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做好促農增收的“加減乘除”

做好促農增收的“加減乘除”

做好促農增收的“加減乘除”

最近,我們到縣,圍繞我市農民收入的構成、制約因素和增收潛力等方面展開調研,從中獲得了一些促農增收的啟示。

一、我市農民收入的變化特點

從我市農民收入的整體現狀看,總體水平偏低、收入差距拉大、增長幅度減緩、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矛盾仍十分明顯。其變化趨勢和特點是:

(一)農民收入低位運行,城鄉差距擴大。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353元,與全省平均2458元相比,相差105元;與省會南昌市相比,相差455元;僅相當於撫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的34.5%。近幾年的城鄉居民收入比,XX年為2.77:1,XX年為2.81:1;XX年為2.89:1,説明城鄉收入差距呈逐步擴大的趨勢。

(二)收入增長滯後於經濟增長,增幅差距拉大。XX年全市gdp總量為168.4億元,比上年增長12.6%,人均gdp4478元,比上年增長11.9%;而農民人均純收入僅增長3.5%。農民收入增幅與gdp增幅的差距已擴大到8.4個百分點。

(三)農民收入的區域特徵明顯,呈不均衡分佈。調查顯示,沿公路或城鎮中心周邊的農户人均純收入要明顯高於邊遠山區的農户。市區城郊的孝橋鎮XX年的農民人均收入,要高於臨川西北部山區大崗鎮610元,高於金溪縣左坊鎮750元。而同一區域間的農户,由於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勞動力結構和產業投向不同,收入也有很大的差異。左坊鎮農村居民中有70%左右的家庭人均收入低於平均水平,其人均純收入為1960元,而平均水平以上30%高收入農户人均純收入達2790元,是低收入農户的1.4倍。

二、影響農民收入增加的因素

(一)從農業的投入產出結構看,種養業成本偏高,使農民增收效益“縮水”。去年糧價上漲之後,隨之而來的是農資價格的強勢上漲。據測算XX年11月份金溪縣農資價格,尿素、碳銨、農膜漲幅分別達16%、28%、8%。今年開春以來,農資價格雖受到漲幅限制,但影響仍大。以金溪縣為例,按農資投入保持去年水平、農資漲幅10%計算,今年農資上漲將使全縣農民減收2890萬元。即農民從糧價上漲(按早、晚稻均價75元/百斤計)增加的3328萬元收益中,因農資價格上漲就沖銷了86%。在養殖業方面,據對部分養雞户調查,今年2月份撫州市場平均雞蛋價格每斤2.5元,平均每斤飼料價格0.8元。而據農户經驗:當1斤雞蛋的價格低於3斤飼料的價格時,養雞業便處於無利或微利狀態。這種農產品價格與價值的經常性相背離,使農户往往無所適從。

(二)從農民的羣體構成看,純農户、低收入户等“弱勢羣體”是增收的主要掣肘。對左坊鎮的調查,全鎮純農户3500户,XX年人均收入1876元,低於鎮平均水平334元;人均純收入低於800元的農村家庭有362户,這些低收入户人數總量佔10.3%,而收入份額只佔3.8%。而且,較長時間以來,他們的家庭人均收入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主要原因是他們在人力資源、生產資料、市場信息等多方面均處於劣勢,落後的生產技術條件使他們從事的勞動效益低下。如果這些農民羣體收入不能加速提高,縮小與中高收入者的差距,將會繼續拖整個農民增收的後腿。

(三)從生產要素利用效果看,要素投入的不平衡,影響了農民增收作用的全面發揮。土地、勞動力、資金和信息是農民獲取收入的重要來源。這些要素中,對我市農民增收的貢獻主要依靠的是土地及勞動力要素,而運用資金信息等其它手段獲得的收入則十分不足。XX年,我市農民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佔56.4%;工資性收入佔29.7%,其它收入則不到14%。全省平均每户年末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為3115元,比上年增長8.4%;而我市只有2698元,比上年減少4%。在資金利用方面,據對大崗鎮10户農户調查結果,去年得到銀行信用社貸款的農户只有2户,人均貸款只有40元。年底農户人均存款僅64元,手存現金也只有270元,這對於農民要擴大再生產,拓展增收門路來説,只能是杯水車薪。在其它方面,由於我市農業產業化尚處起步階段,組織程度不高,在利益機制上與農户聯結不夠緊密,還面臨着信息共享和利益分配的磨合問題。

