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法律調查報告(通用7篇)

法律調查報告(通用7篇)

法律調查報告 篇1

一、調查目的

法律調查報告(通用7篇)

科教興邦,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是我們實現法制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和可靠保證,所以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對於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更有着特殊的意義。本調查旨在通過對瀋陽市內中國小生的法律意識情況的瞭解,探究我國城鎮居住的未成年人法律意識現狀,及時發現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上的漏洞和缺陷,進而提出可行性方案,為未成年人維權和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提供一些參考。

二、調查對象、方法與內容

調查時間:__年3月16日

調查地點:瀋陽市白塔國小

調查對象:國小五年級2個班的同學(年齡9-12歲)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普遍調查法;

調查內容:共發放問卷81份,剔除不合格問卷3份,故78份問卷參與統計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您覺得法律重要嗎?

70.5%認為非常重要,28.2%認為一般重要,0%認為不太重要,1.2%認為不重要

2.下列哪些法律是您所知曉的?(多選)

憲法10.3%,刑法46.2%,民法通則11.1%,婚姻法37.2%,未成年人保護法73.1%,勞動法25.6%,環境保護法39.7%,公司法0.04%,合同法23.1%,著作權法0.04%

3.您覺得“違法”和“犯罪”有區別嗎?

21.8%沒有區別,是一樣的概念 78.2%有區別,二者不一樣

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多數在城鎮居住的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識還是比較強的,這跟學校的法制教育及家長的普遍文化水平有很大關係。對各門法律的知曉度調查中,未成年人保護法佔的比重最大為73.1%,説明在國小生心中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思想根深蒂固,學生普遍具有自我保護的法律意識。比重第二大的《刑法》為46.2%,而在社會生活中起着重要調整作用的《民法通則》,學生們僅有11.1%人表示知道該法律,這是受我國固有的重刑輕民的法律歷史傳統的影響。因為在一般人的概念中,一提起法律首先聯想到的就是“抓人”跟“判刑”,對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全面調整和對公民權利的全面保障作用沒有充分認識。再者是與我們對未成年人進行法制宣傳的重點有關。近年來,由於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日益嚴重,出於社會穩定的考慮,對未成年人法制宣傳最多的是《刑法》知識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注重的是義務與責任教育,強調的是守法觀念,忽視了幫助孩子們學會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和了解法律的基本程序的教育,這種法制教育的偏差,不利於健全的法律意識的培養。其中令人可喜的是,在其他知曉率較高的法律當中,除了平時日常生活中可能被接觸到應當知曉的《婚姻法》為37.2%,《環境保護法》也有四成的學生知道,説明近些年來,市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大大提升,無論是政府的行政措施還是學校老師相關教育都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到第一位,努力改善城市環境,尤其是瀋陽市,從以前的白色垃圾漫天飛到現在馬路街道各個角落整潔一塵不染,市民的素質顯著提高,國小生如今有這樣的環保意識實在讓人可喜可賀。

4.“未成年人”是指多少歲以下的公民?

0%10歲以下 0.04%14歲以下 0.04%16歲以下 91.0%18歲以下

5.我國實行的是幾年義務教育?

0.05%三年 16.7%六年 60.2%九年 17.9%十二年

6.您覺得自己年滿多少歲可以去打工掙錢?

0%12歲 0%14歲 0.09%16歲 91.0%18歲

7.請依次説出急救電話、報警電話和消防電話號碼:

正確率75.6%(男生76.2%,女生75%)

上述這些問題考察的是國小生對公民基本權利的瞭解程度。九成以上的國小生能夠準確的説出“未成年人”的概念是指滿18歲的公民以及18歲以上才可以被用人單位僱傭建立勞動關係獲得勞動報酬,説明學生的公民權利意識和勞動權利意識的具體法律知識瞭解程度比較深。六成的學生知道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説明學生的教育權利意識比較強,但仍需提高。有75.6%的學生能準確説出三個緊急報警電話,且根據我調查的數據進一步分析,男生的情況要比女生好些。我認為實際的正確率應該再高一些,因為不排除學生沒有仔細審題答錯順序的情況,所以對三個報警電話的調查,學生們的答案還是比較理想的。

8.在學校,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體罰嗎?

39.7%不可以,這樣做侵犯了我的權利

0.09%不可以,但是如果老師這樣做了,我也覺得無所謂

51.3%可以,老師懲罰我們是為我們好

9.您覺得家長可以打小孩嗎?

42.3%不可以,這樣做侵犯了我的權利

14.1%不可以,但是如果家長這樣做了,我也覺得無所謂

44.9%可以,父母當然可以打自己的小孩

10.老師或者家長偷拆你的信件、偷聽你的電話,您覺得這樣做對嗎?

74.4%不對,這樣做侵犯了我的權利

14.1%不對,但是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11.5%對的,他們有權利這樣做

11.如果高年級的同學向你要錢,你會怎麼辦?

53.8%當場反抗,不給他們

44.9%先給他們,事後告訴家長或者老師

0.01%給他們,事後就當做沒發生過

12.如果你把別人打傷了,別人要求負責,這時你該怎麼辦?

20.5%不負責,因為我沒有能力負責

79.5%父母負責,因為他們是我的監護人

13.經營者可以向未成年人銷售煙、酒嗎?

7.7%可以 92.3%不可以

14.未成年人可以進入營業性娛樂場所嗎?

12.8%可以 87.2%不可以

15.你曾經違反過交通規則嗎?例如闖紅燈

39.7%從來沒有 (男:26.2%,女55.6%)

59.0%偶爾會,只要兩邊沒車就會 0.01%經常,就算有車也會

16.父母可以任意支配孩子的存款嗎?

52.6%當然可以,我的錢都是家長的

29.5%不可以,這樣做侵犯了我的權利

17.9%不可以,但是我對此也沒有辦法

17.如果覺得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害,你會怎麼做?

10.3%向同學或朋友述説 39.7%告訴老師或者家長,

26.9%向司法機關求助 23.1%默默忍受

18.您去超市的時候,如果工作人員懷疑你偷東西,可以搜你身嗎?

34.6%拒絕 19.2%如果對方態度強硬,就只好接受

46.2%完全接受(男:59.5%,女:30.6%)

以上問題主要針對《未成年人保護法》上的對未成年人人身權、財產權、通信自由權、人格權等一些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提出的問題。調查結果基本接近我們預想的結果,但有些數據也令我們擔憂。例如第10題中,五成的學生贊同老師在教育過程中體罰學生,而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十一條:學校、幼兒園、託管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在傳統的教育過程中我相信體罰的情況在各個學校都會有,也不排除有其顯著效果的可能,但是這種侵犯未成年人人身權,傷害他們身心的教育方法必須得以整治。同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不應該用體罰的方式,應該用更和善更文明的方式體現出成人的涵養以言傳身教,因為社會在進步法制在健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的糟粕必須拋棄,否則我們就稱不上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法制社會。

