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大綱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大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湖南地處內陸,是對外開放相對薄弱地區,但也意味着巨大的開發開放潛力。作為後發地區,湖南發展開放型經濟,必須堅持改革創新、攻堅克難,着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努力實現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和安全的相統一。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大綱

一、湖南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問題和差距依然明顯

近年來,全省深入實施“開放崛起”戰略,堅持“擴規模” 與“轉方式”相結合、“促內需”與“擴外需”相結合、“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開放型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發展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但是與東部沿海地區比,與中西部兄弟省份比,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在全國的格局比,還存在開放不夠、規模不大、水平不高、質量不優等諸多問題,並且有差距擴大的趨勢和危險。

1、總量增長迅速,但落後於經濟發展水平。近5年來,全省實際利用外資從XX年的40.1億美元增加到XX年的88億美元,年均增長17%;外貿進出口額從125.7億美元增加到246億美元,年均增長14.4%;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營業額從10.5億美元增加到29.2億美元,年均增長22.7%;對外投資連續7年居中部第一。XX年我省地區生產總值列全國第10位,中部六省第3位,但我省進出口總額僅列全國第21位,中部六省第5位,僅為湖北的65%、安徽的52%、河南的44%、重慶的36%;外貿依存度僅為6.3%,低於全國48.8%的平均水平;利用外資僅佔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3.3%,佔全國的比重僅為1.5%;外匯存款餘額僅為22.4億美元,居全國第22位,貸款餘額54.4億美元,居全國第21位。

2、結構有所優化,但落後全國平均水平。XX年我省出口額最大的企業僅15億美元,而河南、湖北出口額最大的企業分別達到近300億美元和50億美元。出口商品中,鋼鐵、有色等傳統粗放型產品佔比達到30%,而且主要是資源輸出型;加工貿易僅佔總量的29%,低於全國35%的平均水平;利用外資中,來自香港、台灣等亞洲地區的佔80%,來自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僅佔9%;第三產業佔比僅為2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30個百分點。全省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僅居全國第18位、中部六省第4位,進出口額僅相當於上海的2%、北京的3%、廣東的4%、湖北的1/2。

3、 產業集羣不斷壯大,但帶動力強的新興產業仍然不多。近年來,通過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大力承接產業轉移,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相繼落户湖南,世界500強企業有131家來湘投資,總數居中部第一,上海大眾、廣汽菲亞特、藍思科技、富士康、歐姆龍、台達電子等一批戰略項目的相繼落户,帶動了我省汽車、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但是,我省仍然缺乏像河南富士康電子信息產業、重慶5+6+800筆記本產業集羣(5大品牌商、6大代工商、800家零部件廠商)、西安三星電子這樣具有帶動效應的大產業。XX年,河南富士康一家企業的進出口就近300億美元;重慶出口筆記本電腦近6000萬台,全球每4枱筆記本電腦有一台重慶造,以電腦等智能終端為主的工業品實現出口450億美元。三星電子西安高端存儲芯片項目第一期70億美元投資達產後,每月可生產10萬片,可形成660億元人民幣的年銷售收入。

4、載體平台不斷夯實,但承載聚集能力薄弱。我省目前有2家綜合保税區,6個國家承接產業轉移重點承接地,13家國家級園區、80家省級及省級以上園區等開放平台,平台數量居中西部前列,但這些平台普遍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承載聚集能力薄弱、投入產出效益不高等問題。XX年我省80個省級以上園區利用外資僅佔全省總量的36.6%,有40%的園區利用外資為零,13個國家級園區利用外資僅佔全省總量的20.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5個百分點;80個省級以上園區進出口總額僅佔全省總量的45%,有30%左右的園區進出口為零;長沙機場國際旅客居中部第一,但國際航空貨運量僅居中部第4。

5、投資環境有所改善,但仍需繼續優化。近些年我省以項目服務年等活動為抓手,在改進服務、優化環境和降低營商成本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有些問題企業和羣眾反映仍然比較強烈,有待進一步優化。比如行政審批程序仍然繁瑣,時限較長。不少審批涉及中央、省、市、縣四個行政層級和多個行政部門,形成縱、橫兩個審批“鏈”,環節之間不順暢,上下之間不協調,我省一個外商投資項目走完所有的審批流程最快要120天。一些地方部門對政務中心窗口授權不充分,窗口成了“收發室”、“傳達室”。權力部門化與利益化的問題亦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多頭執法、多層執法、重複執法和交叉執法的現象還較為普遍。許多中介機構依附於政府部門開展服務創收,加重了企業負擔。許多地方政府對前任領導所定的政策措施不兑現。

