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關於促進農民增收問題的調研報告

關於促進農民增收問題的調研報告

近日,市政協組織了調研組,對我市農民增收問題進行了調研。通過調查,我市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長4.4%。全市農村税費改革後,當年為農民減輕負擔1.83億元,人均減負率達65%。 一、農民增收現狀

關於促進農民增收問題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市農民收入雖逐年有所增長,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擴大,農民增收難度加大,“三農”問題日顯突出,主要表現在: 1、城鄉居民收入反差大。從1997年到2003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長4.4%而同期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長9.6%,兩者相差5.2百分點。兩者增量比較,前者是後者的4.9倍。 2、農民增收渠道少。據調查,我市農民收入主要來自於種植業,從鄉鎮企業及村組集體經營收入減少,2003年農户經營農業收入佔總收入的55%。個別縣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煙葉,收入結構單一,萬一煙葉滑坡,就難以保證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3、農業增產不增收。據調查,近年來,農業技術沒有新的突破,糧食及經濟作物的品種沒有更新,雖然農產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於品質結構沒有改善,優質農產品少,市場賣價低,造成增產不增收。 4、農民收入不穩定。近年來,由於水災、旱災、風災等自然災害頻繁,加上市場價格波動大,農業是弱質產業,抗禦自然風險、市場風險能力弱,給農民增收造成不穩定性。 5、農民收入不平衡。調查中發現,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多數從事二、三產業致富;而從事純農業的農民多數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機會少,家庭收入低。調研組在市區對近郊4個村11家農户進行調查。這裏條件雖相對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縣目前農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個,3.07萬人。 6、農民收入入不敷出。從統計數據上看,雖然農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數農民收入基本只能養家餬口,生活並不寬裕,有的還比較貧困。特別是農村醫療、教育和人情費支出不斷加大,造成收支極不平衡。如現在農村沒有醫療保障,農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醫院求醫,若遇大病就得舉債治療,造成因病返貧。農村孩子上大中專學校,每年需支出6000元以上,還有紅白喜事年支出約1500元至3000元,佔農户年現金收入的20-30%。 二、影響農民增收的制約因素 1、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滯後。我市農業結構調整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頭戲,但由於缺乏宏觀指導,一些地方在結構調整中出現了政府越位、農民失位問題;有的地方把調整結構片面理解為“減糧擴經”,不是在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上做文章,而是把精力放在數量增減上,結果造成市場壓力,農民吃虧。 2、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目前我市列入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雖然有50家,但多數企業存在:一是規模不大,帶動能力弱。如一家蔬菜加工企業年銷售收入只有80萬元;二是龍頭企業與農户的利益連結不緊密,沒有很好地解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問題;三是不少龍頭企業尚未建立自己固定的“生產基地”;四是龍頭企業經營粗放,現代經營理念差,依靠科技開發新產品能力低。 3、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由於歷史原因和投入主體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尤其是水利設施比較陳舊,直接影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03年的百年大旱全市僅農業就損失15.02億元。農村道路的路況差、等級低、且多數無人養護,由於交通不便,運輸困難,一些地方買難賣難現象突出,直接影響到農民增收。 4、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目前,為農民服務的機構和隊伍出現萎縮。“線斷、網破、人散”的現象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農業155”和村會協作等有效載體,在一些地方僅流於形式,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科技、法律、信息、營銷、勞動力轉移等中介組織有待建立健全,相關協會的作用、潛力也有待進一步挖掘和發揮。 5、農村貸款難。調研中,大多數種養大户和企業主共同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是貸款難問題。如何完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建立政府引導、財政資助、多元資本投入、市場化運作的股份制擔保機構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6、城鎮化水平低。由於交通和區位劣勢,縣域產業發育不充分、工業化進程緩慢,城鎮化水平低,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難。 7、鄉(鎮)村集體債務沉重。據調查,全市鄉、村級債務共達14.18億元其中村級債務4.52億元。有個縣鄉(鎮)級債務為1.87億元鄉鎮平均負債為1038.39萬元最多的鎮達8250.33萬元村級債務為4564.57萬元平均為17.36萬元最多的村達462.59萬元。 三、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建議 1、堅持傳統產業與特色產業並重,引導農民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增收。農業結構調整的核心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發展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農業。因此,要堅持傳統產業與特色產業並重,在抓好糧食、畜牧業、食用菌等傳統產業同時,培育和壯大煙葉、肉羊、肉牛、筍竹等特色產業。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特色產業都面臨一個產業調大、產品調優、特色調強、市場調活問題。因此,要引導農民搞好科技開發、生產要素開發和市場開發,不斷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當前,要高度重視糧食生產,我市有八個國家級和一個省級商品糧基地縣,在糧食生產方面曾為國家做出積極的貢獻。要善於利用商品糧基地這一優勢,抓住當前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安全這一有利時機,積極向上爭取對主產區和原中央蘇區縣的政策扶持,引導農民抓好糧食生產帶動其它收入特別是農村二、三產業收入的增加。抓糧食