(四)從農村教育看,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低下,制約了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領域。據對左坊鎮的調查,XX年農村文盲、半文盲和國小文化程度的勞動力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5%,高中以上的僅佔11%。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多數缺少就業必需的技能、技術。表現在人均收入上,去年我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比上年增加了8.8%,但實際獲得的人均收入卻由441.7元下降到416.5元,降幅為5.8%。農村勞動力素質低,制約了我市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空間和獲取收入的能力。

(五)從統籌城鄉發展看,城鎮化實質性進展滯緩,成為農民增收的制約“瓶頸”。XX年,我市農民人均在本地企業中勞動得到的工資性收入僅佔人均純收入的8.6%;全市城鎮化水平為26.35%,低於全省平均水平近8個百分點。城鎮化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從區域間差距也可見一斑。孝橋鎮位於撫州市城郊,該鎮10400個農村勞動力中,就有近1萬人次每天往返市區農貿市場或在商業、服務業務工,去年人均純收入達2960元,居全市鄉鎮前列。比較起來,雖然大崗是臨川小城鎮建設起步較早的鄉鎮之一,但因其水平和內在質量都還不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孝橋的八成左右。表明城鎮化水平的滯後,限制了我市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流向、流量和流速,阻塞了我市通過減少農民、致富農民的渠道

此外,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抵禦自然災害不強以及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對農民收入增長也存在較大的制約。由於受“禽流感”的影響,縣今年4月份家禽存籠僅為40萬羽,較去年同期減少56%,預計全年將減少140萬羽,減收280萬元,農民人均減收12.2元。

三、實現農民增收的潛力

(一)經濟穩步發展是農民增收的基矗近年來,我市農民收入增速雖低於gdp增速,但經濟增長對農民收入的帶動和促進作用沒有改變。正是在全市實施“一招三化”戰略、經濟社會保持較快

增長的大背景下,才使得農民獲得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了收入的穩定增長。當前,我國經濟開始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大的經濟環境以及區域自身的產業積累和發展氛圍,必將使農民收入水平在經濟較快增長的同時相應得到較大提高。

(二)國家扶農政策是提高農民收入的保障。今年,中央和省委以兩個“一號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關於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政策。隨着全面取消農業特產税、調低農業税税率、糧食直接補貼,以及退耕還林、扶貧開發等相關措施的逐步到位,我市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經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加上此前國家扶持“三農”、減輕農民負擔所產生政策效應的作用,各項措施給農民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以金溪縣為例,按目前減税43%和糧食直補政策計算(二晚良種按15元/畝計),今年全縣通過減税增收885萬元;糧食直補增收1316萬元;由於擴大耕種、提高複種等措施的落實,預計全年糧食總產可增加7000萬斤,增收5250萬元;糧食漲價因素增收3328萬元;四項累計增收10779萬元,人平增收468.6元。剔除生產資料漲價減收2890萬元;家禽養殖業減收280萬元;因糧價上漲導致的經濟作物面積減少、務工返鄉人員增多,減收2710萬元;合計減收5880萬元,人平減收255.6元。預計今年金溪農民因政策增收人均可達213元。

(三)農業產業化為農民增收拓展了廣闊的空間。隨着近年來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全市已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產業優勢的種養基地和加工龍頭企業。臨川區今年黃梔子種植面積已達10萬畝,全區40%以上的農民從事黃梔子產業,僅此一項,人均可增收400元。金溪縣去年多種經營的種植面積達39萬畝,佔農作物總面積的44%,主導產品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30%以上;今年又新發展農業企業22家,達到113家,其中XX萬元以上產值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13家,帶動3萬多農民增收。