6、機制體制建設有所完善,但有待進一步理順。近年來,我省成立了由省長任組長,省委副書記、人大副主任、分管副省長、政協副主席為副組長,省商務廳牽頭,省直有關部門為成員的發展開放型經濟領導小組,出台了一系列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措施,同時建立健全了部門聯席會議制、重大項目調度制、重大活動協調製、重大任務交辦制度、工作督查問責制等工作推進機制。但是,相關機制體制還有待進一步理順。比如加強招商引資活動的統籌規劃,避免招商活動過多過濫不實的問題;比如內資、外資分頭管理,資源分散的問題;比如園區管理、物流管理政出多門、整合不夠的問題,等等。

二、湖南開放型經濟發展在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面臨新挑戰和新機遇

(一)新變化帶來新挑戰

一是世界經貿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國際金融危機後,美國、歐元區、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增速仍然偏低,全球經濟格局“東昇西降”更加明顯。全球需求結構深刻調整,不少發達國家深陷債務危機的沼澤,經濟復甦艱難曲折,國際經濟“企穩回升”態勢仍存變數,美債危機、歐債危機、日債危機沒有根本好轉,新興國家增速下滑,地緣政治衝突不斷,新一輪工業革命尚缺乏實質性突破。

二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和結構調整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新一屆政府上台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以“調結構、促轉型”為核心,採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尤其十八屆三中全會後,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突破深層次障礙,在財政、金融、價格、企業、土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國內消費市場仍面臨內需增長動力偏弱和cpi衝高的雙重壓力。經濟增速有所回落,企業景氣狀況較低,居民收入增長隨之明顯放緩。此外,國家在財政、金融、資源價格、國有企業、行政管理、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調整,在給湖南帶來極大的利好同時,也帶來一定衝擊。比如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將可能對周邊地區及中部地區產生“虹吸效應”;國家《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將使湖南鋼鐵、水泥等行業雪上加霜。

三是區域競爭與合作的態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從全球範圍看,區域競爭與合作仍在深化,各國搶佔產業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利用外資承接產業轉移面臨發達國家“製造業迴歸”和新興國家“低成本競爭”的雙重衝擊。越南、泰國、印度等其他新興國家其更低廉的生產成本,對我省承接產業轉移造成衝擊。而且在國內,中西部省份之間以及沿海省份的競爭越來約激烈。中西部省份為爭取企業落户,各出奇招,力度空前。廣東、浙江、福建等沿海發達省份為促進省內區域協調發展,爭相出台一系列強有力的扶持政策,鼓勵本省資金和產業向省內落後地區轉移。

四是湖南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條件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目前,隨着“四化兩型”、“三量齊升”戰略的推進、我省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承接產業轉移仍然存在一定的空間和紅利,進一步發展商務和開放型經濟具備更加堅實的基礎。隨着明年滬昆高鐵的開通,湖南將成為中部最大的高鐵樞紐,勞動成本、土地利用和環境容量、要素保障比較優勢仍然明顯。但是,隨着勞動力、土地等各類要素成本進入集中上升期,低成本製造的傳統優勢受到削弱,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強化。對外貿易面臨國際貿易環境嚴峻以及自身產業競爭力不足的雙重挑戰。國際市場需求總體偏弱,剛剛結束的第114屆廣交會上,大會成交和客商到會雙雙下降,我省成交僅與上屆基本持平,且三個月以內短單佔比達80%左右。此外我省傳統優勢產業發展緩慢,新興優勢產業太少。目前傳統產業中鋼鐵企業經營困難,紡織服裝產業的規模在不斷縮小,農產品行業規模沒有大的擴張,有色金屬缺乏可持續性增長,日用陶瓷大而不強,花炮規模難以擴大;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電子信息、動漫、汽車及零部件是近年來我省重點培育的新興產業,但是,除裝備製造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優勢外,其他都沒有做大做強。

(二)新機遇藴含新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發展開放型經濟經歷了4次重大機遇(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XX年加入wto、XX年金融危機全球產業加速向我國中西部轉移),但是在這些機遇面前,湖南每次基本都是“醒得早、起牀遲、出門晚”。以外貿為例,XX年我省的外貿進出口總額居全國第16位,XX年已退至第21位,先後被江西、廣西、重慶、新疆、吉林趕超。江西打造粵港澳後花園、廣西打造北部灣經濟圈、重慶打造中西部開放高地、新疆打造歐亞橋頭堡、吉林打造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心無不風生水起。

