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文化調查報告範文4篇

文化調查報告範文4篇

本文目錄文化調查報告範文實驗中學校園文化建設調查報告關於對我縣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工作現狀的調查報告廣西崇左壯族文化社會調查報告

xx年,yjbys區文化局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十八大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配合“四區”建設為着力點,積極扶持和關心農村自辦文化活動,大力開展農村三項活動,全區各鄉鎮農民自辦文化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下面是關於此項活動的社會調查報告:

文化調查報告範文4篇

1、淨化農村文化市場 樹立鄉村文明新風

農民自辦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實踐活動吸引力強、內容比較健康、參與者身心滿足感強的特點。這也就意味着,在鄉村社會,農民自辦文化越多越普及,則深度參與其中的農民羣眾必然越多,相應地,留連於、沉湎於腐朽、落後文化的農民羣眾就會越少。從而為形成文明鄉風提供健康的養料和良好的導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多了,參加健康有益的活動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動的少了,聚眾賭博的少了。

2、傳承鄉土文化 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相當一部分農民自辦文化源自鄉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徵,是對鄉村民俗文化的繼承。這是由於鄉村民俗文化在時間安排、內容和形式上往往與農民羣眾的生產互補和平衡,與其生活相適應和相融合,容易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成為農民羣眾豐富的文化資源,因而,鄉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農民羣眾在生產之餘和生活之中所沿襲、所採用,很容易轉化為農民自辦文化。因此,農民自辦文化因具有文化的傳承功效,將為當代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3、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增強農民致富能力

在豐富的農民自辦文化中,以開啟民智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容的農民自辦文化不在少數,如,農民讀書社、農民書屋、農家文化大院、農民故事會、農民電影放映隊 (放映各類科教片)等。此類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得越多、越普及,則越有助於提高廣大農民羣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有助於農村的經濟發展。

4、增加溝通交流 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的聚合功能

由於農民自辦文化一般伴生着農民羣眾的聚合現象,從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農民羣眾互動、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其結果往往是有助於促進鄰里、婆媳、黨員幹部與羣眾之間關係的和諧,有助於實現農村社會的穩定。有助於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

實驗中學校園文化建設調查報告文化調查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關於大力加強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按照萬盛經開區教育局工作統一部署,結合重慶市進盛實驗中學辦學實際,經過大量資料收集和分析,形成此調研報告。

一、學校簡介

重慶市進盛實驗中學校創建於1945年9月,由東林礦業公司萬盛煤礦員工子弟國小校開辦;1950年更名為“西南工業部四0三煤礦子弟學校”;1951年更名為“公私合營東林煤礦職工子弟學校”;1959年9月更名為“魚田堡煤礦子弟校”;1965年,更名為“南桐礦務局職工子弟校”;1968年更名為“南桐礦務局機修廠子弟校”;1978年更名為“南桐礦務局第二職工子弟校”,1982年9月成立“南桐礦務局中學校”;1983年更名為“南桐礦務局第一中學校”;XX年1月更名為萬盛區東林初級中學校,XX年11月,學校恢復高中辦學,更名為重慶市萬盛區東林高級中學,XX年7月,與原進盛實驗中學校合併,成立重慶市進盛實驗中學校。

目前學校佔地面積30203平方米,建築面積27511平方米。其中教學樓5棟,實驗樓1棟,共計教室78間,功能室19間,辦公室47間,會議室5間。室外塑膠運動場2塊,面積8000平方米,室內塑膠運動場923平方米,食堂948平方米,教師宿舍1棟,學生公寓3棟,學生浴室1棟。目前有班級個,其中高中班,學生人,教職工人。美術、音樂、舞蹈、計算機等教室基本具備。

二、文化現狀

學校的誕生與抗戰和採煤都有密切的關係,經過70餘年風雨,學校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並逐步形成底藴厚重的文化理念、辦學理念。

重慶市進盛實驗中學的文化理念是“竹文化”,以培養高尚、正直、有用的人才。文化特色是“礦工底藴、修竹氣質”。文化建設方向是“傳承·弘揚·拓新”。文化建設途徑是“承載傳統文明·打造時代特色”。

重慶市進盛實驗中學的辦學理念“奠基成功人生”。學校精神是“負重自強、和諧共進”。校訓是“知行精進、日新月盛”。校風是“虛心致遠、止於至善”。教風是“兼百家之美、嚴不倦之教”。學風是“博採眾長日高日上”。

根據這一系列完整理念,確立了學校的教育主線,這就是“竹韻勁節、文武兼習、擔當責任、永懷感恩”。圍繞這一教育主線,學校辦學質量的提高既要重視書本知識的學習,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通過歷史挖掘和地區實際,以及學校優勢、傳統等等,逐步形成以武術、羽毛球為教育品牌,兼顧其他藝術學科,以“感恩與責任”為德育主線,強力推行校園文化的建設工作。

(一)武術特色:圍繞武術特色教育教學工作,近年來先後完成了一定的武術文化建設工作。如一是完成了武術文化浮雕;二是以年級、班級為單位,建立了武術廊道文化;三是在體育課中全面推廣武術項目;四是開展了以武術為主的大課間活動;五是開展了一年一度的全校性的武術套路比賽;六是確立了“武術教育在學校全面開展的”課題研究;七是以班會課等為載體,大力弘楊武術文化;八是在學校各種活動中均有意識的穿插武術節目,以達到宣傳武術特色;九是在師生中建立武術業餘愛好者聯盟,開展晨練等;十是與有關部門聯姻,建立太極拳、跆拳道、散打等專業訓練隊伍……目前,已經初步營造出武術文化氛圍。需要指出的是,重慶市進盛實驗中學開展武術特色教育教學活動的資料、新聞先後在《重慶日報》、《西部開發報》、《萬盛經開報》,以及地區電視台得以報道,並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在重慶市的各種運動會中,武術也獲得了各種金牌十餘枚。

