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鄉鎮經濟發展調研報告大綱

鄉鎮經濟發展調研報告大綱

一、發展現狀

鄉鎮經濟發展調研報告大綱

東橋鎮村後村原位於東橋鎮北部偏僻山區,距福州近100公里、距縣城40多公里。全村190户726人,黨員29人,XX年前人均收入不足1300元,村財不僅零收入還負債較多,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典型的山區貧困村。XX年起該村遭受地質災害後實施造福工程,村民陸續搬遷下山,開始建新村。由於工程量大、資金不足等原因,至XX年新村基礎建設仍不完善,無村部辦公、村道泥濘、村民看不上電視、水電未配套,村民生活水平低。XX年11月,市衞生局下派駐村幹部黃犖到該村掛職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村黨支部班子也得到調整優化。新班子講團結、講奉獻,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致力發展,短短几年村路、閉路電視、自來水、電網、體育健身場所一應具全,很快扭轉了該村落後的面貌,成為具有社會主義新農村雛形的新村。今年2月17日,省委副書記王三運在該村調研後提出,該村黨支部的先進做法、成功經驗值得借鑑、推廣。之後不久,閩清縣委在全縣開展了“學村後、強核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活動,推廣村後村的先進經驗,推進“核心工程”建設,並以此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大發展,挑“海西”大梁,樹閩清形象。

XX年,該村村民人均收入達4100元,比XX年增加了2倍多。今年年初,該村先後被評為市級衞生村、縣綜治先進村、未成年人零犯罪村,被市委文明辦推薦為市級文明村。

二、主要做法

1、着眼長遠,編制發展規劃。村兩委堅持發展為大、規劃先行,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研究制訂了《村後村三年發展規劃》,理清了發展思路,明確了今後三年的目標任務、主攻方向、工作重點。特別是根據規劃內容,找準了符合村情實際的發展經濟路子,村集體和村民收入不斷增長。大力完善新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了濃厚的發展氛圍、良好的道德風尚、文明的人際關係、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村民安居樂業。

2、突出核心,建設堅強堡壘。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後村黨支部注重加強自身建設,在班子建設、制度建設、執政能力建設和黨員先進性建設上下功夫,努力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應有作用。一是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一些年富力強、有經濟頭腦、羣眾威望高,有強烈事業心和開放意識的黨員吸收到黨支部、村委會領導班子中來。二是帶好黨員幹部隊伍。加強村幹部和黨員的教育培養,把農民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村幹部,使黨員幹部成為國家政策的宣傳員、農村經濟的信息員、解決矛盾糾紛的調解員,成為發展生產的技術員、帶頭人。三是樹立良好形象。黨支部辦事公道正派,勤勉有為,黨組織的威信高,工作力度大,凝聚力不斷增強,羣眾對黨支部十分擁護。

3、因地制宜,培育農業經濟。村後村兩委一班人把黨交給的責任擔在肩上,把人民的福祉掛在心頭,帶領羣眾拔窮根、闖富路。針對村集體無收入、羣眾貧困、村民脱貧致富願望強烈的實際,村兩委與村民共同探討致富之路,併到鎮裏、縣裏、市裏跑市場、跑項目、跑資金。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村兩委決定依託鎮裏的食用菌基地,成立村食用菌種植協會,由黨員大户帶頭興辦種植基地,採取“支部+協會+基地+農户”的方式,引領羣眾發展食用菌生產。建起了黨員食用菌栽培示範基地,由黨支部牽頭,派村幹部到縣、鎮學習技術,動員5名黨員帶頭示範,發動17名羣眾參與。為解決資金難題,村兩委把爭取來的經費存於農村信用社,再貸給種植農户,而且只要求種植户以生產收成的蘑菇等價抵還貸款。經過3個月的生產,取得國家工商總局註冊的“東塔牌”食用菌外銷到新加坡及港澳等地。一期20萬袋規模的基地實現產值60多萬元,基地純收入16多萬元,菇農每人淨收入1萬多元,村黨支部(村委會)與協會收入2萬元,實現了建國以來村財收入“零”的突破。預計今年可種植100萬袋,目前已完成50萬袋的培育規模。為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路子,黨支部還帶領33名黨團員到位於高山地區的舊村建立“黨團員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園”,發展高優林、果、糧生產。同時積極牽線搭橋,介紹村民外出應聘就業,全村80%青壯勞力實現輸出就業,村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4、以人為本,為民真情服務。在村後村,羣眾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村組織的身影,村民無論大事小事,也總是先找村兩委幫助解決,村級組織成為村民名副其實的“主心骨”。村後村從高山偏僻地區搬遷後,新村基礎設施欠缺,羣眾的生產生活不便,羣眾渴望改變落後面貌。村兩委圍繞羣眾最直接、最關心的事入手,從解決好村民子女入學、就醫等具體實際的事情做起,全心全意為羣眾排憂解難。XX年以來,村兩委帶領全村黨員幹部和廣大村民修了水泥路、裝了閉路、建了村部,路燈亮了、自來水通了,建成了籃球場、農民健身公園、體育活動室,全面完成了改圈、改廁、改廚和電網改造續建配套工程,村裏美了綠了。建起了規範的村衞生所,培養了村醫,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救助。部分困難羣眾還免費住進了村老年公寓,12名貧困學生得到捐助,全村無一名適齡兒童失學,XX年村裏走出了建國以來的第一個大學生。老百姓初步享受了相當於發達社區或富裕村的福利。