十八屆三中全會後,我國自上而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xx在湘調研期間,希望湖南發揮作為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的區位優勢,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我們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緊緊抓住歷史賦予湖南的各種重大機遇,在貫徹落實中央改革要求的前提下,抓住影響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全局性問題和制約轉型升級的突出矛盾,制定和實施立足省情實際、有創新突破、有震撼力的改革措施。一是要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機遇。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新的考驗和試驗。制度的完善和體制的創新將極大地激發社會創造活力,促進市場經濟的大循環、大發展。二是要抓住中部崛起和長江開放的機遇。國家區域經濟戰略佈局的重心正向中西部傾斜,繼中部崛起戰略滯後,XX年又把依託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支撐帶上升到戰略高度,完全有可能在湖南這個“過渡帶”、“結合部”開展系列重大政策試點,佈局系列重大基拙設施、基礎產業項目,為湖南發展開放型經濟開闢新途徑。三是要抓住產業轉移的機遇。全球產業轉移已進入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並存的階段。湖南憑藉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基礎優勢獲得承接產業轉移的機遇更加優良。過去,我省錯過了多次改革的重大機遇,面對新一輪的機遇,我們必須起跑快,起跑好,搶抓機遇,奮力趕超,決不能輸在新的起跑線上。

三、以改革創新為主線構建湖南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根本在於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促發展。要重視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立足現有的各種多雙邊經貿合作機制,拓寬視野,內外聯動,積極參與國家經濟外交,擴展全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空間。以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契機,促進與東盟和西部沿邊地區海陸通道互聯互通。推進與上海自貿區的產業對接、功能對接和發展空間對接,構築內陸開放新高地。發揮“一帶一部”區位優勢,打造產業發展新“航母”,加快培育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更加積極主動實施“開放崛起”戰略,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攻克體制機制的痼疾,釋放深化改革的紅利,為“四化兩型”戰略的推進、“三量齊升”目標的實現提供新動力。

基本原則:一是實現改革創新與擴大開放良性互動。以開放獲得外部動力,倒逼關鍵領域的改革。尤其是吸收國際投資中搭載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先進管理經驗,促進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二是實現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良性互動。加強區域合作,全面取消各類市場封鎖和地方保護,依據經濟規律和統一市場規則,建設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確保各類投資主體的合法權益和平等地位,確保各類要素資源順暢流動和優化配置。三是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良性互動。在全面放開市場準入、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的同時,消除對外投資合作的障礙,大力推動產業進湘、資本進湘、技術進湘和商品出省、產能出國、勞動力出境,拓展開放型經濟的發展空間。四是實現鞏固傳統優勢與培育新優勢良性互動。在鞏固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優勢,通過技術改造、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更要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

重點舉措:

(一)改革境內外投資管理體制

1、大幅度放寬外資准入門檻。做好全面實施外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準備工作,在一般製造業領域,探索進一步取消對外資在註冊資本、股權比例、經營範圍等方面的限制。鼓勵跨國公司在我省設立研發、設計、採購等各類地區總部。

2、全面推行民間投資非禁即入原則。除法律法規明文禁止外,對民間投資放開所有投資領域,公佈明晰的准入標準、准入時限,並根據國家政策的變化及時調整扶持措施。鼓勵民間投資主體以多種方式投資市政建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國防科技工業及壟斷行業等,破除操作層面的“玻璃門”、“彈簧門”。

3、擴大開放服務業利用外資領域。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流通、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

4、理順招商引資體制機制。整合部門資源,由商務主管部門統籌並歸口管理全省招商引資工作,構建“內外資統一,外資、外貿、外經、外僑、外宣五外聯動”的“大招商、大承接”格局。加大外向型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

(二)推進投資審批流程再造

1、精簡審批事項。嚴格依法設定、實施、清理、規範行政審批事項。有序推進負面清單之外投資項目由核准制改為備案制,實行國民待遇。透明公開審批流程,為每一個審批事項編號存檔,並公示到政府網站上。

2、下放審批權限。3億美元以下、1億美元以上允許類外資項目和20億元以下、10億元以上的內資項目審批權全部下放市州以及國家級園區。1億美元以下允許類外資項目和10億元以下的內資項目審批權下放至區、縣以及省級園區。立項、土地、規劃、環評、質檢等環節按照層級同步下放。