《憲法》的第四十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祕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祕密。《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也作出類似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對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譭棄;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檢查,或者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代為開拆、查閲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拆、查閲。在這道問題的答案數據中,14.1%的同學面對自己的通信自由權被侵害而無能為力,而有11.5%的同學則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權利被侵害,因此在這方面,公民權利及未成年人的權利應該及時向學生們傳達,以維護他們的權利。 在父母任意支配孩子的存款問題上,也有過半數的同學認為“當然可以,我的錢都是家長的”,只有29.5%的同學明確表示這樣做侵犯了他們的權利。其實在現實中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父母每日給孩子零花錢,使得孩子認為大人在金錢方面佔有絕對支配的地位。依照法律規定,未成年人因其是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所以,他們只能行使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行為,否則,該行為無效。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可以為未成年人保管財產及制止未成年人不適當地處分財產。但是保管並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支配,未成年人可以行使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行為,因此父母不應該“剝奪”孩子的財產權,鑑於日常生活實際情況,我認為孩子通過贈與、繼承、特殊勞動酬勞等得到的合法收入,監護人可以代為保管,或者在與孩子商量下共同處分其財產。

53.8%的同學認為應該當場在第13題中未成年人人身權財產權受到侵害時,

反抗維護自己的權利,44.9%的同學則表示先給他們,事後告訴家長或者老師。第二種同學的反應我們可以理解為“緩和、智取”的方式,因為未成年人在體能狀況上屬於弱勢羣體,硬拼的話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傷害和麻煩。選擇當場反抗的同學的法律意識和與惡勢力做鬥爭的勇氣和膽量都讓人欣慰,但是我認為遇到這種事情應該按照當時的實際情況智慧理性的去應對,至少應該保全自己的生命,其次才是財產,這樣做不代表我們向惡勢力妥協,我們可以事後求助家長老師或者司法機關,讓有能力和權力的人懲治罪惡,調查中只有一名同學表示“給他們錢事後當做沒有發生”我想這就需要學校家長盡到學生的教育責任,防患於未然。

關於經營者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煙酒和未成年人不能進入營業性娛樂場所的問題,學生們都明確的知道並且能夠遵守規範。關於闖紅燈等違反交通規則的行為,有59.0%的同學表示“偶爾會,只要兩邊沒車就會”,女生的情況大大好於男生。我認為這個問題源於大人生活中的陋習,導致孩子也照貓畫虎有這種僥倖心理,我們在生活中可能由於各種事情時間緊迫而違反交通規則,但是這種行為一代代的傳播使未成年人也養成了亂穿馬路亂闖紅燈的陋習就得不償失了,甚至一旦出現了交通事故人員傷亡就更悔之晚矣了,因此文明出行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根治交通陋習,創建和諧交通的一劑良方。

關於超市搜身的問題,令我們驚訝的是,46.2%的同學選擇完全接受,而且是男生居多,只有34.6%的同學表示堅決拒絕,這讓我們不禁擔心這種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人格權的行為難道在孩子們心中成了合法行為?似乎小孩要用接受搜身來證明自己的清白,但渾然不知自己已被侵權。這個問題希望學校的老師以及家長及時給孩子灌輸維權思想,例如可以通過調監控錄像等方法證明自己,絕不要讓違法之人有可乘之機,尤其是女孩,更應該警惕這種以懷疑盜竊為藉口的搜身,傷害兒童身心健康。

在自己權利受到侵害時,有23.1%的同學選擇默默忍受,這個數據也讓我們格外擔心,即使是在學校在家裏也會有孩子沒在大人眼下活動的情況,老師有保護義務卻也不能面面俱到,在孩子獨自面對侵權的時候,這種默默忍受的消極態度不僅使自己的權利遭到侵犯,更使不法分子逍遙法外甚至助長其氣焰使其屢次犯案,在平時的教育中,大人不能只教給孩子不做違法的事情,更要告訴他們面對罪惡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以及在保全自己人身安全的情況下和惡勢力作鬥爭。總之,法律意識的灌輸不單單是讓孩子知法不犯法,更要懂法不受侵犯。

19.您從何種途徑瞭解法律知識的?(多選)

21.8%學校 50%書籍、報刊、雜誌 69.2%網絡、電視 21.8%其他 上述結果表明學生通過網絡電視這些現代的新聞媒介獲得法律知識較多,體現了城市國小生的接受法律教育的特點。有一半的學生通過書籍、報刊、雜誌獲取法律信息,顯示了他們學習法律知識的主動性,已經較過去學校老師填鴨式的灌輸有很大的改善。通過電視新聞、報紙瞭解最新的法律動態是很好的學習方式。我認為現在有的學校開展參觀法院開庭、模擬法庭等一些新穎的形式吸引學生學習法律知識這是非常可取的,作為現代化法治國家,社會建設更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應該從國小生抓起,從小培養他們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相信我們走在人人懂法,人人守法,公民積極參與國家的法制建設的大道上,而且將越走越遠。

四、結語

這次調查的數據顯示本地區的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識普遍較強,對簡單的法律常識能夠明確的知曉,調查結果比較滿意。但有些問題又讓我們看到法制教育上的不足,我們應該及時補救這些漏洞,例如對未成年人法律意識的培養應該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規體系,為未成年人法律意識的提高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塑造良好的執法環境,扭轉未成年人不重視法律的錯誤態度,消除一些人的僥倖心理,減少違法、犯罪現象,這樣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識才會逐步得以提高。另外,應建立適合未成年人特點的法制宣傳渠道,形成網絡化特別要注重發揮大眾傳播媒介的作用來傳播法律信息和法律知識,避免枯燥的教育方式,例如編寫一些漫畫性質的法制宣傳小冊子、開展寓教於樂的法制宣傳活動等。在內容上既要滿足未成年人預防犯罪的需求,又要讓他們學會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多方位、多層次提供法律服務。

五、後記

這次調查我走訪了我的母校白_國小,見到了闊別十年的老師和她現在教的學生們,學生們單純可愛的樣子使我也回憶起十年前的光景。由於時間精力有限,發放問卷數量上比較少,調查對象樣本也比較單一,使調查的準確性和普遍性受到影響具有侷限性,另外在寫調查報告的時候發現問卷問題的邏輯性以及針對性還不夠明顯,以後再設計調研問卷的時候要吸取教訓。本着科學嚴謹的態度以及在國小老師的幫助下,我順利完成了這項法學專業的社會調查,數據真實可靠,在這次調查中自己也學到了不少東西,鍛鍊了自己的能力,收穫與感觸頗多。 最後,感謝白塔國小的師生們的大力支持,以及校老師的細心批閲,對我報告的疏漏和不足加以指正,以求下次盡善盡美!

