中,後者並不是被動的因素,不是單純的作出反應的環節,它本身便是一種創造歷史的力量。”接受美學認為文本解讀的多元性也是由解讀主體的異質性所決定的。個體在思想、閲歷等各方面都是異質的,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作者、文本、讀者形成了一個三極的格局,那麼,任何解讀都只是審美主體從個人獨特的視角去理解詮釋。總之,文本的開放性和解讀主體的異質性共同增加了文本解讀多元性的可能。同一文本,不同的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期待視野下對其進行不同的體驗、解讀與研究。

3.創新教育理論。創新教育,是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的探索能力、重組知識的綜合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教育。創新教育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主要目標,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創新教育在我國作為一種思潮是在1999年6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公佈以後形成的。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創新教育有着鮮明的時代特點:在知識傳授上,反對“填鴨式”,變消極被動的“滿堂灌”為積極的課堂討論;在學習內容上,反對只強調“專深”,主張通識教育;在教學目標上,反對片面追求“結論”,而注意開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氛圍上,反對強化“嚴格”,忽視“讚賞”,而力求營造民主寬鬆的學習環境。另外,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正是創新教育思想的要求和體現。

4.比較閲讀理論。比較,是人類思維的基本方式,也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方法。根據心理學原理,彼此互相聯繫又互相區別的感知對象,同時或相繼出現,可以提高感知效果。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就可以運用比較閲讀的方法,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可引導學生把一個獨立的文本放到一個更大的參照系中,把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繫的兩篇或幾篇文本集中起來,有比較、有分析地進行閲讀,打開學生思路的閘門,連點成線,組線成面,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讓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發展學生的閲讀能力、創新能力和遷移思維能力。

5.多元智力理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在《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提出了嶄新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類至少有七種智能,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知覺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認為智力以組合的方式進行,每個人都是多種智能的組合體,教育的功能就是揚長避短,促進個體獨有智能的發展。“多元智力理論”的核心是承認個體的差異性,在語文領域之中就應該是承認閲讀與表達差異的合理性。因此,語文教學應該允許並提倡學習主體的在學習活動中的個性閲讀與個性表達。

6.近現代語文教學新理論。一是葉聖陶的“例子説”教材觀。葉聖陶曾説:“教材的性質同於樣品,熟悉了樣品,也就可以理解同類的貨色。”“選本的閲讀是舉一,推到其他東西的閲讀是反三。”人們將葉聖陶的教材觀歸結為“例子説”。既然教材文本是例子,那麼“例子”就不能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而只是“橋樑”。通過這個“橋樑”到達更廣闊的人文空間,“達到不需要教”才是語文教學的終極追求。二是當代的“大語文”教學觀。“大語文”教學觀主張語文教學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語文教學同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同發展智力和發展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説四方面的訓練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系統的訓練。

7.中學語文新課標。新課標是倡導語文教學中經典詩文創新閲讀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注重個性化的閲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藴,不斷獲得新的閲讀體驗”,“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閲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關注學生閲讀態度的主動性、閲讀需求的多樣性、閲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類似表述還很多,很顯然,這些閲讀教學建議是以發展學生個性為出發點與歸宿點的,是倡導經典詩文閲讀走個性化多元解讀之路的。

四、研究方法與計劃

我們的課題創造性借鑑吸收現有的能夠拿來為我所用的各種科學研究方法。

1、文獻法。我們廣泛收集並充分利用國內現有的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成果,分析借鑑其優點,改進其不足,大膽拿來為我所用,結合我校實際創造性運用研究實踐之中。我們從課題開展伊始就創辦了“語文研究性學習導報”,開始前半年是每月兩期,後來改為每月一期,向課題組成員及時介紹推薦相關理論文章和課題組自己的科研成果,給課題組成員以理論、方法和實踐的指導與交流。

2、調查法。為了摸清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我們印發了相關調查問卷,由各子課題研究教師負責,在學生中進行信息調查與反饋,從不同角度掌握學生學習習慣、方法以及對待學習方式轉變的態度,從此獲得大量而又真實的資料與信息,為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必要的資料參考。

3、觀察法。課題研究人員互相深入班級聽課,參與校內外課改活動,在聽課中瞭解、掌握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情況;通過觀察不同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進而觀察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情況,記錄統計並分析所獲信息;同時,由教師通過召開學習主題班會、學習交流活動來觀察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方式。

4、歸納法。為促進課題研究更有效進行,迅速提高課題組成員整體研究水平,我們組織實驗班學生和課題組成員教師及時進行教和學的經驗總結,形成教育教學論文和案例,並以自辦的“研究性學習導報”為交流平台,及時發表交流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文章、開發的案例、研究成果和學生作品,以期互相學習借鑑,共同提高。兩年來,我們編印了22期導報,及時發給課題組成員進行研究交流。

本課題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具體分四步實施:

(一)課題醖釀確立階段(20__.10-20__.12)

①確立子課題目錄;

②各個教師的具體情況認定,成員申報子課題;

③總課題審定成員申報的子課題。

(二)課題研究準備階段(20__.12-20__.1)

①各子課題制定相關的研究細目,及課題組成員分工;

②調查瞭解實驗班學生對語文教學現狀的看法;

③瞭解教師前階段個體研究的情況,找準下階段研究的重點;

④印發、學習並研究相關理論文章,確立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⑤瞭解教師教學中的困惑,以便有的放矢地開展研究。

(三)實驗階段(20__.1-20__.12)