(四)區域特色經濟加大了農民增收的動能。以傳統種養業和加工業為基礎的“一鄉一品”、“一村一業”的產業結構,不僅直接增加了農村勞動力務工機會和工資性收入,而且使農民獲得超額收益成為可能。如孝橋鎮下李村的麻繩產業。XX年,該村加工麻製品銷售收入達800萬元,實現税收40多萬元,解決剩餘勞動力150餘人,人均增收400元。

(五)農村勞動力轉移拓寬了農民增收的領域。“打工經濟”成為農民增收的外主力。我市去年農村勞動力轉移37.1萬人,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7.1%,規模呈逐年擴大的趨勢,外出務工收入佔工資性收入的60%。據對區的調查統計,今年全區勞務輸出人員將達20萬人,比上年增加2萬人,勞務輸出收入預計達10億元,平均每家每户以一人計,每年每人務工年純收入在6000—8000元左右。僅此一項,全區農民人均收入預計可達500多元。隨着工業化、城鎮化和非農產業化的加快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管理力度不斷加大,農村勞動力仍有加快轉移的餘地,農民增收領域也將進一步拓寬。

(六)第三產業迅猛崛起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載體。個體私營經濟已成為我市最活躍的經濟類型。XX年,個體私營經濟的增加值佔全市gdp的21.5%,為帶動全市經濟高速增長髮揮了巨大的作用。在當前鼓勵民營經濟大發展的政策引導下,民營經濟將成為農民收入加速提高的主要載體和巨大源泉。飛速發展的物流業,已吸納我市10萬農民參與,建立了覆蓋30多個省市的4000多個網點,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XX年全市物流產業營業收入突破200億,為地方財政增收3000萬元,不僅為直接參與的農民增加了收入,而且打破了長期制約經濟發展的交通瓶頸,為全市農產品外銷暢通了渠道,使農產品商品率達到80%以上。

四、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思考

農業的弱質性、依賴性和滯緩性表明,促進農民增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不斷推進和完善。既要大力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又要在農業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全方位開闢農民就業增收的渠道和領域,又要實行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抓好經濟薄弱地區、純農户和低收入户增收;既要從當前出發採取能儘快見效的具體措施,又要着眼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在具體實施中,要圍繞破解農民增收中的制約難題,做好促農增收中的“加減乘除”。

——“加”,就是加重第一產業在農民增收中的份額,多方面挖掘潛力,在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中引農增收。

1、擴大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從提高種糧比較效益中增收。重點抓好優良品種的推廣和普及,積極擴大中稻、再生稻和高檔優質晚稻的種植面積。突出抓好大米的精深加工,儘快佔據糧食產業中最具附加值的環節。當務之急是要通過加快我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組改造步伐,“全面改、規範改、徹底改”,轉變目前糧食加工企業“小而散”的狀況,並靠大聯強,吸收社會資本,組建糧食深加工規模龍頭企業,依託糧食主產區優勢,切實提高農民的種糧收入。

2、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從結構調整和優化中增收。對優勢產品佈局,打破縣區區域界限,按照資源條件、生產規模、市場區位、環境質量、產業化基礎等進行科學規劃。着力抓好已經形成的南豐蜜桔、廣昌白蓮、金溪蠶桑、黃梔子等產業基地建設,促進其向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把優勢品牌做大做強,使之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增長源。

3、採取攻特色競爭策略,從挖掘特色經濟潛力中增收。一是發展傳統特色經濟。依託傳統手工業、加工業和種養業優勢,通過能人的帶動作用和農户的主體作用,聚集發展動力;二是着眼生態環境經濟。大力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進而推動生態旅遊、生態度假等產業發展;三是挖掘“土”字特色,發展庭院經濟。把具有地方鄉土氣息的“土”鮮品、“土”製品開發、推廣出去。

4、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從家庭經營和多業並舉中增收。通過“龍頭企業+生產基地+農户”、“協會+經濟人+農户”的運作模式,把分散經營、規模不大的小農户通過利益機制聯結起

來;此外,可以採用“合同+保護價格+利潤返回部分”等形式,使農民不但能得到農產品原料的收益,還能得到加工銷售環節返回的一部分利潤,實現公司與農户的“雙贏”。

——“減”,就是通過農村“人口梯度轉移”和“城鎮化”建設,減少農業人口,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帶農增收。