法律調查報告 篇2

前言

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的重要保證,公民的遵紀守法行為不會自然產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觀念,

法律意識的指導下實現的,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就會做到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的尊嚴。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是現代化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

調查主體

1

相關社會背景和主要目的

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十分嚴峻。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普遍不高。當前我國大學生大都重視專業課,而對法律基礎課不予以重視。同時大學生法律觀點偏差,法制觀念淡薄。很多大學生在他們的權利受到侵害時會選擇沉默,而不是去爭取他們的利益。這就會使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會越來越淡,導致高等院校呈現出逐年上升的違法犯罪現象。

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

大學生亟需在學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強大學生的道

德修養和法律素養,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大學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

2

調查對象的選擇與簡要情況

此次調查選擇的是天津理工大學在校及剛剛畢業的學生。

3

調查方法與過程

此次調查採用的是問卷調查的方法,在校內展開不記名調查,共徵集問卷139份。

4

調查內容

分析和認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是培養和塑造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前提和基礎,對於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促進大學生學法,知法,懂法,用法,特進行本次問卷調查活動,本次調查採用不記名方式。

調查結果及分析

你的性別

A男

45.61%

B女

54.39%

你的你所在年級

A

大一

23.68%

B大二65.79%

C大三4.39%

D大四6.14%

本次調查覆蓋面比較廣,男女比例較為平均

你對法律方面的問題

A很重視

40.29%

B一般關心

56.12%

C無所謂3.6%

你為我們大學生的總體法律意識情況如何

A很強13.67%

B一般62.59%

C較弱17.88%

D很弱5.87%

作為一名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你覺得法律與你的聯繫程度怎樣

A

很緊密41.77%

B

一般50.21%

C幾乎沒有8.02%

被調查去的大學生平時對於法律方面,報以為所謂態度的是少數,但是重視程度明顯不足,多數同學都只報以一般關心,並且同時認為總體法律意識也只是一般。重視程度不夠,總體意識不強,這就是當代大學生對於法律意識ZUI重要的問題。

大多數同學的法律知識來源於課本與電視,課本上知識過於侷限,過於書面化,沒有與實際生活很好的聯繫。而電視上的,雖然有很強的靈活性,但是專業性不夠,甚至有可能還有錯誤,對接收知識的時間和空間有着很大的限制。

5

對於結果的評價分析

由於大學生法律意識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的複雜系統,要精確全面地概括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現狀並非易事,所以本文只能結合調查結果,對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所存在的問題作一個粗淺的概括:

根據調查數據來看,大學生都或多或少地知道法律的基本常識,並不是完全的法盲,每個學子從小到大受傳統的倫理道德的教育,對法律基本知識早已耳濡目染,儘管受到一些負面因素的影響,但是我院大學生整體的法律素質還可以的,這裏所説的只是基本常識,而不是深沉的理論,當今我院大學生也沒有必要對法律學習得面面俱到。

知法並不代表能運用法律,它們是兩碼事,運用主要是以知道為基礎,由於當今大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少,社會經驗不足,再加上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如行動容易衝動,易受別人的煽動,追求時尚和個性,好面子,在處理具體一件事情上到底很少正確使用法律,甚至做出違法的事情。

而維權更不用説了,當今大學生遇到侵犯個人權益時,大部分的學生會選擇迴避,忍讓,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雖然他們具備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他們沒有真正的把法律知識內化為法律意識,沒有真正的挖掘法的精神,法的價值,缺少公平,正義的理念,對法的信任程度低。

在知識經濟作為世界經濟發展主導力量的今天,人的素質成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高校作為對青少年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基地,需要對大學生進行德,智,體,

美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從而培養出高素質,全方位的人才,來迎接世界科技迅速發展的挑戰.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意識的培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高校進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也是當前社會發展對高校教育提出的迫切任務.當代大學生肩負着民族發展的重任,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棟樑.他們的素質水平直接代表了我國年輕一代的精神面貌,反映了我國參與世界競爭的實力.眾所周知,素質教育是着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

在全面進行素質教育中不能忽略對受教育者法制意識的培養,這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長期不懈地在大學生中開展法制教育,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使他們懂得遵紀守法對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改進意見

1

健全法律運行機制,加強道德規範建設,創造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法治環境和輿論環境。大學生思想開放,時代感強,主觀上期望法治,關心國家法制建設,但世界觀還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因此,立法、執法、司法部門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執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覺化;大眾傳播媒體和各種社會力量應利用普法、守法、執法和監督法律實施的模範人物和典型事蹟,進行生動的法制宣傳,創造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和輿論環境,對於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學校開設法律基礎課,通過老師的講授,讓每一個學生都知道遇到問題,糾紛應該採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武器來捍衞自己的權益,而不是採取暴力手段解決,在課時的內容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講授一些發生在學生周圍的案例,提高學生的興趣,適當的對學習方法進行改革,不僅僅採用老師講授,還要採用課堂討論,進行案例分析結合錄象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習積極性。同時根據大學校園發生的事件及時採取措施,以及反省發生的原因,同時適當的進行教育改革,把法律教學作為必修課,讓每個學子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

3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普硬法律知識法制教育對提高學生自身免疫力極為重要.通過法制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其判斷能力.自覺地抵制外界不良因素影響.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在於培養他們維護法律尊嚴的思想情感和遵守法律的良好習慣.因此.不僅在課堂上要宣講法律知識.法制理論,還要充分利用廣播,校報,閉路電視等多種宣傳陣地,大張旗鼓地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舉辦法律知識講座,競賽,典型生動案例剖析等形式,寓教於樂,使法制深入人心,使學生知曉其中道理.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時時處處以法律規範自己的行為.把他們心中存在的零碎的,分散的和不繫統的法制意識,法律觀念提高為完整,系統和科學的法律觀念,使他們從法律方面認識到自已的權益及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知法,學法,懂法。

結束語

分析和認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是培養和塑造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前提和基礎,對於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法律是我們保護合理權益的武器,尤其對我們當代大學生來説,更應該懂得法律,使用法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保護我們的合法的權益,而知法,守法,維權更是我們瞭解法律的過程。總之,大學生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對國家的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培養需要社會,學校,國家,個人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法律意識得到很大的提高。

法律調查報告 篇3

[調查人]楊建

[調查對象]漢沽區部分中學學生、社會人員中的青少年、幹警、法律工作者及家長。

[調查目的]對本地區青少年吸毒的現實情況及特點、吸毒所造成的危害、吸毒的原因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防範對策。

[調查方法]本調查報告採用收集資料、電話、網聊、面談、填寫調查表、口頭問卷等方法進行調查。

[調查地點]漢沽區部分學校、網吧、酒吧等地方。

[調查時間]__年4月。

前言:

眾所皆知,毒品一直危害着人類的身心健康。因國際毒潮氾濫的影響,國內毒品問題不斷髮展蔓延,青少年已成為毒品的主要受害 者 ,同時,毒品問題也已經成為引誘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直接原因之一。為了進一步瞭解我市青少年吸食毒品的現狀、特點和規律,找尋減少和斷絕青少年吸毒的渠道,本人主要針對目前青少年犯罪情況進行了一次社會調查。

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及特點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天津市青年人吸毒情況呈遞增和蔓延趨勢。吸毒人員中大部分是無職業、輟學或社會上的一些閒散人員。據統計,吸毒者中青少年佔到了70%,其中,吸食傳統毒品的多為34歲以下,吸食新型毒品的多為25歲以下。如果根據慣例按“每發現1例顯性吸毒者,實際上就有10例隱形吸毒者”計 算,數量更加驚人。

(二)特點

1、吸毒者具有結夥成羣的特徵。

青少年吸毒人員已由過去單獨隱蔽吸毒逐漸發展到結夥吸毒,並且選擇一定的固定場所。結夥吸毒與個人吸毒相比,相互影響,危害性更大。

2、以販養吸者較多。

由於吸食毒品需要花費較大的資金,一部分青少年通過以販毒養吸毒,由單純的吸毒者變為 販毒者,由毒品的被害者變為害人者,走上了毒品犯罪的道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毒品犯 罪人員中,有近半數以上是既販毒又吸毒,相互交織,形成惡性循環。

3、吸毒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從各區登記在冊的吸毒人員情況和我們對戒毒學員的調查看,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以國中、國小文化程度為最多,部分為文盲。