(二)竹韻文化:圍繞竹文化,一是完成了校歌、校旗、校徽、校訓、班牌等等的設計工作,並廣泛應用於學校各種媒介中;二是發行了校刊、校報;三是完成了竹文化廊道文化建設;四是將學生的書畫作品上牆展覽;五是製作了大量反映學校的展板;六是開展了系列大型“竹韻勁節書青春”舞台活動;七是開展了寢室文化、辦公室文化、教室文化的建設工作;八是全面綠化、美化校園,種植了比較多的樹木花草;九是重點開展了以學生會為中心的講文明、愛衞生活動;十是開展了有上千人參加的各種特長生專業訓練,藝術體育大學聯考成績突出。同樣需要説明的是,在萬盛子如廣場開展的“竹韻勁節書青春”大型活動,得到了廣大市民的交口稱讚。而恢復高中辦學後,藝術體育培養的學生前後有700餘人進入了各級院校,其中不乏“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成都體育學院”、“西南大學”等等知名大學,較好的實現了大學聯考與文化建設的結合。

三、存在問題

雖然重慶市進盛實驗中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從縱向看,還沒有完全發掘出學校豐厚的歷史底藴;從橫向看,與兄弟學校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具體表現在特色不夠鮮明,文化不夠彰顯,繼承不夠統一,執行不夠嚴肅。在文化特色與應試教育中還左右搖擺,缺乏足夠的毅力和恆心來辦好校園文化建設,部分幹部教師對於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還存在偏見。通過調查研究,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還存在問題。

一是特色教育沒有有效開展,特別是武術特色的開展工作還處於低效率狀態,還沒有樹立成學校的文化品牌,沒有成為學校對外交流的一張名片。個別教師主人翁意識淡薄,敬業精神不強,缺乏工作的積極主動性,對學校佈置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存在一定的牴觸情緒,工作中敷衍了事,馬虎應對,消極幹事。

二是校園文化建設工作還缺乏系統化和常態化,部分工作屬於見子打子狀態,缺乏前瞻性,結果導致工作疲於命,但效果未必最佳。一些分管領導也圍繞着自己的小地盤打算,缺乏全盤意識和犧牲精神。許多工作各自為陣,使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執行力度不夠,沒有最大限度完成此項工作。

三是已經完成的校園文化符號還沒有最大限度地宣傳展示,沒有有效利用校園的地理環境,因地制宜地營造校園文化,以至於學生還對於學校的各種標識不夠了解。

四是校園衞生做得多,保持差,亂丟垃圾現象十分突出。語言不夠文明現象時有發生,校牌佩帶堅持不好,亂塗亂畫時有發生。

五是部分幹部教師缺乏正確的校園文化觀,潛意識還存在主、副課觀點,始終頑固堅持傳統課堂教學,忽略課外活動,特別是社會實踐。就是高會考試中十分重要的藝術體育考試,也認為是小兒科現象。評優評先、獎金制度、福利待遇等方面沒有考慮藝術體育教師的利益和感受,使部分特長教師也存在工作消極情緒。

四、今後方向

為此我們認為學校下階段在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將着力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有機結合,完善制度,加強執行力,儘快形成完整的校園文化體系,確立校園文化建設完成時間表,嚴格檢查力度,務求完成工作。避免走形式、喊口號。

二是在原有校園文化建設領導班子的基礎上,重新進行職能分工,特別是對於那些具有交叉性質的工作,要嚴格執行領導負責制,落實領導具體負責。

三是在當前基礎上,有效利用學校的圍牆、教室、花園、房屋、操場、廊道,以及學校廣播站、電腦、網頁、校刊、校報、校訊通等,全面豐富學校文化氛圍,如張貼校徽,播放校歌,強力營造文化氛圍。

四是重點開展武術活動,開設專門的武術課,儘快形成武術周活動體系,儘快形成全校參與的高潮,建設學校武術用教室和陳列室。以此為核心,將學校已經頗有影響和成績的藝術、體育特長訓練做大、做強。

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彰顯了學校辦學的教育魅力,還為深化素質教育,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奠定良好基礎。今後,重慶市進盛實驗中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將努力創出特色、形成品牌,加強人文關懷、提高人文素養,讓學校真正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為萬盛這方熱土培養大量有用的。

關於對我縣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工作現狀的調查報告文化調查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一、我縣文化市場發展基本情況

文化市場是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文化市場比較通行的説法是:凡以商品形式進入流通領域的精神產品和文化娛樂服務活動都屬於文化市常文化市場是一個特殊的市場,它具有雙重性,既要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又有自己的特性,因為文化市場中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既有一般的商品屬性,又兼具意識形態屬性。

我縣文化市場萌芽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隨着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經濟的飛速發展,廣大人民羣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求文思樂的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原有的國辦文化已經遠遠滿足不了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自然,文化服務便以商品形式悄然進入了我縣流通領域。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本着“開放搞活、扶持疏導、面向羣眾、供求兩益”的方針,以“支持健康有益的、允許無害的、抵制低級庸俗的、取締淫穢反動的”管理準則,積極培育和發展文化市常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文化市場佈局逐步從縣城向鎮鄉延伸,經營項目日臻多樣化、現代化,已基本形成演出、娛樂、音像、電影、文物、藝術品、網絡以及出版物在內的八大門類的綜合性市場體系。據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目前全縣各類文化經營單位已達601家,其中營業性演出場所12家,民間職業劇團8個;歌舞娛樂廳62家,卡拉ok音樂茶座25家,電子遊戲機室7家;音像製品零售、出租、放映單位109家;電影放映隊10個;文物舊傢俱生產、加工企業15家;藝術品(裝裱)經營單位2家;電腦網吧87家;印刷企業80家,電腦打複印店82家,書報刊零售出租店108家。這些文化經營單位主要集中在丹東、丹西、石浦、爵溪、西周、鶴浦等經濟相對發達、人口較為集中的鎮鄉(街道)。

