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是黨的xx大着眼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而提出的一個重大發展思路和戰略舉措。實施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戰略,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五個統籌”的關鍵,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我國在經歷了5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經濟的高速增長後,已經進入了需要通盤考慮調整城鄉經濟社會關係的新階段。從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一系列經濟和社會矛盾來看,中國社會向城鄉交融的一體化方向發展的前提和條件都已經成熟。因此,正視中國經濟社會中客觀存在的二元結構,並通過統籌的方式協調和處理城鄉關係,解決新時期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是新世紀發展中作為農業大國應有的、正確的戰略選擇。 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內涵和現實意義 城鄉統籌是個新的發展理念,説到底就是在新的發展時期,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之間要協調發展,共同進步。其實質就是消除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實現城鄉社會一體化發展。現在突出地提出城鄉協調發展的問題,就是要解決發展進程中實際存在的城鄉關係不夠協調的問題。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對推進經濟社會的共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從歷史發展來看,統籌城鄉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加速工業化進程,我國實行的是排斥市場經濟的重工輕農的工業化發展戰略,通過計劃經濟的高度集中使資源配置到工業和城市,形成了“城鄉差距發展戰略”、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和“以農補工”、“以鄉養城”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隨着農業的積累不斷向工業流入,工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農業部門的相對收入低於非農部門,工農收入差距擴大,農民成為相對貧困的社會階層。這種發展模式推動了工業經濟和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但也隱藏着城鄉差距日益擴大和“三農”問題逐步惡化的危機,而且已經影響到中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三農”問題是我國最根本的問題,“三農”問題解決了,我國的全面繁榮和穩定就有了根本性的保障。所以,必須順應歷史發展的需要,依靠統籌城鄉的協調發展來解決這個根本性的問題。 從當前社會來看,統籌城鄉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科學發展觀是引領我國經濟社會快速、協調發展的根本性指針,在科學發展觀“五大統籌”中,統籌城鄉位居其首。城鄉關係是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關係。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必須抓住城鄉統籌這個重點,把城市和農村存在的問題綜合起來研究。必須消除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一些制度性,體制性和政策性障礙。應致力於逐步取消城鄉間的種種不平等待遇,使城鄉居民和各類經濟主體都能享受公平的國民待遇;逐步打破城鄉界限,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逐步改變城鄉分割、各自發展的模式,走以城帶鄉、城鄉互促的發展路子;逐步縮小工農差距、城鄉差距,充分利用市場和政府的雙重調控機制,按照比較優勢和比較成本配置資源,促進城鄉協調,實現共同繁榮和進步。 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制約因素 改革開發20多年來,我國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紮實推進社會各項事業,城鄉面貌大為改觀,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但總體上看,城鄉二元分割的局面並未根本轉變,一些制約因素依然存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最根本的是要解決“三農”問題。從當前看,制約“三農”問題的兩個基本矛盾,是人地關係高度緊張的基本國情矛盾和城鄉二元結構的基本體制矛盾。以我們富陽市高橋鎮的實際情況為例,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基礎條件和薄弱環節: (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但村與村之間發展不平衡。高橋是富陽市的經濟強鎮,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總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XX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9.2億元,在全國2萬多個鄉鎮中的排名也上升到223位。但從局部來看,村與村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還相當突出,我鎮經濟主要集中於320國道沿線和集鎮周邊,位於老新義的杜墓片、千家片、雙滸片、坑西片等西北山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集體經濟比較薄弱。 (二)、產業結構調整有所突破,但成效不夠明顯。高橋鎮通過建立工業功能區,促進了工業發展的新突破;通過扶持開發農業,效益農業格局初顯;通過小城鎮建設,第三產業有所發展。但是,總體來講,三大產業調整的成效還不夠明顯。工業區整合步伐不快,產出效率不高,外向度低;效益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優勢不突出;三產比重過低,商貿業尚處於起步階段。 (三)社會事業發展較快,但資源分配不盡合理。近年來,高橋鎮通過開展教育創強、東海明珠、全民健身、有線網三級改造等工程,促進了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但與城鎮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公共衞生設施不完善;教育資源力量比較單薄;農村衞生院普遍設備落後;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處於起步階段;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尚未建立長效機制。 (四)基礎設施建設大步推進,但與經濟社會發展尚有距離。近年來,高橋鎮通過實施康莊大道工程,高樺線、高泰線向西、北縱深推進,村級主幹道基本得到硬化;通過電網改造,使農村實現了同電同價;通過實施“百千工程”,使農村面貌不斷改觀。但同城鎮相比,大部分農村“髒、亂、差”現象仍比較突出,村莊佈局不夠合理;部分山區農村公路等級低,公交網絡不完善,“出行難”依然存在;水、氣等基礎設施的輻射力不夠強,無法共享城市公共服務功能。 