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農民的根本出路在於非農化大綱

農民的根本出路在於非農化大綱

隨着由農民負擔引發的惡性事件在全國各地頻頻發生,“三農”問題又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之所以會頻繁地發生涉農惡性事件,是因為近年來農民收入持續減少,難以承受不斷增加的各種負擔。據測算,在農業成本不斷攀升的情況下,目前傳統的種植業已經無利可圖,加上我國加入wto給農業帶來的不利影響,農民今後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一方面是收入的鋭減,另一方面是沉重的負擔,兩方面的因素以夾攻之勢,加劇了農民和基層政府之間的矛盾。要有效地避免惡性事件的發生,使農民和政府一同走出困境,根本的途經只有一條,那就是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這也是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

農民的根本出路在於非農化大綱

一、現有的各種增收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出路問題

為了使農民增收,政府提出並實施了諸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產業化、大辦鄉鎮企業、調高農產品價格、減輕農民負擔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此外,幾十年如一日地興修梯田、水利,推廣現代農業科技,如提倡使用改良籽種和地膜等等,都是提高產量、增加收入的重要措施。但是,這些措施究竟能不能徹底解決增收問題呢?下面對此做一些粗略的分析。

1、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即由傳統的糧食生產,轉向發展多種經營,什麼能賣錢就搞什麼。目前,全國各地農村都在“壓糧擴經”,或者栽果樹,或者種蔬菜,從局部看,這樣做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民收入。但是全國到處都這樣搞,長此以往,又會使農業產業結構趨同,出現新的失調。而且,產業結構應該是由市場來調節的,靠行政命令人為地調整,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眾所周知,烤煙的返還税比較高,前幾年,好多地方基層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打着調整產業結構的旗號強迫農民種烤煙,對不種煙的農民進行處罰,一時烤煙種植面積和產量都翻了幾翻。但是煙草是國家專賣產品,煙葉不像蔬菜、水果那樣直接進入流通市場,而是隻能賣給煙草公司,全國的煙廠就那麼多,吞吐能力也就那麼大,過多的煙葉煙草公司根本收購不了,結果大量的煙葉積壓下來,讓農民吃了很大的苦頭。可見,即使產業結構調整了,增收仍然受到市場需求的限制。

2、推動農業產業化。即通過創辦各類龍頭企業,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以此增加農業的邊際效益。創辦龍頭企業需要大量的資金,但是目前農業剩餘幾近於無,而農民又不具備足夠的融資能力,因此龍頭企業難以大量湧現。計劃經濟時期靠政府出資建立起來的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越來越難以存活,如果農產品市場需求不旺,公司無利可圖,就只有倒閉或者轉產,脆弱的產業鏈也就會被無情地掐斷。從全國產業化發展形勢來看,走這一條道路是十分艱難的,目前只有少數比較發達的地區形成了產業化雛形,對於大多數邊遠農村來説,實在還沒有條件走這樣的一條路,因而也就談不上通過這條途徑,來大面積地增加農民收入。

3、發展鄉鎮企業。無庸諱言,鄉鎮企業在發展初期,確實吸納了不少農村剩餘勞動力,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渠道。但是隨着市場競爭的加劇,一批管理薄弱、產品粗劣和缺乏資金、技術投入的企業被淘汰了,而另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經過改制、改組和改造,由勞動力密集型逐漸轉為技術、資金密集型企業,這樣不僅不能大量地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反而還不斷地向外排斥着農民工。從近年來鄉鎮企業放緩吸納以至排斥農民工的現實來看,這一條增收渠道已日漸堵塞。隨着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也由於農民工在整體素質上的天然低下,能夠大量吸納農民工的鄉鎮企業,不會再有產生和存活的土壤與氣候了。

4、提高農產品價格。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多次通過調高部分農產品價格和實行農業補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保護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但是隨着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加入wto,農產品價格最終要由市場來調節,而不能再由政府依靠行政命令來確定了。單從價格來看,發達國家的農產品生產成本遠遠低於國內,因而國際市場糧食價格遠遠低於國內市場,這樣我國的傳統農業便完全喪失了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期望通過糧食價格上升來增加農民收入,在今後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事。嚴峻的現實是,加入wto之後,發達國家的大宗農產品,會以低廉的價格衝擊國內市場,造成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民進一步大量失業和破產,這對於農民增收來説,無異於是雪上加霜。所以朱鎔基總理説,入世後他最擔心的是農業。