生產不能就糧食抓糧食,要在不斷調整優化糧食品種結構,培育和引進推廣高產、優質良種,大力發展優質稻、專用糧生產的同時,加速發展糧食轉化工程,如加工轉化,提高糧食加工比例,開發糧食的精深加工品;生物轉化,以開發飼料糧發展畜牧業;商貿轉化,在糧食品牌上做文章。各級政府現有的農業固定資產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土地復墾基金等應捆綁使用,集中向重點產糧鄉、村和大户傾斜。特別是要從土地流轉、資金扶持、農業基礎設施改造和技術指導等方面幫助種糧大户發展糧食生產。 2、以農產品加工為突破口,引導農民從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增收。我市農業產業化進程不快,主要存在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市場化程度不高和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當前應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突破: 一是大力發展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的增值效益。發展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是要培育一批能連接市場、能帶動基地的龍頭企業。要面對市場,從我們自己的特色出發,建設一批規模大、檔次高、競爭力強、有帶動輻射效益的龍頭企業。比如蔬果加工、畜產品加工等龍頭企業。要應對市場需求,放低門檻,發展一批高科技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要選擇一批有條件的龍頭企業,投資建設新的生產線,幫助搞好原料生產基地,並形成與農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分配機制,力爭在兩、三年內發展幾個銷售產值5—10億元的國家級龍頭企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政府要把有限的資金相對集中扶持壯大龍頭企業、種養大户、營銷大户和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對龍頭企業為農户提供各種服務、進行技術培訓、研發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開展基地設施建設和治污建設等,應給予財政補助。有關金融機構應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興辦倉儲設施和加工企業、購置農產品運輸設備,財政可適當給以貼息。 二是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市場化程度。大力發展和興建一批專業市場,完善市場網絡和市場功能,使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市場+龍頭+基地+中介+農户的發展模式。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專業協會和中介組織,以及農民經紀人隊伍,使我市農產品參與全國乃至全球大市場流通,爭奪國內外市場份額。要努力通過市場營銷樹立一批具有三明特色知名品牌的農產品,通過品牌效應拉動我市產業化經營的發展。要積極組織業主參與各種農產品展銷會提高區域產品的知名度和進行技術交流。應探索和發展直供、直銷、代理配送、連鎖超市、網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 三是完善土地經營制度,逐步形成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促進規模化經營。要解決好農民土地使用權合法有序流轉問題,這事關農業產業化能否真正“化”起來。在推進土地使用權流轉中,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尊重農民的意願,保護農民的利益,鼓勵和支持農户之間進行轉包、轉讓、互換等土地流轉,通過流轉使土地向種植大户和能手聚集,實現規模生產與經營。政府要提供有效的服務,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做好指導、協調、服務、監督和管理等各項工作。鼓勵建立和組織土地流轉的中介機構,發展農業土地租賃市場,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入股方式參與水電、交通、園區開發等建設,幫助農民合理使用土地資源。要進一步明確農户的承包經營權,促使農户真正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理四權統一的承包權。要搞好土地使用權流轉的試點工作,總結經驗,逐步推開。 四是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重點是提升特色產業檔次、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提升農產品品質、提升農業拓展空間能力、提升農業發展環境。 3、加強農民轉產轉業培訓,引導農民從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中增收。要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破除僵化保守、小農經濟、小富即安、怕冒風險等思想,樹立市場意識、商品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拓創新的意識。要通過各種形式,採取有力措施,對農民進行文化知識、科技知識、市場知識、營銷知識以及法律知識的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當前,尤其要重視對外出農民工的勞動技能的培訓。各級政府要根據市場需求,組織開展“訂單式”培訓,提高外出農民工的勞動技能和生存本領。同時要充分利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有利時機,由政府出面,每年召開二至三次勞動力轉移對接會,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步伐。要注重加強農民轉產轉業培訓,努力打造成“勞力品牌”。一是政府出資培訓。二是開展“訂單培訓”。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培訓與擴大勞務輸出相結合;三是發放“創業綠卡”,對參加培訓經考試合格人員發給職業技能資格證書和綠色證書,對外出務工人員發放“創業綠卡”;四是打造“勞力品牌”。要根據做大做強做優中心城市的要求和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加快撤鄉並鎮並村步伐,以此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在這方面,沙縣已做了較為成功的嘗試,要認真總結經驗,逐步推開。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把重點城鎮建設作為城鄉工農產業的連接點和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部來抓,並與興建市場、發展商貿流通結合起來,與發展旅遊業和第三產業結合起來,與發展農產品加工結合起來。要加快城鄉工業的整合,鼓勵鄉鎮企業、個私企業和外資企業向小城鎮工業園區集聚。對園區內的企業,有關部門要在技術改造項目、技術創新項目、工業用電、信用擔保等方面給予支持。對進城落户的農民應在就業、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一視同仁。農民進城鎮落户,可保留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權。對已轉為城鎮户口,並放棄土地承包權的農民,其家庭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可以享受城鎮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線待遇。 4、加強農田水利和農村道路建設,引導農民從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中增收。要建立市、縣、鄉、村和民間多元資本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體系。各級財政要保證改善農業條件的專項資金按時足額到位。農民作為農業投入的主體,要積極探索農民“一事一議”的新機制。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出台相關的政策和配套措施,讓民間資本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得到充分地釋放。當前,特別是要重點抓好農田(山地)水利基本建設。要多方爭取資金,發

