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周村企業改制和民營經濟發展報告

周村企業改制和民營經濟發展報告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周村在產權制度改革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大膽探索和嘗試,取得了全國矚目的成就。

周村企業改制和民營經濟發展報告

1.創立了一種新的企業制度

周村在實踐中吸取了公有制積累共有、按勞分配、共謀福利的基本原則,又利用股份制產權明晰、開放聯合、聚合規模、風險共擔的特點和優點,創立了一種新的企業制度——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具有以下幾方面特徵:(1)在產權主體方面,使農村集體企業產權主體從模糊轉為清晰,勞動主體與資產主體相同,增強了職工主人翁地位,維護了集體經濟的完整性,保護了農民的共同利益。(2)在發展動力方面,使集體企業的外部行政強制機制轉化為內部的利益激勵機制,激勵企業、職工的積累動機和不斷追求企業整體利益的最大化。(3)在企業運行方面,改變單一的行政監督管理機制,轉化為以市場為取向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有利於企業行為的合理化。(4)在企業投資方面,使投資主體多元化,有利於實現資本股權與要素股權配置的市場化。(5)在分配製度方面,既繼承了傳統公有制按勞分配的內核,又引入按股分配,形成雙重分配製度,有利於實現勞動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總之,周村對傳統合作制進行改革和揚棄,在繼承中創新,形成了與傳統合作制從內容到形式都又根本區別的股份合作制組織形式,為鄉鎮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和建設提供了一個可供選擇的模式。

2.防止了集體資產的流失

按照我國鄉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鄉鎮集體企業的產權關係從理論上來説是比較明確的,但在現實中卻是模糊的。許多鄉鎮企業雖名為集體所有,卻實為鄉、村行政組織的附屬物,甚至有些企業在“集體”或個人承包的前提下,實際上逐漸變成了“裙帶化”、“家族式”的私有企業了。這種模糊的產權關係,一方面造成政企不分,鄉鎮行政組織和幹部可以對集體企業的資產任意支配和侵佔,致使企業沒有自主權;另一方面造成集體資產所有者缺失,沒有人對其保值增值負責。通過改革實驗,把企業變為集體、社團法人和個人多元化的、按股份共有企業,從而實現了企業集體所有的產權歸勞動者共有。這就從企業制度上解決了那種公有制總體上有人負責,但實際上無人具體負責的弊端。它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維護、鞏固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那種認為把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個人,會削弱公有制經濟的疑慮是不必要的。周村鄉鎮集體企業迅速發展的事實充分説明,股份合作制的改革不僅沒有影響和削弱集體經濟,反而促進了全區鄉鎮集體企業的大發展。

3.拓寬了融資渠道

鄉鎮企業一般依靠貸款融資,導致企業難以實現規模效益,同時還會延長生產週期,不能按期形成生產能力。通過法人蔘股,社會和企業職工入股的辦法,能夠把不同所有者的各種生產要素集中於一個經濟實體中,使之儘快形成生產能力。股份合作制突破了城鄉、地區、行業和所有制之間的界限,對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全方位大跨度的聯合,以市場為導向,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了生產的社會化。

4.取得了經濟發展的顯著成績

產權制度的成功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強企業管理,促進了企業發展,從而推動了全區經濟的迅速發展。XX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5.3億元,比上年增長12.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2萬元;地方國內生產總值達66.3億元,比上年增長13.6%,五年間年均增長12.6%;財政收入完成1.8億元,年均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8億元,增長3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5.9億元,增長13%;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52.3億元和43.5億元,比1997年增加25.6億元和17.2億元。XX年末,全區共有工業企業3171家,完成工業增加值30.7億元,比1998年增加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2.6%,平均每年增長9.27%。XX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62.1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8.8億元,實現利潤3億元,利税5.0億元。全區工業形成了以紡織服裝、化工、冶金機械、新型建材、電子電器和輕工傢俱為主的六大行業,湧現處宏信化工、維爾集團、雄鷹巾被、恆星造紙機械、多星電器等名牌企業。XX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4億元,增加值3.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86元。形成了周北蔬菜、林木經濟作物帶、周南菌果雜糧作物帶,中間苗木、花卉經濟帶三大農業生產區域。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建成了紡織大世界、沙發、沙發材料、不鏽鋼、摩托車、小商品等一大批大型專業市場,以及精品商廈、金橋商廈、金谷大廈等一批現代化商業設施。

