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推進城鎮化調研報告

推進城鎮化調研報告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部署,是推進經濟大發展、城鄉大變樣、文明大提升的戰略舉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了關於推進城鎮化調研報告,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推進城鎮化調研報告

推進城鎮化調研報告範文(一)

加快城鎮化進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部署,是推進經濟大發展、城鄉大變樣、文明大提升的戰略舉措,對於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帶動農業農村發展,全面建設小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如何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帶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經濟,己成為我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近期,本人就我縣城鎮化建設進行了深入調研,對××城鎮化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思考。

一、我縣城鎮發展概況及特點

我縣現有城鎮21個城鎮建成總面積46平方公里,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建設部門的關心指導下,我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統籌城鄉、佈局合理,節約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發展原則,抓規劃鑄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經營保投入,抓產業強後勁,城鎮建設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後獲得全國重點鎮、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全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等榮譽稱號,呈現出速度快、特色顯、後勁足的良好態勢。速度快。始終堅持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以城鎮化帶動非農化,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縣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增速比全省快0.27個百分點,比全國高0.9個百分點。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彰顯個性,形成了以酒著稱的李渡、以筆揚名的文港等一批極具特色的名鎮。

二、我縣城鎮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城鎮缺乏聚集力。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差,綠化覆蓋率較低;自來水普及率不高,斷頭路多;環衞及消防設施不足,城市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滯後,公共服務設施還不能滿足城市的需要。產業基礎總體薄弱,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能力低,南部鄉鎮和北部鄉鎮發展不平衡。城鎮文化氣息不濃,大多特色不鮮明,城鎮應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輻射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產業缺乏拉動力。近年來,在全縣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縣形成了初具規模的“七個一”支柱產業,但受科技創新能力低、產業鏈條短、品牌不響、實力不強、行業惡性競爭等因素影響,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無法形成真正特色工業主導產業,不能有效帶動相關一、三產業的發展,嚴重製約了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同時,城鎮產業用地佈局分散,各類性質用地區別不明顯,工業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規模的服務需求,影響到第三產業發展。

3、規劃缺乏制約力。在建設規劃上投入較少,規劃編制資金短缺,規劃內容深度不夠,科學性不強,沒有把城鎮規劃與區域規劃、產業規劃、經濟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起來。規劃建設只是對“自發無序”建設的改進,缺乏協調統一的區域性規劃指導和調控機制,城鎮間、城鄉間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結構趨同、重複建設、資源浪費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效應。一些城鎮規劃約束力弱,建設隨意性大,市場寄生於道路,沿主幹道線型排列,形成只見新街、不見新鎮的現象。建築形體空間缺乏藝術效果,風貌趨同的問題比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動力。一些制約城鎮化發展的政策措施沒有及時加以調整,與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政策規定沒能適時完善,制約了城鎮化的發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動。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現象普遍。二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進城務工人員沒有享受到城鎮就業人員在就業、創業上的優惠政策,沒有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等。三是現行的土地制度制約,不少農民認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線”,不願放棄擁有的土地經營權,導致了徵地難,影響了城鎮建設。

三、加快小城鎮建設的對策建議

根據調研分析,經過深入思考,我認為,××城鎮化應遵循的總體思路是:發揮縣城和中心鎮的輻射帶動作用,以縣城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線組團、錯位發展”的原則,通過中心城市到重點鎮的聚集效應的逐級傳導,遞次推進,最終形成中心牽動、軸線輻射、城鄉一體的城鎮羣、產業帶、經濟圈,形成縣城、中心鎮、集鎮鏈接配套、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鎮體系,為加速××崛起構建重要載體,為突現追趕跨越提供發展動力。具體來説,就是要做到“四個堅持”:

1、堅持規劃先行,把城鎮起點做“高”

一要大氣做總規。高起點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態環境優、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現代氣息濃、帶動能力強”的要求,堅持規劃先行,謀定而動,深化規劃的統籌性,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編制出功能明確、錯位發展的縣城、重點鎮、一般鎮和集鎮總體規劃,合理佈局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統籌解決資源重複和分散配置問題,實現城鄉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同時,要倡導“陽光規劃”,擴大公眾參與範圍,接受羣眾監督,提高公眾的參與意識。

二要精細編詳規。抓緊制定產業佈局、交通路網、修編土地總體利用和基本農田保護等各類專項規劃,並搞好各規劃之間的相互銜接。在進一步完善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抓緊做好建設用地控制性詳規,着重加強對城鎮新區、重要地段、重點組團的詳細規劃和設計工作,把能看得準的先做了,看不準的先放着,給後人留下空間。同時,要做好水電氣、通訊、環保、防洪、綠化、防震減災、歷史文化保護等各類專項規劃編制工作,適應××大建設大發展的需要。