文化市場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它的發展對於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和道德風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既涵養了税源,帶動了飲食、賓服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又為社會創造和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而且還為人們改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的精神食糧,優化了投資創業環境,促進了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縣文化市場從業人員超過5000人,年產值上億元,年創利税3000萬元左右。勿庸置疑,文化市場對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作用是巨大的,效能是全方位的。

二、我縣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現狀

正是因為文化市場具有顯著的作用與效能,我們應該大力發展、繁榮文化市場,同時應該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促使其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行政執法。那麼我縣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工作的現狀如何呢?要了解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工作的基本情況,首先要知曉其基本概念。文化市場行政執法,正確地説就是“文化市場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相對人(指文化經營户和文化經營活動)採取的直接影響其權利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或者對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的行使進行監督檢查的行政行為”。這裏需要指明的是,我縣文化市場管理部門包括縣文體局、縣公安局、工商象山分局以及其他一些單位,很多,這些單位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職責以及相應法律、法規對文化市場實施行政執法,但筆者調查的僅是文化市場行業主管部門,即縣文化體育局。目前,縣文化部門在實施文化市場行政執法過程中依據的專業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娛樂場所管理條例》、《音像製品管理條例》、《電影管理條例》、《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印刷業管理條例》以及《浙江省文化市場管理條例》等。

縱觀我縣文化市場的行政執法工作現狀,大致可以從執法機構設置、執法人員配備、執法基礎設施條件以及執法效果體現等方面來透視、來洞察:

(一)執法機構設置情況。為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我縣於1989年3月設立了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其性質是全民事業全額撥款單位,隸屬於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隨着法規的進一步健全,管理和執法職能逐步明確,原辦公室的具體職能得到調整,到了1997年4月,我縣又增設了文化市場稽查隊,性質是差額撥款事業單位,也同樣隸屬於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以上兩執法機構是由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委託實施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的,執法主體仍為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在文物市場執法方面,根據工作實際,由縣文物管理辦公室實施,但由於文物市場本身和文物辦工作性能等原因,行政執法工作處於“冰封”狀態,基本沒動。此外,為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聯繫,有效推進文化市場管理工作,我縣還成立了由分管副縣長擔任主任,文體、公安、工商等職能部門以及有關鎮鄉街道分管領導為成員的象山縣社會文化管理委員會,並下設辦公室在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屬協調組織,不屬常設機構。

(二)執法人員配備情況。目前,我縣文化市場執法人員數量相對較少,與城管、農林等部門配備的執法力量相比,差距不校縣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設編3名,雖然通過系統內借用、調劑以及臨時聘用等途徑,實際在崗達到8人,但力量還顯薄弱。縣文化市場稽查隊編制3人,今年經過努力,縣編委又增加了編制2名,但當前實際在崗在編人員3名。兩項合計,我縣專職(含借用、臨聘)文化市場執法人員為11名。另外,為有利於工作開展,同時擴充文化市場行政執法隊伍,我們在丹東、丹西、爵溪、石浦、西周、鶴浦等鎮鄉街道文化站幹部中吸收了10名兼職執法人員。目前全縣文化市場專職、兼職執法人員為21名。

(三)執法基礎設施情況。縣財政每年劃撥文化市場管理經費在25萬—30萬之間(1999年—XX年均為25萬,XX年為30萬),包括了全年的文化市場執法辦案和日常辦公經費以及文化市場稽查隊編制人員的差額補足部分。配備了一輛尼桑工具車(與局機關合用)和兩輛三輪摩托車(丹城、石浦各一輛),其中工具車已過報廢車齡。現有檢查儀器設備:測光器一隻、分貝器一隻、數碼攝像機一台以及和局辦公室合用的數碼相機一台。文市辦、稽查隊辦公條件剛在今年上半年得以改善,已搬遷至原縣圖書館三樓,從原和局機關合署辦公到目前的脱離單獨辦公,並經重新分割裝修,面貌煥然一新,並對每間辦公室配備了工作電腦,接入公網。

(四)執法效果體現。在建立文化市場執法機構後,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克服種種困難,採取有力措施,切實抓好了執法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了各種規章制度,加強執法人員和文化市場經營者培訓,協調處理內外關係,強化文化市場監管,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維護了經營秩序。以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為契機,以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為重點,把日常監管和專項整治、集中行動、突擊檢查等形式相結合,有效打擊了違法違規經營活動,保障了消費者和守法經營户的合法權益,維護了文化市場正常經營秩序。二是創造了文化環境。通過有效實施行政執法工作,不僅對違規違法經營者給予了沉重打擊,而且也遏制了非法經營之風,促進了整個市場的健康、有序、繁榮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和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環境。三是提高了社會認同度。通過廣泛的法制宣傳,社會對文化市場法制意識明顯增強,監督力度逐年加大,同時明顯提高了社會對文化行政執法部門的關注度。有作為才有地位,經過十多年的文化行政執法,使文化市場執法機構和主管部門在社會上的影響擴大,地位提高,社會各界對文化市場執法管理由過去的不知道逐漸變為普遍認可,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還多次被評為市、縣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四是錘鍊了執法隊伍。執法人員專心搞執法,認真學法律,不僅掌握實體法,而且熟悉程序法,同時規範學習制度,更新知識,提高素質,對一些重大、疑難和複雜案件進行集體研究,並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快速反應能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辦案能力逐步增強,自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和稽查隊成立以來,全縣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無一起行政複議案件,無一起引起訴訟程序。五是探索出了有效管理模式。文化市場案件由於專業性強、文化科技含量高、涉及面廣影響大等特點,註定其有效管理模式的探索是一個逐步累積的過程。經過這十多年來的摸打滾爬,一個合理有效的管理運行模式已漸漸浮出水面,那就是“以行政管理部門為主體,依靠社會~監督,強化經營業主的法制教育和正面引導,通過日常監管、制度建設、教育引導、設立舉報電話等手段,內強基礎,外創條件,裏外結合,多管齊下,相互聯動”。