三、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對策思路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必須跳出傳統的“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民論農民”的侷限,反彈琵琶,跳出“三農”來解決“三農”,積極尋求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新路徑。要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實現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加大反哺支持力度,加快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努力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一)依託城鎮化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只有打破城鄉二元分割的傳統體制,逐步建立城鄉統籌的公共財政、社會保障、教育衞生、城鄉規劃、基礎設施等制度,才能順利推進城鎮化,農民增收才會有堅實的基礎,農村社會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

進步才會有可靠的依託。應當説,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是解決城鄉統籌發展的切入點,是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運行的重大舉措。要推進城鎮化,首先就要以規劃為龍頭,樹立“大規劃”新理念,科學編制城鄉一體化規劃體系。要根據地方實際,體現地方特色,從更高的層面、更寬的視野以及城鄉間的內在聯繫來考慮城鄉空間佈局、生產力佈局、要素佈局和人口布局,實現城鄉資源的高效利用。就高橋而言,必須按照“東延、南聯、西擴、北接”的戰略佈局,大力實施“一街二路八點”工程,加快集鎮周邊八個村的規劃編制,全力打造“八星拱月”格局。其次,要以小城鎮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城鎮化步伐。要培植城鎮產業,加快城鎮建設步伐,以城鎮的繁榮促進整個農村的繁榮。再次,要以文明生態村建設活動為抓手,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大力實施“百千工程”、“生態村”、“文明村”建設,開展村莊佈局調整,推進農村村莊整治和空心村改造,通過試點引路,漸次推進,加速農村城市化進程。 (二)依託工業化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農村是否發展、農民是否富裕,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工業化的發展水平,只有工業這個龍頭髮展起來了,才能有效帶動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工業化是產業集聚升級的主導力量,是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動力。首先,要用創新的理念推進工業升級裂變。要運用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工業是高橋經濟的重中之重,要根據高橋特色,促進工業功能區和特色塊狀經濟的齊頭並進。工業功能區塊要按照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高質量服務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整合和創新步伐,全力打造橡膠、通訊、輕紡、化工、機械五大支柱產業。特色經濟區塊立足現有的產業和資源優勢,傾力培育“五大基地”, 即建立一個杭州蠶種基地、完善一個農業觀光基地、扶持一個毛筆基地、發展一個彈簧基地、培植一個鍋爐配件基地,以加快西北部農村的發展步伐。第二,要用工業的理念推進農業升級裂變。要用企業化的工業基本模式大幅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注重雲森農業觀光園、千禧園藝場等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延伸農村產業鏈,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推進農業區域化、專業化、社會化和高效化。第三,用“工貿結合”的理念推進第三產業升級裂變。逐步建立以集體服務組織為基礎,農民自辦服務為主體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加快商貿流通業的現代化、規模化、一體化和外向化,逐步形成連接城鄉、佈局合理、結構優化、經營規範、服務優質的商品流通體系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三)依託市場化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在新的發展階段,不僅要充分尊重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還要充分尊重農民的公民權利;不僅要靠農業發展生產力,還要調動城市資源支援農業;不僅城市要成為先進社區,農村也要成為先進社區。在國民收入分配、要素資源配置、經濟建設安排等方面都應當有利於發展農業、支持農民、富裕農村,應當有利於協調城鄉關係而不是擴大社會不公。農民問題,關鍵是怎麼樣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如何解決農民就業問題?首先,要圍繞城市消費熱點,大力開拓城市市場。幫助農民樹立市場意識,引導他們自覺進入市場、瞄準市場需求發展市場需要的綠色無公害名優特產品。其次,要圍繞“三農”消費需求,積極開拓農村市場。農民是全國最大的消費羣體。但當前農村消費的市場化程度很低,我們應在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購買力的同時,創造良好消費環境,抓住拉動消費需求這個關鍵,積極開拓農副產品市場和農村消費品市場,刺激農村消費需求。積極引導農民增強消費傾向,把農村的潛在市場變為現實市場。增加農村銷售服務網點,建立健全農村市場營銷體系。 (四)依託社會化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在推進農村“三化”建設過程中,只有牢牢把握“以人為本,讓利於民”的原則,才能在實踐中把中央的有關“多予、少取、放活”方針落到實處,才能做到切實維護好農民合法權益,減輕農民負擔,也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證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堅實基礎。農村問題,當前重點是在政治上解決好農村的社會管理體制,以及在社會發展方面解決好農村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優化整合農村各類社會事業資源,促進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深入實施科教興鎮戰略,調整學校佈局,大力實施中學“二並一”和國小“六並一”工程。繼續推進農村“東海明珠工程”和“五個一”工程,加強農村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推進有線廣播電視升級改造。繼續辦好農民體育運動會,廣泛開展羣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不斷深化衞生改革,加強農村衞生服務,構建新型城鄉衞生網絡。繼續以創“文明鄉鎮”為載體,努力提升城鄉文明水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vzj6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