三要嚴格抓落實。規劃向來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的説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發揮規劃對城鎮發展的引領和調控作用,強化規劃的剛性約束,堅決克服規劃與建設“兩張皮”的現象,決不能讓規劃成為“紙上畫畫、牆上掛掛”。必須維護規劃的法定性、權威性和嚴肅性,嚴格落實“一書兩證”制定,對未辦理“一書兩證”的違法建設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使規劃與建設無縫對接。建立城鎮規劃聯合執法機制,整合城建、城管、國土等部門的力量,成立規劃巡查大隊,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關口前移、源頭管理,分片包乾、每日上報,把各類違反城鎮規劃的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

2、堅持突出重點,把城鎮規模做“大”

一要鋪好路網拉框架。路網是城鎮的骨架與血脈,影響着城鎮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引領着城鎮發展的方向與框架。首先,要強攻主動脈。重點建好新區骨幹道路,暢通新老城區資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間距離,拉開城鎮發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斷頭路。結合組團開發與老城改造,打通斷頭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環,完善城區路網,使城區道路真正形成環狀循環、連貫順暢。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點。堅持做大城鎮規模與做強城鎮實力相結合,根據總體規劃,按照“規劃先行、產業支撐、設施配套、打造亮點”的要求,結合地方實際,加快推進農民創業示範基地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吸引農民進城務工,把農民創業示範基地建成城鎮的發展新區,農民進城的就業區。

三要統籌建設強承載。加快推進老城改造,依託現有建設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狀況,擴大綠地面積,改善人居環境,走內涵發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統籌城鄉資源,盤活存量資產,推動城鎮發展。完善城鎮基礎設施,統籌城鎮供水、供電、供氣、污水管網等公共設施對接,加強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殯儀館等公共設施建設,儘快啟動“村村通公交”,加快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

3、堅持產業支撐,把城鎮實力做“強”

一要搞好產業佈局。根據區域經濟特色,突出城鎮產業功能,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推進產業體系建設。按照“統一佈局、分工協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錯位發展、集羣集聚,統籌發展、互利共贏”的指導思想,由有關部門啟動產業一體化編制工作,統籌制定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劃分各自重點發展產業,明確產業定位分工,實現優勢互補,儘量避免產業發展重複投資現象;各鄉鎮根據“三大圈層”發展規劃,加快修訂和完善本地的產業總體發展規劃和重點專項規劃。認真做好園區工業佈局規劃,加強園區發展規劃與產業集羣發展規劃的銜接,項目向園區集聚,關聯產業向龍頭企業集聚,大項目、大企業向園區集結,走項目產業集聚之路,加快工業強縣進程,實現產業對城鎮發展的支撐。

二要培育優勢產業。按照產業集羣的發展模式,堅持招商引資與發揮能人優勢相結合、與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相結合、與培植新興產業相結合、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相結合、與推進重大基礎設施相結合、與爭資立項相結合,着力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產業集聚發展,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三要壯大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發達程度是城鎮功能完善與否的重要標誌。要根據國家《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的實施意見》精神,城鎮新區建設要充分考慮服務業發展的需要,規劃確定商業、服務設施用地,出台具體配套政策,推動服務業加速發展。加強商業網點規劃管理,建設培育商品交易市場、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重點發展現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貿業態、大型購物中心和電子商務。加快旅遊觀光、生態農業、休閒娛樂場所建設,進一步提高旅遊接待水平,加快旅遊業發展。