三、當前我縣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工作面臨的幾個問題

(一)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經費短缺。主要表現在日常執法辦案經費不足和稽查儀器設備配置薄弱等方面。文化市場項目多、範圍廣、戰線長,一年必要的稽查經費(含車輛交通費)就不下30萬元,特別是近幾年,上級部門對屬意識形態的文化市場加強了整治力度,幾乎月月有整頓,日日有行動,管理費用明顯增加。而文化市場稽查隊又是差額撥款單位,工資沒有足額保證,還要從僅有的縣財政25—30萬撥款中予以留用補足。事實上,自1999年文化市嘲管理費”改“税”後,文化市場稽查管理經費就開始明顯不足,連年得不到保證。另外,隨着文化經營項目呈現的高科技趨勢,以及各項法律法規制度的完善和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配置辦案儀器設備特別是取證設備越來越顯重要。至目前,我縣文化市場執法機構雖有數碼攝像機和照相機,但已趨落後,現在需添置一些尖端高新技術產品,如微型攝像機、袖珍錄音筆等取證設備,但礙於經費有限,無力購買。

(二)文化市場行政執法隊伍素質尚待提高,力量尚需加強。以我縣專職文化市場執法人員為例,11名執法人員中從正規全日制大專院校畢業的,一個都沒有,通過職後進修取得大專、本科學歷證書的目前止也只有3人,綜合素質可想而知。同時文化市場執法人員的數量也相對較少,全縣18個鄉鎮街道,601家文化經營單位(不包括經營性體育項目),僅有8個編制(其中2個尚未到位),加上借用、聘用、還包括兼職人員,統統在內,也只有21人,21個人手要管理好全縣601家8大類文化經營項目(另外還要管理體育市場),確實勉為其難。

(三)管理相對人及社會的文化法律意識相對淡保這幾年,雖然通過“四五”普法以及管理部門組織開辦法制培訓班、開展文化市場法制集中宣傳月活動,管理相對人及全社會的文化法律意識較以往有了大幅提高,但從高標準嚴要求來看,還是比較薄弱,有些經營户存在着“説起來有理,做起來不理”的狀況,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時有違規經營行為,主要表現在:網吧、電子遊戲機房接納未成年人上網的現象沒有得到根除;音像製品店零售出租盜版碟片情況較為嚴重,流動地攤、街頭遊商非法經營現象較為普遍,且出售的大多為盜版、淫穢~類出版物和音像製品;歌舞娛樂場所中仍存在着營利性陪侍活動;印刷企業常有超範圍經營情況等。

(四)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實施機構的性質不利於工作開展。作為文化市場管理的行政執法機構,應與其他執法部門一樣,以其合法的行政科室列編。同時,在執法機構合法化的基礎上,相應的對從事執法管理人員在政策上和實際待遇上作進一步完善。目前,我縣雖已建立了文市辦、稽查隊這兩個文化市場執法管理實施機構,但均屬事業性質,且稽查隊屬差額撥款單位,經費上沒有保證,待遇上得不到落實,執法人員工作積極性得不到完全體現,容易出現感情執法等現象,不利於執法隊伍的穩定和執法工作的開展。

四、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建立健全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的保障體系。具體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做文章:一是要把執法經費落到實處。只有保證了執法辦案經費,才能有力地開展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工作;二是要把儀器設備配置到位。只有確保了執法辦案儀器設備的配置到位,只能有效地開展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工作;三是要把工作待遇相應提高。文化市場執法人員是一線工作者,直面社會上各種矛盾,尤其是為處理舉報事件,24小時要隨時候命出擊,雙休日及夜間為強化日常管理查案辦案,充滿着艱辛……但執法人員相應的待遇沒有提高,應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四是要把編制性質予以解決。既是文化市場行政執法機構,就應列為行政編制科室,這不僅是促使文化市場執法人員名正言順地履行行政職權的需要,也是認真解決後顧之憂,增強自尊心,調動積極性,努力促進工作再上新台階的有力保證。

(二)建立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場行政執法體系。具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執法機構網絡。形成一個以縣文市辦、稽查隊為主,鄉鎮街道文化站為輔,各有關管理部門相互協調配合,縱橫交錯,多層次、廣範圍的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網絡;二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執法工作網絡。在全縣範圍內形成統一行動、統一檢查、統一公佈(通報)檢查結果的專項整治活動,使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真正在社會上有形象,羣眾中有影響,違法違規者前有權威;三是建立健全和完善信息網絡。各地各部門聯動,及時交流執法經驗和信息,通報執法案件查處情況,提高執法效果和效率。

(三)完善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監督機制。一方面要完善內部監督機制,逐步建立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和重大案件備案制度等,實行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明確每一個機構和領導幹部及執法人員的責任,同時充分發揮有關紀檢組織的監督作用,對執法人員進行紀律束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外部監督機制。深入推行政務公開,加強便民服務中心窗口建設,向全社會公佈執法依據、執法程序、投拆舉報電話,接受管理相對人的監督,接受人大和上級部門的監督,接受司法機關和社會~的監督,同時還可以通過從各個層面聘請行風監督員,注重執法人員工作作風的監督檢查,從而促使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工作的公平、公正開展。