4、復吸率居高不下。

據調查,吸毒的青少年,幾乎每個人都想戒毒,並嘗試戒毒,但由於毒品對吸毒者生理和心理的極大影響,一旦沾染,毒癮便難以戒掉,極易形成吸毒——戒毒——復吸——勞教戒毒的現象。據強制戒毒所統計,我市吸毒人員戒毒後的綜合復吸率為80%左右,其中一年復吸率為70%,兩年復吸率為80%以上,三年復吸率為90%以上。

二、吸食毒品所造成的危害

1、損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各類毒品對人體都有嚴重危害,尤其是青少年,身心發育均未成熟,受到的摧殘更加嚴重。吸毒不僅在生理上導致青少年的記憶力衰退、營養嚴重不足,抵抗力下降,誘發多種疾病,而且在心理上作用於人的神經系統,使吸毒者對毒品產生強烈的渴求,並逐漸摧毀其精神和意志,使其墮落、道德淪喪,出現人格解體、心理變態。如一些吸毒成癮又搞不到毒品的人,在毒癮發作時,用切手指、砍胳膊、煙頭燙等自殘方式來緩解毒癮,甚至走上自殺的道路 。

2、嚴重影響家庭生活。

據一調查個吸毒者每天所需毒資100—1000元不等,因此,一人吸毒,往往會使全家的積蓄 迅速耗光。當吸毒者毒癮發作而又無錢買毒時,吸毒者就會不顧一切地變賣甚至偷拿家中的財產,使家庭變得一貧如洗,家庭的傾家蕩產,必然導致家庭成員的不和,並最終造成家庭破裂,妻離子散,親人反目,甚至殘害家庭成員,可謂“一人吸毒,全家遭殃”。同時,由於吸毒者常常採用肌肉或者皮下注射的方式吸毒,因多人共用消毒不嚴的針頭或注射器,而傳播多種皮膚病、肝病、性病甚至艾滋病等多種疾病,給家人的安康帶來 很大的隱患及危害。

3、極易引發刑事犯罪。

吸毒是一種高額消費。一般説來憑正常的合法收入來維持高昂的消費是不可能的。為了支付鉅額的毒資,吸毒者往往鋌而走險,以身試法,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從大量的事實來看,吸毒者除了採用販毒等方法獲得毒資外,男性吸毒者採用盜竊、搶劫、詐騙等犯罪手段獲得財物,供吸毒之用。女性吸毒者以色相換 取財物,以娼養吸,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三、吸毒原因分析

1、強烈的好奇心理。青少年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形成的時期,對任何事物都存在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在與染上吸毒惡習的青少年交談中,我們發現多數青少年最初接觸毒品,往往受到好奇心的驅動,而且對毒品的危害不瞭解,在一試無妨的冒險僥倖心理驅使下誤入歧途而不能自拔。據戒毒所有關統計,因為好奇、受誘惑而染上毒癮的佔70%。

2、不良的家庭環境影響。調查表明,許多青少年吸毒成癮即是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言傳身教的結果。除了家庭成員的吸毒行為直接成為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外,一些家庭父母離異或者長期外出,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都是導致青少年吸毒成癮的原因。

3、個人交友不慎被人誘騙。青少年缺乏分辨力,人際交往能力差,極易受到周圍朋友、鄰居的影響,而且在交往中稱兄道弟,盲目的從眾心理極強。據調查,在吸毒青少年中,因為朋友吸毒覺得好奇、趕時髦而 吸毒和受朋友引誘後吸毒的佔70%以上。

4、教育管理的弱化。對青少年的禁毒宣傳教育方式方法相對滯後,在調查中,有60%以上的吸毒青少年缺乏毒品知識的瞭解和認識,此外,對吸毒青少年的幫教、管理、控制工作薄弱,相當一部分戒毒後的青少年受到歧視,缺少關愛和幫助,以致自暴自棄,仇視社會和家庭,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防治措施:

1、以理拒毒,加強禁毒宣傳教育。禁毒宣傳教育是一項社會性的工作,要注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目前,全國還沒有適合青少年特點的禁毒教材,有關部門應儘快組織力量編寫針對青少年學生的禁毒教材,把禁毒教育納入德育教 育的內容,使學校禁毒教育規範化、經常化。要加大禁毒工作的社會宣傳力度,開展創建“無毒社區”、青少年遠離毒品宣傳活動,使防毒、禁毒的觀念深入人心,增強廣大人民羣眾尤其是青少年的防毒、禁毒意識。要以社區、學校為依託,擴大禁毒教育的影響,不斷提高學生家長的禁毒意識和家庭教育管理水平,使禁毒教育進入學校,進入社區 ,進入每個家庭,築起禁毒的堅固防線。

2、以法禁毒,加大打擊毒品犯罪力度。嚴厲打擊各種毒品犯罪活動,杜絕毒品來源,是減少、消除吸毒問題的根本手段。實踐證明,只有加大對種、制、販毒犯罪的打擊力度,深入開展禁毒嚴打專項鬥爭,特別是對引誘、強迫、教唆、容留、欺騙他人吸食毒品的犯罪分子保持嚴打的高壓態勢,是遏制 毒品犯罪,減少青少年吸毒的根本途徑。

3、以情戒毒,做好吸毒青少年幫教管理。對於已經染上毒癮的青少年來説,關鍵是要做好戒毒和幫教管理工作,使他們早日脱離毒魔。一方面要加強戒毒所建設,提高戒毒水平和質量。另一方面要做好吸毒青少年的幫教管理工作,建立吸毒青少年社會預控體系。吸毒青少年本身是受害者,社會、家庭、學校、單位不能對其歧視,放任自流,要為他們戒毒創造有利條件。特別是對戒毒後的青少年,禁毒部門要建立回訪制度,基層社區居委會、羣團部門要同他們建立幫教聯繫,並協助其家庭做好教育管理,使其遠離毒品,珍惜生命,同時,為戒毒 青少年就業、就學提供服務和幫助,重樹生活信心,早日健康成長。

法律調查報告 篇4

調查目的:關注酒後駕駛對自身家庭以及社會的危害,對酒後駕駛提出防範措施。 調查時間:__年10月18日—__年11月18日

調查地點:律師事務所、交警隊等。

調查對象:法律工作者、幹警等。

調查方式:本調查報告採取網上收集資料、電話、面談等方法進行調查。

為了完成“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開放教育試點”法學專業專科教學計劃;加強對國情、民情以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 尤其是對我國司法實踐的瞭解;培養和訓練認識、觀察社會的能力以及運用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我於__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在馬鞍山某律師事務所和某交警隊進行了關於酒後駕駛的社會調查,現就調查情況做如下報告:

一、酒後駕駛的基本情況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酒後駕車的原因,在交警部門的幫助下,我在網上從個人角度和社會監管角度分別做了調查,得出的結論顯示酒後駕車的主要原因從駕駛人個人角度來看,依次是朋友的慫恿,佔44.65%;僥倖心理,佔24.73%;以為自己酒量大和技術高,佔30.62%。從社會監管角度看,依次是:現有法律法規處罰力度不大、佔29.87%;相關部門監管不力、佔27.00%。從客觀因素來看,依次是擔心車輛停放在外不安全、佔24.65%;擔心次日早上需要用車、佔19.53%。此次調查共有194名網友提交了調查意見,其中,絕大多數為男性,共134人,佔94.69%;中青年網友居多,31到40歲的佔44.51%;學歷層次豐富,大專以上學歷佔到70.79%,高中及以下的佔29.21%。