4、堅持改革創新,把城市機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資機制改革。資金匱乏是制約××建設的“瓶頸”,僅靠財政投入遠遠不夠,必須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融資力度。首先,實施多元化、多渠道戰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塊錢”:即招商引資、引進外面錢,爭取國債和省市項目資金、爭來上面錢,盤活資產、激活閒置錢,啟動民資、聚集零散錢。其次,按照“土地支撐融資、融資支撐建設、建設支撐發展”的原則,善於經營土地,建立有形市場,真正形成“一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第三,按照“適度舉債,加快建設”的原則,進一步整合資產,打捆包裝新項目,繼續爭取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同時按市場化原則,積極創造條件,儘快將供水、供氣、公交、污水處理、市政管網、城市路橋、公共廣場等項目建設推向市場,積極鼓勵社會資金、民間資金及外資參與建設經營,形成多元化主體結構,加快城市建設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體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實行全縣城鄉户口管理一體化,在一定範圍內試點,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繼續放寬户口遷移限制,積極為城鄉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創造有利條件,鼓勵高素質人才進城鎮經商落户,共同繁榮城鄉經濟,推進城鎮發展。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政策、勞動力市場,推進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優化配置職業教育資源,建立覆蓋城鄉的職業培訓體系,打造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基地。實行城鄉統一的勞動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創業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和創業能力。對被徵地農民納入城鎮就業體系,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積極創造條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學、就業、參軍、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願、有償、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允許集體土地使用權在經過批准以後進行出租、轉租、置換、作價入股(或出資)等形式有序流轉。按照“社會保障換承包地、住房補助換宅基地”的思路,採取置換或回購退出宅基地,實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購房補貼等辦法,鼓勵農民“自願退出宅基地、流轉承包地”,進入城鎮或農村新型社區居住。讓有能力、有知識、有頭腦、高素質的農民規模經營土地,使農業向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實現農業規模經濟、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現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城鎮建設的高標準,來源於高起點的規劃建設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儘快建立健全城鎮的執法管理機構,充實管理隊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確鄉鎮政府的城鎮管理主體地位,儘快協調解決好“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問題,健全和完善與城鎮規模及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綜合管理機構,實施綜合管理、統一執法。用市場經濟的手段,聘請經濟實力較強,管理經驗豐富的物業管理公司參與小城鎮的管理。總之,要按城鎮的標準,積極探索城鎮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強城鎮的淨化、美化、亮化、綠化工程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不斷提高我縣城鎮化水平。

推進城鎮化調研報告範文(二)

山西省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2019年城鎮化率51.26%。全省有11個設區城市,11個縣級市,85個縣,1196個鄉鎮,28163個行政村。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51932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黨的xx大報告要求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如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是擺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主要任務。

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城鎮化工作,把市域城鎮化作為全省轉型跨越發展的四大戰略之一,明確提出要以“提速、提質”為主題,着力構建“一核一圈三羣”城鎮化空間格局。全省上下高度重視城鎮化推進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省現有園林城鎮39個,其中國家級15個,晉城市榮獲國際花園城市稱號,長治市建成全省規模最大的園林城鎮羣,城鎮人居環境發生了明顯改變。

一、山西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現狀分析

1.城鄉規劃體系不斷完善

到目前為止,山西已編制了太原都市區、太原都市圈、晉北、晉南、晉東南城鎮羣等規劃。編制了大同都市區、長治上黨城鎮羣、臨汾都市區、陽泉、朔州東部新區、離柳中、忻定原、鹽臨夏、晉城“一城兩翼”等城鎮組羣規劃。完成了22個城市、85個縣城及363個小城鎮的總體規劃。大部分市、縣編制了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市政公用設施專項規劃。基本形成了以城鎮體系規劃、城鎮羣規劃、城鎮總體規劃和村鎮規劃等組成的城鄉規劃體系。

2.城鎮組羣建設初見成效

以“一核一圈三羣”的空間佈局為基礎,統籌城鎮發展、人口集聚、產業集羣和區域基礎設施佈局。太原都市區、大同都市區、臨汾百里汾河城鎮帶、孝汾平介靈城鎮組羣等一體化發展步伐逐步加快,長治上黨城鎮羣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3.城鎮新區建設步伐加快

太原汾東商務區、晉陽湖區建設全面啟動,大同御東新區、以山西高校新校區為依託的晉中北部新城、陽泉生態新區等輪廓初現,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功能明顯提升。去年新批准設立開發區1個,擴區2個,正在申請辦理設立和擴區的8個,為城鎮發展和產業集聚提供了新的空間。

4.全省城鎮化率明顯提高

2019年,全省城鎮人口超過50%的有5個市:太原、陽泉、大同、晉城、朔州(2019年有4個)。在全省11個市中,居前三位的是太原市(83.76%)、陽泉市(63.04%)、大同市(57.95%);後三位的為運城市(41.41%)、忻州市(41.43%)、呂梁市(41.61%)。城鎮化率排第1位和第11位的差距由2019年的43.84個百分點縮小為42.35個百分點,區域間城鎮化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

(二)主要問題

1.城鎮化水平低,城鎮規模小

2019年,山西城鎮化率51.26%,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34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7位。雖然太原城市羣進入國家戰略層面,但其發育程度和規模均落後於中原經濟區、武漢大都市圈、長株潭、關中城鎮羣等中西部城鎮羣。全省22個設市城市平均人口40.7萬,低於全國平均數13.1萬人,縣城平均人口6.69萬,低於全國平均數2.12萬人,一般建制鎮平均人口不足6000人,其中3000人以下的鎮近200個。