5.改善了政企關係

股份合作制企業實行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廠長)的管理制度,股東會是企業最高權利機構,董事會由股東會選舉產生,對股東會負責,經理由董事會聘任,並對董事會負責。這樣就切斷了企業與行政機構的必然聯繫,打破了政企不分的傳統體制,使企業從政府附屬物的地位中解脱出來,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同時,鄉鎮行政組織通過組建資產經營公司或控股公司,按章程對集體資產行使管理權,從而理順了政企關係。但是,後天改制而來的民營企業同先天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在同政府的關係上還是有所不同,這一點將重點在後面的部分進行分析。

二、當前周村民營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和對策

(一)、關於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

實現區域內經濟體制結構的調整有兩種作法。一種是存量改革,即通過股份制改造方式將轄區內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改製為民營企業。另一種是增量改革,即促進市場公平、規範地發展,給予民營企業以公正、寬鬆的環境,使民營企業在競爭中充分發揮體制優勢,由小變大,由少變多,在動態中實現經濟體制結構的優化。存量改革具有自上而下的特點,強調政府力量的作用,因此其優點是速度比較快,而缺點則是政府導向致使改制不夠徹底。增量改革具有自下而上的特點,強調市場的作用,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具有徹底的民營

性質,缺點是速度比較慢,時間比較長。

應該説,任何一個地區的經濟體制結構調整都不可能只依靠單一的一種方式,而是兩種方式相互促進,協調運用的過程。增量改革對存量改革有示範效應,可以為存量改革提供目標和借鑑,彌補存量改革難以徹底的缺陷;而成功的存量改革又可以反過來擴大增量改革的基數,使增量改革的速度和進程倍增。但是由於歷史和實踐的原因,一個地區的經濟體制調整很可能更加側重於某種方式,例如周村主要採取的是存量改革模式,而目前民營經濟發展更加迅速的温州等地則主要採取的是增量改革的模式。

儘管存量改革有其自身的優勢,在我國經濟體制機構調整的探索中也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但是過多依賴存量改革會產生消極效果。經過改制,政府同企業間顯性的隸屬關係被取消了,但是在部分企業這種關係被間接隱性化,表現為企業競爭中的非市場手段,甚至個別政府人員的尋租。並且,自上而下的改革容易使基層部門在具體的政策執行過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達不到政策制訂部門的要求,例如改制企業選擇上“好的收,孬的放”現象。另外,對存量改革的過分強調有會導致對增量改革的忽視,使政府機制轉換和機構改革相對滯後。急於存量改革甚至有可能違背增量改革,例如為了突出重點企業改制的效果而在各方面給予其政策、資金方面的便利和優惠,損害市場的公平。失去增量改革的有力支撐,存量改革就會更多的流於形式,區域經濟也將失去持續發展的潛力。

忽視增量改革,市場化進程緩慢,已經成為制約周村地區經濟深入發展的重要因素。從形式上來説,周村區的民營企業已經佔到了全區企業的90%以上,應該不存在所有制歧視。但是周村大多數民營企業是通過改制從集體和國有企業轉化來的,許多“民營企業”實際上並沒有完全實現民有民營,企業同政府之間的遠近親疏並不相同,公平、規範的市場環境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改制早以使周村成為了全國改革大潮中的一面旗幟,改制過程中區領導不可謂不盡心,有關工作人員不可謂不努力,解決問題的手段不可謂不豐富。但是應該看到,改制只能在一定限度上發揮作用,如果市場化進程跟不上改制的步伐,改制最終將失去基礎,成為空中樓台。

(二)關於結構調整和企業調整

增量改革滯後,市場化進程慢集中體現在政府對經濟市場行為的過分干預。在周村區經貿局XX年7月《關於周村工業發展情況的彙報》中提出,今後重點要抓好這麼幾項工作:一是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二是工業投入和項目建設,三是骨幹企業規模發展,四是工業園區建設。在周村這樣一個比較小的經濟區域內,可以説產業結構調整將直接針對具體企業,從彙報所提出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中我們也可以隱約看到具體企業的影子;項目是企業的項目,項目建設無非是對具體企業的建設,建設離不開投入,這樣投資也將直接針對具體企業;而“骨幹企業”更不用説,當然要具體到某些企業。在《彙報》所提出的工作重點裏,四項中有三項直指具體企業,可見有關部門對微觀經濟干預之迫切,但這對於全區經濟的持續發展來説卻未必是福音。