根據來自網上的調查顯示,有93.45%的被調查者同意酒後駕駛屬於違法行為,但被問及是否有過酒後駕駛行為時,僅有24.68%的被調查者從未有過酒後駕駛行為。在被問及酒後駕駛人員存在何種心理時,有38.64%的被調查者認為酒後駕駛人員過高的相信自己的駕駛技術,46.75%的被調查者認為酒後駕駛人員的安全意識不強,另外,有的14.61%被調查者認為酒後駕駛人員存在僥倖心理。

這裏我們來區分兩個概念:酒後駕車與醉酒駕車,車輛駕駛人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於或者等於20mg/100ml,小於80mg/100ml屬於飲酒後駕車;醉酒駕車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於或者等於80mg/100ml的駕駛行為。其實,酒量的好壞和血液酒精濃度沒有必然關係,有的人雖然自己覺得很清醒,根本沒醉,但血液酒精濃度卻已經達到0.8mg/ml以上了。一般來講,如果喝得極少,血液酒精濃度不到0.2mg/ml,但啤酒喝三瓶左右,紅酒喝半瓶左右,或者白酒喝3兩左右,人的血液酒精濃度就可能已經超過0.8mg/ml了。

二、酒後駕駛的危害

清華大學汽車碰撞實驗室曾進行了“遠離酒後駕駛”的活動,在實驗室證明了酒後駕駛的危險性。未飲酒前,他們的剎車反應時間分別為0.75秒、0.56秒和0.56 秒。在飲一聽350毫升啤酒30分鐘後,酒精開始在體內發揮作用,同樣的機器測試結果顯示,三人的反應時間分別提高到1.22秒、1.38秒和1.05秒。實驗證明交通事故的危險度隨着駕駛員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酒精對駕駛的影響包括:

1.視覺能力變差。一般人在平常狀態下的視覺角度為180度,酒後的視覺角度將會縮減,喝越多,就越無法看清旁邊的景物;此外,亦可能抓不準目標,看不清楚車道線,對光的適應也變差了。

2.運動反射神經遲鈍:駕駛人以為腳提起來要踩煞車,其實已慢了一兩秒。車速如果是60公里,一秒鐘車子就已經跑了16.67公尺,若是時速100公里,一秒行駛距離則為27.78公尺,這種相差其後果是相當危險的。根據研究指出:呼氣酒精濃度達0.25mg/L 以上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0.05%(50mg/dL)以上,將產生複雜技巧的障礙、駕駛能力變壞,肇事率比未飲酒時高二倍。而在呼氣酒精濃度達 0.55mg/L以上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0.11%即110mg/dL以上時,其平衡感與判斷力障礙度升高,肇事率比未飲酒時高十倍;其實身體中酒精濃度在這樣的標準以上,大多數人會感覺很不舒服,頭暈、心跳急促、嘔吐等。

3.觸覺能力降低。由於酒會對人的中樞神經起麻醉抑制作用,酒後人的手、腳觸覺反應較平時降低,踩制動踏板時軟弱無力,方向盤掌握不穩,車輛容易失控,駕駛人腳提起來要踩剎車,其實已慢了一兩秒。而一輛車時速60公里,一秒鐘跑出16.67米;若時速100公里,一秒則為27.78米,這種相差其後果是相當危險的。

4.判斷能力降低:飲酒後,人對光、聲刺激的反應時間延長,操作錯誤增加,從而無法正確判斷距離和速度。實驗證明,飲酒者每100毫升血液中含酒精50毫克時,反應能力即有所下降。達到100毫克時,下降約35%,達到150毫克時,下降50%,並使人動作失調,手腳失控。血液中酒精含量越高的駕駛人,越不能正確思考和判斷車寬與路寬的關係,行為帶有很大的盲目性。

三、酒後駕駛的防治對策

我國對酒後駕車引發的交通事故和刑事案件是有明確的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條規定:飲酒後駕駛機動車的,處暫扣一個月以上三個月以下機動車駕駛證,並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酒後駕駛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處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暫扣三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機動車駕駛證,並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飲酒後駕駛營運機動車的,處暫扣三個月機動車駕駛證,並處五百元罰款;酒後駕駛營運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處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暫扣六個月機動車駕駛證,並處二千元罰款。一年內有前兩款規定酒後駕駛機動車的行為,被處罰兩次以上的,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五年內不得駕駛營運機動車。”

根據網上調查,大家認為有效的防治酒後駕車對策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增強駕駛人的自我安全防範意識,具體辦法依次是引導駕駛人珍重生命(44.05%的網民建議),用各類交通事故來警醒(29.49%的網民建議)。二是加大安全監管力度,具體辦法依次是加大查禁和處罰力度,宣傳酒後駕駛的不良社會後果。三是為駕駛人酒後禁駕提供便利,具體辦法依次是提供代駕服務(21.21%的網民建議)、駕駛夜間停車安全看護(18%的網民建議)。

建議預防措施:

1.安裝車載防酒後駕駛系統:在車上安裝能自動識別喝酒高峯時間段,能防止駕駛人檢測作弊的防酒後駕駛系統,若超過國家標準汽車則無法啟動。

2.國家法律提供支援:國家提供酒後駕車相關限制管理法律條文,交通管理部門應借鑑國外方式對有酒駕記錄人員實施強制安裝防酒後駕駛系統。

3.提供“酒後代駕”服務:餐飲娛樂場所為客人開設“酒後代駕”服務,或由政府開通“酒後代駕”服務專線。

4.免收酒後過夜停車費:餐飲娛樂場所免收酒後客人的車輛過夜停車費,支持客人在酒後主動放棄駕駛。

5.在酒標酒單上印製警示令:將“酒後不駕車”的宣傳語、漫畫等印在酒瓶的商標上及餐飲娛樂場所的酒水單上。

6.避免僥倖心理:消除人們“少喝酒不影響開車”的認識誤區,剖析酒精對駕車者的影響和危害,警示人們放棄僥倖心理。

7.為醉酒者友情叫車:為醉酒者(不論是朋友還是陌生人)叫輛出租車。 通過本次的社會調查,使我的理論知識能力有所加強,社會實踐能力進一步提高,為司法實踐提供了借鑑材料。酒後駕車猶如猛虎,事故的發生,吞噬着鮮活的生命,不僅讓肇事駕駛人要面對鉅額的經濟賠償和嚴厲的法律制裁,而且給雙方家庭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面對一幕幕人間悲劇我們是否為之震撼? 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維護社會和諧,堅決杜絕僥倖心理。讓我們共同做到,“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法律調查報告 篇5

[摘要]:世紀更替,回顧人類社會向文明進步的過程,人類用特有的靈性去思考以後,在不斷改造客觀世界,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人類的主觀世界,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維繫社會秩序的精神規範,更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法制制度。這些法律制度來於生活,又真實地反映現實,普遍存在於我們周圍。法律的進步,法制的完善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工程。全民法律意識、法律素質的提高,才是實現依法治國的關鍵和決定因素。可見,法律的普及特別勢在必行特別是在農村。

[關鍵詞]:法律普及 當地羣眾 思想現狀

解決辦法在社會實踐中,我親身深入農村,就當前農村羣眾的法律素質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這次瞭解真實的反映了目前當地羣眾在法律意識上的強與弱,在觸及法律面前的思想和行動以及當地法律知識的普及情況。