5、減輕農民負擔。農民負擔問題的實質是農民沒有完全享受“國民待遇”。和城市居民尤其是和國家幹部職工相比,一個農民一年的現金收入,只是國家幹部職工一個月或兩個月的收入。國家幹部職工月工資超過800元才徵收個人所得税,而農民卻在很低的收入水平上就承擔了各類税賦,兩者的收入和負擔相比之下過於懸殊。而且,國家幹部職工還享受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以及其他顯性與隱性的社會福利,而農民不但沒有任何福利待遇,還承擔了國家幹部職工不用承擔的好幾種費用。例如,在城市裏辦學、修路由國家財政負擔,在農村卻要由農民自己掏錢。近年來通過精簡鄉鎮吃“皇糧”的人數和税費改革試點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負擔,但是,這些措施充其量只是緩解一下尖鋭的矛盾,並沒有徹底改變農民的命運。農民的“國民待遇”問題不解決,不縮小和城市居民尤其是和國家幹部職工之間人為造成的差別,農民就不會從經濟上徹底翻身,減輕負擔也就只能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現有的增收途徑不過都是權宜之計,在局部或者一段時間內可以讓農民增收,從長遠看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出路。目前所搞的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只是農業系統內的一種微調,並不能使農業本身發生革命性變遷,更不會改變一、二、三產業大格局。從全國來看,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程度還比較低,絕大多數農村都不具備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條件,而從事產業化的這一部分農民,從數量上看也不會超過農村勞動力的10%,因而所有單純就農業抓農業的辦法,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出路問題。

二、農民從事非農產業已經成為增收的重要或主要渠道

仔細考察一下近年來農民取得收入的主要途徑,就會發現這樣一個基本事實:政府一直致力於農業本身的發展來解決增收問題,但是農民的大部分收入尤其是現金收入,卻來自於非農產業。這種結果實在是政府當初所沒有預料到的。

農民的大部分收入和大部分農民的收入,來自於非農產業的一個標誌,便是每年都在城鄉之間洶湧彭湃的“民工潮”。

之所以會出現“民工潮”,首先是因為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據測算,我國農村目前大約有4-5億勞動力,而現有的耕地有一半人甚至僅有1億人經營就足夠了。大量剩餘的勞動力為了擺脱隱形失業的困擾,只有到城市去打工,估計每年出外打工的農民在8000萬到1億之間。據瞭解,在一些傳統農業仍然占主導地位的地方,幾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外出打工,有的村甚至所有的精壯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了,出外打工的人數遠遠超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越是自然條件嚴酷的地方,越是“人地關係高度緊張”的地方,農村剩餘勞動力便越多,出外打工的人數也就越多。

其次是外出打工已經成為農民謀生的一條重要以至主要渠道。目前,農村土地的承載力已經達到了極限,農作物產量的增長也接近了極限,過多的勞動力聚集在土裏刨食吃,只能勉強維持温飽日子,無論如何都不能完全解決花錢的問題,這種情況促使農民只有外出打工才能掙到錢。據瞭解,許多地方的農民從打工途徑取得的收入,已經佔了人均純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農民收入中的現金基本上都是由打工得來的

三是農村中比較富裕的農民大多數都從事非農產業。作為弱質產業的傳統農業,投資大、回報低,市場需求又不旺,並且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侵蝕,因而單純靠農業並不能使大多數農民迅速富起來。目前,農村中相對比較富裕的農民,一般都是靠從事二三產業致富的,他們或到城市裏從事建築業,或者憑一技之長做生意,或者利用交通之便搞運輸,總之,手中的錢大多數都是從農業之外得來的。綜觀中國大地上相對富裕的村,或者位於城郊、交通要道,佔據着有利的地緣優勢;或者靠近煤田、礦山,佔據着豐富的資源優勢;或者地處風景名勝區,佔據着獨特的自然優勢,總之,這些地方都具有發展二三產業的良好條件。由於這些地方除從事農業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出路,加上這些地方的農民一般都要比別的地方的農民見多識廣,頭腦靈活,具有從事二三產業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因而他們便比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民先一步富起來了,甚至有一部分農民還住上了洋樓、坐起了轎車。而那些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只知道在一畝三分地裏刨食吃的農民,是連想也不敢想能過上這樣的日子的。

綜上所述,由於農業本身存在着難以克服的侷限性,目前農民從農業本身已經不能得到豐厚的收入,而在農業之外卻廣泛地開闢了增收的渠道。

三、農民的根本出路在於實現非農化

既然僅僅靠發展農業並不能徹底解決農民的增收問題,而且農民目前的收入主要來自於非農產業,那麼可以得出這樣一條結論:農民的根本出路在於非農化。

的確,20多年來農村改革的實踐已經表明,只有大量地轉移農村勞動力,才能從根本上緩解“人地關係高度緊張”的基本矛盾。由於生態環境惡化與非農項目大量佔用土地,我國耕地每年以幾百萬畝的速度鋭減。目前,我國農村户均承包耕地僅7畝多一點,其中14個省區人均耕地低於1畝,更有6個省區人均耕地面積低於0.5畝,可以説我國土地的承載力遠遠超過了極限,其生產資料功能已經嚴重退化。與耕地減少相對應的是,農村人口卻一直處於膨脹之勢,由建國初期的4億增加到現在的9億。據測算,目前農村有5億左右的勞動力,而從事農業生產只需要不到一半的勞動力,這就是説農村剩餘勞動力尚有2-3億,這麼多的人如果都留在農村而找不到出路,不但不能解決脱貧致富的問題,而且還會影響到農村社會的長治久安。“人地關係高度緊張”的矛盾,不僅使我國農業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而且還拖了整個國家現代化的後腿。因此,只有把大量的剩餘勞動力轉移出農村,只有讓更多的農民脱離傳統農業,才能從根本上緩解人與地這種深刻的矛盾,才能為留在農村的那一部分農民開拓相對廣闊的生活空間。