1、加快城鎮化實質性進程,放大促進農民增收效應。根據鄉鎮的市嘗資源特點,合理佈局,有步驟地培育城鎮集聚人口以及產業、資金、技術、信息等功能優勢,承載輻射和帶動當地產業結構轉向二、三產業,把小城鎮建成農副產品加工銷售中心,建成個體私營經濟投資興業窗口和農業產業化的信息、金融、服務中心,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

2、規範城鄉勞動力市場及各種勞動服務中介機構。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引導和管理,把勞務輸出當作產業來抓、項目來做、實事來辦,在中介服務、就業跟蹤等方面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打造撫州勞務輸出品牌,促進農村勞動力異地轉移。

3、引導推廣新型的勞務派遣就業機制。由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組建專業勞務公司,與派遣員工建立勞動關係。通過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滿足就業人員和企業的需求,使勞動者、用工單位、勞務企業在這種就業方式中實現“三贏”,為農村富餘勞動力提供靈活就業途徑

4、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宣傳與培訓。大力培養和表彰打工成才的先進典型,廣泛宣傳他們在促進城鄉經濟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幫助農民工增強自信心和社會認同感;強化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幫助農民克服素質差、技能缺、信息少的困難;加強對農民工的法制教育和法律援助,切實保障農民工在生活居注勞動就業、報酬收入、教育培訓、子女就學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益。

——“乘”,就是發揮“科教興農”的乘數效應,提高“三農”科技含量,在激活農業各種資源中促農增收。

1、致力於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實施品種、技術、知識更新工程,全面推進科技興農。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和認證評價體系建設,開展農業投入和農業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從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中實施標準化管理,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

2、推進科技創新,為農業產業化提供動力和支撐。把實施”良種工程”、”跨越計劃”、”星火計劃”與發展農業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加速優良品種的引進、試驗、繁育和推廣應用,大力開發優質高效技術、農業減耗減本增效技術,研發一批市場潛力大、產品附加值高、特色明顯的農產品,提高農業產業化的科技含量。同時,立足對現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大力發展優勢產品的加工業,加快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技術設備的引進和開發,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

3、發展各種農產品中介組織和三產服務業。引導農村各類專業協會開展跨區域的聯合,不斷壯大實力,增強其服務功能和帶動力,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服務,進行市場價格協調與行業管理;培育農民自發興辦的各類流通組織,包括專業合作社、農村經紀人、農產品促銷組織等,將農民培育成農產品市場的主體。撫州物流業是一支新興的產業隊伍,要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通過政策引導,使其不斷壯大。

4、大力興辦農村教育,變農村人口負擔為人力資源優勢。一方面積極抓好義務教育,讓農村孩子不失學;儘量發展高中階段的教育,使所有農民子女都能得到較好的文化素質教育。另一方面,要切實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民就業技能培訓,着力實施“教育富民工程”。

——“除”,就是革除制約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體制弊端,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在提高服務“三農”的效率中助農增收。

1、進一步規範各項“涉農收費”,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嚴格推行農民負擔預決算、監督卡和專項審計制度,從根本上消除農民的不合理負擔;大力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引導農民正確消費,減輕農民的社會負擔;繼續加強政務公開和村務公開,強化監督,提高透明度,切實把農民的利益維護好、保護好。

2、做好以水利、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農業綜合開發。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增強農民增收後勁;建立綠色通道,取締各類關卡,創造良好的農產品流通環境,確保農產品運銷一路綠燈;加強信息體系建設,儘快完善全市農業信息網絡,進一步擴大和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

3、拆除城鄉壁壘,加快農村“準市民”向市民轉變。放寬農民進城落户的條件,允許農民自主進城定居,解決目前城鄉居民兩種身份、就業和待遇不平等的問題,統一城鄉就業政策,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大開方便之門。

4、推進農村土地和金融改革創新。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規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保證農民的土地經營權、收益權;按照“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針,通過增加小額貸款,補助補貼等形式,扶持農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

5、加快形成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機制。適當調整積累與消費比例,完善分配製度,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抓緊在農村進行社會保障、社會統籌及社會福利等社會保障方面的實踐,儘快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knmgx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