一、當地羣眾法律意識現狀

當地農村羣眾法律素質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法律通型;二是似懂非懂型;

三是法盲型。

(一)、法律通型。在走訪的幾個村的部分村兩委成員和普通羣眾共80人,有17%的幹部羣眾屬法律通型的,他們主要是通過觀看電視節目、閲讀報紙、書籍瞭解法律,他們往往會用法律的知識武裝、充實自己的頭腦,法律通型的幹部羣眾較善於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近幾年來,在農村羣眾借貸問題逐漸成為激化矛盾的焦點、熱點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數羣眾礙於面子在借還錢、借還物時不寫欠條和收據。在這種情況下,萬一單方失信,無法訴諸於法律。而一些在法律方面較為精通的農民就會讓對方寫好欠條或收據,這樣就有效的避免了經濟的損失,也不至於傷了雙方和氣。一些村的老人會用法,與子女簽訂老人贍養協議;有的農家女在結婚時與丈夫辦理婚前財產公證,這都表明當前農村法律的存在和運用。

(二)、似懂非懂型。在調研的80人中,有大約57%的屬於這一類型。他們對法律往往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他們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別人説和評論。他們往往不輕易犯法,但不能更好的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如,前幾天某村的村民張某2畝麥田連續三次被羊羣"侵襲",張某憑着自己懂點法律常識,認為用槍或棍打的方式違法,他瞑思苦想,最後決定用玉米拌上劇毒農藥撒於麥地,並在地頭寫上了麥地有藥的牌子。幾天後,同村李某的羊羣因看管不嚴,扎進了張某的麥地,致使5只山羊中毒而死。張某萬萬沒想到自己觸犯了法律。

(三)、法盲型。法盲型的幹部羣眾對法律一點都不知道,這種人佔26%。這種類型的人不懂什麼是法,什麼是違法,只知道自己做的是對的。有的村幹部在村高音喇叭上胡喊亂叫,甚至大罵其人,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而自己還欣欣然,卻渾然不知自己已違了法。而且在生活中,特別是農村發生糾紛時,注重調解而非訴訟是當地人民的習慣。"每有紛爭,最初由親友耆老和解,不服則訴諸各房分祠,不服則訴諸疊繩堂。疊繩堂為一鄉最高法庭,不服則訟官矣" 因此,"和息"成為當地解決糾紛的最高目標。

二、當地羣眾法律意識不強的制約因素

雖然通過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動,農民的思想覺悟明顯提高。但是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大多數農民學習法律的積極性不高,依法維權的意識有待提高。

(一)、農民的國家、集體觀念比較淡薄。土地承包到户以後,集體勞動相對減少,國家、集體觀念逐漸淡漠,講索取的多,講奉獻的少,有的遇事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對國家、集體利益不太關心,有的對重點建設不支持,或橫加阻撓,或敲竹槓。

(二)、履行義務意識淡化。部分農民對法律法規和黨的政策作片面理解,對自己享受的權利爛熟於心,而對自己應盡的義務卻知之甚少。不主動納税,不贍養老人,不出義務工,盜伐林木等現象時有發生。

三、增強當地羣眾法律意識對策

推行法律是必須的,但難度也很大,首先是當地政府的支持和推廣不力,其次當地居民文化水平都較低,這些都一定程度影響法律在西部的推廣、使用。針對以上的問題,要在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努力:

(一)、採取有力措施,大力普及和發展農村牧區文化、教育、科技事業,大力宣傳村委會組織法,加大村幹部的培訓力度,引導農牧民破除自然經濟和落後、保守的小農意識,逐步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的自主、平等、民主、法制、科學、效益、創新等現代意識,使之逐步適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管理模式,變"要我自治"為"我要自治",成長為合格的村民自治主體。縣、鄉司法機關開展深入農村宣傳活動,深入農家農户,對他們生活中的法律問題做以解答,結合實際來説法,讓羣眾從心理根本的接受,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

(二)宣傳教育,提高農村幹部羣眾的法律意識。特別是在農村,條件比較落後,當地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大力宣傳法律知識,利用宣傳車、張貼標語、村高音喇叭多方位、多觸角教育幹部羣眾,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通過組織"法律講師團"下村講解法律知識,印發法律案例明白紙,送法律書籍,讓法律充實他們的頭腦。要在農村中營造有一種法律氛圍,開展培訓,教育幹部羣眾運用法律武器。舉辦法律培訓班、模擬法庭,讓老百姓學習法律,學會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三)、依法規範宗族、家族行為,保障村民自治健康發展。在農村裏,由於風俗習慣的特殊,羣眾對宗教、家族更加依賴。鑑於這種情況,在當地對宗族、家族干預村民自治問題一要堅持正面教育、疏導,用科學的、先進的理論武裝羣眾頭腦,用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羣眾合法的民主政治權利,用羣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引導廣大村(牧)民逐步樹立科學、民主、法制的意識。二是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發揮領導作用,採取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手段堅決遏制利用宗族、家族勢力非法干預羣眾正常生產生活的不正常現象,三是在村民自治的具體組織實踐工作中嚴格依法按程序辦事,從制度上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以確保村民自治健康發展。

(四)、加強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村民自治是九億農民廣泛參與的一項基層民主活動,要使億萬農民共同進行協調有效的社會參與,必須有完善、規範、穩定的法律體系。具體措施:一是根據村民自治的發展情況,以村委會組織法為依據,圍繞四個民主,結合本地實際做好地方性法規的立法和各項制度的修訂完善工作,建立規範、完整的行政指導規章、辦法。儘快制定地方實施《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辦法、《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和有關民主議事、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詳細規則,規範四個民主的具體運作程序。

地主性法規和規則的制定一要有突破性,二要當地實際。二是嘗試建立村幹部"離任"審計和村委會"委託審計"制度,完善村級財務制度和專業審計制度。三是建議對目前爭議較大的"村民資格"的界定、罷免程序、違法現象糾錯等問題可在不同地區進行試點,取得成功經驗後,適時修改村委會組織法或在地方立法時對有關問題予以明確。四是加強培幹部訓力度,強化各級幹部特別是民政幹部的理論和法律知識,全面提高他們的政治、業務素質,建立規範的行政指導辦法。五是建議將村級民主權利納入國家司法調節範圍之內,確保村民自治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前方的路十分艱難,需要十二分的勇氣,更需要十五分的執着。只有加強法律的普及來彌補,才能使西部人民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才能使人格道德完善,才能促進社會主義法律建設,才能實現法制現代化。

法律調查報告 篇6

摘要:法律素質作為國家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對國家的法制建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羣體, 大學生法律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未來國家法制建設的進程。為此我們對在校大學生法律素質的狀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本次調查以“大學生法律素質”為主題,通過調查、分析等方法的運用,對大學生的法律素質進行分析,進一步瞭解大學生法律素質的現狀,並就此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法律素質 調查

一、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我們對魯東大學商學院公管系和經濟系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調查的對象是在校大學生,調查方式是無記名調查,人工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二、調查方式和結果

問卷結果如下:

(1)你生長在( )

A.農村76% B.城市24%

(2) 違法和犯罪( )

A.能 23% B不一定 31% C不能 56%

(3) 在你的經歷中,曾用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麼( )