(四)進一步提高文化市場行政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第一,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行政執法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執法者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增強法制意識,樹立法律高於一切,法律至上的觀念。正確處理好嚴格行政執法和自由裁量權的關係,堅持合理性原則,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第二,要更新行政執法理念。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應不斷更新傳統的行政執法理念,樹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執法觀,使文化市場行政執法更好地服從、服務於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第三,要建立業務培訓、考核等制度,對現有的行政執法人員進行業務、法律知識培訓,並形成經常化、制度化,以強化行政執法人員依法行政的觀念和意識,不斷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覺性,增強依法管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的能力。同時,要對現有的行政執法隊伍進行認真整頓,通過民主評議、社會監督、考試考核等方式,把不稱職、不適應行政執法工作的人員,清理出行政執法隊伍。第四,要加強隊伍管理制度建設。在想方設法壯大、充實文化市場行政執法隊伍的同時,對新錄用人員要嚴格標準、公平競爭、擇優錄用,切實把住進人關,根據我縣實際,要適當引進懂電腦、知法律、能執筆的綜合性應用人才;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和“憑資歷”等弊端,形成“強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競爭機制。

(五)切實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管理相對人、執法人員和全社會的法律意識。一是要提高管理相對人的法律意識,增強守法、文明經營的自覺性。加強文化市場經營者的辦班培訓工作,利用日常檢查、專項行動等各種時機,定期不定期的對管理相對人進行文化市場法律、法規、規章宣傳。二是要提高執法人員的法律意識,增強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執法人員的法律意識和依法辦事的水平直接關係到文化市場行政執法水平,因此要牢牢把握當前正在開展的“建設學習型社會、建設學習型機關”契機,抓緊抓好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機關幹部特別是執法人員的法制教育。三是要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增強社會對文化市場的監督力度。文化市場涉及方方面面,相應地,文化市場管理就需要各級各部門的齊抓共管和社會~的強力監督,如果單靠文化部門的力量來管理,那將是捉襟見肘,而且也難以發揮出最佳的管理效益。在全社會大力宣傳文化市場法律、法規、規章和黨的方針政策等,提高全社會的文化法律意識,必將大大增加監督力度,推進文化市場執法管理工作,有萬利而無一弊。

廣西崇左壯族文化社會調查報告文化調查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這是一份來自崇左市政協調研組的調研結果報告。主要分以下幾點進行闡述:

一、 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歷史、規模、特點及社會功能

1. 我市壯族歌圩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歌圩”,是壯族羣眾在特定的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日性聚會,它是以對歌為主體的民俗活動。在我市境內,有稱“歌坡”“儂垌”“隴峒”“富坡”“旦圩” “巷單”等多種稱呼。我市的歌圩文化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在以寧明花山巖畫為代表的左江巖畫中,就以粗獷有力、樸素生動的筆調,表現了先秦壯族人民聚會歡歌狂舞慶祝勝利的熱烈場面。我市壯族歌圩習俗的漢記載最早見於南朝,其中,清道光年間龍州舉人黎中產就寫有“歲歲歌圩四月中,聚歡白叟與黃童”的詩句。每年春秋兩季是我市壯族歌圩最盛行的時節,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穿上節日的盛裝,雲集于山腳、水邊,或匯合於城廂村寨,或簇擁於指定的會場,方圓幾十裏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來參加,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隨着歌圩文化的流傳、演變,壯族歌圩成為壯族人們相互接觸、交流思想、傳播知識、增進友誼的娛樂 場所。

2. 我市壯族歌圩數量多、規模大且分佈廣。

我市是壯族聚居區,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8.38%,是廣西壯族人口最集中、壯族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級市,人稱“中國壯都”。自古以來,我市壯族人民素以善唱山歌而聞名於世,被譽為“歌的海洋”、“山歌的故鄉”。各地有各種不同形式的“歌圩”流傳,數量多、規模大且分佈廣。下面是調研組瞭解到的我市XX年壯族歌圩情況的數據,列表如下:

從統計表看,全市共有各類歌圩點349個,分佈在全市的57個鄉鎮254個(社區)屯,可謂壯鄉到處有歌圩。歌圩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每年1—4月份新春季節和8—10月秋收季節。活動規模在1000人以下的佔38.6%,1000—10000人的約佔57%,10000人以上的約佔4%。大新縣下雷霜降歌圩、天等縣向都霜降歌圩、寧明縣納利坡花炮節、龍州縣伏波誕、江州區左州金山節、壺關歌坡等均超過3萬人。

3. 我市壯族歌圩活動豐富、民族特色鮮明。

一是歌圩中“傳歌擇偶、繡球傳情”最具壯族文化魅力。原生態的歌圩中最熱烈、最吸引的是對唱山歌、拋繡球活動。姑娘小夥們發揮各自的想象力開展情歌對唱,以歌談情、挑選意中人,最後姑娘們把繡球拋向她看中的小夥子,如果他中意,便能把禮品綁在繡球上,拋還女方,五顏六色的繡球來回飛舞,這是我市歌圩中 最有詩意、最具魅力的活動。

二是歌圩中飽含豐富情感的山歌對唱,美妙動聽,耐人尋味。山歌調雖然是基本固定 的,但它能表現不同的思想感情。演唱方法為獨唱、重唱、領唱、合唱等方式,無論是支聲式、和聲式或者復調式,都豐富多彩,別具一格。其中,高亢激昂的大新高腔山歌、多情浪漫的寧明明江山歌、朗朗上口的天等西部山歌、神奇飄逸的龍州山歌等尤為動聽,具有令人回味無窮、歎為觀止的比喻美、比興美;一揮而就、出 口成章的流暢美;整齊嚴謹、朗朗上口的辭藻美和押韻美。很多山歌已經成為現代的民族文化經典作品,世代流傳,久盛不衰。