3、改革審批方式。設立省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項目審批實行分層級免費代辦制。3億美元以上允許類外資項目和20億元以上內資項目,省政府授權省商務廳全程代辦,原則上40個工作日內辦理完畢。3億美元以下、1億美元以上允許類外資項目和20億元以下、10億元以上的內資項目,1億美元以下允許類外資項目和10億元以下的內資項目分別由市(州、國家級園區)和區(縣)商務主管部門全程代辦。項目審批按照投資規模,由企業直接向相應層級的政務中心申報。全面實行並聯式、一站式網上申報。精簡規範項目申報材料。

(三)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

1、培育外貿綜合服務型企業。充分發揮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的作用,為中小民營企業出口提供通關、物流、融資、退税等服務,提高外貿效率,降低企業成本。對認定的大型外貿綜合服務型企業給予税收、通關等方面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可作為出口退税主體,視同a類企業優先辦理退税。簡化對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的税收管理,允許其各種服務收費按統一税率徵收,或者採取資金統一支付、賬冊備查的方式徵收。允許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採用“旅遊購物商品”貿易方式出口。海關將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視同aa類企業,適應“屬地申報、屬地放行”和“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通關模式。

2、創新貿易方式。大力發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爭取儘快獲批跨境電子商務試點。積極探索市場採購貿易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採用“旅遊購物商品”貿易方式出口,國税部門給予免徵不退的税收政策支持。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從組裝加工向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製造、物流營銷等環節拓展。

3、加強出口基地建設。在已經形成一定的行業出口規模和行業企業聚集的地區打造出口基地,通過完善基地產業鏈和公共配套服務,進一步提升行業企業聚集度,增強行業的出口競爭力。加大對出口基地龍頭企業的扶持,支持其建設為基地內企業服務的公共技術研發、公共物流、公共營銷、公共交易、公共展示等外貿公共服務平台,支持龍頭企業走品牌化發展道路。

4、改進通關模式。加快推進關檢合作“三個一”試點,使我省進出口貨物真正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海關進一步深化區域通關合作,擴大“屬地申報、口岸驗放”和“屬地申報、屬地放行”通關作業模式適應範圍,加快推廣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檢驗檢疫部門進一步加強與沿海沿邊口岸合作,按照“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要求,推動進出口檢驗檢疫本地化、便利化;對法定檢驗的我省出口貨物,除質量安全風險高的外,原則上由產地檢驗監管後放行,口岸不再抽檢;對法定檢驗檢疫的進口貨物,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入境口岸檢疫後由我省檢驗檢疫實施檢驗監管。

5、促進外貿物流發展。大力推動我省“內陸無水港”建設,儘快實現長沙、衡陽、郴州、永州的“無水港”功能,打造我省外貿貨物通江達海的高效平台。進一步開通好我省“五定班列”和“五定班輪”,將其打造為我省貨物進出口的快捷通道。進一步加強口岸建設,優化全省海關、檢驗檢疫機構佈局,切實加強我省各類口岸、“內陸無水港”的海關、檢驗檢疫機構建設。

(四)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發揮湖南“一帶一部”的區位優勢,鞏固港台、發展兩角長三角、珠三角,拓展日韓,重點對接上海自貿區,積極融入“一路一帶”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

1、主動對接上海自貿區。積極借鑑自貿區體制機制創新的新理念新舉措,及時做好自貿區改革創新經驗的複製推廣準備工作。完善岳陽城陵磯港區和郴州出口加工區功能,創造條件升級為綜合保税區,積極爭取在黃花機場臨空經濟示範區、岳陽城陵磯港區和郴州出口加工區等有條件的地區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設立省政府駐自貿區日常辦事機構或窗口公司,涵蓋招商推介、商品展示、研發設計、貨物通關等多項功能,並儘早謀劃赴滬開展定點招商,對接產業轉移,爭取上海自貿區設立後溢出的製造業和服務外包項目能在湖南落地。積極爭取將岳陽城陵磯港列入上海自貿區的啟運港退税試點範圍。

2、積極融入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爭取開通長沙-廣西-越南、株洲-新疆-歐洲的國際貨運班列,開通到達北部灣、珠三角水運口岸的鐵海聯運,增加黃花機場至東盟、中亞、歐洲的國際客貨運航線。建設好我省在越南、老撾、泰國投資的境外工業園,鼓勵更多企業赴東盟、中亞建立境外工業園。加強與東盟、中亞各國的產業對接,鼓勵我省軌道交通、特變電、茶葉等優勢產業積極拓展東盟和中亞市場。在廣西、新疆設立湖南東盟、湖南亞歐辦事處。將永州打造為我省對接東盟的物流通道,支持東盟與永州互設辦事處。