A.用過25% B沒有用過75%

(4)你是否會通過一些渠道瞭解國家的法律制度或法制進程( )

A經常會20% B有時會 60% C不會 20%

(5)你知道勞動法是何時頒佈的嗎( )

A知道34% B不知道 66%

(6)超市的人員要求你被搜身,你會怎麼做( )

A拒絕80% B 如果對方度強硬就接受15% C 完全接受 5%

(7)如果你參加勤工助學或者工作時,你有意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麼( )

A有 47% B 沒有53%

(8)你認為法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作用如何

A非常重要 33% B一般 40% C不重要 27%

(9)目前我國的法治狀況:

A已經是法治社會 21% B各方面差的還很遠 79%

(10)你覺得將《思想到的與法律修養》作為大學生的公共課程有意義麼( )

A意義很大 63% B意義不大 29% C 沒有意義10%

問卷結果分析:

通過調查,我們對大學生法律素質是有了基本的瞭解。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同學對法律的認識程度不同,但總體看來,大學生的整體法律意識不強,法律素質亟待提高。

三、原因分析:

我認為,大學生整體法律素質偏低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造成的:

1)心理因素的影響

在校大學生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的發育期,心理上具有強烈的要求他人和社會認可的衝動,喜歡用批判的懷疑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極力想擺脱來自外界的干涉和約束,獨立自主意識增強。同時,這一階段,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完全確立,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系統還缺乏完善的認識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灌輸為主的法律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學生進入大學後,學習環境、學習方式、人際關係、自我評價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步開始對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面對着經濟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眾多人生考驗,一些心理脆弱的學生會感到無所適從。隨着心理壓力的積澱,部分學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隨意性心理症狀混合交織,客觀上會對法律、制度產生心理牴觸。

2)價值取向的偏差

當代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狀態,這有利於他們學習知識、開闊視野。但真假難辨、魚龍混雜的各種信息也會對他們的價值觀造成衝擊和影響。有的在主流與支流、精華與糟粕、真善美與假惡醜等問題上分辨不清,甚至顛倒是非;有的只顧搞所謂的“自我設計”、“自我完善”,從而陷入極端個人主義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質享受作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錢萬能、享樂至上”的生活方式。這種價值觀的錯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誘導,就容易走上違法的道路。

3)高校法律教育薄弱

一些高校對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有的把法制教育作為軟任務,認為可抓可不抓;有的對學生法制教育定位不準,提不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在知識傳輸上,也存在一定誤區。一是重刑事輕民事。教育者常常突出刑事法律在教育內容中的重要地位,過多地講解刑法關於犯罪和刑罰的具體規定,從而導致學生對法制教育產生逆反心理,並且強化了“我不犯罪何須學法”的錯誤觀念。同時,由於輕視民事法律教育和民事權利義務觀的正確引導,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確處理民事權利義務關係,常常引發糾紛。二是重義務輕權利。忽視對公民享有權利的宣傳,使學生產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盡義務”的錯覺,有礙於大學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

4)社會環境的不利影響

一是腐朽思想的侵蝕,在不同程度上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了影響。二是不良風氣的干擾。隨着高校與社會聯繫的日趨廣泛與緊密,社會上各種不健康的東西通過各種載體和渠道進入了學校,侵蝕了部分學生的心靈,使其偏離正常健康成長的軌道。三是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分配不公、貧富分化、利益矛盾等的發生,極易使大學生價值觀念出現個人化傾向。如果不能把握合適的“度”,就容易產生犯罪。有的大學生錯誤地以物質利益為尺度評價個人利益,甚至為了經濟利益,放棄了最基本的道德規範。

四、改進措施:

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修養,提升法律思維水平,不僅是我們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需要學校的教育,也需要大學生自己的努力。

1)高校應注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革。

改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僅僅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的看法,將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目的轉化為使學生“通過學習法律知識,要達到既掌握法律這一重要武器,又提高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另外,高校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應實行以法律意識教育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因為這樣做可以克服“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這種改革會使課程內容得以精練,即使講些必要的具體條文,也只是作為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材料對待,而不必花費過多的時間,這不僅會為教師在課堂上講深、講透主要內容,也會為運用其他的教學方式、手段提供可能,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説服力和吸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來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2)在教學中,高校法律教師應樹立三種教學觀念。一是樹立“學生是處於主體地位,教師起主導作用”的觀念,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化為積極主動的求學;二是使教師認識到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而不僅僅是傳授法律知識,即是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教書”和“育人”密切結合,相輔相成,避免教書和育人相割裂。

3)作為高校大學生,在學習法律公開課的時候,應該注意培養以下素質

1法律至上意識。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説過“在法治社會中,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形同虛設。“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尊重。法律的權威不僅來源於其強制性,更源於人們對法律的尊重、信賴和崇尚。

2 公民意識。培養公民意識就是培養樹立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權利與義務辯證統一的觀念,民主與法制辯證統一的觀念。從而正確認識自己與國家的關係,與人民的關係,以主人翁的態度正確對待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

3主體意識。市場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説是一種主體經濟,只有作為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成為真正主體是,才會有競爭,有效益,有資源優化的配置。也才會有市場經濟本身。因此培養自身的主體意識,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獨立的主體地位,要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這樣才能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4守法意識。樹立正確的守法觀念,自覺守法,用法,護法。

5法律保護意識。既要學會將自己的權利法律化。比如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保護等,又要認識法律不僅是懲處犯罪的工具,更是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有效武器,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要敢於並善於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五、報告總結

大學生是21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本文通過對大學生法律素質現狀的調查和分析,初步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希望能喚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對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增強有所幫助。

法律調查報告 篇7

實踐時間: 20__年-2-月-7-日 至 20__年-2-月-12-日 共 -6-天

改革開放以來,黨團結各族人民努力奮鬥,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近幾年來,華僑新村公寓區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地提高,物質生活也越來越殷實,但是居民的法律意識並沒有和人們的生活狀況成相應的比例,不過現在居民的法律意識淡薄現象大有好轉。培養和提高我國公民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是時代的呼喚和歷史的責任,也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對於這種現狀,我將對面前坡居民法律意識的變化做出調查。

一.居民法律意識的現狀:

經過和部分居民的談話採訪中瞭解到,以前人民對法律這個名詞很陌生,認為這是一個很遙遠的事情,因為當時的人們生活並不很富裕沒有把過多的心思放在如何增強法律的意識,而是如何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加好.加上大部分居民沒有什麼事情會牽及到法律方面的事情,就算是遇到問題也不會對簿公堂{法庭}覺得去法院的事情一定是見不得人的事,怕鄰居怕其他社區內的人民的閒言閒語.總結以上種.種原因便導致了居民法律意識的淡薄和陌生.不過在近幾年中社區的委員會通過一些方法和途徑提高了人民法律意識,使得人民對法,對法律拉近了距離.我總結了居民法律意識的現狀如下:

(一)千年傳統思想和現代思維的交織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傳統封建的也是法律意識極濃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和法制理論研究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公民的法律意識現狀也有了很大的改觀,但中國幾千年封建意識以及建國後“左”的思想的影響,現在的大部分居民的思想依然是屬於封建的,一些封建的不開放思想依舊根深蒂固,使公民的法律意識還存在着與時代精神相沖突的若干傳統觀念相交織的狀況,特別是產生有法律制度的現代化與法律意識滯後的矛盾。例如在建國初期人民對毛的崇拜,出現了“兩個凡是”。十年的正是人民對法的意識不足才會釀成慘劇.某種程度上現在還有存在,給某些公民造成了一種畸形的法律觀念,認為“領導人講的話就是法”。這表明,法律權威的削弱和法律觀念的動搖成為法制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二)積極態度與消極態度並存