揮社會和民間的力量以及農民投資主體的作用,加快農田(山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防災抗災的能力。要把節水灌溉作為重點,加快水利產權制度改革,強化渠道防滲和管道輸水措施,大力推廣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技術,努力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產出率。要抓住省裏實現年萬里路工程的機遇,抓好建設配套資金的及時足額到位,加快農村道路建設,為鄉村經濟發展解除瓶頸制約。通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僅為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農民在參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也增加了收入。 5、強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引導農民從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中增收。一是建立完善農產品供求信息服務體系。依託農業155及供銷網絡平台,提供產前、產中、產後信息。加速網絡延伸至鄉鎮、農場、種養大户,完善區、鎮、村農業信息網絡,利用現代信息平台,開展網上招商、網上諮詢、網上銷售等服務。二是建立健全優良種苗繁育體系。要加快新品種的選育和引進,尤其是要加強如泰寧的烏骨雞等地方特色品種的選育,加速地方特色品種的選、認定工作。要抓好市、縣兩級經作、糧油、林業、畜禽種苗繁育基地建設,全面提升優勢農產品良種化水平。三是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要建立與國內、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制定一批區域特色明顯的農產品質量地方及企業標準。加快市、縣兩級檢驗檢測中心的資源整合和建設步伐,完善檢驗檢測設備,提高檢驗檢測水平。四是建立健全農業生產技術綜合服務體系。要進一步理順農業技術推廣體制,縣鄉兩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人員的工資、公用經費全額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人員工資實行國庫統一發放。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房產、設備產權和試驗示範基地的使用權應受法律保護,任何人、任何單位不得隨意侵犯,改變目前有些地方隨意抽調農技幹部從事非農工作的現象和隨意拍賣、出租、侵佔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財產的行為。 6、着力解決農業貸款難問題,引導農民從加大農業投入中增收。要着力解決好農業貸款難問題,金融部門要創新支農方式,大膽嘗試農民土地使用權、林地承包權以及多年生作物抵質押貸,以及推行龍頭企業為農户提供擔保貸款等,解決農業生產資金投入不足問題;對農户貸款,除了繼續擴大農户小額信用貸款比重外,還必須大力推行農户聯保貸款、大額支農授信貸款;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要推廣發放訂單跟蹤貸款和嘗試開展倉儲式流動資產質押貸款。要完善信貸支農配套措施,適當延長央行支農再貸款期限;要積極探索建立鄉村農業貸款擔保機構,擔保資金來源可以由會員認繳貸款風險金、政府對農業的扶持金及其他資金組成,擔保機構主要為有發展前景的種養大户及信譽好的農户提供貸款擔保;要深入開展信用户、信用村(鎮)工程建設,推廣尤溪管前鎮建設信用鎮的做法,有效解決農户貸款難問題。 7、積極化解鄉村債務,引導農民從減債解困中增收。減負是增收,減債解困也是增收。據調查,鄉村債務沉重問題在我市不少鄉村普遍存在,已成為農村基層組織是否有凝聚力、戰鬥力和號召力的障礙。因此,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幫助農村集體化解債務工作,這不僅事關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事關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農村社會穩定。要組織力量通過清收債權、債權債務抵衝置換、盤活集體存量資產和資源、降息掛息、審核剔減、核銷呆帳死帳、債務掛帳、增收節支等辦法消化鄉村集體債務。在這方面,尤溪縣管前鎮“減債解困”促進農民增收的經驗值得借鑑。這個鎮通過用足用活有關優惠政策,盤活鎮村存量資產,出讓鎮村小水電經營權和山場林地經營權,使各村的債務得到有效化解。目前全鎮各村實現零債務,村班子輕裝上陣,把更多資金投入到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和提供“公共用品”上。 8、以農村合作醫療改革為重點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要求,切實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當前重點要抓好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建設。建議在條件較好的鄉村先行開展農村合作醫療改革的試點工作,加快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試行大病經費統籌,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儘量減少農民因病返貧現象。在開展農村合作醫療改革的同時,要切實加強農村衞生院建設,加大投入,改善衞生院的硬件設施,確保醫療房屋、醫療設備和人員“三配套”。同時要提高農村基層衞生隊伍素質,加強在職業務骨幹的進修深造,建立城市醫療機構對口支援農村衞生院工作的考核機制,加強對農村衞生院的業務和技術指導,確保農民有病看得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gddl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