2.煤炭資源型城鎮數量多

全省22個設市城市中有11個資源型城市,其中8個為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這些城市產業結構單一化和初級化突出,城鎮職能體系不健全,城鎮之間及區域聯繫薄弱。資源型產業開發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地塌陷、水資源漏失、環境污染等的問題,對城市可持續發展造成威脅。

3.城鄉人居環境有待改善

全省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的0.4%,人均佔有水資源量不足全國的1/7。22個城市、70個縣城缺水,佔市、縣總數的87%。森林覆蓋率、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指標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截至目前,全省縣(市)建成垃圾無害化處理廠的48個,佔總數的50%,絕大多數鄉鎮沒有垃圾中轉站、村沒有保潔員,農村環境“髒亂差”問題仍較突出。

4.推進城鎮化的政策措施還不夠完善

雖然近幾年出台了一些解決户籍、土地、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但沒有形成配套完善的政策體系,形不成整體效應。居住在全省城鎮的1842萬人口中,有近650萬沒有取得城鎮居民户籍,占城鎮人口總數的34.9%,農民轉變為城鎮居民的難度仍然較大。

二、山西城鎮化發展的空間佈局和推進措施

(一)“一核一圈三羣”的城鎮空間總體佈局

“一核”即由太原市區、晉中市區、清徐縣城、陽曲縣城構成的太原都市區,是全省城鎮體系的組織核心,經濟轉型發展的增長極核。規劃2019年都市區城鎮人口達到465萬。

“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區為核心,太原都市圈城鎮密集區為主體,輻射陽泉、忻定原、離柳中城鎮組羣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晉中、呂梁、陽泉、忻州5市的30個縣(市、區)。

“三羣”即以大同、朔州為核心的晉北城鎮羣,包括大同市、朔州市的10個縣、區;以臨汾、運城為核心的晉南城鎮羣,包括運城市、臨汾市的16個縣、市、區;以長治、晉城為核心的晉東南城鎮羣,包括長治市、晉城市的12個縣、市、區。三個城鎮羣是山西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省域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區域。

(二)推進措施

1.加快構建太原都市圈

把太原都市圈構建作為全省推進城鎮化的重中之重。以太原都市區為核心,太原盆地城鎮密集區為主體,陽泉、忻定原、離柳中為外圍組羣,加快建設以高速公路和快速軌道交通為主的都市圈現代交通體系;優化產業結構與佈局,積極發展現代物流和服務業;合理整合旅遊資源,完善旅遊服務體系;統籌協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加強生態建設,形成有機融合的交通圈、經濟圈、旅遊圈和生態圈。

2.着力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

全力支持太原率先發展,以太原晉中共建區和太榆科技創新城為切入點,統一規劃,協調功能,整合空間,對接基礎設施,推進太原晉中同城化發展,共同構建輻射帶動能力強大的省域中心。加快大同、朔州、忻州、陽泉、呂梁、長治、晉城、臨汾、運城等城市發展,提升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推進以中心城市為依託的城鎮組羣構建,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綜合實力,帶動區域經濟全面協調發展。

3.積極實施“大縣城”戰略

把縣城和縣級市作為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環節,擴大規模、增強實力、完善功能、塑造特色。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引導產業向縣城和縣級市中心城區集中。煤礦沉陷區治理、工礦棚户區改造及新建煤礦的生活區要儘量在縣城和縣級市中心城區安排。搞好環境綜合整治,徹底改變“髒、亂、差”的形象,改善人居環境。通過“大縣城”建設,培育一批新的中小城市,帶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4.大力推進“百鎮建設工程”

重點扶持基礎條件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建制鎮率先發展。以項目為依託建設城鎮新區,按照市政標準建設和改造提升道路、供排水、供氣、垃圾收集轉運等設施和公園綠地,進一步完善社會服務等公共設施,對鎮容鎮貌進行綜合整治,建設現代化新市鎮,使其成為服務“三農”的中心、小城鎮建設的樣板。省有關部門對重點鎮的街巷硬化、供水、供電設施、文體活動場所、中國小、衞生院及綠化建設等在資金和項目上給予傾斜;對部分重點鎮賦予一定的縣級行政審批、執法、管理等權限和建立鎮級財政,增強其自身發展能力。

5.協調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按照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市場體系、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管理體制“六個一體化”的模式,逐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和農村新社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化經營集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大中城市郊區要率先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城鄉一體的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設施網絡;整合農村居民點,建設新市鎮和農村新社區;以農業產業化帶動土地規模化經營,走集約、集聚式發展的城郊型城鎮化道路。