三是歌圩中的民族傳統體育競技項目多、趣味濃。在我市歌圩中,搶花炮、打陀螺、賽龍舟、打尺子、掰手腕、打扁擔、壯拳表演等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是必不可少的,現在仍保留較完整的有30多種,其中壯拳在許多地方已失傳,只有龍州一帶還有傳人,被稱為壯族一絕。仍廣泛盛行的搶花炮項目堪稱民族體育的經典,有東方橄欖球的美稱。全市目前有6個歌圩是逢圩必有搶花炮。賽龍舟也是我市壯族歌圩的傳統項目,在扶綏縣的龍頭鄉鳳莊村、江州區的馱盧鎮、龍州縣的上金鄉可謂年年歌圩賽龍舟。現在的壯族歌圩還增添了籃球、足球、氣排球賽等體育項目。

四是歌圩中的祭祀、法事等原生態民俗活動最具民族特色。各種祭祀、祭祖儀式、祈福水源的法事往往最能吸引人的不僅是這些活動充滿神祕的民族和宗教色彩,而且也是壯族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託的一種方式,更是一種凝聚族人人心的途徑。現在的歌圩裏仍有32%保存有這種原生態的民俗活動。

五是歌圩中的民間藝術大放異彩。歌圩中,還有賀茶歌、春牛舞、師(道)公舞、麒麟舞、慶豐年、彩調劇等豐富多彩的民族器樂、歌舞、戲曲文藝節目,這些節 目歷經數百年的傳承和發展,有的已經成為世界民族藝術的瑰寶。比如龍州的彈天琴唱天謠,壯話稱為“鼎叮”的天琴靈巧輕便,為左江流域壯族最有特色的一種古 老彈撥器,音色圓潤明亮,尤其是伴着壯族方言的演唱,清新、幽雅,又富於神祕色彩。在XX年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上,壯族天琴的一曲《唱天謠》一炮打響後,應邀參加國內外各種文化藝術活動,遠赴歐洲奧地利薩爾茨堡、德國漢堡演出,古老的天琴藝術走出了國門,奔向世界藝術殿堂。

4. 我市壯族歌圩社會功能多、價值高

一是宣傳教育的功能。歌圩的各種活動所反映的思想內容大多是比較客觀的壯民族生活,其藝術手段和表現形式都是壯族人民自己所熟悉的,它能夠感染人、鼓舞 人,具有宣傳教育的作用。通過山歌演唱、文藝表演等形式,把傳統民族文化與各種國策民規宣傳相結合,使各族羣眾在歌圩活動中受到國家政策法規的教育。

二是文化傳播、陶冶情操的功能。歌圩是集各種壯族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人們自願參與,自娛自樂,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陶冶情操。同時,歌圩藴含豐富的 民族事象及祖輩積累起來的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生活知識等,在歌圩中用方言把民族文化口口相傳,世代傳承,是傳播壯族文化的有效途徑。

三是人際交往、促進和諧的功能。由於地理環境所致,左江流域壯族人們居住分散,而約定俗成的歌圩給人們提供了這個機會,人們不約而同前來參與,認識不認識的人在歌圩的氣氛中,通過對歌或其他方式來互相溝通感情,交流經驗,以此來增進了解和友誼,協調關係,促進和諧。

四是凝聚人心、民族團結的功能。共同的語言,共同心理特徵和共同的習俗使人們產生強烈的親近感和認同感。而歌圩這一傳統的民族盛會正是壯族人們共同意識 的反映。歌圩裏,人們會穿上本民族特色的服裝,使用本民族語言交流,嘗本民族特色的飲食,開展本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增進民族感情。同時,趕來參加歌圩的兄弟民族,與壯族人們同歡共樂,加深彼此的情誼和團結。

五是商品薈萃、繁榮市場的功能。古時的歌圩,姑娘們做新裝、縫繡球、納布鞋;小夥子們購買頭巾、梳子、絨繩新線;家長們則準備五色糯米飯、棕粑、備好酒菜。歌圩日各種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現在的歌圩仍以它特有的方式刺激城鄉經濟的供需兩旺。大的歌圩,商品交易額達600—800萬元。

二、 我市傳承和發展壯族歌圩文化的措施及成效

新建市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保護和傳承壯族歌圩文化,加大工作力度,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保護和傳承我市的歌圩文化,並取得明顯的效果。

1. 搶救性挖掘整理壯族歌圩文化。組織了民族、文化、文史等部門人員及老民間山歌手等,開展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蒐集編撰工作,其中的《民間歌謠集》共收錄壯族山歌近4000首,系統地彙集了全市壯族山歌的各種唱法唱腔。編印了《崇左壯族山歌集》。還把山歌資料拍攝整理,錄製成光碟,有效地搶救和保護壯族山歌文化。

2. 開展節慶壯族山歌賽會,利用崇左市花山文化藝術節、崇左(德天)邊關國際旅遊節、中越邊關(憑祥)國際文化旅遊節、天等指天椒節、扶綏縣文化旅遊美食節、龍州天琴藝術節等節慶開展壯族山歌比賽活動,給節慶活動助興,融進歌圩文化元素,將壯族山歌展現給八方來客。