不僅如此,農民只有大量地從事非農產業,才能加快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步伐。現代化的標誌之一,是具有較高的城市化水平,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一般都在70%以上。而我國的城市化水平還相當低,城市人口只佔總人口的30%左右,低於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甚至也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水平。要實現城市化,必須改變一、二、三產業的比例關係,即第一產業就業比例大幅度降低,第三產業就業比例相對提高,第三產業的從業人數應該超過一二產業就業的人數之和。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一般都達到60-70%;不少發展中國家,三產就業比重也在40%甚至一半以上。第三產業是城市新遷入人口的最佳流向,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出路,就在於從事第三產業。只有大量的農民進城從事了第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目前十分突出的農業就業矛盾,加速實現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綜觀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過程,無不伴隨着勞動力由農業向非農產業、由農村向城市大量轉移,中國要實現現代化,舍此沒有第二條路可走。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是勞動力資源再配置的過程,在目前農業出路十分狹窄的情況下,單純地在農業內部調整產業結構,只有局部的效應,不會從根本上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產業結構的調整要放在大產業格局中進行,也就是不斷地降低第一產業的比重,千方百計地發展第三產業,使一、二、三產業的結構趨於合理。

隨着户籍制度的改革,目前許多城市已經陸續拆除面向農村人高築的壁壘,許多不合理的收費和限制被相繼取消,農民在城市裏就業和創業的環境比以前寬鬆多了。但是在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還沒有得到當地政府應有的關注,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還處於自發和無序狀態,這一部分農民還沒有進入農村基層政府日常管理的範圍,屬於被忽視或遺忘了的一部分人。在一些農村基層組織及其負責人看來,農民一但外出打工就脱離了管轄的範圍,他們的喜悦憂愁、成功失敗與自己關係不大,因而對他們在外面的生活和生產不聞不問,甚至當外出打工人員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而四處求助時,也不能給他們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應有的關心。事實上,外出打工人員相對於城市人來説,仍然在知識、能力、經驗等方面存在着這樣那樣的不足,因而打工時常常面臨着巨大的環境和心理壓力,至於被工頭欺騙,被老闆剋扣工資,人身安全沒有保障的事也時有發生。

鑑於以上情況,農村基層黨組織和政府有關部門,應該給予外出打工人員以足夠的關注,把對他們的管理和服務納入日常工作的範圍。首先要從精神上給外出打工人員以熱情的關懷,積極鼓勵他們到外面的世界去開拓生存和生活的空間。農民放棄經營土地外出打工實出無奈,並非不務正業或不熱愛家鄉而從農村“逃亡”了。因而當地基層組織不能在政治上歧視他們,也不應該在管理上遺漏他們,而是應該適應時代發展的大趨勢,引導他們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鼓勵農民不再當傳統型的農民。其次要通過建立一些中介組織,為外出打工的農民提供信息諮詢等方面的服務。目前,城市勞動力就業市場形勢瞬息萬變,外出打工人員由於信息不靈而常常對行情缺乏瞭解,或者一窩蜂地湧向某幾個大城市,或者一起流向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總之,外出的盲目性比較大,這樣便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損失。農村基層組織應該針對農民外出打工信息不靈的問題,利用政府部門擁有的媒體、技術和信息資源,建立一些能夠進行勞動力市場行情分析、預測的中介組織,及時地給外出打工人員提供信息諮詢,讓他們在外出打工時減少盲目性。再次要通過政策、法律和各類專業技術的培訓,不斷提高打工人員外出謀生掙錢的能力和素質。應該利用冬春農閒季節、外出打工人員普遍返鄉的時機,把他們組織起來進行多方位的培訓,要把以往主要針對農村黨員幹部的培訓,擴大到對包括打工人員在內的農村主要勞動力的培訓。針對外出打工人員常常遇到勞動合同糾紛、人身權利遭到侵犯等實際,對他們進行有關法律常識、政策的培訓和教育,讓他們學會運用法律的工具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求他們在打工過程中遵守國家的法律和法規。針對一部分外出打工人員缺乏應有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要對他們進行一些實用技術的培訓,使他們能夠由主要依賴體力獲得報酬逐漸向依賴智力轉變。要深刻地認識到,只有真正提高了農民的素質,轉移和減少了農民,才能

終富裕農民,使農民走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康莊大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kry60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