市場自身具有自動調節資源配置的機制,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能夠成功實現資源由低效率企業向高效率企業的轉移,政府插手市場過多反而會破壞這一機制。下面舉一個例子來比較政府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效果:例如政府有一塊閒置土地需要處理,如果公開在市場上拍賣,a企業將以600萬元競價,b企業將以400萬元競價,顯然a企業將購得此用地,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政府沒有進行土地的公開拍賣,而是直接將土地以30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b企業,那麼效果將會怎樣?a企業肯出資600萬,説明長遠來看這塊土地在a公司發揮價值的現值之和將大於600萬,b企業肯出資600萬,説明長遠來看這塊土地在b公司發揮價值的現值之和將大於400萬,土地在a企業手中將比在b企業手中多發揮200萬的價值,而政府對資源配置的參與導致社會財富損失200萬。如果政府將土地直接賣給a企業,就不會有社會財富損失,但既然是政府要出馬,就往往是市場配置不能滿足政府的意圖,需要改變市場配置。即使是政府真的將土地賣給了a企業,也只是達到了市場本來就能夠達到的配置效果,不會超過市場配置的效果,也就是説在這裏政府不可能比市場做得更好。

有關部門希望通過給予部分企業優惠政策以促進周村整體經濟的發展,但這樣做恰恰違反了增量改革的市場原則和公平原則,效果值得疑問。在市場競爭中,企業能夠負擔的成本是於企業的盈利能力相對應的,因此如果企業實力強、產品有競爭力,當然能夠在資源配置轉換過程中佔據優勢地位。政府的優惠政策如果確實給予了優勢和潛力企業,從接受優惠的企業來看當然是有益,但是從經濟整體的角度來看卻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市場本來就可以保證優勢企業在資源配置中處於優勢。而如果優惠政策並沒有給予最有優勢和最有潛力的企業,經濟整體的效率將由於政府行為的擾亂而降低。周村確實有一些規模比較大、知名度比較高,和政府關係比較密切的企業,但是這些企業明天就一定能夠風光依舊嗎?現在還不起眼的企業就不能後來居上嗎?市場對企業中有如大浪淘沙,不斷地進行着新舊更替,政府不可能比市場更瞭解市場,干預市場會導致對市場選擇的破壞,應該把選擇權交給市場,市場才是最好的試金石。

政府選擇代替市場選擇不僅會損失效率,而且會妨害公平。對個別企業實行優惠政策,會減少即期的政府收入,這種收入缺口要在別處彌補回來,勢必增加其他企業的税費負擔。也就是説,一部分企業享受優惠是以另一部分企業遭受損失為代價的。得到優惠政策的企業畢竟是少數,得不到優惠政策的企業是大多數,積極性會受到挫傷。對不同企業長期實行差別政策,甚至可能使某些企業把心思從發展生產更多地轉移到爭取優惠政策上來,導致競爭的混亂和變味。畢竟小區域的經濟發展不同於國家的經濟發展,在國家範圍內具體企業很難影響到政府的決策,而在小區域內具體企業相對容易影響政府決策,從而使爭奪優惠政策變得可能而且實際。

以上

的分析都是從經濟效率出發的,從經濟效率出發市場本身就能夠做得最好,而不需要有關部門的干預。那麼從另外一個角度——社會效率出發,情況會是怎樣?如果綜合考慮就業、環境等社會問題,市場的某些配置就可能不是最優的,需要有關部門的調整,而這也正是政府有關部門的職能定位所在。例如對於就業問題來説,

小企業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恰恰是更應該得到優惠政策的羣體

(三)對一些問題的重新審視

淄博市工商局周村分局在《周村區民營經濟發展基本情況》中提出了周村民營經濟發展中的八個問題,包括1.企業經營者思想保守,素質偏低2.資金緊張,融資渠道不暢,資金籌措困難3.市場信息不暢4.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管理人才匱乏5.管理落後6.生產工藝落後,產品技術含量低,企業競爭力差7.無序化競爭現象比較嚴重8.政策環境不寬鬆,現在將進一步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

1.關於觀念問題。周村的民營企業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改制而來的民營企業,另一類是民間真正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可以稱之為“草根民營”)。對於改制不徹底的企業來説關鍵不在於觀念而在於體制,對於草根民營來説關鍵也不在於觀念而在於政策環境。南方諸如温州等地民營企業的觀念常常為人們所樂道,但是應該看到觀念是要以公正平等的制度和秩序做支撐的,只有真正享有了“國民待遇”,草根民營才可能敢於開拓、創新。周村在歷史上就是著名的“旱碼頭”、“絲綢之鄉”,可以説人們並不缺乏經商的傳統和觀念。然而有關部門近年來更多地關注改制企業,忽視了草根民營,使它們在產業結構調整、優惠政策的給予各方面處於不利地位。誰不想做大做強?但問題是如果不能享受公平待遇,總是處於不利地位,又如何能夠做大做強?並不是説應該給予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以格外的優惠政策,而只是要求有關部門對待所有企業一視同仁。