5、大膽探索,創新發展模式。村兩委一班人創新意識強,思想解放,敢想、敢幹、敢冒,敢於打破一切阻礙發展的條條框框,努力在求變、求新、求突破上下功夫、見實效,這是我們在村後村調研中最強烈的感受。一是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大力實施黨建項目帶動,通過引導黨員幹部帶頭建設食用菌示範基地和黨團員農業示範園,積極鼓勵扶持農户發展食用菌種植業,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探索走出了一條支持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路子。二是創新村務管理制度。制定了村“兩委”會議及工作規範制度、兩委工作協調方式、村財民主管理制度、分級財務審批制度、民主聽證制度、村務和村誤公開制度等。特別是“村誤”公開制度,將工作中的失誤進行公開公佈,直接向村民檢討,不僅使村領導班子得到教育,也贏得羣眾的理解和擁護。三是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載體。先後頒佈了村後村民文明公約、村後村民十不行為規範,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户”評比活動,推出了表揚好人好事的“星光走廊”。同時,還辦起了村民文明學校,組建了村老年人藝術隊,進行了文明公約、十不行為規範傳唱演出。建成了村青年中心,改變了青年人創業致富無路、技能培訓無門、文化生活貧乏的狀況。

三、存在問題

1、自然資源貧乏,地質災害頻仍。可供開發利用的資源有限,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受地質災害的影響頗大。

2、生產擴張能力較弱,村民增收壓力大。村民世代靠山吃山,主要以種田為生,種植品種單一,規模不大,生產工具落後,經濟來源有限。

3、村民文化素質偏低。村民文化程度多以國小為主,部分貧困生還無力完成義務教育,大大削弱了謀生能力。

4、發展觀念落後。由於長期處於相對閉塞的高山,缺乏與外界的交流,信息的獲取十分不易,很大一部分人因循守舊、短視畏難、不思進取。

5、宗族對立嚴重。因歷史遺留,宗族意識根深蒂固,短期內該問題很難得到有效解決。

該村在XX年時把全村基本情況自我總結為“高(海拔200多米)、窮(村集體和村民收入較低)、惡(生存條件差)、散(村民居住分散)、重(新村建設、搬遷任務較重)”,不無道理。

四、發展對策

針對當前農村、農業發展的實際,結合調研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思,對我縣農村經濟發展提出若干思路對策:

(一)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發揮戰鬥堡壘作用,這是建設新農村、創造新生活的先決條件。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村各項工作要順利推進,得到長期鞏固和發展,關鍵取決於村級領導班子的整體素質,取決於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充分發揮。村後村注重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把村裏的為人正派、辦事公正的經濟能人吸收到黨支部、村委會領導班子中來,充實到共青團、婦代會、民兵營、經合社等村級配套組織中去,建成了一支政治素質高、領導能力強的戰鬥集體。有了強有力的領頭雁,村後村的發展呈現出穩健快速的良好態勢。

(二)優化產業結構,催生創匯農業,這是提高農村經濟運行質量的必由之路和治本之舉。調整產業結構,目的在於優化產業佈局和構架。當前我縣農業產品單調、品種低劣,部分地區甚至重複生產,造成供過於求,效益低下,這已成為農業發展的一個嚴重弊端。村後村利用位於高山地區的舊村拋荒地建立黨團員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園,實行高優林、果、糧多元化農業生產,不僅拓寬村民增收渠道,而且將優化農作物結構,為農業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可以預期,一旦嶄新的、高經濟價值的農業品種成為主流,必將催生高效益的創匯農業,使農業一改“雞肋”味道,成為炙手可熱、大有可為的礦藏。因此,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這一抓手,終將扮演農業經濟運行質量的“排頭兵”角色。