3. 舉辦山歌大賽。從XX年以來,我市舉辦了兩屆全市性的壯族山歌大賽,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法規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果。今年三月三,由市委、市政府主辦,市文化局、市民委、市羣眾藝術館承辦“三月三”壯族山歌擂台賽,主題為“展示壯族風情,演繹壯族民俗、推進經濟發展”。400多名山歌手參賽,分為專業民歌比賽(專業組)和原生態山歌(業餘組)比賽,參賽曲目多為民間歌手原創作品。

4. 讓山歌當好各種宣傳和廣告載體。我市充分發揮山歌強大的宣傳優勢,讓山歌在政策法規宣傳、行業宣傳、企業廣告宣傳或多種重大活動中充當宣傳載體,推動歌圩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在我市首屆壯族山歌大賽中,新創民族政策法規宣傳山歌50首,新農村建設山歌50首。在“花山杯”鐵路護路法規宣傳山歌賽中創作山歌30多首。大新縣山歌大賽創作廉政建設山歌40多首。市電力、環保、水利、通訊等行業相繼舉辦山歌宣傳活動,創作膾炙人口的廣告宣傳山歌,以羣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行業形象,助推壯族山歌文化發展。

5. 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設置賽歌台,使壯族山歌更顯現代氣息。據瞭解,去年,互聯網紅豆社區崇左論壇山歌賽歌台,10天內點擊率超過10000人次,回帖數超過3000帖,即興創作山歌超過2500首,論壇版主還評選歌王、歌后、最快嘴、最受歡迎、最熱心觀眾等一系列獎項。

三、 我市壯族歌圩文化傳承和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因遭禁止,使傳承出現斷裂,極大影響了壯族歌圩文化傳承的完整性。壯族歌圩在古代曾遭封建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為由下令禁歌。解放後的“四清運動”,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當做“四舊”遭到禁止,壯族歌圩由此步入失傳或銷聲匿跡,歌圩文化傳承出現斷裂。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歌圩這個民俗文化瑰寶才逐漸復興。

2. 因山歌傳承手段、形式多樣化,使歌圩的誘惑力減弱或變味。如今歌圩 不是傳承山歌文化的唯一場所,因而失去了歌圩原有的誘惑力,有的甚至出現了變味。有些地方因交通不便變成無圩無歌,有些地方以喝酒會友為主變成有圩無歌;有些地方是有歌有圩,但多以歌賽的形式帶動羣眾性的聚唱活動,吸引力不強;有些地方圩正歌好,這類歌圩主要是有民間得力人士大力挖掘歌圩本色資源,極力恢 復歌圩原有面貌而形成的。這些歌圩不僅有歌有圩,而且比較完整的展現了本地壯族的傳統事象,但此類歌圩目前只佔少數。從以上統計表看,目前仍盛行或半盛行的歌圩有207個,佔59.3%,已經停辦或瀕臨消失的有143個,佔40.7%。

3. 觀 念變化,使壯族歌圩作用逐漸縮小,面臨發展尷尬。雖然“歌”也是一種知識,一種智慧,但更多地限於娛樂、消遣。現代人認為歌圩不是唯一的娛樂消遣方式,加上大多數壯族人聽不懂壯語山歌,因此對山歌的熱情變淡了,歌圩活動的主角由年輕人變為中老年人,歌圩的作用也不是倚歌擇偶或是祈福豐收的重要方式了,那種 “唱支山歌帶妹回”的情景已成昨天的記憶。

4. 民間文藝傳人的缺失,使壯族歌圩 難以迴歸本色。由於打工潮的影響,壯鄉大量的年輕人出去打工,廣大農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兒童,山歌無人唱,歌師無處傳。過去歌圩場上稍微識的人幾乎每人手都會有一本書或數本用古壯抄寫的歌書。後來歌圩被當作封資修的產物禁止,歌書已殘缺不全,使得人們沒歌可唱。許多作為學歌、唱歌、編歌的山歌傳習館已 不復存在。歌圩逐漸恢復後,由於許多優秀的老歌手和壯族民間文藝的傳承人逐漸逝去,許多歌圩文化慢慢地從全民性轉變成為少數人的“專利”,許多優秀的作品 消失在茫茫的曠野間。

5. 缺乏經費使歌圩文化發展步履艱難。壯族歌圩的舉辦方式 是民間自發組織。歌圩這種純粹的公益性文化娛樂活動,沒有產生直接的經濟收益,活動所需經費主要是通過收集善款或向社會各界募捐籌集而來。由於舉辦盛大的節日活動開支很大,籌款不過是杯水車薪,活動費用短缺困擾着歌圩發展的步伐。

四、 傳承和發展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建議

壯族歌圩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和資源優勢。保護和傳承我市壯族歌圩文化,對於“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推動我市民族文 化旅遊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黨的xx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我們要按照中 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視,因勢利導,切實保護、傳承和發展好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瑰寶。下面提出幾點建議:

(一)強化“三個結合”,加快推進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 政 府組織與羣眾自發相結合,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推動歌圩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壯族歌圩,是一種羣眾性的傳統民族文化活動形式,動員廣大羣眾參與是歌圩活動健康發展的基礎。應通過政府組織引導,激發羣眾參與的熱情。建議政府成立一個由文化行政部門牽頭,規劃、住建、民族、旅遊、財政等部門領導參加的組織機構, 組織和領導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工作。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精神,建議用1—2年時間完成《崇左市壯族歌圩保護與開發規劃》,從而建立起搶救保護為基礎、傳承發展為核心、開發利用為目的的比較完備的制度。建議市、縣兩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用於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的規劃設計以及歌圩活動的資金補助。

2. 政 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拓展歌圩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子。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民間參與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成功模式。建議政府積極探索建立富有活力、適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歌圩文化管理體系和運營機制,運用市場手段,變歌圩文化資源為資本,調動文化單位、專業人員、民營企業的積極性,鼓勵企業和民間 投資,共同參與我市歌圩文化產業的開發。