2.關於融資問題。所有制歧視向來是民營企業融資的最大難題,在周村民營企業已佔到了全區企業的90%以上,應該説不會再有所有制歧視,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民營企業的來源不同,同政府的遠近親疏不同,享受的優惠政策不同,在融資上受到的待遇也不相同。有政策保障的企業自然競爭力就強,發展前景就好,在融資上也就處於有利地位;沒有政策保障的企業競爭力就差,發展前景相對沒有保障,在融資上自然處於不利地位。關係貸款越多,關係企業就會擠佔更多資金,資金配置的效率也就越低。應該加快政府職能的轉換,讓

市場獨立地決定資金流向,使有限的資金配置到效率最高的企業

另外,擔保難、抵押難也是民營企業融資的一大障礙。民營企業特別是草根民營大多屬於中小企業,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銀行出於控制風險的考慮對中小企業做出嚴格的擔保、抵押要求,這是符合市場機制的,也是市場選擇的一種手段。在銀行貸款受到限制的情況之下,民營企業可以通過民間金融進行資金籌集,有關部門所要做的就是對民間金融進行規範和鼓勵:(1)對發展較好的信用社,應試點讓民間資本參股或控股,成為真正意義的民間商業銀行。(2)讓民間資金組建“風險投資基金”和開發中小民營企業的“創業投資基金”。許多科技型民企創業期間的資金需求是銀行無法解決的,可以依靠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基金。(3)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組建和參股貸款擔保公司等中介機構。

3.關於信息問題。解決信息不暢的問題,需要政府加強基礎通訊設施和户聯網建設,減少信息獲取成本。

4.關於管理和人才問題。雖然公司制管理是比家族化管理更高級的管理模式,但是不能認為任何情況下公司制都比家族化更為優越,不同的管理模式是與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相聯繫的。當企業規模比較小的時候採取家族化管理更為合適,因為一方面家族化管理依靠血緣關係和感情紐帶,可以成功解決委託代理問題和激勵機制問題,另一方面小企業從家族成員內部進行融資比從銀行進行融資方便可行得多。隨着企業規模的擴大,家族化管理的弱點也將不斷暴露:第一,人們“共患難易,同富貴難”的心理特點使家族機制在解決委託代理問題和激勵機制問題上失效;第二,企業對專業化管理人才的需求使家族成員捉襟見肘;第三,家族內融資不能滿足大規模的資金需求。這時需要引進外部人才和資金,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公司制。因此,

企業管理制度的演化有其內在規律,揠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在周村,註冊資金不足100萬的民營企業佔民營企業總户數的76%,註冊資金不足1000萬的民營企業佔民營企業總户數的93%,因此80%的企業實行家族化管理是可以理解的。

5.關於技術問題。技術的取得不是免費而是付費的,任何一個理性的企業在考慮是否採用某項技術時,都會綜合考慮該技術的成本和收益,只有預期貼現收益高於成本時技術才能夠被採用。因此技術也有適用性,不是越高級的技術越好,而是越能帶來經濟利益的技術越好。既然周村的眾多民營企業是從傳統產業甚至手工作坊起家,那麼與其跟別人比拼技術,還不如保持自己的傳統特色。對於政府來説,與其重點培植某些個別企業的“高科技”,還不如培養公平是市場環境,

讓每個企業面對真實的技術成本,由市場決定技術發展的方向

6.關於競爭問題。只要市場是公平的,就不應該對競爭有所質疑。那些抱怨別人壓低價格、惡性競爭的企業,只能被證明是競爭中的弱者,應該被市場淘汰。因此對於政府來説,關鍵是要打擊假冒偽劣,維護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地方形象,而對於市場具體的競爭方向則沒有必要加以干涉。價格競爭也沒有什麼不好,如果區域內的價格因為競爭而下降,那麼相對於其他地區就具有了整體的價格優勢。

7.關於政策環境問題。良好的政策環境是進行增量改革的最重要手段。目前不同的企業在一些方面還受到不公平的待

遇,這種狀況必須改變。首先,要取消針對個別企業的優惠政策,不僅將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同樣對待,而且同樣對待不同途徑建立起來的民營企業。這樣既可以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方向,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又可以提高財政收入、降低財政支出,從源頭上截斷部分行政收費的經濟動因。其次,對有關部門進行“瘦身”,裁減宂員,從另一個方面減少部分行政收費的經濟動因,徹底根除“三亂”。再次,要降低民間投資的產業門檻,簡化工商登記手續,在税收、土地使用、企業開辦、進出口等方面取消一切不利於民營企業發展的限制。最後,要允許民間投資在更廣泛的領域以獨資、合作、合資、參股等方式進入,擴大民間投資領域,激發民間投資熱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pzon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