3、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將岳陽以城陵磯港為中心的沿長江150公里左右的經濟帶,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將全省大運力工業配置在這一區域,重點發展物流航運業。申請增加岳陽城陵磯和長沙霞凝港口岸對外直航航線,拓展至台灣、日本、韓國等近海集裝箱直航業務。在岳陽建立湖南航運交易所,建立集“平台監管、數據處理、政策發佈和國際物流動態”於一體的電子口岸,與中國電子口岸尤其是長江流域地方電子口岸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

(五)加快推進 “走出去”步伐

1、確立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的主體地位。爭取個人境外投資試點。落實“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和個人到海外整合和延伸產業鏈。鼓勵各種所有制企業創新方式走出去開展綠地投資、併購投資、證券投資、聯合投資。

2、改革投資審批方式。放寬對外投資准入,境外投資開辦企業實行以備案製為主的管理方式,將核准範圍限定在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兩類,進一步簡化核准手續。推動事前審批轉向改善對外投資信息、法律、融資、保險等服務支撐體系轉變。

3、鼓勵企業抱團走出去。以優勢企業為龍頭,以延長產業鏈為紐帶,引導扶持水電、農業、文化創意、礦產資源、服務業、生物醫藥、裝備製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聯盟抱團出海“走出去”。鼓勵中聯、華菱、遠大、南車、湘電風能等企業在境外創辦產業園。鼓勵企業抱團參與國家援外項目招投標,拓展國際工程承包市場,帶動我省設備、技術、服務、勞務輸出。

4、加快“走出去”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打造和建設集國內外政府部門、境外園區、境外商會、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於一體的“走出去”促進平台,完善風險防範體系。

(六)推動發展平台向高端、集聚發展

1、加強園區平台的規劃和管理。支持有條件的園區申報國家級園區。圍繞我省規劃的10大優勢產業和50個產業集羣,對我省目前80個省級及省級以上園區進行統一規劃,整體推進。建立園區績效考核機制,突出園區單位面積投入產出效益和開放型經濟指標,對省級園區實行動態管理、末位淘汰。

2、加強功能性平台建設。積極申報岳陽城陵磯和長沙黃花機場綜合保税區;申請設立城陵磯汽車整車進口口岸,增加口岸的“保税倉庫”功能;爭取將長沙市列入全國第二批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城市;建設好以新華聯為龍頭的原油進口平台、城陵磯凍品口岸平台;將金霞保税區打造成集綜合保税、進出口商品展示及交易中心、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水陸物流集散中心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功能平台。

3、加快會展平台建設。理順會展業管理體制,構建職能清晰、協調一致、“多位一體”的湖南會展管理服務體系,制定出科學的會展標準和規範會展評估體系,切實加強會展業財政扶持力度。借鑑國外著名展館的經驗,高起點建好長沙新的國際會展中心,徹底解決湖南會展業在硬件設施方面的瓶頸問題,全力申報國家級經貿會展平台。

4、打造商協會服務平台。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商會類行業協會平台,發揮其在整合招商資源、制定行業標準、規範行業秩序、開拓國際市場、應對貿易摩擦等方面的作用;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脱鈎,明確地位,釐清職責,規範管理;建立政府資助重點行業協會發展和購買服務機制,對主導產業行業協會和部分綜合性重點行業協會,政府實行長期購買固定性服務。

5、加大金融平台建設力度。支持省內企業在境外上市、境外發債,同時在資金調回和使用方面爭取更為寬鬆的政策;積極支持企業開展商業信用融資,在堅持交易背景情況下,支持銀行為企業提供貿易融資服務。支持境內項目使用外匯轉貸款。支持境內外金融機構在湖南設置分支機構,逐步將國際結算業務網點延伸到產業轉移承接地的縣域範圍。推動保税區和出口加工園區金融機構網點建設。優化國際結算網絡系統,完善國際結算工具,推廣跨境貿易網上銀行服務、網上結售匯等電子化產品,提升結算效率,加快資金週轉。有序放開對中小企業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等特種行業市場準入的指標限制,加大對江浙、粵港台、晉商財團等民企金融資本的招商力度,積極吸引內外資進入省內金融市場。

6、大力推進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鼓勵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開展跨省、跨境區域合作。湘南三市比照長沙,全面享受營改增試點以及項目審批等相關政策,全面啟動公司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統籌規劃湘南三市主導產業,實行錯位發展、互補發展,杜絕低水平重複建設和惡性競爭。推進衡陽、郴州、永州“內陸無水港”建設;支持郴州出口加工區升級為綜合保税區;支持永州藍寧道新等加工貿易走廊設立公共保税倉;充分發揮郴州快件中心的功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xqjer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