由於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在我國居於統治地位,因此,我國公民對現行法律的態度總體上還是積極的。但由於傳統習慣的影響,我國公民又對現行法律存在着不可忽視的消極態度,以前社區的居民不會沒有主動去了解如何提高個人的法律意識,也就是居民覺得法律離他們很遙遠.不需要懂法也不願主動去了解、諮詢法律。同時在自身合法利益受到侵犯時不會通過法律去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對一些法制機關的不信任.這説明了法制機關自身的發展不足和人民的交流很少導致公民的不信任還是選擇私了.從這方面講,我國社會主義的法治之路才剛剛起步

(三)不斷提高的意識

在一些破舊的思想存在的同時,人們的意識也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在社區委員會的努力下,居民的權利意識慢慢甦醒。居民對權利的認識上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 居民通過各種渠道瞭解自己應享有的各種權利,越來越多的人們主動參加了普法宣傳教育,關注廣播、電視、報刊的法制節目,主動接受法律方面的宣傳教育。其次,人們對權利的主張要求日益強烈,權利的主張範圍在不斷擴大。人民也會通過法律途徑去維護自身權益,這也表明人們已習慣於尋求法律援助的救濟方式。近年來,居民的意識不斷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更上一層樓。

二.居民提高法律意識的途徑:

(一)開展法制宣傳,普及法律知識

社區會組織大量法制教育活動,鼓勵居民參與,在實踐中提高居民法律素質,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在社區中,社區圖書室、德育活動室等都是舉行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通過在德育活動室內展覽一系列關於法片,法律知識來擴展人民對法律的進一步認識。此外社區可以舉辦收看法制講座,讓居民參加法律知識競賽,舉辦“模擬法庭”,使法制教育得以延伸。可以在社區的宣傳欄定期宣傳相關的法律知識。

(二)提供法律諮詢處

在社區裏有提供法律諮詢的地方,在平常生活中居民如何遇到關於法律上的困難,可以諮詢社區的法律人員,那裏可以無條件幫助居民瞭解法律的過程和法律的知識,從而保護人民的自身利益。提供幫助人的人可以更加了解法律可以幫助人民,而受幫助的人也能從法律中獲益,這個方面是一個深入民心的切實的辦法。

(三)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

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一種涉及面最廣、運用最多、影響最大的途徑。所謂大眾傳播就是通過某種媒介(如廣播、電視、報刊等)向眾多對象傳遞思想和觀點的過程。例如居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瞭解自己應享有的各種權利,越來越多的人們主動參加了普法宣傳教育,關注廣播、電視、報刊的法制節目,主動接受法律方面的宣傳教育。這種通過用看,聽,讀的過程讓居民更加覺得通俗易懂,所以只要居民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就能產生迅速廣泛的影響,同時極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和氛圍,使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深入人心

(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高居民的整體素質

精神文明建設的各項內容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和互相促進的。在文化建設上要注重發展多種形式和多層教育,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法制觀念。要堅持正確的輿論異向,弘揚正氣,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在思想道德上,要用科學思想和理論武裝全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道德建設要努力培養“四有公民”,並且要在全體公民中廣泛進行“道德規範進萬家”和遵紀守法宣傳活動,普及法律常識,增強全民的法制觀念,使羣眾懂得公民的權利、義務和與自己工作生活相關的法律知識,促使他們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可以逐步提高公民的整體素質,進而達到真正從根本上提高全民法律意識的目的。

三.居民法律意識提高的意義:

加強公民的法律意識,提高司法、執法水平和公民自覺遵紀守法、參與法律監督的積極性,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

在調查中我發現近幾年,近幾十年中在社區的不斷努力下,華僑新村公寓區居民的法律意識不斷在改變,從原來的陌生到現在的熟悉,從原來的被動變成了如今的主動,從原來的消極到積極,説明了居民在社區舉辦的各種活動和措施中,法律意識不斷的增強,對自己權利的意識也在甦醒,

居民的精神生活也相應的提高,在學習法律的過程中也不斷完善自身,保護自我,既幫助了自己也幫助了別人。我從而引發了全社會的公民應該加強法律意識的思想,這不僅僅是對華僑新村公寓區的居民帶來深刻的意義,更是對社會,對司法機關,對司法人員,乃至政府人員的意義,對此,我的總結如下:

(一) 居民的法律意識在不斷提高的時候人們的思想道德,法律基礎也在相應的提高,居民們的法律意識增強,國家的整體法制建設也會隨之強大起來,但是居民的法律意識不高,人們的法制思想淡漠,就會作出一些違法犯罪的事,在危害自己的同時也會危害社會,對個人對社會都是有害的,因此,我們應該要不斷加強自身的法律意識,也要帶動全社會的法制建設。

(二) 法律意識在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中的外在表現,直接影響着人民羣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如果執法人員不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就會表現出執法素質差,執法水平低,就會造成執法不公、徇私枉法、執法犯法等現象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再好的法律也無濟於事。法律意識是國家司法人員正確理解和掌握法律,準確、及時適用法律的必要因素。司法人員在辦案中,如果是不知法、不懂法或者對法律作出歪曲理解,那麼勢必會造成冤假錯案。因此,司法人員也要具備較高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

(三) 法律意識是公民守法、依法辦事的重要保證。社會主義法律是我國工人階級和各族人民羣眾共同利益的體現,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客觀反映和要求。因此,公民能否自覺守法,做到依法辦事,在很大程度上,與公民的法律意識有着密切關係。一般説來,當公民具有較高的法律意識水平時,他們就能認識法律中規定的權利、義務、禁令都是與自己的利益緊密相聯的,就能做到自覺守法,堅決維護法律的尊嚴,從而就能做到依法辦事,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否則,則相反。

(四) 領導幹部的法律意識在實現依法治國、嚴格依法辦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志在黨的xx大報告中指出要“着重提高領導幹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的能力”。而實現依法治國,關鍵是提高領導幹部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正確處理好權與法的關係。在平常生活中,在報紙上經常看到的一些中高級領導幹部,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淡薄,把黨和人民賦予給他們的權力,作為自己貪污、腐敗的專用工具,視黨紀國法和人民羣眾利益而不顧,鋌而走險,最終走上不歸之路,他們帶給自己身邊的班子成員的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共同犯罪與集體犯罪,在某種意義上講,領導幹部特別是一把手往往起到了主要作用。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法大於權,而不是權大於法。因此,領導幹部,尤其是主管政法的領導幹部的法律意識,是正確處理權與法的關係、實現依法治國的現實前提。

在建國以來的實踐中,我慢慢的明白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其公民的法律意識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國家的法制建設。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公民法律意識與依法治國的關係就是這樣,所以,只有我國公民法律意識之“水”漲了,依法治國之“船”才能真正地高起來。

我認為,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一項艱鉅複雜的系統工程,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責任,是全社會的一個責任,是大家的責任, 我們大家應該共同提高自身法律意識,提高學習修養, 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為社會主義道路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pkyvx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