3. 歌圩文化資源與旅遊資源開發相結 合,做強做大我市特色文化旅遊產業。把歌圩文化有機地融入旅遊產品的開發研製、經營管理和旅遊服務之中,變歌圩文化為旅遊產品,形成良性的互促互動局面。充分利用“中國最美的瀑布—德天、”“中國天琴之鄉—龍州”、“古駱越文明之都—寧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憑祥”、“恐龍故鄉—扶綏”等旅遊品牌,作為 推動我市壯族歌圩文化傳承的載體,融入壯族文化元素,提升歌圩文化的魅力。

(二)實施“三大思路”,打造我市壯族歌圩文化品牌

1. 以大思路打造壯族傳統精品歌圩。把全市各地零散歌圩點整合起來,做大傳統歌圩規模。每個縣(市、區)集中力量重點打造2—3個 傳統歌圩節,形成自己的品牌傳統歌圩。扶綏縣可打造渠黎新安“三姐”歌坡節、渠舊壯族歌節;大新縣可打造下雷霜降歌圩、寶圩觀音誕;天等可打造向都霜降歌 圩、福新壯族歌圩;寧明可打造納利花炮節、峙浪橋公母歌坡;龍州可打造金龍儂侗節、龍州伏波誕;憑祥可打造武聖功廟會、中越歌圩節;江州區可打造左州金山節、太平壺關歌圩等經典歌圩。各鄉鎮、村傳統的歌圩節,政府要加以引導,並適當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延伸和增強歌圩節的生命力。

2. 以 大手筆將現有節慶活動打造成新興壯族歌圩。對現有的崇左(德天)邊關國際旅遊節、中國—東盟指天椒節、崇左(寧明)花山文化藝術節、龍州天琴藝術節、扶綏 文化旅遊美食節、中越邊關(憑祥)國際文化旅遊節等節慶活動進行民俗文化包裝,融進民俗文化元素,提高壯民族文化在節慶活動中的含量,打造成為新興的壯族歌圩,讓古老的民間藝術煥發新的藝術生命力。

3. 以高水準打造專業壯族歌會。建議山歌大賽活動升格為市政府主辦,堅持每年舉辦一次大賽活動,做強做大歌會規模,以更高水準和更大層面包裝打造專業壯族山歌大賽,推動壯族歌圩文化上新水平,創出歌會大品牌。

(三)採取“四個一”辦法,營造我市歌圩文化發展的大環境

1. 在 大新、憑祥、寧明、江州等重點旅遊景區,建設壯族民族文化一條街。在建設規模中注重民族文化特色和品位,特別是一些標誌性建築要當作壯族文化藝術的精品來設計。街上的各種工農業產品和旅遊的工藝品講求壯族文化含量,突出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街內要開展壯族歌圩及民間民俗活動,體現濃郁的原生態的壯味,讓遊 客有一種“想看壯族歌圩,請到壯族民族文化一條街來”的感覺。

2. 組織一個壯族 歌圩專題論壇。建議市委、市政府組織舉辦我市壯族歌圩文化論壇,搭建一個學術交流平台。藉助專家學者的智慧,運用歷史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等理論,從定位、策劃、包裝、傳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審視,深入研究、探討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的途徑,打造我市壯族歌圩文化品牌。

3. 開辦一個專題欄目。充分利用影視媒體、平面媒體、網絡媒體及各種社會宣傳工具,大力宣傳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在左江日報、崇左新聞網分別開設“崇左壯族歌圩”專題欄目,崇左電台開辦“唱山歌”節目,崇左電視台每週播放一曲壯族山歌。

4. 利用一個平台,推介我市歌圩文化。我市處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沿,中越兩國山水相連,邊民習俗相近,兩國邊民開展的文體活動比較活躍。我們要充分發揮獨特的區位優勢,利用中國—東盟文化交流這個平台,把我市壯族歌圩文化推介出去,使壯族歌圩從山裏走向全國,走向東盟,提高我市歌圩文化的影響力。

(四)抓好“五個環節”,培養歌圩文化人才

1. 堅持辦好山歌手培訓班。每個縣(市、區)每年至少舉辦2期山歌手培訓班,重點培養骨幹歌手,尤其要注重培養年青歌手。不僅培養他們會唱山歌,還要培養他們會編山歌、收集整理山歌。文化、民族等部門要把山歌手的培訓工作作為主要業務來抓,確定工作目標任務,確保人員到位、工作到位、經費到位,有實際效果。

2. 以鄉鎮為單位組建山歌隊。隊員中老中青都各佔一定比例,以老帶新。山歌隊作為農村業餘文藝團體,經常組織開展山歌演唱活動,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優秀的壯族山歌傳承人,是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寶貴財富,政府要採取積極措施,重點扶持,充分發揮其壯族歌圩文化的挖掘和傳承作用。

3. 組織山歌手到區內壯族歌圩文化較繁榮的地區學習,開展聯誼活動。也可請外地的山歌手到我市進行聯歡,互相交流山歌文化藝術。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使我市的山歌手得到更好的鍛鍊和提高。

4. 成立崇左市壯族山歌協會。對我市壯民族歌圩文化進行全面、系統的挖掘、整理及研究,策劃和組織開展各種歌圩活動,同時抓好歌圩文化人才的培養。

5. 創建壯族民俗文化專業學科。可通過政府協調、高校運作的方式,在廣西民族師範學院設立壯族民俗文化專業,聘任高水平的教師,進行左江流域各種壯族文化、民族體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育,不僅為我市培養急需的歌圩文化人才,同時也可以為我市提供壯民族文化發展研究基地,有利於加快推進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標籤: 範文 調查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9lxpnr.html
專題