三、山西因地制宜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成功案例和經驗

山西在推進城鎮化和城鄉統籌過程中,各地從區情出發,努力創新體制機制,形成了一批因地制宜、特色鮮明的成功案例。諸如:太原市實施數字城管聯動城鄉清潔,全面創建宜居城市。太原市以城鄉清潔和數字城管工程為抓手,大力提高城鄉人居環境和管理水平,城鎮化發展質量明顯提升。大同市按照一軸雙城的城市格局,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大同市按照“一軸雙城”的城市格局,統籌推進古城保護和新區建設,城市框架不斷拉大,新舊兩利,古今兼顧的特色城市已初步建成。介休市三位一體,推進新型城鎮化。“xx”以來,介休市以城區和義安一體化發展為重點,實施“中心城區—重點鎮—中心村”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的城鎮化戰略,探索出一條介休城鎮化發展新路。孝義市實施“1420”工程,推進特色城鎮化建設。孝義市按照“中心城市、中心集鎮、社區化中心村”三個層面梯次推進,啟動實施了以主城區為龍頭、4個特色中心鎮為支點、20個社區化中心村和小集鎮為輻射的“1420”工程,大力推進了特色城鎮化建設。

長治市積極推進上黨城鎮羣建設,構建“一核雙圈”發展框架 ,大力推進城鎮化的經驗擬在我國中西部地區推廣。

長治市在推進上黨城鎮羣建設的過程中,先行先試,大膽突破,其成功經驗:一是項目引領,助推上黨城鎮羣基礎建設。二是政策創新,助力上黨城鎮羣快速發展。

四、對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統籌的幾點建議

(一)儘快在全國建立城鄉一體的居住證制度

在推進户籍和人口遷移體制改革方面,國家要儘快建立城鄉一體的居住證制度,以舉家遷徙的新生代農民工為重點,以就業年限或居住年限或社保參與年限為基準,加快放開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户限制,逐步放寬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户限制,引導和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户定居,有效提高我國城市化進程。建議由國家制定城鄉一體的居住證制度,由各地制定實施細則和具體執行準則加以落實。

(二)建立相應的財政轉移支付調整和銜接機制

隨着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原有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對農村人口在醫療、教育、養老保險等方面的支出也應該做相應的調整,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間、城市和鄉村之間應建立相應的財政轉移支付調整和銜接機制,以便地方的財權和事權相對應。因此需要進行全國財政轉移支付銜接的制度設計,國家和有關部門要合理界定不同層級政府的公共支出責任,調整以户籍人口為基礎的資源分配關係為常住人口為基礎的公共資源分配,實現資源的公平和合理配置,以保證流入地政府有相應的資源支撐農民市民化的公共支出。

(三)構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

我國目前統計的城鎮化率中包括了城鎮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而城鎮半年以上常住人口又主要是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農民工市民化最關鍵的問題有兩點,一是穩定的就業,二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然而目前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資金缺口很大,當地財政難以解決,因此建議國家儘快構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合理界定不同等級政府的公共支出責任,明確各級政府應承擔的比例,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符合條件的進城農民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儘可能縮短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過程。

(四)在中西部地區實施“大縣城”發展戰略

“縣乃國之基”。縣城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中心,它是承接城市產業轉移和農村人口轉移的“主戰場”,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橋頭堡”。縣城相對於大中城市,農民進城門檻和成本更低,文化認同感更近;相對於其他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更強,投入產出綜合效益更高。近年來,中西部縣域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已具備了建設小城市的經濟基礎。建議國家明確提出在中西部地區實施“大縣城”發展戰略,對部分具備改市條件的縣城,適時推進縣改市,對具備一定人口規模、地理位置相鄰的縣進行行政區劃調整試點和擴權強縣試點,推動其做大做強,以大縣城建設為增長點,帶動縣域經濟全面發展。

(五)建立有效的規劃編制和實施協調機制

目前我國各類規劃政出多門,互不銜接,甚至相互衝突現象屢見不鮮。城鎮規劃也不例外,在規劃編制和實施中銜接不暢,相互矛盾和不協調問題十分突出,尤其是城鎮規劃修編變動頻繁,加之規劃實施監督缺位,導致城鎮規劃實施變數很大。按照下位規劃服從上位規劃、專項規劃服從總體規劃、同類規劃相互銜接的原則,建議國家建立有效的規劃編制和實施協調機制,儘快研究出台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規劃等各類規劃在統籌空間發展方面的法律地位;研究出台“多規協調”的指導性文件和相應技術標準,統籌協調好各類規劃,以充分發揮規劃對城鎮化建設的龍頭引領作用。

標籤: 城鎮化 調研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rzoe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