①理清語文課程資源情況,找準開發和配置的突破口;

②開展子課題的實踐研究;

③廣泛開展讀寫專題研究,作好個案積累與分析,使有成型的成果出現;

④有目的地舉行圍繞課題研究為中心的公開課、研究課等教學實踐研究活動,重點抓好課前集體準備、課後評析反思等環節;

⑤及時寫好階段小結和研究論文,使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將教學實踐的第一手材料及時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階段性專題性成果。

(四)總結結題階段(20__.12-20__.2)

①各子課題開設課題研究彙報課;

②召開課題研究評議會,撰寫子課題結題報告;

③課題組對各子課題進行評估驗收;

④申請結題,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學論文等一系列材料;

⑤集中各子課題研究材料,形成課題研究綜合成果;

⑥準備總課題結題報告,迎接市教科院專家組進行課題驗收。

高中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 篇5

當今是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信息時代,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是提高民族整體素質和創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可靠保證。因此,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增設了包括研究性學習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

國家教育部對基礎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調整,其目標就是:着重培養學生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創造性學力,主要是通過情感體驗和探究實踐,形成掌握與運用知識、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學習態度和發現,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及其着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又提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而校經過幾個月籌備工作,今天正式開題了。我受學校校長委託,代表學校課題作開題報告,請同學研究討論。

1、什麼是研究性學習?為什麼在高中課程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

答: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作為一門課程,研究性學習應當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呢?

答:研究性學生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一是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二是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學會分享與合作。五是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六是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3、研究性學習納入必修課,這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突破,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具有哪些特點?

第一個是開放性。第二個是探究性。第三個是實踐性。

4、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實施和組織呢?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後,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蒐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瞭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閲書刊雜誌、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並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信息資料間的關聯;最後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

(2)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

(3)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同學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

5、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是一種全新的挑戰,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老師指導作用該如何發揮?

答: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瞭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

6、評價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評價?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具有哪些特點?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當遵循哪些原則?

答: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採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第一個特點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第二個特點是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比較廣泛教育資料的背景下所開展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學校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網絡以及具有專長的教師等校內現有教育資源。同時,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開發和利用當地教育資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專業技術部門(包括農村衫技術研究與推广部門)的人力資源和研究資源,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創造條件。

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性,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直接體驗,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要通過評價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才能,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

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校門,積極地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和實踐活動。學校必須加強組織和管理工作,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強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學校加強與學生家庭、社會相關部門的溝通和聯繫,共同負責學生在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的安全工作,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幫助學校有效地實施研究性學習,落實課程計劃中的相關要求。

一、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機會,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侷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並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2、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着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並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本站 網整理該文章……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取得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並恰當的利用信息,來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於人和人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瞭解科學對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一)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於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於實踐方面,也可能偏重於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於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鋭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提出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

(三)實踐性。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

四、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一)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現實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於提高各地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於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有利於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慾望。

(二)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求新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所獲取的信息、採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於本人和他人,以及以後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啟示、借鑑作用。

(三)適應差異,發揮優勢。不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各有特點。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留有足夠的餘地。

五、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

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

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規劃,後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製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於一種類型,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類型。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工協作。

高中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 篇6

當今是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信息時代,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是提高民族整體素質和創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可靠保證。因此,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增設了包括研究性學習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

國家教育部對基礎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調整,其目標就是:着重培養學生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創造性學力,主要是通過情感體驗和探究實踐,形成掌握與運用知識、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學習態度和發現,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及其着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又提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而校經過幾個月籌備工作,今天正式開題了。我受學校校長委託,代表學校課題作開題報告,請同學研究討論。

1、什麼是研究性學習?為什麼在高中課程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

答: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作為一門課程,研究性學習應當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呢?

答:研究性學生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一是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二是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學會分享與合作。五是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六是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3、研究性學習納入必修課,這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突破,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具有哪些特點?

第一個是開放性。第二個是探究性。第三個是實踐性。

4、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實施和組織呢?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後,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蒐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瞭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閲書刊雜誌、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並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信息資料間的關聯;最後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

(2)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

(3)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同學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

5、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是一種全新的挑戰,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老師指導作用該如何發揮?

答: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瞭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

6、評價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評價?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具有哪些特點?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當遵循哪些原則?

答: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採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第一個特點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第二個特點是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比較廣泛教育資料的背景下所開展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學校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網絡以及具有專長的教師等校內現有教育資源。同時,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開發和利用當地教育資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專業技術部門(包括農村衫技術研究與推广部門)的人力資源和研究資源,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創造條件。

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性,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直接體驗,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要通過評價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才能,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

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校門,積極地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和實踐活動。學校必須加強組織和管理工作,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強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學校加強與學生家庭、社會相關部門的溝通和聯繫,共同負責學生在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的安全工作,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幫助學校有效地實施研究性學習,落實課程計劃中的相關要求。

一、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機會,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侷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並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2、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着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並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本站 網整理該文章……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取得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並恰當的利用信息,來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於人和人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瞭解科學對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一)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於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於實踐方面,也可能偏重於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於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鋭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提出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

(三)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繫,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

四、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一)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現實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於提高各地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於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有利於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慾望。

(二)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求新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所獲取的信息、採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於本人和他人,以及以後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啟示、借鑑作用。

(三)適應差異,發揮優勢。不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各有特點。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留有足夠的餘地。

五、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

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

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規劃,後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製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於一種類型,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類型。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工協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zk4rw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