(三)推廣訂單農業,帶動整體發展,這是規避農業生產風險,實現農業“集羣效應”的有益探索。毋庸諱言,時至今日,農業仍然是極其脆弱的產業。基於此,要大力倡導建立企業與農民穩定的購銷機制和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與企業建立密切的商業合作關係,簽訂供銷合約,來化解農業風險,壯大農業規模。這種先定合同後生產、以合同定量生產的模式,對農業發展具有革新意義。首先,它解決了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使農業生產的目的性、針對性十分明確,避免盲目性生產;其次,它穩定了產供銷關係,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的風險;最後,它一旦敲定下來,就可組織農民集體生產,帶動周邊農村、農户、農田的加盟發展,集聚農業要素,形成聯動生產。我縣東橋鎮部分村莊在探索中已經具有這種訂單農業的雛形。

(四)實行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這是壯大農村經濟實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有效途徑。集約化生產經營的最大優點在於節約生產成本,推進產業化,形成規模效益。村後村的實踐已經初步藴含了這種特徵、這種效應,村黨支部建立農業生產基地,再通過“支部+協會+基地+農户”的生產模式,把農民組織起來,把生產做大做強,與農民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在正常情況下,也可以向農民租賃、承包農田或閒置土地,開闢成片的農業種植基地。

(五)發展配套加工,延長生產鏈條,這是深化農業內涵,增強農村後續發展能力的核心內容和關鍵環節。農業生產發展了,產量提高了,如果“加工”這一至關重要的鏈條沒有接上,那麼農業產值就上不去,農業產業鏈就伸不長,農業發展的後勁就會乏力,並將最終使農業生產前功盡棄、功虧一簣。村後村同樣面臨這種窘境。因此,要以新農村建設的戰略眼光和融入區域經濟合作的寬廣胸懷,高起點、高標準建立農業配套加工廠,努力實現農產品的增值,促進農業效益成倍增長,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繼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石。

(六)樹立環保理念,應對入世挑戰,這是農產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佔據優勢的戰略抉擇。世界發達國家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近乎苛刻。為了使農業立於不敗之地,應該大力推行無公害種植生產,打造環保型農業企業。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加入wto這一時代背景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推行綠色環保尤為重要。在這個環節上出了問題,不僅堵住了企業融入國際現代經濟大循環之路,而且將蒙受重大經濟損失。因此,實施環保戰略,打好“綠色”品牌,是農業企業決勝未來的一大利器和法寶。村後村成立了生態農業開發公司,但僅僅掛上“生態”的名字,是遠遠不夠的,有理念還得有行動,要着眼未來,把“生態、綠色、環保”貫穿在生產、加工、存儲等環節中。

五、幾點建議

1、彰顯政府作為,加強協調服務。調整農業結構和佈局,促進農業提質增量,實現農業強、農民富,政府的作用相當重要。比如,發展規模農業、訂單農業是壯大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抓手,但問題是要有大量的成片土地作支撐。政府應主動介入,一方面協調好農民出讓、出租土地的工作,做到公道、合理,促進農村土地的有序流轉;另一方面做好企業的服務工作,為企業排憂解難,努力創造企業生產發展的良好軟件環境。

2、推廣發展模式,提升農業品位。村後村的發展告訴我們,支部、協會和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多方形成合力發展規模農業(或訂單農業)的模式,對農業有利、農民有利、農村有利,對整個縣域經濟發展有利,應予推廣。目前我縣的東橋、白中等鄉鎮在這方面已經先行一步,帶動當地農業實現深層變革,提高了農業發展效益和品位。縣委、縣政府要因勢利導,有計劃地予以推廣,並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農業、經貿等部門要加強規劃、勘測和指導,配合好推廣工作。

3、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發展經濟離不開本地的實際和資源,農業也不例外。資源,從一定程度上説就是特色的、優勢的、有發展潛力的東西。閩清傳統農業比較落後,如果不革新觀念、創新機制,農業將成為縣域經濟的一個“灰點”,農民將繼續處於社會的未梢,進而影響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大業,新農村建設將是一句空話。我縣農業有其故有的優勢,比如氣候、土壤特點等,很適宜發展果、林、竹、蔬菜、食用菌等高優農業。只要我們轉變觀念,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託,抓住特色,找準項目,精心培育,就能推動農業經濟良性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向深層次發展,把農村大地打造成美好的人間天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zgmg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